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规程解读

时间:2019-05-12 19:4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用地规程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用地规程解读》。

第一篇:农用地规程解读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国标实施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估价规程》(GB/T28406-2012)三项国家标准,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首次发布农用地(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后,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农用地质量等别评定和价格评估的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农用地质量管理和“等级价”体系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项国家标准规定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目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和成果要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一步规范我国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和价格评估工作,实现农用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加强农用地资源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据;也是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三项国家标准对下一步更加深入地调查评估我国土地的质量状况和价值情况,提升农用地质量监管水平,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及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和促进农用地规范流转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广播网 记者冯会玲)

从数量管理到质数并重的飞跃——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新国标解读

10月1日,由国土资源部起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继2003年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行业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农用地质量管理的又一次飞跃。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其背景是什么,将对今后的农用地管理起到怎样的深远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与估价新国标的主要起草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请他对国标进行解读。

数十年摸索,农用地质量管理终获国家统一标准

在国家层面统一开展农用地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者数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郧文聚介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历史久远,早在北宋王安石时期,就使用了农用地“三等九级”的分等定级标准。新中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土壤学界与地理学界引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标准,对农用地的质量评价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进行了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主的试点工作,当时国务院在部署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时,也提出了土地评价的工作要求,但由于技术方法、经费、装备和队伍等问题未能实施。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研究制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级别。

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郧文聚介绍,1989年是思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一是找到了解决成果全国可比的方法;二是把应用目标从服务科学研究、农业生产,调整到土地管理上,突出在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试点的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1999年,国土资源部利用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机遇,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纳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2001年,编制形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大调查专用稿,并在16个省(区)试用;2002年,在试用基础上对两个《规程》进行了分解修订,形成《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规程》,并于2003年正式以行业标准颁布实施。

在三项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完成了全国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三项行业标准技术方法可行,对规范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和支撑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发展看,按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要求及实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目标,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必将成为多个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统一农用地主要是耕地质量概念的内涵,提高社会对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支撑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有必要将三项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因此,在相关单位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三个《规程》被列入国家标准制订计划。历经3年艰苦工作,2011年,三个《规程》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查。由于《农用地分等规程》体现的是对农用地质量等别的综合评定,根据建议,将《农用地分等规程》更名为《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2012年6月29日,《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10月1日起实施。

数量质量并举,新国标体现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新思路

“实际上,大家对于耕地保护的认识仍不够充分,往往是重数量而轻质量。现在,耕地数量基本控制住了,但质量管控难度很大。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质量千差万别,各行各业行业对土地质量的内涵认识也不一致。这增加了农用地质量管理的难度,也给三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实施增添了困难。无论如何,土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必须经得起横向、纵向的双重比较。”谈到三个国家标准的起草过程,郧文聚感慨颇多。这也解释了国土资源部为何要努力将农用地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从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更凸显了三项国标实施后将对我国土地管理产生的深远影响。

郧文聚说,新国标颁布实施的最重要意义,是统一了农用地质量概念的内涵。由于部门分工不同,职责不同,长期以来对于农用地质量主要是耕地质量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农业部门关注耕地质量,侧重土壤肥力管理、用地养地措施;环保部门关注耕地质量,突出土壤环境状况、面源污染防控;国土资源部门关注耕地质量,着眼高等级耕地的空间布局和耕地产能的保护、建设和提升。《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作为土地质量方面的首个国家标准,它的发布标志着在国家层面统一了农用地质量主要是耕地质量概念的内涵。耕地质量是指耕地持续有效的生产能力,由气候、地学、科技、人文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土壤肥力只是地学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属性。具体来讲,耕地质量是综合考虑光照、温度、降水、海拔、地形、土壤、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因素,是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

新国标的出台,构建了完整的土地分等定级标准体系。制定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三项国家标准的发布,与2002年颁布实施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两项国家标准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土地分等定级标准体系。

新国标进一步规范了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与价格评估工作。新国标的前身——三项行业标准在近十年的实践应用中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郧文聚介绍,在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针对各地反映的问题,起草人重点对有关国家级参数进行了调整完善,使规程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三项国家标准应该说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的结果,技术方法比较成熟,对进一步规范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与价格评估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郧文聚说。

郧文聚认为,三项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农村土地深化改革具有深远影响,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目标;为合理调整划定基本农田提供依据;有利于指导城镇建设征地管理。《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还为保护农民利益、规范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了依据。

除旧立新,农用地“三等九级”不再续分

依照三项国家标准,今后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将如何开展?

