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时间:2019-05-12 20: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第一篇:毛概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一、题型:

1、单项选择题(1×20=20分)

2、多项选择题(2×5=10分)

3、判断正误题(1×10=10分)

4、问答题(10×2=20分)

5、比较题分析题(10×2=20分)

6、案例分析题(20×1=20分)

二、题型说明:

1、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主要紧扣教材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主要考查对基本命题、基本观点、基本知识的理解。

2、问答题主要考核对本课程中有关原理的掌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比较分析题是一种新题型,主要考核对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的关联性或异同性的理解程度。它可分为纵向比较: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如: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的基本路线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的比较等。横向比较:如: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异同点的比较,还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优缺点的比较、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比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比较等。

4、案例分析题主要是一种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题型。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和理解案例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必须紧扣所提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能运用教材原理分析的,尽可能贴近教材内容分析;再次,要讲究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创新性。

三、考试范围与重点说明:

1、考试范围:教材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党的十八大报告。

2、重点:根据两套试卷中各章所占分值,各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七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

四、复习要求:

1、对于客观题,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十八大报告,认真阅读,并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加以理解。

2、对于问答题和比较分析题,关键是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

3、案例分析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反映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材料,要认真阅读理解,尽可能把教材的有关原理搞清楚之后,关键在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注意把原理、材料、逻辑性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篇:详解:2017—2018年第1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2017—2018年第1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20=20分)

2、多项选择题(2×5=10分)

3、判断题(1×10=10分)

4、问答题(10×2=20分)

5、材料分析题(20×2=40分)

二、题型说明:

1、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紧扣教材内容,主要考核对本课程基本命题、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

2、问答题主要考核对本课程中有关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的能力;

3、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意思;其次,必须紧扣所提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能运用教材原理分析的,尽可能

贴近教材内容;再次,要讲究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创新性。回答问题要观点正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三、考试范围和复习重点

1、考试范围:2015年修订版教材第一章至第八章、党的十九大报告。答案以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准,请用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复习。

2、重点:各章的重要程度

依次为:第八章、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章、第六章、第一章、第五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四、复习要求:

1、对于客观题,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十九大报告,认真阅读,并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加以理解;

2、对于问答题,关键是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

3、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反映当今社会现

实问题的材料,要认真阅读理解,尽可能把教材的有关原理搞清楚之后,关键在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注意把原理、材料、逻辑性有机结合起来。

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7、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要推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主力军和动力。

3、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内容、特点。

3、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和战略步骤的调整。

4、“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和实现途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

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哪些重大关系?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7、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8、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含哪些要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7、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8、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9、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10、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1、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什么是文化强国?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5、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7、怎样才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8、联系实际谈谈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详解:2017—2018年第1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依各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加粗的红色题干为本次新出的复习提示题目)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必考到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求每个题目都掌握好)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含哪些要点?(★★★问答题:P168,第2段,3点+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168,第2段,问答题、多选题)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P169,第3段,材料分析题:①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②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

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③当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效的政府治理不仅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

4、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问答题:客观必然性: P170,2-4段,每一段第一个句号为一点【下同】,3点;如何坚持:P171,1段,3点)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问答题: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P171,第3段。为什么坚持:P171,第2段。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②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

济性质的根本体现;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定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④我国的所有制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定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定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定位的做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74-P176,单、多选题和判断题?)

7、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方针政策是什么?(★★★问答题:特点:P177,2段,3点;方针政策:P177,4段,4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③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④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8、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总目标:P186,第2段。原则:P187,第4段,5点。任务:P188-189,5点。)

9、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P180-P183,5点,问答题)

10、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要求:P190,第2段。原则:190,第3段,4点。任务:P191,第3段,3点。)

11、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材料分析题:P191-193,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单选题和判断题: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93,2段,问答题;如何培育和践行P194-P195,5点,问答题)

14、什么是文化强国?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95,第3段。P196,3点,问答题)

15、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材料分析题①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②失业人口持续增长;③公共卫生建设发展滞后;④公共教育事业发展缓慢;⑤收入分配仍然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材料分析题P199-P200,5点,)

17、怎样才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201-202,5点,)

18、联系实际谈谈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示:紧迫性:P203,第1段。重要性: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

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怎样建设?★★★★★材料分析题: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P203,1段;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205,4点;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P206,3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参考“十九大考点清单:100题”。(必考到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要求把选择题都做一遍)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必考到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求每个题目都掌握好)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题、判断题:P148)

2、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三

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多选题)

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问答题:P155-P156,2点)

4、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哪些重大关系?(P157-2段,6大关系,多选题)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答题:P158,第3段-P159,第1段。①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

6、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P161-1段,提示:①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②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 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手段。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P159-P161,4点,问答题)

8、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P163-P165,4点必须+“一带一路”,问答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必考到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求每个题目都掌握好)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问答题:内涵:P133,第2段;如何理解科学内涵:P133-134,3点;重大意义:P134-135,2点)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问答题:是什么:P135,第3段;为什么:P136,3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和战略步骤的调整。(★★★★问答题:邓小平1987年推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将第三步细化为“两个100周年目标”:P141-2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对第三步的新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和实现途径。(★★★★问答题、材料分析题:主要内涵:P143,第4-5段;实现路径:P144-145,3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必考到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求每个题目都掌握好)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5,3点,问答题)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P6,第1段,P10-13,6点,问答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P6-7,3大点,问答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6,第1段,P19-22,10点,问答题)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内容:P33,第219

