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时间:2019-05-12 19: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篇: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农作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余姚执行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2月3日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0年要抓的重点工作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创新农作制度,是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充分验证了创新农作制度的理念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现就什么是农作制度?什么是创新农作制度?怎样创新农作制度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农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制度?什么是种植制度?什么是耕作制度?什么是农作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

制度,从社会科学层面上讲,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自然科学层面上讲,是指一定历史、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在农业上涉及到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作物的生产系统,由种植模式、配套技术、经济分析三方面组成。具体内容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类型的品种组成全年种植熟制模式布局,搭配和间作、连作、套种、复种等技术及经济分析的总称,这是国际交流的学术用语。

耕作制度是指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保护耕地、用地养地结合、全面实施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综合配套技术及经济评价体系,包括耕作方式,浅耕、深耕、免耕、轮耕、水耕、旱耕等耕作制度。

农作制度是研究农业、农村全局性的良好载体,它是耕作制度的扩展与提升,耕作制度以研究种植制度为主,而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农、林、牧、种、养、加等多种相互联系的亚系统的集合体,与耕作制度相比,农作制度的领域与功能进一步拓宽,将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与系统来进行研究与全局性的安排,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学科、单一行业、单一技术带来的局限性,从而为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技术体系选配,经营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平台,以实现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经济力和生态力的目的。

农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回顾建国以来余姚农作制度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粮棉油牧发展时期,主要在水稻种植上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间作稻为连作稻,改二熟制为三熟制(麦—稻—稻、油—稻—稻),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当时称为改革耕作制度,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制“四良”配套,粮食复种指数达到236,年单位粮食产量《超双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高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改变了粮食长期低产徘徊,需求紧缺的局面,为农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在80年代中期前后,从中央到地方提出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调减粮田改种经济作物,低洼田挖塘养渔和发展多种经营,全县近26万亩次的水稻、棉花、春粮、油菜调整为种植榨菜、蔺草、茭白、蔬菜、水果和水产,应该说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促进了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阶段:在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农作制度为主导,显现了多种形式的新农作模式,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即从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从种粮为主向粮经结合转变;从单一养殖(水产)向生态混套养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连片基地化转变;从注重产品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实践证明,通过五个方面的转变,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这种新型农作制度的逐步建立,为发展“三农”,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和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农作制度的理念与意义

所谓创新农作制度,概括地说,“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复种、轮作,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构建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形成农业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和产业化经营,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老三熟”,变成新型、高效的“多熟制”,让一亩土地当二亩、三亩用,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1、依据与原理

创新农作制度要以人类需求、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协调发展;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依据。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生物、资源、环境相互关系,构建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2、创新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创新项目其主要创新点是:物种共生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和谐,技术集成配套。

⑴物种共生互补。通过食物链、营养链、生态链等途径,各自向对方提供物质能量,并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形成相互促进的生物链,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

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对稀缺资源、人工资源、可再生资源进行周年性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放,环境低污染,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⑶技术集成配套。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农作制度结构与功能的改善,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要求若干单项技术有机组成相互关联的技术体系,其特点是:单项技术合成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生物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技术体系;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技术与软环境相协调的技术体系。

3、现实意义

⑴创新农作制度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拓了新的途径。在模式的构建上,由单一种植业、养殖业转变为种养结合等复合型的高效生态模式;在科学技术上,由单一学科转变为多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的集成技术体系;在产业发展上,从传统产业转变为节本增收、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产业链延伸的现代高新产业。

⑵创新农作制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创新农作制度集中表现在改变了过去单纯重数量、轻质量,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的粗放扩张型发展模式,新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

道路越来越宽,农民持续增收。

⑶创新农作制度带动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新的农作制度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模式于一体,要求有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各类专业大户,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同时,也带动了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技推广多元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从单一指导向综合指导转变,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就是说,创新农作制度带动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一新带二新”,“三新互动”。

三、创新农作制度的实践与成效

创新农作制度要着力于做好项目的构建与集成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做好创新项目的宣传推介,扩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综合多年来,创新农作制度主要有以下六大类型模式及集成配套技术。

