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扬州日报)
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扬州日报》2012.5.1
4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专门出台了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和有效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我市现有各类中小企业6.4万多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提供了我市80%以上的就业岗位、70%以上的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低、结构调整难,以及部分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加上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市政协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主席会议与政府进行专题协商,着重就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建议。
提高认识,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的重要基础。我市虽已进入发展大企业、大项目的阶段,但多数大项目刚落地建设,建成投产的大企业有些还在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对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发挥支撑作用还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主导扬州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税源的仍是大量中小企业。其次,中小企业是全民创业、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家创业的重要平台、大企业成长的摇篮,只有保障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才能促进全民创业,才能做强民营企业,才能实现以创业带动充分就业。第三,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市中小企业拥有省以上研发机构165家、省以上品牌372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3 家,分别占我市的75.3%、82.1%、85.9%,承担省以上科技项目201项,占我市的65%,已经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由于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多种不确定因素,中小企业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特别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服务和扶持。因此建议:成立市中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协调我市中小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对接,完善部门指导服务机制。充实中小企业管理服务部门力量,专门研究和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完善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规范引导,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优质高效服务,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在坚定不移地招引一批大项目落地生根的同时,坚持不懈地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减负解困,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11年以政策环境2011年以来,原材料、燃料价格持续上涨,用工成本大幅提升,加上长期为大企业垫资生产配套产品等原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倍增。与此同时,相对于可以享受减免税费的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享受减负的优惠很少。随着房地产政策不断进行调控和土地收益锐减,为完成财政收入的硬指标,税务部门加大了税收清欠和预征力度,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负进一步增加。因此建议: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非税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应努力抑制财政收入刚性增长的冲动,通过“放水养鱼”的方式保护实体经济,涵养可持续发展的税源。特别是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小微企业,更应体现“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以更大的力度减负,助其轻装上阵。对涉企税费的弹性空间应当“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对平时纳税情况良好但目前特别困难的中小企业,可暂缓征收税费或退税、退费,帮助其提振信心、渡过难关。社会保险
应根据实际工资水平,合理确定征缴基数,对社保支付缺口,财政应给予足额补贴,以减轻小微企业过重的负担。进一步清理并公示向中小企业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各种检查和评比活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尽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各类扶持资金的整合,增加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投入规模,构建服务、扶持资金与GDP、财政收入联动增长的机制。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应确定一定比例用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市场开拓。上海市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3”、“支持企业发展的其他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我市可借鉴这一做法,切实提高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比重,扩大受益面。应在大项目园区预留配套中小企业用地,在工业用地指标中明确用于中小企业的比例,定向解决专精特新配套项目和转型升级中小企业的用地。应在政府采购中,提高中小企业的份额,合理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准入门槛,简化中小企业参与投标的程序和手续,减免参与投标的相关费用,鼓励中小企业联合投标,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全面有效落实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及时汇编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人员深入企业分类宣传解读政策。加强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现有的土地、财政、税收、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政策。有关部门可邀请工商联及社会其他人士参与,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我市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重点对各地各部门有无配套政策措施、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政务网络平台定期公布政策落实动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创新金融体系,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
由于金融部门对一些中小企业了解不深,一些企业长期得不到贷款,信用度不高,以及资产抵押不符合信贷要求、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很突出。据主管部门调查,目前我市有72%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只有不到10% 的中小企业能从国有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贷到资金,但借款审批周期较长。部分中小企业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其实际利率是国有银行贷款利率的4—5倍。一些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不规范的民间借贷高息融资。因此,急需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现有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壮大担保实力。积极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互利合作,合理放大担保倍数。健全担保机构风险防范、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设立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对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奖励,对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降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鼓励建立互助担保制度,在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内,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组织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形成互助担保基金,为会员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发挥集群融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部门在中小企业融资新品种推广、担保方式创新、信贷流程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探索,当好金融服务专家。借鉴苏州等地金融机构的做法,针对产业集聚地区的同类中小企业的需求,突破体制、机制、考核、产品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改革传统信贷业务模式,创新信用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制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实现批量化、规模化信贷运作,降低单笔授信成本,为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群体提供更具特色、更加专业的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引导中小企业转变以银行贷款为主渠道的融资观念,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选择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营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进行改制和上市工作的协调指导,争取上市融资。加大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部分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集
