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许昌市委关于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的意见
中共许昌市委关于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的意见
(2007年12月25日许发〔2007〕27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现就以创业在许昌为主题,在全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导思想
1.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市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创业是富民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只有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才能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民提供富裕充实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实施以创业在许昌为主题的“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是市委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重要战略思想,积极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许昌打造成为全省最佳创业基地,建设成为中原强市,在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目标,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拓宽创业领域,优化创业环境,充分释放全民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许昌。
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3.培育创业主体。鼓励支持所有社会成员利用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各种扶持政策进行自主创业。重点扶持国有集体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给予3年的扶持期,在扶持期内可凭证享受工商登记、政府就业培训和小额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做到人尽其才。辞职人员按有关政策发放辞职金。辞职人员如重新被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辞职前和录用(聘用)后的工龄可合并计算。积极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一次性离岗时间一般为3—5年,离岗期间,保留干部、职工身份和工资福利待遇(基本工资),工龄连续计算,没有违法行为的,年度考核视为称职。3—5年内期满符合退休条件的,办理退休手续;不符合退休条件,要求回原单位的,可参与竞聘上岗,继续创业的,可续约,也可按辞职办理。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退休创业,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凡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本人申请,任免机构批准,可提前退休创业。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支持其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部力量到许昌创业,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市外、境外劳务输出。
4.培养造就创业型人才。积极发现、吸引、培养、激励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对现有人才二次创业、海外人才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支持。组织部门定期开展“创业人才奖”评选活动,对创业成绩突出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5.拓宽创业领域。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平等进入;凡是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凡是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大胆进入。打破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不限领域、规模和速度,鼓励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通过竞标等方式,参与水利、交通、能源、电力、电信、城建、环保等各项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建设,参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和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建设,形成各类创业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做好产业规划、协调、指导工作,结合现有开发区、工业集聚区、专业市场等,加快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创业基地的科技孵化作用、就业促进作用和创业示范作用。
6.完善创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除特殊行业外,凡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都可凭本人身份证和经营场地证明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放开行业从业的前置许可,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前置审批外,其他方面设定的审批项目不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兼营法定前置审批项目的,可先核发经营其他项目的营业执照,在取得前置审批手续后,再办理增加前置审批项目的变更登记。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相关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并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放宽注册资本缴纳限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允许在2年内分期注入,首期注入资本(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
搭建公平竞争平台。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外来投资者和本土投资者实行同等待遇。民营企业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开发费、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以及社会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等税收政策上享有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平等享受国债项目立项、出口退税和政府组织的经贸活动等有关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及对其收取的各项规费,与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民营企业依法获得的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折价入股。
实行税费优惠。给予所有创业者3年的创业扶持期,在扶持期内,市属行政性收费先征后返,市属服务性收费减半征收,税收中地方所得部分按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符合条件的小
型微利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其他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满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凡符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政策的经济实体,除国家限制行业外,按规定给予减税、免税优惠。
7.优化创业服务。建立健全以信息、技术、市场、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以政府网为基础,联合市内各主要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进步、中介服务、项目推介等信息。发挥各级工商联、个私协、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内的交流合作,协调和保障行业利益。加快发展法律援助、技术支持、产权交易、职业介绍、劳务派遣、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职业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
8.加大创业信贷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和贷款担保基金,推行重点中小企业和重点自主创业人员贷款财政贴息制度。建立政银企联系机制,积极推介民营企业项目,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降低反担保门槛,降低抵押资产的评估收费,延长抵押资产的评估时效。积极探索民间融资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兴业。扶持发展商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鼓励各种民间资金加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和信用档案库,提高企业守法信用透明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三、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
9.加强政府引导。各级政府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把促进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
10.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坚持城乡就业一体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统筹做好中央、省、市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劳动力、推进区劳动力等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相同的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及相关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11.培育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2008年底前,各县(市、区)都要在城区或工业集聚区建立与创业就业工作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市场。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分别在推进区建立1个人力资源市场,并与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发布制度,2010年在市、县(市、区)、乡(镇、办)、社区(行政村)四级全部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
12.加快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市、县(市、区)、乡(镇、办)、社区(行政村)
设立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包括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备案、职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服务。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由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垂直管理。
