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村建设与展望
现代农业建设与展望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核心科技化,重点规模化,特征商品化,目标产业化。
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广大农民,是现代农村建设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现代农村建设持久推进的物质基础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业各项改革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全面推进农村税费及其配套政策改革,实现了农民减负增收。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效益农业发展。
近年来,种植业内部,粮、棉、麻等收益较差的作物大幅减少,名优茶、水果、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饲养快速发展,全省规模养猪场(户)出栏商品肉猪占全省出栏总数的48%,规模禽场生产的禽蛋已占全省禽蛋总产量的90%;奶牛规模饲养比例也分别达到66.85%。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积极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按每亩109.5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到位率达100%。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土地流转总面积近10万亩。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烟、果、鸭、鹅、菜、豆等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10万亩优质稻、8万亩无公害蔬菜、7万亩优质大豆、10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的产业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引进了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带动了以小金瓜、辣椒及山野菜为主的疏菜,以优质稻、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以按树为主的林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为打造新田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带动群众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1、全面实施粮油、瓜菜、畜禽、花卉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去年,从国外引进的各种蔬菜、花卉、茶树、草皮等品种200余个,共进口种子近6万公斤,种苗32万多株,花卉种球 120多万只。进口种子数量和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3倍和5.3倍。累计推广水稻三项轻型栽培技术面积201754万亩,粮棉油作物种子统一供种率从1995年的39%提高到57.7%,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1537.6万千瓦,机耕面积1658.7万亩,机耕率达68.9%,机播、机收为面积51.6和862.7万亩,分别比1995年增长5.7和5.8倍。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品牌农业。
(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1、以综合执法为切入点,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2、深入开展打假保农业执法活动。每年春耕开始,以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为重点,组织全省性农业执法大检查,有效维护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关于今后发展的动向与举措
(一)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建成1000万亩标准农田、20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2001年建成高产稳产粮田120万亩。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为抓手,加强农村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提倡科学施肥用药,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构筑特色农业新格局。
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效益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区和产业带,推动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一是种子种苗产业。二是畜禽产业。三是园艺产业。四是无公害农产品。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创新利益联结新机制,促进产销紧密衔接。
1、抓基地。省级重点建设好100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农技人员以合作、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基地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2、抓载体。重点抓好八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3家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2家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持工作。
3、抓品牌。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4、抓加工。加快加工、储藏、保鲜设施的技术改造,搞好主、副农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档次。
5、抓促销。搞好优质农产品的展示、展销和信息发布,加强产品宣传,构筑农产品进市场的舞台。
(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三农五方”协作,完善农科教结合体制,引导科技开发与生产紧密衔接,全面抓好十一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展示技术、创新机制、引导调整、培训农民”的基地和样板。加快实施丰收计划、跨越计划和种子工程,重点抓好省级五个种子种苗工程建设,2001年全省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000万亩。启动单季晚稻“双百工程”,努力使单季晚稻单产提高一百斤,亩收益提高一百元。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深化乡镇农技站改革,调整布局,新建一批区域性农技站,稳定农技队伍。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全面推广农技110经验,建设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加快省、市、县信息联网步伐,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五)推动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1.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鼓励土地进行合理有序流转,为发展规模农业奠定基础。一是要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秩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流转中的积极性,通过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建
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成片集中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原料基地的,在税收上给予一定减免,并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大户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在项目安排、产品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经营主体在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免收相关规费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品种和品质结构。一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我县而言,重点是发展粮食产业,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组织实施好优质稻、玉米、大豆等粮食增产工程,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水稻生产,着重抓好科优21号、8号、新香优714、T优207和超级稻等优质稻品种的推广。生猪产业,突出加快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的发展。蔬菜产业,突出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引导农户稳步发展“订单蔬菜”。水果产业,坚持“多头并举,规模发展,扩管并重”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优质水果生产。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是由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势必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要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来源的加工业并加强与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外商的联合,形成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三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业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四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人口,发展非农产业,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县城的扩容提质,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加强与省外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3.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走集约经营的路子。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二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造条件。
