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要点大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要点
一、知识点(单项及多项选择题、辨析题)50%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7、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8、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9、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贡献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1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6、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剥削现象与剥削制度、收入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18、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2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2、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背景
2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24、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25、股份制经济的性质
26、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28、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9、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30、创新型国家的三个指标
3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3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35、民主、自由、人权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本任务
3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9、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性质
40、“一个中国”的涵义41、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42、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
43、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44、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
4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46、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8、思政部网站“最新动态”栏目中一年来(2010.3-2011.6)的有关新闻与知识
二、思考题(简答题、论述题)5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5、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6、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1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12、当前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14、“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6、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毛概》复习要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机和。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答:时代主题的变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7.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答: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8.邓小平对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答: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精髓的依据?
答: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哥哥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11.解放思想的含义及包含的两种情况?
答: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性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12.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围绕以上三点展开)
第三章
13.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答: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答: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对外开放的比较?
答: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答: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7.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答: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贵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内容及其内部联系?
答: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联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19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意义?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中国近代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大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章
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答: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22一化三改的内容?
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完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3.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高价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5.“四马分肥”的含义?
答: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2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2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内容?
答: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8.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含义?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答: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0.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由低级到高级,又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得到充分体现。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答:(具体题目具体分析)3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六章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
答: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长期性?
答: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适当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2)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和右的错误,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3)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鉴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
答: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日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第七章
38.改革开放的目的?
答: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整形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9.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答: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一种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是应当是当地的生产力的要求;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决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40.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和功能?
答: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火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功能: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4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42.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答: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43.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答:我们对开放型经济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要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要加钱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这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章
4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大长处。45.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按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题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提挈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46.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7.按劳分配和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48.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概括的说,(1)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的“减震器”;(2)市场运行保障;(3)劳动力在生产;(4)经济调节。
49.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
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就在于塔筒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铜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50.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九章
5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答: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52.一府两院和三权分立的区别?
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我们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根据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通过制定法律,作出决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并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各国家机关协调有效的展开工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分别由议会(国会),政府和法院把持。有时候这三个机构由一个政党控制,有时候有不同政党分别控制。53.我国的政党制度?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实践?
答:内容: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实践: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55.依法治国的主体?
答: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当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当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56.评价政治体制是否正确的标准?
答:标准是: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二是看是否能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三是看生产力是否能得到持续发展。57.民主的含义和人权的基础?
答: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由人民和全力两词组成,意为人民的政权,市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生存权,其他人权无从谈起。
第十章
58.文化的含义?
答: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60.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文明的关系?
答: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创痛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61.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答:不考。
6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及其协调问题?
答:区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粮食,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协调问题;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6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答: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65.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到:(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优化教育结构,(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第二,实施过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到:(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第三,深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66.台湾问题的实质?
答:台湾问题的实质是我国的内政问题。6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68.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的政策方针?
答: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答: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70.党的宗教政策?
答: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何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有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
71.改善党的领导?
答: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7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答: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要点总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延安整风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4.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6.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主题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7.1945年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8.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理论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一些立场、观点和方法。10.毛泽东思想在当今的科学价值。
基本观点:历史的变化不会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理由:(1)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2)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3)毛泽东思想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坚持和发展。1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过程
背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过程: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1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16.科学发展观
(1)形成: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事实求是思想的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理论联系实际要反对的两种错误:
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两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3.实事求是的含义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党的思想路线可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6.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根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走自己的路的依据: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怎样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
(1)要认真学习理论,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要将理论实际紧密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 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2)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革命对象:A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B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的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具有革命性和摇摆性。(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革命阶级的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义革命新在哪?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7)新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5.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探索道路中毛泽东的三个代表作
1928年10月和11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要性:A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B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C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3)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A.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B.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C.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过渡时期三种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3.过渡时期三种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
4.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当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5.对农业改造的步骤及性质
分三个阶段,即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其性质分别为: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6.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又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e.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验证了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性,批驳了庸俗生产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实质
1、含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实现的基本途径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三种基本途径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学科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所谓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目的、要求、内涵、本质和规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形成
