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巨大作用
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巨大作用
王显强
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都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为3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支持工业,农村资源大量流向城市,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快速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但是在分家单干的同时又造成农民的分散化和边缘化,农民在有限的一亩三分地上用心经营着自家的土地,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最近几年农民到城市打工挣取劳务钱得到一些收入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农民要想真正像城市人那样过着有尊严的生活,那是很难想象的,因为真正能挣钱的行业基本叫资本控制,农村农民到城市打工或做生意也只能挣些辛苦费,在城市开个小商店。就农民开小商店而言不挣钱不说要是挣到钱马上又有人“找麻烦”,迫使这些小商店主把挣到的一些钱分给这些找事的人以求平安,看着小商店主每天辛勤的工作,用心经营很是辛苦,但是年底一打算,剩不了几个钱,有时候还没有给别人打工挣的钱多,就是这样的生活,农村的父老乡亲也是感到非常荣幸的,因为农村人能到城市工作,并且能在城市立足他们感到小伙子不简单有本事,岂不知农村人到城市打工淌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
再来说说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问题,我从1996年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事的工作比较特殊,有幸每天接触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市民,每天要到农民家中和市民家中,对农村和城市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就拿家用电器来说2000年21寸彩电开始大批量进入农村,到现在农村还有看黑白电视机的,而在2000年彩电开始进入农村时,城市市民家中的彩电已经更换
三.四代了,更换的旧彩电朝农村亲戚家转移,最早能看到彩电的应该是在城市有亲戚的农村人。现在城市家中的彩电不叫彩电叫液晶电视,2004年彩电生产企业开始将普通CRT彩电逐步朝向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生产转移,到2005年在城市出现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一台32寸液晶电视价格是7000元左右,城市市民纷纷抢者购买,而让现在农民拿7000元购买一台液晶电视,就像是市民购买一辆轿车的心情是一样的。从这里可以想象农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的经济收入的差距。
再说说农村与城市信息化之间的差距。电脑从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开始算起,到目前电脑市场经济在城市发展了16年,现在城市老百姓家中非常普及了,家家有电脑、家家能上网,大人小孩都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了,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电脑业才刚刚起步,大部分农村现在还没有电脑,就是有电脑的农民也是外出打工挣些钱回来买台电脑,而这些人多数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人,他们买电脑的目的是玩,而没有把电脑当成工具来用,这说明了农村的信息化率远远低于城市信息化率15年。信息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准确的信息渠道做任何事情就会盲目,现在农村农民了解信息大部分都是靠农民亲戚熟人的传递来了解,农民很少看报纸、看电视新闻,打开电视都是看些乡村民俗的电视剧或者是故事片。他们认为有些信息是不真实的,就是有中央的好政策他们也漠不关心,因为政策的制定者没有农民的参与,对农民来说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网络信息化的普及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契机,农民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信息,通过写博客与网友进行交流来了解外界的信息,外界通过与农民交流可以让外界更好更快捷的了解农村,因此说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落后的三大原因是农民分散、信息闭塞、政策落实,现在的农村不缺农业技术、缺少的是国家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农村、缺少的是农民有没有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像传统的基层一级一级上报当地政府,再有当地政府一级一级上报到中央,最后让中央了解真实的农村、了解真实的农民是非常狭义的并且是不准确的。只有中央真实的了解农村情况才能将有限的政策落实到农村上,因此说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来推动农民合作化,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在封建时代树立世界大国的地位提供了最为强大的战力,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中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净瓶,也是导致十九世界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现阶段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世界民主之林就必须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在全面推进,进展迅速,势头良好,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业土地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我国有4.97亿人的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65%。如何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从“十五”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年龄看,近期内农村劳动力供给仍将继续增加,但增势将趋缓,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外出劳动力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对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如农村就业人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农村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就业人员劳动年龄偏大,农村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快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一)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这是因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以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使各地农村的土地利用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这在客观上要求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土地在经营大户手中集中,在客观上也要求土地流转;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在客观上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一是要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即土地农民所有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二是要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最主要的是要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为物权而不是债权,其涵盖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继承权和转让权等权能,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独立资产。使用权的物权化包括法定化、固定化、长期化、可继承化和市场化。三是要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集体土地的合法权益,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四是要严格土地制度的管理。要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防止耕地总量降低到最低警戒线以下;对征地中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对政府在征用土地中的违法行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决遏止政府谋利的“圈地之风”和集体谋利的“流转之风”;建立合理的土地资产和收益的分配机制,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加大力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础,也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现状都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
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已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突出难题。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则几乎还谈不上村级集体经济。一些村级经济不只是零,很多是负数,甚至负债累累。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柱,这个问题亟待破解。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使新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三)动员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广泛动员和大力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很有必要为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对于工商企业资本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应该采取财政补贴、贴息、减免税费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工商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纯公益事业的捐助性投入,应给予税前列支政策激励;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到农村建设工业原料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抵扣应与一般的工业企业一样,享受公平税负,解决增值税高征低扣的不平等待遇问题。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使工商企业与农民群众能够达到“双赢”,防止“工业剥夺农民”现象的发生。
(四)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国家应该改革目前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民投资建设为主变成以国家财政投资建设为主,让农民在公共产品享用上能够获得“市民待遇”。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与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差距相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为突出。促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抓紧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果不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但不能解决农村现在的贫困,注定将来还会贫困。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除增加对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外,还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改革的力度,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增加投入与改革并举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把增加公共卫生资源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加快构建最基本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资金极度稀缺是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资金瓶颈。据调查,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获得5000元以上的借款困难较大。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应走出一条着眼长远,着力根本,整体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子。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三是要增加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四是要鼓励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其中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应充分挖掘潜力。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可采取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提供贷款;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发展民间信贷,鼓励民间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将主要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用之于农等具体措施。同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六)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
