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服务与农村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因素从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法制建设步伐、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的内部自我调控能力、建立和谐互利的政银关系等角度,提出优化金融服务支持海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报务;对策建议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农民富裕。建省以来,海南省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从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看,海南省地方财政财力较弱补给不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带动不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导致金融服务不力。本文从金融服务角度,探讨发挥金融部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增加资金投入,发展海南省农村经济。
一、当前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海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1.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缩减,农村资金流失严重。自1998年以来,海南省金融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城及农村地区撤并,造成一些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金融服务功能萎缩,以琼海市为例,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别撤并网点20个和65个。[1]同时,由于四大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三级经营,层层授权体制,县级支行没有贷款发放审批权,从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其基层营业网点基本上只存不贷,几乎形成了农村“储蓄所”。邮政储蓄网点虽然遍布农村各乡镇,却只存不贷;农业发展银行主要负责粮食企业购销资金的供应,业务范围较窄,对“三农”起不到相应的支持作用。
2.农业贷款投入总量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协调。如琼海市2005年生产总值48.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5.65%,而全市农业贷款5.1亿元,仅占全市贷款总量的29%。
3.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大,支农力度锐减。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服务农村的主力军,但由于其历史包袱沉重,借款人信用状况较差,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逐年累计增大。如琼海市2005年8-10月出于对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防范,曾一度停止了辖区所有信用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业务。[2]
4.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目前,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农村信贷投入仅限于生产、流通领域,而对于农村的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交通道路、供水供电、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影响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因素
当前,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相继出台了许多新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加上海南省资源优越,热带农产品市场广阔,远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业前景良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这些都为海南省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但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导致金融服务弱化,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法制环境欠缺,诚信建设滞后,金融权益不保障。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金融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这样的环境必然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一种侵犯。同时,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并对后续贷款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损伤力。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有待改善。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欠佳,在有些县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纷纷撤离,而信用联社由于体制问题和技术设备问题,金融服务功能有限。随着金融机构的撤并,面对农村的金融业务收缩,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建立权责明晰、实力雄厚的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的步伐有待加快,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待剥离,授权授信力度有待加大,农业保险品种有待丰富,增加收入的金融产品有待推出。
3.政银合作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政银合作意识淡漠。政府部门和银行考虑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合作意识距离拉大。政府考虑的是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的是资金的投入是否能带来赢利。二是政银信息缺乏制度化的沟通平台。地方政府对金融政策、贷款基准及相关金融运行不甚了解,银行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的发展策略和状态知之甚少,往往产生银行“惜贷”,县域经济“赖债”的局面。[3]
4.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一方面,该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闭塞对金融各时期的政策了解甚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对农村进行金融法律、政策及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侧重于开展拉存款宣传而极少对开展发放支农小额信用贷款的宣传发动工作,同时贷款手续复杂门槛也较高,影响了农户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农村市场环境差。一是由于农村整体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高、效益差,虽然国家近期减免了农业税、特产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农民的总体负担仍然较重,生活水平较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海南省的农业生产大都以小规模的单户家庭形式生产为主,缺少发展小型、合股的合作经济群体和一系列配套生产线生产群体,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三是农业信息产业落后。市场供销信息、价格信息不灵敏,影响农产品市场流通和销售利润。
三、优化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要以“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为目标,加快健康、高效、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保证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投入。一是央行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导向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要灵活多样,抓紧制定农村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规定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的新增存款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界定支农再贷款用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对各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或非现场监督和指导,防止支农再贷款被占挪用,确保支农再贷款的支农效果,满足农村建设的合理资金需求。[4]二是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要重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加大资金的投入。三是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要扩大它的业务范围,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政策调控和市场引导作用,使其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中发挥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四是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放开邮政储蓄业务,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开展面向农村的小额贷款,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惠及其服务的各网点广大群众。五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注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并重和多元化,允许成立跨行政区域的信用社/商业或合作银行,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营运能力,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把新增资金绝大部分投放在支持“三农”上。
