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演义演讲稿
《三国演义》演讲稿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占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具备了“天时”。孙权尽掌东吴,具备了“地利”。而刘备就凭着“人和”之势,从一草草布衣,却能划天下 为三而独占其一。由此可见,在这三人中,刘备是最成功的。
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贩买草鞋、织草席为生。刘备宽仁忠厚、乐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喜欢结交豪爽之士。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而,刘备深得人心。有一次,刘备战败逃难,与关羽,张飞失散,孙乾赶来。两人决定去许都投靠曹操,再图后计。百姓们都知道刘备的宽仁忠厚,十分爱戴他。途中刘备没有了干粮,周围的百姓纷纷都争着请刘备吃饭。一天,刘备与孙乾到一位猎户家中投宿。猎户听说是刘备来了,赶忙到处去寻找野味给刘备吃。但是,猎户一时间没有找到什么猎物,他竟然杀了自己的妻子,准备给刘备吃。到吃晚饭的时候,刘备问猎户:“这是什么肉?”猎户回答说:“是狼肉。”刘备并没有怀疑,饱餐一顿后,就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刘备去后院取马时,忽然看见厨房里有位妇人被杀害了,手臂上的肉都已经割去。刘备惊讶不已,才知道昨天晚上吃的是猎户妻子的肉。刘备很伤感,洒泪上马,道谢而别。之后刘备把这件
事告诉了曹操,他十分感动,让孙乾送了黄金百两给那个猎户。从这件事中足可以看出,刘备受百姓爱戴之深,真是深得民心。
刘备不仅深得民心,还很机智聪明,应变能力强。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请刘备喝酒,喝得正陶醉的时候,忽然阴云漠漠,好像要下雨了。曹操问刘备当世有哪些英雄豪杰?刘备例举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但曹操认为他们都还不算是英雄,刘备疑惑不解。曹操手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当世的英雄只有刘备和自己两人。刘备大吃一惊,不知觉,手中的筷子掉在了地上。这时正好大雨来到,雷声大作。刘备赶快捡起筷子,巧言说道:“是雷的威严吓到了自己,吓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这才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刘备假借畏雷之过,轻轻掩饰过了。
刘备的谦恭待人,知人善任,任何事情都以民为先,致使刘备的势力逐渐扩大。之后又求得卧龙诸葛亮先生为辅,真是如鱼得水。有了孔明的锦囊妙计,以及其他重情重义的兄弟为他舍身卖命,刘备终于得以划天下为三而独占其一,创立了蜀国。
透过三国的争霸史,我们可以窥出这样一条真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者,就算“天时、地利”占尽,没有“人和”仍然可能功亏一篑;弱者,哪怕只具“人和”,仍然有一争的机会。这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有句话说“友遍天下,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便是“人和”的积极意义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Lg荷叶留珠(≧▽≦)/
第二篇:三国演义演讲稿
《经典故事,伴我成长》演讲稿 竹园小学 四年级三班 王乔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小学的王乔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经典故事,伴我成长》。
我是个爱读书的小女孩,因为我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就像严冬里遇到了炭火,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荫,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手捧一本书,便是我最快乐的生活。
在我八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送了一本《三国演义》,我一看便着了迷。我被三国中众多的英雄豪杰所吸引,有雄豪奸诈的曹操,有忠义勇武的关羽,有武艺高强,忠心耿耿的张飞,有谋略出众的诸葛亮。可谓是文武奇才聚集,群星璀璨,其中最耀眼的便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是伟大的军事家,发明家。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足见诸葛亮的才能,用徐庶的话是“吾乃一星火,孔明乃一皓月也”。诸葛亮拥有惊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刘备也曾经说过“得军事如鱼得水”,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喜欢,诸葛亮凭着非凡的才能辅佐刘 备,败曹操,占荆州,夺西川,最终在三分天下中站了一席位置!“空城计”、“草船借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他在中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及神机妙算的本领使我敬佩不已。
现在,《三国演义》已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一有时间就埋头研读。我仿佛置身于三国时代,看到了周瑜火烧曹营的壮观景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智谋,晚上睡梦中我都仿佛和诸葛亮谈论兵机。有时我还把玩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我不仅精通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还对成人版的《三国演义》爱不释手,小伙伴们都说我真是个“三国迷”。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历史小说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它让我懂了善恶忠奸,那些英雄将成为我今后前进的动力。
