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材料作文
给材料命题作文的立意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曾经有人问在大街上散步的罗丹:什么是艺术?杰出的雕塑家毫不迟疑地回答:‚减去多余的部分。‛简单的回答,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想一想,我们许多时候不正是需要减去多余的部分吗?请以‚减去多余的部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反思生活,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应考虑生活中该‚减‛去些什么。例如减少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减少对物质生活的贪婪享受,减轻过重的生活负担,减少繁琐的生活环节……还可深层次地分析‚减‛与‚加‛的辩证关系。比如,减少对子女的溺爱,可增强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减少对名誉地位的过度追求,可增加淡泊、朴实的生活情趣。文体选择上,记叙文、议论文都可写,关键是要围绕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等方面立意,力求使文章深刻而有味。
人生是一项深沉的艺术,只有善做减法的人,减去多余的部分,才能在人生的画卷上抹上绚丽的一笔。减去多余,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
范文一
减去多余的部分
人生是一项深沉的艺术,只有善做减法的人,减去多余的部分,才能在人生的画卷上抹上绚丽的一笔。有古人言:‚舍得,舍得,即可大得。‛或许古来圣贤早有预言,不懂得做减法的人注定为人生所累。滚滚历史长河,滔滔大海,有多少英雄豪杰因不能减去多余的部分而使自己劳碌不堪?
‚霸王别姬‛已成为一段经典绝唱,然而你能忆起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却因无法减去心中多余的部分而自刎乌江吗?李清照写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无法割舍心中的纠结,以为自己愧对江东父老。可是,项羽他错了。只要他可以减去自己心中多余的纠结,他照样可以东山再起,再现英姿!但他是项羽,一个不善做减法的项羽,注定重演悲剧!
不知道为什么,我更欣赏李白,一个真正懂得做减法的人。仕途失意,让他看破了官场的是是非非。于是,他潇洒地感叹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呀,他做到了,他是真正的懂得运用人生减法的人。他舍弃了名,舍弃了利,舍弃了仕途,‚且放白鹿青崖间‛,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是一位智者,他早就明白,那些能减去多余部分的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一首《逍遥游》,一句‚逍遥‛叹,就是我们尊崇的庄子人生写照。庄子逍遥一生,从不为名利所累。即使是惠王派人请他做宰相,他也宁愿‚摇曳于涂中‛。他善做减法,减去了人生的世俗名利,减去了人生的悲凉伤感,减去了人生的是是非非,减去了人生的污秽残叶,他是天才的数学家!庄子的智慧,也许让我们望尘莫及,但他的减法运算足以让我们受用终身!
人生是一项深沉的艺术,只有善做减法的人,懂得减去多余的部分,才能在人生的画卷上抹上属于自己的绚烂一笔!
人生是一项深沉的艺术,只有懂得减法的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赢得从容、洁净的永恒!范文二
减去多余的部分
悠悠岁月,我们跋涉千山万水。沿途,山花烂漫,而遍野的荆棘却阻挡着前进的道路。恐惧、无助,不由占据心头,何时能达到富丽堂皇的殿堂,何时能‚蓦然回首,那人却灯火阑珊处‛?
