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

时间:2019-05-13 04: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

第一篇: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

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后4%时代路如何走?

2013年03月19日 11:14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然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摆脱对政府行政动员机制的依赖,成功地从运动式发展走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设;摆脱对政府不断确认“优先发展战略”的依赖,从部门间协调、专家决策走向广泛的教育政策对话机制。

3月8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在解读《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时表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比例达到了4%。这一目标,是经过20年艰苦卓绝努力获得的成果,是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所作承诺的兑现,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4%”,已经成为牵动中国教育的“符号”,成为教育人魂牵梦萦的期盼与硕果。4%实现后,后4%时代怎么办成了社会热点。一种观点认为,4%仅是初步达到基本标准,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最终在2020年时占GDP比重达到4.5%-5.0%;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4%的目标达到后,需要考虑教育经费的使用是否恰当,需要评估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率。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表现为,4%是个经验性的总量目标,今后是将重点放在总量支出的形成机制上,还是放在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率上。如果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比喻为水库,那么,今后的重点是确保继续往里面灌水呢,还是要重新规划和监测沟渠的设计和水量分配呢?本文拟分析2012年各省区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分配去向,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道路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规模和去向

目前,财政部网站已公布除西藏、湖北之外的29个省(区、市)和大连、厦门、青岛、深圳4个计划单列市的财政预算报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作为重要的项目,都已经被详细地列出了支出的规模和去向(见表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仅是衡量教育投入的单一指标,还谈不上系统的公共财政支出评价。通过对全国29个省(区、市)预算执行报告中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信息的初步汇总,可得知,制度建设不能停留在审查支出是否达GDP4%的阶段,需要思考后续的支出管理问题,需要回答省、市、区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中承担的主要责任是什么?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如何与教育发展方向相匹配?如何看待地区间的差异情况?

从各省支出表中可以看出省本级和地方政府在支出上的匹配职能:全省支出是汇总地方政府支出的结果,省本级支出是省财政划拨地方后由省级政府作出的安排。以省为单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从两个渠道四个“户头”支出:全省和省本级公共财政支出、全省和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理论上讲,地方政府主要支付基础教育的运行经费,省级政府承担第三级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支出,以及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性支出。大多数省本级支出都放在了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生活补助上,放在发展本省高校建设上,这样的支出安排基本上符合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分配。

从各省支出内容还可以看出省际间支出重点的高度一致性。绝大多数省(区、市)2012年的支出安排在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校舍安全工程、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提高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标准、农村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化解普九债务、高校债务上,这些支出大都匹配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的教育发展计划,为落实全国范围内的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政保证。

省级支出安排与国家教育发展重点的一致性还提出了教育事业规划应考虑地区差异的问题。国家在确定教育发展重点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标准都要适应大多数省(区、市)的需要,对于少数超出基本服务水平的省区,其指导意义就打折扣了。在省级层面,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的支出内容与其他省(区、市)就有所不同;在省内,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在生均拨款水平上是否能够合理地差异化,保证在消弥城乡或者城市级别差异的同时,体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在物价和要素价格方面的自然差异,也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与规划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

根据2012年各省(区、市)的预算执行报告,教育支出安排反映出三个基本特征,向教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提出了两个需要深入讨论的根本问题,涉及到达到GDP4%后的道路选择。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目标和标准的思考

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管理的目标与标准问题,早在4%的目标还远未达到时,就有一些学者希望借助确定基本服务标准,实现4%或者更高的目标。这实际上是通过事权核定机制确保教育财政支出的制度设计。然而,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不能停下来等待系统的制度设计。如今,实现了4%的目标后,关于机制问题的讨论更加富有实际意义。

制度目标财政达标还是财政充足?

财政制度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公共教育需要多少钱政府就安排多少钱,这是财政预算的基本原理。保证按照基准化的教育服务标准提供充足的经费,是财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但是,这些原则是以国家财政制度、政府间完善的行政制度为条件的。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供给上,往往存在财政支出无法匹配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目标的情况。

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需要通过“社会动员”和“政策优先”等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财政上的缺位。前者表现为90年代初“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动员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政府动员对财税汲取能力的替代;后者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国家层面上的确立,减少了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成本,这是行政对预算支出管理的替代。在中国以往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行政力量通过社会动员和确定教育发展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对尚不成熟的财政制度的替代。

然而,暂时性的替代不应该也无法成为永久性替代。在支出达到GDP4%之后,还需要回到稳定的教育财政制度建设上来,回到财政充足的原则上来,不断淡化对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达4%的审核。还需要不断地追问,各省应该为民众提供什么标准的教育服务,财政支出安排是否充份地保证了按照标准提供教育服务,如果无法保证,是否启动中央政府的救助机制,省级政府借债机制?或者成本节约机制?

