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5篇)

时间:2019-05-12 02: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

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5.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

6.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7.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8.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立的主要标志。提出的。

12.党章明确党员享有八项权利,其中第五条权利是(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1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1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5.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16.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17.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18.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9.十三年来,我们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

二、问答题

1.党员的标准是什么?

答: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觉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2.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3.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

4.党章中规定党员的义务有哪些?(八项)

答:⑴.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⑵.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⑶.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⑷.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⑸.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⑹.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⑺.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

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⑻.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第二篇:护理基础知识考试题

护理基础知识考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

1.做粪便隐血实验的病患应选择的菜谱是()

A.蔬菜、炒猪肝

B.油豆腐、猪血汤

C.大白菜、五香牛肉

D.花菜、炒鸡蛋 2.当心脏病人出现二联律时其脉搏表现为()A.间歇脉

B.奇脉

C.交替脉

D.绌脉 3.酒精擦渗降温的原理是()

A.传导

B.辐射

C.对流

D.蒸发 4.能抗菌降臭的漱口液是()

A.2%-3%硼酸

B.1%-4%碳酸氢钠

C.1%-3%过氧化氢

D.0.08%的甲硝唑 5.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是()

A.肌肉注射

B.皮下注射

C.皮内注射

D.静脉注射 6.患者输液1500ml计划10h输完(20滴为1ml),滴速应为每分钟()A.30滴

B.40滴

C.50滴

D.60滴

7.给予患者5L/min的氧流量吸氧,其吸氧浓度为()A.26%

B.31%

C.36%

D.41% 8.患者灌肠后排便2次,正确的记录是()A.2/E

B.1/1/E

C.1/E

D.1/E/1 9.尿潴留患者导尿后第一次放出的尿量不应超过()A.500ml

B.600ml

C.800ml

D.900ml 10.肌肉注射时,以联线法取注射部位的定位法是()

A.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B.髂嵴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

C.髂嵴与脊柱联线的外上1/3处

D.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

二、填空题

每空3分

1.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循环血量、________和____________。2.医嘱的种类包括:长期医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酮症酸中毒常见于_______________病。4.无尿是指24h尿量少于_________。

5.体温大于________度的患者必须及时解热。

6.循环负担过重病人吸氧时用酒精湿化,其浓度是___________。7.酒精擦浴禁止擦拭的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接收青霉素治疗的病人,停药___________天需重做皮试。9.对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应实行____________隔离。

10.输液中患者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泡沫样血性痰应考虑发生______________。11.正常人口腔不易出现感染是因为唾液中含有__________酶。

12.多数消化性溃疡临床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______________。14.肾盂肾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1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好发部位为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单题

10分 1.糖尿病的护理要点?

第三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重要的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教育学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26.《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人”写成“丫”对比。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MA(智龄)37.IQ(智商)= ——-——*100 CA(实龄)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54.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第四篇: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

1、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价值的载体。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

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要通过课程呈现。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进行,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提高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七大问题:

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并不仅仅是Z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

①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②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③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⑤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6、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十三条指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据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来完善。

7、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③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 2 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8、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10、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11、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应如何理解并落实?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在实践层面上落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③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12、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②设置综合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这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有: ①《品德与生活》(1~2年级); ②《品德与社会》(3~6年级); ③《科学》(3~6年级); ④《历史与社会》(7~9年级); ⑤《科学》(7~9年级); ⑥《艺术》(1~9年级); ⑦《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4、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①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②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有效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形同虚设。另外,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么他们实施综合课程的难度将更大,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③管理问题。要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试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

15、如何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①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②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4 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④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⑤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1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有何意义?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也体现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以下基本理念:

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1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

除以上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级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19、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上应遵循哪些原则?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三大指定领域。

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20、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5 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合作与分享;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2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和结题,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选题)。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介绍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②实践体验阶段。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认识自我,形成记录了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不失时机地发展和发扬学生的创意和其他闪光点。

③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2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①服务社区;②走进社会;③珍惜环境;④关爱他人;⑤善待自己。

23、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4、如何认识并进行课堂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中采取对话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找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正如雅斯贝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所以说,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或形式。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 6 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它的对象不仅仅指对方,还指对方的观点;二是要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三是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四是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六是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他们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25、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受到尊重、爱护;作为自然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

