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关注老人,关爱“失独”
暑期实践总结:关注老人,关爱“失独”
2014年7月19日上午10时,XX大学商学院关爱“失独”,暖心服务暑期实践队前往石家庄几个主要商场和户外进行有关“失独”的社会调研。本次活动以了解社会各界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度为宗旨,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弥补社会各界对失独问题认识方面的空白。
本次活动以在各主要商场及户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针对社会大众对“失独”家庭的了解,旨在更好地为“失独”家庭提供帮助。在商场调查的过程中,XX大学商学院关爱失独暑期实践队分成四组针对各年龄段人群、不同职业人群深入进行调查。其次,在户外调查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不畏炎热高温天气仍积极进行调研,被调查者同样耐心填写调查问卷,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调查人群从大学生到老人不等,接受调查的人群对XX大学商学院关爱失独暑期实践队的社会调研行为进行了肯定,称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类似实践活动了解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关爱失独等社会弱势群体。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虽然有的人对失独家庭不是很了解或知之甚少,但是他们仍然很热心的帮助填写调查问卷,有的人还用心地在调查问卷中写出了对失独问题的认识以及对XX大学商学院关爱失独暑期实践队的寄语、建议。在这一过程中,XX大学商学院青年志愿者不仅初步了解了社会各个群体对失独的认知程度,而且对其今后进行失独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有很大帮助。
通过本次社会调研活动,XX大学商学院关爱失独,暖心服务暑期实践队收集了关于失独家庭的社会反馈,有利于各方从知晓失独到了解失独再到关爱失独,凝聚各方力量开展一些真正能帮助到失独群体的志愿工作,让社会真正聚焦到失独这一社会现状。
暑期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终于,我们不得不各自踏上返家的火车,为此次赴XX实践画上圆满的句号。从六月的精心准备,七月初的蓄势待发,到7月12日晚我们这个由15个蓝精灵组成的实践队,终于踏上了“寻路宕访”的征途。在经历了24小时漫长的火车旅行和近7小时颠簸的大巴舞动后,大家似乎开始意识到漫漫实践之行的艰辛......有的小伙伴是第一次坐火车出门远行,新鲜和新奇感油然而生;有的惊异于XX“遍地盛开”的牛肉面馆;有的则在大巴上吐得昏天黑地;还有的首次感受到四面环山的巍峨与壮丽。第一次“旅馆会议”后,大家怀着复杂的思绪,或静静入睡,或期待明天。
由于第二天上午有采访局长的任务,大家都起得很早,在等待采访局长的一个多小时里,青涩懵懂的我们无不心情忐忑,但事实证明,放轻松就好。虽然农牧局和科技局的局长们纯正的当地方言我们听得是“一头雾水”,但却并不妨碍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与热心好客,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当地中药材在种植销售储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当地政府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局长的建议与帮助下,小组成员先后参观走访了XX沟的百味药园和中药材博物馆,对当地中药材的形态和药用价值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也了解了很多药材的趣闻和神话传说。我们在官鹅沟不仅学习了不少中药材知识,而且也饱览了它迷人的景色,山涧旁,戏水的小伙伴们可是玩的不亦乐乎呢......除了参观博物馆,我们还去调查了六合和大东山两个中药材合作社并向合作社里的工作人员请教了不少问题,在参观了拉路梁和XX乡XX村这两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后,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宕昌千年药乡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蓝天白云下,我们用相机记录了属于“寻路宕访”的足迹与灵动。合作社与种植基地一行,小伙伴们对应季中药材如党参和黄芪的种植,加工及销售情况有了全新的感悟。在做好完备的准备后,蓝精灵们又深入到大街小巷走访药店和诊所,并请当地人填写了关于中药材市场的问卷,不仅如此,伙伴们还走访XX县中医院,XX铺药材交易市场,XX铺个体农户,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了解XX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情况.从参观到调查走访,小伙伴们不辞辛苦的践行着此次实践“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希望能够把XX更多更好的药材进行推广和导向科研,我们也相信我们这群蓝精灵一个多星期来的努力会为XX带来新的生机,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不得不提到“人间有爱助学之家”这个公益组织,小伙伴们不仅仅感谢他们对我们这次实践热心无私的帮助,更多的则是是一种崇敬与钦佩,这是一群用生命将公益进行到底的人,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他们,诠释了执着,无私与伟大。
一路寻访,一路收获,我们相知相助在XX,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里,15个蓝精灵,在巍巍山麓中,在湍急瀑布旁,在蓝天白云下,在阡陌田野间,诠释了“寻路宕访”的真谛。
第二篇:失独老人
主题:关于失独老人帮扶政策问题的完善
现状:
1、自从2001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其它国家速度快、规模大。随着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2、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3、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并不完善:在2001年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有法律专家分析,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
