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企业团工委文件
中央企业团工委文件
中企团发〔2007〕14号
关于开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
主题活动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团委: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将向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为进一步动员组织中央企业广大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按照团中央部
署,中央企业团工委决定在中央企业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创新创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创造优异成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二、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引导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全面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以昂扬的精神和过硬的作风肩负起中央企业青年应有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增强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动中央企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2.组织引导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关键就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优异成绩。各级团组织要围绕中央企业中心工作,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积极投身中央企业创新创效、做强做大的伟大实践。要结合深入推进“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践行服务承诺,青年争当先锋”活动、“安全生产,青年争先”主题实践活动,抓住新中国成立58周年纪念的契
机,对团员青年进行生动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企业等专题的教育,开展学习竞赛、劳动竞赛、创新竞赛、技能竞赛、创效竞赛等,集中展现在党的领导下中央企业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的精神风貌,引导和推动团员青年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干好,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要组织引导团员青年学习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实践企业文化,弘扬新风正气,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广大团干部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竭诚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广大团员青年作出表率。
3.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团组织和团办报刊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精心做好迎接党的十七大宣传报道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业绩,全面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索取的的巨大成就。要深入宣传中央企业的辉煌成绩,深入宣传各行各业的青年典型,深入宣传广大团员青年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要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大局意识,提升素质能力,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服务中央企业和谐发展的自觉性,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央企业团工委将利用《青年通讯》、“中央企业青年网”
()。
中央企业团工委
二○○七年九月十一日
第二篇:中央企业团工委文件
中央企业团工委文件
中企团通„2009‟3号
关于开展2008五四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团委:
2008年,中央企业各级团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团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深化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和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特别是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神七”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事件和工程中,充分发挥了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广泛开展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作出了应有贡献。为表彰先进,进一步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励和引导中央企业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为促进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新的青春业绩,中央企业团工委决定开展2008五四评选表彰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表彰项目、申报条件及名额分配
(一)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申报条件:申报2008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的青年集体,应是2007(新命名或继续认定的)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一级或地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神七”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事件和工程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文
明号集体优先作为推荐对象。参照全国青年文明号评定新办法,今年不再开展对2007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的复核活动。
申报名额:2008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申报名额总数为300个,名额分配见附表1。
(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
申报条件:2008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的申报人选,应获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一级或地市级以上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年龄应在35周岁(1974年5月4日以后出生)以下。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人选应获得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或其他省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符合年龄条件,在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拥有创新成果,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荐对象要向一线职工、青年技术工人倾斜。凡在全系统未开展“号手”争创活动的中央企业不在申报之列。
申报名额:原则上每家中央企业申报1人,35岁以下青年人数在5000以上、系统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中央企业可增至2人。
(三)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
申报条件:在全系统全面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的各中央企业团组织,并且原则上应是第六、七、八批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申报名额:原则上每家中央企业申报1个,团员人数在5000以上、集团公司团组织健全、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的中央企业可增至2个。
(四)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
申报条件:团支部所在中央企业已全面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并且符合“其上一级团委在三年内曾获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或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称号”条件。
申报名额:原则上每家中央企业申报1~2个,团员人数在5000以上、集团公司团组织健全、在全系广泛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的中央企业可增至3个。
(五)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申报条件:申报第九批(2009~2011)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的团委应在近三年内获得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一级“五四红旗团委”或地市级以上“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申报名额:每家中央企业申报名额不得超过3个;获2008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的,自动转为第九批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集团公司团组织不健全的中央企业限报1个。
(六)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员
申报条件: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治立场坚定,组织观念牢固,思想作风优良,道德品质优秀;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工作勤奋,积极参加“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自觉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实践,在本职岗位和社会生活中较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取得了明显成绩;曾获得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一级或地市级以上“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或在抗击冰灾、抗震救灾、奥运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年龄在28周岁(1981年5月4日以后出生)以下的团员,不包括28周岁以下保留团籍的共产党员。