郧文聚说,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评价农用地要设计一个搭配合理的“等”、“级”、“价”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既可以评价出在全国可比的、反映宏观地带性分布规律、长期稳定的农用地等别,又要能精确反映县域范围内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短期人为活动影响的农用地级别,还能体现以货币形式表达农用地差异的土地价格。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中,农用地“等”反映由长期稳定的光、温、水、土、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以农用地自然质量为主的土地差异,“等”的序列要求在全国有可比性,“等”作为摸清家底之用,工作范围呈“面状”覆盖全国,具有普适性用途;农用地“级”反映由土地自然因素和易变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以农用地综合质量、经济特性为主的土地差异,“级”的序列只需在县域或更小的范围内排列;农用地“价”是以农用地定级为基础开展的,通过评估,每个级别确定一个基准地价,是农用地流转、征收补偿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往评价工作惯用的“三等九级”,“等”、“级”处在同一体系之中,为续分关系。而新国标中的“等”、“级”不再是续分关系,两者可独立进行评价和运用。评价指标有关联,定级可直接运用分等的部分指数体系。在定级过程中,“等” 体现为土地质量的本底状况,只作为定级中土地质量方面的一个分值,“级”的高低须另行评价。

郧文聚介绍,按照总体设计,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整体工作思路是:分等作为国家目标,由国家统一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基础参数,汇总形成全国统一可比的农用地等别体系;各省(区、市)按照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负责组织实施本省(区、市)的分等工

作;市(县)主要承担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补充外业调查。定级与估价作为地方目标,由各市(县)组织开展。

综合运用新成果、新国标,精确管理农用地

三项新国标是在农用地管理行业标准实践探索十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改形成的。在还是行业标准的时期,国土资源部从2001年~2010年在全国部署开展了31个省(区、市)的农用地分等与298个县(市、区)的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全国共投入人力130多万,调查1000多万个单元,村级调查样点600多万个,涵盖2608个县级单位,省级汇总单元30多万个,建立标准样地5万多块。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编绘县级以上各类成果图件3万多张,汇总编绘了中国1∶50万、1∶450万耕地质量等别图;建立了1∶50万耕地质量等别国家级汇总数据库,实现了国家、省、县三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的联动。这项成果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的统一可比,是一项摸清家底、填补空白的科技创新成果。

与此同时,农用地分等成果已在国土资源管理相关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面,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作为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实施耕地差别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方面,把规划期内补充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降低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土地整治方面,要依据质量等别及产能提升潜力大小合理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并对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耕地占补平衡方面,要依照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用耕地质量的,按照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据介绍,三项国家标准出台后,国土资源部将主要开展两项工作。一是指导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为解决农用地分等成果现势性和比例尺精度问题,按照国土资源部工作总体安排,2011年底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基于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计划于2013年全面完成。国家标准的正式发布,为各地开展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提供了最新、最完善的技术标准和依据。

二是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三项国家标准的正式发布,表明在农用地质量评价与价格评估领域有了最权威的技术标准,以该标准为核心,围绕农用地质量评价与价格评估成果的应用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在土地整治方面,目前正在研制《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规范》,将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及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面,如果今后能够建立建设占用耕地产能影响评价制度,也可以考虑编制建设占用耕地产能影响评价规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成果的应用,使成果应用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此外,郧文聚指出,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还需要庞大的组织队伍支撑。在过去十年的试点工作中,全国形成了200万人的调查队伍,要将这个队伍继续建设组织好,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 维)

第二篇:新稽查规程解读

新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有什么异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细则》)等有关规定,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12月24日以国税发[2009]157号下发了新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几易其稿的新《规程》共八章八十条。

与原《规程》相比较,新《规程》对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主要职责、原则要求、工作步骤、工作纪律等方面规定的更加明确、具体、科学。

任务明确职责扩大

新《规程》第二条规定:“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稽查局主要职责,是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及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以及围绕检查处理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新《规程》对税务稽查局的职责增加了对“其他涉税当事人的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同时税务稽查局除“检查处理”外,还要求“围绕检查处理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税务稽查的职权有所扩大,对稽查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

