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分红保险的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分红保险的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杨智呈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精算师
新华人寿于2001年推出了英式分红保险产品,经过这几年的摸索,笔者逐渐领会了其中的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理念和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分红保险的基石——相互保险制度,然后阐述了英式分红保险背后蕴含的理念,最后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
一、分红保险的基石:相互保险制度
从全球保险市场来看,保险主体是多元的,除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外,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保险公司(Mutual Insurance Company)。分红保险就是产生于相互保险公司,随后才被引入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是由所参加保险的人自己设立的保险法人组织,其经营目的是为各保单持有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产品,而不是追逐利润。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保单持有人的地位与股份公司的股东地位相类似,公司为他们所拥有。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资本金,也不能发行股票,其运营资金来源于保费。此类公司设立前期所需的资金一般是通过借贷方式筹集,各成员以其缴纳的保费为依据,参与公司的盈余分配和承担公司发生亏空时的损失。
虽然我国寿险市场上还没有相互寿险公司,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相互保险制度中学习和借鉴如何处理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关系的方法。从相互保险的制度安排中,不难看出处理这二者关系的基本方法就是:看最后谁来承担成本,看在某种产品中客户与股东的关系。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英国保险业对这种内在制度有非常详细、近乎完美的设计,并且已经将这种制定落实到了产品和日常经营中。这种制度安排在分红保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分析研究分红保险产品中蕴含的理念的思想,对我国保险业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分红保险蕴含的理念
分红保险是一种保单持有人参与分享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英式分红还可以分享不可分享盈余),与保险公司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保险产品。保户在按/
5期缴纳保费以后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的保险功能,还可以定期获得保险公司对资金运作所得利润的分红。分红保险的分红方式可分为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指每年分得的红利不是现金而是保额,每年都根据上一年的保额按照当年的年度分红率进行分红,分得的红利保额再加到上一年的保额上,以这时的保额作为下一年分红的基础。保额分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主要是现金分红产品,新华人寿和太平人寿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有保额分红产品。保额分红最早产生于英国的相互保险公司,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所说的英国分红保险指的就是保额分红保险,该险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思想,下面对这些理念和思想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信托观念支持分红保险的治理机构。英国的信托法是全球最全面也是最好的,它影响了很多产品,包括现在的开放式基金和分红保险。一般来讲,公司出售分红保单每年度要给大家分配红利,那么红利是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在股东和客户之间分配呢?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向保单持有人实际分配盈余比例不低于当年的可分配盈余的70%。而在英国的寿险市场上不是这样的,他们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些钱不是股东的,保险公司充当的是一个托管人的角色,收取的是“托管费用”。其分红保单全部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在其每期增额红利和末期红利的决定上都赋予了寿险公司很大的随意性。当然,这种“随意性”的制度安排也就决定了英国保险监管机构将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以及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合理预期的考虑作为监管的焦点,“自有与公开化”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监管的主导思想。不难看出,信托制度不仅是分红保险组织形式的首选,而且还是分红保险监管框架的基石。基于信托的监管模式分别从道德机制、国家监管和市场竞争三个层面约束受托人行为、保障客户的利益安全。信托制度从道德诉求出发,把受托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内生化,形成受托人的利他主义偏好,从根本上保护计划成员。按照信托思想看待保险公司与分红险投保客户的关系,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这样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就解决了。
第二,重视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代表了其对未来红利水平及分配方式的预期,是建立在公司提供的产品说明以及保单红利演示基
础上的。寿险公司在进行分红业务管理和盈余分配时必须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它是衡量分红保单经营管理,尤其是盈余分配中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重要标准,也是解决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合理预期已经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的核心理念之一。
第三,有平滑的投资回报。英国的分红保险还能平滑投资回报,这是其他的投资方式做不到的。如果你买基金或者做其他的集合投资,你的净值和其他人的净值之间是没有调剂关系的,而分红保险能够进行分享调剂。每一年度的业务盈余是波动的,但是保险公司一般以稳定红利水平为原则,因此,业务盈余高的年度,可能并不提高红利水平;而业务盈余低的年度,可能并不降低红利水平。一旦出现非预期的不利变动时,也即社会环境有变化后,保险公司就可以动用之前的未分配盈余对没有退保的客户给予补偿。