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直接动因,是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比较早地出现在浙江。近些年来,浙江经济的强劲发展,县域经济的活跃越来越引人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省一直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管县”的财政体制,而是长期坚持“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因为“市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有着明显倾向性,它主要是为市里服务的,县市成为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一些市的市政府为了在短短任期内搞出政绩,往往集中县市财力建设地级市,从而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诸多县和乡镇,形成“市压县”、“市卡县”、“市吃县”、“市刮县”的局面,进一步加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困难。新农村建设投资巨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县级政府明显“力不从心”。因此,我国要把实现分税制规范化作为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建立中央、省和地方规范化的三级分税制,加快提高分税制的法制化和体系化水平。而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势在必行,已经迫在眉捷了。
上述问题以及一些解决办法只是个人对现阶段农村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的看法,只供参考而已,但这也不失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希望对我挚爱的祖国有所帮助。
注:上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观点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曹新教授,部分来自百度网。
第四篇:浅谈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
我是一位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暑假本想在城市里参加社会实践,但因家里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因此回家帮忙干活。在这漫长的暑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这促使我不断思考:怎样发展农村经济,怎样让农村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怎样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在此,我谈谈我的看法。
正所谓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希望,要想富先修路更是一条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由此可见交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几年,农村交通建设发展迅速,路面硬化率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尚不发达,许多地区之间的交通往来仍十分不便,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并且农村的交通方式十分单一,公路占绝对优势,铁路极少,水路利用率很低。在我们江西,湖泊、河流众多,有发展水运的天然优势。水路运费低,运量较大,而且环保无污染,虽然速度较慢,但对于农村中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物品如大宗粮食运输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对天然河道进行疏浚、挖深,必要之处挖水道,使各地河流湖泊连通,形成一张水路网。这不但充分利用了江西丰富的水利资源,也有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除了交通,信息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农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较为匮乏,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市场的灵活性较差。例如今年各地频频报道农民所种蔬菜价格暴跌,几乎血本无归,这就是信息不通畅导致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同一品种蔬菜,从而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为了减少资源浪费,稳定市场价格,基层政府部门有必要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同时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极低,这也造成农民对外界了解不多。
除此之外,农产品的加工、循环利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在农村,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很少。农产品属于初级产品,利润率较低。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乃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就可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农村的加工企业也可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可谓一举三得。这也符合当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题。
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例如,江西北部是以鄱阳湖平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南部多为丘陵山区地带,适合发展林业、果业、畜牧业、茶业等。然而江西的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所以,不管是从江西的自然资源出发,还是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来看,我们都应该发展大农业,改变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的不平衡局面,形成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局面。当然,在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江西的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都对增收致富构成障碍。但最需解决的恐怕还是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发展才会走上坦途,并且越走越好。
第五篇:搞好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搞好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许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梁宝锋)
摘要: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培养农村信息人才;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对策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产品竞争力、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1.有利于农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而农业是弱势产业,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信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引起的。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与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化的农村是市场化的农村,同时也是信息化的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可以引导农民自觉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各类农业网站上有大量的农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农产品市场行情,掌握农业生产最新动态,从而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信息网络,能够引导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谋划农业的生产和流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有利于促进农村科学管理。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搭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可以使农民及时、方便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反映问题的渠道。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 1
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从农村管理方面看,通过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可以提高乡村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
4.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利用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这些原来只有城市才拥有的,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鸿沟”,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5.有利于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还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迅速更新知识,保持与时代同步;而通过这些科技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二、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近几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有了快速的发展,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国农业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着信息资源总体水平不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农村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针对实际情况,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翔实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的数据库中大多数记录不足1万条,而且信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对农业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任重道远,不但需要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还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还要挖掘各种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领域,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建立大型综合农业数据库,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2.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多数专家决策系统还维持在低水平,需要加强高质量软件的开发;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还要积极鼓励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3.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培养农村信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加之信息获取不畅,导致不能有效地接受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和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思想意识的滞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也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
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要大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员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
4.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共享系统,发展专业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要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服务中去,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互助服务并举。要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合力参与的多元服务机制。以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隋艳颖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北方经济 》2008(4)
[2]李道亮 从概念中解读农业信息化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9-01
[3]胡春晓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商业研究》 2007(11)
[4]刘金爱 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理论学刊》2008(06)
[5]张玉香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日报》 2007(10)
[6]分析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及构建路径 CIO时代网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