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19-05-12 19: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不仅确立了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也同时指明了我们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进的方向。“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民经

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切入。

对我国来说,“三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富民强国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工作也在“三农”。对此,需要各级、各方面在思想上更加关注“三农”,学会用创新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抓“三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效益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为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提供可能和条件。“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持之以恒。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的支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笔者认为,在加速中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目前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一是要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按照市场法则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让农民代表与用地方直接谈判确定土地出让的价格、出让的方式和出让的期限。二是对土地出让取得的收益除按一定的比例纳税外,剩余部分作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发展的资本。三是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公益性占地应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分享收益,当然,还应允许农民把经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租赁形式转化为工商业用地。

2、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国家要花大气力,一是率先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由乡村和农民自筹解决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教育资源流失的状况。三是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四是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农村教育的“离农”现象。让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群体享受教育,得到教育带来的实惠。值得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教育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服务“三农”也正面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然而,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农业科技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动的参与,现代农业就难以欣欣向荣。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农村教育的重心调整到面向仍要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多数各级各类学生身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农村学校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以及应有怎样的办学模式,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无论怎样定位,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体现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立身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农民施展才智的能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更加主动地贴近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提供农民之所需。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这是长期捆住农民兄弟离土亦不能离乡的一条绳索。一是把附加在户籍上不合理的福利性成份全部剥离出去,还户籍的本来面目。二是除对一些大城市进行户籍管制以外,取消对大中城市的户籍管制,让农民自由选择户籍登记地,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三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等带有等级色彩的划分方法,按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

4、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改变“土地就是农民的保障”的片面认识,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镇居民和国有单位的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过去把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艾合买提.吐尔地

(2009年3月)

2009年3月9日——13日,由我牵头,抽调农办、新村办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到17个乡镇场重点对黑英山乡1村、克孜尔乡3村、亚吐尔乡10村、拜城镇3村、温巴什乡7村、大桥乡2村、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等7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调研。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课题就当前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对拜城县农业农村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召开座谈会7场次,走访群众140人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拜城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后备产业和增收新亮点,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12.18亿元,较2005年的7.5亿元增长61%;其中种植业收入6.55亿元,林果业收入0.4亿元,畜牧业收入3.1亿元,渔业收入0.2亿元,二、三产业收入1.9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4亿元、0.3亿元、1.8亿元、0.17亿元、1.17亿元增长了64%、33%、72%、18%、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3元,同比2005年增加1153元,增长43%。可以这样说,十届县委以来的这几年是拜城县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生动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得以大力推进。

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县这几年农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一是主攻了畜牧业,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得以树立。从县域实际出发,高规格、集群智地召开了“畜牧业发展研讨会”,制定畜牧业发展措施,确立了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大力推进科学养畜示范工程,加快了农区畜牧业发展步伐,畜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改善和提高。2008年,畜牧业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002元。二是种植结构进一步得以调整优化。以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的38.2万亩粮食作物和以酱番茄、甜菜、制种玉米、亚麻、马铃薯、辣椒等为主的29.65万亩特色作物实现了种植品种多样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态势,订单作物面积逐年递增,2008年订单作物面积已占总播面积的85%;设施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全县温室面积已达到了2307亩,亩均效益达6121元,其中亩效益万元以上的已达到 1410亩。三是特色林果业得到发展。坚持不懈地狠抓了以核桃、杏、葡萄为主的果业生产,十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启动。全县果园总面积已达18万亩,以葡萄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林果产业得以培育壮大。

2、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一批高水平的龙头企业介入粮食、番茄、亚麻、马铃薯、生猪养殖、牛羊屠宰加工、细羊毛生产、木材加工、特色林果等产品开发,促进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家,其中自治区级1家,地区级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0亿元,固定资产7.6亿元,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全县80%以上的农户从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3、农村劳务经济后势跟进。

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出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优惠政 策,农民劳务创收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2006-2008年三年间,我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51期,培训农牧民69373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 69397人次,向疆外输出800余人次,累计完成劳务总收入14823万元。2008年完成劳务总收入5954万元,人均劳务创收395元,比2005年的210元增长88%。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2008年,全县水利设施建设投入1.04亿元,完成了大宛其防洪工程、卡拉苏引水渡槽、人畜饮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效高新节水滴灌技术,完成抗旱打井53眼、滴灌面积6500亩。农机装备实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2006年——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16643万元(其中农业5185万元,林业2743万元,水利4709万元,畜牧4006万元),仅2008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7404万元,比2005年的2948万元净增长151%,年递增30%。