申报名额:原则上每家中央企业1人,团员人数在5000以上、集团公司团组织健全的中央企业可增至2人。参与抗击冰灾、抗震救灾、奥运志愿服务的中央企业每家另外增加1个名额。
(七)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干部
申报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政治坚定、作风扎实、自律严格;热爱共青团事业,精通团的业务,广泛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效、“五四红旗团委”创建、“与祖国共奋
进,与企业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等团的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效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企业改革发展作贡献;学习刻苦,工作勤奋,能够深入基层,密切联系青年,热情为青年服务;从事团的工作不少于两年;曾获得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一级或地市级以上“优秀团干部”称号,或在抗击冰灾、抗震救灾、奥运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
申报名额:原则上每家中央企业1人,专职团干部人数在100人以上、集团公司团组织健全、在全系统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和“号手”争创活动的中央企业可增至2人。参与抗击冰灾、抗震救灾、奥运志愿服务的中央企业每家另外增加1个名额。
二、申报办法
(一)网络报送:各中央企业首先登录中央企业青年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在“团干部专区”中按照申报名额和格式要求填写“中央企业2008五四表彰活动各类先进申报表”。
(二)材料报送:网络报送后,各中央企业按照各类先进申报名额分别填写申报表(申报表和事迹材料统一装订,一式两份),报中央企业团工委(见附件2~9)。纸质报送材料的相关内容要与网络报表的内容一致。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中央企业五四评选表彰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时间紧、工作量较大,各中央企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要通过评比表彰工作,进一步完善团内表彰激励机制,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增强企业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二)统筹安排,认真申报。各中央企业团组织要统筹安排工作,认真组织申报,于2009年2月28日前完成网络申报,并同时报送
纸质材料,逾期不予受理。申报文件的格式、体例必须符合本通知的要求。未缴纳2007团费的团组织不纳入表彰范围。
(三)加强宣传,树立典型。各中央企业团组织要以开展五四评选表彰工作为契机,发现和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典型,充分利用团属阵地和企业内部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先进事迹,集中展示青年风貌,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倡导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联系人:周一鹏冯国柱
联系电话:(010)63193064、63193065
邮编:100053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国务院国资委群众工作局青年工作处1406室
附件:1.2008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名额分配表
2.2008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申报表
3.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申报表
4.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申报表
5.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申报表
6.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申报表
7.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员申报表
8.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干部申报表
9.中央企业2008五四表彰申报数量汇总表
中央企业团工委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六日
第三篇:中央企业团工委文件
中央企业团工委文件
中企团发[2007]7号
关于开展“践行服务承诺,青年争当先锋”活动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团委:
为响应国资委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的号召,中央企业团工委决定,联合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和中国青年报社,在中央企业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践行服务承诺,青年争当先锋‛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优质服务是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之际,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对于促进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展示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努力打造中央企业卓越品牌,创造和谐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央企业青年职工约占职工总数的60%,在窗口服务一线,青工占9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的优势,广泛开展有青年特色的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积极性,切实提高青年履行承诺的能力,立足岗位、从我做起,在‚优质服务年‛活动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是认真落实企业各项服务承诺的重要一环。
二、活动主题 践行服务承诺,青年争当先锋。
三、组织领导
活动在国资委、国资委党委领导下开展,业绩考核局、团工委具体协调落实。中国青年报社等相关媒体参与做好活动宣传。
四、活动形式和内容
各中央企业团组织,特别是电网、通信、民航、旅游等行业的14家发出倡议的中央企业的团组织,要主动向企业党政领办任务,制定切实可行、讲求实效、重点突出的方案和明确的落实措施,广泛带领团员青年开展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年‛活动。
组织宣传教育,强化“三个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是开展优质服务的重要前提。要通过举办形势报告、论坛研讨和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宣传活动背景和活动要求,统一团员青年的思想,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要使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认识到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站在时代的前列,争做优质服务的表率。二是强化发展意识。要使广大团员青年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高度,充分认识改进服务质量既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企业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优质服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要使广大团员青年不断强化‚以安全服务落实以人为本、以诚信服务优化市场环境、以精益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以高效服务推动企业发展‛的理念,自觉全面地贯彻到工作实践中。
搞好技能培训,提高三项能力。提高技能、规范服务是青年履行承诺、落实和开展优质服务的基础。一是提高岗位基础操作能力。要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礼仪培训、外语练习、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广大青年熟知承诺内容,明确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技能,精通操作业务,增强履行承诺的本领。特别是要通过查找业务风险点和安全隐患等方式,帮助团员青年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岗位安全生产的能力。二是提高工作执行能力。要以宣讲规章制度、选树青年典型等方式,帮助团员青年增强依法经营的法制观念,形成规范服务的自律行为,明确岗位责任,改进工作作风,争当服务程序规范化、服务品质标准化、服务方式精益化的模范。三是提高学习能力。要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借鉴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服务理念和经验,以团支部或青年QC小组等组织形式,掌握国际服务质量标准,在符合我国国情、企业特点和客户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学习对标,努力与国际优质服务标准接轨。
抓好三重监督,做到三项改进。加强监督是保证工作效果、推动工作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一是接受外部监督。要公布行业规范、岗位职责和承诺内容,青年文明号集体要公开专门的监督电话和文明服务承诺,自觉接受客户、政府与社会的监督,在尊重和维护客户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批评权等方面有更大的改进。二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团组织要从标准、效率、责任等关键环节和工作流程入手,以明查暗访等多种方式,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对现有青年班组特别是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进行检查,在建立内部长效监督机制上有更大的改进。中央企业团工委将配合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访查活动。三是对重点问题的落实进行重点监督。团组织要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想消费者之所想,急消费者之所急,认真督促,积极协调,推动问题及早解决,在建立健全面向客户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问责制度上有更大的改进。
