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及其效果评估
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及其效果评估
一、广西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发展历程
2003年2月,广西在平果、陆川、藤县3个县启动新型农村医疗试点工作。制度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农民每年缴纳10元合作医疗资金,各级政府每年给与没人补助20元,形成合作医疗基金。从2003年到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的字样开始出现在政府的惠民政策中,该项政策的实施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几年的惠民政策制订情况:
2006年:在1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新增加25个试点县,最终筹集资金4.04亿元,共有1213.9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试点县全部应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人数的67.9%,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共获得2.97亿元。
2007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8元提高到11元,新增27个试点县(市、区),使全区试点县(市、区)总数达到67个,覆盖3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合率超过70%,进一步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筹集资金25.6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按每人每年17元的补助标准,安排5.4亿元,使农民参合率达到80%以上。
2009年: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广西区政府计划筹措资金36.81亿元,标准由80元/人提高到100元/人,全区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010年:广西有3811.3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11%,为历史最高水平;在59个县推行了门诊统筹工作,占全区总县数的54.13%参合农民有2487万人次获得补偿,约占参合农民总人数的五分之四。此外,广西2010年人均年筹资水平达到150元,比2009年提高了50元。同时,广西还开展了儿童重大疾病补偿试点工作,共有7人获得了16.33万元的补助。
2011年:广西将力争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实现政策统筹区域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统筹资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不低于5万元。
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效果评估
政策评估的效果标准主要是衡量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各种结果与影响。而一项政策推行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类型的。从影响的领域来看可以是对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可以是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影响。从影响的类型来考察,则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预期影响、实际影响与象征性影响等。因此对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效果评估,我们主要是评估该政策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否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在这当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突出政策预期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考察该政策预期目标满足人们有效的需求的程度。包括预期被满足的人数与实际本满足的人数,预期解决政策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程度和广度。
基于上述的理论知识,我们试着开始评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的效果。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要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目的的一项长期制度。
根据前面所采集整理的政策信息,从2003年到2011年的数据显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个方面:一是新农合的参合率不断攀升,而且参合率的增长始终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增长。实施新农合以来,我区农民的参合率从2006年的67.9%上升到2010年的93.11%,截至2010年底,我区已经有3811.3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参合率已接近了2010年全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参合率的95%,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二是筹资水平逐年增加。2003年试点之初,我区新农合的人均筹资30元,2006年增加到45元,2007年筹资标准提高到了50元,2010年人均年筹资水平已经达到了150元,比2009年提高了50元。这些数据都表明,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已经能够为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三是参合农民的收益水平不断提高。从2003年以来,能享受到新农合医药费用补偿的农民人数已经2487万人次,约占参合农民总人数的五分之四。除此之外,广西还开展了儿童重大疾病补偿试点工作,增强了农民的抗大病的能力,增加了农民的受益面,使参合农民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有效的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矛盾。
近几年来,新农合制度在广西推行以来,新农合给参保农民带来了切实的保障,此政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行后带来的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它减轻了医疗支出给农民带来的经济负担,改变农民由于无钱治病从而“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在家等死”的状况,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医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为农民的医疗保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它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其次是,它的社会效果体现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不仅仅是尊重农民的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覆盖农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得以构建,使农民能够与城镇的职工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需要。此外,它的政治效果主要是,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和农民健康。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构建也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之,该政策的实行总体上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政策目标,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该政策在实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这项政策实行以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农民方面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和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更注重短期利益,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观念淡薄,对新农合的理念不了解。在政府方面主要是表现在有些基层干部对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入户宣传和动员工作粗暴简单,因而使当地农民对政府缺乏信任。
