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作制度创新
农作制度创新是浙江农民实践的伟大创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利用农林牧渔副的有机联系,运用物种、土地、时空的科学配置,构建了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粮饲牧结合、水产生态养殖、林地复合经营和农业废弃物资利用等六类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及其集成配套技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对实现稳粮增效、优质高产、安全生态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录
一、种养结合类
1、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
2、稻鸡种养轮作模式
3、稻鱼生态种养模式
4、大鹏养蚕种菜周年生产模式
二、粮经结合类
1、水稻大棚瓜菜多茬复种轮作
2、菇稻复种轮作模式
3、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种植技术
4、水稻大棚西瓜轮作栽培
三、粮饲牧结合类
1、种草养牛循环生产模式
2、粮田种草养羊模式
3、粮田种草养鹅模式
四、林业复合经营类
第二篇:创新农作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农作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余姚执行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2月3日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0年要抓的重点工作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创新农作制度,是推进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充分验证了创新农作制度的理念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现就什么是农作制度?什么是创新农作制度?怎样创新农作制度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农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制度?什么是种植制度?什么是耕作制度?什么是农作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
制度,从社会科学层面上讲,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自然科学层面上讲,是指一定历史、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在农业上涉及到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作物的生产系统,由种植模式、配套技术、经济分析三方面组成。具体内容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类型的品种组成全年种植熟制模式布局,搭配和间作、连作、套种、复种等技术及经济分析的总称,这是国际交流的学术用语。
耕作制度是指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保护耕地、用地养地结合、全面实施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综合配套技术及经济评价体系,包括耕作方式,浅耕、深耕、免耕、轮耕、水耕、旱耕等耕作制度。
农作制度是研究农业、农村全局性的良好载体,它是耕作制度的扩展与提升,耕作制度以研究种植制度为主,而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农、林、牧、种、养、加等多种相互联系的亚系统的集合体,与耕作制度相比,农作制度的领域与功能进一步拓宽,将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与系统来进行研究与全局性的安排,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学科、单一行业、单一技术带来的局限性,从而为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技术体系选配,经营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平台,以实现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经济力和生态力的目的。
农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回顾建国以来余姚农作制度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粮棉油牧发展时期,主要在水稻种植上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间作稻为连作稻,改二熟制为三熟制(麦—稻—稻、油—稻—稻),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当时称为改革耕作制度,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制“四良”配套,粮食复种指数达到236,年单位粮食产量《超双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高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改变了粮食长期低产徘徊,需求紧缺的局面,为农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在80年代中期前后,从中央到地方提出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调减粮田改种经济作物,低洼田挖塘养渔和发展多种经营,全县近26万亩次的水稻、棉花、春粮、油菜调整为种植榨菜、蔺草、茭白、蔬菜、水果和水产,应该说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促进了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阶段:在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农作制度为主导,显现了多种形式的新农作模式,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即从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从种粮为主向粮经结合转变;从单一养殖(水产)向生态混套养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连片基地化转变;从注重产品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实践证明,通过五个方面的转变,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这种新型农作制度的逐步建立,为发展“三农”,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和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农作制度的理念与意义
所谓创新农作制度,概括地说,“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复种、轮作,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构建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形成农业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和产业化经营,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老三熟”,变成新型、高效的“多熟制”,让一亩土地当二亩、三亩用,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1、依据与原理
创新农作制度要以人类需求、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协调发展;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依据。按照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协调生物、资源、环境相互关系,构建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2、创新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创新项目其主要创新点是:物种共生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和谐,技术集成配套。
⑴物种共生互补。通过食物链、营养链、生态链等途径,各自向对方提供物质能量,并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形成相互促进的生物链,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
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对稀缺资源、人工资源、可再生资源进行周年性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放,环境低污染,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⑶技术集成配套。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农作制度结构与功能的改善,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要求若干单项技术有机组成相互关联的技术体系,其特点是:单项技术合成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生物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技术体系;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技术与软环境相协调的技术体系。
