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制度知与行,从我做起
制度知与行,从我做起
尊敬的领导们,同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制度知与行,从我做起》。
制度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都有一套自己的制度。与单位相关的《办公室工作职责和任务》、《出纳员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为大家所熟知。
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三国时期,曹操出征,下令践踏麦田者,罪当斩首。曹操在行军途中,因马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一片田地。曹操要求给自己议罪,于是就有了“割发代首”的历史典故。大到国家,小到单位,“无制度不立”。回顾中国数千年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走向没落的标志就是各种制度的崩坏;总结一个单位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制度立则单位兴,制度坏则单位衰。
农村信用社的繁荣和衰弱,直接关系“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最广大农村人民的利益,直接关系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与否。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的落实则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和强力助推器。
制度的落实首先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
其次制度的落实要相应建立起的完善的奖惩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邓小平同志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
制度的落实并不能仅仅依靠领导的监督,而是靠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努力,制度知与行,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上级就是上级,属下就是属下,属下要服从上级的指挥和安排;按时上下班,维护办公秩序,做一个遵章守纪的人,说话做事要合理得体,为人处世要宽容忍耐。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制度。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守规矩,说规矩话,办规矩事,做规矩人,那么我们这个单位就必定会迎来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春天。
谢谢大家!
XXX
2012年11月3日
第二篇:行知伴我行演讲稿
愿为春雨
施爱无声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聆听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学陶”道路上的成长与收获。
经常有人这样跟我说:一看就知道你是个教书的。我不知道他的话是赞扬还是讽刺,如果是赞扬,也许是经过多年为人师表的洗礼,自己获得了一种教师特有的崇尚知识,甘为人梯的内在气质,如果是讽刺,也许是因为身为教师甘于寂寞,固守清贫的生活,使自己缺少了那种珠光宝气,名牌艳妆的豪华。但不管是赞扬还是讽刺,我都不会因为他人和这纷扰的物质世界而迷失我自己,因为在我的心中有一种强大精神的力量指引着我,支撑着我,使我的内心丰盈而充实,使我对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坚定而自信!
记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校园墙壁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时的我不是很明白它的意思,只觉得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直到自己读了师范,踏上了三尺讲台,这份感动更变成了一种景仰,大师的情怀和胸襟也许我一生都无法企及,但我愿意在追随的路上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陶先生倡导“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都有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漂亮的孩子,教师也有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给了他们很多爱。其实,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需理解关爱,鼓励。而且这种爱是“恒爱”要有持久性,这样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懂得去关爱他人。同时陶先生还说:“小孩子所需要的不仅是爱更是了解。”不了解孩子的兴趣、天赋、倾向,爱生就是一句空话。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所从教的是一所乡村小学,这里的孩子有很多都是留守儿童,陈宇曾是这些孩子中最令我头疼的一个,因为他不仅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爱打架,欺负低年级学生,而且还经常因为上放学路上偷吃人家地里的西瓜,或者故意破坏人家的蔬菜大棚,被找到学校,令我十分恼火!我曾跟同事抱怨道:“ 陶校长四块糖果转变了一个后进生,我们班陈宇,你给他一箱糖果都没用,根本就是品质恶劣,顽劣不化„„”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让我对自己过早的下这样的结论感到惭愧。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天上下着大雪,我冒雪骑着摩托车往学校赶去,快到校门口的时候我老远就看见几个高年级男生正拿着雪团追着一二年级的小孩,好像是往他们脖子里塞雪团,我见状忙大声呵斥:“你们几个哪班的?干什么呢?”可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因为早上雪大,道路又无人清扫,摩托车一打滑,我整个人连同摩托车一起重重的摔倒在路上,滑出好远,那几个高年级的男生连忙一哄而散,向校园内跑去,我疼的一时站不起来,索性坐在地上,这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奔跑的身影好像慢了下来,想转脸又有些犹豫,我看的清楚了,就叫了声:“陈宇”,他听到我叫他,赶忙就跑了过来卖力的帮我一起扶起沉重的摩托车,还一本正经的对我说:“老师,我会骑摩托车,我载你吧”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那可不行,要是把你这张帅气的脸给摔毁容了,可不得了喽!”我知道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奶奶因为孙辈太多,加之跟他父母关系不好,所以对他的照顾不是十分周到,平时的交流就是训斥。也许是从来没有人和他这样说话,他竟然腼腆的笑了,这可是我在他脸上从没见过的表情。我接着又说道:“陈宇,你刚才跑来帮我时真是太帅了,真的,像个小男子汉似的!谢谢你!”这一次他没有像以往低头看别处,而是迎着我的目光神采飞扬的说:“老师,我很有劲的,我在家帮我奶奶提水浇菜,一手一个大桶跑的飞快呢,我爷爷根本追不上我!”我连忙惊讶的说::“是吗?你在家还帮奶奶干农活呢,真是孝顺,老师以前都看错你了,你这一身力气也不都是调皮捣蛋练出来的呢?帮助别人的时候,这一身力气使起来是不是更得劲啊?”说着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红了脸,却重重的点了点头。
之后的班会课上,我特意表扬了陈宇帮助奶奶做家务和主动帮老师的事情。陈宇第一次在班会课上昂首挺胸,坐的很端正。
在一次跑操时,我发现陈宇又在队伍里捣乱,于是我跑过去,看见陈宇因为衣服小不合身,手腕都露在外面,手面已经有冻疮了,我什么也没说他。下午,我从家里拿来一副新手套和一件半新的棉袄,把陈宇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早上跑操时不停乱动,是不是因为冷啊?这手套和衣服你回头试试,合适的话明天穿上它去跑操就不那么冷了,你也就不用不停乱动让人觉得你不守纪律了,好吗?”他红着脸,点了点头。