原则要求更加规范

新《规程》延续了“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分工制约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回避原则”、“依靠人民群众,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系和配合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外,第三条、第六条还分别增加了“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效率的原则”、“保密原则”,同时明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新《规程》还明确了上下级稽查局之间、国地税稽查局之间的关系。

强调回避强化纪律

一方面新《规程》将稽查人员的回避制度放在“总则”中,体现了“回避”制度贯穿于稽查工作的始终。新《规程》第七条规定:“税务稽查人员有《税收征管法细则》规定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另一方面,新《规程》增加了对税务稽查工作的工作纪律要求。新《规程》第八条规定了税务稽查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得作为的八种行为。“税务稽查人员在执法办案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实施分级分类稽查

新《规程》增加了分级分类稽查的内容。第十二条规定,稽查局应充分利用税源管理和税收违法情况分析成果,并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一)纳税人生产经营规模、纳税规模;(二)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的税负水平;(三)税收违法行为发生频度及轻重程度;(四)税收违法案件复杂程度;(五)纳税人产权状况、组织体系构成;(六)其他合理的分类标准等六个方面在管辖区域范围内实施分级分类稽查。

四个环节更加详细

新《规程》分章用大量篇幅,增加了大量条款对税务稽查程序、要求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体现了税务稽查工作中程序的重要性。

新《规程》第五条规定:“稽查局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分工制约原则。”“稽查局设立选案、检查、审理、执行部门,分别实施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工作。”即税务稽查具体

工作步骤包含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四个环节。

一、选案。

选择和确定税务稽查对象是税务稽查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新《规程》第十四条规定:“稽查局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源信息,集体研究,合理、准确地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第十六条“案源信息主要包括:(一)财务指标、税收征管资料、稽查资料、情报交换和协查线索;(二)上级税务机关交办的税收违法案件;(三)上级税务机关安排的税收专项检查;(四)税务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五)检举的涉税违法信息;(六)其他部门和单位转来的涉税违法信息;(七)社会公共信息;(八)其他相关信息。”稽查选案部门应当建立案源信息档案,并对所获取案源信息实行分类管理。稽查选案包括人工选案、计算机选案、人机结合选案、举报、其他部门或是上级转办、交办等。新《规程》第十八条明确了对各级稽查局设立的税收违法案件中心接收到的检举信息处理情形。

二、检查。

税务检查实施是税务稽查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税务检查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检查之前,应当查阅被查对象纳税档案,了解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所属行业特点、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熟悉相关税收政策,确定相应的检查方法。除预先通知有碍检查外,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查对象检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共同实施,并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稽查通知书》。税务人员在实施税务稽查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实地检查、调取账簿资料、询问、查询存款帐户或者储蓄存款和异地协查等方式进行。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税务稽查工作底稿》,记录案件事实,归集相关证据材料,并签字、注明日期。

实施检查时,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收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收集的证据材料应当真实,并与所证明的事项相关联。调查取证时,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材料;不得以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材料。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的,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同时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及长度等,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检查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迹象的,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检查应当自实施检查之日起60日内完成;确需延长检查时间的,应当经稽查局局长批准。检查结束,税务稽查人员应当认真整理检查资料,归集相关证据,计算补退税款,分析检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制作《税务稽查报告》,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移交给审理部门审理,并办理交接手续。

新《规程》第四十四、四十五条增加了对检查过程中遇到的中止、终结检查处理的程序性规定,便于实际操作。

三、审理。

新《规程》第四十六条规定对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由审理部门和审理人员进行审理。“案情复杂的,稽查局应当集体审理;案情重大的,稽查局应当依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报请所属税务局集体审理。”

税务稽查审理主要包括被查对象是否准确;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全;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适当,定性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超越或者滥用职权;拟定的处理、处罚建议是否适当等内容。

新《规程》第四十八条增加了审理部门可以将《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退回检查部门补正或者补充调查的五种情形,即(一)被查对象认定错误的;(二)税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四)税务文书不规范、不完整的;(五)其他需要退回补正或者补充调查的。同时,第四十九条还规定“《税务稽查报告》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错误,或者提出的税务处理、处罚建议错误或者不当的,审理部门应当另行提出税务处理、处罚意见。”

