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21:3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第一篇: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2002年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报告出处: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发布日期:2003年08月13日 08:55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3年4月

调查机构: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

报告来源: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

报告内容:

一、香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现状

1.本港青少年对发明、创造、创造力和创新的认识比两年前有更多的认同。

大多数(65.1%)被调查者认为“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独有的天赋能力”(15.9%)、“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9.7%)以及“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专题”(8.8%)的被调查者均占少数,而且比两年前的调查明显下降3.8%-6.9%。认为“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的被调查者(64.5%)比2000年(55.0%)增加9.5%。这反映了青少年对发明、创造和创造力的认识比两年前有更多的认同。

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并非少数人独有的能力。本港青少年对创新的社会取向明显高于个人取向。创新在体验社会价值的同时,亦是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能只强调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忽略创新的个人价值,否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香港学生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社会贡献评分均高于创造力评分和偶像度评分,反映社会贡献是青少年评选创造力人物的重要指针。本港青少年多数不以创造力代表人物为自己的偶像,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认为最具创造力的十位中国人中,有5位是政治家(占一半),其余是发明家科学家诗人,反映香港学生对中国的创造力代表人物的认识较单一化,不利于多元化认识创造力代表人物。国父孙中山(政治家)排名首位,被公认为最具创造力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已故中共元老邓小平排名第五,是第二位最具创造力的治政家。反映香港学生喜欢选择政治人物作为创造力代表人物。

在最具创造力的十位外国人中,爱迪生排名榜首,其次为牛顿和爱因斯坦。前三位都是发明家科学家,其余还有企业家和音乐家。反映香港学生对外国的创造力代表人物的认识较多元化。

值得留意的是,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香港学生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社会贡献评分

均高于创造力评分和偶像度评分,反映社会贡献是青少年评选创造力人物的重要指针。

令人担忧的是,所有被提名的创造代表人物都不大作为本港青少年的偶像,这不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3.香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有信心,但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却显得信心不足。中学生在以上三方面均比大学生更有自信心。

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估,均选择“中等”程度,这与传统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观念不无关系。从“较高”程度与“较低”程度的百分比之差来看,香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显得较有信心,而对“创新能力”却显得信心不足。值得留意的是,无论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抑或是学习成绩方面,中学生都比大学生显得更有自信心。

4.不想提问题、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性,是香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阻碍。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的学生比两年前增加5.3%,“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学生却比两年前减少1.5%,反映香港学生普遍怕提问题及缺乏怀疑精神,这与香港传统教育制度不鼓励学生提问和挑战教师权威有直接关系。

在创造人格方面,青少年在“兴趣与好奇心”、“自信心与合作意识”、“意志力与进取精神”、“想象力与自我表现力”等方面比两年前有明显改善;但在“怀疑精神与独立性”及“审美感”方面却不如两年前。

在创造力发展方面,本港学生在“敏感性与流畅性”、“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观察力”、“探究性思维能力”等要素均明显不如两年前,反映本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未能作出改善,反而倒退,情况令人担忧。

5.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比两年前灵活,但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仍受“考试升学制度”的局限,势必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比两年前灵活。但仍有超过一半(51.8%)的中学生认为“为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大量练习题,同时介绍各种解题方法”,比两年前上升13.7%。有47.0%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课本内容,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紧急状态”,比两年前上升13.4%,情况令人担忧。反映目前的考试升学制度仍然主导着中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内容,严重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6.中学的教学环境比两年前有所改善,但学校图书馆未能提供学生所需的科技创意书籍,以及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相当沉重。

调查显示,73.5%学生认为“学校的计算机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反映本港在信息科技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只有38.5%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科技创意书籍”,比两年前减少5.8%,反映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科技创意书

籍严重不足,这方面不得不引起学校的关注。

只有四成被调查者认为“感觉课业负担不太重”,反映学生的课程压力仍相当沉重,未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创造力。值得一提的是,有29%的中学生认为“学生抄功课的情况相当严重”,说明中学生“抄功课”现象有相当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7.大学的教学环境获得多数大学生的认同,但大学的学术道德教育仍然不足,大学生“抄功课”的现象有相当比例,值得我们留意。