13.扩大《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对城镇和推进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县级以上所属的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失业的随军干部家属、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推进区承包土地0.2亩以下的失地农民和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改居未就业人员中的自主创业人员,发放《创业优惠证》,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荐、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应的政策扶持。
14.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本项优惠政策审批期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税收优惠政策在2008年底之前执行未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收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
15.为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群体,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的后勤、保洁、保绿、保安、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管、社区服务等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严格兑现“不挑不拣,五天上岗”的承诺,确保每一个城市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动态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16.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促进创业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机构。突出抓好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以农村“两后生”、退伍兵为主要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以打算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务输出转移培训,以已就业劳动力为对象的技能提升培训,以培育小老板为对象的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对提供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提供技能鉴定的鉴定机构给予相应补贴。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四、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推进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
17.加强舆论宣传,弘扬创业精神。宣传部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以创业在许昌为主题的“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的重大意义,大张旗鼓地宣传市委的决策部署。要加强就
业观念教育,使广大劳动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意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市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创业典型,大力弘扬自尊自立、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坚决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大力弘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坚决破除怕苦畏难的消极思想;大力弘扬勇创一流、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保守思想;大力弘扬勇于实践、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坚决破除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漂浮思想;大力弘扬创业至上、致富光荣的企业家精神,坚决破除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时代风尚,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改、善待他人的社会氛围,使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
18.加强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全面创新。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减审批项目,公开收费标准,提高行政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帮助投资者、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政务公开制、首位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全面实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承诺时间、收费标准、监督渠道、办事结果“六公开”,不断完善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体系。
19.规范执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强化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执法扰民等问题。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涉企案件优先审理、限时办结。各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提醒在先、处罚在后的原则。加强投诉中心建设,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及时处理投资创业者的举报投诉,加大对侵害投资创业者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20.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部门联动。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举措,必须长期坚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高效、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为推进全民创业就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发改、劳动保障、财政、人行、国税、地税、工商、监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抓紧制订支持推动全民创业就业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把“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目标。
第二篇:“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宣传口号
“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宣传口号
1、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努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2、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广泛动员,强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
3、大力推广“全程式”服务,着力打造优质高效,宽严有序的创业环境
4、开阔创业思想,拓宽创业天地
5、创业在长葛,建功在长葛,奉献在长葛
6、全民创业促发展,科学和谐兴长葛
7、全民动员,全民行动,投身创业,振兴长葛
8、各级领导支持创业,各行各业服务创业,党员干部带动全民创业
9、创业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强市是永恒主题
10、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主创业
11、放胆敢冒天下险,无畏才能赚大钱
12、强创业信心,壮创业胆识,比创业成果
13、干部带头招商百姓勤劳创业企业追求发展 机关高效服务
14、落实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服务营造创业氛围 推动全民创业
15、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富裕百姓,创业促进发展
16、助你创业、帮你兴业、促你就业
17、搭建创业平台,全力促进就业
18、改善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19、营造创业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20、增强创业意识,弘扬创业精神
21、提高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改善人民生活
22、创新创业,共建和谐
23、弘扬创业精神,推进创新创业
24、敢想就有出路,敢创就有财路
25、不怕创业显能,就怕一事无成26、创业促发展,创业促创新,创业促和谐
27、不怕创业无成,就怕懒惰平庸
28、尊重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
29、莫道今日创业难,笑看来日富裕甜
30、创业光荣,发展光荣,发财光荣
31、推动全民创业,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32、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33、开拓创业领域,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34、自强创业谋发展,共同富裕奔小康
35、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岗位、家家有产业2
第三篇: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在全市机关 开展“富民强市作表率”活动实施意见
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在全市机关 开展“富民强市作表率”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全市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有力的执行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进程中走前头作表率,市委决定,集中三个月时间,在全市机关开展“富民强市作表率”活动。
一、活动的重要意义
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奋斗目标,立足新起点,开拓新境界,谋划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机关的重大历史使命。全市各级机关处于承接上下、贯通左右的枢纽位置,承担着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责任。在全市机关开展“富民强市作表率”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改善泰安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提高机关效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全市各级机关要切实提高对“富民强市作表率”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转变机关作风,以优质高效的机关服务,全面改善泰安的投资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对机关的满意度,使各级机关和党员干部在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进程中,为全市上下发挥好带头引领、带头推进、带头落实的表率作用。
二、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全面理解和把握“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以有效整改个别机关单位作风中存在的庸懒散问题为重点,提高机关服务和保障中心任务的能力,提高机关服务和推动发展的实效,提高机关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把机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更快的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步伐。
