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写《曹刿论战》1000字作文
改写《曹刿论战》1000字作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我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进攻我国。国王鲁庄公被迫出兵抵御。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有权位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平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却不听劝,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思虑眼前利益,宫廷虽意见纷纷,良策千条,却都不能深谋远虑,这样仗就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身为鲁国人名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经历许多艰苦,终于见到了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第一次击鼓时,他们士气振奋,满腔热血。而再次击鼓时,军心疲塌,士气衰减。等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已经军心怠惰,士气尽竭。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涨,对方刚好士气衰竭,敌疲我打,因此我军方得以一鼓作气攻克阵地。敌方是一个大国,虽然被我国打败了,但也要设想到最不利的可能,不能够轻率行动,避免遭受埋伏的袭击,但也不能消极等待而错失良机。因此我观察了敌方战车的车辙,见车辙纷乱,而远望到他们的奎旗东倒西歪。所以,我当即便判定了他们不是诈败,因为如果是诈败的话,车辙就会比较有章法,不会如此纷乱,奎旗也不会那么东倒西歪,所以我决定驱
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长勺之战”。
第二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三篇:《曹刿论战》改写作文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改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1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都在土地上洒着自己的汗水。但是却出现了与这幅景象极不和谐的一幕。在田旁的大槐树下,一个年少英俊的小伙子正懒在那儿,望着田里工作的农民发着呆。“曹刿!”远处传来了厉声呵斥。一位老者从树后跑来,提着拐杖,似乎准备打人。“父亲,别打!我们要大祸临头啦!”老者为他的这番搞得摸不着头脑。周围的乡亲也都被他的这番话吸引了,放下手中的活围了上来。曹刿低下声音跟乡亲们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乡亲们一听都嘲笑地对他说“那事是你管的吗?那都是王公大臣们的事,与你又何干,真是狗拿耗子。”曹刿抬起头,眼里露出几分高傲,对众人说“那些当官的,有几个有能耐?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鼠辈,岂能保卫国家?”于是他大踏步地向王宫走去......“报!有一位自称能帮助打赢齐师的人求见!”庄公一听,立即从坐榻上跳了下来。马上把曹刿请到了跟前。还没等庄公寒暄几句,曹刿就问:大王凭借什么来作战呢?庄公答:那些贵重财物与好吃的美味,我可从来是不会独享的,都要与他人一起品尝,俗话说独口不香众口香嘛?我效仿贤人所为,我想上天一定会助我成功的。曹刿轻蔑地说:你的这种赏赐要是没发放妥当,他们也不会服从你的?神还会帮助你吗?庄公定了定,说:在祭祀神灵的时候,我向神献出的东西从来都不虚报,扎扎实实地告诉神灵,这还不够吗?曹刿并没有被庄公的雄辩所吓到,而是又严峻地回驳了庄公:小处守信用,不虚夸,神灵根本看不上眼,哪还能保佑你呢?无奈的庄公只得提出最后一个条件:我和我的属下都很忠于职守,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都查明白,但一定根据实情来判断。曹刿听到这个条件才放心地点点头。临走时,他告诉庄公,当庄公要作战时一定要带上他。回到家,曹刿便每日坐在窗前观望庄公的使者的到来,乡亲们都十分奇怪......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2我一直很敬佩曹军师,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印象深刻,对他那么信服是从那一场战役开始的。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指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从那之后,我从心底佩服曹刿,他成了我的军师,我答应他永远忠于百姓,善待百姓,民重君轻!
