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县地处西江中游北岸,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共有1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75个行政村,1751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35.5万人,农村人口28.3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我县从2003年起启动创建生态
文明村活动。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全县人民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全县共投入资金3070万元,完成改厕8942户,改水4325户,改造破旧危房2.5万平方米,铺设硬底化村巷道26.28万平方米,迁建猪牛舍3173间,建垃圾屋297间,修筑排污渠12.56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9.95万平方米,群众义务投工25.8万工,同时建设了文化广场77个、篮球场91个、农民小公园176个、宣传栏307个,成功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其中有33个为“广东省卫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2005年,到我县参观学习的省内外参观团60多批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充分肯定我县的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现就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做法、成效、体会和今后工作思路做一个汇报。[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
第二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
材料
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县地处西江中游北岸,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共有1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75个行政村,1751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35.5万人,农村人口28.3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我县从XX年起启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全县人民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全县共投入资金3070万元,完成改厕8942户,改水4325户,改造破旧危房2.5万平方米,铺设硬底化村巷道26.28万平方米,迁建猪牛舍3173间,建垃圾屋297间,修筑排污渠12.56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9.95万平方米,群众义务投工25.8万工,同时建设了文化广场77个、篮球场91个、农民小公园176个、宣传栏307个,成功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其中有33个为“广东省卫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XX年,到我县参观学习的省内外参观团60多批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充分肯定我县的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现就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做法、成效、体会和今后工作思路做一个汇报。[大秘书网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 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村,平均需要投入10多万元。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的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其中,省市支持的资金约占20%,县政府支持约占20%,部门扶持约占10%,社会捐助约占10%,村集体投入约占25%,农民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约占15%。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 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艳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5万多元。马圩镇云植村将集体山林旱地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23万多元。同时,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
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 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最容易见到实效的村巷道硬底化、改水改厕、危房改造取得突破,逐步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从美化外在环境到美化人的心灵,到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从生态保护到发展生态经济,到增加农民收入;从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农民得实惠,到密切党群关系融洽村民关系,广大农民群众从创建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建成的312个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官圩镇金林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当年就有3个青年光荣应征入伍,打破了该村适龄青年连续5年因体检不合格而淘汰的尴尬局面。创建生态文明村还引来了不少金凤凰。如地处山旮旯的高良镇山窑塘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村民为娶媳妇发愁,如今老大难也不难了,有的媳妇还是从圩镇“下嫁”到村里来的。
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 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如马圩镇云植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道路坑坑洼洼,交通极为不便,全村4000亩缓坡山地无人承包。在创建过程中,狭窄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硬底化道路,全村4000亩山地成了抢手货,全部种上了贡柑沙糖桔,昔日荒山变金山。悦城关塘坪村种植沙糖桔规模迅速扩大,建成了万亩绿色生态的沙糖桔基地。一些创建村还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官圩镇金林村,既突出“古村落文化”的特色,又做活“水乡生态”的文章,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趣味盎然、吸引力强的游览项目,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每年游客达到30万人次。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几点体会
我们以“五改五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形成一种良好发展趋势:一是从城乡文明脱节到文明同步;二是从城乡鸿沟到城乡一体;三是从城乡阻隔到城乡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道路探索。回顾我县创建工作历程,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德庆全县的小康。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幢幢“贡柑楼”、“沙糖桔楼”、“佛手楼”、“肉桂楼”、“务工楼”在农村拔地而起。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滞后,公共卫生、环境意识薄弱,全县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脏乱差现象,突出表现在住宅建设杂乱无序,只见新屋不见新村,村巷道狭窄坑洼泥泞,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一些农民面临水质性缺水威胁,环境污染导致疾病传播,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一些家庭因病返贫。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村地区的进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把“三农”问题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摆在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因此,我们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的切实利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文化、环境的交融互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干净整洁 的生活环境,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生态文明村把握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把握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把握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合点。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也就蕴含了更丰富的内涵、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做好农村工作的综合载体。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各种矛盾有所凸显,各种利益之间协调平衡的任务更为艰巨。要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还必须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上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创新,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根本,构建了一个符合县情民情,促进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的综合载体。它把环境治理、农村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经济、固本强基等结合起来。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农村基层组织找到了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抓手。过去较难开展工作的农村基层党 组织,通过引导广大群众搞创建活动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推动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党的执政基础夯实了,执政能力提高了。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政绩观直接反映各级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这样的政绩才是我们共产党人需要的政绩,才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需要的政绩。德庆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惠及28万农村群众,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讲究实际,杜绝一切表面文章,更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钓取一时声名而搞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在创建过程中,真正树立起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创建工作的衡量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真正符合农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今后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我县将不断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再接再厉,充实创建内容和丰富创建内涵。XX年我县明确提出创建200条生态文明村和30条广东省卫生村创建目标,加快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水果、蔬菜、桑蚕、畜牧、林业、优质水稻六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力度,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努力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环境。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农村稳定。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账务由镇代管制度,促进村务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着眼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抓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三个一千工程”,促进创建工作与先进性教育活动双丰收。要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帮助各村委会利用和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尽快富起来。要以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要教育全体农村基层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范文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
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
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
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万米,整治公共场所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
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
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
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
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12全文查看
第四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4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5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 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5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5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4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5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H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H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5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五篇:工作汇报: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6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等。通过抓好“三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秘家
园wenmi114.com。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6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6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6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6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6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6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