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历史的选择》有感中国站起来了
中国站起来了!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浙江省玉环县陈屿中心小学四(2)班朱一晗
近期,我阅读了《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让我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90年来的光辉历史。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分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部分:从时间角度更深刻的了解到从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经被列强侵略、饱经风霜的国家转变为如今的世界强国,一颗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曾经犯过不少错误,并不断改正,吸取教训,最终取得了一个个胜利,让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腰板,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之前,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民族处在危亡之中,而对这种险峻的形势,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皱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追思过去,多兴仁人志士,多少战斗英雄,多少英雄先烈浮现在眼前。
李大钊、翟秋白、刘胡兰、江竹筠,他们用生命开辟了新中国光明的道路;黄继光,焦裕绿、王进喜、钱学森,他们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繁森,许振超、杨利伟、沈浩,他们为当今中国的腾飞付出了努力,当然,在他们背后,还有无数无名英雄为中国谱写华丽诗篇。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当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做一名德、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的好少年。
正如胡锦涛爷爷说的:“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全社会的热情关爱,有全国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星星火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一定能够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我衷心希望所有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不畏艰难、敢于奋斗,让我们携手并肩去迎接中国的新辉煌。
条条大路通农村
——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感
浙江省玉环县陈屿中心小学五(2)班刘旭华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我身边是“条条大路通农村。”
听爸爸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农村的路都是乡间的泥巴路。晴天还好,可一到下雨天,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再加上交通不方便,出去办点事情很麻烦,万一遇上紧急病人,更是把人急得不得了,谁都知道,那可是耽误不起的啊!
可现在,从城市通往农村,到处是平整的水泥路,和柏油路,人们出行就方便多了,农村的人们还可以把土特产运出去,家里的收入高了,家庭地富裕了很多。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电话、电脑等一系列现代化的东西,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如果没有革命先烈的斗争和牺牲,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没有党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农村就不可能这么迅速发展起来。在农村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大家都知道了一个道理:要致富,先修路。看看我们这个海岛小县城,省道,环岛路四通八达,甚至一些乡村角落,巷子都有马路延伸进去。伴随着这些路,大厂、小厂、小作坊遍布县城各个角落。你看我们这个小乡镇苏泊尔集团生产的高压锅、电饭煲„„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这个小县城生产的家具也畅销欧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没有好路,就没有这些企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贫穷的阶段,我们小学生还可能会在简陋破旧的教室里读书,而不是我们现在的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每当我看到我们新农村的水泥路,我就想起我们中国充满坎坷、布满荆棘的革命斗争之路,我就想起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之路,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我坚信,今天的新村的水泥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是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浙江省玉环县陈屿中心小学五(1)班赵镜渊
当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当我们生活在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当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也就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90的光辉历程。
《历史的选择》分为三部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别为我们讲述了1921年至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立时,那一件件重大事情和一位位时代的人物。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在旧中国,人们生活在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下,人民苦难深重,社会一片黑暗。人民为了得到光明与自由,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就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彻底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每个共产党员用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大无畏的精神与敌人斗争,他不怕任何艰艰险阻,不怕环境多么恶劣,甚至不怕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产,只为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只为人民带来欢声笑语,只为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只为人民带来欢声笑语,只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一次次的革命战斗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尊敬的革命烈士。面对铡刀毫不畏惧的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不朽的精神,矗立了生命的宣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条前进的道路的董存瑞;也以吃草根,根皮和棉絮与日本鬼子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杨靖宇„„是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激励着他勇敢地站在前沿,是中国共产党支持着他们勇敢地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着毛主席的一声宣告,新中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为翻身解放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经过土地改革、工农业改革、科技发展„„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农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焕然一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当改革开放的脚步轰轰烈烈地走进新中国,我们的生活脱胎换骨。人人都奔小康,朝美好的方向奋进。如今的中国政治进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我们祖国真正的强大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是祖国明天的花朵,我们应牢
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想想前人的艰辛,再想想自己舒适的生活,我们就更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今天,在这幸福的生活的光环下,我想大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愿跟随着共产党前进的脚步,当好接班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浇灌这片美丽的国土,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第二篇: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缕阳光穿过房间的窗户,我拿起《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坐在走廊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中,开国大典庄严的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印在我的脑海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全世界。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是啊!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90年的努力,把一个贫穷懦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中国,澳门和香港和平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2008年我们成功的举办了精彩的奥运会,2010年也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我们也战胜了5.12大地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骄傲“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