(一)把握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中心。重点解决个别部门单位对形势任务把握不透、理解不深、缺乏紧迫感压力感,以及思想境界不高、全局观念不强、服务中心意识不浓等问题。一是准确把握泰安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任务。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世情、国情、党情和市情,认真把握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部署,立足全市发展大局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二是深刻领悟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市十次党代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科学发展表彰暨重点项目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全面深刻领悟决策意图,切实增强压力感,以压力换动力,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实现干部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措施有力,执行落实到位。三是切实增强服务中心的实效。在工作定位、职能发挥、责任落实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始终把保障和实现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放在首位;突破部门和行业利益局限,统筹短期与长远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一切以提高机关整体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为标准,切实把履行部门职责、落实具体任务高度统一到保障和促进全市中心目标的实现上,形成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强大凝聚力。
(二)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主要解决有些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懈怠、庸懒散等问题,对政绩平庸、业务不精、得过且过、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纪律松懈、自由散漫、行为懈怠的人和事,进行重点治理。一是树立只有全力争先,才能快速发展的强烈意识。教育引导全市各级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敏锐的把握好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竞争机遇,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严的工作标准,更好的工作措施,更快的发展速度,敢于自我超越,勇争一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建设经济强市,进而实现富民惠民,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二是按照“一快四通”的标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要“快速”行动;对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要速办“快通”;对工作运转中出现的不流畅问题要及时“沟通”;对基层群众遇到的矛盾要积极“疏通”;对不利于、不适应本地实际的条条框框要大胆“变通”,切实提升机关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三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各级机关要继续深化和激励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争做“泰山先锋”,部门、单位争创“五型”机关,形成讲责任、讲奉献,比干劲、比超越,争先进、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健全完善争先进位工作推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奖惩机制、行政效能监察机制。充分调动机关干部积极性,提升工作执行力,确保实现各项工作位次前移。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主要解决个别机关党员干部疏于学习、知识陈旧、本领危机而导致的服务基层意识不强、服务发展能力不足、服务群众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融汇贯通,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究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境界,培养干部的世界眼光。要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增强服务本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强化实践,服务基层。要把机关工作与大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磨砺党性、在具体工作中锻炼队伍,不断提高机关干部服务大局能力、高效执行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先争优能力。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各级机关在履行职责、推进工作、提供服务上,要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进一步优化服务基层的方法和措施。要严格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工作落实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保障机制
要坚持操作性、实效性、长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活动推进的保障措施和机制,确保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一)开展“三治三提升”活动,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开展“治庸提升能力、治懒提升效率、治散提升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治三提升”活动。一是找差距剖根源。通过自查、互查、组织群众评议、公开举报电话或电子信箱、设置举报箱等方式,集中排查本部门本单位在机关管理和党员干部纪律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分析查找产生庸懒散等问题的根本原因,着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懈怠、纪律懈怠、责任懈怠、执行懈怠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确立整改目标。各部门单位要将活动重点放在推进干部职工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方面,以群众满意度提高,服务效能提升,工作业绩位次前移为标准,确立整改目标。三是建立问责机制。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各部门单位要建立责任设定、责任执行、责任监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的问责工作体系,对庸懒散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及其责任人,一经查实,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二)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素质,构建教育培训机制。一是以“机关干部大讲堂”、“机关党日活动”为平台,邀请领导干部、优秀先模人物、专家教授等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等,有针对性的解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层、保障民生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广大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活动辅导资料为主要学习内容,搭建教育培训和总结交流平台。实现理论武装、典型推进、活动交流与提升党员素质互促共进。三是深入开展“点评互评”活动,坚持“上评下”和“下评上”相结合,市级领导点评分工部门、部门领导点评科室、科室点评个人;基层干部职工评议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创先争优、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三)着力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构建富民惠民机制。一是开展“四进四联”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窗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真心实意帮助基层和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二是推进机关党员“活力细胞”行动。组建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到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三是开展“换位体验”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田间地头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体验,到服务对象和服务行业体验,到重点建设项目体验;组织部门单位负责人到科室、到岗位体验。通过换位体验思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
(四)完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绩效运用机制。一是以“群众评议机关”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机关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作风建设评议方案,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评价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评议不仅征求上级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面的意见,还要征求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要加大服务对象的评议权重。二是按照日常考核、年终考核和群众评议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确定全年的综合评价成绩,对各部门、单位的考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作为争创“五型”机关考核的主要依据,以及评先树优和考核表彰的重要内容。对综合成绩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市分工领导进行“反馈问责”谈话。
四、组织领导
为强化对活动的领导,市委成立“富民强市作表率”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直机关工委。
