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用经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依靠信用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联系。信用担保是信用经济的一部分,它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企业与银行间的桥梁作用,以信用为媒介,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降低金融信贷风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市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融资难特别是担保难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十分迫
切。
一、深刻认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各类信用产品与信用工具的主要使用者,也是信用担保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国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资金实力弱,经营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及信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和掌握其借款用途乃至收益的真实信息。同时,由于资金借贷是一个过程,在订立贷款合同转移资金的使用权之后,还必须等到借款人付清全部本息,交易过程才算完成。因此,在从合同订立到债务还清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信息不完全和不真实会诱使借款人脱离监控,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增大信贷资金运用的风险,这就造成银行不敢轻易放贷,由此形成贷款难的问题。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可以克服由于企业信用度不高和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增强银行放贷信心,破解贷款难题。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重塑银企关系,解除银行放贷后顾之忧的需要。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不会有融洽的银企关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密切的信用关系往来,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其主要客户也是企业,两者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企业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金使用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对银行信贷风险有重要影响。企业信用度不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不良贷款剥而又增的主因。企业信用状况决定着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是造成不良贷款的根源。要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贷款的增长,必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升企业信用,降低信贷风险,这才是治本之策。
二、认真分析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4月批准成立了**财信担保有限公司,经过多方筹措资金,规范建立规章制度,沟通银企关系,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四年来,担保公司担保资金由最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6010万元,累计办理担保业务201笔,先后为71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7400万元,解除了12980万元到期担保贷款,没有发生一笔因企业拖欠担保贷款而造成担保资金损失,促进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效益的提高。受保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900万元,提供税收586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319人。但目前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依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还比较淡薄。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企业只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个“钱”字,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影响了其信用建设的步伐。我市多数企业处创业初期,财务不规范,信息不真实,资金运作没有长远考虑,存在重借轻还、信用度不高等问题。这使担保贷款既增加了风险性,又制约了流动性,造成担贷双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惧贷、惧保的心理压力。不良的信用记录也给企业自身以后的申贷制造了障碍,将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担保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担保机构是以实力作保证,以实力防风险,有资金实力才有一定的担保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我市现仅有担保资金6010万元,离企业对担保贷款的期望值以及银行合作的“门槛”,均有很大差距。经对全市中小企业调查摸底,年需担保贷款至少52000万元,而担保机构最多年仅能提供30000余万元的贷款担保。在银行审贷权限上收且独立审贷体制下,担保机构与之合作受限制,并不能实现见保即贷, 担保放大倍数也难达到国家规定的5倍,同时也规定单笔担保贷款额度分别不得超过担
第二篇:解决企业招工难题
XXXXXXXXXXX多管齐下 应对企业近中长期用工需求
随着XXXXXXXXX前期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投产,现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技能人才短缺、招工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为巩固招商引资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XXXXXXXX采取多项措施,为企业和求职人员牵线搭桥,着力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服务企业长远发展。
一、预判用工形势,分析空岗需求。采取调查问卷、电话交流、上门走访等形式开展企业人才和用工需求调研,了解企业目前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划、企业用工状况、培训需求及人员招聘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收集发布XXXXXX家企业年人力资源需求XXXXX万人,合作院校生源信息供给XXX万人,供需比为XXX,形成用工分析报告,满足企业中长期用工需求。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水平。一是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微信平台作用,上传企业招聘信息、就业培训优惠政策等详细内容,求职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选取工作岗位、获得政策解答,提高了求职效率。目前微信平台已上线XXX家企业XXX条岗位信息,关注人数XXXX人;二是发挥传统信函寄送优势,为XXX名就业困难人员寄去了岗位推介慰问信,信中宣讲就业优惠政策和精心为他们选择的岗位,实现信息精准推送,有XXXX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和自主创业;
三、组织专场招聘,解决企业近期用工需求。结合企业春季招工的关键时间节点,增加招聘频率,充分利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XXXX家企业参加现场就业援助招聘活动,发布企业近期招聘信息XXX条,帮助XXX家企业招收新员工XXXX人,有效地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目前企业满员率达已达90%以上。