超过九成大学生认为“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反映本港大学的信息科技设备相当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意的空间。

值得留意的是,仍然有38.1%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或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反映仍有部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认为“学校注重师生学术道德教育,很少有学术剽窃或考试作弊现象”的大学生不足一半(43.6%),反映大学的学术道德教育仍然不足。有28.2%的大学生认为“学生抄功课情况相当严重”,说明大学生“抄功课”现象有相当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8.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比两年前有显著改善,情况令人鼓舞。这可能与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和家长教育工作有关。

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比两年前有明显的改善,情况令人鼓舞!调查发现,经常要求子女做“额外”功课的父母,比两年减少2.7%。“通常不会采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母,比两年前上升6.4%。“支持子女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的父母,比两年前上升13.8%。“鼓励子女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的父母,比两年前上升4.6%。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66.3%的父母总是鼓励子女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48.4%的父母经常与子女一起评价社会上各种好行为或坏行为。反映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有显著改善,家长注重与子女沟通,加强亲子关系,让子女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这些都有利子女创造力的发展。

9.家长普遍比两年前更重视子女教育的投入;但各类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普及程度仍然很低,长远来看,势必削弱香港未来的竞争力,情况令人担忧。

超过七成(72.7%)青少年能够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比两年前上升12.0%;63.3%的家庭能提供子女所需要的课外读物,比两年前上升11.2%。反映本港家长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重视子女教育的投入,愿意为子女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列举的十二项有利于创造力发展课外活动中,最多人„知道“的活动是”青少年作文(含科技类征文)竞赛“(55.7%),最多人”不知道“的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

动”(11.8%);最多人“参加过”的活动是“青少年夏令营或冬令营等交流活动”(18.9%),而最少人“参加过”的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0.9%);从获奖情况来看,最多人“获奖”的活动是“青少年声乐、乐器竞赛系列活动”(6.8%)和「青少年语言、朗诵竞赛系列活动」(6.8%),而最少人“获奖”的活动也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可见,本港青少年对

各种创造力培养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程度都很低,获奖的人更是极少数。原因是本港的教育长期以考试主导,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主要精力均集中在应试升学上,加上本港目前仍欠缺有效的政策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这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值得教育当局深思。

10.本港传媒机构未能在鼓励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方面起积极、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用。

超过一半(52.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活动的宣传报导不足”;认为大众传媒“会针对青少年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及“注重报导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有关的活动”的被调查者均不足一半(见下表)。反映本港的大众传媒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未能起积极及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希望政府当局及传媒机构能有所反思,并为培育创造型人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对策和建议

1.鼓励青少年多认同创造力代表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并加强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多元化认识,培养“大创造力观”。

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每个人都应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创造潜力。建议加强青少年对创造力的多元化认识,培养“平凡创造观”,打破“非凡创造观”的局限。青少年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认知不应只局限在政界和学界,还应包括文学界、艺术界、体育界、娱乐界的杰出人物。鼓励青少年多认同创造力代表人物为自己的偶像,多读名人传记,多从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获取创新元素和人生智能,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2.大力改革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派位收生的准则,真正做到“拆墙松绑”,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空间。

在九八年的研究报告中,我们提出了取消学能测验及小一就近入学的建议(2.4.1)。两年后这项建议得到落实,免除了学生进行大量无谓的操练,让学生有更多空间进行全人发展,有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然而,现时各阶段派位收生准则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评核方式亦以纸笔式的考试为主,这必然导致学校重视智育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开考试及大学收生机制仍然牢牢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认为公开考试应采用更灵活的考试模式和多元化的内容,建议将学生参与各类多元化学习活动的经验列入评核学生的准则中,并作为各阶段派位收生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建议,在各阶段派位收生的准则中,公开考试成绩占70%、校内评估(包括操行、校内成绩评估、学习态度等)占10%、全方位学习经验及表现(包括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德育及公民教育、九种共通能力的发展、社会服务、体艺发展等)占20%。这样,既可全面地评核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能力,推动全人教育的发展,又可避免僵化的“考试升学制度”继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在科技创新领域中有突出表现的高中学生,建议大学收生方面给予免试入学优先入学的政策。事实上,中国大陆早已实施这项鼓励政策,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高中生,可免试入读中国的高等院校(包括清华、北大等),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高中生可在高考成绩中按情况「加分」。我们建议本港可