黎明,曙光迸现,不带着炫彩,不带着云霞;夕阳西下,也竭力展现最后的温柔,不带着浓情烈日。无限之美景却是减去了多余的部分,只带着一份信念,一份纯真。
总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浮光掠影,总想在璀璨的星空划下最美的弧度,总想在万花丛中尽显妖娆。而生命的暴雨却一次次浇熄了我高昂的热情,凛冽的秋风无数次生冷地吹打着我的脸庞,只觉得泪眼模糊,双手无力攀援。落寞无力。伤心无助让我一度不想再爬起。可是命运进行曲却不止地在耳边回响,鼓励的话语掀起心湖的波澜,‚减去多余的部分,拒绝恐惧,拒绝失落,你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胜利的彼岸将会到达,扬帆吧!‛
一段没有终点的旅途,要背负着重重的行囊。只带着自信、勇敢;减去放弃、失意。正如罗丹所说,艺术史减去多余的部分。人生也如此。要想踏上锦华丛生的康庄大道,领略鸥翔鱼游得水天一色,就必须 1
学会减去,有舍才有得。
穿梭于缝隙间,漫步在旅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段拼搏的人生。古有张骞闯开丝绸之路,只因怀着对世界的探索,减去了迷途的恐惧;今有教师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只因他们想铸就学生的理想,减去了过程的劳累。
生命的流史如细沙在指尖划过。碌碌无为不是我们的追求。精彩人生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为自己的生命添色加彩的人生不是精彩人生,不学会减去多余的部分,不会有绚烂的结局。
希望的种子在春天播种下了,成功的稻穗会在秋天掀起波浪。挫折、困难是成功的导师;恐惧、无助时失败的领队着。吹散心头的阴霾吧,减去多余的部分,你会发现,精彩的人生就在灯火阑珊处!范文三
减去多余的部分
禅宗五祖曾经问道: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或许,我们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但是,六祖慧的答案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其实有时候我们心中有太多不能割舍的,所以我们心中有太多不能割舍的,所以我们时时被世事所困,内心纠结。如果我们能减去我们内心多余的部分,或许我们也会回答出六祖慧的答案。减去多余的部分,是一种哲理。减去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对月‛的及时行乐的心情;减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感伤;减去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悲痛心情;甚至减去王国维的‚人生之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却似连江片片萍‛的消极的心情,这样我们的眼前必是一片澄澈与清朗。
艺术是什么?罗丹的回答是‚减去多余的部分。生活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减去那多余的想法。‛曾经有一个人,是因为落选主任的位置,差点出了人命,一个苦苦找工作却找不到的大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摇摇头,粲然一笑:‚真是不知足啊,他只是不被重用,而我,是没人用。‛我多想让那个人听到这大学生的回答,让他知道有时候牵绊自己的,劳累自己的,恰恰是内心那多余的想法,如果那个人没有多余的想法,只是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渴望飞黄腾达,或许他会活得更充实,至少会无忧无虑。
减去那多余的部分,会让生活变得简单,但可以变得幸福;减去那多余的部分,是让艺术变得真实但可以使艺术更具魅力;减去那多余的部分,会让内心变得单纯,但可以变得充实而牵绊。其实,自然界小草是最简单的生物,没有花艳丽的颜色,没有大树那庞大的身躯,有的,只是对风,对自由的向往。小小的身躯,竟可以忍受风吹雨打,眼光炙烤。若你问,草的身躯为何如此单薄?‛我会回答:‚那是因为它把多余的部分减去了,留下的是精髓。它有一份坚韧,一份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一份傲岸不羁的傲气,躯体是瘦弱的,但性格是坚强的。‛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走完人生之路。把心中那多余的部分减去,你会发现,围棋越下越有趣,生活越品越有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剖题
心理学家说,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觉得幸运,而当遭遇厄运时却往往会感到命运不公。而一个人眼中的生活常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把困难、不顺视为生活常态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平静积极,从容坦然。当一个人将挫折、不幸、苦难的出现视为生活常态的时候,就能有直面的勇气,同时,也会对来自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心存感激。
此题内容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应呈现辩证统一的理性思考。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既可以写自然,也可以写现实社会。从作文立意上可见作者对生活中欢喜忧伤、逆境顺境的态度。范文一
生活的常态
节日总离不开烟花的绚丽,它的耀眼、夺目让每个人都为之驻足;然而照明我们归家之路的往往是那一盏盏平淡无奇的路灯,每天每天,每年每年……
齐白石的一幅白菜图道出了‚大味必淡‛的道理,这‚淡味‛并非‚乏味‛,而是‚生活的常态‛。谁能拥有一辈子的传奇人生?那样的‚不可思议、惊世骇俗‛只存在于神话世界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淡淡的生命体。
摔倒、失恋、生老病死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这都是生活的常态,并没有什么稀奇。或许摔倒让你懂得爬起,失恋让你的心备受磨砺,一场大病让你悟出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幸运儿,是上帝眷顾的‚特殊优待人群‛,但那样的幸运太飘渺,生活的常态你可曾看清?