第一大类:稳粮增效型。如水稻双季机插亩产《超三纲》,在主栽品种选用上选配穗重型高产良种,培育适宜于机插的高质量秧苗,农机农艺配套,抓二头控中间栽培管理措施,构建小群体壮个体的群体结构,使全田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实现动态平衡。2009年1.8亩高产攻关田,早稻亩产604.9公斤,晚稻亩产603.5公斤,全年亩产1208.4公斤,实现了攻关田《超三纲》的目标。

又如稻禽种养轮作模式,稻鸡种养轮作是以种稻为基础,养鸡为重点,种养直接结合为特色,形成建一个棚,养二批鸡,种三亩稻,潜力目标产四千斤粮,五千斤禽肉,亩效益六千元的复合型农作模式。具有培肥地力,减少污染;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禽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粮禽产品转化价值,增加农民收益等多种功能,是生产、经济、生态相统一的良性循环农业新模式。

第二大类:水产混养套养型。为使养殖塘周年高效利用,构建渔禽轮养,水旱轮作模式及集成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模式。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导产业,期间套养混养中华鳖、青虾、水面种植空心菜,冬春季节塘底种植黑麦草作为两茬白鹅饲料和草鱼饵料,这是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直接结合的复合型农作模式。此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提高养殖塘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面的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养殖风险,降低外源污染,降低药物使用的综合优势。通过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内部循环,运用生物间共生互补关系,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第三大类:畜禽生态饲养型。以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构建及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例,发酵床生态养猪是国外引进的追踪创新项目,项目集成技术的重点是发酵床制作技术,实践表明,发酵床制作要把握好五个“度”,即垫料厚度、垫料发酵温度、垫料酸碱度、垫料相对湿度、垫料白色菌丝可见度。同时验证了发酵床养猪功能和机理。①有效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生物发酵,有臭味的有机质中氮物质被微生物利用,是繁殖细胞材料(氮源),垫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的食物(碳源)。②灭活病毒,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发酵床的温度条件下,大多数病毒较快灭活,发酵床有益菌在呼吸道、消化道形成优势菌群,提高和改善粘膜免疫力。③提高生态猪肉质量,由于猪只对垫料有翻拱习性,会自觉不自觉地采食到菌丝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提高和改善肉质,减少治疗用药,降低药物残留,为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提供可能。该项目将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实现了养殖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不仅改善了饲养环境,而且增强了猪只健康和畜产品安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的饲养模式,实现了传统养猪模式的变革创新,促进了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大类:林地复合经营模式,如梁弄镇果桑研究所实施的果桑产业系列开发项目,利用桑叶养蚕、制茶,桑果鲜销、制酒,枝条粉碎生产袋料食用菌,桑园养鸡,废料还田作肥料,使整个生物链能量转换中所有衍生物质都能产生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基本实现

了污染物零排放,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率。又如山区林杂地农牧结合循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山林、毛竹山、杂地、梯田,农林牧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本鸡,在山田、林地、杂地种植番薯、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形成种养结合,农林牧循环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该模式有多方面优点,一是能充分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的自然资源,既是优化鸡生长发育的环境,又能减少山地、山田抛荒;二是种出来农作物全部喂鸡,以农家饲料为主,鸡的饲料成本低,鸡的肉质鲜美,销势好,价格高;三是鸡粪作农作物肥料,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农产品供给,形成了种养业之间物质的良性循环。

第五大类: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如河姆渡镇茭白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镇是被农业部命名的“中国茭白之乡”,年种植茭白3万余亩,年产茭白1亿多斤,同时也产生了1亿多斤的茭白尾草,过去大量茭白草处理是“扔”、“烧”,造成河道、渠道堵塞,排涝不畅,涝灾威胁增大;水源污染,富营养化增加,河水乌黑发臭,水草疯长;道路堵塞,绿化破坏,成为“绿色污染”一大难题。项目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发展模式,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茭白草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现阶段主要是三个方面:①生物质燃料:秸杆集中回收——干草——粉碎——制碳——包装——出厂;②獭兔饲料:优质茭白草、大豆杆收购——收购干草——粉碎——制粒——包装——出厂;③有机生物肥料:獭兔等禽畜粪——沼气池——果蔬肥料。