二是在政府责任及制度的设计方面。表现在资金筹集困难,缺乏稳定高效的渠道。现行的制度安排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政府投入是主道,由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在具体筹资过程中,市、县级财政难以及时到位。其次是制度的设计过于繁杂,办事效率低。这主要体现在医药费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方式上。另外就是监督体制不健全。在制度设计上,新农合基金监管仍是薄弱环节。
三是在医疗卫生机构方面。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缺经费、缺设备、缺病床、缺人员(尤其是优秀的医护人员),是制约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和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瓶颈。其次,医疗卫生不够规范,医患信息也不对称。医疗费用过高,农民对合作医疗存在怀疑态度。
四、结论
政策评估的标准主要是衡量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各种结果与影响。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该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政策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该政策基本上达到了它的预期目标,即解决农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该政策满足了人们的有效需求,预期被满足的人数与实际本满足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长,预期解决政策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程度和广度也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该政策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第二篇:瑞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评估
瑞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评估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瑞安市委、市府认真贯彻《通知》精神,通过6年来的不懈努力,使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呈现出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多赢局面。
一、基本情况
我市2004年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和资金筹集等大量工作,选择桂峰、碧山等四个乡镇(办事处)进行试点;2005年扩面到14个乡镇; 2006年,在全市全面推广该项制度,并增加了门诊统筹。通过几年努力,参合人数从2004年试点时的4.3万人,发展到2009年参合79.88万人,参合率达90.99%;筹资标准由2004年的50元/人提高到2009年的140元/人,其中政府补助由25元/人增加到90元/人。于此同时,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医药费用虚高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合作医疗基金平稳运行,有效缓解了参合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瑞安市委、市政府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的高度,立足于执政为民的基本思路,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成立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职责,并落实奖惩办法。各乡镇(街道)也成立由书记、乡镇长(主任)为组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负责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并按各村应参合农民数进行层层发动、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层层发动,宣传到位。我市在历年实施新合作医疗制度时,都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一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召开由乡镇干部、村两委、报帐员、妇女干部、老人协会领导等参加的乡镇级动员大会,组织全体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瑞安市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细则》文件精神,召集乡镇有关人员观看《合作医疗乡镇筹资操作培训》光盘,掌握筹资工作方法与技巧,按时完成每年的筹资工作。三是在乡镇、村利用墙报、宣传栏、标语、横幅、广播、宣传车,分发《公开信》、《政策解答》等,宣传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利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平台,通过责任医生上门服务机会,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知道合作医疗是政府主导、投入的农民医疗保障,是政府为民谋利益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优化方案,扩大受益面。几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补偿方案。一是逐步提高保障方案。试点年住院起付线500元,2006年降至300元,2007年降为0起付,2009年住院报销最低段提高到35%。提高补偿封顶额,试点年补偿封顶额为3万,2009年提高到5万,并规定
了连续参合对象的补偿封顶额,每年递增2000元。二是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门诊报销制度。
全市门诊定点医疗机构通过网络实时刷卡报销,方便了参合群众就诊实施结报。逐步提高门
诊报销比例,2006年门诊报销10%,2008年提高到20%,2009年提高到40%,使农民切实
体会到新农合的好处。三是通过调整报销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参合人合理选择医疗机
构就医。报销政策向基层卫生院倾斜,选择基层卫生院就医的,报销比率比市级医院提高
20个百份点;降低市外医院的报销比率,选择市外医院就医者,住院医药费用按可报金额的70%纳入市级医院报销比例计算,积极引导参合群众就近就医,有效降低均次住院医药
费用。
(四)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一是每年筹资阶段,市政府都要成立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
工作督导组及办公室,督促乡镇(街道)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是
成立由审计、财政、卫生局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基金使用进行监督、审计;每季一次定期公示当季各村居结报情况,并及时张贴到
各村居公开栏和当地卫生院新农合宣传栏中。三是制定实施《瑞安市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
法》,规范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利用新农合网络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实时监
控,定期公布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三大服务指标,即人均门诊处方值、目录外用药比例、住院
均次费用。严格实行使用目录外药品告知制度,自负费用比例控制在15%以内,对超红线的单位及时提出警告。
三、主要成效
(一)扩大了群众受益面,提高了参合积极性
群众受益面逐年扩大。我市试点年参合43591人,受益仅875人。2009年全市共参合农民
798825人,报销金额1.23亿元,受益面达40%。2010年开始我市还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并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并科学调整2010年新型城乡合作医疗补偿方案,筹资标
准提高到每人200元/年。门诊刷卡可报费用优惠25-40%,每人年最高优惠200元;把正常
分娩(最高报销500元)和三种特种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肺结核辅
助治疗)纳入报销范围;普通人群住院报销比例最高段达70%,年最高封顶额增加至6.8万
元;0-18周岁人群住院报销不分段别统一报销80%,特种病门诊报销同住院。随着群众受
益面进一步扩大,老百姓不断从中得到了确在实惠,其参合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2010年
度筹资工作自一开始就不断有群众主动要求参合,许多乡镇都超额完成了筹资任务,目前统
计参合人数已达84万余人,创历年新高。
(二)医药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群众看病负担减轻
参合群众住院支出有所下降。住院均次费用从试点年11753元/人,下降到2009年10664元
/人,下降了1089元;住院人均补偿金额从试点年1696.24元/人,提高到2009年2830.93
元/人,增加了1134.69元。控制门诊费用不合理增长成效显著。我市门诊人均处方值从2006