4、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一至两百元,但在年龄方面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解决方案:
1、经济上地方政府要落实养老扶助政策,全国的帮扶标准要统一,不够的由国家支出。
2、心理上相关专业部门要深入调查,切实关注失独老人的心理状况。
3、社会上各个成员之间要形成共识,努力共同营造关爱氛围,带领失独老人走出伤痛阴影。
背景:
1、计划生育——生二胎
2、失独def.3、自从2001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其它国家速度快、规模大。随着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4、数量大。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5、制度不完善
6门槛高
第三篇:关爱失独老人的策划书
关爱失独老人的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社会经济突飞发展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冷落。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之路,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尊重老人,敬爱老人,说到底就是尊敬自己,敬爱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继续弘扬这个延续不灭的传统美德,并打开心胸去关爱、去接纳那些孤独的老人,给他们欢乐,给他们祝福,陪伴他们去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慰问社区中的的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健康心态,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从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2、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孤寡老人,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
3、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主题
为夕阳添一抹亮色,为老人送一份温暖
四、活动时间
2014年7月1日 ~2014年7月2日
五、活动地点
大富社区
六、活动参与人员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2级生物科学专业2班同学
七、活动对象
大富社区失独老人
八、活动前安排
1、联系大富社区相关领导,商量并确定活动地点及活动事项。
2、通过微博、QQ等方式宣传活动。
3、准备好活动内容及与互动的方式。
4、安排好拍照和写新闻稿的志愿者。
5、准备好活动所需物品,服务队队旗等。
6、安排好各位志愿者的具体工作。
九、活动流程
1、同学在校门口下集合,一同前往社区。
2、到达社区后,由社区负责人带领我们去各个老人的家里
3、帮助老人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及与老人聊天,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经历,并记下老人生日为以后开展更贴心的活动做准备。
4、每次活动结束后,同学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活动的东西,安排人写好通讯稿,并及时发到微博。
5、组织好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集合返校。
6、做好此次活动的后期宣传,并对这次活动进行书面总结。
十、活动注意事项
1、服从领导的调动、安排。
2、各位同学积极参加,在来和去的路上注意安全。
3、衣冠整齐佩戴好工作牌、帽子。
4、安排一部分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并调动现场积极性。
5、在与老人交流时要有耐心、爱心。
6、后期打扫会场、整理好东西、清点人数并将带去的东西悉数带回。
7、爱护共财产。
8、通过与老人的聊天,使得老人可以自愿的讲出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位老人。
十一、经费预算
1、打印材料:鉴定表2元+宣传单10元
2、交通:公交36元 合计:48元
安师大生命科学学院12级生物科学专业2班暑期实践团队
2014年6月30日
第四篇:关爱失独老人项目计划书 - 副本
关爱失独老人项目计划书
——石影
一、项目背景
失独老人,是指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生活方式相对封闭,极易产生被抛弃和疏离感,缺乏与社会和他们直接沟通和交往的机会,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他们在生活、心理、医疗、养老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救助。
我们启动“关爱失独老人”这一项活动,旨在通过社区的宣传和介入,在生活、心理减压等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帮扶与救助,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在开展关爱工作前,需提前进行失独老人困难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心理状况有初步了解,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二、项目名称: 关爱失独老人、构建和谐社区
三、服务对象:社区内全体失独老人
四、项目工作团队:
督导:一名,总负责社区内所有失独老人的服务项目。社区负责人:一名,主要负责建立失独老人信息档案、资金评估与申请、组织健康讲座和娱乐活动等。
社工:3名,主要负责协助社区负责人的工作;专业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老人
志愿者:名额不限,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和对社工内失独老人进行服务。
六、项目目的
1.通过开展关爱项目,丰富部分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走出较为封闭的生活网络。
2.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增加失独老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助人自助。
3.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加强宣传,使社会大众关注这一群体,让更多人关爱他们。