第二篇:现代远程教育与发展趋势展望论文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承认的同时也存在着与之相应的种种问题,文章强调了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 教育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递任何教学课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新型教育模式,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这种远程教育方式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新型教育形式的必然途径。但如果我们要让远程教育更有活力的发展,还需要加大投入,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为本周到服务。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理解分析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快慢。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实现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梦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减少学习时间和成本,消除人们在学习时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就必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如果从理论上理解的话,现代远程教育是指以多媒体,早网上跨越时空,地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卫星专用信道,加密传输,将大学直播教室里的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以及相关数据转输到设置在全国各地的校外站;在校外站,则利用电视教室或多媒体教育组织学生学习课程(包括在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式讨论,可通过ADSL,可视电话或视频会议进行。提交作业和批改作业,以及辅导答疑等其他非实时讨论,则可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进行。总结下来说就是一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现代远程教育缓解了一些高校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同时,降低了办学成本,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旧传统,而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可以由学习者自行支配。综合利用文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以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减少了传统课堂上的紧张感和枯草感,较好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在一定限度内,使异地的学习者和教师之间能够互动式学习,及时进行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授课方式;将课程内容,作业,参考资料,考试试题做成课件,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己水平,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
二、现代远程教育思路整理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1.教育专业分配不均衡,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都设有法律类,计算机类,经济类,教育类等专业,却忽视了对数学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这样势必会造成重复投资,资源和费用的极大浪费。同时还会带来某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增大的局面。
2.反馈信息的缺乏,许多远程教育只是将教师的形象传播到异地,而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一定的了解与交流,使得教学仍是传统填鸭式教学,课堂内容设有新意。并且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这部分,但大部分都只是将书本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或是以思考题的形式提出,没有提供详细的答案。
3.课程选择局限性强,假如远程教育能够准许学习者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自主的选择课程,那么学习者将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上的课程,那么其自觉能动性将会进一步增强。
我们这里研究的现代远程教育思路是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进行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学习者能力的确定,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目标应对学习者在能力上给出明确的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应具有以下能力:信息处理包括收集,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技能及提出问题并解决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二是教学手段的选择,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及现代远程教育在某中情况下会同时存在。我们所谓最优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指一种而是多种方法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所面对的教学环境。三是归纳学习者的特点,现代远程教育应注意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应用教学设计分析学习者在非课堂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就如同基础教育一样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认知结构。其学习动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机,也就是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一个是内部动机,也就是提高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能力水平。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从学生中得到收获使其内部动机得到增强。四是远程教育资源的设计,我国目前已建成《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宏观上它是以中央电大中央资源库为核心,以电大系统和普通高校为主要依托建立起来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有些资源利用和共享”的国家级资源库平台;微观上我们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应考虑从集中建库,随课配发,网际共享,提供链接等方面出发,帮助学习者更加便捷地使用教学资源。
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展望
首先,学习支持服务的即使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者需要学习的时候,能快速,方便,灵活有效地获取相应信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将更加灵活,可以不按部就班地先学这个,再学那个。此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经常和其他学员进行交互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否则会严重影响接受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只有做到学习支持服务的即时性,使学习者可以随时快速,方便地调用教学资源,随意浏览复习教学内容。
其次,要及时,准确,快速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信息已成为学生普遍的需求。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应包括学生注册,学习考试以及学习材料,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成就等内容。应经常发布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做出准确评价的信息,并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方法,使学生能随时了解想了解的东西,及时得到关于自己学习进程及成就的反馈,以方便学生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并结合自身条件来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
最后,教学支撑系统由一系列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工具构成,主要包括学习系统,授课系统教学资源编辑制作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系统,评价系统,交流讨论工具,虚拟实验系统及搜索引擎等。这些教学工具都是基于远程教育资源库的,用以完成远程教学中的各项教学活动和实现远程协作。学习系统,授课系统,教学资源编辑和制作系统都可能要与媒体素材库,题库,课件库,案例库和网络课程发生关联,考试系统要与题库系统发生关联,评价系统则涉及教学资源的各个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德休.远程教育最新进展[j].科教时空,2006.[2]马江.论远程教育系统的构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7.