仿效这一做法,凡在「香港赛马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高中生,可免(公开)试入读本港大学,获二等奖及三等奖的高中生可优先生入读本港大学,其余年级的获奖学生,在派位收生时可获“全方位学习经验及表现”(20%)的满分,或优先取录。这一政策若得到落实,将会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类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竞赛课外活动,提高这类活动的普及程度,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建立创造型的学习环境,培养具创新及应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建议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尽量鼓励学生提问及质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校外的学术竞赛活动,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育具创新及应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4.建议学校释放学生的功课压力,增加科技创意书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建议教统局对优质的科技创意刊物(非牟利)给予财政补贴(两年),扶助这类刊物在本港落地生根,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调查显示:本港学生的功课压力仍然相当沉重,学校图书馆未能提供学生所需的科技创意书籍。我们建议,在移走“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同时,学校应主动删除过量的默书、背诵、测验、考试和功课操练,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培养思考、探索、研习、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学校的科技创意书籍不足,反映本港学校对订购科技创意书籍不重视,这从最近登陆本港的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月刊(繁体版)的学校订购情况可见一斑。这类有助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优质刊物,在本港却没有市场和生存空间,实在令人惊讶!我们建议,教统局对这类优质刊物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两年),扶助其在港落地生根,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5.尽快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中心”,作为校外科技创意训练基地和资源中心,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我们认为,要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作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除了学校全面推行创新教育外,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中心”,作为教师、学生、家长的校外支持中心及资源中心。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建立了相应的科技创意教育中心,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镜。在2000年的调查中,我们已提出了这项建议。由于政府当局并不重视这一建议,加上传统的官僚和守旧作风,令这一建议迟迟未能落实,阻碍本港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将削弱本港未来的竞争力。我们呼吁,教统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尽快行动起来,主动与有经验的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6.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增进他们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认识,发挥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指导作用。

建议当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专职教师支持队伍。每间学校配备一名专职的创造力辅导老师,负责策划和组织校内外的创造力培养活动,并定期接受有关创造力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培训,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建议家长导向委员会及各区的家长教师联会组织一系列的创造力培训课程,增进家长对培养子女创造力的认识。因应家长的不同需要,让家长得到适切及全面的支持服务,以发挥家长对子女创造力培养的指导作用。鼓励家长多陪子女一起参与各类有助创造力培养的活动,了解子女的兴趣、专长和个性,增加与子女沟通的机会。

7.善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民间机构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机构“低成本、高效益”的营运优势,为推动科学创意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

我们认为,现时政府已投放大量资源于教育范畴,但效率低、效果不显著。我们建议当局重新整合和分配现有资源,以腾出资源推行创新教育。建议增拨专项资源,全力支持有经验的民间机构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学校提供各类学生乐于参与的、有助创造力发展的活动。现时已有少数民间机构与学校成功合作,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意、环保、领袖才能、品德及公民教育等培训计划,以补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这些成功的例子,正好说明民间机构低成本、高效益的营运优势,以及创新教育支持计划,是学校多元教育的必要补充。政府若能善用这些资源,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建议当局增拨专项资源鼓励有经验的民间机构与学校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教育,提升本港学生的创造力。

8.当局应加强传媒的教育功能。建议各传媒机构在培育创造型人才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每天所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传媒。调查发现,互联网、电视和报纸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我们相信,传媒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活动的宣传报导不足”。我们建议,传媒应多报导有助培养创造力的青少年活动,如:多推介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创造力代表人物的正面模范,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系列报导,制作获奖作品介绍及作者专访等,向青少年灌输有关创造力培养的教育信息,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社会氛围。

当局应要求本地传媒加强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培育创造型人才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改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案例出处】兼职经历

【关键词】创新

创造力发展

发散性思维 培养

【案例内容】一次,我让学生画一幅命题画《漆黑的夜》,当听到了这个题目后,多数孩子坐在那里不画,或者说是不知道该画什么,只有个别孩子画了出来,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一点创意,见此情景,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近几年来学生创造力的逐步散失,已成铮铮的现实。【案例分析】

