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范文)
关注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益探索
摘要:本文是关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问题,如何面对,如何应对。还有学校方面和政府方面应该做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就业 学校 政府自身
现在的大学生脑子里都应该有‘创业’这个词。也是大学生自我创业意识觉醒的时候了,目前,大学生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这种意识应该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10年前,毕业后自己开公司或者开店简直连想都不敢想。但现在经常看到电视新闻里说某某学生自己开了家店,赚了多少多少钱。
创业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力互补而互信基础很好的团队,而一个在大学里就形成的、具有牢固伙伴关系的团队是值得鼓励去创业的。现在的大学生和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学生相比,有更多接触社会、获得实际经验的机会。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我们也不能忽视创业中的困难和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有着强烈创业意愿的学子们来讲,创业即使失败也不要紧,因为在创业过程中得到的历练是参加任何其他工作无法获得的,这种历练,恰恰是大学生通向未来成功之路的“敲门砖”,“很多风险投资喜欢给有过一两次创业失败经历的人提供资金,就是这个道理”。
创业不再是那些掌握高端技术的大学生的“专属品”,我们不难看到:在学校周边开个小餐馆或在网上开家小饰品店,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实际上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就创业者群体构成来说,精英化倾向非常明显。也就是说,真正有所成就的大学生创业者,主要来自大学生中的少数人,他们之中要么有非常杰出的特长,要么拥有比较先进的专利技术,最起码也要有一个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背景,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创业的艰难过程中,不至于为生计发愁。对于大多数毕业于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实力一般、人脉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学生来说,其最现实的恐怕还是就业。
有些因创业理念和发展思路不同导致最初的创业团队中途退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制约,即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培训服务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也是使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却步甚至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关键是解决创业观念、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三方面问题。在创业观念上,主要是摒弃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大学生消极等待、被动接受、盲目服从等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业灵感和创业激情。在创业技能方面,主要是培训其社交能力、了解社会能力、与人相处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特别是掌握与网络创业有关的理财经验、市场营销常识、诚信意识、相关法律政策等。在实践层面,高校应集中优势资源创建大学创业实践基地,使其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的理论策源地、项目集散地、师资培训基地、典型培养基地和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带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在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改变纯知识讲授和“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专家、互联网专家、政府决策部门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专家、风险投资家、法学专家等人员为学生做创业辅导和实务培训、案例分析,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建设。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在人生过程中受到家庭给予的太多保护和社会浮躁情绪的感染,难以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进而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使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旦遭受挫折,便一蹶不振。实际上,网络创业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互联网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主要是立足自身条件,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
政府与社会加强支持。
对政府和社会来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营造一个健康的创业环境,是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客观条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共同营造出有利于创业的大环境。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加入WTO五年来,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并与国际接轨的客观现实,也迫切需要更多具有系统文化背景的高素质企业家和管理者参与到企业创新和经营活动中去。因此,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虽然任重道远,但却大有可为。
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用人需求大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却比往年攀升;就业市场混乱,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侵害学生利益。一些企业先以优厚的条件去吸引学生,签约时和上岗后又以各种借口降低待遇;3.实习难成为就业难的前奏;毕业生面
临种种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冲突;内心价值观与社会不良现象冲突;长远发展与现实冲突。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业培训不足、创业氛围较差、创业意识不浓、市场经验缺乏、技术积累薄弱、资金筹集困难、贷款担保难寻、注册资格受限。许多大学生对于到基层就业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续性持保留和观望态度,宁愿留在城市底层,也不去农村基层。大学生对于到基层工作有积极性,但是期待政策更加公平和能够真正落实。许多同学说,不是我们不想到基层和农村就业,而是政策门槛卡住了大学生通向基层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已经出台的鼓励基层就业政策和学生依据横向比较设定的期望值之间有较大差距。他们说,不是自己怕吃苦,“就怕吃苦没有头”,“要有希望而不绝望”。很多毕业生到基层去看重的是机遇大于待遇,关键是后期相关政策保证能否落实,去了还能不能回来,用什么方式和身份回来。
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当发挥政府优势。
当前,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和评价标准。推动高校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高校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当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引导大学生形成全新的成才观念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从一年级至毕业分别安排好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政策宣讲辅导和个性化就业辅导。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拓市场。政府加大力度解决大学生创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和条件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在此背景下,省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不成气候。
脚踏实地,不轻言放弃。
对那些不敢尝试的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并非每个人都曾经尝试一步步走向梦想,如果连尝试都不敢,就不可能成功,我不认为谁更高明或谁的运气更好。我能行,你也能行。机遇来了,就要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当然敢冒险不代表不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