6、农村改革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得到稳定和完善,积极稳妥地推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2008年,农民人均减负增收520.75元,是我县农民负担最轻、得到补贴最多的一年。2006年——2008年,累计实现农村2150户13544人脱贫。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15.4万农牧业人口,农牧民平均参合率达到97%,农村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资金投入到位。县财政在投入800万元的同时,县直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80万元,企业投入资金27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511万元用于示范村建设。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大力发展。目前全县通村柏油路已达276 公里,共建建沼气池4690个,农村改厕2916户,11个新农村示范点居民区道路实现硬化。三是抗震安居工程取得实效。累计完成抗震安居建房43761户,完成投资9.8亿元,全县约有17万群众喜迁新居。完成村庄整治103个村,庭院改造3462户。四是“勤劳致富、合作共进”活动深入开展,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了拜城克孜尔葡萄艺术节暨首届农产品展示会。

二、我县“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归纳起来,我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融资渠道不宽,致使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县财政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目前大部分示范村仍停留在等钱做事的阶段。在调研中乡村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庭院改造资金缺乏;农民认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缺资金的有209人,占调查农户的52%。认为资金来源应由国家投资与农民投资相结合的 225人,占56%;省市投资的58人,农民自筹的57人,银行贷款的54人,国家投资的52人,社会和企业捐助的42人。

2、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3853元,而按照2015年基本达到10000元的目标,尚差6147元,显然难度很大。农民收入不平衡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2万元,达到20:1,分别是1995年、2000年的10倍和5倍;人均纯收入各 层次中,3000元以下的3.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1%;3000--4000元的5.6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7%;4000--5000元的5.7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8%;5000元以上的0.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在调研中就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提出靠畜牧业的149人,占37%;外出务工的117人,占29%;科学发展农业的87人,占21%;林果业的65人,占16%;种订单作物的18人,占5%。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山区地理条件所限,村庄布局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无序,大部分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成本高。特别是非中心村“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村容整治难度较大。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由于海拔高,至今尚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农牧民对发展畜牧养殖业增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冬季缺水,饮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谷。在调查中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村民安居乐业的农民有211人,占52.7%。

4、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有55%的农户认为有必要继续接受现代科技、法律、技术技能培训。

5、产业发展思路少。一些乡镇、村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大部分示范村对通路、通水、旧村改造、村容整治等基础设施建 设比较重视,但在壮大富民产业上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缺少发展后劲。32%的农户对产业结构调整比较茫然,对市场摸不透,对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放心,不知道种什么能挣钱。希望国家财政扶持和提供贷款发展产业的农民有82人,占20%。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按照地区要求,到2015年全地区要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10000元目标,我县农牧民未来七年间人均纯收入要年均增长600-800元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压力,但也面临很多大好机遇。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县大力实施“5531”工程、建设经济强县的艰巨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推动“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建言献策,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拜城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应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抓起:

(一)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要突出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来。分析我县农民收入状况,要突出推动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坚持肉乳并重、牛羊猪禽并举、因地制宜发展的思路,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强化畜牧养殖小区和畜牧示范园建设,重视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抓好“拜城油鸡”的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推动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畜牧业增收,真正使畜牧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 业。未来几年,我县制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概括起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把握两个方向;统筹三种关系;坚持四项原则;建设五大产业带;完善六大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统筹畜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农区牧区城郊畜牧业协调发展,县内市场与区内国内市场开拓;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设牛羊肉、奶类、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业带;完善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畜牧业行政执法六大体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将我县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畜牧业发展突破年”,2009年奋斗目标是:出栏牲畜51.22万头(只)以上,出栏率达到57%以上,农区和城郊畜牧业规模养殖量占总饲养量的65%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25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80%;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畜牧业总收入力争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力争达到八亿七千五百万元--十一亿五千五百万元,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达到2800-3500元。二是要切实加强林果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林果业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本应进入挂果期的果树没能按期结果,本应进入盛果期的各类果树产量偏低,效益偏低。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见实效”问题,要针对各树种、树龄、树势的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得力措施,使这部分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在近年内有大的提高,在“十一五”末达到预期产量。对正在大力发展的葡萄产业,从一开始种植,就应该定位准、起点高、标准严、质量优,在品种确定、规划布局、栽培模式、技术管理、投入保证、专业技术 培训、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不断寻求新突破,提高林果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筑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品牌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现代林果产业体系。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林果业总收入力争达到5亿--6.5亿元,林果业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三是继续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要求,在切实抓好冬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高单产、提高品质、确保总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种好制种玉米、甜菜、亚麻、酱番茄、辣椒、马铃薯等特色高效作物,并以间作套种、复播等多种途径,种植大蒜、洋葱、韭菜、小拱棚西瓜等作物,切实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做精庭院种养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优质葡萄、塑膜拱棚蔬菜和养殖业,注重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规模发展。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种植业总收入力争达到六亿两千五百万元--八亿两千五百万元,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2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以上。四是要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抓住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环境治理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以家庭经营形式参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旅游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不断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为城乡统筹提供有力载体,为农民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大空间。要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继续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结合大规模开展农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从更大范围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创收。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推动劳务创收向多元化渠道拓展,促进农民工在城乡、地区和产业间有序 流动,着力形成一批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创业队伍。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农村二三产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75亿--5亿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其中劳务创收达到800-1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五是要大力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我县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农民增收难。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实行分类指导,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效率。对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具备的贫困乡村,继续实行就地扶贫,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是强化技能培训、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其增收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救助制度。六是要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重点是要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粮食收购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落实家电下乡补贴,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农业补贴机制。强化宏观管理,完善大宗农产品风险调控机制,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逐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

(二)统筹改善生产条件,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一是树立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努力促进生产型农牧业向经营型农牧业转变。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业,肉、禽、蛋、奶生产加工业,林产品生产业,渔产品生产业,不断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流通范围,消除流通障碍,提高流通效率,提高大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二是树立大生态的发展理念,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促进增收为目标,加强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推行乡村绿化及路旁、宅旁绿化;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快宜林荒山、荒地、荒沟造林;坚决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湿地生态、破坏草场植被、滥捕乱猎野生动物 等行为;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加大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力度,确保森林草原植被有效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特色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在有机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主导产业,建立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各类农民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其在传递信息、标准化生产、商品互通、担保贷款,保护权益等方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到2015年,全县建立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达到100个、50个,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40%。四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切实抓好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草场恢复建设,推进沃土工程、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加强农田草场病虫鼠害综合治理;抓好综合水利设施规划建设,搞好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及灌区配套建设;加快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牧业机械化步伐,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五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运用、转化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好生产急需的品种资源和技术问题;加快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加强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引进、推广设施农业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农牧民适用技术的培训。六是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创办和改造一批、开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抓好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论 证、申报等前期工作;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加强产销衔接。

(三)统筹推进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一是要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农村工作管理效率。二是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调整城乡关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配套的农村医疗救助和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要统筹推动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要打破不利于城乡市场双向流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粮棉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领域,提高农民整体消费水平。五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落实到户。

(四)统筹城乡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建设。重点加强村通油路建设;尽快解决农村无电区域的供电问题;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范围;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电话网和邮政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邮。稳步推进牧民定居、农村改水、牧区水利、扶贫开发建设等工作。二是要统筹城乡财政资金投入。切实落实好中央关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政策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积极探索整合各个渠道支农资金的办法,把分散的资金尽可能集中起来使用,发挥最大效用。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狠抓资金的到位率,防止截留和挪作他用。今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要用于支持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生态环境、电力、通信、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发展教育、文化、社会等公共事业,尽快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全面对接。2004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061万元;2005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948万元;2006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380万元,其中农业1808万元,林业594万元,水利288万元,畜牧690万元;2007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5859万元,其中农业2127万元,林业961万元,水利1309万元,畜牧1462万元;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7404万元,其中农业1250万元,林业1188万元,水利3112万元,畜牧1854万元。三是要统筹城乡信贷资金投入。立足解决农村金融资本不足的问题,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引导种类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投放。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探索政策性农 业保险制度。四是要统筹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农村。要为城市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县城工业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股份和股份合作的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项目。