好书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书伴我一生成长,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泛舟书海,与好书作伴!好书是智慧的源泉,好书是心灵的家园。让经典因童年而闪光,让童年因经典而多彩。经典故事,伴我成长,我将会今后的生活中会走得更好,更远!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三篇:《三国演义》演讲稿
《三国演义》演讲稿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有人说道“三国既无春秋列国之繁,又无楚汉相争之简。最好做历史小说的题才”。《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其中有七分实三分虚。罗贯中在塑造这些形象时,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鲁迅评论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见其夸大程度。其战争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战争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其中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
《三国演义》不光在文学自身有着开拓性价值,其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一些故事情节,比如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张飞吼退曹军、草船借箭、诸葛亮吊孝、关公大意失荆州、白帝城托孤、马谡丢街亭等等。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大众化民谚至今常常被人们引用,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生亮,何生瑜;三请诸葛亮;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挟天子以令诸侯;陪了夫人又折兵;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扶不起来的阿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等。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又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这些都使它成为了一部永世不衰的经典。
第四篇:《三国演义》演讲稿
《三国演义》之千古悬案:刘备借刀杀关羽
李晓亮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戏剧﹑评书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使关羽的艺术形象与他的本来面目有着很大的差距,人们所熟知的关羽、戏台上的关羽和评书艺人中的关羽,而非是那个真实的关羽。
而围绕关羽的一个最大的悬案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意失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遇害,蜀汉的半壁江山就此失去。关羽之所以北伐失败,丢失荆州,是各种内外部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曹军大兵压境,盟友背叛,偷袭荆州,关羽与同僚不和,后勤保障不力„„
但奇怪的是,在他出兵北伐以及后院起火、回师救援的近半年时间里,刘备竟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救援,关羽向邻近的部队求援,对方竟然以种种借口推脱,不肯出兵。在关羽败亡一年多之后,刘备才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出兵讨伐孙权,兵败虢亭。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奇怪的现象众说纷坛,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质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章太炎就曾说过:“(关羽)临沮之败,葛氏(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眛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
但是问题是,诸葛亮想杀关羽就杀得了吗?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是刘备的行政首长和后勤部长,但行军作战还是刘备拿主意,而刘备的军事顾问是法正﹑庞统等人。就算他能对刘备施加影响,阻止刘备救援关羽,但真正拿主意的人还是刘备。就像人们咒骂秦桧害死岳飞一样,其实忽略了真正的幕后主使是宋高宗赵构。
刘备有借刀杀关羽的理由吗?史书上说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是早年的事了,当时刘备遭遇了一起未遂谋杀,需要关羽、张飞二十四小时切身保护。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也同于赵云同床眠卧,以保安全;刘备称汉中王后,费诗代表刘备前往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曾说过;“王与君侯,譬如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同之。”这是费诗安抚关羽的话,这是因为关羽正闹意见,对黄忠封后将军,与自己同列不满。
当然,关羽与刘备一同起兵,共同奋斗三十多年,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情谊,这也是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关羽的资历和功劳,刘备才对委以重任,托付半壁江山。另外,关羽重感情、讲忠义,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就亲密无间、铁板一块、牢不可破的。
关羽投靠曹操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给刘备留下心结。因为在曹操的麾下,关羽曾经临阵刺杀袁绍大将颜良(很可能是借投奔刘备的名义,否则在千军万马中靠近和刺杀主将,是非常困难的)而刘备当时就在袁绍军中。刘备随后与文丑一同出战,应该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而受到了袁绍责备和猜忌,所以戴罪立功,表明自己的立场。
