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的调研文章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贯彻实施,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管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已愈来愈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市各级财政部门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
2006-2007学年度,**市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共有农村中小学校1671所,其中:农村小学1461所(含389个教学点,220所中心学校),初中学校210所。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383831名。在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25505名。
2006年,**市在1区9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这项政策惠泽了全市80万农村中小学生。各级财政部门以实施新机制为契机,优先保证并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保障力度,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2006年为例,全市10个县区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56179万元,加上中、省、市安排的“两免一补”资金9160.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7051万元、教育专款2963万元、县区配套2074万元,教育资金投入总量达77967.5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18898万元,增长32%。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公用运转经费4778.2万元,教职工人均年公用经费达1873.4元,比以前年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学校的正常运转,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校资金量增加,管好用好教育资金已成为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为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于2006年在全市初步建立起“预算到校,专户到校,拨款到校”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方式。各县区按新的管理方式,设立了教育资金专户,以初中学校、中心学校为基本预算单位,逐校编制并汇总农村中小学校预算,按预算进度拨付资金。新的管理方式运行后,对规范农村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方式对比分析
目前,从全市情况看,各县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已全部实行银行代发,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大体来看,有以下五种管理方式:
第一种是中心学校集中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核算与管理集中在中心学校。如旬阳县,对于学校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部门年初预算到县教育部门,教育部门根据二级预算分期拨付到校,以中心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村组小学经费支出向中心学校报帐;对于专项资金实行财政、教育部门两家联合下达资金分配文件,教育部门负责项目实施,财政部门负责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工程完工后,由县财政、教育部门对工程支出票据进行审核报帐。财政部门不直接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实施监督,由教育部门、中心学校实施内部监管,以学校自行管理财务为主。
第二种是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对农村中小学校经费实施集中核算与业务管理。如平利、岚皋县,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实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对专项资金实行报帐制,即:学校将项目建设支出票据报送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按工程进度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校。
第三种是会计委派制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县财政部门委派会计驻乡镇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实施支出审核管理。如白河县,对于学校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部门驻乡镇委派会计审核把关后支付;对于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校,由县教育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财政部门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支出票据由委派会计和财务总监审核后支付。
第四种是县教育部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县教育部门内部设立核算机构,对乡镇初中学校、中心学校财务集中核算。如石泉县今年在县教育局内成立了教育经费支出中心,负责管理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财务核算与监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校核算,报帐制管理”的办法,财政部门负责按预算拨付资金,资金监管由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支出中心负责。
第五种是县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上收到县级集中管理。如汉阴县,在县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教育经费核算股,负责管理全县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与管理业务,直接管理到初中及中心学校。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专项资金由教育经费核算股集中核算,实行报帐制管理,从收支源头上监控财务活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市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的管理方式不统一,有的管理方式停留在旧的“以乡镇为主
第二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贯彻实施,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管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已愈来愈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市各级财政部门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