《曹刿论战》改写作文3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期,齐襄公在城里做了许多坏事,城里危机四伏,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想离开齐国避难,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跑到莒国,公子纠出跑到鲁国。这一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又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元前685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争夺君位,但公子小白抢在前,做了齐桓公。但是鲁国仍然想派公子纠回国,不过他们多次都失败了。后来齐国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又以鲁国参加了齐国内政,于公元前684年对鲁国进攻。
这个消息传到了鲁庄公的耳朵里,他准备全力应战。曹刿打算进谏,在进宫的路上,他的同乡说:“大臣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又关你什么事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会深谋远虑。”于是进宫里问鲁庄公。曹刿问:“你能凭什么战斗?”庄公说:“衣食这种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他们不会听你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了解清楚,也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对百姓锦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仗。那如果打起仗来。请让我和你一起去。”
经过一些准备,鲁国军队整装待发了。看着对面奔来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马上要击鼓进军。曹刿急忙阻止着说:“还不行。”齐国军队见状,多次打鼓。曹刿一听,心里有些得意,便叫庄公:“可以了。”庄公击鼓。齐军无心再应战,便撤退了。鲁庄公又想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仔细看了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看着齐军的旗帜。又有一股得意的心情涌上来,便与鲁庄公说:“可以了。”齐军更是吓到丢下旗帜跑了。”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这样做。曹刿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擂鼓时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时士气已竭尽了。敌方军队士气竭尽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是一个大国,难以猜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远望过去旗子倒下了,他们真的败走了,所以就下令追逐他们。”
第四篇:曹刿论战 课本剧
课本剧:曹刿论战
第一幕:战前,三问三答献良策 人物:曹刿,同乡人,鲁庄公,宫女.背景:公元前684年春,齐国向鲁国发动了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鲁庄公想要匆忙应战。曹:如今,齐国就要攻打我们了,如果我袖手旁观,那我国必败.(摸着长长的胡须)我一定要进谏大王.同:(拦住曹)哎,算了吧!打仗这种事,是那些居高官享厚禄的大臣们策划的事.你一芥草民何必参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曹:(充满自信)那些人目光短浅,未必能深谋远虑.(挥袖向宫殿走去).宫殿内
宫:(行礼)大王,曹刿求见.鲁:传他,(宫女退,曹上).曹刿啊,你求见本王有何事呀? 曹:(行礼)大王,我听说要打仗了,可我们凭借什么去打仗那? 鲁:衣食这类养生的物品,我不敢独享,一定会分给他人.曹: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全民,百姓不会服从您.鲁:祭祀用的牛羊等,我不会虚报,必照实对待神灵.曹:(皱眉)大王,这只是小信用,是不会让神灵信服的.鲁:恩,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会以实情判断.曹:(满意的笑)大王,这才是尽了职分的事,只有这样,百姓才会信服你呀!长勺之战,我们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鲁:恩,确实有理.曹:(严肃)大王,草民还有一事相求.鲁:讲.曹:请您允许我,随兵打仗.鲁:准了,有贤良之才助我,何乐而不为!
第二幕:战中,两“未”两“可”定输赢 地点:长勺
人物:曹刿.鲁庄王.齐军.士兵.开战
鲁庄王(真诚的):“曹刿,你上来,我们同乘一辆战车。” 曹刿(感激):“是,大王。”
随着一阵阵车马人的赶路声,鲁庄王与曹刿来到了作战前线。鲁庄王(士气高昂):“来人,传我命令下去,击鼓,进军。” 曹刿(急忙的):“大王,不可,时机未到。” 齐军(士气高涨):“击鼓,进攻。” 鲁庄王:“鼓手,击鼓,进军。” 曹刿(急忙):“大王,还不到时候。” 齐军(愤怒,士气衰败):“再次击鼓,我就不信他们不应战,大家都振作起来!” 曹刿(欣然):“大王,时辰以到,可以应战。” 鲁庄王(惊奇,又信任的点点头):“击鼓进军,大家冲啊!” 战了不到一个时辰,齐军大败,伤亡惨重。齐军:“大家快逃啊!” 士兵(急切):“报----,大王,齐军已战败,正在逃亡,是不是要趁胜追击。” 鲁庄王(兴奋):“追,杀他个片甲不留。” 曹刿:“大王等一下。”
曹刿跳下马车,低头看一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上车后站在横木前向远方望去。曹刿(欣喜):“大王,我看齐军逃走时慌慌忙忙,前方没有伏兵,我们可以大胆的追了。” 鲁庄王:“那好,大家冲啊!追!士兵:追!