这之后,经常有科任老师跟我反映,你们班的陈宇好像懂事了,虽然有时还会忍不住调皮,可是老师批评时再不是满不在乎的样子了,知道好赖了。虽然这不是多高的表扬,但我知道,陈宇进步了。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密切的注意他,关心他,督促他,他也渐渐地愿意亲近我,相信我,在他升入初中时,虽然成绩仍没有名列前茅,但已经从一个人人见了都皱眉头的“小霸王”变成了一个愿意自律,力求上进的好孩子了。我相信,不管成不成才,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陶先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与这些孩子们相处,我渐渐感觉到他们独特的被赋予新时代特征的个性,也许他们的言语和表现少不了几许执拗、卤莽;也许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欠缺几分理性和沉稳,但只要用心发现,他们其实很想与你接近,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渴望着你的关注,企盼着你的沟通,在意你的关怀。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这一点,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你在他心中也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读师范时,我的老师曾对我说:“在老师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也是教师的全部财富。”是啊,当每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块空白的土地。我们老师便大把大把的把金种子散向他们的心田。老师的关爱,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热爱生命的种子;老师宽容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善待生活的种子;老师的才华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渴求知识的种子;老师的期待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奶奶曾说:“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这一路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就让我们带爱出发,与责任一路同行,只要心中有爱,再多的责任都能变成甜蜜的负担!相信吧,爱满天下,则桃李满天下!
第三篇:陶行知演讲稿
由陶行知“喂鸡”引发的思考
——将课堂交还给孩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那个被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两座大山重重压着的年代,陶行知先生以这样的一种献身精神,为中华教育寻觅曙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还是拍着翅膀蹬腿使劲挣扎,简直如上刑场,如临大敌。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先生采用“喂鸡”这件平常的小事,来比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三种不同境界,教师好比是喂鸡人,而学生恰似那只“被摆布”的大公鸡。三次喂鸡,喂鸡人为了想让大公鸡吃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喂鸡方法,从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身处其中,我们很能理解喂鸡人“望鸡成凤”的迫切心情。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置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当我们把费尽心机找来的资料全盘呈现欲赢得孩子们惊奇的喝彩时,却见孩子们手扬网上查阅的最新信息,脸上露出一丝不屑……多少年来,教师们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然而我们失望地发现,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教师的“一相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们的教师委屈、困惑,或大光其火,或百思不解: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打开中外教育大师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罗杰斯也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事实上,“学生自己所获得的事物概念,要比取他人教义的概念更为清楚并更有说服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历来感觉太好,太充满自信,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们在孩子们面前透着当然的“霸气”。“该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这堂课学生没‘配合’好”,‘驾驭’、‘配合’,不经意的言谈透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心态。尽管我们自认为是教育的新生代,我们对学生会和颜细语,满面笑容,然而骨子里“救世主”的角色意识依旧存在,试想,我们是否曾经一次次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常常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我们是否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复述把教师总结的答案“搬运”到学生的脑海?我们是否常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我们把这一切做得那么坦然,还会感觉良好地以为这一切就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热爱”。然而,我们偏偏最最忽视的是孩子们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设想的难点以及预计课堂中的“出彩点”竟是孩子的已知,而孩子们那么富有挑战而具有思维价值的“未知”部分却没有机会展示或被老师“完美”的教案排斥在外乃至被扼杀。
聆听着大师的语录,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变得“豁然开朗”——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的中间,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激起孩子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孩子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和孩子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课堂上,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疑问中来,使解疑释疑成为孩子们的主动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弥补了教师备课远离学生实际的缺憾和弊端,寻找到师生沟通的捷径,避免了课堂的诸多无效灌输;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变的、极具生成性的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质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在“智慧场”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灵性;在“智慧场”中,学生急中生智,巧妙答题……学生人人参与,师生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使课堂成为自主的课堂,交往的课堂,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学生时时处于思维探索的兴奋状态,知识在独立思考、自我释疑中不断被激活;教师在引导释疑的过程中,分享孩子“探究发现”的快乐,与学生共同成长。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我们的孩子不需要精心打造。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需要慷慨陈词,滔滔不绝;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真谛。