年51.22元/人到2009年51.36元/人,只增加0.13元/人,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增长水平。
(三)群众就医趋势逐步合理,基层医疗机构有序发展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参合群众逐步养成小病在当地基层乡镇医疗机
构就诊的习惯,2006年在门诊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9.4万人次,到2009
达到137.83万人次,既缓解群众“小病拖”的现象,又减轻市级医院的门诊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基层医院的规范化建设,加速了基层医院的软硬件改善,给其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市乡镇卫生院试点年住院人数占比从6.86%,到2009年14.69%,增加了7.83%。
(四)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着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加强信息化建设。2005年初我市就着手规划信息化管理,制定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2006年我市投入资金268万元余,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农合网络管理平台。信
息管理中心与全市67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所有门诊、住院病人都可通过刷卡直接结算,实现了参合群众就诊实时结算与实时监控。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根据我市地域宽广,外出看
病群众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市区建立了合作医疗结报中心,并在全市七个中心镇设立了七个
结报服务点,作为信息化即时结报的补充。各个结报点分片负责各地群众上门报销、咨询、补证、来访等方面工作,大大方便了各地群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到2009年底,我市农
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共有正式编制人员8名,在6名业务人员中具有临床医学1名、计算机和
财会专业知识各1名。临聘的26名保结人员也员经培训均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技术
水平和较强的服务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这项工作施行时间短,仍处于
探索发展阶段,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筹措仍存在一定难度。现在的缴费形式仍然还是一户一户的现金收缴,缴费难度大,特别是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按时缴费,导致筹资行政成本过高;部分山区半山区群众经
济困难,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内涵,缺乏缴费主动性。
二是筹资和报销补偿水平偏低。2009年全省平均筹资为179元,我市筹资标准仅为140元。
筹资水平偏低,基金支撑能力有限,造成合作医疗基金规模小,从而约束了报销费用分段及
比率,导致报销补偿水平低。我市2009实际补偿率为26.54%,与省政府规定的实际补
偿率要求35%以上的指标差距较大。
三是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合医办人员编制少,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另外经办机构结报服务队伍不够稳定,片区结报点人员全部为临时人员,人员变动大,影响
了结报质量和效率;乡镇(街道)合医办工作人员大都是临时兼任的,变换频繁、平时忙于
其他事务,个别联络员没有切实履行联络员的职责,群众意见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
群众的参合积极性。
四是参合群众健康体检率低。由于部分乡镇政府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政府部门组织宣
传发动工作不到位,单靠乡镇卫生院孤军奋战,加上乡镇卫生院体检能力不足,导致健康体
检率低,目前全市参合对象第二轮体检率仅32.2%,离省政府提出的2009年底完成60%的指标差距较大。
五是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程度提高,医疗费用总额上升,基金支出增长速度快,风险压力
日益增大。
五、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具体细则的知晓率。
近年来,在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多
数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所了解,但对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互助性质理解不够深刻,互助共济观念比较淡薄,一些农民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我保健意识和健
康风险意识薄弱,仍然存在年轻力壮不想投,无病无痛不愿投,老弱病残急着投的情况。不
少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具体细则不够了解,对报销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医疗费用
报销额的计算、医药费报销手续等知之不详,使有些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却得不
到补偿,极大地挫伤了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因此,有关政府部门仍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正确认识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的利民
性与互助性。重点加强对报销标准、报销流程等的宣传,如统一制作成海报,宣传画,或者
是电视广告,简单明了地向农村传播,让农民直观地认识报销程序,更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有关细则,知悉哪些药品是属于可报销范围,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误解。
(二)加快经办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基础薄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新型合作医疗
要持续有效进行,必须突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瓶颈,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群众方便就医、放心就医。因此,我市一要加强对定点医务人员的业
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业务水平。二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其在建筑、设备、人员等方面尽快达标,让参合群众一般病情能就近治疗,切实减轻就医负担。
(三)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医疗与服务行为。
新农合管理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遏制过度诊断和用药过度。要强化诊疗行为监管,严
禁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严防定点医疗机构分解病例、分解
收费。要严惩定点医疗机构弄虚作假套取基金的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
参合群众例均医疗费用和每人次医疗费用,切实维护参合群众利益。要建立健全单病种费用
控制措施,控制目录外用药比例,落实费用补偿后付制。要进一步简化报销程序,积极推行
医保信息联网,实行就医时直接扣除,减少就医群众报销麻烦。
(四)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扩大群众受益面。
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
从我市起付线和封顶线标准看,体现了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但也存在基金使用结余较多,受益面较低的问题,如果大多数健康群众年复一年享受不到实惠,让他们继续坚持参加合作
医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市要合理调整门诊、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
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基层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和使
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参合群众在基层就医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另外,我市还应促进定点就医机构向村卫生室、民营医院延伸,进一步方便参保群众就医。
