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物质社会极大发展的今天,当城市的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现阶段我们需要极度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如何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
三是始终以农业收入为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三大类。当前,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是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在消费支出结构方面,农村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不及城镇居民的1/4(分别为17.5%、21.9%、22.8%、24%和24.7%),农民生活质量普遍偏低。
二、现在“三农”上的财政政策缺陷
(一)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支农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是贡献最大的区域,农业是贡献最大的产业,农民是贡献最大的群体。中国“三农”积累受到盘剥。而对“三农”的反哺却很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受到严重的影响。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的综合支持量只有2%,而许多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农业支持水平很高。1978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2000年则降为7.75%。
(二)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农民直接受益的支出减少。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60%,教育支出和农业科技支出较少。国家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很少。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况且水利,生态建设的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投资一直全部统计在农业投入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并且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多采用有偿的方式,增加了还款的负担。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素质提高滞后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制约了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业的转移。农民素质已成为
现代知识经济、科技经济和信息社会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中国的农业已开始从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不断增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转向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维持农业高速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种类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将从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由于农业科技应用成本高于预期收入,加之农民资金短缺,农业信贷风险高而信贷支持不足,农业保险缺位,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体质不灵活,经费严重短缺,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等,导致农业科技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财政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
一个国家农业支持水平与支持力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对通过财政预算支持农业规模的影响程度更大,但是,从农业支持来源或承担者来说,可能是纳税人,也可能是消费者。因此,除了财政预算途径支持农业外,还可以通过价格支持由消费者承担的方式对农业的支持,即实施农业补贴。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低并下降,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投资不足,财政补贴方式不当,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的基础,影响了农民的增收速度。
三、财政支农政策如何帮助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扶持科技兴农继续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探索更加有效的财政支持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打破过去就生产抓生产,就基地抓基地,各种资金单独分散的局面,找准扶持点,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扶持效益。
一、财政支农应重点扶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时常为导向,依靠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集中力量提高生产经营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财政要重点扶持水稻、花生、瓜果、蔬菜、银杏、花卉苗木及良种繁育等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标准化、无公害、无污染、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和流通;扶持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二、财政支农应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用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是市场与农产之间纽带,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从调查中看,各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 规模和数量都远远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辐射带动能力仍比较弱。财政部门要择优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发展前途、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尽快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兴办基地、开拓市场、推广科技等方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定单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三、财政支农应重点扶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郯城县的实践证明:在农产品产地建立批发市场,是实现农业规模发展,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有效途径。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应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地政府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不仅在建立批发市场的资金方面给予扶持,还应发挥财政信息网络优势,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综合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经营,扩大农民增收的途径。
四、财政支农应重点扶持农业科技教育,健全农村科技组织结构,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扶持重点是:一是扶持科技示范园建设。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慢的情况,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做给农民看,促着农民干。二是扶持抓好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抓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关键。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地方抓好科技培训、举办讲座,印发明白纸和组织科技人员下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及时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迅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扶持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及时准确把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指导他们增收致富。
第二篇: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我)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专业:2011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姓名:孙悦文 学号:20113166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该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特点,就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 政策研究 大力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 高效农业 财政 农业税 农业生产 农业产业化
正文:一 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以及四个变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4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239亿元,约为1978年的26倍。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2004年已经提高到2936.4元。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三是始终以农业收入为;四是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
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5.2%。
第二阶段: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23.76元
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2.7%。
第三阶段: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83.99元
增加到1926.07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5.6%。
第四阶段:1997年到现在,为收入增长迟缓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90.13元
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1997—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
增幅分别为4.6%、4.3%、3.8%和2%。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是
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二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1、由于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以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为100,2000年则只有
74.4,下降了25.6%。由于价格下降,农民从农业生产得到的逐年减少。
2、由于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从1997—1998年中美
加三国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种农产品生产成本看,我国只有稻谷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其他4种无论是否包括土地使用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
3、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据有关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元,我国为0.38元。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
4、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1)国家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据世贸组织资料,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和国内综合支持量(AMS)均为负数。(2)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
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4)通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仅1998年就达1361亿元。
5、农村税费负担重。从1994年到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2.6%;
而农民人均承担的各项农业税、提留统筹费、社会负担和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却分别增长了12.7%、10.3%、29.3%和1.9%。此外,农民负担还出现了越来越复杂化、隐性化的趋势。
6、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村第三产业不能正常发展,无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源分析
1、支农支出比重偏低。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计算显示,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额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404.7亿元,增长21.6倍,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由1978年的13.43%下降为6.83%。其中,1980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07年两个时段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分别为9.44%、7.63%。2007年这一比重分别比1990年、1978年低3.15个、6.6个百分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的现状与我们当前面临的“三农”严峻形势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繁重任务很不相称。
2、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支农支出中涉农部门事业费支出比例过高。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费用开支的比重高达65%左右,而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比重仅占35%左右,政府为农民办事的钱在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变成了部门养人钱。二是现行惠农政策着眼于农民当前增收,“大范围、小额度”直接发放给农民、起到“输血”功能的各种补贴较多,而对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能起到“造血”功能如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投入较少。三是对农业科技投入比重过低。2000-2006年间,我国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总投入为99.3亿元,年均仅14.2亿元。另有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为15-20年,这无疑与我国长期以来低水平的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
3、支农资金运用效率不高。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与现实需要之间一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支农资金运用效率还严重偏低:一是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部门分割严重,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多达10余个,各行其政,各自为战,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形成合力。二是支农资金的投入、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花大钱办小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4、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据农业部调查,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初中及初中以下的高达87.6%。这样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农民普遍偏低的接受教育程度,不仅使大量农民成为城市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提供者,成为终日忙碌于农田却收获较少的弱势群体,而且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财政政策建议