结果,在曹操的指挥下,文丑被杀(文丑应该不是关羽所杀,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我认为,这里的刺应该是暗杀的意思,“杀的出其不意所以谓之刺也。”颜良很可能是认为关羽是来投诚的所以不加防备被关羽临阵刺杀。
诛文丑史书上并无记载,应该是后人的演绎。颜良、文丑并为名将,如果都是关羽所杀为何史书上只记载斩颜良,而不写诛文丑,显然不合情理。况且,文丑与刘备一同出战,应该不会派关羽与刘备正面交锋。所以文丑应该不是关羽所杀。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猜测。)刘备夺路而逃,为了脱离险境,刘备以骚扰曹操后方为由南下。关羽为了报答曹操而考虑不周,直接造成刘备的处境恶化。虽然他后来为了忠义重回刘备麾下,但不代表刘备就会“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关羽刚强自负、刚愎自用、,因此与绝大部分同僚都有矛盾,与刘备也难免发生冲突。当年,他与刘备在许都的时候因为此前曹操抢了自己喜欢的女人(杜氏,杜风儿),想在射猎时袭杀曹操,遭到了刘备的阻止,后来刘备长坂坡一败涂地,关羽还为当年不让他杀曹操的事埋怨刘备,这就是一例。
所以,刘备在重用关羽的同时,也常常保留,对关羽的任命往往是代理,而不是正式委派。如代理下邳太守、董督荆州则是代理荆州刺史。这样的目的就是限制关羽的权利和权威,以免他坐大后拥兵自重,无法驾驭。
在荆州的人事安排上,刘备也留了后手。例如让小舅子糜芳但人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荆州的文武百官可以越过关羽直接与他沟通,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当初以“借”荆州为名,武力夺取荆州三郡后,长沙太守就直接跑去向刘备报告,而不是逃往他的顶头上司关羽那里。
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实力上升难免自我膨胀这是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个性使然也是实力和地位变化的结果。例如,他远在荆州却插手益州的人事安排,马超归顺刘备后,得到重用,他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人才可与谁相比,诸葛亮只得回信周旋,吹捧关羽。后来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他因为黄忠封后将军,声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不接受拜封,公然抗拒刘备的王命。表面上是藐视黄忠,其实矛头指向刘备。
这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心胸狭窄、争强好胜,没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资历深、功劳大,地位高,现又雄踞一方,有资本这样做。关羽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三人一起举兵,打出了现在的地盘,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甚至不自觉地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试图和刘备平起平坐,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在一定的程度上,刘备控制不了、指挥不动当时的关羽了。这当然是刘备无法接受的现实。
孙权为夺取荆州三郡,事先将孙尚香从刘备处接回,两家的联姻关系名存实亡。后来,孙权不是与刘备修复联姻关系,而是提出与关羽结亲家;遭到关羽的拒绝。这至少说明,孙权把关羽看成刘备集团中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从而加以拉拢。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关于与孙权结盟,割据荆州,三国的局面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按理说,刘备历时一年多才平定汉中正需要休养生息,不应该休养生息,不应该马上大动干戈、出兵北伐。但同月关羽就进攻襄樊,这很可能是关羽假节钺、获得代天子征伐的权力后,自作主张、一意孤行的结果。
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关羽出兵前请示了刘备,或者刘备被汉中胜利冲昏了头脑,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就命一直在养精蓄锐的荆州军出击。但如果这样,刘备应该会派兵支援,不会坐视关羽败亡而不施以援手。关羽在北伐期间,只是向邻近的房陵、上痡的刘封、孟达、求援而从未直接向刘备求援。也可以证明关羽的北伐并未经刘备的同意,所以无颜要求刘备支援。而没有刘备的命令,邻近部队自然不会出兵。
有人猜测北伐是关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刘备作了报道,而刘备却没有重视起来,既没有遥控指挥,又没有给予多少支持。即便当初刘备没有引起重视,但北伐前期的辉煌战果和后期的严峻形势,不可能不引起刘备的重视。不派援兵,显然不是疏忽,而是故意。
如果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不让其他人的功劳超过自己,擅自出兵,就足以触动刘备敏感的神经。刘备不派一兵一卒支援,假他人之手消灭关羽,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关羽身死后,刘备拖延一年多才出兵讨伐趁关羽北伐袭取荆州的孙权,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争夺荆州。
随着地盘的扩大和年龄的增长,刘备当时已经在考虑身后事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剪除那些“易世所不能欲”,也就是自己身后无人能够驾驭的棘手人物。例如刘备的义