③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6、如何理解课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指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的生活性和生长性,即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之中,是师生发掘生命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生命成长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7、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二)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三)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强化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怎样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探索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 8 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29、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①主动性;②独立性;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

31、什么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内在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据既定的学习内容或生活情境,根据学习需要,采用分工、交流、互助的方式,相互协作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创建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试验、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国外有学者将探究性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32、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来实现。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给学生带来理智上的挑战,并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改变过去事事包办,要么“满堂灌”,要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3、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

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新课程的推进完全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建设者,都应当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要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要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学校要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③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坚决摈弃过去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的做法,而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34、如何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就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出色的教师。不进行教育研究的学校,就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和各级教研组织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更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好各类教研活动,要加强集体学习、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经验。通过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水平。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要从教学和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专题教研、论文评比、优课评选等形式,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和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5、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它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①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②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③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并注重尊重个体的需要与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

36、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①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②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差异和个体化发展的价值; ③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④评价主张——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⑤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第五篇:社区理论基础知识

社区理论基础知识

(一)一、什么是社区?它由哪些要素构成?社区的类型有哪些?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最早将社区一词做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所谓的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而言,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做为一个社会实体,社区由以下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它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2.它有人们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一定界限的地域。3.它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4.它有自己特有的文化。5.它的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

社区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按照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可划分为发达社区、不发达社区;按照社区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可分为工业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等;按照社区的地理环境,又可分为平原社区、山区社区、牧区社区等。总之,社区的分类不一而足。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的多元标准,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社区发展的工作准则有哪些?

社区发展的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两种。直接目标为:(1)认识社区居民的共同需要;(2)改善社区物质、文化生活条件;(3)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4)开展社区各种服务及支援互助工作等。终极目标包括:(1)经济发展,即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2)社会发展,即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3)政治发展,即发展社区居民的民间团体和组织,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互助能力;(4)文化发展,即提倡有利社区进步的伦理、道德;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社区发展若想实现这些目标,需遵守一些重要原则:(1)民主自治原则;(2)基层自发和由下而上的原则;(3)大众参与原则;(4)社区合作原则;(5)有针对性满足需要原则;(6)重视预防原则;(7)全面规划与注重社区发展的顺序原则;(8)切实解决问题的原则;(9)注重教育与社区动员的原则;(10)自力更生原则;(11)注重培养社区领袖原则;(12)物质与精神发展并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13)坚持以改进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与状况为原则的社区发展方针。

除此之外,社区发展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准则:社区发展要从发现社区问题入手,将解决不满情绪导入行动,针对社区居民共同感受的问题进行系统交流讨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组织,并加强社区内部的沟通,了解各团体和阶层的文化背景,利用社区感情推动社区工作。对社区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详细策划,注意长期规划的制定,充分动员和利用社区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谋求社区发展与整合。

三、社区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者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机构、组织和动员社区内的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社区工作是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三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社区组织是开展社区工作的前提和组织保障;社区发展是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服务则是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它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救助、卫生保健、环境美化、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家政服务、娱乐休闲、社区教育、价值引导、文化建设、组织规划、物业管理等内容。做好社区工作,需把握三方面的重要环节。

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社区工作,社区工作需要政府的行政督导。其次,社区工作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指导,按照科学的社区规划进行。第三,社区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社区群众的力量,在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引导下开展进行。我国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应是:宣传者、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辅导者、方案实施者与服务者。社区工作者要具有相应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及政策水平,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行政管理知识和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必须通晓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通晓社区中心和社会福利院所的管理方法。同时,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社区工作者不能不参与经济活动,提高和培养经济知识和能力。

四、什么是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一项社会区域性的便民措施。就城镇而言,社区服务是指在地方政府倡导下,以街道居民委员会等基层性质社区组织为依托,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开展起来的具有社会福利的新兴事业。社区服务要贯彻“大服务、大福利,政府办;小服务、小福利,社区办”的指导思想,将社区服务业引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加快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资金方面充分发挥街道社会福利企业和社会福利基金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大力发展以家庭服务为重点的便民利民服务,开拓帮助企业卸包袱的社会服务,形成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基本阵地,市场手段与非市场手段相结合,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具体而言,又可进一步演绎为七个方面。(1)使社区服务成为有活力的自运转系统。它可分为三个层次:福利性服务、行政事业属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2)在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基地和载体。(3)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行业雉形。(4)大力推进符合群众需要的有偿服务项目,使社区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5)普遍建立街道社会福利基金会,作为统筹社区服务资金的“蓄水池”。(6)开展社区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7)建立社区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

五、社区组织的职责是什么?如何进行社区组织建设?