段;核心:P34,第3段,问答题。内在逻辑:P34,第3段;)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35-36,)

7、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要推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答题、材料分析题:为什么要推行:P26,3段,3,点,首先,其次,最后15-20行都要详细答上。辩证关系:P27,1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

二、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1)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2)全面依法治,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3)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问答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包括: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战略(基本方略):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单选题、判断

题P109-1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选择题、判断题:P114,1段,1-4行。拓展2段,2-5行,基本特征:P115,3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选择题、判断题: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问答题: P123,第2段+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选

择题、判断题:包括最基本的国情、最主要的矛盾、革命的根本任务等等:P40,第2段,P41,第3段,P42,第1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主力军和动力。(必考选择题、判断题:P,50,第3段;P47,第4段;P49,第1段)

3、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必考选择题、判断题:P49,1段、P51,第1段,)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问答题:总路线:P45,底段。基本纲领:P52-53)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多个选择题、判断题:P66-67,提示:第一,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占据了领导地位,但是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等到三大改造完成),当然更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不断扩大以至于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而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也在不断地被消灭或者改造。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它只是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内容、特点。(多个选择题、判断题:内容:P69,第1段。“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择题:主体: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

特点:P70,第2段。)

3、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多个选择题、判断题:个体

农业:P73-74;个体手工业:P74-75;资本主义工商业:P75-77。)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P89-100,4大点,问答题)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102-105,6大点,问答题)

第三篇:毛概考试复习

选择填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飞跃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飞跃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实间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验证条件和目的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个体经济改造和工商业改造。)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答: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化。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0.“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提出者陈云。

11.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为前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科学内涵?

答: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1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关系?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1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期主导作用。19.怎样正确认识,我国贫富差距?

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第二,主义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0.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1.坚持按答: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题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题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5.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26.统一于中国。

27.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战略问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2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的基础。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想统一的原则。

30.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农民是人)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1.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3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简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根本性的变革和彻底转换,而非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剪修。第二,„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第三,„是一场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全面的变革。第四,第一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4.社会主义市场答: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5.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简答)答: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二、人民民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和那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三、人民代表大会;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1).领导阶级不同(根本标志):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主义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3).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过度,资产阶级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与世界革命关系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论述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有空前的广泛,是实现新时期党的总任务的基本条件,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更促进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桥梁纽带。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优点,二十一世纪我们更不能摒弃它,国外敌对势力一直不放弃围堵我国政策干涉我国内政,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钓鱼岛黄岩岛问题等都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相反,我们不能放松国防发展,以强大的武装威慑敌人。

(3)党的建设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转化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党建思想的执政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的经济建设,以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答: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了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黄岩岛事件):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当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第四篇:毛概课期末考试复习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

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长期性的认识与把握

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基本特征:(第1、9条)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意义:1.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克服急躁情绪。2.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树立起理智的信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4.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三步走”发展战略)→十三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大体用20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映了党的实事求是。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心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有关改革开放:①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③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⑤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段话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国是以私有制为基本的经济制度,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制度基础上,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不同。

2.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多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效率为基本准则,对公平关注的相对少一些。而中国和瑞典等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更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面积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力图兼顾公平与效率。

3.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也很作用,但公共职能的领域比较窄,作用范围比较小。而德国、日本等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力度就比较大。新自由主义者威廉·罗勃凯把社会市场经济,比喻为“人工培育的植物”,把自由市场经济比喻为“野生的植物”。作为一种“野生植物”的自由市场经济所坚持的是自由主义,它所要求只是一

个廉价的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而社会市场经济这株“人工培养的植物”则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措施,来确保正常的竞争秩序,保障社会经济的顺利运行。中国是在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之后转入市场经济的,其政府的作用和干预的程度都很大。与德国、日本比较也有很大差异。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基本特征: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①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②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③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④法治对经济运行起基本的保障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7.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公有制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在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如何看待股份制企业: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作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10.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开放以前,在平均主义和同步富裕的思想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后来他一直强调要实行这个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离开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依靠非法手段去发财致富,巧取豪夺,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味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的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2.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①人民民主专政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邓小平:“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5.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五篇:毛概考试复习

1关于中国梦和十八大的理解和体会1)“中国梦”首先是“强国梦”,“强”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更是综合实力的强大2)强国必须与富民紧密联系,没有人民的富足和幸福,强国之路就不算真正抵达成功彼岸3)实现“中国梦”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海峡两岸可携手推动实现这一民族理想4)“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应对世界有所贡献。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土壤“富强不称霸”的理念,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强大的中国对世界和平有积极意义。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要使党的十八大代表推荐提名和选举产生过程,成为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发展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2)要把选好党的十八大代表,作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重要保证3)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2)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不断深化1)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揭示和回答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3)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

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的科学体系,正因我们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作用1)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3)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4)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5)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4.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1)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2)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3)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我们国家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从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确实跟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3)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4)从资源的禀赋来看,是我国的资源禀赋来决定的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6)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7)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8)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9)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重塑节约文化的迫切需要。

6.现阶段应当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要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2)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3)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加快转变4)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P60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B理论意义: 1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a)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e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载毛概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2012——2013年第2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考试复习指导

    关于毛概考试的大概范围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先提出。 2.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毛概考试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毛概考试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科学发展观2、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4、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启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实事求是思......

    毛概复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1.改造和改革有什么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

    毛概复习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

    毛概复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二选一)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

    毛概复习

    毛概复习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P3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

    毛概复习

    1.( D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A.李大钊 B.陈独秀 C恽代英 D.毛泽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