第四,强调精算师职业判断。美国的保险监管是非常明细的,换个人一样也会做,英国则是要求职业人士有很强的判断力。英国是最早形成精算师制度的国家,什么时候分配,分配多少由精算专业人士决定。要求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对红利平滑、费用的收取与分摊、投资资产的分配、收益分摊等方面的操作方式和相关信息作出解释和说明,指定精算师必须把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英国精算师协会成立于1848年,这个组织一直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客户利益、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三个方面的关系,并形成了一种支撑着整个英国保险行业的精神,持续了一百多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保险行业基本上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这方面还很陌生,在教育上也没有体现出对这方面的培养。如果让股东做决定,股东可能是短期利益;让客户作决定,客户可能没有知识;让监管做决定,监管也是有任期的。所以它要求第四方的力量即专业人士来保证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个制度在产品设计中也能体现出来。
第五,合理不合情的奖罚制度。寿险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寿险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要比其他金融行业高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保险业现金流量的决定因素是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而不是金融体系的内生变量。这是因为只有被保人出险的时候,比如在被保险人死亡的时候,才会有现金流流出,显然这些影响现金流的因素不是金融体系的内生因素。寿险公司的现金流量的进
出主要是和人的生老病死有关系,而与金融市场的状况没有直接关系。资金是长期的,这就是寿险行业的最大魅力所在,但是投保人中途退保也会极大的削弱寿险公司的这一优势,从而给保险公司财务带来不确定性。保险公司给予中途退保的客户一定的惩罚,而给遵守保险合同的客户一定奖励的奖惩制度虽不合情却是合理的。
三、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分红保险产品是由丰富而强大的理念和思想作为支撑的。不难想象,国外的任何一种金融产品都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适用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支撑理念和思想。这启示我们: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合约,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合同,更是一种社会契约。有很多价值观的倾向、利益的理解、产品治理结构、信托的观点和法律与社会价值观在里面,这些东西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引入国外金融产品或自己开发金融产品时,一定要保证该产品背后的理念、逻辑恰当地反映了客户和股东的利益。
更进一步来说,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在国外学习(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定量方法学习,而忽略了非定量方法学习;二是过于关注和学习美国的东西,相对而言忽视了向欧洲国家学习。通过对英国分红保险背后理念和思想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认同笔者的观点:首先,欧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次,与定量方法相比,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文化和风险管理方法背后的理念及其产生和适用的外部环境等非定量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相关链接:分红保险简介
分红保险
即指保单持有人可以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的保险种类,保单持有人每年都有权获得建立在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基础上的红利分配。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分红方式分为保费分红和保额分红。保费分红就是按照缴纳保费的额度进行分红,保额分红就是按照保额的额度进行分红。
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英国市场的主流分红方式,是以保额为基础进行分红,将当期红利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直接增加到保单的现有保额之上。新华人寿于2001年开始推出保额分红产品。此种分红方式更能突出保险产品特有的投资与保障的特性,使投保人在保障期内无需核保、申请增加保额便可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保障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
两种分红方式的区别
保费分红的红利性质比较灵活,可留存也可取出,容易变现,但是投资收益率不如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产品的投资收益明显高于保费分红,存在的缺陷就是保额分红并不是现金分红,其红利的领取方式不如保费分红那么灵活,只能通过退保或者减少保额的方式实际获得红利。但退保或减少保额都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损失,短期内退保或减少保额并不划算。只有长期拥有保单,譬如四五十年以后再退保或减少保额,才可能获得不菲的红利累计。如果手中有闲钱,不急于将红利取出,则可以选择保额分红的产品,在长期内获得更好的利益。
第二篇: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1、如果说大西洋贸易引发欧洲工业革命,那么现在太平洋贸易将催生中国和印度的工业革命。都是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年法国和英国的故事将在中国和印度重演。虽然印度工业化起步比中国晚,但是印度凭借比较良好的银行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是因为没有计划生育而有比较好的人口结构,近年还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调整人口政策已经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 18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四、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由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日本和东南亚的工业化过程中,工资收入增加都比较快。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甚至还达不到生存工资水平,这是很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等于是消费本国资源,进口国际污染)。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计划生育,一方面能够改善消费结构,一方面由于缓解养老的恐惧而增加消费信心。
第三篇:保险理念分红保险话术
1、以提问(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2、给出专业的答案,深层次沟通;
3、给出建议(计划书),促成;
注:在与客户的接触中,要不断的导入与沟通;
导入:(以反问的方式)
1.请问您是怎样理财的?(让客户去思索、回答)
财务是分为三个阶段的:(1)创造财富;(2)保存财富;(3)转移财富;
2.请问你是属于哪个阶段呢?(大部份客户会说:创造财富)
创造财富。那么您认为到什么时候您才不再创造了呢?
您是以金钱来衡量你不创造了呢?还是以年龄来衡量您不创造了呢?
如果以年龄来衡量,您是以30岁呢,还是40岁或者50岁来划分你的界限呢?还是说等你有了1000万,或是一个亿,您认为在哪个阶段你不再创业了呢?
