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工商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1112 郭燉煌 学号:2011631073
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一、赤潮爆发的原因、危害以及预报、预防措施概述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二、水质分类标准及检测方法
水质的分类标准
在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表水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
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此种分类是根据测定水中物质的不同而分的。
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水中无机物。它们大多数是电解质,因此一般都是测定其离子或原子团来 表示各组分的含量。
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水中有机物。它们大都是非电解质,因此一般是分析其元素或官能团来确 定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但也经常通过测定物质的某些物理常数如沸点、冰点及拂程等来确 定其组成及含量.〔二)常量、半微量及徽量分析
化学分析方法根据试样用量不同,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通常应用常量分析和半微量分析法。
这种分类方法不是绝对的,一般定性分析采用半微量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采用常量分 析法。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根据测定原理不同,分析方法又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l.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由于反应类型、操作方法不同,化学 分析法又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l)重量分析法
根据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求出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重量分析法通常是用适当的方法将被侧组分与试液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转化为一定 的形式,用称重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根据分离方法的不同,重量分析法又分为沉淀法和 气化法。
2)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或将被测物的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 应完全为止,然后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用量.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通常用于高含量和中含量组分的测定。重量分析法准确度高 但操作烦琐,消耗时间较长,在常规分析中较少采用。滴定分析法操作筒便、快速、所用仪器设 备又很简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也较高,因此在水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并借用特殊仪器设备的分析方法 它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1)光学分析法
这是根据物质的光学性质建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在可见光区称比色法,在 紫外和红外光区分别称为紫外和红外分光光度法。此外,还有原子吸收法、发射光谱法及荧光 分析法等。
2)电化学分析法
这是根据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如电导分析法、电流滴定法、库仑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等.3)色谱分析法
这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富集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离子色谱法。
4)其他分析法
其他分析法包括质谱法、核磁共振和X射线等。
仪器分析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有一定的准确度,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分析及微量组分的侧定。缺点是仪器价格较高,平时的维修要求较高,越是复杂、精密的仪器,维护要求就越高。此外,在进行仪器分析时,分析的预处理及分析的结果必须与标准物质作比 较,而所用的标准物质往往需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测定。因此,化学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 是互为补充的。
以上方法都有其特点,也有其局限性,通常要根据被测物的性质、含量、试样的成分和对分 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选用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三、目前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概述
1、概况: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
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
2、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约占94%,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为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按12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别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国地域辽阔,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河川径流占有量约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国水资源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国降水量的44%转化为径流,平均径流深284.8mm。而我国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平衡,年降水量和径流深都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径流深为1200mm,而西北干旱区小于50mm,甚至等于零。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适应,南方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人口密,淡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8%左右,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5%。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能力大大超过降水能力。
在西部内陆沙漠和草原地区,蒸发能力达到1600—2000mm,为我国蒸发能力最强的地区。而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丘陵区和三江平原,气温既低、湿度又大,因此,年蒸发量较小,仅600—1000mm。
我国地表径流随时间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径流的季节性分配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而且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
我国东北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下水补给以降雨为主;而在西北内陆盆地则主要以河川径流补给为主。南方山区地下水补给量大,一般为20—25万m3/(km2·a);而东北西部、内蒙和西北内陆河山丘区一般小于5万m3/(km2·a)。
四、污水处理、净水方法与工艺有哪些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固体状态的污染物质。方法有:筛滤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等。
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的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溶解物及胶体等)。主要方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汽提、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等。化学处理法多用于处理生产污水。
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主要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法(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厌氧微生物作用的厌氧法(厌氧还原法)。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及有机性生产污水,其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后者多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净水方法:1.沸点:水被加热足够热和足够长的灭活或杀死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水在室温下。近海平面,积极煮沸至少一分钟就足够了。在高海拔(大于2公里或5000英尺)三分钟建议。[ 23 ]在那里的水是“硬”(即,包含显著溶解的钙盐)的地区,沸点分解碳酸氢根离子,造成局部降水碳酸钙。这是水壶元素等,在水质较硬的地区,建立“皮毛”。与钙的异常,沸腾不删除高于水的沸点溶质,并在事实上增加其浓度(由于作为蒸汽失去了一些水)。沸点不留在水中残留的消毒剂。因此,任何时间的长短,煮沸,然后储存的水可能获得新的病原体。