(五)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相关政策衔接,逐步整合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既要保证人人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又要避免重复参合(保),重复享受待遇,推动三项制度平稳、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委托管理、联网结算和异地经办等办法,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方便参合群众异地及时保结补偿。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瑞安市发展改革局)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现“四大突破” 2011-01-10 07:11:52 来源: 上海市政府网
区级统筹,补助提升,实时报销,跨区就医——2010年上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顺利实现“四大突破”,150万农民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1月9日在通报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时说,目前,上海市郊区乡镇、行政村新农合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98.8%,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在去年不断推出新举措的基础上,“新农合”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大突破”之一,是全面实现了“新农合”经费的区级统筹。原先本市各郊区县“新农合”经费的统筹是区(县)、乡镇两级统筹,农民享受的健康保障存在待遇差距。去年,上海在“新农合”经费统筹上全面推进并实现了区(县)层面统筹。此举不仅提升了保障层次,确保“新农合”的公正性,缩小了农民之间保障差距,更使经费统筹得到了更大平台的支持和落实。市卫生局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上海“新农合”人均筹资经费达750元,为全国筹资经费最高地区。
突破之二,是“新农合”经费补助提升了50%。去年,市财政对区县“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人均60元,全市新农合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累计达7.13亿元,为农民个人缴费的2.67倍。“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因此有大幅提升,门诊、住院保障水平均达60%以上,各区县封顶补偿额也提高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并建立大病减贫补助基金,对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补偿。
突破之三,是实现了“新农合”费用实时报销,农民看病费用不再需要先垫付后报销。自2009年开始推进“新农合费用实时报销”项目、当年完成全市郊区县800所村卫生室实时结算以来,现在全市完成了所有540家村卫生室和145家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农合”实时结算项目。据测算,推行实时报销后,按全市150万“新农合”农民在镇村两级医疗机构每年900余万次就诊现场结算,可减轻农民就医费用垫付负担约3.4亿元。
突破之四,是农民可以跨区就医了。之前“新农合”有关在户籍地参保就医的政策,给“人户分离”的农民就医带来了不便。去年本市作出了重大决策调整,即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如长期跨区居住的,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可在其居住地就近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跨区的定点医疗单位,费用按“新农合”相关规定予以报销。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试行)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08〕55号))和《关于印发<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沪财社〔2009〕22号)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通过对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日常管理和重点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促进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均衡发展。
二、考核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三、考核方法
采取抽样调查和全面考查、专家评审和社会测评、自我考评和组织评定等考核方法,对各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金筹集、支付、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农民参合和参合农民受益,基础管理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考核。具体考核评价指标、标准及时间等,年初由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确定后下达。
四、组织实施
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农委、信息委、发改委相关部门组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核工作组,负责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考核,组织对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专家评审和社会测评等工作;各区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区县相关部门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自我考评,按要求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核工作组提供自我考评报告等相关资料。
五、考核奖励
考核得分,按百分制计。市财政在对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中安排部分资金,根据考核所得分值给予考核补助。计算公式如下:
某区县考核补助金额=考核分值×每分值的考核补助资金(万元)
每分值的考核补助资金(万元)=市财政考核补助资金总额÷各区县考核得分总和
考核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风险、大病减贫补助基金。经区县卫生局审核、财政部门批准,至多5%可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性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补助。
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基金财务管理,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印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财社[2008]8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区(县)根据国家、本市有关规定设立的新农合基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新农合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指政府组织、引导,通过参合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筹集的,用于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补偿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本市基金管理实行区(县)统筹,市、区(县)、镇(乡)按职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一)以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对基金的筹集、使用实行统筹管理。
(二)市、区(县)、镇(乡)政府分别设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或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其中:市级负责新农合工作管理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督导评估等管理工作;区(县)、镇(乡)级按照本市新农合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组织落实工作计划和考核工作,加强辖区基金筹集,确保补偿的均衡性和辖区基金收支平衡。市、区(县)、镇(乡)政府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或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应按照新农合管理体制,在管理部门内设立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区(县)、镇(乡)设立新农合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基金的日常业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第五条 基金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合理筹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落实基金的预算、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实反映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