(停顿,让客户去思考)
沟通:
其实,按照专业人士的分析,30岁前是创造财富阶段,30岁后是保存财富和转移财富阶段; 事实上,无论您创造再多的财富,它只有通过保存和转移,财富才能真正属于您。您认为呢? 导入:(以反问的方式)
您是怎样规划您的财务的呢?
中国人都喜欢看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21世纪的中国已经告别了暴利时代,而进入理财的时代。但是财产不等于财富,投资并不等于理财(鸡与蛋)。
投资是达成理财目标的一种手段。
为什么需要投资理财?
现在并不等于未来;人不能只生活在现在,还要生活在未来;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对家人负责。投资理财的目的——就是用现在的一切来确保未来的一切,让我们不但现在富有,将来富有,而且世世代代都富有。您同意么?
沟通:(为客户算一笔帐)
假如您现在每年收入100万×30年=3000万
您每月开支2万×12个月×50年=1200万
贷款?
如果您的总收入是3000万,总支出是1200万,请问您现在为自己的将来准备了多少钱呢?您是否为自己准备了1200万元的花销呢?
您现在是用人来赚钱,用您的身体、才智来获取财富。所以您必须要在确保您每年的生意没有风险并且人身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您的收入顺利进行。
我们都很清楚,人生和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可能是意外的风险,也可能是疾病的风险;可能是市场风险,可能是政策风险;可能是投资决策风险,也可能是财务管理风险……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像王均瑶、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爱多vcd…..如果21世纪的今天,还是说自己在创业的话,而不懂得投资理财,那么您未来的财富只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您需要理财,使您的收入得到保证,您说呢?其实,投资理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们最大化的生活自由和精神自由,您认为呢?
沟通:为什么需要投资理财?
如果21世纪的今天,还是说自己在创业的话,而不懂得投资理财,那么您未来的财富只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您需要理财,使您的收入得到保证,您说呢?
其实,投资理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们最大化的生活自由和精神自由,您认为呢?投资理财可以让
您:
1.拥有安定的生活;
2.满意的持续累积财富;
3.顺利地将您毕生所得转移给您的下一代。
人生需要财富,财富需要规划。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钱从100万规划到50万,再过几年规划为穷光蛋。但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那么您的钱就会莫名其妙像水一样在无意中慢慢的流失和蒸发。
沟通:分红收益太低
您认为什么是最好的投资工具?或是最高回报的投资工具?
其实没有最好的投资工具,只有最好的投资组合。
福布斯的中国排行榜每年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这其中有很重要的政策导向因素。
80年代的富人,都是做退税、配额和炒股,是不用经营的暴富;90年代的富人是做实业富起来的;21世纪的今天,什么行业最赚钱?股票、房地产还有能源最赚钱;
但是,如果今天你只是懂得创造,那么当你的投资或者管理能力不能再适应这个时代的时候,您拿什么来的确保您未来的生活品质呢?
其实,豪华、舒适的晚年生活不是未来决定的,而是你现在就要需要做准备的!
沟通:
所以人生需要财富,财富需要规划。有规划的人与没有规划的人,他未来的境况是不一样的。
而保险是一份长期的承诺,是您未来生活的保证指数;保险不是赚钱,而是保证把不确定的未来变成确定。使您可以大胆去投资,去创造;也可以尽情的消费、享受。当然要有理性的分析和一定的节制,不能把对孩子、妻子、父母的责任都赌进去。
保险是您人生最后的防线,您一定要记住,这是您的责任——是您对孩子、妻子、父母的责任。
其实,您很清楚,高利润也就等于高风险。否则为什么有人选择做专业人士,有人选择去企业上班,有
人选择做生意……有些人是穷人,有些人富人?
沟通:
我们的人生需要规划,如果我们一边投资,一边做保存,您只需要拿出年收入的10%,这不会影响您现在的生活品质,也不会影响到您现在的投资项目。而在不知不觉中,把您未来的养老费、医疗费、急用金都准备好了。
如果你今天赚了100万,那您只需拿出5万做保存;赚了1000万,拿出50万做保存;赚了1个亿,拿出500万做保存。
如果你赚了1个亿连保存500万都不愿意的话,其实对保险营销员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保障,来保障您的未来和您的家人。
其实如果今天业务员不能给你做规划,他还可以去找别人,因为中国的人很多;可是如果您自己没有保障的话,那么就只能自己承担责任,您只能自己去给您的家人做解释。您去告诉他们:“您的生意绝对不会有问题,一定不会破产,您永远不会有任何的意外和疾病风险”
您根本不需要跟业务员说太多。我不知道你今天是拒绝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还是拒绝了您家庭生活的保障?——其实我认为您不是拒绝了业务员,而是拒绝了你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
沟通:
当然,保险绝对不是万能的,但一定是要有的。
比如说,昨天我们坐一架飞机去广州,突然飞机出现了故障,可能会出事。那么这个时候,您想的是什么?您既不是想您的生意是否赚钱?或是房产还没卖出?也不是想您的股票卖了没有?而考虑的是您最亲的人,他们怎么办?