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实现技能就业。与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起职业培训合作关系,推出“语言+技能”、“职业道德+技能”、“学历+技能”的可选式培训,协助指导企业开展员工岗前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1季度累计开展企业在岗培训2013人;同时积极运用培训优惠政策,使企业用工、个人就业得到双赢,发放职业培训补贴8.7万元。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一是开展人力资源局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校园行活动,XXXXX职业技术学院1200名毕业生互动交流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前移就业端口,送岗位、送政策进校园,组织83家企业参加合作院校校园招聘会5场,接待毕业生咨询6500余人次,1415名毕业生与41家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三是鼓励校企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XXXX名应届毕业生走上实习岗位。四是对高校毕业生实行“1234”就业援助服务机制,每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每年享受一次1次职业技能培训、2次政策宣传、3次职业介绍、4次就业跟踪服务,目前已有19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8.4%。
第三篇:济宁市融资性担保体系
我市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现状
2010年7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整顿工作会议,决定由市金融办牵头,联合银监、发改、财政等9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整顿规范活动。截止目前,我市共有4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获批准继续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其中1家为新设立机构。今年前三季度,43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25.9亿元,在保责任余额达56.11亿元,累计为39468户企业和1448个人提供担保38.84亿元,其中分别为中小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三农”提供担保8.08亿元、2.03亿元、0.63亿元,融资性担保业务收入0.6亿元,缴纳税金0.08亿元。另外,有2家外地市分支机构已完成规范管理辅导工作,目前材料已报送省金融办。2家分支机构累计为6105个人和328家企业提供担保8.1亿元。
尽管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行业在多年的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品牌性机构。经过规范整顿,我市担保机构规模、实力虽大幅提升,但对于服务实体经济仍显单薄,平均注册资本5800万,资本逾亿元的机构只有6家,占比仅14%。二是在银担合作中处于弱势。融资性担保公司相伴银行贷款而生存发展,对银行贷款业务和决策具有高度依赖性,相对处于弱势,缺乏合作中的话语权。我市所有的担保机构都被要求承担100%的担保风险。三是潜在经营风险不容忽视。我市本异地担保机构近乎饱和,同业
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信贷规模日趋紧张,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部分机构受资本的逐利性影响,出现业务“异化”、经营范围偏离主业现象,甚至有高息放贷、违规揽存等违法行为。四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我市部分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还有待健全。首先是审批制度不规范。部分担保公司的业务审批主要依赖高管人员的主观决策,人情担保、关系担保时有发生。其次是控制体系不健全。保前调查不足,导致对企业、个人情况不能全面了解掌握,为后续的担保埋下风险隐患;保后疏忽监测,部分担保公司只注重前期调查情况,而忽视了对被保人持续还款能力的考查;风险处臵能力不强,许多担保业务反担保措施不够,第三方信用担保占较大比重,担保公司不能实际掌握追偿权。最后是“两金”(担保赔偿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导致风险抵御能力降低。五是担保机构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性担保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新兴产物,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导致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产品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今年货币政策紧缩的背景下,各家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更为谨慎,普遍通过大幅压缩业务量来防控风险,没有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灵活多样的业务产品和反担保措施。
随着融资性担保机构验收考核工作的逐步推进,全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领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监管部门都面临着严峻考验。现结合我市实际和规范整顿工作发现的问题,就下步加强我市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全现场监管。二是加强预警分析。三是加强处罚力度。四是市县两级监管部门还要积极争取分管政府领导的支持,尽快解决专职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为优势中小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鼓励优势机构以多种形式实施行业内部以及跨区域兼并重组,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行业结构。市金融办要加强与财政局、中小企业局的协调沟通,加快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扶持政策的出台。
(三)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各级监管部门一是要继续引导担保机构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二是要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业务产品创新;三是市要加快推进市级融资性担保协会的设立工作。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要牢固树立审慎监管理念,结合当地担保行业实际运营情况,加快研究制订风险处臵、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应急管理和问责等制度方案;要指定专人专岗负责重大风险事件的接报上报和应急管理工作,确保一旦发生案情能及时启动应急处臵预案,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
第四篇:乡镇企业融资难题如何解决
乡镇企业融资难题如何解决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迅猛,已成为县域经济结构的主体和发展的亮点,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国企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乡镇企业融资难,既受乡镇企业自身缺陷的影响,又受客观外部因素的制约。