迪斯尼先生曾在车库中拮据地生活,成天与老鼠为伴,这是多么恶劣的条件与环境?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巴望‚天降馅饼‛,他安分地享受这生活的常态,最后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作了米老鼠,打拼出迪斯尼!他守候着生命中‚路灯‛微弱的光,并最终让充满力量的烟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两次高考名落孙山的学生,但他第三次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他曾是一个被学校广播通告处分的‚冤枉教授‛;他曾是一个几次申请出国被拒的可怜小子;他曾是一个唯唯诺诺、不善言辞的‚害羞男子‛……他遭遇的失败、挫折数不胜数,但他心里很明白,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是他必须接受、面对的现实,当他最终将‚新东方‛办成在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时,他感慨万千,生活的常态里,有太多看似不幸却可以成为机会的东西。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前两位成功人士那样‚辉煌‛,或许你今天刚经历了十几家公司的拒绝,或许你今天刚与恋人分开,或许你刚经历破产甚至无家可归,你觉得落魄、孤独、无助……你觉得前方一片黑暗,你觉得你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但是,真的如此吗?
立起源于心中的力量,那股力量或许刚强,或许柔软,看看前两位成功之前的遭遇,他们就此自暴自弃了吗?没有!就算我们不能如此成功,为何不借鉴他们当初面对生活常态时的那颗温热的平常心呢?人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学会‚看穿‛,那么不论环境如何你都不会被左右,不会有遗憾。懂得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并不是木讷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以一颗恬静、感恩的心豁达地体悟生命,不论失败、成功,幸运或不幸。
要知道,真正懂得‚生活常态‛的人才能活得通透明白,不论是怎样的打击、挫败都浇不灭他心中‚温吞‛的那团火,因为他心中的‚柔软‛不是‚软弱‛,而是任凭风吹雨打都捣不烂、碾不碎的‚韧劲‛。‚看穿‛生活的常态,也是一种境界,从此你会活得心境恬然,就如同修炼了‚禅‛一般。得分:65分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严谨的结构与独特的视角点亮了全篇,文章开头借路灯隐喻了淡然之态是生活的常态,而后却笔锋一转谈到生活中的难于免俗的挫折,连举了迪斯尼和俞敏洪两个例子,使文章在内容上真实可感,最后作者以一个平常心‚看穿‛生活的常态做结,不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隐喻,而且使文章在思想上有了纵深,没有就题论题,而是更智慧地让我们了解到心境坦然的平淡之态才是懂得生活本真的真正的‚常态‛。
范文二
生活的常态
浮生若茶。
每个人的生活都好比是一杯香茶。当茶叶散发出脉脉清香时,那是你的宝库运,然而不断地被水冲泡、荡涤、洗礼才是生活的常态,就如同生活中注定要经受栉风沐雨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获得灵魂的自由。是的,经受苦难是生活的常态。
那一缕涩香,在我的嗅觉中弥漫。那是朱生豪在家徒四壁的环境下孜孜以求地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那是史铁生在合欢树下坐着轮椅寻找母亲的痕迹;那是尼采在不被人信时对真理的坚持;那是袁隆平烈日下行走在稻田间的滴滴汗水……我们的生命往往不缺少财富、健康、理解与成果,同样少不了困难。就像生命的最初状态是一摞等待沸水浇至的茶叶,各种考验与挑战必将如影随形。然而人类的特性,却是愈被打倒,愈会站起来。
那一抹清香,抿进了我的嘴角。是,不屈的灵魂也许正对将要来临的暴风雨顾盼生姿,他们渴求用生命的热爱去加热水的温度,以使自己的价值能得以历久弥新。经过焚烧的金刚石终能成为钻石,受过沙粒疼痛的蚌终能吐露珍珠。《宽容》序言中的先驱者历经数载终于打开了通往光明之门,那无数伟人为世人指明了真理的方向。‚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没有那些灾难的洗劫,我们如何看到霍金用智慧征服宇宙;如何能体会《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字字珠玑;如何能看见一片曾洒满前人鲜血、如今成了湛蓝得令人流泪的天空……
林清玄曾将生命中的记忆比作旅店,而生活的常态则是在马上不断选择奔跑的方向;罗梭将生命比作一道弧,‚我们都将按照这个轨迹运行下去‛。可是我认为这些比喻都未能揭示生活苦难的本质和其间精彩纷呈的过程。我们是杯具中的茶叶。温水无法溢出生命的智慧和芳香;唯有用沸水无间断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流芳千古的生命常态。