2.颗粒活性炭过滤:一种形式具有高表面积活性炭,吸附许多化合物,其中包括许多有毒化合物。水通过通过活性炭是常用的有机污染,味道或气味市地区。许多家庭用水过滤器和鱼缸使用活性炭过滤器,以进一步净化水质。家庭饮用水过滤器有时包含银金属银纳米粒子。如果在较长时期举行的碳块水,微生物可以内生长在污染和污染的结果。银纳米粒子优异的抗菌材料,它们可以分解成无毒的有机产品的农药等有毒有机晕化合物。
3.煮沸的水,产生水蒸汽蒸馏涉及。蒸气接触凉爽的表面,它作为一种液体凝结。由于溶质,一般都不会汽化,他们仍然在沸腾的解决方案。即使蒸馏不完全净化水质,因为类似的沸腾点和水滴的蒸汽进行unvapourised液体污染物。然而,99.9%的纯净水可以通过蒸馏获得。
4.反渗透:机械施加压力迫使纯净水通过半透膜不纯的解决方案。反渗透是理论上的大型净水可供选择的最彻底的方法,虽然难以创造完美的半渗透膜。除非膜保养得很好,藻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殖民膜。
5.在去除水中的砷铁使用。看到砷污染的地下水。
6.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适用海水淡化。通过加热海水沿表面的疏水性 聚合物膜。从偏热到冷的纯净水的另一边流膜通过毛孔蒸发的水通过。在蒸气热和冷端之间的压力差,有助于推动水分子通过。
7.海水淡化-是一个由盐水(一般海水)转换为淡水的过程。最常见的海水淡化过程是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是目前最水的替代能源相比,昂贵,只有非常小部分人用总额海水淡化满意。高价值的用途,在干旱地区(如家用和工业用途),这是唯一的经济实际。
8.天然气水合物晶体离心法。如果二氧化碳或其他低分子量气体污染的水在高压和低温的混合,将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放热。结晶水合物分离,可进行离心或沉淀和滗水。水可以释放从水合物晶体加热
9.原位化学氧化,先进的氧化工艺和先进的氧化技术的形式,是一种用于土壤和/或地下水整治,以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物浓度的环境整治技术。职业分类是通过注射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引入到强烈的化学氧化剂污染介质(土壤或地下水)销毁化学污染物。它可以用来修复各种有机化合物,包括一些抗自然降解
10.在情况紧急的水可以广泛使用的游泳池化学品或家用漂白处理。
第二篇: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浅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受热带、太平洋低纬度上空温度而潮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南的印度洋和东北的鄂霍茨克海的水蒸气的影响,在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可获得充足的降水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190立方公里,折合降水深度为648毫米,与全球陆地降水深800毫米相比,约低20%。全国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2700立方公里,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为2327立方公里,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
表面上看来,我国河川年总径流量相对还较丰富,属于丰水国,但我国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基数大,人均和每公顷平均占有的径流量相对要小得多,要居世界的80位以后。另外,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800立方公里,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扣除重复部分,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立方公里。按人均和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进行比较,我国仍为淡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之一。
2.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问题之所以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影响、制约着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成为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赃和水浑”。主要表现在:
(1)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kg。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200~6500亿m,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供需缺口近1000亿m。
(2)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我国水资源的开发率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农业长期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的0.5至1.5倍以上;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现象也很严重,除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水重复利用率可达70%以外,大批城市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仅有30%~50%,有的城市更低,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5%以上。因此,我国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节水都有很大潜力,大约有1/3到1/2的潜力可挖。为实施全社会节水,我们应进行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应提高水利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农业应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工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生活用水设施则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措施等。
(3)我国水资源水质污染形势严峻。目前,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我国的水质污染都非常严重。根据全国1998年对全国109700公里河流进行的评价,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的占29.4%(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33.0%,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20.3%,超Ⅴ类标准的占16.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我国河流长度有70.6%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以上。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均有严重污染。湖泊、水库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8年全国环境质量报告,滇池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全湖水质均劣于Ⅴ类,氮、磷污染相当严重,巢湖(西半湖区)全湖水质也劣于Ⅴ类;此外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4)水资源过渡开发。为了满足21世纪水资源需求。必将加大水资源开采力度,水资源过渡开发,无疑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据预测,到205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27%,除西南诸河利用率较低外(12%),其他各流域均超过20%,特别是海滦河、淮河、黄河等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均超过50%,分别为62%、60%和56%。
(5)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目前,我国由于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着:1)机制失灵,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2)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不利于节水,甚至鼓励多用水;3)灌溉工程老化,渠道工程中,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道建筑物中,完好的仅占4%;4)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地面沉降或裂缝,黄河断流,海水入侵等;5)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抵支,举步维艰。
二、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以及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从而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12多亿人口中有近70%的人生活在农村。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村总体已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而且还为工业和其它事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和资金积累。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局部地区仍在继续恶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在农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1.水资源供需失调和利用不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10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约为2400m,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人口稠密程度各地也相差极大,因此许多地区的人均年占有量比全国的平均值低得多。如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只有938m。北京市仅350m。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可用水量及总用水量比例逐年递减。目前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重大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如甘肃武威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自然灾害频繁。现该地区耕地面积已缩减1/4左右,沙化面积达农田面积的2/3以上。