新《规程》第五十五条规定审理部门经过审核视不同情形分别作出处理:(一)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处理的,拟制《税务处理决定书》;(二)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三)认为税收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四)认为没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拟制《税务稽查结论》。第六十条规定税收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填制《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并附送相关资料。

新《规程》第五十条对审理部门接到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至提出审理意见的时间作了调整,由10日内延长为15日内。

四、执行。

新《规程》第六十一条规定:“执行部门接到《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等税务文书后,应当依法及时将税务文书送达被执行人。”“执行部门在送达相关税务文书时,应当及时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将税收违法案件查处情况通报税源管理部门。”

税务稽查文书送达后,被查对象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税务机关作出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义务的,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稽查局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在限期内缴清税款、滞纳金、罚款或者稽查局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后,执行部门应当制作《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记明执行过程、结果、采取的执行措施以及使用的税务文书等内容,由执行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连同执行环节的其他税务文书、资料一并移交审理部门整理归档。”“执行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执行部门应当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审理部门,并提出向公安机关移送的建议。”

新《规程》第七十、七十一条增加了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中止、终结执行的程序性规定。

案卷保管期限延长

新《规程》第七十五条对税务稽查一般行政处罚的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同原来的15年调整为30年。同时,新《规程》第七十七条对税务稽查案卷移交时间作了明确规定,“税务稽查案卷应当在立卷次年6月30日前移交所属税务局档案管理部门保管;稽查局与所属税务局异址办公的,可以适当延迟移交,但延迟时间最多不超过2年。”

此外,新《规程》第七十九条增加了签章要求,即(一)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相关人员签名,加盖单位印章并注明日期;(二)属于个人的,由个人签名并注明日期。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解读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通知

国土资源部解读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通知

为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制定适度灵活的用地政策

——国土资源部耕保司负责人就《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答记者问

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10月25日,部耕地保护司有关负责人就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的背景、总体思路及具体政策措施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国设施农用地管理的现状是什么?

负责人: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就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管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管理的基本思路,即设施农用地以建造临时或永久建(构)筑物为标准,划分为两类:属临时建(构)筑物的,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要签订复垦协议,县级备案;属于永久建(构)筑物的,按照建设用地管理,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占用耕地的须占补平衡。

目前,天津、上海、浙江、成都等地出台了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及用地标准,这些做法有如下特点:一是将设施农用地区分为办理和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两类,划分标准有差异,有的按临时设施或永久设施划分,有的按地表是否固化划分。二是对附属设施部分的用地进行规模控制,附属设施内涵不一,规模控制标准也有所差别。三是设定的用地管理程序基本一致。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的,签订复耕协议,县级备案,不作为耕地减少考核;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的,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四是如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用地如何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各地没有具体规定。

记者:在设施农用地管理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负责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扩大,新建农业设施越来越多,占地量也越来越大。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地有关部门对设施农业一般不立项,承包土地流转中转入方直接与村里协商,相关管理部门很少介入用地管理;按规定应实行用地审批的,也很少按规定操作,导致设施农用地实际处于自发状态,借设施农业名义违法占地用地案件频发,农民土地权益时常受到损害。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临时与永久农业设施缺少具体的划分界限,用地管理时难以掌握;二是由于设施用地不同于独立的非农建设项目用地,难以预先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实际难以报批。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通知》完善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负责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从兴建农业设施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业设施区别于其他非农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制定适度灵活的用地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严格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擅自进行非农建设,违法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记者:在完善管理上,《通知》中提出了哪些改进的政策措施呢?

负责人:完善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上,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的:

第一,设施农用地全部按农用地管理,坚持农地农用。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设施农用地与耕地、园地、草地等并列,均属于农用地。按照此分类原则,设施农用地中无论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设施用地还是其他附属设施用地,均按农用地管理。

第二,界定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范围。设施农用地进一步细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包括: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规模化养殖中的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以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等。附属设施用地包括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仓库用地、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用地。

第三,明确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其一,兴建农业设施的,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如果涉及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的,还要先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其二,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其三,对设施农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明确控制规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制定具体用地标准。

第四,设施农用地由县级政府审核。农业部门重点就农业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承包土地用途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及经营者农业经营能力和流转合同审核把关,国土资源部门就用地的合理性、合规性、用地协议和补充耕地情况审核把关。

申请设施农用地时,设施农业经营者拟定设施建设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签订用地协议。涉及经营承包权流转的,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经营者持设施建设方案和用地协议及相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向乡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由乡镇政府呈报县级政府。

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建设与用地,由农场提出,经农场主管部门初审后,送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

第五,设施农用地“三不得、三禁止”。即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

设施农用地由国土、农业部门共同监管,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都应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设施农用地使用情况要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设施农用地计入违法用地,督察机构要加强对督察区域内设施农用地的监督检查。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发现设施农用地未依法报市县政府审核或擅自改变用途、违法违规用地的,应依法严肃查处。

记者: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用地,属于设施农用地吗?