3、现实意义
⑴创新农作制度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拓了新的途径。在模式的构建上,由单一种植业、养殖业转变为种养结合等复合型的高效生态模式;在科学技术上,由单一学科转变为多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的集成技术体系;在产业发展上,从传统产业转变为节本增收、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产业链延伸的现代高新产业。
⑵创新农作制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创新农作制度集中表现在改变了过去单纯重数量、轻质量,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的粗放扩张型发展模式,新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
道路越来越宽,农民持续增收。
⑶创新农作制度带动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新的农作制度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模式于一体,要求有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各类专业大户,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同时,也带动了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技推广多元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从单一指导向综合指导转变,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就是说,创新农作制度带动了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一新带二新”,“三新互动”。
三、创新农作制度的实践与成效
创新农作制度要着力于做好项目的构建与集成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做好创新项目的宣传推介,扩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综合多年来,创新农作制度主要有以下六大类型模式及集成配套技术。
第一大类:稳粮增效型。如水稻双季机插亩产《超三纲》,在主栽品种选用上选配穗重型高产良种,培育适宜于机插的高质量秧苗,农机农艺配套,抓二头控中间栽培管理措施,构建小群体壮个体的群体结构,使全田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实现动态平衡。2009年1.8亩高产攻关田,早稻亩产604.9公斤,晚稻亩产603.5公斤,全年亩产1208.4公斤,实现了攻关田《超三纲》的目标。
又如稻禽种养轮作模式,稻鸡种养轮作是以种稻为基础,养鸡为重点,种养直接结合为特色,形成建一个棚,养二批鸡,种三亩稻,潜力目标产四千斤粮,五千斤禽肉,亩效益六千元的复合型农作模式。具有培肥地力,减少污染;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禽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粮禽产品转化价值,增加农民收益等多种功能,是生产、经济、生态相统一的良性循环农业新模式。
第二大类:水产混养套养型。为使养殖塘周年高效利用,构建渔禽轮养,水旱轮作模式及集成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模式。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导产业,期间套养混养中华鳖、青虾、水面种植空心菜,冬春季节塘底种植黑麦草作为两茬白鹅饲料和草鱼饵料,这是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直接结合的复合型农作模式。此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提高养殖塘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面的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养殖风险,降低外源污染,降低药物使用的综合优势。通过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内部循环,运用生物间共生互补关系,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第三大类:畜禽生态饲养型。以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构建及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例,发酵床生态养猪是国外引进的追踪创新项目,项目集成技术的重点是发酵床制作技术,实践表明,发酵床制作要把握好五个“度”,即垫料厚度、垫料发酵温度、垫料酸碱度、垫料相对湿度、垫料白色菌丝可见度。同时验证了发酵床养猪功能和机理。①有效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生物发酵,有臭味的有机质中氮物质被微生物利用,是繁殖细胞材料(氮源),垫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的食物(碳源)。②灭活病毒,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发酵床的温度条件下,大多数病毒较快灭活,发酵床有益菌在呼吸道、消化道形成优势菌群,提高和改善粘膜免疫力。③提高生态猪肉质量,由于猪只对垫料有翻拱习性,会自觉不自觉地采食到菌丝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提高和改善肉质,减少治疗用药,降低药物残留,为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提供可能。该项目将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实现了养殖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不仅改善了饲养环境,而且增强了猪只健康和畜产品安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的饲养模式,实现了传统养猪模式的变革创新,促进了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大类:林地复合经营模式,如梁弄镇果桑研究所实施的果桑产业系列开发项目,利用桑叶养蚕、制茶,桑果鲜销、制酒,枝条粉碎生产袋料食用菌,桑园养鸡,废料还田作肥料,使整个生物链能量转换中所有衍生物质都能产生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基本实现
了污染物零排放,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提高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率。又如山区林杂地农牧结合循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山林、毛竹山、杂地、梯田,农林牧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本鸡,在山田、林地、杂地种植番薯、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形成种养结合,农林牧循环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该模式有多方面优点,一是能充分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的自然资源,既是优化鸡生长发育的环境,又能减少山地、山田抛荒;二是种出来农作物全部喂鸡,以农家饲料为主,鸡的饲料成本低,鸡的肉质鲜美,销势好,价格高;三是鸡粪作农作物肥料,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农产品供给,形成了种养业之间物质的良性循环。
第五大类: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如河姆渡镇茭白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镇是被农业部命名的“中国茭白之乡”,年种植茭白3万余亩,年产茭白1亿多斤,同时也产生了1亿多斤的茭白尾草,过去大量茭白草处理是“扔”、“烧”,造成河道、渠道堵塞,排涝不畅,涝灾威胁增大;水源污染,富营养化增加,河水乌黑发臭,水草疯长;道路堵塞,绿化破坏,成为“绿色污染”一大难题。项目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发展模式,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茭白草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现阶段主要是三个方面:①生物质燃料:秸杆集中回收——干草——粉碎——制碳——包装——出厂;②獭兔饲料:优质茭白草、大豆杆收购——收购干草——粉碎——制粒——包装——出厂;③有机生物肥料:獭兔等禽畜粪——沼气池——果蔬肥料。
第六大类:设施农业。如棉花、蔬菜工厂化基质育苗,余姚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25亩,年提供大田用苗8000余亩,工厂化基质育苗既是技术的集成创新,又是订单农业、全程化服务的经营体制创新,也是科研单位、农业行政推广部门和农技推广基金会民间组织多形式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在经济效益上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农民持续增收,在社会效益上扩大市场容量,具有明显有效的推广价值,在生态效益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食品消费安全。