1、是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来支持农村的费税改革。中央正式在全国农村进行费税改革,无疑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从试点地区看,农民的负担在改革者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笔者认为,费税改革不仅要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遵循西方税收理论中的“能力原则”公平负税思想,即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的农业税相对较高,今后还要稳步推进逐渐降农业税税率的改革。这些改革可能会使当前的财政政策收支矛盾突出。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经济发展从而增加税收、县乡镇机构改革、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来消化。
2、是逐步取消农村地区的基础义务教育收费,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所发生的费用由财政来承担。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收费水平,作一个保守的估计,许多农户每年可从中减轻负担200-300元。同样,这项改革从长远看,也需要财政支出结构的相应调整、依靠经济的发展来实现,但若要顺利推进这项改革,较长时间的国债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3、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城镇化”固然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推动,但政府对城镇化的支持与推动也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当前的城镇化不应再是盲目增加“小城镇”的数量,而应立足于使部分区位条件好的、人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包括部分县城,逐步向小城市、中等城市转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小城镇建设中的诸如水、电、气、教育、道路等公共品、准公共品的费用,直接构成农户的负担,因此除了依靠小城镇自身的力量外,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笔者认为也是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一个新的而且十重要的方向。这样可以使得进城的农户大大减少负担,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户的收入,而且从长期看,也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4、是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富民。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通过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和规模,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大力鼓励农民在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领域创业,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减少行政审批。
5、是改变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通过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组织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共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二是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在财政支农政策上,要有进有退,对工商资本直接到农村流转土地,以确保农民能够更多分享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收益。
6、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层次,为农民持续增收铺路搭桥。一是应建立健全以低保、五保、入学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养老由靠子孙变为靠自己、社会和政府共同养老。三是应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和补偿标准,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尽可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有效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农民持续增收铺好路,搭好桥。参考文献:《北方经贸》 《200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财政与金融》
第三篇: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探讨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所谓的财政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包括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个部分。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财政政策就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财政政策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应。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就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
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要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的多,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2002年至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则达到8.6%,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 ①;2010年与2009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由此可见,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此种局面,难道不值得人们认真思考、深入探索么? 农民过低的消费市场份额,表明由于农产品产销市场不畅,农产品价格明显偏低,急需调整国家财政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二、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一)由于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纵观近年来中美加三国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种农产品生产成本看,我国只有稻谷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其他4种无论是否包括土地使用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
(二)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
(三)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1)国家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据世贸组织资料,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和国内综合支持量(AMS)均为负数。
(2)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4)通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仅2008年就达2361亿元。
(四)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等城市产业而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战略和相应的经济政策,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政策性根源。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全面大力发展工业及为工业服务的的交通、建筑、采矿等等经济部门,而相对地轻视农业部门;国家充分提供面向城市、市民的公
共产品,保障职工、市民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等方面的需要,而极少向农村、农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使得农民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长期以来,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了大量的纯收入,用于支持城市和工业建设;从信贷资金上来看,本来缺乏资金的农村却存在着资金流出,而资金富裕的城市却存在着资金流入;在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情况下,国家却依然坚持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等,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现在三农出现的问题
我国理论界把农村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概括为所谓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那么,“三农”出现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一)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支农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公共物品供给也严重不足,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是贡献最大的区域,农业是贡献最大的产业,农民是贡献最大的群体。中国“三农”积累受到盘剥。而对“三农”的反哺却很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受到严重的影响。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的综合支持量只有2%,而许多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农业支持水平很高。1978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2000年则降为7.75%。
(二)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大综农产品的卖难普遍发生,由此而引起农业结构调整和品质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三)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农民直接受益的支出减少。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60%,教育支出和农业科技支出较少。国家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很少。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况且水利,生态建设的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投资一直全部统计在农业投入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并且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多采用有偿的方式,增加了还款的负担。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素质提高滞后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制约了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业的转移。
一个国家农业支持水平与支持力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对通过财政预算支持农业规模的影响程度更大,但是,从农业支持来源或承担者来说,可能是纳税人,也可能是消费者。因此,除了财政预算途径支持农业外,还可以通过价格支持由消费者承担的方式对农业的支持,即实施农业补贴。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低并下降,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投资不足,财政补贴方式不当,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的基础,影响了农民的增收速度。
四、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分配政策
1.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支出力度不够大。农村公共品尤其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提供。现阶段,如果政府完全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职
能,必将有效化解城乡间的不平衡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使农民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结构调整,改善家庭经营条件,提高自身收入。
2.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应该是今后党和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补充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额外的财政补贴,从公平原则看,建议按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类别,实行差别补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提高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主要通过4条措施。一是调整优化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优农业向适宜生态区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集中。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根据我省山海资源、生产方式、种植养殖传统的差异,有重点地选择蔬菜、花卉、畜牧、水产等优高品种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三是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户对承包土地进行合理、规范的流转,促进土地相对连片集中。把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壮大经营主体规模,提高种养业的规模效益。四是培育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家庭经营渠道。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为契机,支持农民为产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提供各类服务。支持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真正从旅游经济发展中获益。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五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 农民增收 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1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村没有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合作组织,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
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 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农村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期较快发展,而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就慢了较多。因此,要改变农村农业落后的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对“三农”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当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也是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服务农村的金融企业在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及时调整贷款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投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