4.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对社区服务体系作出规划。增进国家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救助政策的完善空间。
七、项目工作内容:
1.社区活动。邀请失独老人参加社区活动,观看或参与文艺演出、参加健康讲座等等。引导失独老人走出封闭,感受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2.小组活动。组织失独老人培养、参加兴趣爱好小组。活动围绕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尊感、自信心等方面开展。通过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学,提升自我的价值感。
3.上门走访。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情感交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并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健康状况,探索建立长效关爱制度。
活动注意:
1、去标签化,活动期间,统一称呼失独老人“叔叔”或“阿姨”
2、考虑服务对象年纪偏大,出行不易,活动时间看天气情况可调整
3、每个活动提前准备相关总结性材料,以备不需之需。
4、活动参与者因时间、社会地位,触动其敏感心态等原因而不愿参加活动,利用各方面帮助,与其交流,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做到相关保证(保密工作等)。
八、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
案例1.余师傅,女,早年生活是夫妻恩爱、母慈子孝,因一场车祸同时经历丧夫和丧子。后卖掉房子搬至外区,也再婚了,但极为害怕别人知道她早年经历,害怕被扣上“克夫”、“克子”的帽子,害怕别人异样眼光,自己又很难走出悲痛,这类人群需要专业心理介入。
案例2.黄师傅,男,聋哑,现患有肺结核和重糖症,残联各方面补助加失独各方面政策补助,生活上并无经济困难问题,但住院行动不便再加本身沟通不便,社区有心帮扶而力不足,需要专业护工资源。
案例3.王师傅,男,经历过插队,遭遇过下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唯一的孩子也没有了,有过上访经历,王师傅认为现有的帮扶政策大程度上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强力推动的,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展开的,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这种情况下,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或专业社工介入,更有利开展工作。
九、针对困难采取措施
1、申请资金,引进、购买专业服务
2、积极开发社区已有的资源,充分发掘社区“能人”、利用辖区共建单位,合理配置,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
3、扩大社区影响,创造资源。例如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吸引专业人才和资源的加入。
第五篇:2018关爱老人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2018关爱老人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一、实践目的
人生最甜蜜的东西,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桃姐》。最近,一部包含着临终关怀理念的《桃姐》悄然走红,桃姐晚景凄凉的镜头让不少人为之动容;不久之前,一名上海教师发表给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公开信讲述了其父在临终前屡遭拒绝治疗的遭遇,俞正声回信也认为要在癌症晚期病人关怀上争取制度有所前进。临终关怀发轫于人道主义的光芒,构建制度固然重要,但并不仅限于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临终关怀,敬畏生命,关爱每一个脆弱的临终者。记得有部电影里问,什么是害怕?为什么你会害怕?“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当你靠近这样东西的时候什么会发生什么”。因为很多人都畏惧死亡,于是我们的祖先想象出了永生的神仙,迸发出了人死后会有灵魂永远存在的奇思妙想。而当你真正靠近它时才会发现,原来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对于社会事业充满热情,广泛涉猎国家时事,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堪忍受来自社会某些方面的压力,选择放弃生命,而此次的社会实践则有一部分缘由是从这方面出发,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思想的升华。
二、实践团队
我们的实践团队活动开始的很早,当把策划书真正递交上去便著手开始准备,因为我们觉得这样一个活动不应该被社会实践禁锢住,它是有着深刻含义的,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即使艰难也应该用心完成。
最初想到这个活动主题招募队员时许多人都对“临终关怀”这四个字敬而远之,直到遇到了现在合作在一起的小伙伴才组成了一个有爱的团队,大家有着一致的目标:学会爱,好好爱。正因为我们的实践活属于公益性质的活动,所以所有的成员也都是经过筛选组成的队伍,都是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心之所向皆为一,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共赢。我们的合作机构是厦门的十方缘,感谢十方缘的老师们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
三、我们的实践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仅有20 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的hospice care,目前我国大陆翻译为“临终关怀”,我国香港翻译为“善终服务”,台湾地区翻译为“临终照顾”,李嘉诚先生将他的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单位统一命名为“宁养院”,虽然译法不同,但其内涵一致。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照护,是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社会志愿人员等共同参与,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旨在提高生命质量、减轻临终者痛苦,使之安详辞世的特殊服务的过程。当然作为大学生,深层次的临终关怀做得的确不够到位,但是我们依旧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活动,他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无法自理,更有行将就木,躺在床上仅依靠一根氧气管生存的老人,不同于敬老院里行动自如的爷爷奶奶。而因为我们的活动比较特殊,考虑到老人及其家人的感受,许多老人是不允许拍摄,也请见谅。