湖头湖三小学六年级:黄佳修
第三篇: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缕阳光穿过房间的窗户,我拿起《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坐在走廊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中,开国大典庄严的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印在我的脑海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全世界。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是啊!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90年的努力,把一个贫穷懦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中国,澳门和香港和平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2008年我们成功的举办了精彩的奥运会,2010年也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我们也战胜了5.12大地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骄傲“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
广德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五年级:罗婧
第四篇: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C 开国大典时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
2、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开国大典 D 西藏和平解放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 毛泽东 B 朱德 C 周恩来 D 刘少奇
4、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下列事件,为建立新中国进行准备工作的是 A 开国大典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重庆谈判 D 西藏和平解放 6、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方代表仅能看到的北京建筑是
A 天安门城楼 B 人民大会堂 C 人民英雄纪念碑 D 毛泽东纪念堂
7、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中 国国旗的会议是
A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8、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通过的
A 国旗 B 国歌 C 国徽 D 首都
9、我国最早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A辛亥革命时 B 新中国成立时 C 中华民国时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
10、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成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A 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 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 开国大典
11、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A 火烧圆明园 B 五四运动 C 七七事变 D 开国大典
1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是 A 1949年10月、北平B 1949年9月、北京 C 1949年9月、北平D 1949年10月、北京
13、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14、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 A 三大战役 B 渡江战役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西藏和平解放
15、今年(2007年)是西藏解放多少周年 A 53年 B 54年 C 55年 D 56年
16、我国西藏地区和平解放标志着 A 祖国统一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 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是
A 《黄河大合唱》 B 《 大刀进行曲》 C 《义勇军进行曲》 D 《毕业歌》
18、在新中国成立大典时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的第一句话是
A “中国革命胜利了” B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 国民党政府的垮台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0、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 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 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 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 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五篇: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所著《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有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和印象,体会了作者贯通古今中外的视野和心境,以及作者所采用的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有以下感想、感悟。
一、综合与归纳的方法
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力图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的研究里去。由于身在海外,授课对象是异国学子,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阅读“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我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野史小说中早所提及,不敢确定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这种写法确实是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写史,让读者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朝代更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作用。
二、视野与胸怀的开阔
本书自华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国景象作通史串讲,宏观看去全面系统,朝代更迭、烽火硝烟、分合之势、民族聚散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五千载烟云换作寥寥数语,千古风流人物化为过眼云烟,其中既有中华血脉的传承,也有脉络发展的足迹。在畅游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感受世事无常、时事造人,一些大事件,借力于天时地利人和,顺势发生或无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于危难,问鼎于乱世,有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有的功亏一篑、遗臭万年。在思想意识推演方面,本书将儒、法、道、墨等各家并举,涵盖佛说禅学、老庄之道、基督天主、伊斯兰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罗万象、交互辉映,争鸣冲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光彩。阅读本书既是沉淀知识、开阔眼界和心胸的体验,也是穿越今古,凝练智慧和思想的盛宴,深感受益匪浅。
三、游历与见闻的印证
读史过程中,突然想起“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语来。比如书中读到“兵马俑的幕后”、“佛教的普及影响”、“初唐的繁荣壮盛”、“西湖与南宋”等篇章时,因为曾经游历身临其境,亲见过、触摸过、聆听过、体味过,感觉就较其他更真实而亲切,旧景、人物、故事都可以对上号,再回味历史品读作者点评时,条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丰富或是印证或是异议,更易得到共鸣或形成判断。
四、读史与研史的感悟
本书读起来有些艰难,翻翻停停好多回,一遍读下来,除了对中国大历史进行史实梳理和印象加深外,对于作者的一些新角度、新观点或评价虽然称奇,但体会不足、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或许主要源于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积累不足或视野局限的因素。仔细想来,史实虽已既定、不可逆转,但随着研读之人知识拓展、视野拓宽、阅历丰富、境遇变化,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读史的基础在于自身的知识、修养和眼界。同一段历史不同人读或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研读,注定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
历史虽已过去不能重演,但通过对史实史料的认知和对后人评说的解读,仍可启发后人、大有裨益。细细品味、辨识,理解和思考历史,尝试把眼界放得更宽敞,把胸怀放得更宽大,放下身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当下,勇敢尝试大胆创新,历史必将为今所用、造福当代、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