2006-2007学,**市农
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农村中小学校1671所,其中:农村小学1461所(含389个教学点,220所中心学校),初中学校210所。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383831名。在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25505名。
2006年,**市在1区9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这项政策惠泽了全市80万农村中小学生。各级财政部门以实施新机制为契机,优先保证并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保障力度,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2006年为例,全市10个县区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56179万元,加上中、省、市安排的“两免一补”资金9160.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7051万元、教育专款2963万元、县区配套2074万元,教育资金投入总量达77967.5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18898万元,增长32%。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公用运转经费4778.2万元,教职工人均年公用经费达1873.4元,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学校的正常运转,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校资金量增加,管好用好教育资金已成为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为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于2006年在全市初步建立起“预算到校,专户到校,拨款到校”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方式。各县区按新的管理方式,设立了教育资金专户,以初中学校、中心学校为基本预算单位,逐校编制并汇总农村中小学校预算,按预算进度拨付资金。新的管理方式运行后,对规范农村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方式对比分析
目前,从全市情况看,各县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已全部实行银行代发,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大体来看,有以下五种管理方式:
第一种是中心学校集中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核算与管理集中在中心学校。如旬阳县,对于学校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部门年初预算到县教育部门,教育部门根据二级预算分期拨付到校,以中心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村组小学经费支出向中心学校报帐;对于专项资金实行财政、教育部门两家联合下达资金分配文件,教育部门负责项目实施,财政部门负责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工程完工后,由县财政、教育部门对工程支出票据进行审核报帐。财政部门不直接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实施监督,由教育部门、中心学校实施内部监管,以学校自行管理财务为主。
第二种是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对农村中小学校经费实施集中核算与业务管理。如平利、岚皋县,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实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对专项资金实行报帐制,即:学校将项目建设支出票据报送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按工程进度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校。
第三种是会计委派制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县财政部门委派会计驻乡镇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实施支出审核管理。如白河县,对于学校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部门驻乡镇委派会计审核把关后支付;对于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校,由县教育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财政部门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支出票据由委派会计和财务总监审核后支付。
第四种是县教育部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县教育部门内部设立核算机构,对乡镇初中学校、中心学校财务集中核算。如石泉县今年在县教育局内成立了教育经费支出中心,负责管理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财务核算与监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校核算,报帐制管理”的办法,财政部门负责按预算拨付资金,资金监管由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支出中心负责。
第五种是县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上收到县级集中管理。如汉阴县,在县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教育经费核算股,负责管理全县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与管理业务,直接管理到初中及中心学校。对学校公用运转经费、专项资金由教育经费核算股集中核算,实行报帐制管理,从收支源头上监控财务活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市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的管理方式不统一,有的管理方式停留在旧的“以乡镇为主”的办学体
制下,有的管理方式已与“以县为主”的新体制相适应,还有的管理方式处在新、旧体制的交叉运行中。从各县区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财政监管缺位。实行学校集中核算、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及会计委派管理方式,县区财政部门实际上只管了经费的预算与拨付,面对量大面宽的教育经费监管没有到位,由学校、乡镇或委派会计实施监管,一些学校财
