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制度缺失 攻辩小结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制度缺失 攻辩小结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但我还是要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漏洞。
1.概念不明,道德低下并不等于道德滑坡,您举得事例只能证明道德低下而并非道德滑坡
2.对方辩友偷换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等同于引起问题的原因。道德的提高可以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代表道德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制度的完善同样可以杜绝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对方也证明的我方观点呢?
3.逻辑混乱,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证明我们的道德是在滑坡,但绝不是充要条件,不能证明道德滑坡是原因,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杀人的证据可以证明犯人杀人,所以证据就是杀人的原因,证据是多么的无辜啊!
4.道德滑坡只能让他想做,并不能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制度的缺失才能让他敢做,想做!
5.概念混淆,生产者生产的是问题食品,流入市场的才能称为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让其流入市场的制度缺失才是原因啊!
6.对方辩友说,制度是人制定的,所以制度的缺失是人的道德问题,但是对方辩友要知道,制度规定的是现在与未来,未来可能千千万,智者千虑也有一失,您不能把一时的思虑不周当做道德低下啊!
7.模糊概念,制度的存在与数量的多,并不能代表制度完善,数量不等于质量,我国的监管,维权,惩罚制度还是不完善的啊!
下面将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食品生产者的目的就是盈利,制度的缺失让其不光想做违法之事,谋取更多的利润,并且敢做,监管制度的缺失让问题食品流入市场,转化成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权益难保障,已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难曝光,即使被查处,处罚力度不够,远不及违法所获取的利润,这让食品生产者想做,敢做,能做。
综上所诉,我方坚持认为,食品安全难题原因是制度缺失。
第二篇:诚信缺失是个人问题攻辩和攻辩小结
弄清楚问题:
A.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定义为:在社会上流行一时,同时又使个人深感其害的问题不一定是社会问题,只有超出个人特殊生活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
B.社会影响
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有人诚信道德,有人不呢?主观能动性,内因决定外因,胡长清
C.大量个人问题构成社会问题
大多数?社会主流是诚信,没有量变何谈质变。个人问题的简单相加不能直接形成庞大的社会问题。
D.修身、齐家、治天下,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一句话就是“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管好一个团体”。
E.个人问题
F.解决。诚信缺失的解决最终是靠个人自己,就像剩男剩女问题,社会只能提供平台,但最终决定配对的还是你自己。
G.个人改变不了社会?诚然,有些事情不能,资源短缺再生,但是诚信是态度问题。
(1)北齐文学家刘昼在《刘子·履信》说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意思是,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让我准确告诉对方辩友这句话的意思
(2)达芬奇家居造价是不是个人诚信道德缺失?社会是客观的,大家同在一个社会影响下,为什么有些家居就不造假呢,只有一个达芬奇呢?
对方辩友社会问题的定义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说诚信道德缺失是社会问题呢?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就明明确切的说过构成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威胁大多数成员、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对方辩友不能把有些行业中的个别问题合并在一起就说成社会问题,那未必是杞人忧天吧
(3)请问对方辩友,债务出现问题我们是找债主,还是找社会呢?
(4)药家鑫道德沦丧我们法院枪毙药家鑫还是枪毙社会呢?同时受社会诚信教育,为什么只有一个药家鑫呢?我相信你不是药家鑫,我们在座应该也没有药家鑫吧?
(5)大家都觉得诚信很重要,为什么同处一片蓝天,有人诚信道德,有人不诚信道德呢?
(6)对方辩友,对你来说诚信道德与否是不是你个人决定的?那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天你背信弃义了是这个社会的错了,不关你个人的事情了?
(7)如果对方辩友觉得诚信道德缺失已成社会问题,那你辩论后会怀疑今天评委的公正性吗?
(8)请问对方辩友你是个诚信道德缺失之人吗?那我请问假设你身边有以为这样的朋友,你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会我不会,观众;不会,证明诚信道德缺失是个人问题
如果说诚信道德缺失是社会问题,那就需要社会解决,请问社会要怎么彻底解决呢?是法律强制人不能说谎吗?
奥运会使用兴奋剂的问题,不仅仅是损害一个运动员的名誉问题
(9)我们为什么会曝光谴责三鹿奶粉、达芬奇家居,是不是因为他们不诚信的行为?那是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诚信道德是大家的共识,所以我们才会谴责他们的个别行为是不是?那是不是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主体是诚信道德?正因为社会主流思想是要讲道德讲信用,我们才有机会得知一些诸如食品问题等真相
(10)如果说诚信道德缺失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意味着社会已经变成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在一个没有诚信道德的社会里,不敢把钱存进银行,不敢做任何投资,不敢同他人进行交易,对方辩友我们时处于这样的社会吗?如果是这样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怎么赢得国民信任,如何赢得世界尊重,如何屹立于世界?