教学就像喂鸡吃米一样,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当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时,学习才会发生效果。把课堂还给孩子,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乐学、想学、愿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第四篇:陶行知演讲稿
幸福的由来
台湾作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是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始终铭记:“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待工作要有细心,对待家长要有诚心”,我细细品尝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得刚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刹那,陌生,恐惧一起袭来,心底只有喜欢孩子的一颗心为自己壮着胆。我被分到中班和从事幼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司马老师一起工作。我看着,记着,学着司马老师的一举一动,好让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也像司马老师一样铃鼓一摇,孩子们的眼睛就望过来。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我的努力孩子们视而不见。一个班30几个孩子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任凭我嗓子喊破他们还是讲他们的,这样的情况让我觉得很无助也很无奈,特别是有时候一个人带班的时候。这时候当我接触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才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的发现出来的精神。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我的一次次体贴的照顾,耐心的倾听使我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国庆长假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刚接通,“肖老师,我想你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中想起,原来是班上灿灿小朋友放假想我了吵着妈妈给我打电话,正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重新点燃了我对幼教的热爱,让我知道了孩子们爱我,喜欢我,想着我„..总认为半年来自己碌碌无为,这不正是孩子教给我满意的答卷吗?我为被孩子们的接纳而幸福着,快乐着。
时间流逝,困难总会过去,我充满信心继续着我的幼教事业,我向同行学习业务能力,我参阅幼教杂志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我做个有心人积累点滴经验,每年的研究课我和班上老师商量共同探讨,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给自己定目标,“琴棋书画”对幼儿老师来说必不可少,因此我坚持每天画一张简笔画,一个星期弹一首幼儿歌曲,看着我的画能给孩子们的课堂气氛增添色彩,看着孩子们随着我的琴声《找朋友》在教室里欢歌跳舞,那双僵硬的手指从此灵动起来,我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和孩子一起表扬道:“老师真棒!”我和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着。也正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钻研,慢慢的,我对幼教工作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熟悉和提高。园长也放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交给了我,我当上了班主任。每天,我听着孩子们的“肖老师好!”快乐的工作着,晚上伴者孩子们的欢声入眠,我珍惜着能在蓝天下这片最纯净的土地上工作,我享受着职业带给我的幸福。
当看到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要在这里起飞时;我打心眼高兴,同时也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幸感受着他们的开心,见证着他们的进步,更有幸陪伴他们走过了最纯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我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延续,我的快乐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找寻,拥有了孩子的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第五篇:历行节约从我做起演讲稿
历行节约从我做起
合水二中九年级二班张瑞祥2013.6.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历行节约,从我做起》。
同学们!你曾观看过电影《焦裕禄》吗?焦书记那俭朴的形象、忙碌的身影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前些天,我再次坐在电脑前观看了这部影片,焦书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让我感动。
焦书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教育儿女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习焦书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抛弃“家大业大,浪费点儿没啥”的思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学习焦书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舍得吃大苦、耐大劳,把艰苦奋斗当成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把勤俭节约当成战胜困难的传家宝。学习焦书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持续兴旺,永葆活力!
学习焦书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勤俭节约,从我做起!”观察我们学校,浪费现象就在身边,关不紧的水龙头、白天亮着的电灯、打饭场被扔掉的馒头饭菜、到处乱扔的可以再用的纸张等等。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在中国,一件小事如果加上13亿人口就是大事,如果每人浪费一点资源,加起来就非同寻常,如果每人节约一点资源,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财富。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所以大家如果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入手,把节约落到实处!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让节约成为工作习惯”,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