2.污水灌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淡水资源短缺,我国于1958年开始利用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废水进行大规模的污水灌溉,现有污水灌溉面积约67万hm。虽然污水灌溉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更会引起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3.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前所述,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将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土壤肥力下降以及侵占和污染农田。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今,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趋势严重。而西南地区则石漠化趋势严重。水土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影响该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土资源的管理主要是,以地方行政机关管辖的行政区域为管理单元,实行区域管理。因而,在局部上土地资源的利用看似合理,但从宏观、整体上看则往往存在着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
4.乡镇工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迅猛发展,乡镇工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但乡镇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三废”。这些污染物进入农田后构成了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险。例如,1995年湖南全省,据统计,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7666.12万t,处理率仅为15%,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悬浮物、COD、石油、挥发酚等;废气排放量1110亿m,处理率为12.99%,主要超标污染物是工业粉尘、烟尘、二氧化硫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664.61万t,利用率仅为6.80%。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常发生农业急性污染事故,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酸雨还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在湘江流域和沅水流域形成为两条明显的酸雨带,给农业生产造成潜在的威胁。固体废物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还造成土壤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污染,危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土壤甚至因失去耕种价值而废弃。
5.农业污染源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农业污染源主要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及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农用化学物质包括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虽然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过量使用也会造成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1)化肥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作为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其用量不断增加。我国从1935年开始生产化肥,但到1949年,化肥年产量才0.6万t。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化肥工业迅速发展,1997年年产量达2911万t,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年产量2074.9万t,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化肥施用过量,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偏高,造成大量化肥流失。另外,不合理的施肥制度使化肥中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淋溶而进入水体,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鱼虾大量死亡,水质恶化。此外,化肥还造成土壤、地下水及作物中硝酸盐的积累,硝酸盐还原后形成亚硝酸盐可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带氧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紫绀等缺氧症状,严重时甚至使人窒息死亡;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同时还具有致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人类患癌症的机率。长期饮用含硝酸盐的水会产生人体慢性中毒,家畜使用含硝酸盐的饲料也会中毒。化肥(主要是磷肥)中所含的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有害物质,还会对区域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危害。
(2)农药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农药对治理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农药残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1年农药总使用量为76.1万t,1995年为108.7万t,1997年则达119.5万t,平均每km农田施用量达7.76kg(按播种面积j计算)。由于农药施用有效利用率很低,一般仅20%~30%,因此农药的大部分漂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一小部分则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形成危害。我国在1983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以后,大量使用毒性大、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农畜产品污染十分普遍,不少烟草、茶叶、鸡蛋、冻鸡、蜂蜜等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被退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各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农药用量不得不成倍增加,但这又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大量天敌的死亡。
(3)农用地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农膜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农膜技术自70年代从国外引进以来,其发展速度之快,应用作物种类之多,推广面积之大,社会经济效益之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推广史上所罕见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膜覆盖栽培面积1980年为0.17万km,1996年为700万km,1997年达774.9万km;农膜的使用量从1980年的5.3万t增加到1997年的101.1万t。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废膜不能自行分解,滞留于田间既不利于中耕,又会对深层土壤造成污染危害。土壤中废膜多时,由于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中水分、空气、营养元素的正常分布与运移。据调查,使用农膜一年的地块,每亩残留片约2.17kg,使作物减产6.43%,连续使用5年地膜的地块,每亩残留废膜21.69kg,使作物减产24.70%。农膜对土壤质量、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物理方面的;而对农产品质量和天空的污染由于自身成分和焚烧产生的物质,则是化学性质的。