第六大类:设施农业。如棉花、蔬菜工厂化基质育苗,余姚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25亩,年提供大田用苗8000余亩,工厂化基质育苗既是技术的集成创新,又是订单农业、全程化服务的经营体制创新,也是科研单位、农业行政推广部门和农技推广基金会民间组织多形式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在经济效益上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农民持续增收,在社会效益上扩大市场容量,具有明显有效的推广价值,在生态效益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食品消费安全。

上述六大类型创新项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产业导向,六大类型创新项目均属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创新项目;二是具有区域特色,依据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的潜力,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生态高效农作模式;三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好,可操作性强,农民能够接受;农业能增效,农民能增收;能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期性比较长,要多点多年研究示范,年年要有新内容新亮点。采取政策支持,技术依托,社会化服务多管齐下手段,把项目做大做强。创新项目的实施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立意,科学设计。根据研究内容,设置系统模式、拆分模式、比较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制订好作业计划,规范运作;二是要台帐勤记,数据翔实,样本检测,试验研究的成果,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三是项目结题,要形成比较系统的技术体系;要有看得懂能操作的操作规程模式图;有条件的制成VCD碟片;要提高项目总结水平,包括项目立题背景与发展意义;项目的依据原理;项目比较试验结果分析,效益效率分析和功能评价;研究成果示范应用前景分析。

创新项目的推介,通过现场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活动推介;印发资料、媒体报道等宣传推介;做好领导参谋,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推介。

创新农作制度,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总结经验,共谋发展,把创新农作制度,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特约责任编辑黄伟浩)

第二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要求: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终目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清优势,走出发展困境

改变一“钢”独大,理清“转”的次序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河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而今,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河北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这是河北人基于世情、国情、省情作出的重大判断。

过去10年,河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钢铁10年产量增了10倍,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GDP总量跻身全国前6位;多项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为辉煌成就自豪的同时,河北也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深受传统发展方式之累,一“钢”独大,原材料工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过大,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为继,发展不可持续。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路已经步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快转变,河北“不仅难以实现远期的科学发展,而且即期的平稳较快发展也无法保证。”

2009年,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十九位,新经济实力居全国第十八位。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然存在的差距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拉大,河北会被甩得更远。

在最困难的2009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今年经济形势好转,按说,增长目标应该比去年高些。不过,河北今年预期目标9%!没有把目标定得过高,就是为了引导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调结构、促转变、提质增效。这是河北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河北肩负重担!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崛起的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历史把京津冀经济圈推向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一极,意味着河北省必须在全国的科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转变,已经不只是关系河北未来的必然选择,更有关乎全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坐拥优势!内环京津,河北紧邻这两个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城市;外环渤海,曹妃甸是中国的“鹿特丹”,天然深水良港;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面海,487公里海岸线后发优势明显。

7月盛夏,河北省委理论中心组在北戴河的集体学习也似天气般“热烈”。专家授课、地市交流、厅局发言、主要领导点评。一周下来,“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的理念更加清晰和执着。我们采访组一行在这里看到,河北的领导干部们面对发展难题,有一种“赶考”前的紧迫感、使命感;谈到眼下的结构调整,有一股潮水般奔涌的新思路、新理念。

“河北已经到了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省委书记张云川面朝大海,向参加北戴河学习的领导们慷慨发问,“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今后5年或10年,路该怎么走?还能沿袭以往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过多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扩张、过多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维持的发展模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省长陈全国激情满怀,“我们必须保持开拓创新的旺盛斗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次序是这样的: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优化,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城乡矛盾的加快解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减少能耗降低排放,使产业走向高端化和品牌化;充分利用环京津优势和环渤海优势,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瞄准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一个小小的转弯,往往需要巨大的努力。只有认清“转”的意义,理清“转”的次序,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推进。今天的河北,加快转变的进程正如潮汐般在燕赵大地澎湃汹涌。

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

钢铁是河北的名片。河北的钢铁产量全国第一,占据1/5的“江山”。

河北人对钢铁“爱恨交加”。爱的是,钢铁这个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脊梁”,也是河北的“脊梁”,作出了不应被忘却的巨大贡献;恨的是,钢铁产业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

有两个数据令河北如坐针毡:同是世界500强,河北钢铁集团的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营业收入却不到其1/3;同是钢企,河北钢铁的吨钢利润仅为上海宝钢的一半!卖的多,消耗大,挣的却少。