一、分析: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将人的大脑作为”知识仓库“,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机械问答,问题设计深度不够或过于具体化,只能让学生受到低思维的训练,而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实效,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使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对过程无暇或者无意理会。因此很多时候就会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不得不对孩子进行束缚式的教学,并要求他们进行强迫性的学习,这样长期以来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二、问题解决的方法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类型之间的区别,并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适宜的思维类型。

2、培养创造性人格。学校需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中。从而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同时,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3、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创造性的训练环境.鼓励性的支持环境、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

三、小结

个体创造力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需要从几个方面协同努力的系统性过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创造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发挥学生各方面的创造力,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忧思创造力,使每个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个方面表现其独特的创造力水平,从而在某一领域做出其特殊的贡献。

第三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感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国家相继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多元和观念复杂时期,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为此笔者利用署假在我县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走访学校、政法机关等部门,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采取切实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29件78人。其中14-16岁38人,16-18岁40人,在校生5人。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性质:抢劫23人、盗窃15人、寻衅滋事10人、聚众斗殴7人、故意伤害7人、强奸4人、贩卖毒品4人、抢夺2人、非法拘禁2人、敲诈勒索2人、诈骗1人、破坏广电设施1人。法院已判决21件55人。其中免于刑事处罚1人,拘役1人,缓刑21人,判处有期徒刑32人。

二、特点

1、犯罪低龄化。犯罪年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据调查资料显示,16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3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9%,14岁以下违法少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性强,作案手法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如:15岁的段某为与邻居女生发生两性关系,携带菜刀、尼龙绳、护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墙进入14岁的女学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发现,段某当即用菜刀猛砍周某的奶奶十余刀,致其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后抢救无效死亡。然后用尼龙绳将周某的双手反捆,用护腕堵住周的嘴,想强行将周某带到其家实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数刀,直到见周某没动静后才逃离现场。

1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抢劫、抢夺、盗窃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40人,占51%,排列首位。其次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30人,占38%,以此反映出青少年犯罪中侵财性和暴力性犯罪占很大的比例。

4、结伙作案明显。结伙作案35人,占45%;青少年作案的结伙性,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如王某某14人盗抢团伙中,青少年占50%,一月内,结伙在县城及周边乡镇盗、抢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10余万元,严重危害社会。

三、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地域特性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从调查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自身原因。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与成人的要求、学校纪律对着干;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利己心理作祟,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理性认识薄弱,逞强好胜,偏激任性,加之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学法,不懂法,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青少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使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心理、生理方面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举的15岁少年段某杀人案,就是因为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关爱及家庭教

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案中的杨某因修房打茅坑与爷爷发生争执,而产生用毒鼠强毒死爷爷的念头,便将一包毒鼠强倒在爷爷的白菜盆里,后误将放学回家的妹妹毒死。这反映出青少年认识问题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计后果的心态。

3、学校教育。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排名数和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再加上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和外界因素影响,也成为犯罪的主要原因。如:上面提及的在校生段某杀人动机,就是因为3调考试,从排名60名下降到120名,心里难过,认为喜欢优秀生周某更没希望,要“发泄一下”,欲强行将周某带到自己家发生两性关系,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会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特别是黄、赌、毒和暴力文化的影响,以及网吧、录像、歌舞厅、滑冰场等管理疏漏的公共场所,使辨别是非能力弱、抵抗力差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和蔓延。有些青少年对银幕上、荧光屏中、新闻、画刊内的优秀人物及健康、使人上进的东西不学,反而对其糟粕毫无选择、不加思索地加以吸收,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为追求不劳而获,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为捞取财物甘愿冒各种风险。如:在校学生16岁的周某、14岁的罗某、15岁的宋某,因迷恋网吧,没钱上网就寻找“刺激”,深夜在城区内采用暴力抢夺妇女的提包或挎包2次,而触犯刑律。可见不健康的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有多深。