2.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营造宽紧适度的农村法制环境。加强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法律规范和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体的既得利益、预期利益,避免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鉴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的特点,应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
3.努力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的内部自我调控能力。一是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央行应引导各金融机构进一步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地方政策导向,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状况、投资动态、消费规模, 扶持“三农”中的高科技产业项目和农村中小型企业,有效地遏制盲目贷款。并不断完善贷前、贷中、贷后的“三查”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各因素。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建设,引入高素质的金融专门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提升风险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为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制度和人员保障。三是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建立包括征信数据库、诚信奖励与惩罚体系、追偿制度等完整的征信体系。四是创新农村金融的服务手段,通过创新来满足农村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租赁业务,如海南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农村医疗器械以及滨海县市的远海捕捞渔船海产品加工业中的设备等,租赁公司或其他出租机构可根据承租人的融资、融物能力,可采取直接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形式由出租人代承租人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将其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内有尝使用,使其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开发适合农民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通过发行不同期限、利息优惠的农业建设债券,吸收民间资金,特别是农村季节性的闲置资金,支持农村的发展,在乡镇广泛开展财政拨款、税收、各种缴费等的代收代付业务。
4.建立和谐互利的政银关系。一是建立政银沟通制度,实现信息对称化、前瞻化。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掌握着很多重要的信息资源,银行可以从中及时掌握相关的经济发展和项目投资信息,提前介入市场;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通过召开政银座谈会、联席会等形式,交流信息资源。二是建立亲密互利的政银合作关系。政府应改变急功求利的不良作风,重视和支持当地金融建设,如督促借款农户还款;将其信用程度和当地的农业优惠政策相挂钩;对支农贷款单位的营业税、利润税给予一定的优惠。银行要克服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利益目光,共同建设区域经济,水涨船浮,共同达到长期利益最大化。三是健全覆盖农村的保险体系。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加强政银之间的合作,建立起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在政策上倾斜,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宽度和深度。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抵抗风险能力薄弱,应该加强监管。不仅要将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同时也要把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纳入,不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对产品创新行为、制度建设等进行引导,以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琼海市支行货币信贷与统计股.关于对琼海农信社支农再贷款检查与分析[Z].2005年琼海市县域金融稳定报告.[2] 琼海市统计局.琼海统计月报[Z].2005,12.[3] 夏洪涛蒋难袁鹰.当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五大主要难点[J].金融参考,2005,(12).[4] 周武.基层央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海南金融,2006,(8).
第二篇:金融与贸易系论文(范文)
2012届金融与贸易系毕业论文选题
一、金融专业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发展的探析 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 发展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难点与对策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比较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思考 乡镇企业信贷的难点与对策 拓宽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研究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研究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全球金融业并购及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及研究 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性的分析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金融控股公司制----中国金融业的未来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比较研究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缺失问题及解决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当前储蓄存款情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决策与风险防范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 大学生助学贷款调查 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情况调查 某企业的信用分析报告 网络银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策探讨 完善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 开放式投资基金的风险与防范 我国沪深股市的投资风险及与防范 中国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国典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典当行经营风险管理 民品典当业务操作及风险控制 房地产典当业务操作及风险控制 XX地区典当发展的调查报告 XX地区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XX地区人寿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农村保险营销队伍建设 农村保险营销对策及其方法分析 农村保险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二、国际贸易专业
1.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武汉制造业振兴问题研究
2.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4.湖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评价和对策
5.国际制造业转移给武汉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中部地区对FDI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7.利用FDI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
8.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9.关于扩大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思考
10.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11.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对策
12.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度及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1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
14.湖北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贫困化增长”调查报告
