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公卫医师考试职业卫生与中毒:毒理学基础部分名解汇总
2012公卫医师考试职业卫生与中毒:毒理学基础部分名解汇总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
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24.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5.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
26.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27.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2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
2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第二篇: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
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
10.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A——毒理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130.氟(F)的靶器官为E 131.铅(Pb)的靶器官为A 83.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8 B、14 C、26 D、112 E、208 A——毒理
11.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B——毒理
1.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 138.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A.0.6mg/人?日 B.3.6mg/人?日 C.12mg/人?日 D.36mg/人?日 E.60mg/人?日 D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9.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E——毒理
87.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 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E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7.LD50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 C 2.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 B、LDso的值越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C、LDso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 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
急性毒性分级 C——毒理
17.如外来化合物A的LDso比B大,说明 A、A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大 B、A的毒性比B大 C、A的作用强度比B小 D、A的急性毒性比B小 E、A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小 D——毒理
81.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 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 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C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81.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 E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安全限值 8.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
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A 6.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 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 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 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D 88.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A.铜蓝蛋白 B.血红蛋白 C.白蛋白 D.球蛋白 E.脂蛋白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机制 83.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 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 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 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 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机制,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83.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 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 E.化学物质的沸点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 10.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A 12.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 B、膜孔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A——毒理
9.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氮 D.苯 E.氯气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 6.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
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 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 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经皮 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 C——毒理
16.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剂为 A、酒精 B、水 C、吐温80 D、二甲基亚砜 E、植物油 E——毒理
79.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 是服毒后 A、1~6小时 B、7~13小时 C、14~20小时 D、21~27小时 E、28~34小时 A——毒理
28.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A.被机体吸收 B.在体内蓄积 C.被肾排泄 D.被机体代谢 E.与血浆蛋白结合 E 3.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 A、吞噬 B、胞饮 C、滤过 D、简单扩散 E、主动转运 E——毒理
13.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 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 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 C、毒作用性质 D、代谢解毒 E、代谢活化 B——毒理
127.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A.毒作用发生减慢 B.毒作用性质改变 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D.代谢解毒抑制 E.代谢活化抑制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
9.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A.粪便 B.唾液 C.汗液 D.母乳 E.尿液 E 84.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E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145.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单氧反应需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Ⅰ相 反应,氧化反应4.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催化的是 A、P—杂原子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脂肪烃羟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 A——毒理
5.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胞液 D、细胞核 E、溶酶体
C——毒理
15.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缩短 E、潜伏期延长 D——毒理
84.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A、黄素加单氧酶 B、黄嘌呤氧化酶 C、细胞色素P-450 D、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E、单胺氧化酶 C——毒理 89.可
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谷胱甘肽结合C.硫酸结合 D.乙酰化作用 E.甲基化作用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II相反应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143.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Ⅱ相反应,谷胱甘肽结合 144.硫酸结合反应需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Ⅱ相反应,硫酸结合 14.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 A、PAPS B、UDPGA C、半胱氨酸 D、丙氨酸 E、S-腺嘌吟蛋氨酸 D——毒理
29.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如事先给予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 A A.黄素加单氧酶 B.谷胱甘肽S-转移酶 C.环氧化物水化酶 D.超氧化武歧化酶 E.混合功能氧化酶
3.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 A.环氧化物水化酶 B.A.酯酶 C.B-酯酶 D.DT-黄素酶 E.胰蛋白酶 D 11.经肝脏细胞色素β-450依赖性加单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该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延长 E.潜伏期延长 D A、细胞色素P-450 B、醛脱氢酶
C、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D、羧酸酯酶 E、乙酰胆碱酯酶 128.胡椒基丁醚可抑制A 129.对硫磷可抑制E 41.某农村曾用飞机喷洒农药以扑杀棉花害虫,事后不久,在这数十平方公里受到该农药污染的环境里,有少数人群出现鼻刺激、咳嗽、头晕、恶心,更有甚者附近村民8人发生急性中毒(有多汗、呕吐、瞳孔缩小等症)而入院治疗,住院者中5人系同家族亲属,另3人情况不明。在上述同一污染环境中,人群之间的健康危害效应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最大可能原因是
A.个体接受农蓟的量不同 B.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C.个体营养状况有差异 D.个体年龄不同
E.个体易感性不同(某些个体存在该有害因素的易感基因)E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机体因素 A.腹腔注射 B.灌胃 C.皮内注射 D.涂皮 E.静脉注射
66.通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 E 67.在毒理学试验中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 C 85.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除了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溶剂本身无毒 C.不被机体吸收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C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接触条件,溶剂和助溶剂 32.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不被机体吸收 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