负责人: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不属于设施农业。其用地中相关农业生产的部分,属于农用地,依据规定按农用地进行管理;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中国国土资源报 周怀龙)

第四篇: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读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读

为规范税务稽查,保证税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制定了《税

务稽查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共七章六十条。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税务稽查工作步骤。《规程》第六条规定:“税务稽查工作应当按照确定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审理、执行等程序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即税务稽查具体工作流程包

含选案、实施稽查、审理、执行等四个部分。

一、选案。确定税务稽查对象是税务稽查的重要环节。《规程》第九条规定:“税务稽查对象一般应当通过以下方法产生:(一)采用计算机选案分析系统进行筛选;(二)根据稽查计划按征管户数的一定比例筛选或随机抽样选择;(三)根据公民举报、有关部门转办、上级交办、情报交换的资料确定。”稽查选案包括人工选案、计算机选案、举报、其他等内容。在实行人工选案时,一般都采用随机抽样法,它是按照概率规律抽取稽查对象的一种方法。计算机选案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行业生产经营指标平均增长值分析、分行业财务比率分析、企业常用财务指标分析、流转税类选案分析、企业所得税税前限制列支项目指标分析、进出口税收指标分析、税收管理指标分析等。举报是税务机关发现案源最多的一种途径。其他选案方法指

其他部门或是上级转办、交办等。

二、实施稽查。税务稽查实施阶段是税务稽查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税务稽查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权限实施。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稽查之前,除另有规定之外,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被查对象,向被查对象下达《税务稽查通知书》,并由收件人填写送达回证。税务人员在实施税务稽查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取账簿资料、实地稽查、账外调查和异地协查等方式进行。税务稽查人员在税务查账时,应在《税务稽查底稿》上逐笔如实纪录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所涉及的账户、记账凭证、金额等细节,全面反映此项稽查工作的情况。税务稽查实施终结,税务稽查人员应当认真整理检查资料,归集相关证据,计算补退税款,分析检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并根据立案查处、未经立案查处以及稽查中发现的问题等不同情况,决定实行一般工作程序或简易工作程序,并分别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税务处

理决定书》或《税务稽查结论》。

三、审理。《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税务稽查审理工作应当由专门人员负责。必要时可组织有关税务人员会审。”税务稽查审理是税务稽查对其立案查处的各类

税务违法案件在实施稽查完毕的基础上,由专门组织或人员核准案件实施、审查鉴别证据、分析认定案件性质,制作《审理报告》和《税务处理决定书》或《税务稽

查结论》的活动过程。

税务稽查审理主要包括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全;适用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拟定的处理意

见是否得当等内容。

审理终结有四种处理结果:同意《税务稽查报告》、补正《税务稽查报告》、不同意《税务稽查报告》、构成犯罪案件的移送处理。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根据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四、执行。《规程》第四十六条规定:“税务执行人员接到批准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后,填制税务文书送达回证,按照细则关于文书送达的规定,将《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被查对象,并监督其执行。”税务稽查文书送达后,被查对象都要自动履行税务机关做出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义务,自动办理补报缴纳。逾期不履行的,税务机关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税务机关对税务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后,应制作执行报告并交审理部门整理存档。属于公民举报的案件,还应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奖励举

报人的事宜。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税务稽查的查账方法。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稽查时通常使用的查账方法主要有顺查法、逆查法、全查法和抽查法等。顺查法是按会计制度的程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以凭证核对帐簿,再以帐簿核对报表来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逆查法是从检查会计报表开始,以报表核对帐簿,再以帐簿核对凭证,来查清问题的一种检查方法。全查法是对被查纳税人一个时期的所有会计凭证、帐簿和报表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抽查法则是为弄清某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从被查纳税人的凭证、帐簿或报表中抽出有关部分进行检查,对照企业帐簿记录,有针对