‚一个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浮生若茶,命运多舛,但更重要的是能直面痛苦、化解痛苦并转之溢出生命清香的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在生命从容时获得安心,在惶惑时面无惧色,在生命苦难时获得一份内心的镇定与勇敢。
得分:63分
点评: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技巧,以茶喻人,茶经沸水的洗礼最终茶香四溢,而人生则需苦难的历练方能达到大成境界。正如作者所言‚唯有用沸水无间断煮的人生,才是真的有意义的,流芳千古的生命的常态。‛这种写法,不仅起到了将难于把握的题目化繁为简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道,体现的既是写作的功力亦是灵感的体现。
第二篇:给材料作文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种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超越医术本身。dgdgf
……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那些回忆?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名字和校名。
{思路点拨}
“学习”是材料的核心,命题和立意都必须把它作为重心,可以回忆你在学习路上攻克难题的快乐,学有所获的愉悦,也可以有面对题海的忧愁……一路走来,甘苦自尝,忧乐在心,属于自己的那些体验和感悟也很精彩,不是吗?记下那些灯下苦读的日子,和别人一起分享那些珍藏在心间的精彩吧
第三篇:给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蛤蟆在进行竞赛,看谁先到达一座高塔的顶端。周围有一大群围观的蛤蟆在看热闹。竞赛开始了,只听到围观者一片嘘声:“你们无法到达塔顶的!”
其它的蛤蟆都被说服停下来了,只有一只蛤蟆一如既往继续向前,并且更加努力。
比赛结束,其它蛤蟆都半途而废,只有那只蛤蟆以令人不解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下来,竭尽全力到达了塔顶。
其它蛤蟆都很好奇,纷纷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结果大家才发现—它是一只聋蛤蟆!
要求:
1、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
要对材料扩写、叙写、改写。
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缺陷·优势
也许你为自己的不足而埋怨,也许你为自己的缺陷而自暴自弃,但是你是否想过缺陷也能成为优势,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一只耳聋的蛤么,你可能想不出它会有什么过人之处,也许还会受到同类的歧视。但你想错了,在一次竞赛中,它凭借耳聋的“优势”夺得了冠军。正因为它耳聋,所以听不到别人的闲言碎语,致使它能够凭借顽强的毅力爬到高塔顶端,赢得了其它蛤蟆的羡慕的目光。这个例子不正有力地证明了缺陷有时可能成为优势吗?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这对于一位搞音乐的人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有人会认为他肯定会一蹶不振,而贝多芬用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曲子。这时想想,贝多芬双耳失聪不正为他创作音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吗?使他免受世间一切喧闹干扰,能专心致志的创作。缺陷有时也会成为优势。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他曾一度沮丧,厌烦一切世间事物,而这时改变她生命的沙利文老师出现了,莎莉文老师教她读书、写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改变着海伦凯勒对世界的态度,让她热爱生活,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海伦凯勒双目失明,让她失去了看见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机会,失去了享受世界的一项重要方式,但双目失明的她不会看到世间那些令人厌恶,使人害怕的种种罪恶,让她对世界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热爱。这一切,让她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
光明》这一优秀作品。如果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陷,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优势。
不要总是埋怨老天不公平,不要总是自暴自弃,你要相信: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如果你也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何不理智地面对它,也许你的缺陷会成为超越别人的优势!