选择创业领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学业另起炉灶,毕竟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都能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边做边学,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
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管理经验,不愿意一毕业就自己创业,想先去企业里工作,积累一点经验,这种普遍心态,陶然不置可否。其实创业最大的障碍和敌人就是自己,想取得成功一定要战胜自己!”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问题探索
关于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与创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本文从国家目前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并且分别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
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需要做的就是“创就(一番)事业”,“创就事业”这四个字无论从字面还是从字的内涵,都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趋向,“创”是创业,“就”是就业,“事”是事业。“业”是“职业”。这就是说,创业与就业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实质性的区别,换一句话说就是:创中有就,就中有创。在当前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创业等于就业,而且创业能够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但是在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的是去就业,而不是按照预期的去选择创业。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说,我也想创业,但是我没有本钱,也没有创业的经验,只能选择就业。正是由于这种普遍的想法,很多大学生受困于现今国内外的就业洪流之中。下面,由现今情况的分析来谈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思考。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情况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情况——
200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全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就业交流合作洽谈会在广州召开。有关专家在会上预测,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5万。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在广州参加2003年物流世界年会时指出“2003年的失业情况出现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大学生失业。”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由“量变”转向“质变”,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340万,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410万,2007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495万,2008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559万。2008年末,据社科院估计,今年将有100万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失业。
2006年,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这些研究生加入就业大军,无形中抬高了就业门槛。英才网联合多所高校针对2007届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的大型就业期望调查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比例高达67%,还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没有一人认为“就业
形势一片大好”。
近日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显示,北京大学生就业2/3起薪低于2000;重庆一酒楼服务员半数是大学生,月薪约700元;湖南大学生月薪预期底线低至八百元,不如农民工。这些痛心的数字呈现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二)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成为西方各国政府普遍头疼的难题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当然,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就业状况相比,大学生在就业中仍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可以说,国外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也是喜忧参半,具体表现在:
1、就业总体形势令人乐观,但发展欠平衡。
2、就业率仍然居高,但就业质量下降。
3、半工半读现象的出现,要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半工半读的求学和就业方式。
4、自主创业行为缺乏。这种自主创业行为的缺乏,既与大学教育中缺乏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关,也与鼓励创业的社会舆论及良好的制度杠杆有关。
5、女性、移民等弱势群体就业较成问题。在大学生群体里,女生、移民、残疾人等仍然是弱势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因素
(一)从目前就业的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普遍拥有技能证书,但工作实习经历不足,眼高手低
2、就业的信心较强,对工作的预期太高,但对择业面临的困难难有理性的认识,心理比较脆弱,易受打击
3、工作的意愿较强,急于展现自己,但对工作的韧性不够
4、很多企业对于就业前的培训很重视,对学生的实习时间的要求相对较长,部分学生较难适应
(二)从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问题:
1、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2、科技转化率低。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3、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三、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二)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 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 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四)大学生本身:(结合我自己经验来看)
首先,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考取专业证书,在大三时,仔细面对考研或考公务员的选择。
其次,制定好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会劳逸结合,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学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然后,为了提前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上的工作,增加工作经验,磨练自己的韧性,挺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用从容来面对一切的困难,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摆正心态,忌眼高手低,认清自己的能力,切勿浮躁。不能轻视每一份工作,同时也不要把工作看的太难而放弃。万事开头难,只要用自己的恒心和耐心去面对,很多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参考资料:
[1]陈浩凯、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篇:(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达,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越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是得到一份好工作的先决条件,然而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样备受瞩目。本次,我们小组就将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本小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涵盖川大文史类,经管类,工科类,理科类,医科类以及艺术类六大代表性专业三百余人。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难的问题,从观念方面,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观念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所谓的观念,来自于专业的不同,家庭条件的差异,社会观点的变化等多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是否就业,如何就业,就业条件等等的选择。