(4)禽畜粪便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近五年来,在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同时,各地强化保护,充分依靠和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在生态脆弱、地广人稀、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加大了封育保护的力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充分发挥了生态自我修复的力;并在128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在30万km的“三江”源区,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全国共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60万km。在推进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还加强了小流域、水源工程、舍饲养畜、生态移民、以电代柴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7万个开发建设实施项目,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达180多亿元,防治面积3万km,拦护弃土弃渣8亿多t。由于加强了执法监督检查,有效地保护了开发建设工程周边和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3.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推行户包、拍卖、股份合作、租赁等治理水土流失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大户治理,大户带小户,使治理开发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推行产权确认,在面上治理中实行先治后卖或先买后治等办法。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推行了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责、权、利,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治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治理水土流失和全社会办水保的新格局。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78万户农民、大户、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7万km,吸引社会资金108亿元。从而使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我国水土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必须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1.要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的建设,尽快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监察网络体系的建设。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完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土地法规,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稳定耕地面积,控制非农业建设占地,严把非农业建设用地审批,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占地。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种植业,以控制土地污染。因地制宜,开发一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2.按照安全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坚持农业生产与污染治理协同发展的原则,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管理力度。
(1)通过化学、生物、物理等措施综合防治作物病虫害,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这是防止农药污染的最好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加强对施药人员的培训,防止对农畜产品的污染。
(2)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化肥污染的主要途径就是多施生物有机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流失和挥发。逐步推广土壤诊断和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发展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逐步改善化肥结构,改变目前氮、磷、钾比例失调和营养元素单调的局面。推广使用复合肥,调配好营养比例。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以有效地减少化肥流失。
(3)加强破废地膜的管理,防止废膜污染。目前尚无成熟的防治技术,因而应通过加强管理,以促进破废地膜的回收。要宣传破废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通过各级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技干部,指导农民回收破废地膜,以防止破废地膜在土壤中积累。建立破废地膜收购和加工企业,通过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以促进破废地膜的回收。
(4)加强畜禽养殖的排污管理,制定排污标准。对于畜禽养殖业,要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对畜禽粪便实施综合利用深加工和无害化处理,防治畜牧业污染发生和发展。要突出发展“特色”、“绿色”、“有机”农业,狠抓山区特色产业开发,走农业“清洁生产”的道路。
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系统,重点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模拟系统和数据库,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战略的总体实施方案。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时,要特别注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二)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要继续引导各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做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总结生态农业县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用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和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
2.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农村的能源结构,改善农民单一使用植物性燃料的现状,倡导使用太阳能、水能、沼气、风能,以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3.加强草地生态工程建设,禁止开垦草地,对已开垦的宜草不宜耕的地区,逐步退耕还草。积极贯彻实施《草原法》,加强草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设“草库仑”,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兴建一批生态牧业基地,逐步扭转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开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在干旱地区建设区域性调水、拦蓄洪水等工程的同时,全面实施农田水利蓄水工程,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和完善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体系,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四)完善管理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
1.进一步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的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环境监测力度,逐步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预警系统。
2.继续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开展例行监测工作。
3.定期对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进行常规性监测,并加大对渔业污染事故和赤潮等应急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海洋渔业环境污染和污染损失情况,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4.针对当前蔬菜等农畜水产品污染危害大的状况,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开展例行监测,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完)(更多:财经新闻 http://news.cngold.com.cn)
第三篇:关于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的话题
关于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的话题
关于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的话题
Our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lives.We need the fresh air, the clean water and so on.In the past, there were many trees around us ,the air was fresh and the river was clean.But now,people cut down many trees.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oution are very serious.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becomes very terrible.We shoul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First, we should plant many trees to keep water.Second , we can ride a bike or walk to the school and work..Third , we shouldn’t throw the dirty water into the river.Fourth, we shouldn’t use the plastic bags.Finally, we can ask more people to join us.