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本身无毒 E 85.外来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有以下四种,除了 A.诱导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独立作用 E.拮抗作用 A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毒物联合作用,类型
128.在给予实验动物苯硫磷后,发现马拉硫磷的毒性明显增强,说明该物质抑制 A.醇脱氢酶 B.酯酶 C.黄素加单氧酶 D.单胺氧化酶 E.环氧化物水化酶 B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毒物联合作用,类型
12、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不包括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相似作用 E 7.苯硫磷和马拉硫磷的联合作用经等效应线图法评定,其交点位于95%可信限下限的连线之下,可判定其作用类型为 A、独立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相加作用 E、增强作用 B——毒理
82.LD50与急性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1/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性剂量成正比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常用参数 84.LD50的概念是
A.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 D.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E.实验动物致死剂量的一半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实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1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的观察指标 A.死亡 B.中毒表现 C.体重改变
D.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E.病理学检查 D 13.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观察 A.3天 B.5天 C.10天 D.14天 E.28天 D A.苯吸入染毒 B.氯气吸入染毒 C.颗粒物吸入染毒 D.S02+颗粒物吸入染毒 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 119.压缩空气法适用于 B 120.稳流鼓泡法适用于 C 121.气管注入法适用于 A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126.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小鼠体重为B 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so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B 27.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用 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拟定其ADI 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E.应由专家作出取舍决定 1.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A.小鼠和大鼠 B.大鼠和家兔 C.家兔和小鼠 D.豚鼠和家兔 E.地鼠和豚鼠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皮肤刺激实验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29.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6.皮肤致敏试验首选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8.眼刺激试验首选D 8.某化学毒物经蓄积系数法判定为明显蓄积,其蓄积系数K值应为 A、<1 B、1~ C、3~ D、5一 E、>7 B——毒理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122.最受环境卫生工作者关注的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毒作用是B 50.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值为5.3,可判定为 A.无蓄积 B.轻度蓄积 C.中等蓄积 D.明显蓄积 E.高度蓄积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述,但不包括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B.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
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初步参考依据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6.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的是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B.中毒表现
C.生化检查及血液学检查 D.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D 18.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症状
B、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C、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D、血液学检查及生化检查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C——毒理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127.亚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大鼠体重为C 3.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染色体畸变 E 20.基因突变不包括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DNA大段损伤 E.裂隙 D 21.不属于基因突变的遗传损伤为 A、片段突变 B、移码 C、碱基转换 D、裂隙和断裂 E、碱基颠换 D——毒理
30.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 A.着丝点环 B.相互易位 C.倒位 D.插入 E.重复 A 4.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 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非整倍体剂作用 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机制,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机制 5.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
A.致癌 B.致畸 C.遗传性疾病 D.衰老 E.动脉粥样硬化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18.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不包括 A.致癌 B.致畸 C.衰老 D.遗传性疾病 E.动脉粥样硬化 D 19.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粥样硬化 D、死亡 E、衰老 A——毒理
20.生殖细胞突变可能与以下哪项后果无关 A、显性致死 B、肿瘤 C、遗传性疾病 D、致畸 E、增加遗传负荷 B——毒理
19.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 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
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 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 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E 17.以原发性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A.LIDS试验 B.Ames试验 C.基因正向突变试验 D.微核试验 E.染色体畸变试验 D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 C.DNA完整性改变 D.细胞坏死 E.细胞恶性转化
130.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C 131.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E 132.显性致死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B 22.Ames试验所用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在缺乏哪种营养素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 A、组氨酸 B、色氨酸 C、半胱氨酸 D、丝氨酸 E、甘氨酸 A——毒理
24.需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为 A、直接致癌物 B、前致癌物 C、助致癌物 D、促长剂 E、进展剂 B——毒理
22.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C 23.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D、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E、与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无关 D——毒理 6.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 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 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 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 C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机制,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阶段
21.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 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 B.促长,进展,浸润 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 D.进展,浸润,炎症 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A 31.煤焦油可致皮肤癌。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
缩短。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 A.无机致癌物 B.免疫抑制剂 C.促长剂 D.助致癌物 E.细胞毒剂 C 7.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环境因子和类别、混合物及暴露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4组,错误的是 A.是人类的致癌物 B.是人类的间接致癌物
C.是人类的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
D.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分类 E.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B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分类,国际癌症研究速(IARC)分类
A、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人致癌性证据不足 B、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人致癌性证据充分 C、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人致癌性证据有限 D、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人致癌性证据不足 E、无动物致癌性和人致癌性证据 IARC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权重分类 132.对人确认的致癌物(1组),是指B 133.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2a组),是指C 8.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具有DNA反应活性
B.在大多数遗传毒理学试验中为非致突变物 C.经代谢活化可形成亲电子剂 D.一般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E.作用一般是可逆的,需长期染毒 C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