处境尴尬的产业不独钢铁一个,还有水泥、煤炭、玻璃、印染……

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河北必做的“减法”题。中央有要求,人民有呼声。不“减”是自绝生路;“减”好了,海阔天空。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河北要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40万吨、炼钢产能200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64万重量箱。无论在钢铁厂、水泥厂,记者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5、4、3、2、1,起爆!”随着一声令下,鹿泉市长城建材有限公司一座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瞬间被夷为平地。爆破声,这两年在鹿泉频频响起!市内72座水泥机立窑全部拆除,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生产线一一“谢幕”。

不执着就没有执行。河北不要空谈,要的是实效。

质疑、干扰的声音不曾消失过,“仍有利润”是根子,谁愿舍弃?质疑者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何况,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淘汰落后产能是否会迟滞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脚步?

保增长,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软,淘汰落后的紧箍咒不能松。河北省决策层认为,河北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弱造成的,落后产能恰恰是现实困难的催化

剂。

决不能通过保护落后应对危机,必须以淘汰落后为抓手,实施倒逼机制,逼出技术创新,挤出产业升级。河北省在做“减法”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鹿泉市的水泥机立窑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一家远离城区的水泥公司,记者看到,洁净的厂区、封闭的生产线,用余热发电照明的路灯,都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喜人变化,水泥产业并不天然地与灰尘、黑烟和废气“亲密无间”。鹿泉,这个因“射鹿获泉”而闻名于外的县级市,抛弃小水泥,舍弃百强县,换来山青水绿、天蓝气爽。

抓淘汰,促搬迁,优化布局,这样的场景,正在燕赵大地处处上演,污染企业盘踞中心城区的时代步步远去。腾出的土地,大多地处黄金地段,或改造成绿地,或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腾出的市场,由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先进产能来填充。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地反映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上的拼力而为: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长10%。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列全国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提前一年半达到“十一五”目标。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

一“增”一“减”,让燕赵儿女欣喜万分、自豪不已。

节能减排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硬指标,有贯彻落实硬指标的硬措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就是这样的“硬措施”:河北省对超过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节能减排,拒绝理由!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省人大代表每年像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审议“双三十”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每季度调度进展情况,强化刚性约束。

从2007年被国务院通报整改的七个省份之一,到2008年成为全国七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河北省使尽浑身解数。令河北人高兴的是,拼搏后的“果实”,很甜。

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河北的城镇面貌,正经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巨变。

2008年,河北省提出“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三年建设,三年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河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得不医的痼疾。河北省期望通过这个抓手,“抓”来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化。

“三年大变样”实施两年来,河北确实变了样。外地去的人惊讶:这是河北吗?这还是那个省城像县城、县城如乡镇的河北吗?河北的百姓不管这些,惊讶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有的只是惊喜:原来,城市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住进了功能齐备的廉租房;普通的城中村村户摇身变成了百万元户;两年前还住在老旧平房的人家,一下子成为拥有多套高档住宅的业主;石家庄市区由东向西以前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十几分钟便可穿越……燕赵大地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真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数字显示,2008年河北省城区累计拆迁共完成4168.4万平方米,是2007年拆迁总量的12倍。2009年,河北省继续推进拆违拆危,拆迁面积再超上年。大拆,伴随着质疑,但不容否认的是,“三年大变样”的确是因为河北城市化水平低和城市功能差这个最突出的“省情”而提出的战略决策。

拆之猛,令群众惊叹;建之快,让人们振奋!“石家庄速度”便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诞生:常规速度需一年半才能竣工的槐安路高架桥工程、裕华路改造工程,仅用4个月完工;原计划18个月完工的和平路高架桥工程,8个月完成……短短几个月,省城面貌焕然一新。

变,自古多豪杰的河北人不怕,怕的是不变。“大变样”凝聚了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8.79%的社会群众比较了解“三年大变样”的内容。在河北,“三年大变样”是最流行的词汇,认知度超高。