社区组织原本是指社区中的各种社团组织。在我国,社区组织往往由行政组织和社团组织构成。在众多社区组织中,社区发展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是核心。做为一种社会工作的过程,社区组织活动的职责在于教育民众,协助社区人民认识并解决其他的共同的需求,扩大和发展社区人民互助合作的态度和实践,保持社区资源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间的平衡,动员和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民主自治,促进社区组织系统与团体间的协调,并与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实现社区管理的和谐与社区生活的进步,社区整体的协调发展。

社区服务与社区组织,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1)深化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组织结构,改变“企业办社会,政府抓经济“的体制,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与组织体系,提高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组织工作的社会化水平。(2)以社区经济建设为核心,带动社区组织、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社区发展的综合效应。(3)本着社区协调发展的组织工作原则,培养与培训一批真正的社区组织与社区工作者,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4)加强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唤醒和培养基层社区组织工作者的“科学服务意识”,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5)搞好社区组织工作的规划,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通过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组织的工作谋求社区及其成员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六、社区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社区规划的目标是维系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体系、维系社区赖以存在发展的精神文化体系和社区内外部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包括(1)制定本社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2)制定文教卫生等组织的发展目标、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新增组织与群体的政策规定和管理。(3)根据社区人口增减、流动变化趋势,以及人口变化所引起的对社区各种设施的需求,确定本社区的规模、性质和居民点的布局,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物、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4)对社区内各种经济实体、居民点、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绿化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各种能源、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及社区交通线路、运输工具进行合理规划。(5)设计与社区发展总目标一致的舆论导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新观念、新道德,拟定社区规划中各项指标完成所需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6)协调好社区内各单位、组织、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本社区与其它社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

社区规划的制定须经过全面、系统、周密、客观的调查研究。社区规划通常分为下列几个步骤。(1)勘察。调查、了解社区有关地理、资源、人口、社会、经济的历史与现实资料。(2)确定目标。一般而言,要创造出一个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但不同的社区,同一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一个具体的规划,其目标都是不同的。(3)资料分析。根据掌握的资料,就本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以及具体的分项目标拟定社区规划。(4)制定草案。(5)确立方案。确立方案需经过从多个草案中选择方案、听取民意、修改草案、审议通过、公布方案等几个步骤最终完成。

七、现代性社区管理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通过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发展?

社区管理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区域性,其次是综合性,这不仅涉及社区管理内容的综合性,还涉及社区内部、外部各方面关系的协调、配合,强化有效管理;第三是微观化与个案化。要求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个人和单位。第四是直接面对管理实体与社区成员,没有中间协调机构。第五是服务性。

社区管理体制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系统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统一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6)自主性原则;(7)客观性原则;(8)具体性原则;(9)发展性原则;(10)规划性原则。社区管理是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几个方面来推动社区发展。首先,社区管理可促进社区组织系统与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并通过社区组织改革与创新,实现社区发展。其次,社区管理可以通过解决社区冲突与社区矛盾,协调社区关系和社区利益集体间的关系从而推进社区发展。再有,通过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因素,建立社区激励机制,发挥社区成员的潜能,积极投身于社区发展。另外,通过科学的决策过程、决策准则,实现发展,通过监督、控制,防止问题的出现,将不利因素减少或转化,从而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与秩序,保证发展的持续性。最后,通过建立社区指标体系描述社区的生活条件、评价社区的生活条件,指导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工作,引导社区发展。

八、社区文化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加强社区文化工作是适应我国城乡居民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型社会迈进的需求。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工作是适应深入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三加强社区文化工作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加强社区文化工作是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传承功能、导向功能、规划功能、整合功能、娱乐功能。使得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社区文化工作,必须首先加强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应根据社区经济和实际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和因地置宜地把“馆、站、院、园、室”等文化设施建立起来。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必须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工作的组织、制度和配备专职干部。只有配备专职干部、建立相应的组织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社区文化工作才可能规范化与制度化,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搞一阵子“花架子”。第三,加强社区文化必须因地置宜地确定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扩大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和受益。第四,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还必须妥善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现阶段靠国家调拔充足经费是不现实的。重要的途径是自力更生,变社区工作的封闭系统型为开放型,改变经费的单渠道。

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社区卫生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它的对策是什么?

