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发展原理论文
农业发展原理课程论文
论
农
业的未
来
发
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历程,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在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诸多的领域大发展又强劲地推动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进入新世纪,我们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宏伟事业。其中,最突出的一大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新型农村,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三农”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始终都不容放松,是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农业起源、发展进程、存在问题、未来趋势
一. 关于农业起源的神话传说
农事起本:神农把木头削成耜,把木条煣曲了做成了耱,把楺和耙使用方法教给广大民众,这才开始教人们耕种。神农尝百草,辨别谷类,百姓才吃到谷米。神话传说中关于五谷的来源,主要是上天所赐。古籍述之:“神农之时,天雨粟、诞降嘉种、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丹雀衔九穂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等。说的就是粟、黍、麦等种籽从天而降,人们加以种植才成为今天的主粮。从此,人类由采摘野果,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成了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耕时代。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使人类得以进化和发展。
二. 中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1)由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修整、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了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2)工业化农业时代
十八世纪英国成功设计了农业机械用具,种子条播机,脱谷机和收割机等。十九世纪,内燃拖拉机的产生使畜力牵引为机械动力所代替。德国学者李比希创立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发展了土壤学科。二十世纪合成氨、尿素、六六
六、化肥农药工业长足发展。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使用,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将四千年的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但是,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的过度消耗,困扰着社会发展与农业进步,于是人们提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现代农业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如转基因育种、脱毒马铃薯的推广等。把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卫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进到农业生产中实现“3S”技术与农业技术的对接,形成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三.农业未来发展模式,核心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
必须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时空局限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经营管理,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改变过去的满负荷、超负荷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损
坏水、土、生物的能量流程和物质循环再生机制。只顾眼前收益,违反客观规律的不可持续的经营方式。因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创新与发挥必将成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国大部分农区发现,务农群体老龄化严重(主要以“386199”部队为主),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令人忧虑。
如何壮大新型农民群体:
1.加强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提高技能;
2.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
3.提高效益,使新型农民蓬勃成长。
(三)壮大农民合作社,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特色,实现区域种植、规模种植自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提出之后,很大的改善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实现了解决温饱问题,为国民在经济生产上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物质基础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实现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减少单户种植所承担的风险。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四)发展特色种植,实现区域化产业链
以县为单位,发展“县域”经济,挖掘当地特色植物品种,主打一到两个特色农业产业,如种植名贵花卉、药材、观赏植物、果树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品种。选好种植对象,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 企业到产地建立大型加工厂,做到统一加工、产地加工、统一销售,实现区域化产业链,区域经济。
(五)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创新的销售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已经家喻户晓了,计算机正在走向千家万户,许多农村地区也逐步实现了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把街头的菜市场搬到网络上实现网上交易,从而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六)农产品品牌化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低下问题我们必须打造产业品牌,改变现在市场混乱现象。就我们内蒙古而言,农牧产品品种多品质优且各具地区特色,如巴盟河套平原的小麦、甜瓜、西瓜,锡林郭勒的牛羊肉,阿拉善的肉苁蓉,乌兰察布的马铃薯等都属于地区特色产业,可以把这些农副产品升级打造成品牌利用互联网的便利销往全国各地,在这方面的发展山东省安丘县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向其可以学习。
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未来会将农产品的品牌化、网络化销售做的更具规模,更加正规,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改善农村面貌,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半月谈》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2012.6
[2]、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 J ]
第二篇: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发展研究所2002年论文题录
论 文 题 目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挑战的应对
作 者 杜晓山
发 表 刊 物
俄罗斯、中俄经济学家研讨会 “中国农村经济” 《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 《科技导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发表时间 2002.6.20 2002.8 2002.6 2002.1 2002.4
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 杜晓山 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森林的变迁及其影响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 总论:迎接国际化的挑战 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 资源与环境差异 中国农村的发展与改革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展望 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财政缺口 乡镇财政:制度框架与政策改革
李 周 李 周 李 周 李 周 李 周 李 周 党国英 党国英 朱 钢 朱 钢
载《中国国情报告》解放军文艺
2002.11
出版社
《2002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农村经济
2002.2 2002.4
农村问题减负比增收重要 中国大米政策分析
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理论评述 中国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评价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研究 农民增收重在体制创新 关于粮改的认识与建议 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2001:中国农村改革评述 关于大跃进的理解
谭秋成 谭秋成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李成贵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观察 国际经济评论 改革 调研世界 河北学刊 中国经济快迅 南京社会科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 载于本所《绿皮书》 载于本所《发展报告》 China and word economy China daily China daily 《2002年绿皮书》
2002.2 2002.9 2002.6 2002.3 2002.3 2002.11 2002.1 2002.5 2002.11 2002.4 2002.4 2002.4 2002.4 2002.6.4 2002.6.14 2002.4 China food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made 李成贵 Amorican farmbill threnten Chinese forms 李成贵 Flexibce grain pllicy needed 入世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