1近年来,考研成为了一大热点,随着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研究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资,但另一方面因为进行深造需要更多的时间,容易使得二十余岁这一工作的黄金时间在深造中过去,所以,当面临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出于减轻压力的需要,许多人选择了考研。但是,人人都说考研热,在观念方面,人们到底是怎么看待考研的呢? 整体调查中,有超过49%的同学倾向于考研,而细分下来,我们发现,选择考研的比例最高的是理科类,占64%,最低的是文史类,占32%。很明显,如同大多数人的观念一样,考研是进一步深造,同学们选择考研,是希望进一步学习,得到更加实用的能力。大家普遍认为,单纯的文史类专业因为学习的内容,即使考研也并不能在就业上增添太大的优势,故而这一类专业选择考研的较少。相对而言,单纯的理科类,因为所学习的内容专,精,有很强的限制,选择进一步深造更利于他们取得深度上的优势,在工作上脱颖而出,故而这一类专业的同学选择考研的较多。
这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专业不同导致的观念不同,从而影响同学们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尤其是选择进一步深造或者直接工作。
2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同学们的就业方向,然而我们同时也明白,跨专业就业也是近年来常见的情形,专业不对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常态,而在这种所谓的常态之下,除去对于就业者自身能力的要求,还有什么因素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呢?
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会有一种对富人的艳羡心态,觉得如果自己家有够多的钱,或许自己就没有这么大的就业压力什么的。然而事实如何呢?和大家所以为的到处都是富二代的情况不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际上80%的同学的家境,都是处于小康阶层,也就是说吃喝不愁,更多没有的情况。
既然绝大多数人处于同一阶层,那么所谓的富二代之类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突出,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背景自信,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创业就业状况,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等多项能力,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企业的要求。
3、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就业时,38%的大学生看中的是家长意见,约20%注重吸取学长学姐意见,18%的大学生关注的是媒体对就业创业形势的分析,13%的大学生则遵循学校的指导,11%的响应政府的号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超过55%的人注重的是家长,学长学姐们的现身说法,而对媒体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忽视。根据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从上大一开始就不断地有各种企业、媒体等来对我们进行一些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和交流,但是结果对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什么大的帮助,于是我们就渐渐地对这种社会的分析和指导失去了信任。媒体和政府在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指导的时候,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对社会状况进行分析,传达社会和企业对我们的真正要求,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大的空间给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而我们大学生自己,则因该理智地看待和吸收社会对我们的建议,从企业和社会的真正要求上来努力地锻造自己。
4根据调查问卷,56%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18%的学生有比较
明确的规划。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大学生是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的。
5绝大多数人,占到调查人的70%为就业所做的最主要的准备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14%的人注意累积自己的实践经验,4%的人注意扩大自己的人脉网络。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主要注重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而对于社会实践方面则有所忽视。而从企业的聘用条件看来,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固然占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企业越来越关注于求职者的性格因素,关注与于求职者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以及与人交际等方面的技能。在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企业里,对于求职者的经验和交际的能力反而超过了对应职者的专业技能的要求。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学历高便好就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学历的高低和能力的高低,以及就业情况的优劣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
通过网络调查显示,目前85%的企业首先关注的是求职者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而将应聘者的专业水平放在退而求其次的地位,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集体高于个人,爱岗敬业,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出色的公司所共同关注的重要的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企业对于那些有团队协作精神、从众和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的大学生较为欣赏。
另外企业也比较关注与求职者的综合技能,在调查问卷中,也有40%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心综合能力。现下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也十分渴望,即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触类旁通,进行科研的综合性人才。
7在调查问卷中,发现许多同学倾向于北京上海以及深圳厦门等大城市,所占比例达到了50%。大城市虽然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也比较有发展潜力,能够提供给就职者更好的发展前途,但是每年涌向大城市的求职者不断,职业的供需几近于供大于求,因此存在着极大的就业压力问题。而由于就业者的繁多,企业所能提供给求职者的报酬有限,对于才毕业,心高气傲的求职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并且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轻易负担得起的。如此便更加加重了大学生求职的困难,造成更多的失业问题。在近来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开始出现往自己家乡所在地,以及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在二线城市中就业,以避开就业高峰,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的办法。
8在调查问卷中,12%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为4000以上,占到了调查问卷中25%。这也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所存在的问题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心高气傲对于自己的第一份职业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原因,企业往往无法提供给大学生过高的达到他们要求的薪金水平。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解决办法:
1.大学生应该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
需要的职业,我们既要发挥专业所长,又要注重长远发展观念,不能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2.在大学期间,也要必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
3.不要直降注意力集中在大城市,我们要关注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提高风险和竞争意识
4.多渠道地获取就业信息