四、建议

1、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强化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细胞,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自尊、自爱、自强、自卫的能力,使青少年能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2、重视对失足回归青少年的帮教和安置工作。对那些已经触犯刑法并受到处罚的青少年犯,应该在执行刑罚的同时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改过自新。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犯和

偶犯较多,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大,说明青少年罪犯具有很大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可能。将一个犯罪人校正为一个守法的正常的社会人,需要公安、司法机关及基层组织、社区、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应有的帮助,而不能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特别是要防止他们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上述数据表明,每个青少年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将会是各种矛盾、各种热点问题的集散地,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预防青少年犯罪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第三,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此应该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司法机关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第四篇: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宁杰

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这一比例还要更高,达到16.6%。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除了现有的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类型。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大体上分为6种类型:

1、网络游戏成瘾。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数据,玩游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

2、网络交友成瘾。通过OICQ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浪漫故事,包括“网恋”。

3、网络色情成瘾。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

4、网上信息收集成瘾。总是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15、计算机成瘾。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发布个人网页或网站等。

6、其他强迫行为。如,不可抑制地参与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交流和互通的渠道,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社交时间,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因离异或忙碌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或因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令孩子精神负担过重,孩子只好上网寻求精神放松和情感交流。另外,不少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微,错误地认为孩子上网比看电视有益,因而不限制孩子上网。

2、学校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学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为了摆脱现实的困扰,有意躲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同时,学校的教学目的较为单一,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不够重视,仅靠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压制,缺乏有效的疏导手段,也是导致该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方面的原因。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每年都以近50%的高速增长,呈膨胀型发展状态。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频繁更新游戏场景界面。有些网吧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

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在市场上,盗版游戏众多,价格低廉,也为孩子降低了购买门槛。另外,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救助机制,不能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也是致使该问题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

4、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等原因,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极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是男性青少年,由于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思维活跃而自制力较差,更容易利用网络宣泄负面情绪,甚至导致网络犯罪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1、角色的混乱。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

2、道德感的弱化。

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3、人格的异化。

网络上90%的信息是英文,网络文化实际上仍受西方文化主导。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力宣扬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

想,以及网上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信息滥泛,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其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利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青少年在网络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如将这种习性带入现实世界,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4、学习的挫折。

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北京某高校曾发生过两个专业90多名学生中竟有超过1/6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导致考试不及格,最终退学的事件。美国宾州某大学调查表明,58%的青年学生因为花在网上时间太多而影响学习。迹象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多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这已形成恶性循环。

5、健康的损害。

对于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而言,一旦沉溺于网络世界,长时间面对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身体易变得越来越虚弱,更严重者容易导致猝死。

五、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对策。

防范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治理青少年网瘾问题。

1、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针对青少年情感缺失问题,一方面应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多为其

提供社交机会,引导其多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2、学校方面。要在学习之余为青少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组织各种比赛(如体育、绘画、歌唱等),成立各种社团,如文学社、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转变价值导向,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长的平台,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肯定。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3、社会方面。要大力推广“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进一步强化对网络行业的监管,从技术、管理、法规等方面规范网吧、网站、网络游戏制造商等的从业行为;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利用互联网、影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普及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向家长和教师讲解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远离网瘾的主要做法,不断提高监护能力和辅导水平;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青少年研究和心理矫正机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进行封闭性训练和矫治;组织招募教师、社工、专家学者等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志愿者,围绕网瘾青少年建立志愿者“一助一”长效工作制度;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网站的建设,为青少年远离网瘾问题提供咨询和各种现实的帮助。

第五篇: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产生了变化,其中当代青少年的消费观变化尤为显著。青少年受到周边新事物的影响较大,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社会关系”下难免会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造成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因此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为加强对我县青少年消费的指引,布尔津县团委于今日在高级中学及县初级中学进行了青少年消费意识问卷调查,本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指引青少年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策略。

一、调查目的

消费从目的上看,主要可以分为生存性消费(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成长需要的消费);享受性消费(如时装、美食、高档电器、美容等)和发展性消费(如学费、学习用具、书刊的费用等)。青少年几乎是纯粹的消费者,每天都有消费行为。特别是步入中学后,消费行为同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是由父母决定,现在大部分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消费误区。故本次调查选取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来研究青少年的消费状况。