(11)我相信对方应该是诚信之人,但是我还是想问下对方在念书的时候考试作弊吗?大家都想得高分,为什么大多数诚信应考,有些人却会作弊呢?这是不是个人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去选择的呢?
(12)A诚信道德与否缺失是不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B诚信度也是受自己的成长环境影响,很多时候可能一些外界因素间接导致某些人会去做一些不诚信行为,但根源还是那些人的诚信意识不是很强,或者说那些人的素质不是很高.还是由其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见他 们的道德自律立场是多么的坚定
C在现实生活中,缺失诚信的人只是我们社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这小小的一部分人并不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而且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决定的影响力而言。
D 每个人都是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的。只要一个人有很好的道德修养,有很高的素质,那么他就不会轻易被别人所影响。那些容易被别人所影响的人,只能说是因为自身的抵抗力太差,是自己经不住某中诱惑。说到底诚信缺失还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13)诚信是个人品质范畴的问题,诚信道德与否是个人产生的,是不是?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是受体,每个人代表社会发挥作用,而不是社会代表着每个个人发挥作用。
(14)如果人人讲诚信道德,整个社会是不是就诚信道德了?从反面讲,即使社会诚信道德,你就能确信人人讲诚信讲道德吗!!所以我认为是个人问题引起的!!(辩驳:
(1)反方:大量的个人问题构成了社会问题
辩:A 主语是个人问题,那么对方辩友应该是承认了诚信缺失首先一定是个人问题,谢谢对方辩友
B大量的定义,讲诚信讲道德是大家的共识,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诚信道德教育,说明社会主体是诚信道德,诚信道德缺失只是一些人而已,并不构成大量的,所以诚信道德缺失并不能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C对方凭什么说诚信道德缺失已成大多数,现场统计(已诚信道德为荣,诚信道德缺失是个人素质高下)
(2)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是社会问题
辩:举例有10个人,有1个人说假话、假文凭、假证、骗保、偷税、考试作弊,涉及方面多,不代表人多,比例多
自由辩:
(1)诚信道德缺失是社会影响下的个人问题
(2)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生教育赖特米尔斯曾经说过只有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史有关的,威胁多数成员利益,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才具备形成社会问题的条件。如果说诚信道德缺失变成了社会问题,那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运行,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可是我们的国家贸易蒸蒸日上,我们提倡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仍是主流,还是没有一个人已背信弃义道德沦丧为耻吧,我们的国家也是积极稳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证明诚信道德缺失并没有上升为社会问题,是个人问题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的攻辩气势不错,但存在着严重的偷换概念,夸大事
实,逻辑混乱的现象。
首先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辩题,我们讨论的是诚信缺失是个人问题还是
社会问题,对方辩友强硬地说造成了社会影响就是社会问题,我想再次提醒对方辩友构成社会问题的一个必备条件,那就是必须是威胁多数成员利益和生存
条件的公共问题。请对方辩友在辩论之前弄清楚辩题的含义!
第二,对方辩友把个别不诚信现象的比例无限夸大。我们承认我们周围确
实存在个别不诚信不道德的企业和个人,但是相对于中国13亿的人口,几千万家的企业,这些诚信道德缺失的个人与企业也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对
方辩友无限夸大问题的性质,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凭什么全行业要为少数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埋单?凭什么绝大多数诚信道德的我们要为那几个蛀
虫陪葬?
第三,对方辩友把诚信道德缺失行为归结于社会,如此消极被动,岂不叫
人气馁。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人是社会的主体,哲学上明确地告诉我们,人才是行为的发出者,诚信道德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方辩友一直论证社会影响的重要性,过分夸大社会影响的作用,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诚信道德只能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我们的诚信道德只能屈服于社会影响,我们只能放下斗志,放下坚守,任由自己变成一个诚信道德缺失的恶魔呢!