(五)统筹城乡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中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加大“两基”攻坚力度,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各项减免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西新工程”、“2131”工程、“村村通”和乡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业余文艺队伍。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逐步做到县有综合文化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到每个乡镇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应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抓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农牧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远离迷信,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五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六)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一是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规划体系要以县城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中心乡镇、村庄和社区。要抓紧启动乡镇、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以乡镇为主,突出村庄规划。要重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各地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编制城乡用地规划和村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住宅用地;编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农村全面发展。二是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着力发展县城和重点乡镇、交通干道的小城镇建设。三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继续实施“6020”“1050”两大帮扶工程,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商贸、教育文化等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提高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承载能力和吸 纳能力,形成村镇建设新格局。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服务业、餐饮业、商贸业向城镇聚集,不断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五是认真落实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优惠政策,放宽入住条件,鼓励有经营意识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逐步建立和扩大一批农村新城镇。

(七)统筹城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 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新疆稳定。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臵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坚决果断地打击分裂破坏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早发现苗头性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每个乡镇村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健康细胞”。二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党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领导,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牧区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扎实推进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大力宣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农牧区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模范。认真总 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牧区“三级联创”、“双培双带”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好“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支部建设,不断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推进力度,有步骤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切实改变农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状况。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全县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县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今后我县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良镇太枣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555户,2185口人,耕地面积4680亩。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海拔高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气候条件优势优越,是发展红提球葡萄的最佳区域。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突破发展、和谐稳定”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特色产业战略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他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采取“支部+ 党员+ 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鼓励村党支部和党员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加收入。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我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县、乡政府号召集中连片,规模栽植,带领群众发展红提葡萄产业,2009年秋季栽植红提葡萄200亩,2010年栽植红提葡萄300亩,2011年建日光温室设施葡萄15座,今年底再建温室设施葡萄15座,露地栽植红提葡萄300亩,辐射带动全村村民大力发展设施葡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使葡萄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村干部2010年9月27日在路井镇参加县上组织红提葡萄产业发展推进会,樊书记、陈县长做了重要指示,通过现场观摩北党村雷俊杰和车庄村景来宝的二年生嫁接红提示范

园,看到了红提葡萄是一个“稳、平、快”的好项目,具有发展潜力,了解了红提葡萄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振奋,深受启发,倍受鼓舞,会后村干部变心动为行动,扎实做好红提葡萄产业推进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村两委会制定《太枣村2010——2012年千亩红提葡萄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果农建好园,村上提供葡萄杆,多次组织村民到行家庄、新民村、北党村参观学习,邀请县果业局王颖丹来我村开展技术讲座,面对面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确保红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去年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示范基地,村干部埋头想事,认真干事,为果农协调土地,聘请工程队建棚,联系邮政信贷,解决果农资金缺乏问题;为设施大棚通电、通水;组织果农到渭南、大荔参观学习,全力促进红提产业发展。九月的太枣葡萄绿意正浓,串串葡萄缀满枝,处处呈现丰收景,2011年9月15日中国渭南葡萄节,我村葡萄种植能手张敏孝葡萄产品参加评比,喜获金奖,为我村葡萄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村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匮乏是瓶颈,还需上级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建立一支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市场营销队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真正要让葡萄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靖边县东坑镇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4.6万亩,有水浇地19万亩,有农业人口5.2万人。全年降雨量395㎜,干旱少雨,年均无霜期121天,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无污染,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牢固树立 “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主要手段。2010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亿元,较2005年末的3.8亿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较2005年末的3.12万吨,年均递增8%;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较2005年的3058,年均递增20%;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总量较2005年的3000万元,年均递增20%,2010年全镇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31680元,土地产出率达52520元。特别是我镇伊当湾、东胜两村已有35%的农户,户均突破10万元大关,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5400元,土地产出率达79500元。2007年以来,我镇连创全国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八项全国单产记录。以上几组数据表明,我镇“十一五”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现代产业化发展理念引导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只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新技术化,而是融合了生产资料、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链条。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

二、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硬件建设。“十一五”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资金、引项目,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新打深井456眼,建成水厂15座,建成蓄水池12座,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工程,新建淤地坝5座;在电力设施建设上:完成了全镇的农网改造,安装各类变压器358台,架设高压线120余公里,架设低压线115公里,解决了867户的照明用电难题,建起 了110KV变电站一处,解决了农业灌溉轮电问题;在道路交通建设上:沥青化通村道路120余公里,沙石化道路80余公里,铺设东坑镇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道路12公里,在通讯设施建设上:建起移动通讯架8座,联通通讯架3座,架设电信网络120余公里。