5.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大三即将结束,对于出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问题,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大学生面临的毕业问题。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告别中学生活,迈进大学校门,莘莘学子满怀胜利的喜悦,充满着新奇与兴奋。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事业发展将从这里起步,人生的道路将在这里跨越,人生的历程将掀开崭新的一页。但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许多行业的不景气,使高校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分配形势。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
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下面来谈谈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具有超前的敏锐性和预测能力。社会瞬息万变,市场变化莫测,只有培养超前的敏锐意识,才能摸准时代的脉搏,找出市场的发展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二,具有高度创造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根本因素。因此努力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谋求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三,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然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取得胜利,因此承担着历史重任的人才也必须是开拓进取型的人才。
第四,具有竞争与合作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条件。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机制,是我国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竞争要求以优取胜、敢冒风险,既要有敢于胜利的胆识,也要有敢于承担失败后果的勇气。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
力,首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同时要培养合作意识,懂得顾全大局和集体利益为重,学会与人共事。
第五,具有时效意识。市场经济是提高重视时效的经济运作机制,重效率、重视信息、重视时间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时效意识。学习、生活要有计划,严格守时,养成高效率地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反对懒惰、拖沓和敷衍。要树立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会处理信息的知识和方法。
第六,具有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促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们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市场经济也必须健全与强化社会主义法制,以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受法、用法,以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判断是非和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第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把理论形态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是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在大学期间,不但要重视培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多动脑,勤动手,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八,具有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高速度、快节奏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不断出现,呈现出瞬息万变的趋势。为适应这种情况,大学生必须培养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学会判断因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善于捕捉良好的机遇,胜利是再接再厉,受挫后不急不燥,面对突然变化,善于冷静分析,妥善处理。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容易造成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大学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较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培养应变能力。
第九,树立博才取胜的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分化有高度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交叉学科、边缘科学不断涌现,科学家、专家之间的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单一知识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博才取胜的意识,除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多方面的爱好的技能,做到知识广博,一专多能。应具有辩清是非,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十,具有是非辨别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发展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了我们生活。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也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青年一代,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是辨别能力,才能明辨政治方向,站稳阶级立场。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今天,一些公司或个人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利益,为达到目的往往采用一些不正当的,带有欺骗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形式多样,手法层出不穷。如果人的思想稍有麻痹大意,不加提防,分不清那些好那些坏,那些正确那些不正确,很容易就会陷入圈套,不能自拔。
人无完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上这么多点,但是尽自己的所能去做到更好,走出自己满意的并不后悔的人生。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
据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611万人,2010年将达到631万人,在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 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 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 达 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由此可见,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当前就业形势,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困难与问题 2003 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 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 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338 万人,比 2004年增加 58万人,增幅 达 20.71%,就业形势严峻。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 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00 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 440 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 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 20 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 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 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对于薪资不要要求过高,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应该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就业观念需要改变,“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