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从乡镇企业自身来看,规模小、发展层次低,经营业绩、信用状况不佳及财务管理不规范,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乡镇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导致金融机构不敢盲目投放资金;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大多乡镇企业财务数据失真以及不少乡镇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从金融部门来看,金融机构认识上的偏差、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授信准入条件以及信贷激励和约束的不对称问题,也是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而从社会环境来看,缺乏有效的社会担保体系和对乡镇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造成乡镇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金融机构应强化信贷资源配置。一是实行弹性信贷授权授信制度,适度增加县域信贷投放总量。各金融机构应改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在贷款额度权限配置上灵活掌握,放宽基层行的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额度和范围,使县级支行有能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乡镇企业客户群,逐步缓解县域信贷萎缩现状。二是完善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地方信贷管理制度,允许信贷风险的存在,切实废止信贷管理零风险,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三是改革和完善服务手段。根据乡镇企业资金需求少、要求急、周转快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合乡镇企业的贷款操作程序,在贷款企业评级、担保、授信等方面制定合理的简便的操作程序,要统一评估标准,保证评估质量的科学性、公正性、通用性。四是增强信贷资金营销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机制。
乡镇企业应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首先,乡镇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透明度。其次,应通过提升产品和经营层次,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真正增强企业实力和发展后劲。第三,切实提高企业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程度,遵纪守法。第四,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市场准入,加强日常管理。
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目前广大农村信用社都将精力集中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上,相对忽视了对乡镇企业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应立足自身实际,在支持农业产业调整的同时,用足用好富余资金,适当投放到发展前景好,经营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的地方乡镇企业。
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除利用窗口指导等政策导向外,中央银行对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予以倾斜。
地方政府应大力优化社会环境。一是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地方政府应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可以以社会为主筹集担保资金,确保乡镇企业担保基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市场化运作。二是优化金融环境。第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支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在场地、税收、配套设施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鼓励企业发展。第二,规范中介部门行为。企业抵押评估上要制定统一的抵押品登记、评估程序。要降低收费标准,减轻贷款企业负担,减免重复收费项目。配合金融部门清欠贷款和处置抵贷资产。第三,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引导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同时积极协调公检法等部门加大清收贷款力度,打击逃废债行为。
第五篇: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情况调查论文
一、措施和建议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73(2011)03-0055-02一、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据调查,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担保机构384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机构40家,1亿元以下5 000万以上机构94家,5 000万元以下机构250家。其中由政府出资(全资和参股)设立的担保机构141家,企业和个人设立的担保机构243家。全省384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总额101.7亿元,累计担保笔数30 561笔,累计担保金额361.3亿元,累计代偿金额7 720万元,平均代偿率约为0.3%,信用扩张倍数平均为4.23倍。从整体来看,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机构规模多以小型为主。在38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机构40家,占比为10.4%;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上亿元以下机构94家,占比为24.5%;注册资本5 000万以下机构250家,占比为65.1%。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二)机构信用扩张倍数较低。全省38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扩张倍数平均为4.23倍,低于扩张倍数5~10倍的监管标准。其中,唐山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总额6.1亿元,担保金额69.7亿元,信用放大倍数为11.4倍,超出了最高10倍的标准;邢台、张家口、秦皇岛、石家庄放大倍数分别为1、1.4、1.5、1.6倍,信用扩张超倍数过低。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还有129家机构没有开办担保业务。
(三)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从调查统计情况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担保公司数量越多,担保金额越大。辖内担保机构数最多的是唐山,有92家;担保机构数最少的是邢台,只有6家。唐山、石家庄、廊坊三市担保机构185家,占了全省担保机构数的47.18%;唐山、邯郸、廊坊三市的担保金额合计191.4亿元,占全省担保机构担保总额的52.98%。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
中显现的问题(一)担保机构内控“失范”,风险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机构在业务、财务等方面管理粗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营风险。一是经营模式“作坊化”。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机制。二是从业人员“拼凑化”。多数机构聘用银行业退休人员或社会财会人员从事核心业务,有的由投资方企业人员兼任,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三是业务选择“宽松化”。没有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对被担保人往往看重客户关系和收益,对高风险担保业务没有落实必要的反担保措施;一些财政背景的担保机构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属于其业务领域的业务往往有求必应;四是财务管理“随意化”。一些担保机构财务核算不规范,其会计报表难以反映真实经营状况;个别机构出于授信评级、逃避税收等目的,提供信息失真。
(二)金融机构对与担保公司合作意愿不强。一是作为银行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行信用担保贷款控制从严,一般基层机构无权与担保机构合作;二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担保机构以民营资本为主,资本实力不强,影响了银行对其的认可度。如工行河北省分行规定担保机构必须是市级以上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建行廊坊分行要求担保机构成立三年以上且注册资本金达到5 000万元,城郊联社要求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在亿元以上。三是部分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有了明晰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可贷的优质对象较多,选择余地大。因此,金融机构对与担保公司合作意愿不强,即使合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相关管理要求,在准入条件、承保比率、风险负担比例等方面也规定了较高条件。