上述六大类型创新项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产业导向,六大类型创新项目均属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创新项目;二是具有区域特色,依据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的潜力,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生态高效农作模式;三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好,可操作性强,农民能够接受;农业能增效,农民能增收;能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期性比较长,要多点多年研究示范,年年要有新内容新亮点。采取政策支持,技术依托,社会化服务多管齐下手段,把项目做大做强。创新项目的实施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立意,科学设计。根据研究内容,设置系统模式、拆分模式、比较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制订好作业计划,规范运作;二是要台帐勤记,数据翔实,样本检测,试验研究的成果,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三是项目结题,要形成比较系统的技术体系;要有看得懂能操作的操作规程模式图;有条件的制成VCD碟片;要提高项目总结水平,包括项目立题背景与发展意义;项目的依据原理;项目比较试验结果分析,效益效率分析和功能评价;研究成果示范应用前景分析。
创新项目的推介,通过现场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活动推介;印发资料、媒体报道等宣传推介;做好领导参谋,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推介。
创新农作制度,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总结经验,共谋发展,把创新农作制度,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特约责任编辑黄伟浩)
第三篇:卫生支农作总结
长葛市人民医院2012年卫生支农作总结
2012 年我院市中心民医院援助,根据我院工作需要,先后 10专家前来我院进行技术指导,他们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作 态度,我院感触很深。他们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破难点、抓 重点、创亮点,全心全意地为我市人民群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奉献,具体如下:
一、领导重视 精心布置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将支援人员送入我院,了解我院实际情 况后,给我院人力援助很大帮助。在工作市中心医院领导先后几次到我院督查支援情况。
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他们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分别派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专家先后开展手术41例,诊治门诊患者3065例,诊治急诊患者80例,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30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项,参加义诊10次,接受我院进修人员2名,进行学术讲座8次,培训我院医务人员199人,进行教学查房7次,手术示教7次,给予捐款捐物0.2万元,配套经费1万元,建立特色专科1个。
三、积极工作 科学管理 他们工作积极,服务到位,始终把促进我院卫生事业发展放在首 位,热情饱满地投入工作中。针对我院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业 务开展受限的现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积极开展了科室组建、业 务培训、技能培训。医疗队专家利用休息时间,精心选题备课,坚持 每周对科室年轻医生进行业务讲座。不但使我院规范了科室管理而且 使年轻医生及时了解专科进展和最新动态,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用他们的一句话说就是: “只有提高年轻医生的技术,才能长久 地造福陕北人民。”
四、情系群众 无私奉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患者利益至上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始终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治疗。得到了我县广 大农民群众的赞扬,他们说: “大医院的大夫,水平高,没架子,态 度好。” 在此,我们感谢中心医院的领导及医疗队专家的支持与技术 指导,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他们的工作作风与敬业精神,狠抓医疗质 量、技术管理,并与他们建立长久的业务友谊之桥。
同时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工作,先后组织精干医护人员25人援助5家乡镇卫生院,而且在物力上也给了很大帮助。医疗队在工作中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疗器械短缺、陈旧,及时向院领导反映情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捐款1万余元。在工作中医院领导先后几次到我院督查支援情况。先后进行手术60余例,示教40余例。进行疑难病历讨论50余次,开展新业务5项,累计治疗门诊患者 700 余例,义诊5次,教学查房70余次业务培训100人次,接受进修20人次。我院的卫生支农工作多次受到市卫生局及我市卫生局的表彰。
第四篇:肖培生在全市基层农技推广先进表彰会暨创新农作制度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基层农技推广先进表彰会暨创新农作制度研讨会,目的是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思想认识,调动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和创新成果的推广,为我市的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刚才,我们表彰了先进,四个单位就创新农作制度作了研讨,老省长、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许行贯会长围绕创新农作制度,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新农作制度模式和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使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农技推广事业的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我市农技推广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我市的农技推广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我市各级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广大技术人员坚持以发展生态循环、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组织实施农作制度创新和农技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项目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共安排资助项目214个,其中列入省级项目14个,发放资助资金359.3万元。在项目安排的过程中,坚持创新的标准,创新农作制度占项目总数的68%。2010年,市本级确定了26个资助项目,其中14个农业项目中属于创新农作制度的有11个,占78.57%,比例逐年提高。由于项目质量的提高,涌现了“大棚蚕豆套种大棚西瓜和蔬菜四熟栽培技术”、“珍贵树种培育及示范基地建设”等一批优秀实施项目,其中5个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实施项目。二是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在仙居县下各镇、朱溪镇和南峰街道3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项目,建立了组织健全、责任到位、管理科学的镇(街道)公益性、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三是成果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两年来,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途径,粮食产区的稻、菜水旱轮作模式,沿海地区的多树种防护林建设和水产混养模式等一批成果,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些成绩既凝聚着基层农技人员的辛勤汗水,也离不开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殷切关怀。我市各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执行部自成立以来,不仅在自身建设上不断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他们积极发挥良好的支持和补充作用,为农技推广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涌现了三门县执行部等一批先进典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技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淡化,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农技推广人才严重脱节,事业后继无人;三是服务条件差,很多乡镇服务中心成为“三无”场所,即无办公地点、无检测仪器、无培训场所,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同时,一些基金会执行部硬件设施也十分欠缺。