现阶段,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将发生如下变化:由以社区医疗为主转为以社区保健为主;由以生理疾病的治疗为主转向以社区群体的治疗为主;由以特殊和特定的社区群体为主转向以普遍的和一般的社区群体为主;由社区治疗、社区康复为主转为以社区疾病预防和社区健康教育为主;由单

一、初级的社区卫生计划转为以综合、高级的社区卫生计划为主;注重社区卫生计划的实施,也注重社区卫生计划的评价与监测。从目前全国城乡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卫生工作运行不配套。(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平衡。(3)社区单位参与不同步。(4)社区资源利用不充分。(5)医德医风建设不理想。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促进我国城乡初级卫生保健的社区卫生事业,我们应采取如下几条措施:(1)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2)增加卫生事业投入确保卫生事业经费到位。(3)积极推行有偿服务,增强卫生保健工作的能力。(4)提高社区参与程度,明确各自的职责。(5)统筹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卫生保健事业发展。(6)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十、我国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早期的社区建设,可追溯到本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发起倡导者以梁漱溟和晏阳初最为有名。到90年代初期,在民政部的大力推动下,具有时代特色的以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建设工作开始在我国兴起。载止1992年底,我国已有4000多个城市街道开展了社区服务工作,占全国城市街道总数的70%,全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已达到1.2万个。1992年,国家科委、体改委和国家计委正式提出建立社区发展试验区的设想。1994年,已发展到国家级试验区划15个,省市级实验区30个左右。目的是通过区域改革实验,逐步建立新的社会事业管理机制,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人口、资源、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社区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1995年,民政部多吉才让在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做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社区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总结讲话。我国社区服务工作进入了大力发展,快速进步的阶段。涌现出了上海市卢湾区、天津市和平区、大连市沙河口区、宁波市汇东区、青岛市四方区等一系列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模范典型。截止到1995年5月,我国已公布了民政部《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以及贯彻落实文件的通知,安徽、江苏、吉林、上海、天津、四川、北京、哈尔滨、大连、武汉、济南等省市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与之相应,社区发展与建设的理论研究也方兴未艾,大量的研究课题与科研成果在此期间产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完成的新乡地区与温洲地区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完成的《发展区街服务与减轻企业非生产性负担》,天津万村调查、天津经济开发区人口研究等。已出版的理论专著有《社区服务研究》(吉林),《社区研究论文集》(广东)《社区服务研究论文集》(天津),《社区康复》(北京)等等。

总而言之,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核心内容,以社区为基点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综合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三)一、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一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热心为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具有社区专职工作者执业资格,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年龄一般在22岁至50岁之间;三是离退休人员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不再领取生活补贴);四是具有本市常住城镇户口,原则上长期居住在本社区。

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社区工作者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能有效开展社区工作,才能更好地位人们群众服务。在我国,作为从事社区工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党和政府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作为社区工作的纲领,具有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具体而言,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三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区工作的指南;四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2.思想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为人民群众甘作奉献的高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创新求实的发展观。具体包括:

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具有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或思想路线;

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求实精神。

3.职业道德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道德规范;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不以权谋私;公平、公正、正义、敬业;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释。简要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等方面。

4.业务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鼻血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专业方法,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基本能力与基本技术以及相关知识,能够胜任社区群众工作。具体说:首先,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理论说明和处理社区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再次,具备一定程度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第四,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如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

5.能力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社区服务与管理能力以及应用电脑系统办公能力等。

三、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考核

社区专职工作者实行考核制,各社区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成立由社区成员代表组成的考核委员会,每年年终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确定考核结果,要以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社区居民满意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

街道办事处可根据考核结果,对社区工作者实施奖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可按照有关程序,由居民会议提请罢免。

四、社区的基本概念:

它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五、社区的基本属性?