李成贵 李国祥
强化政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美国农业管制及其启示
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应关注农业收入增长 放开粮食市场扩大国内需求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标准壁垒的发生及对策
李国祥 李国祥 李国祥 李国祥 李国祥 李国祥 李国祥 王秀杰
《2002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广东财政》 《农业经济问题》 《调研世界》 《中国财政信息资料》 《调研世界》 《广东财政》
2002.4 2002.3 2002.4 2002.3 2002.11 2002.7 2002.10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
2001-2002年
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调研世界》 粮油市场报 国际贸易消息报 《中国市场报》 农村工作通讯 重大课题中间成果 国际研讨会发表
2002.11.29 2002.1.16 2002.5 2002.9 2002.7 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
王秀杰
析
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对1998年以来粮食收
王秀杰
购条例的变化及问题分析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形势严峻 农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 农村户籍制度改革需加大力度 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扫描
翁 鸣 翁 鸣 杜志雄 杜志雄 杜志雄
China’s Auession to WTO and Agriculbrury
杜志雄
Restruduriy
“”
从合作基金会事件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现状与建议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细羊毛生产将何去何从 加入WTO挑战西部牧区的细羊毛生产 入世与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牧区的细羊毛生产意味着什么
财政体制 与农民负担 休闲渔业的兴趣与发展 渔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实施渔业的现代化 海洋捕捞与渔水养殖 水产品精深加工前途广阔
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兼论我国海洋渔民转产转业及其容量研究 我国海洋部分渔业劳动力转产转业势在必行 增收富民前途广阔一对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分析
杜志雄 杜志雄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快迅》 泰国国家散文理事会
2002 2002.8 2002.6 2002.3.31 2002.7.3 2002.10 2002.4
张元红、张
中国农村经济
军、李静 张元红 刘玉满 刘玉满 刘玉满 张 军 储英奂 储英奂 储英奂 储英奂 储英奂 储英奂 储英奂 储英奂
学术动态 东方畜牧 中国纺织报 调研世界 中国农村观察 待发 待发 待发 待发 待发 待发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 待发
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开发
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农村扶贫及其对策 中国
中国非政府组织扶贫的作用和机制 中国农业劳动力是年是否绝对数量回升 农村经济绿皮书
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研究综述 农业技术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流域治理的“双赢”策略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
西北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耕作制度变革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储英奂 苑鹏 齐莉梅 常永青 吴国宝 吴国宝 吴国宝 刘建进 李 静 李 静 包晓斌 包晓斌 包晓斌 于法稳 于法稳 于法稳 于法稳
待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绿皮书 “中国房地产” 绿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提交ILO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 社科文献出版社 社科文献出版社 《中国农村观察》 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环境报 科技导报 中国软科学 中国畜牧杂志 生态经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4 2002 2002.4
2002.4 2002.4 2002.6 2002.3 2002.10.28 2002.4 2002(2)2002(2)2002(5)2002(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建设对策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问题研究 上海——云南对口帮扶协作的调查报告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研究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环境分析与对策探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农牧交错带亟需凸现优势 中国二熟制地区耕作制度衍变
于法稳 于法稳 于法稳 于法稳 于法稳 于法稳 王利文 王利文 王利文
科技导报 生态经济通讯 生态经济 云南经济研究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农村经济
2002(3)2002(1)2002(12)2002(1)2002 2002(9)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兰州年会论文
2002.8
集 中国畜牧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畜牧报 中国农村经济 生态经济通讯 第二届国际防洪研讨会 中国管理科学院上海分院 咨询与决策
2002.10 2002.3 2002.6 2002.11 2002.10 2002.9 9月10-13日北京
2002.6 生态恢复重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优化模式 王利文 国内外草产品市场浅析
《我国水灾防治对策的经济机制设计》 《社区林业与我国的林业建设》
王利文 张玉环 张玉环
Lmprovement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 in
张玉环
China 《可持续发展中的探讨》(摘要)《全球化与中国步骤》
贲克平贲克平
贲克平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农村经济与技术 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院报 要报 领导参阅 《战略与管理》
2002.2 2002.5 2002.5 2002.6 2002.1 02.12.5 02.12.15 2002年12月第6期 《积极培育渔民协会增强渔民市场主体地位》 操建华 《发挥非正式部门在农村地区旅游业中的地位》 操建华 《天津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森林的变迁及其影响》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实现农村小康 孟加拉乡村银行业务创新和新发展
操建华 操建华 杜晓山 杜晓山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村政治发
于建嵘
展为线索
第三篇:农业发展论文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导入和不断创新
(一)在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地位和产业化经营目的的认识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从微观角度上看,则是农业产业的微观组织拓展其经营范围,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部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部的市场机制的结合方式,更加有效也更加低成本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业务扩张方式和经营模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而是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内部的整合,使得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与服务更好地符合目标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组织的壮大和利润的实现。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主体都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不是政府的行为也不是分散农户的个体行为,而是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业务的需要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这个龙头企业既可以是生产环节的企业,也可以是供应或销售环节的企业;既可以是农民个人或合伙办的企业,也可以是外部的其他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化”到什么程度,不能依据政府的主观意愿而应该取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自身的因素。
(二)在于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问题一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经营效率如何,主要取决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而一个企业或一个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由此可见,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创新,而且包括与之相伴而生的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追求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创新工程,不仅包括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必然客观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农产品营销创新尚处于萌动状态,缺乏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不是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是营销创新问题。