合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融通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加快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型、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投资。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建设,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搭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借贷组织、中介机构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社会化。完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设,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培育出一批公信力较高的评级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客观、准确、及时、公正的评级报告。
整合资源,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市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95%,经济总量约占40%,以传统产业居多,主要集中在县、乡,点多面广,需求各异,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困难,缺乏创新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完备的信息网络。要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建议: 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市、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园区服务机构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延伸,应对照江苏省对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功能。市政府应将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快服务网络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其打破条块和所有制界限,整合社会服务机构优质资源,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县、乡、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要尽快实现全覆盖,充分利用基层服务中心贴近企业的优势,针对当地主导产业的共性服务需求,主动对接省、市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方案。仪征市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专门场所,配备专门人员,使其有条件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主动研究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为辖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管理培训、资质认证、信息化推进、法律援助等公益性综合服务,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仪征市的做法值得其他县(市、区)借鉴。培育发展商业性服务机构。虽然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还在初建阶段,但应超前谋划,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努力构建上下联动、信息畅通、功能完善、供需对接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授权与合作关系,帮助行业协会提高行业管理和规范运作的水平,鼓励行业协会为成员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可遴选一批服务能力强、业绩突出、具有较强资源带动能力的服务机构作为骨干培育,引导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服务定位,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运营诊断、情报信息收集、提供调研成果、现代管理制度建设、市场拓展等服务功能。政府可通过资质认定、购买服务、资金补助和服务奖励等方式,扶持其加快发展,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机构测评激励考核机制,按照各类服务机构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完善相应的服务标准和测评方法,推动服务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搭建集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化应用服务、管理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实施信息化推进工程,提高企业信息技术的开发、获取与应用能力,帮助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营销网络。建立法律、金融、税务、贸易、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协会对中小企业运营指导的长效机制。聘请一批精通产业政策、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技术推广、财税代理等方面的专家,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本期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供稿)
第二篇:市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
发布单位:南通市政府 发布时间:2012-02-03 索 引 号:FA200-B0000-2012-004 文件编号:通政发〔201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和省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 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当前融资难、税费负担偏重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鼓励支持力度。制定市区小微企业信贷业绩考核办法,综合运用再贴现等货币信贷政策工具,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法人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争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设立银行贷款风险准备资金,用于对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项目银行贷款支持。
二、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商业银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对符合产业政策且有足值抵质押的中小微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浮原则上不超过30%,中小微企业整体利率上浮水平不得超过当前水平。商业银行不得将贷款业务与存款业务挂钩;不得强制贷款企业购买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强制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再到相关担保机构办理担保;不得变相收取手续费和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三、进一步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中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组建资产监管有限公司,解决小微企业动产质押融资环境,成立股权托管中心,改善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融资。推动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