(一)明确职责,整合力量。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各负其责,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各部门各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全面落实活动任务。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搞好结合,务求实效。各部门各单位要科学谋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把开展“作表率”活动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相结合,与完成部门单位中心任务相结合,做到活动与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指导,定期调度活动进展情况,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三)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注重总结提高,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及时宣传活动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要全面梳理和规范机关作风纪律、行政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群众评议机关制度、督办问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探索建立富民强市作表率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中共成都市委文件 成委发〔2010〕5号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意见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每一个农民的切身 利益,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基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稳定的根本举措,是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构建新型城 乡形态、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尊重群 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在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现就深 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扎实做好确权颁证为基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确保确权颁证质量。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 要按照进度服从质量和“五个一致”(土地、台账、证书、合 同、耕保基金相一致)的要求,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 好实测、公示、颁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严格执行确权颁证 有关政策和程序规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确保确权颁证不走过场,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农民群众普遍 满意。
2.认真开展“回头看”。近期要围绕宣传动员、群众知 晓、干部认识、民主管理、程序规范、纠纷调处、政策执行、合 同签订、公示颁证、耕保基金发放和群众满意等内容,认真 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并 进行整改。
3.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在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清理和 违法违规用地处理基础上,深化确权到户工作。完成农村 自留地的确权颁证工作。开展未到户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 工作,对农村未利用土地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 公益设施占地,其使用权确给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占 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其使用权确给集体企业。开展权属量 化,未到户土地使用权权属清晰后,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 织成员。
4.进一步明确房屋等其他集体资产权属。清理、清偿 村级债权债务。对村集体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产生的 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统筹还款的责任。对村集体经营活 动形成的债权债务,能够清偿的全部清偿;不能清偿的,有 保留的村级企业或经营实体的,依法转移给村级企业或经 营实体;没有保留村级企业或经营实体的,依法分解转移给 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或合作联社),使用集体经济组织集 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等收入和各级财政化债补助逐步清 偿。
开展集体房屋确权颁证工作。在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的基础上,对集体企业占用的集体房屋,其房屋所有权确给 集体企业;对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利、电力及房产等基础 设施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其使用权 确给集体经济组织。
开展权属量化工作。将集体房屋等设施的使用权属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含未清偿的债权债务)全部股份量化到 户,不留集体股,使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彻底明晰。
5.完善产权保护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权益 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 权益不受侵害、有法可依;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群众的 产权意识,积极培育农民群众行使合法权利的能力;完善农 村产权侵权申诉受理办法,确保产权所有者维权有章可循。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 权流转有关政策制度、程序规定,确保农村产权转移原则上 依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加快农村产权要素流转市场体系 建设,完善市、区(市)县、乡镇(涉农街道)三级农村产权交 易平台功能,建立完善的交易规则、交易流程和完善的农村 产权交易信息网络。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制。细化农村产权各类 权属纠纷调处的规定和办法,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农 村产权纠纷调处机构职责,保障产权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纠 纷和侵权时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调处和维护。6.推进配套改革。以产权为基础和纽带,完善集体经 济组织及其成员管理办法。建立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按照 农村产权权属和市场价值进行补偿的政策和办法。深化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经济利 益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按照实际居住地对居民进行户籍 登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制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各类金 融组织向农村延伸机构和网点;鼓励支持依法发展村镇银 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 村产权融资方式,落实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的有关政 策。
7.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主体。改造原村组所有的集体 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对村级集体资产清理后,经营状况较 好、确有必要保留的企业或经营实体,经村民大会决定保 留,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或合作社,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支持股份制改造后的集体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建 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集体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引导城市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进入农业领域,培 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 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 基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农业公司、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企业,或引进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农 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 体。
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和鼓励农民集中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 产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产 权明晰的二三产业实体。
8.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验 收。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公示发放耕保基金、利用第三方 调查评估、随机调研走访、受理群众投诉等方式,及时掌握 改革推进情况,加强日常监督。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检 查验收机制,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各区(市)县要在2010年 6月30日前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对验收中不符合要求的,特别是不符合“五个一致”、民主机制落实不到位、群众有 意见的一律不得通过验收,并及时组织整改,确保农村产权 制度改革质量。
二、以民主管理常态化为核心,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 机制建设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9.规范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 制度和规则。规范和完善村(居)民易掌握、易操作的民主 议事规则,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干部、议事会成员等 进行议事规则培训,使其完整掌握民主议事的目标、方法、程序;规范和完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委会工作规则,建立健全村(居)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宣传动 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表决公示、实施监督和评议整改的 程序,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 的使用、管理。
10.规范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议事会成员等的 民主选举工作,完善基层治理结构。结合今年村(社区)换 届,规范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会成员等的民主选举工作,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真正实 现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主选举、为民服务、让民作主。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关系,探索并推广村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的途径和方法。
11.分类推进,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按 分类供给的要求,对应由政府实施和通过市场供给的村级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进一步细化落实改革配套措施、强化供给保障,建立健全群众选择、监管、评议的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别的村(社区)分类细化推进改革,城市社区 进一步转变职能,剥离经济管理功能,实现居民自治、民主 管理;城郊结合部的涉农社区要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改革的同时逐步向城市社区过渡;农村社区要结合 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建 立适应村民需要的社区管理模式。