开展三项创新,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是开展优质服务的不竭源泉。各级团组织要把创新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根本措施,充分调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服务创新。一是开展服务技术创新。要引导青年要率先研究和运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推进企业不断增强为客户提供现代综合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开展服务模式创新。要引导青年坚持换位思考,从客户利益和需求出发,大力拓展特色服务和差异化服务,推出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的服务新品种。三是开展服务流程创新。要引导青年关注服务细节,不断推进服务组织和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程序规范化、人性化,服务品质的标准化、优质化,为客户提供放心、顺心、舒心的专业化服务,铸就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和谐共赢的卓越服务品牌。
实施三项行动,做好集中实践。成规模的青年岗位实践示范活动既是内部综合练兵活动,又是面向社会践行服务承诺的实际行动。团中央将今年5月确定为‚青年月‛,要求全团各级团组织集中开展有影响的活动。各中央企业团委要在5月份集中开展好三项岗位实践行动,形成活动高潮。一是开展好‚优质服务承诺青年宣传日‛行动。要集中1天,广泛宣传企业承诺内容,以及企业的各种优质服务措施。二是开展‚用户回访青年周‛行动。要集中1周,对用户进行回访,听取用户对于服务方式、流程、环境、质量、效率及效果,特别是对于相关新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析,并研究提出整改措施。三是开展‚‘号手’优质服务示范月‛行动。要集中1个月,广泛发动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青年集体和个人,立足岗位,集中开展优质服务实践活动,带动更多的青年集体和个人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本项活动是中央企业共青团‚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服务大局、展示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团组织对企业贡献力的重要载体。各级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将活动纳入到所在企业‚优质服务年‛活动的整体部署中,制定方案,明确责任,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各企业团委应于4月30日前,将活动方案报中央企业团工委。
2、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对于参加活动的岗位,要以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窗口单位为重点。对于参加活动的人群,要以‚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为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要以提高素质、岗位实践为重点。要针对服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明确本企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要进一步丰富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和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内容,完善‚号手‛评选表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思想发动、组织凝聚和活动带动等方面的优势,体现青年特点;要继承共青团勇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企业团委要运用好团属阵地和企业内部报刊、网站,就企业开展‚优质服务年‛的总体部署、承诺内容、工作落实情况,以及团组织作用发挥情况、工作经验以及各类优秀青年典型的模范事迹,主动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广泛吸引团员青年参与活动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5月份,要结合‚青年月‛活动的要求,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声势。中央企业团工委将协调《中国青年报》,为14家发出倡议的企业团委开辟专版,做整版宣传,积极树立中央企业认真履行服务承诺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示中央企业青年的青春风采。各企业团委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抓好落实。要加强信息的日常报送工作,及时将活动情况报团工委。
4、强化考核,选树典型。各级团组织要逐级向下,提出工作要求,抓好活动的落实。要加强工作的督导和检查,通过有效形式做好活动情况的统计和考核工作。要注意培养和选树优质服务典型,并做好典型的推荐、表彰工作。要把团组织和青年集体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为评选‚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和‚青年文明号‛集体的重要依据,把个人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选‚青年岗位能手‛的重要依据。要及时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加以推广。中央企业团工委将以适当方式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中央企业团工委 2007年4月9日
第四篇: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11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新华社29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 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 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 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 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完)
第五篇:中央一号文件范文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新中国成立至今近乎七十周年,又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转变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短短几十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空前的奇迹,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夸张的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内外都建立的有很多政党组织,为什么我国的政党制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以下,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表现。与国外相比较,可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先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实行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党,这样的领导地位,其优点在于,作为执政主体的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受到其他政党的影响和干扰较小,能够执行长期政策,并使政策进行延续(譬如“五年计划”)。另外还能减少内部的权力斗争,能有效保证国家决策的效率,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同时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构成多党合作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与人民民主的国体、政体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这种合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有: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个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实行互相监督。第二,各个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的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个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个民主党派通过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个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多党合作的一大特色。民主党派的监督与参与国是,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如英美两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党交替执政,表面上能相互制约监督,但其实质是少数资产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的统治工具。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竞选,实现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权的控制。在竞选阶段,资产阶级政党往往迎合民众的要求和需要,做出各种许诺,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选票,一旦其代表人物当选后,就会背弃承诺,转向为支持其当选的大公司财团等效力。著名思想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曾说过:“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讽刺的是,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未变。其二,经常受到资本的操纵,金钱是西方政党政治的母乳。在选举阶段,“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在掌握权力之后,推行政党分赃制。恩格斯早在1891年就指出:“正是在美国,两个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拿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的席位来投机牟利,或者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在本党胜利后取得职位作为报酬。”。请看以下数据:1860年竞选总统时,共和党只花了十万美元,便使林肯成为美国第十六位总统;可在一百年后的1960年,十万美元只够让候选人在全国电视网出现30分钟。从1976年至2008年美国总