务管理出现了漏洞;二是管理关系不顺。实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学校独立核算或会计委派管理,县区财政部门未对学校经费进行核算和监管,乡镇领导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会计核算环节中经费支出的审签,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财务主体地位。教育部门认为只参与资金初级分配,对学校资金监管中间隔着乡镇政府,想管而又不便于去管,使本系统财务监管难以实施。三是运作程序繁杂。实行乡镇集中核算,学校整个资金的审批,除工资外,学校领导先签字,送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员审核,之后总会计把关,送财政所长签字,重大支出需送乡镇分管领导,甚至乡镇长审批后报帐,造成审批环节多,工作效率低,学校对此意见较大。四是管理效果不同。实行县级财政部门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对教育资金、资产及债权债务的全程监管,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而其它几种管理方式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缺欠。
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于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财务一般不与乡镇财政发生核拨关系的实际,实行县级财政部门集中核算管理的方式比较完善、规范。这种方式体现了“校财县管”集中核算,统一管理的特点,适应“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最大的优点是融会计核算、财务监督、资金管理为一体,能把财政的基本职能贯穿于资金的预算、拨付、核算、监管之中,有机地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督,尤其是财政部门对资金监督由过去的事后监督、结果监督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监督,这样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资金拨付后,单位随意开支,财政部门“亡羊补牢”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因此,统一实行“校财县管”模式是规范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经费管理模式的对策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强化学校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新机制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要按照“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在坚持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支出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上收县级统一管理,在县财政部门或会计核算中心内部设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核算管理机构,负责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的集中核算与管理。切实建立“校财县管”的管理模式,实行“预算到校、拨付到校、核算到校、监管到校”的管理方式。
首先是预算到校。一是把所有农村中小学校纳入县级一级预算单位,建立以初中学校、中心学校为基本预算单位。把单设的初中、九年制学校从中心学校剥离出来,以回避中心学校权力过度集中。二是统一预算编制口径,收入统一按省、市明确的经费标准纳入预算,学校所有收入(指辅助事业收入,包括勤工俭学等)纳入专户管理;支出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全额预算。三是对学校公用经费部分作出规定,合理核定各项支出标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学校公用运转支出,突发事件处置和学校正常维修支出,教学如教研活动、设置购置及教师培训支出。学校根据县区指导意见和原则要求,编制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经县财政、教育部门审核,分校编制并汇总农村中小学校预算。
其次是拨付到校。按预算进度拨付资金,由县财政部门预算下达指标,国库直接将资金(除工资外)拨入教育经费核算机构各校帐户。对“两免一补”资金按月拨付。对学校支出实行“报帐制”管理,由初中、中心学校报帐员向县区教育经费核算机构报帐,支出票据由分管财务校长一枝笔审签。小额支出以现金支付,大额支出以转帐支付。同时,对学校区分情况,核定备用金,提前借支,用于学校日常运转。
再次是核算到校。由县教育经费核算机构承担县区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业务和履行财务监管职能,负责管理所有预算单位。对核算机构人员实行“分校负责制”,明确每个人管理的学校。对学校的财务核算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撤销各学校原有帐户,只保留工资专户,将所有预算单位在县区教育经费核算机构统一开设教育经费帐户,实施一校一户,分户核算。
最后是监管到校。一是县教育经费核算机构每月向学校提供财务报表,向财政、教育部门报送学校财务分析报告,使其及时掌握财务活动情况。二是强化制度约束,县财政部门、教育经费核算机构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业务运行。三是对学校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登记,纳入县教育资金核算机构业务管理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对学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票据统管”约束,确保收入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五是对项目实施,如危房改造、校建、大型购置等实行招、投标,由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相关学校参与配合,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形管钱与管事相结合的机制。六是学校采购业务,全部进入政府采购管理,按采购程序办理。七是实行民主理财制度,由教职工推选产生学校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学校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初审,学校对本单位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实行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坚持每学期公开一次本单位的财务活动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实施“校财县管”模式应注重的工作及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如: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票据审批及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等。特别要强化实行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阳光采购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突出把好“收、支、购、建、拨”五个关键环节,真正使学校财务管理做到收有据,支有度,购有章,建有规,拨有法。同时,要加强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校的工作衔接配合,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通报、研究教育经费管理情况,为“校财县管”模式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要积极探索教育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预算到校编制工作,增强预算约束力。