而我们此行并未冠以社会实践之名在十方缘这样一个公益组织中获什么特权而是和其他义工一起成长。而我们这个活动本身就其性质来说讲求的是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正如在和老人交流中,我们没有将自己当做一个比他们更优越的人,因为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不能行动,不能自理,这时的他们甚至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阅历和更渊博的知识。而成为一名义工,能最近距离的体会什么叫做敬畏生命,这是我们的光荣。
四、感悟
对我而言,此行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去护理院和老人的陪伴,更让我清楚地把握我们这个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通过十方缘的帮助,我来到厦门爱心护理院,在此我陪伴了慧珍奶奶。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复杂,反而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慧珍奶奶已90多岁,一开始我并不能和她很好地沟通。慢慢的,我静下心来聆听,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有沟通障碍,而是我之前没有践行“爱的陪伴”。与其他小伙伴分享陪伴感受的时候,真的让真切感触到什么是: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其实这样看来,我们更愿意把“临终关怀”称之为“心灵呵护”。呵护和关怀老人的心灵,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更安详和平静。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临终关怀”课题的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与老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更是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对自己的生命要更加珍惜,认真对待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我第一次陪伴的是一位爷爷,他虽然中风了、说话有点困难,但是意识还是很清晰。他问了我许多的问题,还教了我许多养生的方法。他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自己活动筋骨、看报纸等等,以防止病情严重。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那份心态,而且他生活的很乐观。给了我带来了许多的感动,与其说我去陪伴他,还不如说他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感觉每次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我在陪伴老人的同时,老人也陪伴了我。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不如意的事,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
虽然夏天很热,路途遥远,但是此行的义工活动是暖在心中的,与一般的志愿活动不同,一方面参与方式不同,由十方缘的资深老师作为领队,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坐起来,去做义工的不仅是我们大学生,还有已经毕业的工作者来作为业余活动,还有已成家的中年人,大家进行静心。另一方面我觉得临终关怀与一般敬老院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看到的接触到的每一个老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说直白一些就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些高龄老人,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情况都会有,如果不是内心十分强大或者足够平和,当你去陪伴这些老人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全心全全意陪伴他们而不一些内心其他的想法干扰。所以我们一直在学习十方缘的“三不”——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最后,我也成长了,当面对老人一些可能常人觉得难以理解的行为时,我所做的只是抛开其他想法,继续陪伴在我身边的这位老人。接受他们的病痛、呆滞的目光、行动不便的手脚、无法言说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进而丰富着我们的内心生活,每一个走进我们视线的人,都值得被我们感谢。在“缘惜行”临终关怀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奉行着“不分析、不判断、不下定义”的“三不”原则来呵护每一位老人,其实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亲人、朋友中。正所谓“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心怀善良与温柔的人,必定会受到大家的善待,爱,或许很大很泛化,但它就衍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苏轼好友作为僧人,他心中有佛,所以万物皆好,我们心中有爱有善意,自然周遭也会变得更纯粹更温和。“三不”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我眼里,它值得我在与人相处中践行。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另外十几个字:对不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
唯有全心全意地学如何去爱,方能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