12.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办法。村民自治组织与集 体经济组织分离后,村民自治组织将不再承担经济管理职 能,村民自治组织逐步实现按居住地划分,主要职能是做好 农村社区的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同 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按照城镇 社区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
13.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达标验收和日常检查监督 机制。按照基层民主常规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 求,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 村级民主机制建设的基本标准,组织开展村级民主机制建 设达标验收活动,并纳入市和区(市)县目标管理,实行专 项考核。以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和第三方评估调查为主要 形式,近期主要结合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使 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的 日常检查监督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建立完善 长效机制。
三、以强化统筹和促进社会资金投入为重点,深入推进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4.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项目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统筹城乡综合示 范项目,统筹推进、整体打造,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坚持统 筹规划、集成建设,整合项目区各类涉农政府性投资项目,在综合整治“田、水、林、路、村”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公共 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硬软件建设。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 性、共享性“四性”原则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尊重 群众意愿,结合实际、务求实效的前提下,对基础设施、农田 水利、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当提高综合整 治、统筹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整治项目区真正建成统筹城 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片。
15.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 体,是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初始供给 方。各级政府(土地储备中心)或其他项目业主作为指标 的需求方,应遵循市场原则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购买指 标。农村出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的收益,应由集体经 济组织按参与集中居住的农户各自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面 积进行分配;对放弃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房到城镇居住的 农户,应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价格和其实际还耕的 宅基地面积进行分配。逐步建立农户以自身节约的集体建 设用地指标直接与购买方交易的机制。引导农民对农民集 中居住区用地的使用权采取转让、互换等方式进行权属调 整。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后,原则上其土地使用权归属原 农户。
16.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完善现行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国土资源部门和 乡镇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 组织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民主决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实施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禁止以任何方式强迫农户参与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自治”贯穿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过程,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 性,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安和物业管理,加强道路、水 利设施的管理,建立管护的长效机制。
17.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市场化。综合考虑城镇建 设用地需求、土地市场平衡、保护农民权益等因素,建立集 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社 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规划、立项、实施等各个 环节,制定相应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多 户联合,结合本地资源实际,自主实施或招标引入投资者实 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集 体经济组织自主或联合开发、就地使用节约的集体建设用 地。
18.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抓好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要结合农业资源优势,确定主 导产业,引导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组织化 程度,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在农户民主 决策的前提下,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留 存部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就地或在本乡镇(涉农街道)范 围内异地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帮助和支持 集中居住的农民发展作坊式企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提高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 程”实效
19.强化统筹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是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要准确把握其有机联系和内在规 律,通盘考虑,系统规划,整合资源、资金、项目、政策,集中 力量,集成推进,努力实现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综 合效益。各区(市)县要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党政 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深入调查研究,掌握进展情况,及 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配备得力的分管负责 同志,落实具体的工作部门,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市级各有 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强 化上下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20.加强培训宣传。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促进其观 念转变,增强其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宣 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本领,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深入推 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 能力。以直接面向农户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 对农民群众的改革宣传和组织动员工作,着力强化与农民 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发 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农民群众的权益意识,进一步落 实好农民群众“自主、自愿、自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1.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各区(市)县要结合本 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探索推进改 革、开发资源、推动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形成一批综合性的示范典型,及时总结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影响和带动 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共同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形成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局面。
22.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目标管理、业绩考核 和干部任用制度,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 观,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真正落实到科学发展、城乡统 筹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上来,着力抓实抓好农村工作 “四大基础工程”。加大对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 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采取随机抽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督查,确保工作责任 落实到位、工作成效群众满意。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0年2月21日
第五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警民打防工程的意见(%93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发〔2003〕12号 【发布日期】2003-05-14 【生效日期】2003-05-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警民打防工程的意见
(哈发〔2003〕12号)
(2003年5月14日)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的要求,从“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出发,通过实施为期三年的警民打防工程,着力解决好我市治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设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治安管理新格局,努力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实施警民打防工程的重大意义及原则、目标?