农村中心学校编制预算,要按照县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支出项目,促进县区财政部门对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控管由总额控制转变为定额控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对川道、山区、边远学校分类别核定支出项目、支出标准,如学校招待费、购置费等,通过实施项目标准控制,节约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要强化支出控制,坚持用一种模式,一套审核标准,一个支出口径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各项支出控制在预算指标以内,并对资金支出和使用效果进行检查验收,以控制和减少不合理的开支,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三是要加强学校资产、债权债务管理。对学校的资产要进行清理、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对学校的债务要逐校进行核实登记、锁定基数、控制新债、制定化解旧债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措施,促进学校债务化解。要把资产、债权债务体现到学校财务上来,融入财务管理之中。
四是要重视财务分析和结果应用。教育经费核算机构要定期向财政、教育部门报送学校财务活动情况,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促进教育资金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县区财政部门资金拨出后,要以学校预算为核心,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集中核算为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做好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镇财政所要积极配合上级财政部门做好资金监管工作。
五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搞好培训是强化财务管理的基础,而夯实这一基础的重要手段是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要对学校校长、分管财务的校长和报帐员进行业务培训,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加强财经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守法意识,尤其是加强《会计法》、《审计法》、《中小学财务制度》以及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和新机制相关制度的学习,使财务人员严格按制度办理支出,真正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逐步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心,提高理财水平,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六是要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校 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将财政监督职能延伸到校;要坚持每年组织专项检查,把检查的重点应放在学校预算与执行,资金使用与效果,日常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确保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金落实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第三篇:农村生产用电调研文章
关于***农业生产用电的调研报告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开展以来,我院驻村工作组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对大沙湖农场东和办事处、新垸办事处、南垸办事处的农业生产用电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农家1000多户,对农业生产用电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
农业生产用电,从数量上看,只占全市用电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从效益上看,不会对市工业生产产生多大影响,但它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对服务“三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在我院的驻村工作点中南垸和新垸办事处的生产用电问题尤为突出且更具代表意义,所以本文的数据分析以南垸和新垸办事处生产用电现状为主,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对大沙湖乃至全市农业生产用电问题有所助益。
一、农业生产用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作组在调研中发现,南垸办事处农业生产用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用电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护问题。二是农业生产生产用电安全问题。三农业生产用电的快速发展与电网改造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农业生产用电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属于农村集体资产。根据国家农电体制改革和
1农网改造的规定、要求,只有实施了农网改造的农村电力资产供电部门方可接收并实施维护管理,而农业生产用电线路不在农网改造范围之内,因而这部分资产未收归供电企业,其产权和维护管理责任仍属于村级组织。由于目前农村实行的是分田到户,所以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状态。
而且农业生产供电设备(线路)年利用小时很低,大多架设在远离村庄的田地中或直埋在农田下,布局分散,而且几乎没有技术防盗手段,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盗窃农业生产供电设备(线路)事件令人防不胜防,设备(线路)一旦被盗,将给该地区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业生产生产用电安全
由于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再加之农业生产线路存在着路径长、线径细、线路老化等诸多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既不能通过农网改造加以解决,老百姓、各乡村又无力解决,导致未改造的农用线路恶性循环,绝大部分都不符合安全供电的要求,甚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在南垸和新垸的10kV供电线路上,30年以上的老化线路至今还有30公里左右;有3条线路用的是16#、25#的裸体线;有50余根电线杆在鱼池里,有的鱼池人伸手就能触碰到电线;在杨家沟一线,有上千棵杨树在10kV供电线路底下,很容易引起供电线路短路。
由于存在以上的问题,导致南垸和新垸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倒杆、断线、拉线带电等故障。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等技术指标更是无从谈起。更加危险的是这些用电设备的控制装臵一般都是原始的低压闸刀,很少有安装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的,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更是形同虚设,时常有因短路或漏电造成的人身或牲畜触电。