二、调查内容

(一)消费倾向

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商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生活内容多姿多彩的同时,也使消费活动趋于复杂化。中学生成为消费大潮中一群特殊的消费者。他们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又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根据调查,我县中学生每月零花钱大都在100元以上,初中有38%的学生每月花费在300元以上,而在高中这个比例达到了54%。这些钱他们到底怎么消费呢?调查发现,零食、书刊和衣服是他们常买的东西。他们买的书一般为报刊杂志,小说和参考书。调查显示,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在初中和高中分别为34%和74%,并且话费也占到了他们消费的很大比例,甚至分别有6%和12%的初中、高中生每月仅话费就达到100元以上。可见他们的消费有很大的随意性。而每月消费有规定的同学,随时向父母要或是突然决定消费的人占大多数。在记账、理财方面,均有70%的学生表示并无记账理财的习惯并有过向同学借钱的情况。可以看出,在他们消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消费误区

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主要是:追求新颖和时尚,突出个性和自我,崇尚品牌和名牌,注重情感和直觉,喜欢攀比和超前。经过问卷调查,我县中学生的消费误区集中体现在:盲目从众、攀比成风和奢侈浪费。

1、盲目从众就是看到别人都买的东西,自己也随大流去买,而买的东西往往并不需要。别人说好的东西,别人都买的东西,有时也并不见得好,即使这些东西比较好,也不一定符合你自己的需要。当问及“你的消费观来源”这个问题时,有60%的人是有自己主张,16.6%的人参考同龄人,19.1的人参考父母。而对于明知道并不需要的物品,仍有近20%的学生会因为其他一些原因购买。实际上,消费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计划,要基于自身的需求,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盲目从众的消费行为。

2、攀比是个人为了与某人比高低争面子,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经济能力,超前超标花钱购物。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就也想买手机。看到同学穿名牌衣服,自己就想要一套牌子更“亮”的衣服。既然是学生,就应该保持朴素、纯洁的本色,消费购物应量力而行,不应该刻意追求名牌。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也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调查发现,在同学过生日的问题上有32%的学生认为一定要送礼物,不然会没面子。在初中有36%的学生还会选择自己制作礼物,而到高中这一比例仅剩10%。广大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消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社会上流行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自己也没有必要去赶这个潮流。还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识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应该合理利用,不要花冤枉钱。

3、“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中学生在消费中,喜新厌旧、奢侈浪费的现象也较严重。有的同学使用的东西几乎是月月更新,文具盒换了一个又一个,书包买了一个又一个,各种笔已应有尽有,还是一有新式样就买。请同学吃饭的问题上,有56%的初中生选择在家里,而在高中生中有48%会选择在饭馆里。可见铺张浪费这一情况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也变得更加显著。青少年的消费全来自家庭的供给,要树立以俭为荣,以奢侈和浪费为耻的消费观。乐观的是有超过60%的学生认识到青少年当前的消费有时较为奢侈,并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消费一般应以经济实惠为主或兼顾实惠和高标。作为中学生在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生活、学习条件后,应该想到勤俭节约的美德,自己节省一点,父母的负担就可以减轻一点。挥霍父母的劳动所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导致出现误区的原因分为外界环境因素和学生的自身因素。往往外界环境在影响人们的各种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生消费心理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原因主要是:其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学校的围墙只能减弱来自社会刮起的享受之风,却不能阻挡它的侵蚀,学生免疫力较差,难免会受影响。其二,父母的溺爱扭曲了学生的消费观。为人父母者普遍存在着补偿心理,他们过分关心孩子的吃穿玩乐,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也是造成学生走入消费误区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学生认识并改善它们,就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三)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当代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应该是:

1、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的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3、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4、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加强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青少年中的高消费现象,扭曲了孩子间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商品信息多、变化快,处于生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够,自制力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财是人生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学好投资理财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民反对奢侈,认为它是亡国、败家、堕落的重要根源。要教育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富强,离不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生产水平较低,我们必须依靠全过人民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现在我们还没有理由享受高消费,过奢侈豪华的生活。“贵俭”、“俭以养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格言警句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它在今天仍为我们的消费行为指明正确方向。还要在学生中展开理想和道德教育,使学生胸怀祖国,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富强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富裕和集体的富裕联系起来,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在安排好物质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