性地进行检查。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税务稽查的调查方法:一是观察法。在实施稽查时,检查人员通过查阅凭证和帐目进行大量观察,审查记载是否完备、真实、合理、合法,借以发现可疑之处,为进一步查证落实提供线索。二是查询法。在实施稽查时,检查人员通过当面或发函询问,以取得某些必要的资料,或证实某些 需要进一步查清的问题。三是盘点法。在实施稽查过程中,检查人员根据账簿记录对财产物资和现金、金银、有价证券进行实地盘点的方法。四是核对法。在实施稽查过程中,检查人员通过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实物相互核对来检查帐证、帐帐、帐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五是比较分析法。在税务稽查和审理环节,税务人员将企业报表或帐面

资料的本期实际完成数同企业的各项计划指标、历史资料或同类型企业的相关资料 进行静态或动态对比的一种检查方法。六是控制计算法。在实施稽查和审理环节,税务人员用可靠的或科学测定的数据,利用数学等式原理来推测、证实帐面资料是

否正确,从而发现问题的一种检查分析的方法。

第五篇:评估工作规程解读

评 估 工 作 规 程 解 读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区域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此次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在进行常规管理检查评估的同时,也是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从而整体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二)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准确评价学校常规管理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校创建常规管理活动以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变化程度。

(三)坚持评估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对学校常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判断,又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把检查评估和科学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检查评估促规范,科学指导谋发展。

(四)坚持规范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坚持常规管理评估标准,关注学校的达标程度,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制度和行为,更要关注学校在常规管理上的创新与发展,挖掘学校管理内涵发展的潜力。

二、评估的方法与程序

(一)评估方法

1.学校自评。学校根据《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评分表》,认真组织自查自评和整改;在自查自评合格的基础上,向县区教育局提出评估申请报告和自评报告。

提示:在《评分表》中要增设得分的理由和扣分的原因两个栏目,并认真填写《评分表》;学校自评要做到客观,实事求是,在创建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县级评估。县区教育局对申请评估的学校进行初评。县区评估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标准的,可向市教育局审请评估验收。

提示:要对学校自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和建议。

3.市级评估。市教育局根据申报情况组织对各县区进行评估验收。经市教育局确认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标准的,可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评估验收。

提示:统筹规划市级评估工作,严格评估工作制度,认真撰写被检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评估工作的审查意见。

4.自治区级评估。从今年4月份开始分期分批对申报县(市、区)进行评估。自治区评估组每个县区随机抽检12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6所初中(如辖区初中数量少于此数,用小学替足),6所小学(其中乡镇中心小学3所,村完小3所)。评估每个县(市、区)一般安排4天时间。

(二)评估程序: 1.教育局长汇报

(1)听取被检县关于创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自查自评报告。要求制作PPT汇报。

(2)听取市级教育局局长对被检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评估工作的审查意见。(市级评估此项略)

2.校长汇报(对各县的评估12所学校可安排在汇报会上集中汇报)(1)听取被检学校校长作关于创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自查自评报告。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主要介绍本校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以来所做的工作。要求制作PPT汇报。

(2)学校答辩

评估组根据被检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以来的工作情况,提出2-3个问题,请被检学校校长当场作答。校长答辩情况将作为一项评估内容予以记录。(10分钟)。

提示:提出的问题要符合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学校在创建常规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提出的问题应蕴含在学校实施常规管理年活动中的具体行动中。

3.巡查学校和查阅档案。

评估组成员按各自的分工,深入被检学校校园,全面考察学校各类办公、学习场地设施、消防设备设施的安全卫生和净化美化管理工作,以及学校开展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查阅和核实有关资料。

提示:这次评估重在现场考察评估,强调“观常态,看细节,查过程”。重点检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和全面考察学校办公室、教室、功能活动室、图书资料室、食堂、卫生室、财务室、厕所、宣传报栏、走廊、体育场地设施、消防设备设施的安全卫生和净化美化管理工作,以及学校开展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

4.召开座谈会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评价。(20分钟)