第四篇:给材料作文
作文讲评课“六环节”教学模式介绍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指导课的延伸和升华。通过讲评,巩固学生已有写作成果,把感性的经验明确为理性的规则,从而应用于下一次写作实践,因此,作文讲评课在写作教学诸环节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鼓励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基于此,作文讲评课“六环节”教学模式指:
回顾文题,明辨得失——针对问题,探究方法——评改范文,体会方法——修改习作,落实方法——交流互动,展示成果——师生共勉,授之以渔。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回顾文题,明辨得失。
师生共同回顾本次作文题目及写作要求,教师对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表扬写作成功的同学,让他们意识到“我真行”;鼓励写作有进步的同学,让他们意识到“只要我再努力便会成功”;对那些作文写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我不笨,我再认真些也能把作文写好”。把需要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告诉学生,明确讲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针对问题,探究方法。
教师针对需要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为具体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在整个讲评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作为整节讲评课的内容总提,师生的双边活动据此开展。举凡审题立意,题材取舍,布局谋篇,技巧运用,文字表达,都可以根据学生写作实际情况有所涉及,但不可贪多求全,要突出重点,甚至可以突出一点,方法要具体、明白、实用,从经验上升到规则,在规则中落实实践,讲求一课一得的实际效果。
三、评改范文,体会方法。
结合探究所得的方法,师生共同评改从本次习作中选取的范文。范文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有代表性的,瑕瑜互见,既有闪亮之处又能暴露典型问题,为
师生共同修改提供方便的切入角度。教师要明确修改方向,给学生设置探究的重点,结合探究重点落实相关方法。可以分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小组长进行总结陈述。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讲评,把学生推到第一线当主角,使其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讲评、积极主动修改的情境,让学生在作文讲评中和教师产生互动。
四、修改习作,落实方法。
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责令探索,彼必将用心而得之矣。”其意思是说学生自己写了作文,还要引导学生自己用心修改才会有所得。学生通过评改范文活动不自觉地自我反省后,其重新作文的愿望愈加强烈。此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结合评改活动中所体会到的方法修改作文,可以小组之间交换后进行修改,也可以自我修改。参与这个环节意味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方法的落实过程,决定着学生能否做到一课一得,也决定着师生的讲和评是否产生了实际效果。
五、交流互动,展示成果。
小组推荐及学生自我推荐好的作文并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评。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在交流展示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亮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写作的快乐,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尤其要鼓励写有个性的文章,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擦出思想的火花,撒播创造性思维的种子。
六、师生共勉,授之以渔
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谈写作方法上的收获。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讲评课的重点,给予写作方法的总结性点拨。
在整个作文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搭建作文讲评指导的平台,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发展成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体。要打破师生单向封闭的交流形式,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创造课堂多向、开放的活动氛围。从学会评改出发,落实到提高写作水平的最终目的。
第五篇:给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
1、根据下列材料,从多角度立意(议论文)。
美国一户人家,夫妻外出,留下两个孩子,不料发生雪崩,房屋为雪所掩,道路阻塞。营救的人员在第三天才打开房门,发现两兄弟竟然安然无恙,五岁的哥哥不仅给两岁的弟弟喂了食物,还给他洗了澡。
角度一:从两兄弟角度立论:或赞他们自立自强、自我求生、与自然共存的能力,或肯定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接受挑战、沉着机智、遇事不慌、临变不乱的应变能力。
角度二:从父母角度立论:父母要把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和技能传给后代;父母要注意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子女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角度三: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弊端立论:由于家长溺爱,不少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低。社会、家长、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自我求生、与自然共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信心与毅力。
2、根据下列材料,如果写成记叙文,应该确定怎样的主旨。
(1)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2)稻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但它们的头却垂得很低,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细雨让鲜花感谢春风妈妈,因为春风是春的使者;稻穗低头望根,是因为她忘不了这片供给她养料的沃土。于是扩展开去,作为子女,不应该忘记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作为中华儿女,更不应该忘记培养我们的祖国。一句话,不能忘根。
3、根据下列材料,从多角度立意。
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后,不得志。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是什么形状?”这人摇摇头。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中。这人悦然:“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恍然:”像花瓶。“智者摇头,提起花瓶,把水倒入盛满沙土的花盆。水融入沙土不见了。这个人陷入沉思。突然,智者发现了石阶上的”小窝“,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的结果。“这人遂大悟。
角度一: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只要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并坚持不懈,就能成功。或者:成功,必须能适应社会,不怕被埋没,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成功。
角度二:一个人的发展不用受外界的影响和约束,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才能成功。或者:只有在逆境中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不利的环境将会使你一事无成。
4、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确定主旨。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有的同学说:“我们生活很幸福,这里没有厄运,也没有不幸,我能创造奇迹吗?”