第四篇: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艾来提江·库尔班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结合新疆水资源的概况和分布情况,对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了环境保护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
水资源是新疆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否可以高效保护水资源以及对于水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事业的成败。
一.新疆水资源概况及分布特征
新疆境内大小河流总共有570多条,其地表可利用量为617亿立方米,在平原地区下水天然补给量为65亿立方米,包含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在内总共可以利用的水量为6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大约占全国人均的2.2倍,在我国排在第四位,从此角度而言新疆的水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是,仅从新疆的土地面积平均水量却只有4.8m3/km2,在全国仅排在倒数第三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疆的水量又是一种非常紧缺的干旱内陆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匀。我们从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新疆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情况。然而,根据时间季节的不同,虽然新疆河路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但是年内的水量分配却又是非常的不均匀,呈现出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现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的经济的发展之间也十分的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资源环境恶化
由于河流上游大量的开荒,将流域水流大量引走,导致下游水量严重减少,一些河流甚至出现了断流的情况。由于河流流程减短,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恶化,河流断流断面逐渐的向绿洲移动,破坏了天然的水盐平衡,将土壤中的积盐和地下水流的矿化得以加重,造成了土壤盐渍化。人们只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将环境保护问题抛诸脑后,导致了水资源恶化严重。
(二)胡杨林等自然植被衰竭
新疆的自然气候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条件下自然植被难以成长生存,但是由于内陆河的滋润,以胡杨为主的绿色植物成为了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有效的防止了沙漠化的,胡杨的有效防护稳定了荒漠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减少了胡杨等自然植被赖以生存的水分,直接导致绿色防护植物大量的死亡。
(三)沙漠化威胁
沙漠的形成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又因为新疆气候干旱而水源缺少,绿色植被大量的死亡,没有新的植被覆盖,使得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正朝着一个严重后果恶化。水源和绿色植物的减少与沙漠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疆很多地方的沙漠化扩散十分迅速,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恶化。
(四)湖区生态恶化
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主要调节器是湖泊,湖泊的水量和质量不管是湖泊的自然资源还是整个生态系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生态结构本身就非常的脆弱,如果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对于生态的平衡和资源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制定全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对于新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水资源和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跨流域的调水都需要做好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够全面将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对于地表水需要适度利用,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采,将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机的统一进行调配;对于各州的用水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满足经济用水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用水进行有效的保障,努力将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行全面提高。
(二)强化流域资源的统一管理
要强化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对水权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对于相关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以及经营权都需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全面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要的水量,要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地位,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得以加强,明确管理机制,更好的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和管理规划。
(三)依法加大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水利行业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首先对于水资源污染较大的中小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没有实现污水处理标准的坚决不允许其经营,全面将新疆内部企业污水处理达标量进行提升。对于一些不符标准排放污水的企业单位和责任人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惩罚,全面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督管理,为了强化遏制土地利用中地下水位下降与水质污染的出现,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时候必须保证是采补平衡的情况进行使用,在发展城乡经济产业的时候,对于没有达到污水处理标准超标排放的污水,需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严格禁止,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四)推广先进灌溉技术
利用水流进行灌溉,新疆对此应当做出节水灌溉总体规划,将宣传力度进行有力的加大,有效的在人们思想中增强节约用水意识。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将灌溉区的设备进行有效的更新,使其能够在灌溉方面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农业的节约用水,首先就是从灌溉着手,根据灌溉渠的实际情况,全面推广节约水源的方式灌溉,例如采用渗灌和大田喷灌以及膜上灌等节水技术,避免水量在灌水过程中的损失。
(五)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各流域的水体进行有序功能区规划,对于规划区域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目标,对于区域之内的水质做出相应的评价,针对出现的主要污染物,进行有效的防控和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水质,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最佳化利用。各级政府要将水土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写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总结:对于新疆的水资源要高度重视承载问题,全面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新疆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学广.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
[2] 母敏霞,王文科,杜东,赵顺阳,乔晓英.新疆奎屯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2)
第五篇:关于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年9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 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将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省水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水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良好、符合 Ⅰ~Ⅲ 类标准的占84.4%,水质较差符合Ⅳ类、Ⅴ类标准的占7.8%,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断面占7.8%。河流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BOD5(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与2006年相比,水质良好符合Ⅰ~Ⅲ类标准的监测断面增加了10.7%,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主要湖泊,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占50%,符合Ⅳ、Ⅴ类标准的占36.4%,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占13.6%。与2006年相比,水质良好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湖库增加了5.4%,主要湖库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
