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
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
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10项重大举措,力争用时间,投入100亿元,解决好68个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问题。自以来,云南省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3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4万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左右。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大雾、沙尘暴等7大类2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
生物灾害防治。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灾害事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物灾害跨区域、跨国界传播的风险增加。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3个国家山水相连,容易遭受外来生物入侵。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云南省一直坚持把做好生物灾害防治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是加大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实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县(市)。二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队伍。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系统,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云南分中心。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的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态势,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四是
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云南口岸入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名录。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三、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双重压力,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侧重技术管理向侧重社会管理、从侧重微观管理向侧重宏观管理转变,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
完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广泛推广“三小措施”,也就是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灾(险)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做好灾情监测预报。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第二篇: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
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10项重大举措,力争用时间,投入100亿
元,解决好68个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问题。自以来,云南省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3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4万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左右。
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大雾、沙尘暴等7大类2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3%。云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危害严重,最为突出的是旱涝灾害。近年来,云南省采取三类措施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达到“十五”时期的3倍,全省蓄水库容新增12亿立方米,解决了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防汛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54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先后投资8亿多元对南盘江、大盈江、瑞丽江、澜沧江等10条重要江河或国界河流进行综合防洪治理,大大提升了江河的防洪能力。三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全面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综合能力。
生物灾害防治。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灾害事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物灾害跨区域、跨国界传播的风险增加。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3个国家山水相连,容易遭受外来生物入侵。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云南省一直坚持把做好生物灾害防治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是加大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实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县(市)。二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队伍。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系统,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云南分中心。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的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态势,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四是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云南口岸入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名录。
三、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双重压力,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侧重技术管理向侧重社会管理、从侧重微观管理向侧重宏观管理转变,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
完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广泛推广“三小措施”,也就是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灾(险)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做好灾情监测预报。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第四篇:龙岩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龙岩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龙岩市人民政府
(2007年4月4日)
如何增强防灾减灾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市着重在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制定乡村防汛应急预案,并延伸到自然村、村民小组及各类矿山企业、矿井矿点。去年“5〃17”至“6〃18”,我市连续遭受五次暴雨、特大暴雨和洪水袭击,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险情,各级适时启动乡村防汛应急预案,确保了在灾害来临之前把防范措施、安全责任落实到点到户到人。全市出动抢险队伍近万人次,紧急转移居住在低洼地、易滑坡地、危房里的群众和矿山井下作业人员40多万人次。6月18日凌晨,永定县发生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短时强降雨,降雨频率近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抚市、坎市等重灾乡镇的通讯、交通、供电全部中断,在市县无法指挥到位、抢险队伍无法及时到达的紧急关头,乡村两级快速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有效组织抗灾自救。实践证明,乡村和行业应急预案是防灾抗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增强了各级特别是基层和全社会对灾害的抵御能力,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山区地形条件影响,龙岩属灾害性天气频发地区。一是暴雨日数多、降水总量大,降水在年份、季节及区域间分布不均,突发性、短历时、高强度大暴雨、特大暴雨经常出现。二是地形复杂,大多数群众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通讯不便;有不少群众有依山傍水而居的习惯,老式土房多,存在安全隐患。三是煤矿及非煤矿山企业众多,矿井矿点分布全市各地。相当部分的企业主防汛意识淡薄,大部分采矿工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一旦出现狂风暴雨,容易发生井下断电、矿井进水、山体滑坡等,严重危及矿工生命安全。四是河流密布,水库众多,病险水库为数不少。五是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的防灾减灾体系很不健全,大部分群众缺乏防灾意识和避险知识,一旦出现重大灾害,无所适从。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密、影响范围加大、危害程度加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要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机制,做到早预警、早行动,才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减灾防灾应急预案,实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