1、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根本依据和现实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 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表述表明了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实际”,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了这个实际。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要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其次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最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
1、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我党思想路线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中的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实际”是指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不是抽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毛泽东提出的两点外,还要做到:(1)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2)尊重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三)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
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或思想不能彻底地检验理论或思想本身正确与否,检验一认识是否是真理,最终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是否做到实事求是的验证条件,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目的所在。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具体说来: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二)解放思想的内涵和要求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所以解放思想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对其正确的部分坚持,对其错误的部分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的法宝。
2、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要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革命斗争长时期不能获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能认清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帝国主义是革命的首要对象
2、封建主义是革命的主要敌人
3、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又一对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中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最基本动力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成分,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3、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它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它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它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革命中有妥协性和动摇性。无产阶级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同时斗争其妥协性、动摇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的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1、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充当领导者(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不能承担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够承担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具有与先进生产方式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中国无产阶级还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彻底;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它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易在革命中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它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时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之,成为中国最有觉悟的阶级。这些特点使中国无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条件
率领同盟者象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领导者、同盟者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其进行政治教育。
3、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策略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必须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力量;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是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的原因在于:中国是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经领导过这个革命;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新的革命指导思想;有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它们的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不同,不容混淆。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场革命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前进道路;中国革命的第二步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联系:同时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相互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如果不能情形地看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就会犯“二次革命论”或“一次革命论”的错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种必要形式,其发展趋势是向社会主义转变。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没收官僚资本,就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来说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也就消灭了占统治地位的大资产阶级,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归国家所有,直接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因此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要使文化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坚持为人民大众的服务方向。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发刊词。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回顾了党走过的18年革命历程,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致胜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这种说法深刻地点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三个最有分量的基本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泽东还强调:“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进一步强调了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一)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2)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样深受压迫,革命要求强烈。(左翼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压迫,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参加革命,或保持中立。(中间集团)
(3)敌人内部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与其某一部分、某一派别结成暂时的统一战线。(右翼集团)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及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及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必要的,第二位的。正确的处理办法是:一要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二要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三要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两个联盟的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5、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国民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它是以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国民党的合作为基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革命目标的统一战线,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产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统称为工农民主联合战线。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背叛了革命,上层小资产阶级也脱离了革命队伍,革命统一战线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同时共存。第二,表现为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第三,始终没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第四,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反对美蒋反动派这一旗帜下,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结成了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与其它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较,组织形式、内部组成、政治基础等方面都趋于完善和成熟,因而是更加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6、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2)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3)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4)必须实行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5)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最主要的敌人。(6)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二)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三)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核心,没有一个注意自身建设,使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有强大凝聚力和坚强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不可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建立新中国这样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诞生和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进行革命和党的建设,必然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其有利条件是:有坚实的阶级基础;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其不利因素是:理论准备不足,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还认识不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党内存在严重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思想上带有主观性,非左即右;政治上带有动摇性、狂热性;组织上带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地方主义);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成长,受封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比较特殊。革命统一战线时而建立时而破裂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就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如何处理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如何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肌体的侵蚀,维护党自身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2、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思想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2)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用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教育。(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个体手工业中也开展了以手工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通过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成功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二)失误和偏差
1、失误和偏差的表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2、产生失误和偏差的主要原因
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来得及形成科学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
(1)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的实现形式,(3)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以及实行目标的手段。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一个根本目标、两个保证”所构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一表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主义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方位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特征和任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首先,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其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不同
第一,所属社会范畴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时期则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第二,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公有制已经成为主体;而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当时还不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
第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根本任务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所谓革命,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展过程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是全面的改革。
第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机制,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第一个比较认真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同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1、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是: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公平竞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2、市场经济的共性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有全面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社会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一是邓小平在提出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二是在效率与公平上,把实现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三是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公平
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主要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对此进一步作了强调。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吮代,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第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三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四要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第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布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这些论述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谈判的前提,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第二,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第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定了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必须尊重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努力作好宗教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述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宝贵经验来之不易,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期末复习要点
第 八 章复习要点
(一)基本知识点(单选、多选、辨析知识点)
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P14
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P144
3.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P14
5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146
5.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P148
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P148
7.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P149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
519.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P151
10.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P1
521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
5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157——158
1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P159
1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
3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P164——16
51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P16
517.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P170
18.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P17
319.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P17
420.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P14
4(二)综合知识点(材料分析、案例分析及综合论述知识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P14
5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P146——147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具体分析收入的分配方式:P151——1
53【案例】请分析李四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李四本人:我自己承包了五亩责任田,完成农业税收后,收入还挺不错!——按劳分配
李四的妻子:我在马路边开了个小店,收入比老李还高哩!——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
李四的儿子: 我是水利局职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炒股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李四的女儿:我是工程师,除了工资我还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工资属按劳分配,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生产要素(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李四的母亲:我每月靠出租房屋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按生产要素(土地要
素)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