——三峡库区干流及支流水质良好,21个监测断面中Ⅱ类水体占76.2%,Ⅳ类水体占23.8%,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丹江口库区干流及支流水质总体为优,5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Ⅰ~Ⅱ类水质标准。
——监测的18个重点城市35个水厂的3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月水质总达标率在90.7%~100.0%之间,全省监测水源地年水质达标率为99.1%,高于2006年98.3%的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4.6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9.1亿吨,约占总量的36.9%;生活污水排放量15.56亿吨,约占总量的63.1%。涉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0.14万吨,较2006年减少2.45万吨,减幅3.9%,居全国前列。
2008年上半年,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总体保持稳定,汉江支流水质状况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由重度污染趋向中度污染。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44%。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考核。一是统一认识,上下联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将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改善水资源环境质量,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湖北的一件大事,积极破解“优于水亦忧于水”的难题。罗清泉书记、李鸿忠省长多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科学规划,加强指导。组织开展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环评工作,编制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三是强化水资源环境目标责任制管理。省政府每年与各地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将重点湖泊、重点流域环境质量和污染减排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探索流域环境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四是不断加大督导力度。省政府多次组织对各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督导,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全省范围内的环保执法检查,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执法和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和视察。2008年,省人大将加强汉江中上游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列入今年重点提案,省政府将其列入省长领办案件进行督办。今年8月底至9月初,省人大、省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到重点地区进行水污染防治工作视察,促进了当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专项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去年以来,省政府把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小企业作为污染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两停止、两不准”的硬杠杠,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铁腕治污,依法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生产线)。2007年,全省组织开展了“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四个专项治理,依法关闭造纸企业171家(生产线),削减COD9.81万吨/年,全省造纸企业平均规模由治理前的1.1万吨提升到3.2万吨;关闭小水泥91家(生产线);关闭小火电机组60.3万千瓦。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省政府安排32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十堰市关闭了63家黄姜加工企业。全省完成新建、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9个,新增二级处理能力92.25万吨/日,占全省已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的29%。目前全省已建成的3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营,平均运行负荷率为89.34%。全省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市县达62个。
2008年,省政府在去年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印染、小柠檬酸”等专项治理。截至8月底,已关停小造纸企业25家,淘汰落后产能13.076万吨;关停小印染企业15家,淘汰落后布匹印染产能18365万米布和针织品印染产能1.34万吨;关停小水泥12家,淘汰落后产能127.5万吨;关停小钢铁46家,淘汰落后产能243.33万吨;列入今年淘汰名单的7家小酒精、小味精企业提前全部关闭到位。
(三)实施区域治理,修复江湖生态。一是大力实施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建设112个,占规划项目总数的94%,完成投资23.27亿元,占规划概算投资的96%,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控网络基本形成,累计清理库区干支流水面漂浮物20.75万吨、固体废物225万多吨,安全处置了3.3万立方米历史遗留的危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源1枚,清理处置了43.10万吨工业废渣。《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中,我省新增纳入62个项目,总投资约23.5亿元,目前正抓紧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近期我省规划的20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中13个国家已下达了投资计划,总投资91083万元。世行汉江流域污染防治项目第一批子项目已签约,拟利用世行贷款7705万美元。
二是加强梁子湖、洪湖水资源环境保护。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了梁子湖管理局、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赋予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梁子湖、洪湖地表水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日常数据监测,为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编制完成了《梁子湖水污染防治规划》、《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和水草种植,增加鱼类种群数量和水草数量,积极组织围网养殖拆围,梁子湖拆网2.4万亩,洪湖拆围13万亩,大力实施“退渔还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组织开展四湖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研究制定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省财政下拨3亿元专项资金。截止目前,西干渠水利血防工程已完成26.17公里的渠道疏挖,总干渠综合治理完成26公里的疏挖工程,洪湖围堤整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已陆续开始实施。12个集镇的污水处理厂中3个试点乡镇已开工建设。
四是加大东湖等城市内湖污染治理。东湖实施了截污和清淤工程,形成了沙湖、二郎庙、龙王嘴三大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污染严重的水果湖和庙湖进行了清淤。针对截污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武汉市开展了“清水入湖”行动,对入湖污水采取分散治理、达标排放的方法,减少入湖污染负荷。积极组织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将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等6个湖泊连为一体,并与长江“活水”连通,促进水体更换。荆州市投入2600余万元,采用生物治污技术,对中心城区庙湖进行综合治理,庙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加强环保执法,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执法监管。省管大中型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把化学需氧量等总量减排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未完成规定削减任务的地方,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上收了造纸、黄姜加工等部分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环评审批权限,暂停部分行业环评审批。2007年以来,组织省环保局与省公安厅、省高检、省高院、省监察厅建立了环保执法协调机制,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明显加大。