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总体要求,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把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二是强调针对性。突出实在、可行、管用,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围绕预警、防范、抢险、撤离、安臵等重点环节,把各项防范措施、各类责任人员落实到位。三是条块结合。同步制定乡村和行业应急预案,做
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编制乡村森林防火、动物疫控应急预案。四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去年3月底全面完成全市133个乡镇、1896个行政村的预案编制,5月份针对预案实施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到了1412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和500多家各类矿山企业的1010个矿井矿点。今年针对各级换届,及时对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进行调整、培训。
乡村预案,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彻底摸清灾点分布情况。容易受灾出险的隐患点有多少处、危及多少户多少人,在全市范围内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拉网式普查。二是将防范措施落实到村到点到户,将责任人明确到每个环节、每个部位。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的迅速传播,群众撤离时间、路线、安臵地点和组织形式,重点部位的巡查值守、抢险队伍等。三是把预案真正交给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预案编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深入讨论、完善充实;完成后印发至每家每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演练,使广大干部群众熟知应急预案、防范要领和避险常识。
行业预案,服从服务于整个防御。一是水库安全度汛预案。由防汛和水利部门负责制定,全面落实水库防汛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水库调度专家组并实行坐班制,加强水位运行实时监测和科学调度。去年“5〃17”至“6〃18”,市水库调度专家组下达调度指令31次,对13座中型以上水库实施了洪水科学调度;组织专家赶赴4座出险水库现场,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二是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制定,对全市114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一点一案”,明确责任人、设臵警示牌。印发明白卡7468份、转移4万多人次。针对去年发生的地灾90%以上不在监测范围的新情况,正在重新进行全面普查和预案完善。三是矿山企业防汛预案。由经贸、煤管部门制定,明确了每家企业、每口矿井的防汛责任人,对矿山汛期停产、井下作业人员撤离,根据降雨量级作了具体规定。去年“5〃17”至“6〃18”,撤离井下作业人员24328人次,没有发生因灾井下作业人员死亡事故。四是保安全、保畅通、保供给、保稳定应急预案。由交通、公路、铁路、通讯、电力、教育、城建、民政、卫生等部门分别制定。到6月底电力、通信设施全部抢通,7月初国省道、县乡公路全部抢通,9月1日所有学校正常开学。全市18.3万名灾民全部妥善安臵,13100户重建户在春节前全部迁入新居。
三、依靠科技、增加投入,不断改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础设施,为有效防御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决策依据。
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投入950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近3000万元,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气象部门充分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现代化设施,建立多级灾害性天气自动报警机制,开发短时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可能影响的区域,提前2-3个小时预报预警到乡村,甚至到自然村。“6·18”强降雨,提前2小时向乡村发出预警信息。二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国土资源、气象部门联合开发,开展地灾动态监测、中短期预测、短时等级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巡查监测135075人次、成功预报地灾392起。三是洪水预警系统。由水利、防汛部门负责对原有的114个各类站点全面实施升级改造,新增扩容108个,为133个乡镇配备了防汛专用电脑,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雨量站点,小
(一)型以上水库、重要河段都有水位监测站点。水文部门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和江河预警系统,准确预报雨水情,为抗洪抢险提供适时决策依据。四是预警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系统。在市气象局、市防汛办分别建立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实现在第一
时间将预警信息、防范重点等,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到各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和防汛责任人。去年,市气象局发送预警信息60多万条、市防汛办近10万条。
四、重在落实、形成合力,确保防灾抗灾救灾全过程的紧张、有序、高效开展
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各级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一是专家适时会商制度。由气象、水文、防汛、水利、地矿等部门专家组成,进行定期不定期会商。二是值班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全部实行有领导带班的24小时值班,气象、水文、水利、国土等部门,实行监测预报、水库调度、地灾防范等方面的专家坐班制度。三是资源共享制度。将气象、水文、防汛、水利等部门的测报预警系统实行联网,直至乡镇都可直接调看实时卫星云图和雨情水情,实现了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四是督促检查制度。由各级效能办、督查室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对防灾减灾救灾的全过程,实行不打招呼、直接到村到点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五是农房统保制度。从去年开始,以县为单位,由市县财政出资376.68万元,为全市60.59万户农民住房进行统一保险。去年保险公司向12716户受灾农户支付理赔款2315万元。
我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与兄弟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全省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完善防洪应急预案、健全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第五篇:县财政局加强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建设
财 政 信 息
第20期
(总第236期)
xx县财政局2012年6月1日
县财政局加强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建设 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紧急通知,为保障全县农业生产、人员及财产安全,xx县财政局建立和完善了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及各项工作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为重点,大力改善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条件,着力增强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灾害防御体系,最大程度地避免、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局防灾减灾工作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成立了相应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xxx担任,xxx、xxx、xxx、xxx同志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财政局办公室,xxx、xxx同志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为帮助受灾农户迅速恢复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建立了“农民自救、市场运作、政府补助三结合”的灾后重建机制。
一是开展农业保险。从2011年开始,我局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启动了农业保险工作,截止2012年,保险品种扩展到能繁母猪、青稞等险种,保险责任基本涵盖了自然灾害、动物疫病和意外事故等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是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正常年份,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万元临时救助资金,万元社会救济资金,万元抚恤金,万元森林防火经费,万元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经费。对灾害特别严重的年份,县财政将采取另外追加资金的方式恢复灾后农业生产。
报:省财政厅、州财政局、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创先办
送:xxx副县长、本局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各股
室、各乡(镇)财政所
共印3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