从表面看,此材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逆境能够成才;二是提出顺境能否成才的问题。其共性是“环境与成才”的话题,据此我们综合思辨后发现,主旨是:顺境、逆境皆能成才,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如何,题目:《奇迹就在你手中》。
5、根据下列材料,从多角度立意。
美,有时是不能采摘的。比如,早晨的露珠玲珑晶莹,不过,一旦把它们采集下来,那珍珠般的光泽就会立刻荡然无存;美,有时是不能近观的。比如,远山如黛,美丽而且神奇,可当你真的走近它,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大堆冷漠的石头;美,有时是不能触摸的。比如,水中清亮亮的月影,你要伸手一碰,那美丽的明媚就会立刻碎掉!
因此,人们总想把美采摘到自己篮子里的人,常常会收获许多失望。
角度一:美是什么?美有种种:人、自然、外表、内心、语言、行动,抽象的、具体的„„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美。
角度二:距离可以产生美,距离可以使美永恒,当我们面对美好的东西,该如何去欣赏、珍惜„„
6、根据下列诗句,确定议论的观点。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提示: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苏轼诗寄寓的哲理是:角度不同,所见各异,而要识“庐山真面目”,就需要换角度跳出“山外”去看;卢梅坡诗以梅雪为喻,说明事物各有所长。两诗异中求同,共同点就是“角度”即“立足点”。据此可立论:凡事要客凤地多角度地观察分析,才能识其真相。如果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各有所长”,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就偏离了题目要求。
7、读材料选最佳角度立意。
猪八戒坐在镜子前,镜中反映的猪八戒非常丑陋,猪八戒愤怒地抡起铁耙,把镜子打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无论大小,每块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提示:(1)从猪八戒这个角度可以提出: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不从主观上找原因,一味强调客观的思想是徒劳无益的;(2)从镜子这个角度可以得出:不畏强暴坚持真理可贵。
(3)从二者合一的角度可以得出:邪恶与暴力是战胜不了真理的。显然,这第一种视角,不仅紧扣猪八戒这个人人熟知的喜剧形象,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容易小入大出,是最佳角度;第二种也是单视角,但可联可比性不广;第三种视角大且面面具到,易写空泛。
8、根据《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从没角度立意。
提示:(1)从南郭先生角度,正向,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蒙混度日。逆向,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2)从齐宣王角度立论,批评齐宣王的享乐昏庸;(3)从齐泯王的改革精神。但还有最佳角度,从乐师角度,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个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好人主义”处世哲学来立论,指出“中庸这道”、“好人主义”至今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弊病,中国的许多事都坏在这种处世之道之上。启示人们:人人都要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勇于同一切坏人坏事作斗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会有希望,兴国才会有希望。
9、从下列成语中提炼出新的观点。“铁杵磨成针”或“名师出高徒”
提示:我们要敢干打破常规逆向思维,这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如:铁杵何须“磨针”、办事应讲究效率;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未必都出自名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