从2001年起,连续八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群众身体健康”等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尤其是2007年以来,各地纠正各类环境违法问题1948起,挂牌督办典型环境案件332起,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22人次,暂缓或不予受理476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责令122个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的项目停止生产、限期落实“三同时”;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排污口34个、二级保护区排污口42个;查处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违法排污企业145家,挂牌督办涉水重污染企业30余家;关闭尾矿库35座,整治40家涉危企业环境问题;清理废止了8个市、51个县(市、区)出台的100多项有悖于环保要求的“土政策”。今年5月,省政府组织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等17个部门合力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全省环保重点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2004年—2007年,省级筹措资金9372万元,争取中央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资金6670万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国控重点企业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率达到89.52%,预计10月底可建成联网。基层环保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六)加强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长效治水之策。一是探索区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了梁子湖环境保护区域协调机制,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水资源环境保护职能,设置了统一监管机构,促进了跨行政区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成立了漳河水库环境监管协调小组,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出台了规范性的文件,开展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监察试点。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排污费征收改革,出台了《湖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模式,建立了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保新机制,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税务总局的高度认可。三是将梁子湖、东湖水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水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机制。四是统筹水资源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七)深化环保宣传,增强群众环境意识。积极推进环保宣传贴近生活、深入群众,走向社会。一是配合省人大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举办了湖北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论坛,表彰了一批环境友好企业和环保先进个人;二是连续开展了四届“绿色荆楚6·5”环保宣传月系列活动;三是在全省多所高校开设了环保专业,将环保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增加了环保内容的教程;四是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学校”15所、122所,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社区”5个、22个,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家庭22个、200个,全社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和舆论氛围逐步形成。
我们在水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委、省人大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目标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部分地区的水污染状况依然比较严重;企业违法排污现象依然存在;水污染防治执法还存在薄弱环节;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有待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较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我省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下一步,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增强水资源环境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一是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逐步将自然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组织开展排污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示范。三是强化政府水资源环境保护责任,探索建立政府领导担任“河长”、“湖长”制度。四是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机制和跨界水质目标管理,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市州,暂停安排省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该地区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五是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行绿色信贷政策,防范企业信贷风险;在环境事故高发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故预防能力;强化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及时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研究制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引导污泥的妥善处理。
(二)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治理。以“长江、汉江、清江、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区域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一是以武汉东湖为重点,采取科学调水、合理控闸等措施,加快湖泊水体循环交换,构建生态水网,重构良性水生态系统。二是开展汉江中下游及三峡水库等水体水华防治工作,防范环境风险。积极保护流域内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三是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步检查考核。五是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影响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安全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关停。
(三)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调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二是加大奖励资金调度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科学调度奖励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减免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税费,保证其正常运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督促各地依法全额征收污水处理收费。四是加强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督查,确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一是设立省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流域和湖库的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的引导资金和饮用水源保护。同时,督促地方各级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二是制定有利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探索发行水资源环境治理债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采用多种投融资形式,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我省水污染治理,发展污水处理等环保产业。三是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为我省水污染防治引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五)努力解决结构性水污染问题。积极扶持水耗小、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水耗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产业扩张,并有重点地改造一批企业。一是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淘汰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化工等行业落后的生产能力。二是严格准入门槛,有效控制新增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2009年起,停止审批向河流、湖泊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从严控制向湖泊排放氮、磷的项目。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冶金、造纸、酿造、制药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是加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在重点河流、湖泊流域范围内科学划定限养、禁养区域,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限期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三是进一步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生物防治的力度,保持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五是开展乡镇污水处理的示范试点,在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区域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长效机制。