(一)警民打防工程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心工程;是确保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稳定工程;是具体落实市委“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总体要求,开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的重大决策。对于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警民打防工程是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是对现行警务体制和治安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旨在党政齐抓共管,全面整合警力,充实加强基层,发挥民力作用,构建起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新型打防网络,形成警民联手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实施警民打防工程遵循以下原则: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治安防范上;警民联手、共筑防线,使有限警力与无穷民力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能和威力;精简机关,强化基层,警力下沉,防线前移,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协调动作,整体推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优势。?
(四)构建起预防在先、控制到位、打击有力,集打防控于一体的治安管理新格局。通过实施警民打防工程,逐步实现治安防控能力提高,刑事案件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治安基础工作得到强化,政法干警形象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我市治安状况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位次前移的目标。经过今年努力,力争实现我市刑事综合发案上升幅度降到历史最低点。?
二、优化配置警力民力,构建警民打防工程新体系?
(五)全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投放在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线,进入社区的民警占全部警力的40%左右,消除空白担当区。进一步挖掘民力防范资源,建立形式多样、作用突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治安工作实际的群防群治队伍。通过有效整合警民力量,构筑打防钢铁防线,做到领导下基层,干部出机关,联防成网络,巡防上街面,警察进社区,“低保”看楼院,实现街街有人巡、院院有人护、楼楼有人看、家家有人防。?
(六)继续保持对刑事犯罪“严打”高压态势。公安机关以建设一支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精干高效、打击有力的刑侦队伍为目标,走专业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新路子,及时侦破重大疑难案件,发挥主力军作用。法检机关继续贯彻“两个基本”的原则,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司法机关大力加强狱所管理,开辟“严打”第二战场,深挖线索,打击犯罪。?
(七)科学构建指挥与运行体系。建立以110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派出所为依托,以户籍民警、刑警、巡警为主体,以社区为基本作战单位,科学布警,信息畅通,多警联动的立体化、网络化打防体系,充分发挥巡防警车作用,增加打防密度,提高防控能力,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各种犯罪。?
(八)严密社会面的巡逻控制。要调整警种职能,科学整合警力,建立治安卡口、路段巡逻和社区防控相结合的点、线、面联勤机制,形成多警种联动、动静结合的打防控格局。交警在维护好交通秩序的同时,与巡防民警共同负责路面接处警、巡逻和治安卡口的控制。根据城乡地域特点和案件高发时段,科学调整出警时间,合理安排警力,严密社会面控制,及时有力地打击现行犯罪。?
(九)建立群众性治安防范专业队伍。在居民散居住宅区,按照每个社区配5至8人的标准,聘雇专职治安员,佩带统一标识。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区,由物业管理企业在保安公司统一聘雇保安员。要制定保安服务业统一管理规范,推进治安防范产业化经营。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多种保安队伍的管理模式,按照干警人数1:1的比例配齐配强保安人员,使专职保安队伍成为重要的辅警力量。?