子刘封,“诸葛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以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备便借他不救援关羽的名义赐死刘封。刘封个性“刚猛”,与关羽的“刚而自矜”有相似之处,但与雄踞一方、指掌刘备半壁江山的关羽相比,刘封的威胁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如此看来,刘备借刀杀关羽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刘备假曹操和孙权之手除掉关羽,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是去了一员“万人敌”的虎将,也失去了荆州的半壁江山,但刘备当时已经没有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的年头了,他只想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所以,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毕竟消灭内部的威胁更重要。益周是他的立足点,在刘备的战略天平上,荆州的分量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内部的威胁不及时消除,结果就可能是子孙的基业不保,连立足之地都会失去。
关羽的败亡也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由于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得罪了荆州同僚,也激怒了盟友。被罚前后他就三次侮辱孙权,一次是拒绝孙权为子求婚,辱骂使者;一次是因为北伐时孙权承诺的援兵迟迟不到,骂孙权是小畜生,还说攻取了襄樊之后要去灭他;另一次是因为军粮不足,夺取孙权储存在湘关的米。
从战略上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的北伐策略有几个要点:跨有荆、益;结好孙权;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当时,益州虽被刘备战据,荆州却被三家瓜分;孙刘达成湘水协议,分割荆州之后,联盟虽然暂时得以维系,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则是危机四伏。关羽又屡次挑衅,激化了矛盾;由于曹操在汉中失利,内部出现了反曹势力并有所动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曹操的统治,算不上“天下有变”;诸葛亮提出刘备出秦川,另一支军队取苑、洛两路出兵,分进合击,而关羽孤军深入,承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导致惨败。
但总地来说,如果没有刘备的不作为和孙曹刘三家的联合绞杀,关羽是不会输的那么惨的,至少不会兵败身死。“千古悬案,刘备借刀杀关羽;一腔热血,云长遗恨走麦城。”
第五篇:三国演义演讲稿
三国演义演讲稿 我与桃园英雄的结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寒假时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读完之后,万分感慨。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演变,不禁感叹,这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中国家朝代兴起衰亡,循环往复。在此期间,既有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肱骨之臣,又有过五关斩六将的骁勇之士,也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一世奸雄。《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的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生动的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勾结而又互相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纳贤的刘备,忠诚的诸葛,重义的关羽,无不各极其态,都给予我心中震撼,精神洗礼。煮酒论英雄,谦让有理。三让徐州,重情重义。这一系列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胸怀大志,谦逊有加。但他并非尽是伟大,而无半点私心私欲。只不过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屡败屡战的精神和他礼贤下士的态度。他虽多次寄人篱下,但从未放弃过称霸天下。他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能人义士死心塌地的助他一臂之力,这种向心力,令人叹服,你若重情重义,他人便会不离不弃。在诸多贤者中,诸葛亮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奇人。他躬耕南阳,隐居茅庐,不问世事,德行兼修,曾以管仲、乐毅自拟。而他的家室,古之传曰:“家有丑女,黄头黑发,而才堪相配。”从古至今,有此境界者又有几人?他性格中和,但不愿出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入幕,衷心侍主。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大计,又向他做出了攻打中原的战略方针。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但诸葛亮并未取而代之,仍为汉室尽心尽力。他聪明绝顶,才华横溢,集百家之长,众学之精。他知天文,晓地理,通人情,达奇门遁甲自然兵法,会阴阳,算数,八卦,五行,可谓集尽三韬五略之道。他一生与奸邪斗智斗勇,为战乱时代开拓光明而努力,他怜悯天下苍生疾苦,欲尽早完成统一大业,是以晚年仍不辞艰辛北伐,六出祁山,以致积劳成疾,病逝于定军山五丈原。后人称其:“至圣先师”并引以为智慧忠贞的化身与代表,为其供香立庙!至此,受世人朝拜,万代之传唱。话说关羽,追随刘备,镇守荆州,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此人一生义字当头,衷心追随义兄,骁勇善战,不畏艰难,率兵打仗,所向披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使人闻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他一生戎马,战功赫赫,但不幸遭人算计,败走麦城,首级被取,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首安葬洛阳,孙权以诸侯之礼将其身躯安葬当阳,因此后人称之: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后主刘禅追封其为“壮缪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