制度标准全国统一管理还是地方自主决策?

稳定的财政支出制度,除了管理机制外,还涉及具体支出标准的确定。在确定标准方面又有两个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央政府进行标准管制,或者政策对话基础上的地方政府自主决策。

2在公共财政的范畴内,教师工资和生均经费是两个主要的支出项目,统一支出标准与地方消费水平差异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矛盾。目前,最低1.2万的本科生生均经费标准是中央政府确定,并以各地之间“锦标赛”的方式实施;统一管理程度较低的高职、中职生均经费标准就存在较大的省际差异。教师工资标准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其中的矛盾。由于全国实行统一的专业职务制度(教师工资由专业职务等级和教龄、职务、工作负担综合确定),可以预计,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落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离差会逐渐缩小。财政保证教师工资是为了确保教师质量和教师工作热情,但是,统一标准客观上会造成发达地区教师工资缺乏吸引力(见图一)。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最发达的北上广苏浙闽粤等地区,教师工资占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教师工资的吸引力明显小于西部地区。再考虑到这些地区获得其他职业的可能性非常高,可以得出结论发达地区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如果再考虑北京、上海、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将直辖市的中小学教职工年工资与其他计划单列市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见表二)。

因此,在基本制度一致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支出标准对各地的适切性?协调“标准管理”和“地方自主决策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支出管理制度设计的关键。

走出“财政确保”的路径依赖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是总量估计的结果,本身并不涉及投入和支出机制。在我国GDP增长迅速的背景之下,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政策影响力,是社会对教育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各级政府成功地使用政策协调和社会动员的结果。达到4%以后,如果持续使用行政力量替代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不仅会产生机制效用衰退现象,还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要素的不合理配置。

虽然目前部分省教育经费支出细目并未提供,但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不难得出即发达地区在GDP总量很高的情况下,为了确保4%目标的达成,会持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而在安排经费支出预算时,由于教师工资这一最大的成本上涨受到制度约束,最现实的预算安排就是通过各种“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机构的资本投入水平。这种现象已经在发达城市的中小学中体现,首先是校舍不断翻新,然后是教育设备投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教师职业仍然不具备吸引力,由于男性养家的负担较重,教育行业女性从业比例不断提高。

站在教育部门的角度,在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寻求行政体系对制度的替代,构建“锦标赛”式的机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战略。后4%时代可能还需要继续依赖这种机制。然而,应该清晰地看到,继续依赖该路径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不仅表现为“高于4%”的持续增长难以获得广泛社会共识,而且还表现为“财政确保”机制积累的要素配置扭曲会越来越严重。教师工资成本受到统一管理后,教育经费增长会导致使用不当,提高预算安排中的随意性。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引导经费投入有效转变为班额减少和农村教师岗位的有效供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方面学校各项工程获得可有可无的经费,另一方面大班额无法降下来;一方面教师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依然缺乏。现象背后是教育要素核算准则和教师岗位配置制度的缺失。教育部门如果不能在短期依赖“确保战略”的同时自觉打破对“确保机制”的依赖,就会在未来十年逐步丧失教育事业发展的友好社会环境。

结语: 持续发展面临转型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成功地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壮举,其中涉及的制度创新和行政效率,为发展中国家在财政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主动退出“运动式”发展道路、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立的转型。这种转型已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过程中,在“发展”和“改革”之间的顺序协调中,在后续各类试点工作的推进中有所体现。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为继续推动转型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希望教育事业顺利摆脱对行政动员机制的依赖,从运动式发展走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设;摆脱对政府不断确认“优先发展战略”的依赖,从部门间协调、专家决策走向广泛的教育政策对话机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曾晓东 龙 怡(光明日报)

第二篇: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局领导的统一安排,审计股组织全体人员,下到联系学校,采取“听汇报、与校长教师座谈、查看财务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学校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2007年以来,全县中小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教育核算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良好

按照教育局安排要求,县教育核算中心于2005年成立以来,学校的财务收支实行报账制,推进了财务管理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⑴收费管理。每季开学,由局、学校、教师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每学期初组织各校校长和有关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卡、中小学收费管理制度和上级有关收费文件精神,对收费标准实行张榜公布,禁触收费这根高压线,确保不出现乱收费现象。

⑵预算规划。每年年初,按照预算要求和标准,教育局组织各校财务人员根据各自的教师.学生等情况进行全额预算,局、各单位各学校根据预算情况安排资金,并合理安排建设及办公用款规划,同时分期分批的拨付到和校,做到了不截流,不拖欠。