2、树立正确金钱观

正确看待金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钱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任何看待钱,怎样利用钱,却是有好坏之别。用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追求高消费,仰慕“大款”们的“潇洒”和“气派”等等,这都是错误的金钱观。赚钱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并不是为了赚钱。有钱时应都一分责任感,而不是任意挥霍。很多有钱人,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而把大量的钱捐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希望工程。中学生就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消费观念的正确树立需要学习消费。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通过消费学习要让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支出,认识到金钱不是白来的,需要艰苦的劳动。

现在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家长争钱的辛苦,一部分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需求,造成家庭经济紧张。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家长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

(2)花钱要有节制,不要挥霍浪费。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培养节俭的美德。

让学生明白“别人有的也可以没有”,“人穷不一定志短,有钱未必有志”。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的好办法。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计划花钱。

有钱也需树立节俭观念,不可超前消费。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青少年不攀比,不追求时髦,不追名牌。对于孩子的不适当要求,家长应敢于说“不”。(3)教育学生金钱不是万能的

应该让学生懂得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是错误的。金钱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东西比金钱还重要。如:对祖国的忠心、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的关心。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有钱可以买来物质,却买不来精神和道德;有钱可以去拉拢别人,却买不来真正的友谊。并且应该让孩子懂得:我们的钱必须靠诚实的劳动换取,任何歪门邪道的钱都不能要。

三、调查体会

(一)指导青少年正确的消费

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消费主要是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而不应该追求过多的享受性消费。他们经济上还没有独立,正处在学习的大好时机,如果享受性消费失控,只会影响学业,养成游手好闲的坏习惯

1、精神性消费。

老师和家长都要正确引导学生买书、杂志等精神性消费,从小培养他们读书看报的习惯。他们用零花钱一本一本的积攒,长大了就会有一批相当可观的藏书。

2、发展性消费。

我们要指导学生把零花钱省下来交学费,买参考书,用于求学,增长知识。这种消费是为了他们将来的发展而进行的消费。学生自己交学费上学,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3、交际性消费。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往往会送点礼物,这是中国的传统。可以鼓励让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礼物,指导他们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礼品。这种消费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4、道德性消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旦知道他人有困难,人们都愿意伸出友谊之手,拿出自己的钱捐助和、给有需要的人。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省下零用钱支援灾区,捐给“希望工程”。在学校里主持捐款活动时,有不少学生向家长要钱,这不是学生的道德,而是家长的道德。如果他们能用自己省下的钱募捐,献爱心,那才是他们高尚道德的表现。

(二)提高青少年合理消费的能力

做到消费适度合理也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在正确消费观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和提高。

第一,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决不花钱去买。第二,能对广告宣传进行分析和鉴别,防止消费中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在准备购买消费品的时候,先想一想,自己是否需要,是否有消费实力,商品是否耐用,再决定是否购买。

第三,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消费,以培养自己业余爱好。

第四,在购物时,要货比三家,尽量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第五,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发现自己买到的是假冒伪劣商品或是缺斤少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公商管理、消费者协会都能帮助我们解决纷争矛盾。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消费观念误区较多,家长的关心不足,学校教育不够,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行为的引导,增强他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下载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

    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班有非常多的“四眼田鸡”走廊上,操场上到处都可以看见数不胜数的近视眼。据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小学生22.7%患......

    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高亚平 一、调查背景: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专题

    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

    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假期我县青少年使用电脑的调查报告 ——别让电脑,成为你唯一的朋友 摘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电脑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在的电脑已经是时尚的......

    关于华池县青少年调查报告

    关于对华池县社会闲散青少年的调查报告 为加大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力度,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辍学学生、残缺家庭子女、有不良行为和......

    关于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随着科技发展和电脑普及应用,人们与电脑的接触越来越密切,然而调查显示55.9%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玩游戏和聊天。76.6......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前言:自1978年国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形态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经济......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 二、 调查地点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三、 调查单位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成都市监狱 成都市内部分中学 四、 调查内容 问:调查报告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