“三年大变样,今年看邯郸”。两年来,邯郸市投资2000多亿元启动了四大新区建设,改造了65片棚户区、36个城中村,开工兴建了30个标志性建筑,实施了31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每天早上,10万邯郸市民汇聚市中心广场纳凉、晨练,嘹亮的红歌声响彻云霄。谁能想象得到,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和荒凉。走在古都邯郸的大街小巷,连我们采访组中一位河北籍记者,都已认不出这座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了。邯郸两年里共拆掉1500多万平方米违章、危旧建筑,但却给每棵古树办理了一个“身份证”,谁砍罚谁,概莫能外。这些古树为城市留下清晰的地标,也为古城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

2008年以来,河北省各市累计拆迁危旧平房、违章建筑1.6亿平方米,而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相当于前5年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实施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5296亿元。城市面貌整治一改过去拆拆补补、洗洗刷刷、小打小闹的做法,而是着眼于提升品质,改造功能,大力实施景观环境整治建设。

“三年大变样”,因民生而变,为民生而变。河北省确定的五个方面量化指标中,居首位的是大气和水质的改善,要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放心水。

张云川说:我们既要看到城镇面貌的新变化,更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看到城镇改造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需要这么股子劲,因为河北城镇和河北人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变”。

“三年大变样”,还“变”出了30多万亩土地,发展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有了最宝贵的空间。

河北是工业大省,但不是强省。由大到强的路不平坦,河北省决策层谋划了“工业聚集区”战略,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意欲复制成功工业园区的模式,达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发挥的目的。

“如果昆山的IT业感冒,全球IT业都会打喷嚏。”河北也想这样,这是河北的“企图”。“单个企业“独闯江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现在是“集团作战”的时代了。”陈全国说。

面朝大海,燕赵打开胸怀

创新引路,抢占技术高端

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赛场广告牌上的“中国英利”让人好奇。第二天,“中国英利”就成了搜索引擎上的热词。

英利,一夜出名,成为世界杯80年历史上我国唯一的赞助商。

这是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今落址于河北省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河北还有很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新是河北的必由之路。2009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当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一季度,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8.9%。

秦唐沧沿海,是河北对外开放的重点;京津冀区域合作,是河北经济崛起的重要一环。中央领导多次到河北考察工作时都强调,要求河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力争在环渤海地区崛起和首都经济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如何有更大作为?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创新。

近段时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捷报频传。

时速350公里的“中国第一高速”列车在唐山的中国北车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国内第一台隧道全断面掘进盾构机在秦皇岛秦冶重工生产车间下线;世界上成本最低、纯度最高的多晶硅材料新硅烷法生产工艺在英利集团六九硅业投入生产;国际上光电转化率最高的薄膜电池在廊坊新奥集团投入规模化生产……

形势虽好,但是“全局”仍难让人满意。河北决策层认为,河北经济结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产业行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产品的附加值低,这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枯燥,但能说明问题。几个数字令河北很尴尬:200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76%,居全国第二十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4.5%;专利授权不到6000项,占全国的1.56%。河北,是经济大省,也是创新弱省。

“U”型线被称为“微笑曲线”。“微笑”的是占据两个高端的产业,河北居于底部,实在笑不出来。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推进科技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说。大工程、大企业带动,引进吸收再创新,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对出着力点……务实措施密集出台,为的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近些、再近些。

出路,在改革。

河北是改革的受益者,河北的改革渐入“深水区”。

行业产业要改革。冀中能源入主华北制药、港口集团横空出世……在做大做强钢铁集团、煤炭集团的同时,2009年河北省企业兼并重组继续高歌猛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就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小、散、弱”是河北企业的现状,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管理体制要改革。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贸易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亟待继续深化。多年来,河北省财政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为人赞许。通过改革,省、市、县财力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省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26.5%下降到2008年的17.6%;县级财力则由48%提高到60%多,基层财政袋子鼓了。““等着吃”会越等越懒,“挣着吃”会越挣越勤,这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说。

出路,在开放。

开放度有多大,河北的发展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在全国很多人、包括很多河北人的印象中,河北居内陆,河北无海岸。殊不知,河北不但有秦、唐、沧三市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更有曹妃甸这个环渤海湾1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少有的天然深水港址。

强化海洋意识,就是强化开放观念。眼下,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提升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三大港口的规模和能力,完善综合功能,提高吞吐效益,已成为河北今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任务;推动港口、港区、港城协调联动,逐步形成由秦皇岛、曹妃甸、黄骅三个百万人口港城组成的沿海城市连绵带,是河北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的重要依托。