请问,您把这个责任准备出来了吗?您的妻子是否真的了解您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如果不了解的话,她是没办法去承接您的责任的。
但是,如果您有一个高额保单的话,那么她拿到的是将一张高额的现金支票。
您可以拒绝我,但您不能拒绝您对家庭的责任。
递送计划书,促成:
当然,您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所以我相信您会认真考虑您的财务规划的!这是我特意为您量身定做的保险建议书,我们可以一起做个探讨…… 您看这样的保障够不够?这样的缴费还可以吧?……
第四篇: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90520013
第五篇: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 王名
英国的慈善组织
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术语,而更多的使用传统用语“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近年来比较通用的是“志愿和社区组织”(Voluntary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一词。后者和前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英国的专家把“慈善组织”定义成为:为了广泛的公共利益而设立,非营利、非政府、从事各种慈善性公益活动的组织。考虑到“慈善组织”一词在中国一般具有较为狭义的用法,本文多使用“民间公益组织”一词,泛指英国的慈善组织。
英国的民间公益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约500多家民间志愿性的公益慈善组织。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慈善法》,该项法规不仅划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强调了这类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原则,而且提出了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定框架,给出了进行各种形式社会募捐以筹措公益资源的法律依据。这项法规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8世纪以后,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性的非营利组织:一批成功的工厂主或企业家出于博爱目的纷纷成立慈善组织;市民们基于社区互助与自我服务的目的也纷纷设立自己的慈善组织;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许多知识分子、政治家、工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等也纷纷成立影响公共政策的各种公益性的游说组织。慈善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就业规模越来越大,对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公益慈善部门逐渐成为英国社会中与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相平行、相独立和相辅相成的民间公益部门。
最近半个世纪,英国的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民间公益部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以后工党政府上台,通过推行“国有化”,将原来由许多慈善组织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接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布莱尔政府推行的所谓“现代化”,强调的一方面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积极活动的民间公益部门,另一方面是政府和民间公益部门积极的合作。
英国民间公益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扶贫救济,教育援助,宗教慈善,卫生健康,社会及社区福利,历史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动物保护及福利,业余体育运动,促进人权与和解,针对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科学研究及普及。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截至2002年底,有近20万家民间公益组织,其中在英国慈善委员会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共18.6万家,它们的总资产额约达700亿英镑;专职人员的总就业规模达50万人,占全英就业人口总量的约百分之三。
在英国,年收入在1000英镑以上的慈善组织须向英国慈善委员会进行登记注册并接受慈善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英国注册慈善组织的一般条件是:
第一,要注册的慈善组织,须和其它慈善组织在工作内容上不重复;
第二,慈善组织须有自己的管理章程,明确组织的目标及其管理方法。章程 可以是理事会的文件、组织宪章或相应的法规;
第三,依照英国《托管人管理法》组成托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应包括来自政府公共部门、所在社区、私人企业部门的代表。理事会成员可直接受雇于慈善组织,但不能有其他商业目的。慈善组织必须按捐款人及受益人的最佳利益导向进行运作与管理。
英国慈善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拥有广泛和大量的志愿者资源。慈善组织的有酬员工只占其经常就业的约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是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在英国,平均每一个16岁以上的成年人每个月都会从事某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在英国,民间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有着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框架和相对独立、职能完备、体系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除了颁布于400多年前的著名的《慈善法》以外,19世纪制定了关于慈善组织理事会定位及其管理原则的法规——《托管人管理法》(2000年修订)。内政部、文化部和独立与政府之外、直接受议会领导的英国慈善委员会,分别作为慈善组织与政府间的协调机构、资助机构、登机注册及监督部门发挥重要的作用。布莱尔政府上台后,为了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于1998年签署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
英国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关系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合作并视之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为推动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英国政府不仅每年投入巨大的财政资源,而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行政支持体系和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一个庞大的登记-监督体系,努力建立健全各项法规政策并通过在各级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签署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英国政府各部门及各级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
1998年11月,经英国女王批准,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内政大臣杰克-斯特劳和全英慈善组织与政府合作委员会主席肯内斯-斯通,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协议——《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COMPACT)。随后,由地方政府协会主席和全英慈善组织与政府合作委员会主席共同签署了一个地方版的COMPACT——《地方各级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