第三篇: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张哥1398537840
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富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面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印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号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液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当前,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使荣辱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社会所要成员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二深远。
第四篇:农村建设
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10-3-8 21:45:17 点击:2988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大学生村官工程计划"是当前我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新举措。本文谈谈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发展历程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自发探索、全面试验阶段、深入实践阶段几个历程。
(一)自发探索阶段
从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是从地方开始。“1992年,珠海市首开全国先河,在大学生中招聘了100名村长助理。这在当时引起不 小的轰动,国内数十家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 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 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二)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 “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 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 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三)深入实践阶段
当前,一批批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人民
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与《学习与实践》网共同推出“大学生村官手记”“基层教师手记”、“基层医生手记”等系列活动。活动充分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感、所为,总结基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好经验。
中央确定,2009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即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为2万名。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除了中央分配的选聘名额,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可结合本地实际,自行选聘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在选聘工作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甘肃、新疆等14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严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下达名额进行选聘。此外,还有部分省区市拟超额选聘。”
据报道,2008年底,浙江省共有大学生村官18504名,占全省村(社区)的50%,到2009年底,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将超过23000名,占全省村(社区)的71%左右。山西省今年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共接受18.3万多人报名,竞争9030个“村官”岗位。平均供需比为20∶1。广东省劳动社 保厅厅长张凤岐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汇报》中透露,广东省今明两年广东计划选聘1000名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 理。相应试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期”制度,高校毕业生登记设立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享受注册资本“零首期”政策。下一步要加快 推进3年6万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组织2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开发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从更多的报道来,全国各地正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坚持因势利导,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各种磨炼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为他们搭建为农服务的平台。
二、大学生当村官的原因分析
刚刚过去不久的六月,成千上万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一些地方出现了十几名甚至上百名毕业生竞聘一个“村官”岗位的现象。大学生“村官热”,既 反映了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去拓展人生的境 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现实的就业压力
据近两年南京市人才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机电等少数行业外,会计、法律和广告等前些年的热门专业市场供求化的比例都在4:1以上。眼下,一些高校的专 业设置依然沿袭计划经济的思路,忽视市场导向,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路。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给 迅速增加而超过实际需求。而这些新设置的专业,由于脱离了原校的传统专业品牌优势,在学生分配上毫无优势可言,使这些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忙开本硕连读,建立研究生基地似乎成了高校升级的一种时髦。但硕士、博士就业能力、就业竞争意识,就业签约率却远不如本科,甚至还不如大专和高职 生。还有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规模,而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跟不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这些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据报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国内一些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萎缩、用工需求减少的情况,这给高校毕 业生就业带来直接影响。2009年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进校的招聘宣讲会减少了50%左右,相应的招聘职位也减少了一半。很多企业在2009年都冻结了 招聘计划,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和一些消费品行业,冻结招聘的职位要在30%以上。与之相对照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加。2006年为413 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而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加上前几年遗留下的约有800多万,是史无前例”。这一“减”一“增”,使2009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优惠政策的作用