第四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感

通篇阅读温总理有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使我获益匪浅,温总理从五个方面逐层深入的分析了当下中国应该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建国60多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成就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加快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科技作为现代化的发动机,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替代的 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中,科技的强大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得到突出的彰显。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观察当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普 遍举措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得出的深刻启示。

从历史发展看,近现代以来有两大趋势充分证明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的巨大能量。一是科技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日益成 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往往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的根本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为实现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当前世界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大国都着眼危机过后的繁荣超前布局。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目前,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许多国家将新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支持重点,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 局中占据制高点。近一段时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在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根本上也要靠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各发达国家 和新兴大国都在抓紧部署、付诸行动。

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在应对危机、推动经济率先复苏

中大显身手。面对历史 罕见的金融危机,党和政府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一方面立足当前度难关,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上水平,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当前困难、支撑长远发展。要求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实施重大专项,确定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重 点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活动的规律出发,完善促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深知我们能够领先世界的技术是有限的,在其他方面我们的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搞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受制于没有外国的关键技术或者核心器件而无法做出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科技产品,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我们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 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其次温总理提到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 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21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温总理的号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认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

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接着温总理提出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重点:⑴完善基础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⑵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研究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等八个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开展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调控、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机理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航空航天的重大力学问题、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等十个基础科学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的研究;⑷启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专项计划;⑸提升我国研究试验基地与条件平台的水平;⑹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前沿高技术领域研究的战略重点为:在信息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并在重要环节形成竞争优势。加大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系统芯片、基础软件的开发力度,突破若干战略性高技术。加强核心技术与系统的集成应用,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网络设备,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若干高档数控装备、重大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发展微纳制造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及新兴产业;在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一批事关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力争局部跨越。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要,实现结构材料功能化,功能材料智能化,在高端产品方面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在能源技术领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提高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装备及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可靠的国家电力输配系统,提高输电效率;在交通技术领域,不断提高交通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交通智能技术,为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各种交通技术的有效衔接提供技术支撑;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交通技术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后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但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还处在类似 于传统农业社会由政府包办下来的阶段,这是一个科技体制和机制的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要发挥科研创新为经济作贡献的作用,不可能还 是依靠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只有顺应工业化市场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上述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它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像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与落后的科研体制是摆脱不了经济短缺和贫穷的,是缺乏效率低经济效益 的。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工业化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 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所以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 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当前我国大量科研院所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不是设置在企业之内,不是集中资源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研究所及高等院校。而是大量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科研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所以,我国应当把设置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逐渐地大部分都并转到企业,这样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而不能够是科研与实际是脱节的。

所以,这种构床叠房式的重复浪费设置,首先,这种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只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 系,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所谓科研成果一经鉴定验收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大部分都久睡在资料库内。正如俄罗斯创新集团总裁列别捷夫坦诚所言,一方面“俄罗斯有好的科学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一般到不了工业生产阶段,也不为经济现状所需要。”其次,缺少一种公平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有财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扯皮的现象。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道路,我国已从30多年前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走向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但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 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还没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思维印记,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改 革的,这几次试点改革,主要是撤消了一批地方省地县级别的科研所建制;同时,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缩减事业经费;但是只是试点而已,科研 事业单位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在改革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解决。

最后温总理呼吁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知识的发展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整体知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仅仅只有少数人拥有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普通民众普遍缺乏科技素养的国家即使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也不能将

这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知识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人力资源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千百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发掘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最后作为一个正在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我深知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创造价值,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不能再依靠卖地大搞房地产或者通过挖掘稀土等不可再生资源等不科学的途径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不但要做科技大国还要做科技强国,所以我深刻的领会到了时代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肩负起用科技振兴中华的重担。

第五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下载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精选合集)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精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一周的集中学习,使我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对金融知识、现代服务业基础、沙河玻璃行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报告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荐5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查报告范文合集

    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查报告 根据XX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XX区《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1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会计学院 09专升本会计2班 学号20090772227赵世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 【摘要】随着十七大会议召开以来,历次会议都把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会议重要内......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传统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从开源节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