(3)审核报帐。学期初由教育核算中心根据单位大小情况借用一定数量的备用金,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确保大额资金不外流.按照财务收支管理规定,各单位每月将学校的收支票据到中心进行审

核,不合格的条据不予报销,审核合格的票据入帐,有效的杜绝了违规票据,加强了财务管理。

(4)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认定发放程序。贫困寄宿生资助工作严格按照评审、公示、拟定、再公示、发放、签名等程序,建立档案资料,由局和学校分别存档。

2、合理使用管理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

⑴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划拨。在拨付过程中不挪用、挤占、截留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要求学校使用过程中做到不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⑵各学校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既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公用经费政府采购的物品和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采购的物品加强使用管理。要求学校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3、规范使用管理好中小学修建工程及其他专项资金

中小学校修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工程规范,组织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责任到人,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其他专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确保专项经费全额用于项目建设,对专项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工程”专款。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实行项目公示、工程预算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经费有用于吃喝招待和发放教师的个人津贴、补助、福利等

自2007年全县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公用经费拨付到学校,据不完全了解,除按政策规定用于正常开支之外,也有用于吃喝招待和教师津贴、福利等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新机制政策所不允许的。

2、住宿费的取消给学校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住宿生不再收取住宿费政策要求,自2009年取消住宿费后学校普偏反映,住宿生的住宿设备添置、小型维修、水电费等开支无具体的资金来源,学校也无法垫付此笔开支,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1、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认真执行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使学校的经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2、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投入,切实解决高中学校的债务问题。

3、上级部门应对取消的住宿费按比例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补充,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

第三篇:潢川县教育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潢川县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管理工

作情况报告

我县学校教育经费资金由财政局教科文股统一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教育局责成财务股、内审室、电教馆、学生资助中心、勤俭办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落实资金,制定拨款计划,按时划拨经费,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一、在监督检查、内部审计、绩效考评等经费使用监管方面,针对教育经费使用和监督管理我局出台了《潢川县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潢教字[2008]57号)和《潢川县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潢教体[2011]11号)。去年我局下发了《关于规范潢川县教育系统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管理的意见》(潢教体[2011]43号)文,对全县教育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本我局又下发了《关于开展潢川县教育系统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检查的通知》(潢教体【2012】32号),对各学校进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财务管理检查,检查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如会计电算化问题、会计核算、财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敦促相关学校整改,规范和加强了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规范教育经费开支范围。对财务管理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每年下达了内部审计计划,2011共审计36个单位,审计资金5794万元,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所在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我局下发了《潢川县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潢教体[2011]44号)文,制定了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学校要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有效地防止了资产的流失。

二、有关中央、省专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资金数,如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幼儿园改造等,结合项目学校需求,会同财政部门调究论证后确定项目规划,安排资金额度和建设规模。所有专项资金项目均进行公开招投标,工程开工后,根据形象进度并经监理验收合格由教育部门开出拨款单,财政部门将工程款直接拨付至施工单位,从源头上避免了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所有项目招标前工程量清单、施工过程中增减工程量现场签证以及竣工后的价款决算均由财政部门投资评审机构全过程参与监督,最大限度发挥了投资效益。学生营养餐由教体局体保站牵头,财政局教科文股管理资金,营养餐对外公开招标,资金直接支付给供货商。学生资助资金由局资助中心提供分配计划,财务股拨付资金。

三、对全县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实行统一管理,利用软件程序统一打印。同时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到各学校,各学校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发放。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绩效工资,我局下发了《潢川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实施办法》潢教字[2009]195号,规定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范围、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运用等。

四、严格预算程序,规范使用范围

加强学校经费预算管理,严格按程序编制学校各项资金预算,编制预算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并确保教育资金全额用于教育。在预算编制时合理地测算各项收支数据,并且尽可能兼顾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细化支出内容,规范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为我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五、在使用资金时,严格按照《河南省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豫财办教〔2007〕130号)的规定,规范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出,优先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对中小学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由政府采购办组织政府采购。对不纳入政府采购的大额购置或维修实行审批制。遵循专款专用原则,规范支出行为,严控招待费的支出,杜绝在义保公用经费中列支教师津贴补助等人员经费。在分配资金时,首先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以及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必要开支,其次根据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分配中小学公费经费,并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倾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六、存在问题

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县教育民生工程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农村学校原来发放的节假日加班值班补助、考勤奖等没有资金来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代课教师工资和临时工工资(含门卫工资等)没有专项经费,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2、部分学校虽然公用经费达到生均标准,但由于学生数少,有限的经费难以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行。3前几年实施国库收支改革,资金由财政专户封闭管理,而教体局规划股、体保站、资助中心、电教馆、勤俭办等股室参与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而财务股不参与,导致财务股不能统筹管理教育经费,失去了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七、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1、继续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建议继续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并约束地方政府建立保证公用经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实际拨付过程中,应首先确定维持小规模学校运行的最低基本开支,避免虽然公用经费达到生均标准,却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现象发生。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宣传工作,重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党的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潢川县教育局 二○一二年九月一日