召开教师座谈会时,由组长根据教职工花名册随机选择,学校中层以上骨干应当回避。召开学生座谈会时,由组长根据学生花名册随机选择,学校领导和老师应当回避。提示:召开座谈会之前应拟定座谈会内容提纲;座谈访谈时,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5.意见反馈

对每个县的检查评估结束后,由评估组召开反馈会,对被检县反馈评估情况,但不公布评估分数,不通报评估结果。

我市增加了对每所学校评估的现场反馈环节,主要是现场反馈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学校整改完善。

三、评估方式

评估一般采取“听”、“看”、“查”、“问”、“议”等方式进行。

(一)以现场察看为主

看什么?看变化(主要校园净化、美化、绿化、文化,“化在哪?”;学校制度有无修订、完善及实施效果;看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化程度及实施效课;看学校查摆问题情况及整改效果)

变什么?一是旧变新;二是不合理变合理;三是不完善的变完善;四是从无到有;五是从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六是从不干净到干净;七是从无序到有序;八是从粗放到精细;九是有问题到无问题;十是从低水平变到高水平

(二)以查资料档案为辅

1.档案时间:从2009年6月自治区召开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视频会动员至接收自治区进县、进校验收前一个月。

档案资料要全面体现出学校的整体工作思路和工作情况、体现出学校整体工作的精神面貌、体现出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及质量效益。就是说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就能尽显学校风貌,如果说档案资料不能全面显示学校的整体工作情况的话,那就说明我们档案建设不够全面和规范。

2.查档案要围绕四主题来呈现 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评估分七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反映七个一级、42个二级指标达标的证明资料应基本围绕四个主题来体现:1实施方案(即计划、制度、措施、领导小组分工等安排情况);2工作活动开展记录(看实施过程痕迹);3阶段性总结或总结(及时总结实施情况,看结果效益、经验教训及改进措施);4附有关图片、资料、证书等显示过程、结果和效益(如活动图片、成果图片、作品、师生作品等资料)。

3.验收档案

验收档案时,看计划—记录—总结内容要三对照,看工作如何打算、怎么开展、结果如何。坚决杜绝计划下载(不着边际),工作开展另外一套,总结更是与计划不符。还有就是有计划、有总结,就是没有活动开展过程记录。

4.查验档案材料需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关系:即实效与材料的关系 材料是评估专家组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当然很重要,但是不能把它与工作的关系颠倒过来。要引导学校把功夫下在工作上,下在求得实际的效果上。要尽量简化专门用于评估的汇总资料,强调材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层次性。材料工作好坏的基础在平时,应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组成部分,并且要与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长效化建设结合起来。

现场考察要查阅材料,但要避免一头扎入材料堆中,淹没于材料的汪洋大海之中。多看原始材料、多采集第一手的信息,才能体现求真务实的作风,才能少犯一叶障目、走马观花的错误。

(三)认真“听” ——指听取教育局局长、学校领导的集中汇报及主管部门的意见,深入课堂听课,聆听教职工和学生的反映。

(四)“问”——分别召开教职工、学生、家长座谈会,询问学校有关情况;对校长进行答辩;还可以不拘形式,个别询问教职工和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情况。

(五)“议” ——指评估组成员对通过听、看、查、问等方式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评议,形成评估的初步意见。

四、正确把握评估的范畴

尽管此次评常规管理工作属学校软件建设工作评估,但在日常工作以及评估中,都要强调“硬件的软化和软件的硬化”。意思是,硬件建设要注重指导思想、人文内涵、效益评价、长效管理、更新发展机制等的建设;软件建设则要有目标、标准、计划、投入、机制、评价等等的保证。总之,对于学校来说,软硬件建设都很重要,两手都要“硬”。

五、市、县、学校应提供的材料

(一)市教育局需提供的材料包括:

1.各市“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工作台账(从2009年自治区视频会议起到接受自治区评估验收前一个月止);

2.各市教育局对各县评估验收审查意见(每份意见800-1000字);

(二)各县区教育局需提供的材料包括:

1.县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工作台账(从2009年自治区视频会议起到接受自治区评估验收前一个月止);

2.县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解决任务分解清单;

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以来,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变化情况的效果清单;

4.县教育局对辖区义务教育学校评估资料,包括:本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活动汇报材料(3000-5000字)、本县各校自查报告、县教育局对各校验收的反馈意见、各校评估自查自评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评估验收评分总体情况汇总表。各县汇报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县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区的基本情况、指标达标自评情况、基本做法(措施)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三)各义务教育学校需提供的材料包括:

1.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工作台账(从2009年自治区视频会议起到接受自治区评估验收前一个月止);

2.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解决任务分解清单;

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以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变化情况的效果清单

4.“义务教育学校常规达标学校”自查报告、县教育局对本校验收的反馈意见;

5.学校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的汇报材料(2000-3000字)。

另补充通知要求:

1.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自治区级评估验收的书面报告

2.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该受检县(市、区)的市级评估审查意见(800-1000字)

3.受检县的自查自评报告(3000-5000字)。

4.受检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成效统计表 5.受检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工作台帐 6.受检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工作成效统计表 7.受检县12所受抽检学校填报的《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评估验收评分表》

六、评估组成员分工 评估组每组成员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组长、副组长(兼)、联络兼资料员各1人,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组2人,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组2人,安全管理、校园管理组2人。

(一)组长:负责评估的全面组织、协调、统筹工作,负责对每所学校评估的现场反馈及对县区评估组的综合性反馈。

(二)副组长:负责汇总形成评估总结报告。

(三)联络兼资料员:负责收集有关情况和数据,汇总评估考核记分表,整理需要存档的相关资料,同时负责评估组的后勤协调工作。

(四)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组:负责“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估,并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

(五)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组:负责“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估,并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

(六)安全管理、校园管理组:负责“安全管理、校园管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估,并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

七、评估总结的格式要求

1.对每所学校的评估总结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常规管理年工作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工作亮点及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意见或建议。每所学校的评估总结1000字左右。可由评估组成员分工负责完成。

2.对受评县区的综合性评估报告应包括四个方面:县区开展常规管理年工作的主要做法、措施及经验、特色;分七大块总结归纳对12所受检校的评估情况及具体到学校的亮点、特色提炼;12所受检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进一步改进完善常规管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八、评估工作要求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评估方案,准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标准及其内涵,掌握评估和评分操作方法。

2.根据分工要求,完成各项有关工作。按分工条目,对照评估标准逐项查实核对,提出评分和评分依据。

3.撰写分工条目的综合评述材料,讨论后提交评估组汇总。4.在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分工条目要根据达度情况,按照客观、准确的原则提出评分意见,负责撰写扣分说明,并在《评估条目扣分说明表》上签名。

5.按分工要求按时完成评估工作总结。

6.遵守纪律。要保证出席,非特殊原因不要请假,以保证评估工作的全面、连贯。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向受评单位和个人泄露评估组内部讨论的意见、评分和等级,以及对受评学校评估的结论性建议,也不得传播在评估中了解到学校某些个人的隐私及可能影响学校声誉的言论。评估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7.正确处理好验收评估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各县区和学校要做好科学安排,既要做好迎检的各项工作,又要维持好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接收评估验收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共同促进。

下载农用地规程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用地规程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及解读

    新税收稽查工作规程及其个人解读 作者:盐河畔王越(南通地税稽查局) 新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于2010年1月1日实施,笔者搞不懂为什么非要早于新征管法实施之前出台,明知新征管......

    设施农用地政策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4〕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加......

    设施农用地申请书

    设施农用地申请书 为了发展当地红枣产业,我公司申请占用丛罗峪镇马家山村集体土地(园地)0.2078公顷用于1000亩红枣的晾晒、分拣、包装、储存,这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解决剩余......

    建设用地和农用地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有关问题答问 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农用地、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设施农用地常见问题汇总

    设施农用地常见问题汇总 设施农用地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定义与界定也常被人混淆,政府为规范设施农用地的管理,也出台了《通知》,进一步明确设施农用地的界定与加强对设施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材料清单[推荐]

    设施农用地材料清单 1、镇政府(街道办)关于设施农用地备案的申请; 2、设施农用地备案表; 3、设施农用地经营者的建设方案; 4、设施农用地经营者与镇政府(街道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设施农用地申请书

    设施农用地申请书 我公司叫 ,法人叫 ,现年 岁。为落实上级关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现已在位于 村 (小地名)的土地上投资 万元筹建一个 养殖......

    土地承包合同(农用地)

    土地承包合同书 甲方(发包方): 合同编号: 乙方(承包方): 签订地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