第一篇: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
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胡锦涛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战略思想
一、农业地位及作用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更是基础的基础。农业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资基础,可以说,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才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人民才会幸福安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会遥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才可能会真正的实现。
因此,政府和人民必须尽全力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繁荣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事业,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农村的现状及问题
1、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城乡差距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城市的人均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地区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远远低于城镇地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仍然是不可企及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农村经济要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不管是在经济发展的程度上,还是在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上,农村和城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由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也在日益增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低迷使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呈现走低趋势,使农民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击。必须重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1、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力,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
2、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污染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
3、完善农村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大力弘扬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要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强调城乡差别和统筹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将农村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舒畅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作为区域人民的共同财产,与城市居民共享。通过相互交流,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现代文明扩展到农村与农民共享。
6、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新农村建设不排斥外部的支持,但更为根本的在于依靠自身的变革。要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发展创新农业文化产业。
四、稳定农村经济和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
1、要大力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知识经济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农民的整体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极大提升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2、第三产业能极好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是极具活力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规模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形成,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把农业推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农村经济一定会得到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如发展花卉种植业和水果蔬菜种植业等,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由于农村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要为农民自主创业创造条件,积极采取减免税费和发放贷款的政策措施,加大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持,开辟农民创业的“绿色通道”。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企业投资和农民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建立地区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面向四周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
4、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农村城镇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城市的发展要优于农村的发展,现在城市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落后了,就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乡隔阂,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把城市与农村联系起来,把市民与农民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共同促进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十条理念[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12)
[2] 胡锦涛.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8,(08)
第二篇: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5―0004―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农村经济建设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环节。
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改革之初相比增长近20倍,从1978年的133.57元提高到2003年的2622.2元。但从1997年到2003年的这7年时间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只增长4.5%,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增幅的1/2。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3元,两者之比为1:2.47;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2元,差距扩大到1:3.24。1997年以后,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量增速缓慢,城乡差别不断扩大。
二、农民增收缓慢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能反映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89年到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下,影响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与城镇居民相比,低2至5个百分点。1985、1990、1995、1999、2003等年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3.9%、5.4%、7.2%、10.7%、12.1%;而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科教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1%、8.8%、8.8%、12.3%、14.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低,教育文化支出所占比重低,其绝对量更低。农民对子女教育经费的过低投入,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1997年为87.3%,2001年为87.8%。较低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制约了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由此陷入“低收入――低素质――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又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影响农民生产性支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的资金积累速度也相应缓慢。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在28%左右。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生产性支出的实际金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几乎没有增长。这一方面使农业无法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四)不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农民收入过低且增长缓慢还会诱发乱砍乱伐、围滩造田、过度垦荒放牧捕捞等短期行为,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等严重后果。
三、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一)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及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1.2亿,尽管如此仍有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003年,我国劳动人口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49.1%、21.6%、29.3%,第一产业人数达3.6亿,而同期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2%、3.4%、3.9%。
从农民人均收入总量的变化看。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变化呈现三个阶段:(1)1978年底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超常规增长,根本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1985年到1996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获得快速增长,原因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尤其从1992年到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高峰期。(3)1997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徘徊、停滞。从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的变化看。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劳动报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是主要部分。但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20,2%增加到2003年的34.4%,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75.5%减少到2003年的57.8%,减少17个百分点。
(二)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经济增长乏力。一是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偏小。建国以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人也在不断增长。从“一五”到“九五”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38.33倍。同期,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48.6倍,总体上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1990年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却大大慢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从1990年到2003年,国家财政收人年均增长13.9%,而同期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均增幅仅为8.8%。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GDP的25%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农业财政支出相当于农业GDP的45%~95%。而我国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仅相当于农业GDP的10.3%。可见,虽然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国家财政的支农支出仍总量不足。二是财政资金支农绩效较差。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表现为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收人与农业财政资金总量的对比关系。虽然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在不断增长,但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没有增长反而下降。1996年,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1193元,2001年下降到1165元。这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三是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弱化了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我国农村金融领