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选聘到农村任职是经过了了实践检验的。是从农村的需要到地方的实践再到中央的决策。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大不生走上了村官的道路。
按照北京市人事局2007年1月25日公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被聘为行政村村长或书记 助理的本科生,第一、二、三年平均月薪为2000元、2500元、3000元,还可在此基础上浮动。这个数字远高于北京大学课题组调查的去年本科毕业生平均1549元的起薪。北京市人事局还规定,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按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的有关规定与程序上报市 人事局批准后,档案、户口转至工作区县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也就是说给予办理北京市户口;如果学生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3年合 同期满后表现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免试入学;另外,在3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后,通过相关公务员考试的,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表现优秀的,可列为副 处级后备干部。”广州市将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每年招募1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镇(街)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 扶贫工作,服务期为2年。“市财政将参照中央组织部选聘大学生村官财政补贴标准,给予每位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每年工作生活津贴5000 元。大学生村官的薪酬标准比照本地镇(街)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并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保。”
(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
从报考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来看,不少人是冲着优惠政策来的,也有是为了先就业再
择业。目前还没有比这个当村官更好的事情,就一边先干着,一边在等待更好的机 会和出路。据报道,广东中山李淑玲,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父母希望她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事与愿违,她天生不好音乐,读了个市场营销专业。4年 前,报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时,李淑玲觉得这是个热门专业,将来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父母也只能随便她了。但到了大四之后,她参加过好多场招聘会,用人单位还 是将她拒之门外。参加务员考试,读市场营销专业的她自己都没信心,入工厂当工人,到私人的小企业做,又觉委屈了自己。她很是灰心丧气,心想,4年大学难道 就这样白上了?就在这个时候,中山市委组织部从大学生中选拔“村官”的消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报考‘村官’。
她坦诚地说:“报考‘村官’,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父母辛辛苦苦培养了我十几年。大学毕业了,连个工作也找不下,我感觉很对不起父母,报‘村官’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如果考中了,我就先干着,一边干,一边再找称心的工作。”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大学生下乡当“村官”有了良好的开端,2至3年的聘用合同期满后,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离开农村,国家的政策也不是要大学生村官一辈了工作在农村。在大学生任期的2至3年内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作用。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只有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做文章,才算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发展经济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学生村懂技术、有门路,能过 引导、扶持、服务、带动上下功夫,多渠道推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或招商引资,或深挖民间资本,或争取项目,发展工业经济;可以引导 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促使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并组织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可以通过引导扶持能人上项目,或与别人合伙上项目,或自 己带头单独上项目等,为群众探索出一条致富路。
毕业于山西农大的濮城镇五罗徐村大学生村官南景伟,到村任职后,利用专业特长,成立了村蔬菜种植管理协会,在村里建设蔬菜日光棚、发展高效农业,义务为村 民进行技术
培训和产供销服务。“刚开始村民很不理解,我就挨家挨户给他们算账,种一亩地纯收入500元左右,建一座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地按市场价最少收入3 万元。”南景伟说。5月16日,10个蔬菜日光温室开工建设,目前,已有6个温室大棚投入使用。“这里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有十余个品种,销往濮阳、郑州 等城市市场。”南景伟说,“将来还要再扩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与城市大超市合作,建设一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在蔬菜大棚里,正在管理西红柿苗的五罗 徐村农民徐选民说,“俺的6亩地建了2个日光大棚,菜苗长势很好、市场行情也不错,比种地强多了。”
(二)促进农村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置,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 了“监督空白”,使村官在有时候就像村里的“土皇帝”,自行其是,盲目蛮干,由于监督的缺失,使村里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大学生村干部理念新、知识新,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利用自己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写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 针政策及新农村建设内容。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 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培养新农村建设后备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8年12月22日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中共基层组织建设和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中共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992年,珠海市首开全国先河,在大学生中招聘了100名“村长助理”。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国内数十家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其中,刘齐英是中山大 学地质系的学生,珠海西区大开发的热潮把他吸引过来,成了珠海市三灶镇鱼月村的一名村长助理。15年过去了,当年气意风发的他,现在是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 党委书记,自称“农民头”。而199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林俊宣,也从村长助理一步步成长起来,如今是金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当年前后两批村长助理共 110多人,有22人留了下来,在珠海的各镇、局、区机关里担任领导干部,其他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当了农村老师。