对于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刚才,许省长已经作了深刻的阐述,我不再重复。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个问题,抓好农技推广工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关键就在于科技应用。台州的目标不仅仅是农业大市,更应该是农业强市,不仅仅是科技大市,更应该是科技强市。“大”不能变成“强”的症结就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的问题十分突出;原因就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下不去,农民需求反馈上不来,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示范缺乏依托,农业部门的发展举措没有有效管道送到千家万户。所以,做好农技推广创新责任重大,希望大家切实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突出重点,不断加快农技推广工作的步伐
(一)要找准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市里在1月和3月先后召开了春耕备耕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市农村工作和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个专题工作会议,提出了“两区”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在今年市委1号文件中加以明确。创新农技推广和执行部的工作定位和方向,就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两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公益性、社会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助手和参谋作用。
(二)要加快创新成果推广。近几年来,各级都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在项目成果推广过程中,农业各职能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各执行部,首先,要密切配合,各级农业各职能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发挥行政效能和技术优势,各执行部要发挥导向作用,做到分类指导,制定反映行业特点、区域特色的推广计划。其次,要认真贯彻市府办发[2009]125 文件精神,大力推广优秀项目,在推广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12种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普及我市的优秀实施项目。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积极推广“大棚蚕豆套种大棚西瓜和蔬菜四熟栽培技术”等立体栽培、高产、高效、生态循环的项目成果;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中,推广“稻茬红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等项目成果,做到“千斤粮、万元钱”;在面上,大力推广“下各镇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等项目经验,强化制度支撑。第三,要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扩大项目推广成果,争取形成规模,譬如在我市有12万亩西兰花种植基地,假如在那里推广“单季稻与春季西兰花轮作示范”,一年就可以增产粮食约600万公斤。
(三)要进一步抓好项目库建设。建设好项目库,做好资源储备,是提高项目质量的基础。农作制度的革新和创造来自第一线,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项目资源的储备工作,面向合作社、种养大户,面向广大农民群众,面向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广泛征求创新项目;另一方面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带动和引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县级农技推广部门和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的作用,及时发现、总结、完善、申报新的创新农作制度典型,不断增加项目的资源储备。
三、加强领导,着力强化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需要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一)强化领导,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及农业科研院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农技推广事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指导。对于市、县基金会执行部,各级政府要继续落实好工作经费和基金补充,确保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农业、林业、渔业等主管部门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财政部门要帮助基金会做好理财工作。各执行部要按照“五有”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班子,增强工作活力。
(二)明确责任,完善制度。这是现阶段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紧迫任务。一是要完善农技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把专业技术人员优先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建立农技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通过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农技人员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以及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主
体以及考核结果运用等环节不断创新、完善,力争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四是要继续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和支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各种服务组织、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探索与不同服务组织开展有效合作的模式。
(三)深入宣传,营造氛围。要进一步搞好宣传,大力倡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充分调动工业企业支持农技推广事业的积极性。工作就是宣传,基层农技人员要发挥贴近农业生产第一线,熟悉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农民群众需求等优势开展宣传,结合“双服务”活动,积极服务群众,使农技推广工作深入人心。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挖掘培塑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这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进一步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意义重大,希望大家继续真抓实干,克难攻坚,抓好农技推广,办好基金会,为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7、关爱人才,激发动力。适时举行人才座谈会、节日联欢会、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增进其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对局的归属感,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本局引进的急需人才,积极征得领导同意,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好事快办原则,办理好个人档案入档工作。
2、搭建舞台,突出载体创新。加大企业创新工作室等引才载体的建设,推行“专业+人才+智力”引才机制,实行重大课题,逐步形成专业与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