(七)严格执行水污染物防治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考核评价、排污许可、区域限批、行政代执行、水污染损害诉讼法律援助等制度。从严控制在重点河流、湖泊流域新建、改建或扩建排污口。对存在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价,建立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合理规划优化长江、汉江干流取水口与排污口,推进流域化工、造纸等高耗水产业合理布局。建立符合湖北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立环保第一审批权。从严控制向水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杜绝产生新的污染。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形成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上、中、下游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体制,推广跨市州水体联防联治的协调机制。严查违法排污企业,对偷排、漏排污染物的企业,实行挂牌限期治理;重点控制和削减钢铁、造纸、医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切实加强对环境敏感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环境监察。对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的,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抓好重点案例的处理。
(八)提高科学治水能力。一是将影响我省水资源环境的共性、难点问题列入省科技专项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示范,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二是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湖泊水资源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各湖泊水库生态安全保障综合方案,开展江河湖库休养生息试点、示范。三是根据水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开展地方水资源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严格环境准入。
(九)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水资源环境。及时向社会公布主要河流、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质量,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诚信制度和环境监督员制度,推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情教育,传播科学的水知识,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环境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环境的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水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
水污染防治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委、省人大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全省人民高度关注,我们将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深化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水污染防治目标如期实现,切实保护好全省水资源环境。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
(2008年9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了大量工作,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水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水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特作如下决议:
一、认真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责任制。水资源环境保护是关系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资源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不能完成保护规划目标和治理任务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二、加大对重点流域、主要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汉江、清江、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污染防治,着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我省“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法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开展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闭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落实“三同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制度,从源头防止水环境污染。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规划,逐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四、积极推进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推进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整合环保、水利等部门水污染监测资源,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发行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债券、排污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等试点工作。要加大对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水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
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配套法规建设。加大水资源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执法水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协调,共同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督促和支持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千湖之省”湖北面临干旱威胁 年缺水55亿立方米
新华网武汉3月23日电(记者 沈翀 郑璐)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誉,经常要面临洪水的威胁,似乎是水多为患。然而,该省新发布的2010《水资源公报》显示,湖北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将逾55亿立方米。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金正鉴介绍,由于湖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湖北省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区域越来越广,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55.7亿立方米。
以2010年为例,虽然湖北遭遇近20年来最强暴雨洪涝灾害,局部地区仍然出现干旱缺水。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显示,从时间上看,湖北省汛期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2.6%,降水最多的7月份降水就占了年降水量的26.7%。从空间上看,全省降水由南向北,由东、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及鄂北岗地递减。
金正鉴说,《水资源公报》还显示湖北水资源家底并不丰厚。湖北以过境水为主,全省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3.5%,位列全国第十,人均年占有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湖北省水利厅表示,为减少干旱缺水带来的损失,该省计划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并实施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此外,湖北省还计划实施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开展“百河(湖)保护行动”,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为重点,全力推进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