四、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既需要社会支持和制度保障,也需要大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态度,发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对农村和农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一)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首先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要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 和合法性。选拔标准要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带有歧视性要求。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岗位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意愿、从优选拔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熟悉村情村俗、和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方便,工作容易进入角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选拔那些本乡本土的大学生和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法》规定,村民自治的主体首先是“本村村民”。因此,未经
选举的大学生村官往往只能任助理、团支书或文化干事等多为辅助性的“虚” 职。不少人成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极少数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也不利农村干部的培养。要创新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官”。应加快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 创新,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一是建议加快户籍改革,户籍随人的工作变动而改变。二是修改和完善《村民自治法》,使大学生 村官拥有合法村民身份。三是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使其真正感受到农村是施展抱负、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下发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在村任职期间的工作生活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要逐人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每 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生活、考核、奖惩等情况。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年要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实际情况和所任职务,提出工作目标,给予具体 分工,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与村干部一同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提升的依据。
(二)创建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环境
为让大学生村干部能够安心基层、健康成 长、脱颖而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要尽量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学生刚出校门,初任大学生村干部,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 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 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与大学生村干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谈心、交流,定期召开座谈会,确保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村干部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引导任职大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正确面对工 作开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和任务,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 本村的社情民意。
大学生村干部刚涉入基层社会,尽管有一股闯劲,但无论心理承受能力,还是适应能力,还是对工作的认识能力都相对较差,甚至会出现找不到工作方向。引导推动 大学生发挥自身作用,要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使他们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特别是在创业扶持、教育培训等 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让他们能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和开拓者。
(三)做好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
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到农村,普遍存在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知识理论与农村实践工作相结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更好的发挥作用,既要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创建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环境,也要加强后期培育。
大学生村官上岗前,对当地农村环境情况基本一无所知,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其工作岗位,对村官上岗前进行集中培训很有必要。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基础知识、学习农村法律实务,学习一些先进的实践经验,一些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在 前培训过程中,不单单是坐在教室里听讲座,相关部门还要带出去见见世面,开拓眼界比办讲座的培训效果会强很多。去优秀示范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 的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取经学习,能让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大学生对他们即将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实务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方便他们尽快熟悉和上手。
(四)抓住机会努力使自己成功
对于大学生村官本人来说,到农村去最重要的不是做了哪些工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农村的人带来了好的影响。改革农村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以及提高农村的 工作效率。
有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为农村信息化进程服务,利用村委的电脑设备实现无纸办公。随着网络“村村通”工程的普及,有 的大学生村官为村委会建立自己的网站,帮助农民发布农产品信息。教农民收发电子邮件,用QQ等工具传输文件等。大学生村干部的任职期限为三年,对 于无目标的人来说,它是漫长的,但是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它却是短暂的。有优势的大学生村官,最好有扎根农村、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 作之中。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抢抓机遇,利用当地资源,给农民创业做榜样。如:四川营山县东升镇高峰村村官卢奇,2007年9月大学毕业后放弃到沿海企业 工作的机会,通过考试走上了高峰村村官岗位。2008年,他在高峰村租地13.2亩发展葡萄产业。他主动向葡萄种植专家黄奉云、段斌请教,全面掌握葡萄种 植技术。精心管理,今年他的葡萄园挂果8亩,主要销往成都市场。“今年产葡萄3000公斤不成问题,可实现收入近3万元,明年预计收入5万元。”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学生村官工程也是个新工程,是有志于到农村发挥才干的大学生的一个好机遇,大学生村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大学生村官无论以什么目的来到农村,在农村广阔天地中还是大有作为的。从眼前群众急待解决的小事做起,干些实事,做些好事,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精彩的一笔。同时,也使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增长才干,得到锻炼,进步成长。