第四篇:使用财政性经费购买图书的管理办法

使用财政性经费购买图书的管理办法

根据学校财务处关于财务报销的相关规定,各部门或个人使用财政性经费购买图书(包括光盘),需到图书馆办理入库手续后方可报销。针对这一规定,经图书馆与学校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部门商议,学校图书馆对使用财政性经费购买的图书提出如下管理办法。

1、对各部门或个人使用财政性经费购买的图书,图书馆根据购买者及各部门的具体需要,提供以下2种方式供选择:(1)个人长期借阅、(2)归入部门图书资料室管理。

2、使用财政性经费报销购入的图书,需由购买者在每月的1~5日向图书馆资源建设部提交《财政性经费购置图书入库申请表》,并将购入的图书及发票复印件,提交图书馆资源建设部进行图书入库的相关工作。

3、购买者在当月的25~30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部领取图书入库单,凭入库单到学校财务处报账。

4、对于选择“个人长期借阅”方式的图书,由购买者在领取图书入库单同时,携带一卡通办理相应的图书借阅与保管手续。

5、对于选择“归入部门图书资料室管理”方式的图书,馆藏地址设定为部门图书资料室;图书加工完毕后,通知部门图书资料室负责人到图书馆办理相应的图书调拨与保管手续。

6、如遇学校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需要对使用财政性经费购买的图书进行审计时,图书馆提供相关的图书清单,长期借阅的个人及部门图书资料室根据清单对图书进行清点。

7、对于个人长期借阅的图书,下列三种情况由图书馆提交图书清单,每年年底报资产处及财务处完成资产注销。(1)借期超过五年;(2)购买人(教职工)退休、离职等;(3)学生毕业离校等。

8、部门图书资料室需安排专人负责图书资料的日常管理。

9、使用过程中未尽事宜,另行协调解决。

图书馆 财务处 资产处 审计处

2012-7-9

第五篇: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及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及使用

一直以来,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基数都为企业计税工资总额,财税[2006]88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职工教育经费应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5%进行税前扣除。

在这里,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工资总额与计税工资总额的差别。工资总额是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计税工资总额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总额,即企业当年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总和。

根据财税[2006]12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企业所得税工资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将企业工资支出的税前扣除限额调整为人均每月1600元。即:2006年7月1日前,企业的人均计税工资月扣除限额为800元,而2006年7月1日后,企业的人均计税工资月扣除限额为1600元。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上述扣除限额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

对于这一规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工资性支出,都应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工资总额时,下列人员不得列入计税工资人员基数: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原企业职工;虽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业不支付基本工资、生活费的人员;由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等列支工资的职工。

2、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规定允许扣除限额之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

3、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额超过规定允许扣除限额,则只能按照上述规定的限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

此外,原按国家规定可按照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执行工效挂钩办法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继续适用工效挂钩办法。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核定额度内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国有及国有控股和改组改制后的金融保险企业计税工资,可以比照工效挂钩办法,按照“两个低于”原则,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核定。

二、职工教育经费如何使用及列支

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及列支范围目前主要由财建[2006]317号《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工商联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进行规范,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此外,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

(二)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三)以下两种情况也可以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2、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四)以下两种情况不允许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1、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2、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三、企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应注意的问题

从企业发展角度讲,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从而对本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做出有利于长期发展、稳步提高的部署和安排,并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给予的税收政策,合理有效地进行税收方面的支持。

企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地计算企业的计税工资总额。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基数是计税工资总额,所以,企业只有正确地计算出税前允许扣除的工资总额,才能保证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正确性。

2、正确使用职工教育经费,避免将政策中规定的一些不应在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的项目也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但挤占了企业正常进行职工教育的经费开支,而且还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涉税风险。

3、对于可以由其他项目列支的培训经费,应做好费用的正确归集,可以为企业多争取一些企业所得税前的列支金额。如:根据财建[2006]317号文件规定,企业除通过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进行职工的教育培训外,以下途径也可以进行职工的教育培训费用列支:

(1)企业新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备操作难度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项目投资中列支技术技能培训费用。(2)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应按相关规定从项目投入中提取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经费,重点保证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3)企业工会内按规定留成的工会经费中,应有一定部分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列入工会预算掌握使用每月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等

贷: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经费

支出时:

借: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经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

下载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