15.湖北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调查报告
16.绿色壁垒对湖北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7.湖北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查报告
18.湖北劳务出口调查分析
19.湖北服务贸易竞争力调查报告
20.湖北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21.湖北劳务出口调查分析
22.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就业的影响
23.外贸差额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24.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升级
25.对××省(市)引进外资状况的调查分析
26.对如何把中国建成贸易强国的思考
27.当前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28.湖北省利用FDI调查报告
29.湖北农产品出口调查报告
30.湖北应对外资并购的调查分析
31.海尔集团公司“走出去”的策划案
32.湖北纺织品出口调查报告
33.对湖北省引进外资状况调查分析
34.非关税壁垒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
3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36.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新的特点研究
37.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38.环境标准与产品竞争力研究
39.对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40.浅议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41.湖北服务贸易发展调查报告
42.湖北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43.广东玩具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44.武汉市纸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45.跨国公司在湖北的技术扩散调查报告
46.海尔企业产品出口目标市场选择方案
47.湖北省吸引外商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48.湖北××产品的出口优势调查分析
49.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调查分析
50.湖北省纺织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调查报告
51.跨国公司在鄂R&D投资趋势调查分析
52.湖北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53.湖北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调查分析
54.对××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贸易状况的调查分析
55.对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56.浅议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57.我国屡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58.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
59.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60.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变化
61.引进外资与湖北环境保护问题调查报告
62.关于XX省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调查报告
63.湖北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调查分析
64.利用外资促进湖北产业升级调查分析
65.湖北出口贸易转变增长方式调查报告
66.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北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67.湖北纺织品贸易的“贫困化增长”调查报告
68.湖北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调查分析
69.湖北出口产品结构调查分析
70.武汉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71.SA8000对湖北出口企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72.湖北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73.湖北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查报告
三、市场营销专业
1.XX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调查报告
2.XX企业市场定位方案
3.XX企业名牌战略实施方案
4.市场营销观念在XX行业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
5.XX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6.XX企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7.XX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一般方法
8.XX企业的品牌与商标策略
9.关于武汉市商业业态变更的调查报告
10.XX企业推行关系营销的具体做法
11.关于XX地区消费品市场发展新特点的调查报告
12.营销环境的变化对XX企业经营的影响
13.XX地区“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调查
14.企业市场营销典型案例分析
15.关于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调查报告
16.湖北省广告业现状白皮书
17.XX企业XX产品的广告创意设计
18.XX企业XX产品广告目标与效果测定
19.XX企业广告策划案
20.我省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报告
21.XX企业XX产品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22.中部地区农村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策划方案
23.XX企业商品配送中心的建设方案
24.XX企业连锁经营选址战略的实施
25.XX企业MIS体系的构建
26.XX企业BIS体系的构建
27.XX企业VIS体系的构建
28.XX企业XX产品品牌组合战略方案
29.XX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构建
30.我国沿海新时期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白皮书
31.XX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概况
32.XX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配送的组织过程
33.XX企业产品创新方案
34.XX企业实行代理配送制的具体做法
35.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情消费特征的分析报告
36.对营销道德的几点看法
37.XX企业市场营销本土化实施方案
38.XX产品定位战略设计
39.XX企业定位战略与策略设计
40.XX企业营销诊断分析报告
41.武汉地区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42.XX超市是如何开展市场竞争的43.XX传统百货业实现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
44.XX地区XX农产品品牌营销策划
45.XX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业态选择
46.XX新产品市场投放方案
47.公共关系在XX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48.XX企业公共关系活动方案
49.XX企业营销策划案
50.XX企业广告策划案
51.XX企业新产品开发方案
52.XX企业CIS策划方案
53.XX企业目标市场选择方案
54.XX企业营业推广方案
55.XX企业促销方案
第三篇:财政与金融论文
从财政金融支农合作现状看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关键词支农合作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较差、底子薄弱,我国农业资金投入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财政和信贷等外源型资金“供血”。在资源稀缺条件下,明确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农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发挥财政、金融支农合力,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我们以东营市广饶县为样本,对基层财政金融支农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当前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支农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机构直接承担部分财政支农职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金融职能相互交织,财政支配金融,金融充当“第二财政”,扮演着财政的出纳角色。近年来,随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构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部分商业银行承担的财政性职能相应移交给了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演变成沟通财政与金融支农合作的主要桥梁。以广饶县为例,该县1994年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除保留小额农户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政策性业务,原承担的粮棉油贷款购销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均划转至农发行。支农再贷款?