(三)农业生产用电的快速发展与电网改造相对滞后的矛盾 南垸办事处的农业生产以水产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其中,水产养殖业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88%。一方面随着养殖业向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养殖所需之抽水、排水、鱼池增氧、温室加温、循环水等水质改善设备、饲料原料储藏、冷冻、混合、投饵机械之用电需求日益增大,现有的电网容量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一、二期农网改造资金的限制,省电力公司就农网改造原则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即农网改造只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的综合线路,解决农户的生活用电质量问题,抗旱、排涝等农业生产用电不在农网改造范围之中,而单靠老百姓、各乡村的能力很难解决电网增容的问题。农业生产用电的快速发展与电网改造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以南垸为例,第二生产队养殖面积近千亩,用电户有14户,每家的用电需求量在15K瓦以上,总需求量在200K瓦以上,可是变压器的容量仅有80KVA,远远达不到用电户的要求;第五生产队养殖面积2千多亩,用电户30多家,用电需求量在400K瓦以上,可是变压器的容量仅有100KVA;第七生产队养殖面积近3千多亩,用电户20多家,总需求量在700-800K瓦以上,可现有变压器的容量只有225KVA;第九生产队养殖面积一千多亩,用电户20多个,总的用电
需求在300K瓦以上,而现有变压器容量仅为50KVA。
在南垸办事处十一个生产队中,鱼池用电现经网改的仅有三、四两个生产队。鱼池用电状况较差的有五、七、八、九、十、十一等几个队,涉及近200户,8200多亩地。这些鱼池用电的运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之杆矮、线细,很多台区用电负荷日益加重,近两年用电高峰时经常烧闸停电。现仍未通电的有一、二、六等三个生产队,120多户,5217亩地。急需申报台区增容的有一、二、六、七等四个生产队。
二、解决农业生产用电问题的思路
(一)电力设施管理与保护思路
首先要明确电力设施产权和维护管理责任。加强对村级组织干部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对电力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技术防盗和乡村联防制度。将目前较成熟的无线防盗装臵和村民巡逻小组结合,发动群众自觉的保护农业生产用电设施。
(二)安全用电思路
农村配网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而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则是最薄弱的部分。特别是农忙季节和汛期,农村抗旱排涝用电急剧增加,线路私拉乱接现象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用电点要建立可靠的接地装臵,农忙季节供电部门成立巡回检查组,指导农民安全、可靠、合理用电。一是要利用一切媒体进行农村安全用电宣传;二是要确保配电台区漏电保护装臵运行正常;三是要及时处理所辖资产的安全隐患;四是要及时处理各种农电报修;五是要督促、指导农民(村)农
电集体资产的安全管理。
(三)10kV供电线路、变压器台区增容思路
要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的瓶颈,必须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具体而言,农村生产用电设施,特别是10kV供电线路、变压器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改造。一是对于农业生产用电负荷较大且利用时间较长的情况,比如南垸办事处五队,可以单独设立农业生产台区,其建设标准可参照农网建设标准执行;二是对于农业生产用电负荷较小且利用时间较短的情况,可对现有的农村电网进行改造,预留大容量变压器发展的空间,比如南垸的二队、七队、九队;三是根据负荷变化,可在农闲季节使用正常容量的变压器,而在农忙季节使用大容量的变压器,从而保证设备的经济运行。所需要资金可参照农网建设模式,由政府投资和企业贷款相结合,最终形成供电部门的固定资产。
三、一点思考
在历史的背景下,农业线路用电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牵涉到政府、企业、农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每个地方的性质和特点也不尽相同,归根揭底还是资金的问题。在目前农电管理体制下,可以按照国家修村村通公路,建设新农村的模式,通过政府、企业、农户多方面筹资改造农村生产用电设施。供电所、村电工组成立季节性服务小组,加大宣传力度,服务到户,规范安装电源及配电装臵,减少私自违规搭挂现象,将会有效减少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农村生产用电是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情况也不尽相同。我们只有本着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指导思想,从资金投入、设备运行维护、设施保护等方面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工作,才能逐步探索出一条合适的发展模式,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万”活动工作组
第四篇: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文章1
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小岭镇人民政府汪正柱
一、调研背景
根据小岭镇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几年多时间的情况看,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多的意见和不同看法,使农民群众宁愿多出钱到私人诊所看病不愿意到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就医,特别是在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工作中,至使很大一部分群众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大有谈虎色变之感觉,给筹资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该项工作能正常运得,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基层干部不得不辅助一些办法措施来加以完成,所以导致了群众的一些逆反心理,没有形成群众自觉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氛围。我觉得这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立项对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一次调研。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它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机制新。二是各级政府配套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资助贫困农民参加并享受合作医疗,这是对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种新的支撑条件,无凝更有利于贫困农民的就医困难。三是强调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以及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力。四是国家政策长期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开始先试点,后推广,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是由政府负责建立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所需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不得挤占、挪用合作医疗基金,这体现了新农合制度是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之一。