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经营系统在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新组合。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是管理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没有不断的营销创新就没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企业活力的提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意义尤为重大,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经得起“入世”的严峻考验,事关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各地正在进行的“订单农业”、“市场农业”、“农产品名牌战略”等实践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营销创新的有力例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客观上迫切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全面审视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运销观念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全面导入现代市场营销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内容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公务员之家http://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PS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PS”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战后日本在发展奶牛业时就曾经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政治口号。泰国王室也曾致力于劝少年儿童多喝牛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关键和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决策包括:(1)是否给农产品设计品牌即品牌化决策;(2)决定用谁的品牌即品牌使用者决策;(3)决定品牌的质量水平即品牌质量决策;(4)使用多少个品牌即家族品牌决策;(5)品牌扩展决策与
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农产品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与品牌联想及其他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品牌资产主要体现在:(1)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2)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3)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4)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5)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创驰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营销专家LarryLight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短长的战争。商界和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品牌建设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农产品经营而言,品牌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大宗农产品实行的是无品牌决策,即便有品牌也只是诸如“安徽大米”、“东北大米”等产地品牌,农业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不强。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龙头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驰名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
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和醒目易识的品牌标志,应该体现在几个方面:要与农产品特性相符,具有产品联想功能,如“珍珠米”、“金牛”畜牧;要具有独特性;能够清楚地传达产品;易读、醒目易记,给人印象深刻;尽量少用笼统的产地品牌。(2)提高商标意识,提高品牌质量,注重品牌保护。龙头企业一方面应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求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信誉,提高产品质量,珍惜和维护品牌信誉。(3)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龙头企业在宣传推广品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品牌形象的一致性,树立品牌的独特性,形成强势品牌,提高品牌资产。
参考资料: http://.cn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 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 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规划,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 现代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相关产业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饲料养殖—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蔬菜—蔬菜加工系列等。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需要,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交易费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专业化生产机械资本投入和出售产品的费用,解决了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下降的限制,解决了人多地少与专业化经营的矛盾。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经营
交易费用、增加了组织化收益、提高了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仍是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增值少,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财力支撑,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大大削弱,陷入了“线断、网破、人散”而濒临解体的困境。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大多数以集体所有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无力提供农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均衡协调。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未能发展壮大,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管理不善
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设、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利益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暴露以下弊病:批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至到田间地头,直接与
菜农交易,逃避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费;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区域品脾新产品,抢占优势市场地位;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各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各类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的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对“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进行彻底的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
4.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
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滕锡尧,刘东生.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理论前沿.2009(6).[2]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与战略.2009(5).[3]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4]张君,邹海燕.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南社会科
学.2003(9).[5]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第五篇: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摘 要: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探讨甘肃特色农业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甘肃特色农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注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甘肃实际,搞好农业制度创新和区位品牌塑造,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优势;劣势
甘肃特色农业布局