鼓声再次响起,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幕:战后,一问一答说原因
地点:长勺军营
人物:鲁庄公,曹刿,同乡人
背景:齐国和鲁国交战,鲁国大获全胜,在战场长勺,鲁庄公虚心求教。幕起:
在长勺军营,鲁国的战士们正在把酒言欢,但仍不失警惕,仍有人在站岗放哨。一轮明月升上天空。(音乐起)鲁庄公独自一人在军帐里徘徊,(眉头微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曹刿进帐。鲁庄公(欢喜)即刻走上前去。鲁庄公:(急切)曹刿,这仗以大获全胜,为何我还不曾明白这取胜的原因呢?赶快坐下与我解析一番。曹刿:(沉着欣慰)打仗要靠勇气,您还曾记得打仗时敌人的那三次击鼓吗?这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敌人的士气就衰弱了;而第三次击鼓,敌人的士气就衰竭了。此时敌人的士气衰竭了,而我军的士气却很旺盛,所以仗就打赢了。至于后来,我不让你去追击他们,是因为齐国地方之大(摸了摸充满智慧的胡子),很难预测,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我通过下车看到了他们逃跑时留下的车印很乱,军旗也倒下了,表明他们军心涣散,已无心恋战,所以才会同意您去追击的。鲁庄公:(欣慰地笑了)幸亏我相信了你,才为我国打胜了这一仗。从此以后,你就留在朝中为我办事吧!像你这样的人才我如果不任用,那百姓也不会同意的。曹刿:(坚决且语气强烈)不,我乃一介村夫,闲散惯了,做官我可做不来,如果国家有难,我是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的。
(鲁国的军队回国了,而曹刿回到了家乡。)同乡人:(献媚地笑了笑,迎上前去)呦,这不是曹刿吗?怎么,皇上没给你封个侯,赏些银子?(仔细打量了一番曹刿),真没想到啊,你一个小小的村夫,竟有如此智慧和胆识。以后咱们这个穷乡僻壤就可要名扬天下了。
谢幕
第五篇:《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剪裁得当地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者的形象。学习此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但依然存在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策略,引领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不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加之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积累文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
难点确定为:准确理解重点词句。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我把本课的 教法定为:
一读书指导法 二点拨质疑法 学法定为:
一朗读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315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学们,细数中国历史,凡能以少胜多的战役无一不是因为有一位集勇气与谋略于一身的主帅的缘故才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战例吗?(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除了同学们列举的这些外,还有一场著名战役,那就是《左传》中记载的发生在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即齐鲁长勺之战。那么,弱小的鲁国是如何战胜强大的的齐国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看看齐鲁长勺之战是怎样实现以弱胜强的。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2)、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永远是解读课文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 扫清阅读障碍,体会语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3)、读懂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理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表现文章脉络的词句,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描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描写战中过程;
第三段描写战后原因分析。
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的能力。
5、练
通过背、写、答的形式对主要实词和重点语句的理解、背诵和准确翻译进行落实。目的巩固积累,促进理解。
6结:学生谈本节的收获。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7、作:
背诵课文和实词等基础知识。目的加深理解,积累经典。
六、说板书:
曹刿论战
曹刿 鲁庄公 战前 战中 战后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剪裁得当地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者的形象。学习此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但依然存在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策略,引领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不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注重理解、感悟和运用,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并学习一定的方法。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研读语句,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文章蕴含道理。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及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研读语句,分析人物形象。难点确定为: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坚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法上,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以点拨为主。在学法上,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采取诵读法、练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曹刿论战》给无数人以启迪,让我们走进文章获取一些营养。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研读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故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边读边合作探究:
(1)略读课文,思考曹刿的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设置此题为下文深入研究做铺垫。
(2)为什么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 意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实践,从具体语句中去发现问题、总结人物形象。
(3)齐读课文二、三段:根据具体语句说说战中、战后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意在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
(4)纵观全文,思考长勺之战如何能取得胜利?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用辩证的观点的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这样不仅落实了目标1、2和重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5)、再自由的阅读课文,说说《曹刿论战》如换作《长勺之战》怎么样?说明理由。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选材的写法。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练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因而我设计了下面的练:(6)、曹刿这个普通人能主动地参与战争并全力以赴地使战争取得了胜利,基础是什么?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祖国繁盛而学习的精神。落实了情感目标。
5、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爱国主义精神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6、作
课下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有利于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而我将作业设计为:体会本文的写法,将《曹刿论战》改写现代文。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可以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曹刿 远谋——鄙 鲁庄公 战前 政治:远见卓识平庸无能
曹刿论战 战中 军事: 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急躁冒进、无知
战后 从容镇定、细心谨慎 任人唯贤、善于纳谏
卓越的军事家 庸而不昏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