(三)担保机构与银行间风险收益不对称。根据一般商业惯例,除有官方定价的业务外,银企合作应建立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上。调查发现,已经与银行合作开展担保贷款的机构中,银担机构权益不对等的现象十分突出,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息的同时,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由于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或者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或者提高担保收费,以降低自身风险,这无疑又增加担保对象的经营成本,大大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四)抵(质)押物登记政策不健全。融资性担保机构在进行反担保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土地、房产、车辆、股权、其他动产等抵押物登记。但由于缺少政策依据,抵(质)押物登记的办理部门往往只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做债权登记,而不为担保机构开展反担保的抵押物做债权登记,在做土地、设备和其它动产抵(质)押登记时尤为困难。
(五)信息资源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过程中,为降低担保风险,需要了解企业或个人多方面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年检以及对企业办理的动产抵押物登记等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信贷信用信息,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登记资料、登记结果等信息,房产管理部门的房屋登记信息,公证机构的财产抵押登记信息,法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等。调查发现,担保机构在向有关部门查询时,由于手续繁琐,相关信息难以及时掌握,不仅影响了担保业务的开展,而且加大了担保风险。
(六)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匮乏。担保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只有具有专门技术和经验的人才可能实现保本或微利经营,从而达到建立担保机构的经济目标。调查发现,既有的机构从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担保人才十分匮乏。而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调整,使得符合法定条件的担保人才更加短缺,担保机构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业务拓展艰难的窘况。
三、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
(一)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一是加快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模扩张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其规模、信用和管理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以市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对上连接省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特别是再担保机构、对下覆盖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枢纽作用,培育区域核心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二是整合资源,组建实力强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有效的担保资金潜能,集中精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扶持。省级担保机构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信用等级,增强再担保能力。市级担保机构发挥辐射带动所属县(市、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的作用。县级担保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管理运营、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担保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受理、调查、审批、保后监管、追偿、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并尽快建立和实行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公开信用评级,增强担保机构的公信力。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提高担保机构高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重点支持法人治理结构完备、融资性担保业务开展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免税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由当地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地税部门组织审核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三年营业税。三是实行浮动担保费率。
采取担保费率与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依据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担保费率基础上适当浮动。
(四)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依法公开各种信息资源。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和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方便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查询和利用。二是规范抵(质)押物登记。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涉及房产、土地、车辆、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有关登记主管部门依照《担保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为其办理手续。同时,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可以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确定抵(质)押物的价值,也可商请有关单位依法评估,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质)押物进行强制性评估。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学习成熟地域担保业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理念,强化高管人员培训,推动担保行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五)加快推进再担保体系的建
设。以省、市两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有效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促进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增加收益,实现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省、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业务要转向以向其它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为主,向中小企业提供直接担保为辅。各级再担保机构之间应建立一种国家-省-市逐级向下提供再担保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