统候选人大选花费的变化趋势上看,尤其是在2000年3.4310亿美元之后,几乎每次选举的花费都成倍增长:2004年7.179亿美元。2008年,奥巴马竞选的经费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24亿。而这些钱,全部来自于所谓的:一些财团的“政治现金”,其投入这么大的花销,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其三:极易为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利用或者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前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进所谓“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在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共产党的垮台和红色帝国的解体。一些第三世界,如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按照西方民主模式推行所谓的民主化,实行多党制,结果给民族、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灾难。殷鉴不远,当引以为戒。
与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相比:
一、思想理论方面
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基本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二战后,1952年苏联共产党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总路线。赫鲁晓夫1961年提出用20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共产党认为苏联已经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安德罗波夫、契尔认为苏联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起点。虽然对苏联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一个日趋回归现实的趋势,但始终未能从思想理论上准确把握本国实际,因而无法设想建立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之上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客观地提出了苏联处于发展中社会主义的论断,但是由于最终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积极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过车。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必然导致体制的僵化和实践中的墨守成规,执政党也就失去了接受、应对新事物的能力和改革的动力,不能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造成党的方针政策脱离实际。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思想理论建设,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此后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并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我国国情做出了可观、正确的定位。为制定一系列适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对国情的准确认识,是我们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和去练的重大此差别。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和考验,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写入了党章,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时俱进、永葆活力。伟大的时间要有伟大的理论指导,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会使得执政党迷失方向,在精神上被瓦解。同样,僵化马克思主义也会使得其失去时间的指导作用,使党的创新能力衰竭而导致执政党自身灭亡。因此,一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结合,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远立于不败地位。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不二法门。
二、组织建设方面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地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和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关于组织原则
列宁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身体力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原则
在列宁时期并没有制度化。从斯大林时期推行了集权主义的国家政治体制和党内领导体制,结果在 共产党内形成了严重的个人专权个和个和个人崇拜。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共产党在“党内生活民主化”的口号下开始批判民主集中制,1991年7月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草案》则完全放弃了民主集中制。这样,昔日有着严格纪律、团结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变成了组织庞杂、党心涣散的政治组织,加速了瓦解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组织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建国后,我们当也犯过集中过度,民主不够的错误,但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调整权力结构的配置,改变权利过度集中的现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以及集中于分散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制度建设,为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做了不懈努力,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了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2、关于监督体制
列宁十分重视党的监督体制建设,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在苏联共产党内设立了由党的代表大会选出、直接对其负责、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党委员和其他苏维埃政权的职务。列宁还强调了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斯大林破坏了列宁时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党内监督体系,取消党的中央监察委原有的制约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权力,把它变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属机构,使领导权力丧失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任命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即将改革重点指向执政党监督体制。他从确立党员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确立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制度,建立公开党内监督运行机制,重建与党和中央委员会相平行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但在改革中不仅改变了党内高度集权的监督体制,也改变了党的目标,苏联共产党不仅未能得益于这种改革,反而在这种改革的浪潮的冲击下瓦解了。
毛泽东多次强调集权领导是党组织领导的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坚持集权领导,才会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建立党的纪律监察机构,深切认识到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纪律检察委员会,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明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同时实施依法治国,健全法制,使监督制度逐步法制化。
3、关于党政关系
列宁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繁琐、不正常的干预”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提到了党政分工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又自相矛盾的提出:“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相当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结果党政不分、一党代政、党政一体化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固定下来。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则以“明确划分党政机关职能”为名,把政权机关的全部职能和权力交还给苏维埃,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关系上也存在党政不分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把政党关系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指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将理顺党政关系,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四大以来,为名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本领。可以看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体制、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领导,同掌握政权同样重要。
4、关于干部制度
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共产党委派大批共产党员到苏俄各地各级岗位上任职和工作,这种做法在斯大林时期沿袭下来并予以制度化,选举制完全流于形式,干部至上而下层层任命,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造成了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