(十)巩固和发展群众性义务联防队伍和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广泛宣传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安联防,以社区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人员为骨干,组织“三老”、保洁、保绿人员等群众力量,开展互看互助、守楼护院等联防工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动员具备条件的“低保”人员参与社区群防群治;深入开展军地共建、街企联防活动,共同构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广泛开展社区治安自愿者奉献活动,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治安联防,参与社区建设。各级综治、组织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密切协作,组织动员党团员、机关干部、青年志愿者和各界妇女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居住地的群防群治工作,广泛开展“我为大家守一天,大家为我护一月”活动。?
(十一)促进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要深化基层安全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整合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居民楼院实行封闭管理,建立治安看护室;在居民住宅中普及安装楼梯间自动控制照明灯的基础上,逐步普及安装楼宇电控对讲防盗门;有效利用临街单位的收发室和商服网点,建立“红灯岗”或治安报警点;不断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商服场所、居民社区的技防网络建设,扩大监控、报警系统的覆盖面;积极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物防、技防形式,提高社区的整体防控水平。?
(十二)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解决农村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并深挖内潜,最大限度地下沉警力,在城镇和建制镇,要建立社区警务室,积极推行城区治安管理模式。在乡村,要强化警务区建设,推广民警驻村、巡防、包片等制度。认真研究税费改革后农村治安防范和群防群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组建专职治安员队伍,巩固和坚持“十户联防”,探索警治联勤、治安承包、简易技防等巡逻看护和联防工作新途径。针对农村治安防控工作的季节性特点,全面落实重点部位、易发案时段的治安联防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警民打防工程高效运转?
(十三)建立严密有效、管理科学的警务工作新机制。公安机关要结合警务体制改革和实施社区警务战略,调整工作职能,明确职责任务,强化各项管理。要建立社区警务室考勤制度、警民联系制度、警务公开制度、接处警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健全干警行为规范,引入竞争激励和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强化日常管理,严格兑现奖惩。引导和督促社区民警严格执行“禁令”,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发现和解决治安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见警率和群众的满意率,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实现社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十四)建立管理严格、奖惩分明的群防群治工作新机制。以专职治安员和保安员队伍的正规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对各种类型的群防群治队伍加强管理和指导。要建立和完善群防群治队伍治安联防、巡逻、定点看护等工作中的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制定专职治安员和保安队伍的录用、培训、考勤、检查、考核、奖惩和辞退等项规定,表彰奖励群防群治的先进典型,切实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十五)建立警民联手、衔接紧密的治安联防工作新机制。要建立街道与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与社区民警定期情况沟通和形势分析制度、社区民警与治安员联席会议制度、民警向居民述职报告制度和群众评价等制度,充分发挥警民相互监督制约、力量互补、协同作战的优势和专群结合的整体效能。探索建立一套警民结合、有效控制、管理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措施办法。?
(十六)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警民打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防范经费的投入,把科技强警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并视财力状况做到逐年增加。大力推进“金盾工程”,提高公安机关运用先进装备和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能力。切实解决好社区警务室建设问题。通过挖潜、利用社会资源和新建等方式,千方百计辟建警务室,为警力充实基层创造必要条件。切实加强基础防范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物防、技防的科技含量。在当前治安费收取不足的情况下,必须保障专职治安人员的开支,以保证社区专职看护队伍的稳定。?
四、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落实责任制?
(十七)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警民打防工程作为 “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强警民打防工作,市委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警民打防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各区、县(市)要成立警民打防工程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市警民打防工程领导小组对各地区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办、考核、评比,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领导不力工作失职,治安问题突出并长期不见好转的地区、单位,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十八)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综治部门要担负起对警民打防工程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将各项任务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体系。民政部门要把实施警民打防工程纳入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结合老年“星光计划”等工作,切实加强社区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和调动“低保”人员参与治安联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与实施警民打防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在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公开招聘专职治安员的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规划、建设部门要把社区办公室和警务室建设纳入规划建设审批项目,严把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关,凡不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警务室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验收;军分区和人武部门要动员和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治安防范工作;教育部门要健全学校德育、法制教育,强化校内治安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管理的有效机制;交通、铁路部门要依法打击车匪路霸,完善治安防范机制;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治安防范工作。各部门、单位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配合社区落实家属区的治安防范措施。
(十九)街、乡镇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要加强对警民打防工程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组建社区专职治安员队伍,搞好以“低保”人员为主体的义务联防工作。按照《黑龙江省城镇社区群众治安防范规定》和我市的相关规定,在社区民警的配合下,认真收取治安看护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