三、强化产业支撑,注重科技引领。首先,我们集中精力,用现代化的农牧业装备设施武装“菜、蓄、薯”三大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按照自愿、有序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1.2万亩,积极发展种植30亩水地以上,饲养30—80头(只)家畜,种养殖互助型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型农牧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典范。2011年全镇发展棚栽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温棚0.4万亩,拱棚0.8万亩),发展夏马铃薯5万亩,秋马铃薯3万亩,发展大田蔬菜5万亩(红萝卜3万亩、大田杂菜2万亩),全镇生猪羊子存栏量达37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5万头,羊子存栏22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以上;其次,我们通过多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外出考察调研,邀请外、本地养殖大户、蔬菜专业大户巡回演讲、现身说法,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第三我们注重科技服务,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保障。我们采取上聘“洋专家”、引进“土专家”、内育“小专家”的办法,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同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新型农民和镇村两级干部培训班,加快新型干部群众的培训步伐。五年培训干部群众6000余人次; 第四我们狠抓新品种新技术革命,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加大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进企业做示范、扶助合作组织带农户、规模标准化生产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进了十余家种养殖公司,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各一处,向农户推荐新品种、传递新技术。五年来,扶持建起合作组织30余家,发展起农民经济人500余人,通过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构筑起了连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桥梁。

四、提升产业化水平,狠抓市场营销。一方面我们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制冷保鲜库、肉联厂、包装厂,为“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贮藏、保鲜、交易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引进了蔬菜脱水、饲料加工等十二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努力把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为一支对外立体式的销售网络组织,现在全国建有10余个销售网点,特别是我镇的夏马铃薯、红萝卜、辣椒远销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等地,全方位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前进

(一)注重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严格实行干部管理“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留守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三分之一的干部外出学经验、跑市场、争资金、引项目,组织新农村建设。同时,成立了产业办,专门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经、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种养殖决策难、技术难、组织资金难和产品销售难的“四难”问题。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和现代化的理念,特别是要求村支两委负责人具有现代化的产业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此,镇党委通过积极调研深入研究,决定将党组织与产业链相联系,创造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一方面将各村在外能人、企业家吸引回村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使其用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将各村种养殖大户发展为党员致富带头人,再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为村支两委成员或是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经济人。再一方面是要求每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年联系培养本村30户种养殖示范户。截至目前我镇黄家峁、伊当湾、东胜、四十里铺、小桥畔等12个现代农业重点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是吸纳各村 在外能人、企业家担任,全镇30余名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80%以上,全镇500余名农业经济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50%以上。

(三)注重配套运作,强化产业发展后劲。我们重点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定订单,通过“订单农业”,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投身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上就是我镇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十二五”期间,我镇将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靖边东坑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依托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在沿青银高速东坑段打造150平方公里的现代特色农业带,形成“六个万亩基地”,即:1万亩苗木基地、2万亩吨产田玉米基地、3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四万亩棚栽果蔬基地、5万亩露天蔬菜基地、6万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六处万头养殖小区”,即:以合作社为依托,建成万头养牛小区一处,万头养猪小区2处,万只养羊小区3处。同时将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与东坑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统筹规划,实行“园区+重点镇+移民工程”三位一体建设模式,通过统筹园区和重点镇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重点镇新区建设成占地6平方公里“三横五纵”的商贸区和居住区,将农业园 6 区建成占地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区,将环白于山区4000——6000人移往重点镇新区和农业园区,使其转变为镇域商贸活动者和现代农业劳动者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到“十二五”末,将园区建设成西北最大的蔬菜物流营销基地、陕西最大的农副产品转化基地、陕甘宁蒙晋最著名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基地和西北部农副产品关联产业基地”。届时东坑镇域人口将达8万人,园区、镇区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3万人,有商业区、居住区、产业集成区,实现城乡统筹,镇村联动,经济发展,人民安居。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

    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

    发展玉米机械促进农民增收

    一号文件助农发展玉米机械促农增收 甘州区农机局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玉米 机械化生产列为重点项目实施。 玉米是甘州区第一大粮食(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40万亩,......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陈昌智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强调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2日 10 版) 本报南宁10月11日电 (记者庞革平、谢建伟)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10日在广西......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李义生 现阶段各种疾病发病如此之高和人们食用的各种不健康的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