四、细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获准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商业银行,该债项所对应的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在计算“小微企业调整后存贷比”时,可在分子项中予以扣除。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应根据相关规定,在权重法下适用75%的优惠风险权重,在内部评级法下比照零售贷款适用优惠的资本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应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五、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机构改革,促进基层社区化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鼓励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向社区、县域和大的集镇等基层延伸;鼓励在现有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中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部门或团队。鼓励大型银行将机构向重点乡镇延伸;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机构;鼓励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机构改革,有效发挥邮储机构小型金融业务职能。
对于小型微型企业授信客户数占该行辖内所有企业授信客户数比例不低于70%以及最近六个月月末平均小型微型企业授信余额占该行辖内企业贷款余额比例不低于30%的商业银行,在综合评估其风险管控水平、IT系统建设水平、管理人才储备和资本充足状况的基础上,积极报送江苏银监局审批,可允许其一次同时筹建3家同城支行,但每次批量申请的间隔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稳妥地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创造条件加快科技小贷公司试点进度,鼓励农村小贷公司、科技小贷公司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六、推动资金加速周转,加强贷款监管和资金链风险排查。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促进小微企业手持商业票据加快流转,适当提高商业票据再贴现比例。加强对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用途的跟踪与检查,确保资金用途不变更不挪用。商业银行应认真贯彻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和“贷款三查”的基本要求,及时排查资金链风险。
七、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扶持计划”。遴选出3000家左右信誉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财税部门、金融部门重点扶持的对象,在贷款门槛、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担保抵押方式创新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单列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八、加强组织力度,逐力推进金融顾问制度。为全市1500家中小微企业选聘高级资深人才金融业务人员担任金融顾问。通过“政府引导、银企互动、结对包挂、任务到人”方式,积极为企业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和精细化的金融业务服务,增进银企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建立起优质高效的“政、银、企”合作新机制。
九、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困难援助机制、融资协商机制、应急互助机制和主办银行机制。提高中小企业应对复杂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能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十、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意识,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实现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加强预警防范,建立健全民间融资防范和预警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依法防范打击民间金融领域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合作机制。严格监管,建立参与民间非法集资、放高利贷“黑名单”库,对于“黑名单”企业和个人取消一定时期内的贷款授信。
十一、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扶持力度。对从事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行业并符合条件的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扩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并延长至2015年。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经批准可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对个别小微企业纳税人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定期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对符合条件安置残疾人的小微企业用地暂免征土地使用税;对小微企业纳税人符合困难性减免条件的,可以申请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性减免。
十二、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金融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发生的损失,凡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专项申报后,在税前扣除;2013年底前,金融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比例在税前扣除。中小微企业因货款、货物无法收回等所造成的资产损失,凡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在税前扣除。
十三、减轻生产经营者个人税收负担。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从2011年11月1日起,增值税起征点调整为:销售货物和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2万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500元。营业税起征点调整为: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2万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严格按照新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表,对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计征个人所得税;将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个人所得税预征率从2.5%下调至1.5%;将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的单位和个人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比率,从不低于工程价款的1%下调至不低于工程价款的8‰。
十四、及时兑现中小企业各类减免税。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优先办理中小出口企业退税,对中小出口企业按月优先办理退税,中小出口企业凡退税资料齐全的,实行当月申报当月审核退税。同时,加强培训辅导,帮助企业提高退税申报质量和速度。
十五、加大市级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规模,加大与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配套对接力度,科学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微企业。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及中小企业收费,贯彻落实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通知精神,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十六、扩大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市财政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和直接投资的运作方式,加强对新兴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今后,根据基金运作情况,逐步扩充创投引导基金规模,加强与国家、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配套对接和合作。
十七、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科技银行、创投机构、科技担保机构“政银投保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通过不断完善费率补贴和风险补偿等财政金融政策,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建立满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服务链。
十八、进一步完善市担保体系建设。市财政安排资金确保市再担保规模达到1亿元,为市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业务,并分摊30%的风险;充分发挥再担保资金的作用,凡是会员单位,所担保的项目,银行利率上浮原则上不得超过30%,并应与担保机构按照一定的比例承担风险,以增强担保机构偿付能力、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放大能力。
十九、引导担保公司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实行低费率。对符合要求的,在省级财政担保收费专项补助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再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实际收费和国家规定收费差额的20%给予专项补助。加强对担保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对业绩好、服务优的担保公司,市财政按年日均担保余额增量给予适当奖励。