甘肃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经过多年的扶持,甘肃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逐步成形:金昌的啤酒麦芽加工集群,张掖的玉米制种加工集群,庆阳的白瓜子加工集群等。许多特色农产品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源,且大量出口海外。例如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啤酒大麦达210万亩和13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4万吨和3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省落户;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等农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尽管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耕地面积5229.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8%,人均占有耕地2.0亩。甘肃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繁多。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耕地面积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有经济林果、中药材、草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是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650多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 2 人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根据全面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213.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全部人口有1084.92万人,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数、家务劳动数及其他外,甘肃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050.49万人,按全省农村457.14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30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劳动力555.85万人,占52.91%;女性劳动力494.64万人,占47.09%。从年龄结构上看:据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6%,19-34岁的劳动力占42.48%,35-44岁的劳动力占21.46%,45-59岁的劳动力占22.42%,60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6.78%。以上数据表明,甘肃农业劳动力年轻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3 政策法规优势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近五年来,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在甘肃地区累计投入企业技术更新改造资金1250亿元,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落成。随着“三农”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关吸引外资,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各级农业政策法规部门也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不断加快地方农业立法。2004年来陆续颁布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 4 市场需求优势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农产品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农产品需求量来看,西北地区2006年口粮总需求是1602.6万t,精饲料为1716.6万t,油菜籽总需求量272.6万t,蔬菜总需求量1402.2万t,水果总需求量362.5万t,棉花总需求量为42.9万t。以上农产品供应目前缺口很大。从近年农产品价格走势来看,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比2006年上涨了20%以上,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0%,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达到了55%。以上数据反映甘肃特色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且市场价格持续坚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生态环境劣势
水资源贫乏是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甘肃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严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我省粮食自给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上世纪70年代以有机氯为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到80年代尽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但至今一些地区的土壤中仍能检出六六
六、DDT。目前,全省农药消耗总量2.5万多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约100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100万亩。此外,化肥导致个别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地膜覆盖造成的 “白色污染”等在甘肃也比较严重。河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97%。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计算,甘肃省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52年(其中男性7.44年、女性5.47年),比全国低1.46年。其中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5.64年(其中男性6.66年、女性4.53年)。据抽样调查推算,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7.07%。科技劣势
科学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据资料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0%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30%,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带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与发达省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70%左右,但农业水的利用率仅为30%-40%,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3%左右。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我省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4 信息劣势
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无公害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规模劣势
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层次低。目前,甘肃特色农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2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456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3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 制度劣势
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甘肃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首先,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取得。其次,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有效地形成新的激励,不能调动地方和农民的积极性。再次,排斥、拒绝农民的农村信用制度抑制了农民的投资欲望以及弱保护、低覆盖、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加之现行的土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干部考核体制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种植、养殖、林果、水产等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极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甘肃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中的作用,提高科技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简化其程序,降低其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区域品牌意识
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甘肃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打造知名品牌,以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4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5 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更新机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鉴于甘肃目前的生态资源的显示,必须建立一个提高利用率,保护与更新资源的新机制,确保农业资源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节水设施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机型立体农业开发保护耕地资源。大力宣传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持续农业的认识,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措施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1]张象枢.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与途径[J].农村经济导刊,2003,(6).
[2]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