鉴于同样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干部和人才问题,他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同志倡议飞出事实上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并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相结合,选举制和任命制相结合,注意依法治吏,健全干部制度,遵循革命化、青年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支适应建设任务和改革需要,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保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活力的有效组织保证。
5、关于基层组织建设
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一长制,各级干部掌握本单位的全部权力。苏联共产党党章只强调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对其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苏联共产党组织因为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尽管苏联后期党员人数达1800万,约占全苏联人口的10%,但当的各级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士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政策落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仿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长期置基层组织建设于重要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作风建设方面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 众的优势。
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党的组织性真话”和“党政干部官僚化”使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特殊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使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是代表他们掌权。“国家权力个人化”和“监察机制无效化”使权力失去了监督,使社会丧失了制约机制,领导人的错误难以纠正,人们对苏联共产党究竟能否代表人民利益感到怀疑。“干部制度委任化”造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法律制度虚无化”使得苏联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苏联共产党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也就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和是时间,从而否定了党存在的合法性。执政党如此作风,越来越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撰写过包括《整顿党的作风》在内的许多著作,为党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概括为我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把作风建设同从严治党,同反特权、反腐败结合起来,把反腐败斗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共产党员要具有时代要求的先进性品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章是最基本的党规党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按照党章办事,健全党的各项制度。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涣散的现象。不仅如此,进入新世纪,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理论,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中国现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这是“三个代表”的宗旨。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路线及怎样健康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广大人民的健康发展,这些是党的一切工作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体现。正是优良的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跃。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对苏联共产党经验的汲取、教训的借鉴,扬长避短,防微杜渐,通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下执政党建设的对比,对我党的探索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大的成功率,这是历史对于善于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馈赠。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在国内,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民党为何在坐拥江山后败退台湾,而共产党从一个小
小的党派却最终成为中国执政党,这其中有几点重要原因:
第一,政治自觉优势。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政治自觉的建设,重视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上能否做到“高度政治自觉”,取决于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而要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就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上来。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体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认识上高度统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高度重视”取决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否则,认识不到位,“思想高度重视”就不会持久,比如高度重视了一阵子,过一阵子又不重视了的现象就是如此。而要实现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就要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只有认识到位了,真正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才能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加自觉。
第三,行动上高度自觉。对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归根到底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达到行动上高度自觉。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能力,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风气。
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使党组织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就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就要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用制度管
学习、促学习,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国民党在上台执政后,放弃了对自我党派的约束,不思进取,致使腐败恒生,典型的就是“四大家族”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是在后期,其党派的信仰“三民主义”成为一纸空文,在内部党派相互政权中,蒋介石篡改三民主义的实质。如出卖国家利益,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自己谋取私利,完全背离了国名党创党之基时的政治自觉和政治信仰。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相比的政治优势有两个: 一,政治基础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性质和宗旨就已经决定了它生来就是与广大人名密切联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人民路线,是其战胜敌人夺取政权的力量源泉,也是在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凭借着小米加步枪和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战胜了强大的反动统治势力,夺得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如淮海战役中有500多万的民夫助力解放军,这是何等的民心才能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无需言语的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民心所向。
国名党则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农民除要缴纳地租外,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3)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些历史资料直面的反应出了国名党的本质,与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宗旨形成鲜明对比。
二,政治资源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旗帜,其先进性体现在:(1)是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使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
(3)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
国名党则奉行与时代、国情不符的三民主义,决定了其必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② 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③ 其是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服务于广大穷苦百姓。结尾:
纵观中外古今政党,历经历史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完善,其自身政治优势使然。在健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需要时刻发挥着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将其政治优势扩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