第三篇:农村市场需求及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市场需求及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农村消费是与经济收入有关的,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推进农村工作的第一实践主题,其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而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与农村的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是关键。
关键字:农村经济、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增收
正文: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国家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加大了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对农村市场的支持范围更加广泛,不但包括了农村消费的问题,还有农产品流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第二,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比如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产销对接,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农村消费是与收入有关的,农村市场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民增收、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改善。但是,相较于城市,农村市场还较为薄弱,目前农村市场的规模只占全国三分之一,农民的收入也仅占城镇居民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农村市场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农民的收入还会增加,国家支持的力度还会加大,转移支付还会加大,今年的农村市场规模会继续扩大。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农超对接是产销衔接的一种形式,“超”是大型超市,农产品由田间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进超市,目的就是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损耗。农超对接可以保证鲜活农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去年做过调查,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近15%,超市的价格却降低了15%,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了。鼓励大型企业到农村开超市,采取连锁式,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把城里连锁经营的营销方式推广延伸到农村,从城市到乡镇,从乡镇到村,把先进的流通方式引入农村,构建连锁销售网。此外,去年建了1100多个配送中心,今年计划建2000个,增加1倍。把商品的配送率提高到50%以上,重点解决农村点多线长的配送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提供信贷符合国家政策。农业银行搞了农民一户一卡,把贷款、存款和电子支付等结合起来。除了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几年面向农民服务,也发展很快。现在农业贷款早已经超过500亿元。
这些都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市场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施在各农村,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并促进农民增收。而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则应具有科学的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其最终落脚点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农业县份,实践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大头也在农村,这既是践行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立足实际的理性选择。
一、必须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推进农村工作的第一实践主题,其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大力推进粮食产能建设。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基础,扩米、增稻、减豆,调优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围绕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原料、新农药的引进和应用,探索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立体式科技推广长效机制;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二要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坚持抓龙头、建基地,鼓励发展各级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形成工农结合、良性互动格局。重点推进具有较大规模,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项目,努力形成龙头带基地、带农户的良性循环。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走出去,着力搞好劳务技能培训,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千方百计提高技能型、长期型输出比重,重点抓好跨国输出,努力实现由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不断增加农民收益。
二、必须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动力和源泉是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一要不断改进社会化服务方式。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认真研究林业、水利、文化等综合性配套改革,切实解决乡镇事业单位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问题,加快服务职能转变。
二要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推进土地连片开发、集约种植、节本增效。三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胆鼓励大企业、大财团组建贷款担保公司,聚合民间闲散资金,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真正放活农村金融。四要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采取供销社领建、龙头企业带建、农民经纪人创建、与科研部门合建、有关部门帮建等形式,发展、培育、创建各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必须把发展农民利益、让农民得实惠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把民生问题作为衡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标准,千方百计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一是让农民走上通畅路。通乡通村公路白色路面总里程达到全县90%。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二是让农民吃上放心水。我们把农民吃上安全水、净水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这一利民工程得到省市委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三是让农民住上舒适房。力争用5-6年时间完成全县泥草房改造,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百姓的安居环境。四是让贫困农民生活有保障。大力推进农村低保扩面。并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办法,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
四、必须把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广大党员投身农村工作的热情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组织保障
千方百计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主要精力转向农村,凝心聚力推进科学发展。一是在政策上扶持。在思路确定、措施推进、财力物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出县委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二是在干部上倾斜。着眼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熟悉和热爱农村工作、踏实肯干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村班子中来。要保持乡村两级班子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梯次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继续在提高乡村干部领导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三是在机制上引导。建立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树立统筹城乡服务农村的实绩导向,让有为者有位。要把考核办法向村级延伸,真正以考核结果论奖惩、定取舍、识优劣。四是在人才上聚合。积极创造条件把农村实用人才和各类能人集聚到发展上来,给政策、给待遇、给位子,搭建平台让他们建功立业。
第四篇:农民增收要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
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1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3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4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
第五篇:农民增收要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荐)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今年,党中央、xx针对农民增收问题~远瞩地出台了《中共中央xx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1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3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4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 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五、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十种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
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省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建设;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围绕“提高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档次,壮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规模,发展县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数量”的目标,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力量高档次、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在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防洪排涝工程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六、要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 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七、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1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2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3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4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作者为##市供销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