3、住院的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门诊费减免要求:
1起付线:乡镇卫生院为80元,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150元,县人民医院、定点私立医院为300元,县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为500元,起付线为个人自付部分。
报销比例:乡镇50%;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40%;定点私立医院为30%;省定点医疗机构为30%。
门诊减免: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到本镇卫生院就诊直接享受本人的门诊医疗费减免20%。到村卫生所看病,可得到25%的医疗费用减免。特别地是对计划内生育住院分娩的顺产产妇,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按乡镇卫生院每例补偿200元,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每例补偿250元,私立定点医疗机构每例补偿100元。
4、哪些医疗费用不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范围
(1)打架斗殴、吸毒、自杀、自残、酒后闹事、犯罪行为等人为因素所致疾病的医疗费用。
(2)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受雇佣致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性传播疾病等人为的其它事故造成的疾病,属责任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3)各类滋补、营养药品:中药饮片、血液制剂、蛋白类制剂;中草药材泡制的酒制品、可用于泡制各类酒制品的中药材。
(4)CT、核磁共振、彩色多普勒仪检查、挂号费、病人伙食费、营养费、就诊差旅费、出诊费、会诊费、手术保险费、麻醉保险费、救护车费,代请专家诊治费。
三、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紧迫性
1、医疗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从一些偏远村寨的实际情况看,自然村内缺乏医疗卫生人员,农民得病后不得不跑几里远的村、镇卫生院拿药就医,还有的行政村虽然设有卫生室,但他们对群众提供价兼、优质的医疗服务人员不多。从而导致农民一般的小病也要到镇或县买药就诊,更不用说大病,明显地,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生活负担。
2、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前,小岭镇农业人口就是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全部要靠自费看病。有些贫穷人家得了小病还可以进行一般的治疗,而得了大病,往往在卖完家里一切家当后,只能流泪放弃了治疗,把还生的希望寄托给了迷信。
3、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与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违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而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某些医疗大开处方,卖贵重药,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绝大部分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收费和药费居高不下。根据部分群众的反映,有些医生利用农民看病不讲价或不懂医疗行情的实际,乱计价收费,虽然药品几经降价,但实际支付还是没有降下来。还有的医务人员不让患者有充分的知情权,能否报销的药品不告知,造成群众在报销补偿时开支的多,补偿的少,反映强烈。
四、探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1、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是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教条化,而要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用身边一些群众住院报销获益的典型案例,现身说法,让其了解掌握新型合作医疗确实能给广大农民带来好处。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农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此“收后存着吃利息”,村干部多跑跑,说“收了他们也有份”,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其次通过与群众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时的力度不够。农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和相关的权力、义务的。假如农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农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
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手段欠妥当
在对2007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辅助措施,所以导致一部分群众产生抵触心理。农民有权根据情况选择,拒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它已经经过全国试点实验,但对当地农民来说还是很不熟悉的。而对刚过温饱奔小康的农民来说,手头毕竟还是较拮据,每人每年20元还是挺大的一笔开支,他们还很计较。
我觉得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从源头做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是由县级牵头,以县级为单位,根据各自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施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改进,使其充分体现让群众获益的初衷。
从小岭镇2010年施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情况来看,总体的形势是好的,大部分群众是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按群众的话讲,一年30元钱,每天合9分,买个平安。但是透过现象背后,我还是体会到事实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下级对上级下达的重大任务不敢怠慢,否则年终考核评比时说是行政不作为,于是他们就会动用几乎所有用得上的法子来确保任务完成,有的拉东墙补西墙,有的不惜代价硬着头皮拉垫款缴上完成,可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后遗症,难于解脱,使有的村干部产生了不满和怨气。