凡经市科技局、财政局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执行基准利率,担保执行1%的优惠费率。市区各家银行和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可享受贷款利息补助、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担保公司可享受担保费补助、担保风险分担政策。
二十、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市外经贸委关于扶持市区外贸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政办发〔2009〕214号)文件,对市区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给予50%的补助,扶持我市企业扩大出口业务。
二十一、实行社会保险缓缴政策。在确保社保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保基金不出现缺口、保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中小企业确因特殊困难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通过提供资产担保或者其他有效缴费担保,经县级以上地方税务机关征求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意见后予以批准,可缓缴除基本医疗保险费之外的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1年,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加收滞纳金。缓缴期满后,缴费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补缴缓缴的社会保险费。
二○一二年二月三日
第三篇:“两个着力”改善环境
新河县交通运输局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全省关于召开“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会上省委书记、省长重要讲话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两个着力”有关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股级以上干部会议。经研究,梳理了交通如何做好“两个着力”改善环境的15条问题:
1、改善公路环境,确保畅、洁、净
定期清扫路面,确保路面无抛洒、遗漏等杂物,及时挖补坑槽。定期对公路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巡查力度,确保边坡坡比顺适、边沟清洁、美观、顺适、排水畅通。
2、干线公路建设绿色长廊
配合县有关部门对安新线、神无线、滨河路、时代路,并提高公路绿化率,打造环保生态特色的公路景观,确保有路就有树,建设路在林中,人在绿中。
3、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对现有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对存在设置不齐全和不规范的标志标线进行完善和规范,以改善道路通行环境、规范交通行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4、加大治理超限超载力度
车辆超限率控制在2.5%以内。采取流动治超和联合执
法以及配备便捷治超记重器。
5、巩固公路“三乱”成果
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杜绝公路“三乱”的发生。
6、加强公路建设施工环境的保护力度
严格落实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签订“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责任状,加大环保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料场、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采取洒水、遮盖、围护以及采取罐车或密封措施,降低灰尘污染和噪声污染。
7、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严格落实上级有关优化发展环境的规定,减少审批事项,遵守审批时限,确保一口(审批窗口)对外,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大厅,确保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理。
8、建花园式单位
加大绿化、美化的力度,确保绿化率达35%以上,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
9、加快农村危桥改造
积极跑办,多方争取,力争两年内将全县所有危桥立项并改造完成。
10、建设节约型机关
完善《机关日常管理制度》,杜绝常流水、常明灯、常开机等浪费现象发生,大力推进节约一遍水、一张纸、一段电。
11、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在全县公交车、出租车行业大力推广油改气和电瓶车。以后在新增和报废更新公交车时,优先批准新能源车辆。
12、大力推广农村公路标准化
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标准化建设活动,每年创建一个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标准化示范路段,并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全力开创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新局面,确保一路两沟。
13、严格行政收费管理
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收费标准,对绿色车辆及4个运输方面的行政审批办证给予免费政策,确保行政收费减半的目标实现。
14、提升路网等级
积极跑办,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县公路基础建设标准、提高路网密度。加快推进新冀线、台大线、神无线的改建升级工作。
15、加大维稳力度
在公路施工单位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最大限度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不因欠薪而引起的上访。
第四篇:着力改善两个环境自查报告
着力改善两个环境自查报告
通过参加“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主题活动的学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转变环境,着力发展两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实施意见总体要求,进行深刻反思,查摆自身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学习重视不够。客观上,常常忙于具体性事务,工作任务多,时间紧张,没有挤时间精研细读,没有抽时间深入系统学习;主观上,自己学习上存在一定的惰性,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方法不多,平时工作当中用到那就查到那,需要什么就查找什么,对学习不深不透,放松了对学习的严格要求。
思想观念不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万千变化的发展形势相比较起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高,观念保守,缺乏“敢为人先”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认为只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满足于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小满即安,存在“自扫门前雪”的消极思想。
工作不善于创新。工作不善于创新,有怕越位、怕出头、怕得罪人的好人主义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满足不了形势需求。在具体工作中,缺少随机的应变能力。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习出效益、学习出生产力和战斗力。要重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要把个人的学习融合到单位集体学习之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习实现自身价值变为塑造单位共同良好形像的行动。
其次,要转变观念。着力发展两个环境塑造良好形象,这就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多检讨自己,必须把镜子对准自己,并严格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必须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长远目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手工作,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运用新的发展着的眼光思考问题。
第三,工作中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学习,转变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参加“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主题活动的学习,使我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加强创新意识,更高标准的完成各项工作。
第五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而支撑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优越的地区聚集。因此,当今时代的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环境更好更优,哪个地方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现实当中,一些自然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正是靠良好的环境,聚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反观承德县,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只有着力改善和优化环境,才能植茂梧桐树,引来凤凰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