第六条 区(县)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基金专账(以下简称“财政专户”),专门管理和核算基金。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经办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
第七条 经办机构应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财务会计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应按照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做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准确反映基金运行情况,监督基金的安全、有效使用。财务会计人员发生变更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交接工作。
第二章 基金预算
第八条 基金预算是指经办机构按照新农合制度和管理政策编制的、经规定程序审批的基金财务收支计划。
第九条 基金预算的编制。每年10月底前,经办机构应按照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和财政部门规定的表式(附1)、时间和编制要求,根据本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影响基金收支的相关因素,编制下基金预算草案。
第十条 基金预算的审批。经办机构编制的基金预算草案,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汇总,经区(县)财政部门审核并报经区(县)政府批准后,报市级管理机构备案。区(县)财政部门应在区(县)政府批准后15日内及时向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复预算。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区(县)财政部门批复预算之日起15日内将预算批复经办机构。
第十一条 基金预算的执行。经办机构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并认真分析基金的收支情况,每季初按规定的表式(附2)向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市级管理机构报告上季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市财政部门和市卫生行政部门,并督促区(县)财政部门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第十二条 基金预算的调整。遇特殊情况需调整基金预算时,经办机构要及时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按基金预算编制审批程序报批。
第三章 基金筹集
第十三条 按照本规定,按时、足额筹集基金。区(县)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市新农合有关政策安排补助资金,纳入区(县)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及时拨付;市财政按照市政府规定的补助标准对困难区县等予以补助。镇(乡)政府应组织参合农民按本市规定的缴费标准缴纳参合费用。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人员的个人缴费减免,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擅自减免。
第十四条 基金收入包括:参合者个人缴费收入、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集体扶持收入、政府资助收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
(一)参合者个人缴费收入是指参合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原则上按照上一辖区统计部门公布的本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比例缴纳的资金收入;如辖区统计部门公布的本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可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基数缴纳。
(二)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是指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代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政策规定的资助对象缴纳的资金收入。
(三)集体扶持收入是指村民委员会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按参合人数每人不低于30元扶持新农合的资金收入;辖区企业按当销售额0.5‰~1‰上缴的扶持新农合资金收入,具体标准由区(县)政府确定。
(四)政府资助收入是指区(县)各级政府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新农合人均筹资目标和本区(县)批准的基金预算筹集标准,对新农合的资助资金,以及市政府对困难区县等的新农合补助资金收入。
(五)利息收入是指基金存入银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六)其他收入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新农合的捐赠收入及经财政部门核准的其他收入。
第十五条 基金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一)参合者个人缴费部分可在参合者自愿签约基础上,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后上缴镇(乡)新农合经办机构,镇(乡)新农合经办机构按规定统一上缴至区(县)财政专户。
(二)农村医疗救助资助资金由医疗救助部门直接划入财政专户。
(三)村民委员会扶持新农合资金,可由各区(县)、镇(乡)财政部门一次性代收或银行代办后,划入财政专户;辖区企业扶持新农合资金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后,划入财政专户。
(四)政府资助收入。区(县)、镇(乡)政府资助收入由同级财政部门每季末前按时足额直接划入财政专户。市政府补助资金通过市、区(县)转移支付专项下达到区(县)财政国库,再由区(县)财政及时拨入财政专户。
(五)其他收入由新农合经办机构统一收缴至财政专户。
第十六条 经办机构在收取参合者个人应缴纳的资金、接收集体扶持资金后,应对缴款人或单位开具由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上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缴款个人缴纳定额收据》和《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缴款专用收据》;接受社会捐助资金,应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向对方开具本市统一的专用捐赠收据。
第十七条 基金收入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风险基金规模保持在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主要用于弥补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等。
第四章 基金支出
第十八条 基金支出应按照市、区(县)新农合制度规定的支出项目和标准执行,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增加支出项目和随意提高补偿标准。
第十九条 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按新农合规定支付的对参合者医药费用的补偿支出。基金支出包括门诊统筹、住院统筹、大病减负补助(二次补偿)统筹基金支出。
(一)门诊(含急诊)统筹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支付的对参合者门诊年累计符合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药品目录范围5000元以下的补偿支出。补偿标准为:村卫生室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70%,区(二级医院)60%,市(三级医院)50%。
(二)住院统筹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支付的对参合者住院符合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药品目录范围费用,或5000元以上门诊大病的病种项目药品目录的补偿支出。补偿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70%、区(二级医院)60%,市(三级医院)50%。最高封顶额度6万元。
(三)大病减负补助(二次补偿)统筹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对参合者享受住院统筹补偿或5000元以上门诊大病统筹补偿,其一次性自负医疗费用仍在家庭年收入50%以上者的补偿支出。补偿标准同住院补偿,对民政确认的低保户、五保户,以及残疾人家庭可提高10-20个百分点。
第二十条 经办机构可在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设立基金支出户(以下简称支出户),但一个统筹地区至多开设一个支出户。