通过这些事实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农民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应的过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起来呢?我认为一是不要在推广试点阶段就把目标定得过高。这样会让下级和农民有较好的承受和适应过程,并且可以使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身边能够给推广新制度带来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加大宣传。三是把好群众医疗费报销关,管好用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杜绝弄虚作假,乱开处方,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形为发生,减少或杜绝农民反感和埋怨的呼声。从而使新制度深得人心,获得广大农民的拥护与支持。
3、资金监督管理要更加透明,参合农民应该有充分的知情权各级都应坚持基金使用的公布制度,让全体参合农民都拥有知情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农民相信并拥护这种新制度。一
种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定期公布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渠道彻底透明化。
4、报销的范围不够大,参与农民受益空间仍受限制
从不列入报销范围来看,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较小的。比如交通事故,这种事故农民损失将是很严重的,但没有列入报销范围。有的群众反映,交通事故一般有赔偿方,就没有列入报销范围。但是假如没有赔偿方或是赔偿方无能力赔偿呢?我想可以在推行过程中,应该逐渐放宽报销的范围。毕竟如果农民花大钱的地方反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销,就会使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新的特点和强大的吸引力。
5、卫生定点医疗机构理应维护支持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合作医疗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里,据群众反映,各级医院、卫生院、卫生所都有乱收费行为,其最为严重的是,利用群众不懂医术行情和医病不讲价的实际,乱开乱收;不告知患者知情用药;帮患者用他人医疗证顶替治疗;收买“合作医疗证”等等,是群众最为反感的行为,故称“交千家,富一家”。
6、卫生业务管理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不能以此作为发财机会,要让基层卫生人员有个宽松环境,让他们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所以,应对现行的卫生一体化管理作总结,适应的坚持,不适应的该取消的取消,该改进的改进,避免基层卫生人员无利可图而造成奇形怪状的弄虚作假。
总之,我认为:医院对医生的考核奖惩,可以以治疗病人的数量,治疗技术难度的高低及病人治愈率等作为参考依据,而不是以开了多少检查单和药以及收入的多少为指标,避免医生乱开单,保障患者的利益。
卫生行政部门和院方还应在本行业医务人员中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让医务人员真正树立救死扶伤,医者父母心的崇高理念,对患者保持良心、热心、爱心,使医患关系和谐,这样,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才会高涨,形成自觉参加的氛围。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
我相信它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它将成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中的一个成功典范,将从很大程度上来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第五篇:xx学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自查报告
xx学校xx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保障自查报告
县教育局计财股、县财政局:
根据«xx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专项检查评估的通知»(xx[xx]xx)有关精神,按xx[xx]xx号文有关要求,现将我乡学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自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收费情况:
1、学前班的收费情况:严格按《xx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和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按先公示再收费的原则进行。2、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情况:各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具体确定文具费、二类教材费的征订内容及标准;然后先进行公示,等公示期满后,社会上无异议后再进行收费,由家长委员会按实代收。
3、通过对各校的检查,全乡无乱收费情况。
二、资金使用情况:
1、严格审核各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学生数,如实上报。不存在虚报学生数冒领中央和省级资金的情况,中心校不挪用、挤占、截流各校的保障资金,也不存在“挤出”现象。
2、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公用经费使用情况
①公用经费拨付情况
xx年春季、秋季中央和省级共拨入 元,其中小学 元、初中 元。xx年春季中央和省级共拨入 元,其中小学 元,初中 元。已全部按各校学生数足额拨付到各校。
②中央、省、州、县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拨付情况
xx年春季、秋季共拨入 元,其中小学 元,初中元。xx年春季共拨入 元,其中小学 元,初中 元。已全部按时发放完毕。
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
A、发放形式:全乡统一要求严格落实澄清发放对象,向社会公示,待公示期满后无争议才造册发放。领取表格上都有校长、班主任、学生、家长签名。
B、按规定补助标准(小学每生500元/年,初中每生750元/年)足额发放到学生手里。
C、全乡学校不存在降低标准扩大补助范围的发放情况。
3、资金使用合规性、合理性情况
经对辖区内各校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公用经费和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的检查,公用经费各校都能按管理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具体列支项目有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护)费、培训费;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到学生手里。
三、宣传、信息交流情况:
为了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让新机制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如向社会发放宣传单、校会宣传、家长会宣传、班会宣传、利用家访机会宣传等。
以上是我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的自查情况。
xx学校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