第五篇:现代测绘仪器的发展与展望
现代测绘仪器的发展与展望
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模拟测绘技术向现代数字化测绘体系转变,作为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工具的测绘仪器也发生了一场变革。测绘仪器从传统的光机产品向光机电算一体化产品发展,从单台分体仪器向软硬配套技术系统集成方向发展。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国家(地区)、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测绘仪器正在朝地理信息数据采集集成处理系统方向发展。
1、传统测绘仪器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测绘仪器朝着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首先是测距仪器的变革,1948年起陆续发展起来的各种电磁波测距仪,因其能直接用来精密测量远达几十公里的距离,因而使得大地测量定位方法除了采用三角测量外,还可以方便地采用精密导线测量和三边测量。大约与此同时,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并很快被应用于测量学中,这不仅加快了测量计算的速度,而且还改变了测绘仪器和方法,使测绘工作更为方便和精确,随后,相继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在测绘仪器生产中的应用,已构成现代测绘仪器发展的主要特征。
1.1电子经纬仪
60年代以来,随着近代光学、电子学的发展,使角度测量向自动化记录方向改进有了技术基础,从而出现了电子经纬仪等自动化测
角仪器。电子经纬仪在结构及外现上和光学经纬仪相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读数系统,它采用光电扫描和电子元件进行自动读数和液晶显示。电子测角虽然仍旧是采用度盘来进行,但不是按度盘上的刻划,用光学续数法读取角度值,而是以度盘上取得电信号,再将电信号转换成角度值。电子测角的度盘主要有编码度盘、光栅度盘和动态测角度盘三种形式。因此,电子测角也就有编码度盘测角,光栅度盘测角和编码度盘结合测角,以及动态测角等四种形式。
1.2电磁波测距仪
电磁波测距仪的出现,是测距方法的革命,从而开创了距离测量的新纪元。与传统的钢尺或基线尺的量距相比,它具有精度高、作业迅速,受气候、地形影响小等优点。电磁波测距仪的发展很快,世界上第一台测距仪于1947年由瑞典AGA公司制成,该厂生产的AGA-8激光测距仪一般被认为是第一代测距仪的代表。这类仪器的测程一般为20-60km。由南非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正式生产的微波测距仪,也属于第一代电磁波测距仪,在良好的条件下,其测程可达66-80km。第一代测距仪虽然测量长边比较精确,但体积大、笨重且造价昂贵。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小型发光二极管的研制成功,为第二代测距仪的设计提供了条件。第二代测距仪是一种小型、轻便的仪器,而且耗电少,操作简便,但测程较短,一般为0.5-5Skm,测距的中误差为正负2-10mm+0.5-5ppm。相干激光引人光波测距仪后,就产生了第三代测距仪。这类仪器十分轻便,耗电少、读数方便,测
程为5m-60km,精度高达正负5mm+lppm。目前,测距仪正在向小型、自动,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将测距仪通过接合器,安装在光学经纬仪或电子经纬仪的望远镜支架上,以形成组合型仪器,是半全站型记录或电子速测仪的发展开端。
2、现代测绘仪器的现状
2.1电子水准仪的现状
自1990年徕卡公司第一台数字电子水准仪问世,徕卡公司和蔡司公司相继成功地将数字电子水准仪推向市场,实现了水准标尺的精密照准,标尺分划读数和视距的读取、数据储存和处理等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从而减轻了水准测量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测量和成果质量.目前的常用产品有徕卡DNA03,拓普康的DL-101,DL-102。Trimble的DiNi 12等数字电子水准仪。(1)现在水准仪的显示屏大多都是黑白的,而且不够大,显示的信息少,外观设计比较美观,但是需要更加优化,例如螺旋位置更加合理的安排;(2)补偿器的补偿范围与安平精度;(3)测量软件程序功能少,目前还不能自动进行高差检核、前后视距差、视距累加和;(4)数据存储量不是很大,但是一般的仪器可以插存储卡;(5)现在很多仪器都没汉化;(6)标尺采用条码分划;
(7)水准仪观测精度大多集中在正负0.4mm/Km左右。
2.2全站仪的现状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一种集测角,测距、计算、记录于一体的新
型测量仪器。(1)大多数全站仪都有无棱镜测距的功能;(2)GPT 70001系列己经采用了全站仪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的结合;(3)补偿器的补偿范围在士3‘左右;(4)可以与PC机进行下载及上传数据;(5)测角精度大约集中在正负1‘‘-5’’左右测距误差大约集中在正负(2mm+2ppm*D)。
2.3GPS的现状
GPS接收机包括主机、天线、控制器和电源等。目前生产GPS接收机大致以南方、徕卡、天宝等为主。GPS接收机字发展以来已更新三代,现在的接收机重量轻、体积小、耗电省、速度快、操作简便,使用方便且价格逐渐下降。但是目前大多数接收机与天线是分体的,携带不方便。软件多数是英文,使用起来不方便。
3、现代测绘仪器的发展趋势
3.1电子水准仪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测绘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子水准仪得到了更广的应用。电子水准仪的功能越来越全面,电子水准仪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大显示屏,增大图形显示面板,确保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都能清晰的读取数据;(2)扩大补偿器的补偿范围与提高安平精度;(3)电子水准仪将随着CCD技术和数字图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4)完善测量软件程序功能与增加数据存储量;(5)增强仪器适应环境的能力;
(6)数据通讯更加方便、快捷;(7)软件汉化的友好实现。
3.2全站仪的发展趋势
全站仪不仅具有电子表测角和电子表测距的功能,而且具有自动记存储和运算能力,有很高的作业效率。目前各厂家纷纷推出的新型全站仪。全站仪以后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及个方面:(1)采用无棱镜测距将得到普遍应用。而且测距的速度会更快、距离会更长,测得的数据更精确;(2)显示屏会越来越大,这样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采用图形化界面,便于测绘人员查阅信息:(3)采用最先进的Window中文操作系统,内置应用程序将增多和增大数据存储空间、便于用户二次开发软件。软件汉化,界面更加友好;(4)全站仪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的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扩大补偿器的补偿范围与提测量精度,价格也会更便宜;(6)实现红外光学对点功能。
3.3 GPS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PS系统市场也己进入规模发展时期。随着新产品的增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笔者认为GPS以后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蓝牙技术,天线、接收机集成化;(2)提高外业测量速度和定位精度;(3)软件汉化,多功能化,界面更加友好;(4)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更加方便;(5)发展多星接收机,支持GLONASS、伽利略、中国北斗;(6)单基站系统:单基站系统由一个系统控制中心和一个基站组成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7)网络CORS: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
4、结语
在未来的仪器功能整合中,将这些目前需要外接设备完成的功能,统统整合到仪器当中,如数据采集部分:利用近景摄影测量原理,摄取观测部分的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使用无棱镜测距技术,采集距离数据、角度数据,使用GPS技术,实施单点三维定位.数据处理部分:平差、成图、编辑、形成打印文件,数据进人GIS中,通过无线接人等手段,与远端GIS数据库保持同步,接受远端的指令,这样,野外作业的单人作业以至“无人职守’成为可能。测绘仪器的发展,推动着测绘事业的前进,同时,测量理论的发展,又给测绘仪器指明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