(二)财政部门透过对相关“三农”经济主体的贷款贴息。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能力,财政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额扶贫贷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补贴,以减轻农业企业财务负担,促进了金融部门对农业贷款投放的刺激性。据调查,2000年以来,东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2003年,广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用于支持重点龙头企业。
(三)财政部门出台鼓励金融支农有关优惠政策。为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出台了减免三年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承诺分红补贴等优惠政策。据调查,东营市政府为促进县区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利津、垦利两县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承诺,如信用社2年内达不到分红比例,市财政将予股东补贴;并在政府权限范围内,尽量减免农村信用社在抵债资产接收和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税费。全市涉农资金和业务全部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所有农口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开设基本账户,各级预算外资金按一定比例存放农村信用社,乡镇的国库、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各种行政收费由农村信用社代理,县、乡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由农村信用社代发,县级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设在农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的具体意见。对过去行政干预的贷款和协调农村信用社购买的企业债券、各级各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贷款,由县、乡政府负责限期收回;对公职人员的贷款,采取纪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优质资产置换、整体“打包”等多种方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
(四)人民银行助推,政府部门主导,积极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长多次在重要场合论述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取得了政
府的大力支持。据调查,2005年,广饶县委、县政府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县任组长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开展了“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出台了《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设计了“建设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具体指标体系,制定了《“金融生态示范县”评价标准》,形成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规范化机制。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命名“文明信用乡镇”21个,“文明信用村”684个,“文明信用企业”61个,“文明信用户”9.9户,“文明信用工商户”2333个,2006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
三、政策建议
一方面,贫困地区公共财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将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支农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农村的金融体制。分析表明,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谢平,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对一些经济行为给予补助。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目前我国长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职工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状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对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
第二,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开行要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一旦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即通过融资平台账户管理、整合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发放贷款、回收本息,形成统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县域,特别是贫困县机动财力很少,自身活力相当脆弱,开行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市)和乡(镇)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作为以工补农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认购担保基金。担保难问题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
第四,整合商业性金融承担的政策性职能,全部移交至政策性银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专门法规或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第四篇:现代农村建设与展望
现代农业建设与展望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核心科技化,重点规模化,特征商品化,目标产业化。
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广大农民,是现代农村建设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现代农村建设持久推进的物质基础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业各项改革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全面推进农村税费及其配套政策改革,实现了农民减负增收。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效益农业发展。
近年来,种植业内部,粮、棉、麻等收益较差的作物大幅减少,名优茶、水果、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饲养快速发展,全省规模养猪场(户)出栏商品肉猪占全省出栏总数的48%,规模禽场生产的禽蛋已占全省禽蛋总产量的90%;奶牛规模饲养比例也分别达到66.85%。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积极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按每亩109.5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到位率达100%。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土地流转总面积近10万亩。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烟、果、鸭、鹅、菜、豆等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10万亩优质稻、8万亩无公害蔬菜、7万亩优质大豆、10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的产业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引进了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带动了以小金瓜、辣椒及山野菜为主的疏菜,以优质稻、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以按树为主的林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为打造新田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带动群众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1、全面实施粮油、瓜菜、畜禽、花卉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去年,从国外引进的各种蔬菜、花卉、茶树、草皮等品种200余个,共进口种子近6万公斤,种苗32万多株,花卉种球 120多万只。进口种子数量和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3倍和5.3倍。累计推广水稻三项轻型栽培技术面积201754万亩,粮棉油作物种子统一供种率从1995年的39%提高到57.7%,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1537.6万千瓦,机耕面积1658.7万亩,机耕率达68.9%,机播、机收为面积51.6和862.7万亩,分别比1995年增长5.7和5.8倍。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品牌农业。
(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1、以综合执法为切入点,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2、深入开展打假保农业执法活动。每年春耕开始,以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为重点,组织全省性农业执法大检查,有效维护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关于今后发展的动向与举措
(一)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建成1000万亩标准农田、20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2001年建成高产稳产粮田120万亩。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为抓手,加强农村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提倡科学施肥用药,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构筑特色农业新格局。