社区的基本属性包括区位的地域性、组织的系统性、管理的自治性、管辖的区域性、参与的全员性、主体的认同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机制的协调性,其核心是民主自治。

六、社区的基本类型?

目前,新构建的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单位型社区、小区型社区、板块型社区、功能型社区。

七、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组织机构及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文化。

八、城市社区的范围指什么?

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出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九、社区设立的依据是什么?

坚持以地缘为基础,以适度的管辖人口和半径为条件,以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前提,按照有利于管理、自治、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十、社区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哪级政府决定?

由县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四)二

十一、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构建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二是以理顺社区关系为突破口,建立新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三是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四是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努力做好修订法规、配套政策、研究理论、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十二、社区建设要发挥好哪四种力量?

1、街办的推动力

2、居民的自治力

3、市场的运作力

4、各个层次的参与力。

二十三、社区建设要建立健全哪五个要素?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治安管理体系、保障体系。

十四、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

社区居民大会是社区自治的最高权力机构。为方便自治,社区可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代行社区成员大会的职能。

十五、社区成员代表应尽哪些义务?

①宣传、贯彻、落实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项决定决议;②密切联系选区成员,征求意见,并及时向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维护社区成员正当利益;③积极与驻社区各单位沟通协调,取得共建方面的支持;④自觉响应社区组织的号召,动员和带动社区成员认真完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在社区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十六、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主要议事范围有哪些?

①听取并审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②听取并审议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的报告;③讨论决定本社区的社区建设规划和涉及全体社区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④制定或修改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⑤变更或撤销社区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⑥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⑦补选或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⑧讨论和答复社区代表提案。

十七、如何公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有关事项?

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有关事项,在社区公示板或社区显著位置张榜公布,同时报所在街道办事处备案。

十八、社区成员代表如何产生?任期多久?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3年。

十九、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般包括哪几项程序?

①推选大会主席主持会议;②确认、清点并报告代表出席会议;③宣布开会;④宣布本次大会的主要议程;⑤依次进行大会的各项议程;⑥对大会有关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⑦由各组代表将讨论、审议情况向大会报告;⑧对需要通过的会议事项进行表决;⑨宣布大会闭幕。

十、社区选举委员会如何产生?其条件是什么?

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从办事认真、有群众威望、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社区成员中推选产生,其中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十一、社区选举委员会有哪些职责?

①宣传、执行并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②制定选举实施方案;③组织推选候选人,公布候选人名单;④提名和培训监票人、计票人;⑤确定选举日期、投票方式和选举结果;⑥组织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⑦总结上报选举情况,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十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能否担任选举工作人员?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不得担任选举工作人员

十三、候选人在什么情况下当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过半数人员参加的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人员的过半数选票,始得当选。

十四、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十五、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的原则是什么?

社区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原则。

十六、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哪些工作岗位?

一般可设立法律咨询、保障服务、治安调节、环境卫生、文化教育、计划生育和妇女等工作岗位。

十七、社区居民委员会有哪些工作制度?

①居务公开制度②服务承诺制度③定期报告制度④考核评议制度⑤会议制度

十八、在什么情况下要求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本社区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居民、或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代表联名,可以要求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并提出罢免理由。

十九、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有哪些程序?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接到罢免要求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召开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须经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全体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十、实行社区居民委员自治的制度建设应注意哪几个环节?

制度建设应注意一下五个环节:

一是合法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的,各项制度都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做到建章有据。二是群众性。制度建设不能少数人说了算,必须走群众路线,要充分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配套性。“四个民主”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在制度建设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套衔接。四是实效性。制定制度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居民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说的清清楚楚;社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违反了怎么办,规定得明明白白,让大家看得懂,记得住,好执行。五是互约性。制度既要约官,又要约民,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使群众监督干部有实际内容。

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决策、议事、管理、监督等社区自治制度,亟待明晰划定社区职权,足部实现基层管理“政社分开”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崭新格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基层“政社分开”工作要高度重视,要规范明确社区自治权,转移委托协管权,自觉赋予社区监督权,确保社区自治依法、健康发展,使社区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五)四

十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是什么?