最后就依对方夸大事实偷换概念的思路往下想好了,诚信缺失问题已成了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诚信缺失了,那岂不是与我们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岂不是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相违背?那世贸组织岂不是还要把中国赶出大门,拒之门外?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安稳的坐在这里辩论,是因为诚信道德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诚信缺失只是个别问题,只是个人问题。
第三篇: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在刚刚结束的攻辩环节里,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 1对方辩友错误的理解了本次辩论的原则,即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我们何去何从。当二者可以得兼时,毫无疑问,我们既要鱼的鲜美又要熊掌的野味,这时我们的争辩根本毫无必要了嘛;不得兼时呢?这才是我们辩论的中心。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二者的统一,哪里能认识到选择现实这一熊掌的必要性呢?对方辩友片面的将为现实而工作定义为“为了钱”而工作。诚然,钱是我们为现实工作的回报之一,但决不是唯一回报。从现实中寻觅的机会,收获的经验,积累的人脉难道都不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吗?仅仅以钱来定义现实,对方辩友无异于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 对方辩友始终将理想定义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但为了现实工作就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了吗?支教的李老师固然精神崇高,可是如果他擅长的不是教书而是科研呢?如果他基于现实而选择科研的道路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啊,而且由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李老师这时候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能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方辩友始终将理想与现实放在了对立面的位置上,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冲突,即使冲突,我们也可以“心怀理想,为现实工作”。这是因为,为现实工作,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啊。法拉第做学徒时学到的图书装订技术,竟然成了他叩响科学大门的敲门砖。试想,如果法拉第因为图书装订与自己的科学理想毫不相关就放弃了工作,他该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又怎能得到戴维的赏识?更何谈创造电磁学的新纪元?当我们意识到一份不起眼的为现实而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一份为现实而工作的机会呢?
(21岁的法拉第有幸在皇家研究所听了H·戴维的四次化学讲演。这位大化学家渊博的知识立即吸引了年轻的法拉第。他热忱地把戴维的每个科学观点转述给市哲学学会的同伴们。他精心整理听课笔记并装订成一本精美的书册,取名《H·戴维爵士演讲录》,并附上一封渴望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信,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一起寄给了戴维。法拉弟热爱科学的激情感动了戴维,他所精心整理装订的“精美记录册”更使戴维深感欣慰.)
下面总结我方观点:
1为现实而工作有利于个人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为什么为现实而工作而承担的家庭责任,就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了呢)中国古语说的好“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你难道忍心为了追逐自己象牙塔里的飘渺理想,而不顾身边父母的死活吗?
2为现实而工作符合社会分工,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正如我方辩友之前所强调的那样,并非你想成为谁,你就可以是谁。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始终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当她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天才的差距后,她忍痛放弃了理想,转而在政治领域大有作为。作为群体一份子的我们,如果不能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服从于现实需要而工作,那么社会何以顺畅运转?就像你本身是电阻,却怀揣着成为电容的理想,但你就真的可以当做电容来服务于整个电路吗?恐怕这样做的话,你不仅实现不了蓄电的功用,更有可能导致整个电路的崩溃。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更应该为现实而不是理想而工作
第四篇:攻辩小结 格式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正方辩手,大家好!
在刚才的攻辩环节中,我方二三辩基于大数据时代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展开了更深层的论述。首先,我方二辩提出:人们会过分相信大数据的分析,从而不由自主地相信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这一漏洞,就此向对方辩友询问意见,但对方辩友
接下来,我方三辩提出大数据是冰冷的,无法分析人的情感问题这一事实,向正方辩手询问解决方法,但对方辩友并未就此作出正面的回应,并且 偷换概念,回答极其牵强,以偏概全
。对于对方辩友的以上问题,我方还有如下补充:就
这一问题,我方认为
基于以上几点,故我们坚持认为,大数据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第五篇: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在攻辩环节,对方辩友主要犯了一下几个错误。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法治对腐败的作用,显然对方辩友偷换概念,犯了形而上学的逻辑性错误。我方只是在强调法治并非根除腐败的杀手锏,法治的作用只是遏止腐败。约束腐败。并非说法治对腐败没有用。对方辩友说,完善了法治就能根除腐败了。那我想问问对方辩友,从古至今,法治是不是一天天的一直在完善?那么腐败根除了么?我们建立了反腐法,难道意味着腐败不存在了么?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8月,王仲侵吞缉私物资、受贿索贿的总金额达6.9万元,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成克杰于1992年下半年至1998年间利用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职务的权力,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竟达人民币4000余万元。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自2001年至2004年期间受贿共人民币1.0867亿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王成明与他人共同贪污3亿元。
请问对方辩友,从1979年至今难道法治没有在完善么?但是腐败现象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究竟我们要等待多久才能等到法治100%的完善好?社会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有进步、有发展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倘若有一天法治到达了对方辩友所谓的完善,那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已经停止了进步,社会已经停止了发展呢?对方辩友一开始说法治是在腐败发生后起作用,又说根除腐败是不让腐败发生,这两者是不是已经矛盾了呢?那么我还想问对方辩友法治是如何在腐败心理上根除腐败的?最后我想问对方辩友,腐败是不是道德上恶的表现?如果是,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法治是如何让根除人性恶的?
而反观我方二三辩的问题都说明了法治不可能根除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