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效益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区和产业带,推动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一是种子种苗产业。二是畜禽产业。三是园艺产业。四是无公害农产品。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创新利益联结新机制,促进产销紧密衔接。
1、抓基地。省级重点建设好100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农技人员以合作、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基地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2、抓载体。重点抓好八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3家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2家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持工作。
3、抓品牌。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4、抓加工。加快加工、储藏、保鲜设施的技术改造,搞好主、副农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档次。
5、抓促销。搞好优质农产品的展示、展销和信息发布,加强产品宣传,构筑农产品进市场的舞台。
(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三农五方”协作,完善农科教结合体制,引导科技开发与生产紧密衔接,全面抓好十一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展示技术、创新机制、引导调整、培训农民”的基地和样板。加快实施丰收计划、跨越计划和种子工程,重点抓好省级五个种子种苗工程建设,2001年全省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000万亩。启动单季晚稻“双百工程”,努力使单季晚稻单产提高一百斤,亩收益提高一百元。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深化乡镇农技站改革,调整布局,新建一批区域性农技站,稳定农技队伍。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全面推广农技110经验,建设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加快省、市、县信息联网步伐,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五)推动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1.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鼓励土地进行合理有序流转,为发展规模农业奠定基础。一是要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秩序,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流转中的积极性,通过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建
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成片集中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原料基地的,在税收上给予一定减免,并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大户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在项目安排、产品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经营主体在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免收相关规费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品种和品质结构。一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我县而言,重点是发展粮食产业,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组织实施好优质稻、玉米、大豆等粮食增产工程,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水稻生产,着重抓好科优21号、8号、新香优714、T优207和超级稻等优质稻品种的推广。生猪产业,突出加快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的发展。蔬菜产业,突出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引导农户稳步发展“订单蔬菜”。水果产业,坚持“多头并举,规模发展,扩管并重”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优质水果生产。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是由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势必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要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来源的加工业并加强与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外商的联合,形成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三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业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四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人口,发展非农产业,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县城的扩容提质,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加强与省外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3.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走集约经营的路子。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二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造条件。
第五篇:金融服务
扬十八大精神树金融服务新风
龙口农商银行海岱支行栾钧屹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强调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金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皆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银行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2012年,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在发展,民生在改善。如何更好的保证银行存款总额连年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银行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就在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沉浸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中时,银行业传来一声巨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各项存款突破1万亿元,余额达到10031.73亿元,成为山东省首家存款规模过万亿元的金融机构,山东一跃成为第四个拥有存款过万亿单体金融机构的省份。回顾山东省农信社的发展历程,2004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时,存款余额仅2000亿元。短短八年多时间,这个数字增长了4倍。存贷款余额连续八年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成绩的背后,是省农信社践行普惠金融、全心服务“三农”的创业路。与此同时,山东省农信社始终坚持加强规范化服务。
去年,山东省联社荣获“2012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活动突出贡献奖”。山东省联社是全国10家获此奖项的单位之一,也是全国农信系统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一)继续立足于三农
对于“三农”金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表示欢迎。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进一步扩大“三农”方面优势,并通过创新促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农”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好。第一个是高成本,第二个是高风险,第三个是商业可持续性。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需要在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
(二)加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
客户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公共金融意识也越来越高,不像过去30年那样,银行推什么服务,客户就被动接受什么服务。客户希望进入银行营业厅,希望映入眼帘的干净的服务环境,方便的便民设施,有序的办理业务的顺序,享受上帝般的待遇。
(三)加快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不断拓宽农村电子化服务渠道,扩大ATM和POS等电子机具布设覆盖面。基本实现“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加快电子银行的覆盖率。
(四)服务人员转变服务观念
银行业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应从“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2012年11月20日,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正式成立。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总体战略、政策法规;协调推动建立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服务、教育和保护机制,建立并完善投诉受理及相关处理的运行机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和处罚不当行为等。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是“对人民负责”的具体实施。
从大的方面讲,银行业成绩的取得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缩影,是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惠农政策大幅使农民收入提高的体现。我们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树立金融服务新风,才能推动我们银行业继续向好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