为了具体指导政府各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COMPACT突出强调如下原则:
第一,政府对民间公益组织的资金支持原则;
第二,政府在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同时确保其独立性的原则;
第三,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上的协商、协作原则;
第四,民间公益组织在使用包括政府资金在内的公益资源上的公开性、透明性原则;
第五,政府保障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公益组织有公平机会获得政府资助的原则。
在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是政府各部门中规模最大、职能范围最广、综合协调能力最强的政府部门,共拥有大约一万5千名公务员,占英国政府公务员总数的一半左右。英国内政部负责政府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指导、推进、支持、协调和相关法规及政策的制订与修改。
英国政府每年提供给民间公益组织的财政资源共约33亿英镑。其中大约一半来自英国政府的博彩受益。英国的博彩事业由英国文化部下设的全国博彩运作委员会经营,每年博彩收益的28%通过文化部下设的两个政府基金——新机会基金和社区基金——分配和全国的各级各类民间公益组织。分配方式主要是通过分设在全国各地的基金分支机构,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竞争性基金分配。十年来由博彩事业提供给民间公益组织的资金总规模达140亿英镑。
在英国,民间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机关是英国慈善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这是一个有着150年历史的官方机构,依据英国慈善法设立。根据1993年修订的英国《慈善法》,慈善委员会全额由英国财政拨款,属公务员体制,其主席由英女王任命,相当政府阁僚,但其运作管理独立于政府机构和议会治外,是一个依法设立、依法行使职能的独立机构。其主要职能如下:
第一,登记注册:负责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各级各类民间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其中包括新注册组织和已注册组织的更新。
第二,咨询监督:负责向这些民间组织提供如何在法定框架下进行运作的咨询并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制定法规:拥有解释和改善相关法规的权限,可颁布法规文件,就已有的法律条文进行必要的解释和修正,和英国高等法院具有同等权限。
第四,调查执法:依法对民间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查并加以查处。
对英国民间公益事业兴盛原因的思考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现代福利国家之一。英国的民间公益组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发挥不了的巨大作用。大量以民间慈善为宗旨、以公益服务为主业、以志愿参与为特征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形成了英国社会政府公共部门与民间公益部门共同推进公共福利的繁荣景象。
民间公益事业之所以在英国能够发达兴盛,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民间组织本身以推进社会福利、公益服务为其宗旨与使命;二是政府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将推动民间公益事业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目标与职能;三是在政府和慈善组织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制定了相关原则;四是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并设法保证财源;五是依法规定公开性和透明度为约束公共事业的基本准则;六是全社会都来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将社会的慈善视为大家的慈善。
虽然英国的公益慈善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法,但是这个法律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年前英首相提出重新制定公益慈善法,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推动该项工作。这表明,即使在英国这样的慈善先进国家,民间公益事业也需要不断改进,立法体系也需要不断革新。
英国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亟待建立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社会公益事业。英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的模式对于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民间组织可以从政策上划分为民间公益组织和非营利企业两种类型。这样 划分的意义在于:据此采取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支持政策及不同的监督管理办法。
2.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应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合作伙伴关系。民间公益组织因其活动领域极为广泛且规模参差不齐,在活动上与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都会发生关系,由于同处于公共领域,彼此之间发生不协调、摩擦甚至矛盾在所难免,COMPACT作为英国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处理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关系上的行为准则和纲领性文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府应当将大力资助民间公益活动作为一项义务制度化。英国政府通过每年面向民间公益组织的33亿英镑的公益支出,实际获得这些组织向社会提供三倍于政府支出的公益服务,表明动员民间公益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建议一方面借鉴英国的经验将社会福利彩票收入作为政府公益支出的财源,另一方面动用一定的财政资金,通过制度化的政府采购,以公开竞争的形式向民间公益组织提供支持。
4.应当建立独立于政府行政体系的国家监督机构。监督管理民间公益组织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可以参照英国慈善委员会的模式,在全国人大下面设立公益慈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各类公益组织的监督管理,这样既可以有效协调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监督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又能有效监督和保护公益财产及其运作,真正向社会负责任。
5.尽快制定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法,通过公益慈善立法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英国的《慈善法》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并且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尚无系统的公益组织法,仅有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还难于执行,社团等相关法规也亟待修改完善。可以参照英国的《慈善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尽快制定我国的民间公益组织法,通过立法推动对公益财产的保护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当然,我国和英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背景都很不相同,直接照搬英国的模式对于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并不有利,需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有益的经验教训,洋为中用,努力探索一条在法治基础上推动中国社会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