物业管理部门以管物为主,是企业行为,不具有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它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按照业主的委托管理小区的物业,必须接受居民委员会的监督,不能将其功能延伸到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领域。社区居民委员会以管人为主,在辖区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一方面它要发挥物业管理部门以外的和居民自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代表居民支持、配合和监督物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但不要代替具体业务。物业管理部门应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物业管理人员可以是社区组织机构的成员,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十二、社区工作者需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社区工作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法学等;第二方面包括:个案工作方法、群体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

十三、社区工作者需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作为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

1、社会调查的能力。即会做科学的社区基本情况或社会问题的社会调查。

2、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工作是一种群众工作,要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能开展群众性活动。

3、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与管理的能力。社区工作者一要会服务,主要是社区服务;二要会管理,主要是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4、组织协调的能力。社区内部的各部分居民、各种社区组织以及各种社区单位彼此之间,社区外部与政府、社会组织等相互之间,都需要经常性的协调,社区工作者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

5、善于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社区问题往往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去把握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应用现代电脑系统办公的能力。办公智能化已开始步入社区,很快就会普及,社区工作者从现在起应着手学习和掌握现代电脑系统办公的能力。

十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爱岗敬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就是对人民负责,责任心是社区工作者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基本前提。社区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的责任感就是敬业精神。“诚实守信”是为人民服务中的应有之义,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是诚心诚意的。“办事公道”意味着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偏私、不歧视,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它是履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必不可少的要求。“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最具体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同事包含着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等一些列具体要求。“奉献社会”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归宿,就是指社区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加强道德建设,把善良的动机、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切实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社会效益。

十五、如何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

社区工作要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队伍建设是基础。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道路。要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尤其要注意在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充实到社区居委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二要积极发展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并动员、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走出一条志愿者义务服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专业化、产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建设之路。三要逐步建立社区理论工作者队伍,发挥社区建设专家、学者的作用,共同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和推进社区建设服务。

十六、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面向”,即:

1、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妇女、社区贫困户、优抚保障服务;

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4、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十七、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析、多养活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

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与社区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十八、什么是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志愿精神简洁地说,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志愿者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十九、如何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要广泛宣传发动,使社区建设的宗旨、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区成员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踊跃参与社区工作。二要通过骨干示范带动,通过共产党、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居民群众。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去做,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是会不断提高的。

十、什么是社区党建?

社区党建是党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城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是社区党组织为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成各项任务二开展的全部活动和全部工作的综合。它也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的协调功能,辖区内各种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构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对于落实党在城市社区的各项任务,强化对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促进城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有何区别?

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社区党支部是个政治组织,从它的性质、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担负的任务而言,它在社区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而居民委员会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性组织。党领导群众组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尽管社区党支部不能包揽和代替居委会对居民生活、社区管理及其他行政工作统一指挥,但党支部是为事项党的政治任务和上级党委决议而存在的,体现执政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因此,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持社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党建工作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和政治保证。

十二、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宣传和服务的对象有哪些?

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宣传和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的单位、经营场所、社区内户籍人口、社区内居住的本事外区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

重点管理服务对象为:社区内无业、个体人员、在人才、职介存档人员中的已婚育龄女(育龄妇女是指15~49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成年育龄妇女是指18~49周岁的)。

下载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知识考试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理论基础知识

    社区理论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社区?它由哪些要素构成?社区的类型有哪些?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最早将社区一词做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的是德国社会......

    党基础知识理论

    党的基础知识理论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干部理论考试题

    干部理论考试题库“去极端化”知识 一、选择题 1、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新疆( )A A.公元9世纪末至公元10世纪初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6世纪 D.公元16世纪 2、新疆除东南联接甘肃、......

    叉车理论考试题

    叉车司机理论考试(N2) 1、汽缸盖与汽缸体之间用衬垫——汽缸垫密封,通过螺栓或螺柱栓紧固( ) 判断 正确答案:正确 2、油类着火禁止用水扑救,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 判断 正......

    音乐理论考试题(大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成型的标志。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的艺术。6、《卡门序曲》的作者是(比才),《合唱交响曲》的作......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四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题四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 0.5分,共19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

    党的基础知识考试题

    新观点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新观点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

    ISO9000标准基础知识考试题

    ISO9000标准基础知识考试题(3) 姓名分数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质量—— 2、 二、 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ISO9000 2、 ISO9004 3、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