支出户的主要用途是: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支付基金支出款项;暂存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划拨该账户资金利息收入到财政专户。
支出户除接收财政专户拨付的基金和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支出户除向参合农民支付补偿费用和向财政专户划拨该账户资金利息外,不得发生其他支出业务。
全部补偿支出实行财政专户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的地区,可不设支出户。
第二十一条 新农合医疗费用支付。
(一)支付范围。按新农合方案规定的病种、诊疗项目、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和定点医疗机构相应补偿标准给予结算。
(二)支付方式。
1.定点医疗机构垫支,实行参合者就医后费用现场限额直接补偿。
2.参合者垫支,实行参合者就医后垫付医药费用,回转诊的镇(乡)级定点医疗机构或经办机构结算。
3.经办机构每年年初按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机构所在区域参合人数月均筹资额核定新农合结算支付周转金,以后每月按审核认定的实际结算费用报区(县)财政,由财政专户直接拨付。
(三)结算的运行管理费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机构承担参合者医药费用结算的一切费用纳入机构预算管理。
第二十二条 区(县)经办机构应根据核准的基金预算及定点医疗机构审核认定的月支出结算金额,按月填写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用款审核书(附件3),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定点医疗机构或区(县)经办机构。对不符合规定的凭证和不符合用款手续的,财政部门有权责成经办机构予以纠正。
第二十三条 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的监管,及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医药费用;探索通过采取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预付制与后付制相结合等措施,控制医药费用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履行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遵守新农合相关规定,严格执行诊疗护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做好新农合参合者医药费用结算支付,接受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参合者及社会的广泛监督,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低廉医疗服务。
第五章 基金结余
第二十五 条基金结余是指统筹(含风险基金)基金收支相抵后的期末余额。
第二十六 条基金管理应遵循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25%,其中当年统筹基金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15%(含风险基金)。
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
第二十七 条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按下列顺序解决:
(一)动用统筹基金历年结余中的存款;
(二)向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动用风险基金;
(三)经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资金渠道。
第六章 财政专户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财政专户是指区(县)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的新农合基金专账。
各区(县)只能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开设一个财政专户。
第二十九条 财政专户的主要用途是:接收参合者个人缴费收入,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集体扶持收入和政府资助收入及社会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第三十条 新农合基金利息收入应凭银行出具的原始凭证计入财政专户。
第三十一条 未经过经办机构收入户直接划入财政专户的收入,财政部门要出具财政专户缴款凭证,并附加盖专用印章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交经办机构记账和备查。
第三十二条 从财政专户直接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的结算支出,应将支付凭证的其中一联或将支付凭证复印件加盖印章后交经办机构记账和备查。
第七章 资产与负债
第三十三条 资产包括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现金、银行存款(含财政专户存款、收入户存款、支出户存款)、暂付款项等。
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进行现金的收付和管理。
经办机构应及时办理基金存储手续,按月与开户银行对账,同时,经办机构、财政部门要定期对账,保证账账相符、账款相符。
暂付款项应定期清理,及时结清。
第三十四条 负债包括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暂收款项等。暂收款项应定期清理,及时偿付。因债权人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偿付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后作为基金的其他收入。
第三十五条 新农合提高统筹级次及其他特殊情况发生时,应当对本级基金进行清算。
基金清算前应对基金的财务情况进行清理。基金清算时按照补偿参合农民医药费、支付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参合农民医药费、支付其他应付款项和暂存款项的顺序进行清偿。基金清算后的余额和基金运行中形成的其他资产、未清偿的债务及有关资料一并转入指定的部门或单位。
第八章 基金决算
第三十六条 终了后,经办机构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表式(见附2)、时间和要求编制基金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和分析基金的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编制基金财务报告必须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手续完备、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三十七条 经办机构编制的基金财务报告应在规定期限内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并汇总,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同级政府批准并报市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备案。批准后的基金财务报告作为基金决算。
第三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应逐级汇总上报本级决算和下一级决算。经办机构的基金财务报告不符合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应予以纠正。
第九章 监督与检查
第三十九条 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告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政专户、收入户和支出户的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同级政府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
第四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一)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基金;
(二)擅自提高或降低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擅自变更支出项目、调整支出标准;
(三)未按时将基金收入存入财政专户;
(四)未按时足额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付到支出户或办理结算;
(五)未按规定及时足额补偿医药费用;
(六)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区(县)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并报市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二OO九年十月十三日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2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第1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一、就医转诊制度
1、参合患者可自主选择县内乡、县级定点医院就诊。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费垫付制度。
2、县内不能诊治的疾病,由县级定点医院出具转诊证明,方可前往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治疗。
3、急诊抢救患者,直接到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救治的,县合管中心根据上级医院病志资料记载的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审定,不需要县级转诊证明。
4、肺结核病、精神病经县结核所转诊,方可到市及市级以上定点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二、药品、诊疗目录管理制度
1、参合农民就诊时,要使用《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目录外的药品时,要征得患者或者家属的同意,并在新农合住院自费药品同意单上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2、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规定执行,必须使用非《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诊疗项目时,应在检查单上注明“自费”字样,并要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在自费诊疗项目同意单上签字。三、一日清单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财会科室微机操作人员,必须从参合患者入院当日就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格式及时准确地采集就医信息、病案信息和费用信息,并为患者出具费用项目清单。
2、实施垫付制结算的定点医院,应按照《垫付医药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采集并初审住院病历、一日清单等病案资料,并在出院是上传补偿信息。
3、县合管中心受理参合患者住院病案资料时,认真审查和复核医嘱、处方和一日清单,对于一日清单或与治疗方案不符的病历,不予拨付医药费垫付款。
四、入、出院管理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新农合疾病病种目录》,掌握入院指征,经核对参合人员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住院手续。
2、参合人员住院后,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要 跟踪检查住院治疗情况,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问题发生。
3、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将新农合支付范围外的变通为范围内项目,更不允许分解在其他项目中。
4、定点医疗机构对达到出院指征的住院患者,要及时办理出院手续。不得随意延长住院时间,要严格控制出院带药量。
5、参合人员在专科定点医疗机构(综合性定点机构专科疗区)就诊,只限于主治本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经诊断为非本专科疾病的,不得收治入院。住院后确诊为非专科疾病的,要及时办理出院或转院手续。违反上述规定而发生医药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承担。
五、补偿登记制度
1、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由和管科负责院内新农合补偿数据的统计存档工作,做到专人负责,不出偏差。
2、对门诊就医或者住院的参合患者,要根据新农合补偿标准,及时准确的给予结算。门诊患者医药费补偿实行申报制度,住院患者医药费实行垫付制度,出院当天结算。
3、认真填写合作医疗门诊(或住院)补偿基本情况汇总表,及时上报到县合作医疗中心。
4、报表数字真实、记载清晰、日清月结、装订整齐。
5、经县合管中心审核通过的报表明细,要按期存档。存档报表,要求盖有公章,院长签字,财务科长核准签字,报表人签字。所有的报表均要求有电子文档。
6、县合管中心由专人负责全县新农合报销数据的汇总存档工作。做到有电子存档数据,及时分类汇总,制定统计报表。
六、补偿审核、审批制度
1、定点医院要求成立院内合管科,负责本院合作医疗患者的就诊及补偿初审工作,有关材料要有专人负责,按照新农合政策规定,认真审核,杜绝一切不合理用药和检查。
2、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将本院已结算的患者数据汇总,定期上报县合管中心复审。医疗机构上报的表格,数字真实,及时归档。
3、县合管中心由2人以上负责定点医院上报病例的审核工作。对县内医院病例审核中发现的违章项目,在拨付给医院的垫付款中予以扣除。对县外报销审核中发现的违章病历进入稽查程序。
4、经复查合格的补偿凭证,移交给县合管中心财务科进行财务复核。经主任签字后,由财政支出户将县内医院垫付款划拨至定点医疗机构账户,县外住院患者补偿款以户主姓名存入代理银行个人账户。
第2篇: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为执行省、市、县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有关规定,确保“新农合”病人在我院就医过程中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农合”病人的就医利益,规范就医行为,以方便农民、服务农民、实惠农民的原则,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一、基础管理
(一)组织机构:成立沂南仰成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在主管院长领导下,全权负责“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
(二)配置专用微机,满足“新农合”医疗信息统计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三)设专职财务人员,负责为“新农合”病人核算。
(四)“新农合”病人统一使用医院规定的处方、收据和补偿费用收据。
(五)各项制度健全,并得以落实。
(六)医院工作人员了解“新农合”的各项规章及工作程序。
(七)“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文书保管、医疗专用章及收费票据等管理按医院相关规定制度化管理。
二、新农合病人就医管理
各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参合病人就诊,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推诿或拒绝参合农民就医与咨询。
(一)入院处:
1、热情、和蔼接待参合病人办理入院手续。认真审核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所填写内容是否一致,杜绝冒名顶替。
2、“二证”核实无误后,在住院证上加盖院农合章,以便各相关科室对病人就医方式的确认。
3、工作人员要熟悉省、市、县农合政策,义务向就医的农合病人提供政策宣传及咨询,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解答。
(二)出院处
1、主动为非医院直接报销的住院病人提供《住院费用清单》及全套完整的报销所需的病历资料复印件,对病人提出的相关问题要按政策给予耐心仔细的合理解释。
2、对可在医院直接报销的住院参合病人,在向参合病人兑付农合补助金时,应认真审核病人的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与病历是否一致,确认无异方可报销。并收回《电脑发票》原件,复印好报销所需的各种资料,装订整齐后交院合疗办。
3、按各省、市、县规定要求及时准确填好各种报表交院合疗办。
4、耐心为参合病人提供政策宣传及咨询,热情接待每一位查询住院费用的病人。
5、每月定期公示参合病人的报销费用。
三、农合目录管理
(一)新农合病人的各种医疗诊疗收费,严格执行临沂市《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二)向参合病人公布常用药品及常规诊疗项目收费标准。
(三)药品管理:新农合病人的用药参照《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执行,严格控制使用乙类药品与自费药品;不得把保健品、自费药品等改换成基本用药。
(四)新农合病人住院病种、住院指征及报销范围,严格按政府管理机构的政策规定执行。
四、新农合病人诊疗管理制度
(一)在诊治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
(二)医院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每一位入住的“新农合”病人,细致耐心地解答病人的疑问,宣传农合的相关政策与知识,做到对参合病人的政策解释准确、无歧义。
(三)接诊护士或护士长,应再次核对病人的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是否与病人一致,杜绝冒名顶替。主动向病人提供农合政策宣传及义务健康教育、健康咨询。
(四)严格出入院指征,遵守诊疗常规,提高参合病人的三日确诊率。
(五)合理用药:参照《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09修订版)》,坚持因病施治,强调基础用药(甲类药品),避免不合理及重复性用药。
1、乙类药:严格控制此类药品使用,使用前必须向患者履行告知并签字,比例不超过药品总额的30%;
2、自费药品:因病情需要使用自费药品时,应首先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填写知情同意书签字后方可使用,比例不超过药品总额的10%。
第3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1号)、《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17号)以及卫生厅等四部门《关于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皖卫农83号)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新农合工作得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现制定以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核心,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最大程度地方便农民,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二、目标任务
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管理经办体系、科学的筹资增长方式、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方便的补偿结算程序、有效的费用控制办法、安全的基金监管制度和分工合作的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制度的覆盖面和补偿受益面,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待遇,建立起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
三、坚持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合,扩大制度覆盖面
各统筹地区参合率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自愿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农垦系统、农林渔场以及各类开发区、风景区中属于农业人口的居民,按照自愿和属地化原则参加当地新农合。长期居住在当地农村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农民,参加居住地的新农合。农村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必须跟随家长一起参加新农合。鼓励家长提前为参合出生的孩子缴纳参合资金。
四、提高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探索完善筹资机制
2015年起,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60元、省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45元,县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5元,参合农民个人缴纳3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本地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适当提高地方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简便易行的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可以采取农民定时定点缴纳、委托乡镇财税所等机构代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代收或经农民同意后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储蓄或结算帐户代缴等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引导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住院大病补偿待遇
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合理设计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起付线和分段补偿比例,引导参合农民一般常见病首先在门诊就诊,确需住院的,首选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住院,对必须到省市级大医院诊治的疑难重病,进一步提高其补偿比例,参合农民全年累计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鼓励与引导参合农民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费用在原有补偿的基础上再提高8个百分点给予补偿。参合农民患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的病种以及孕产妇住院分娩,先执行中央专项补助,剩余医药费用再按新农合规定给予报销。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再给予重点救助,切实减轻大病患者经济负担。
六、全面普及门诊统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
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力争在2015年底之前实现全省参合农民都能在本乡(镇)卫生院和就近的村卫生室获得门诊费用报销。门诊统筹基金预算原则上占当年统筹基金的20%,门诊补偿必须严格实行“按比例补偿”的费用分担共付机制,单次门诊的可补偿费用的补偿比例可提高到30%以上40%以下,单次补偿额度适当封顶。按照“总额预算、分期支付、绩效考核”的办法,以乡镇为单位由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包干使用门诊统筹基金。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疾病人口数量激增,在农民收入依旧比较低条件下,疾病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辛苦奋斗30年,一病又回到从前”成为许多农民真实的生活写照。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贫困,缺医少药,有了病,却看不起的现象很普遍,许多农民只得无奈的忍受疾病的折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己开始困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世纪50、60年代起,党和国家着手努力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以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在保障农民的健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八十年代初,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曾派专家来我国考察农村卫生工作,考察组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群众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世界卫生组织还在另一份考察报告中指出:“初级卫生工作人员的提出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和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型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在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八十年代衰落,走过了一个倒“v”型的不平凡路程。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群众对管理粗放“大锅饭”式的合作医疗信任度降低,卫生需求的提高和医药费用的大幅上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崩溃。伴随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自1990年起部分贫困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开始上升,全国各项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速度也远低于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要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覆盖率较低。90%的农民失去了基本医疗保障,成为自费医疗群体,而医疗费用的上涨远远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对农村人力资本造成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是富裕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中国全面的小康。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全民的健康水平。鉴于农民医疗保健的现状,2002年10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起,这一工作在全国开始试点。从全国试点情况来看,新农合制度在保障农民有病能治,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从易县东西水村来看,自国家推广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该村村民在疾病医疗费用压力上减轻,村民看病吃药的心态相对放松,有病先抗的现象大量减少,大病小治的现象大量减少,农民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更多的自信。并且,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农耕补贴,大幅提升农民工资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快速发展,农民物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这对于减轻农民的看病吃药压力上起到很大作用。东西水村民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上得到很大实惠,对于农村的和谐建设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