(57—61题共用备选答案)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 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 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 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 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57.直接致癌物是指 B 58.完全致癌物是指 D 59.近致癌物是指 A 60.终致癌物是指 E 61.间接致癌物是指 C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
51.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 A.确认的致癌物 B.潜在的致癌物 C.可疑的致癌物 D.动物的致癌物 E.人类的致癌物 B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分类(141—142题共用备选答案)A.β—丙烯内酯 B.β—萘胺 C.镍 D.佛波酯 E.己烯雌酚 141.间接致癌物是 B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间接致癌物
142.促长剂是 D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分类,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促长剂
(62—65题共用备选答案)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65.用于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 B 51.使用大鼠对一农药进行长期致癌试验,每组的动物数至少应为 A.40 B.60 C.80 D.100 E.120 D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
学毒物致癌性的判别,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62—65题共用备选答案)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63.用于确证哺乳动物致癌物试验是 D 64,阳性结果可确定哺乳动物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 C(62—65题共用备选答案)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62.用于确证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是 E 4.WHO提出的机体对于致癌物的反应不包括 A.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
B.试验组一种或多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C.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D.试验组发生肿瘤的组织器官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E.试验组肿瘤的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 D 27.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生长迟缓 B、致畸作用 C、功能不全或异常 D、胚胎或胎仔致死 E、母体毒性 E——毒理 A.生长迟缓 B.受精卵死亡 C.致畸作用 D.母体毒性 E.母体死亡
133.着床前的胚胎易发生 B 134.胎儿发育后期易发生 A 135.器官发生期易发生 C 26.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母体死亡率 B、受孕率 C、正常分娩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A——毒理
10.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发育毒性及其评价,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86.在致畸试验中,提示啮齿类动物“受孕”(交配)的证据是 A.雌雄动物同笼的时间 B.雌性动物的活动 C.有阴栓发现
D.雌雄动物数目的比例 E.雌性动物的体重增加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发育毒性及其评价,动物交配处理
5.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 A.1/2 B.1/4 C.1/6 D.1/8 E.1/10 A 23.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 A.外观畸形检查 B.组织病理学检查 C.内脏畸形检查 D.体重测量 E.骨骼畸形检查 B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27.致畸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A 128.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B 25.致畸试验的染毒期应安排在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新生儿期 E、胚泡形成期 B——毒理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7.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B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123.胎儿水俣病是由于化学污染物的D 9.外来化学物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主要影响是 A.生长迟缓和功能不全 B.畸形 C.胚胎死亡 D.着床减少 E.以上都不是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24.外来化学物对免疫功能毒作用不包括 A.免疫抑制反应 B.变态反应
C.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D.降低机体抵抗力 E.自身免疫病 C 28.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有害效应不包括 A、免疫抑制反应 B、免疫增强反应 C、降低机体抵抗力 D、提高机体免疫力 E、自身免疫反应 D——毒理
11.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进行免疫毒性检测的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B.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C.宿主抵抗力试验 D.巨噬细胞功能试验 E.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E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免疫毒性的检测,免疫毒性检测的常用方法
29.危险度评定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个步骤 A、危害评定
B、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C、确定接触途径及接触量 D、确定lD50 E、危险度估计 D——毒理
82.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
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 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危险度评价及毒理安全性评价程序,健康危险度评价
26.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 A.暴露评定 B.结构活性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危险度表征 E.危害性评定 B A、外来化合物自身具有的能导致机体损伤的能力
B、化学物在一定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C、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 D、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外来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
E、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对健康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和鉴定 135.危险度评定是指D 25.安全系数可用于推算安全限值,不正确的叙述为 A.设安全系数是由于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B.安全系数一般设为100 C.适用于系统毒物,发育毒物 D.适用于遗传毒致癌物和致突变物 E.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B A、外来化合物自身具有的能导致机体损伤的能力 B、化学物在一定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C、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 D、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外来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 E、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对健康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和鉴定 134.安全性是指C
第三篇:毒理学基础 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
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24.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5.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
26.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27.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2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
2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3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4.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0.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
动物笼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d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交互作用如相加作用、独立作用;非交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季节或昼夜节律气象条件宿主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营养及健康状况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c环境因素包括物种、品种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b机体因素包括理化性质化学结构1.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因素:a化学因素包括
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b主动转运(载体、能量、逆浓度),易化扩散(载体、不耗能)和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该转运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a被动转运为外源性化学物顺浓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3.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
线粒体 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
4.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5.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
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6.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a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b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 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c代谢 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d排泄 基本一致。
7.在进行危险度评价时,将动物结果应用于人时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
在危害认定与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存在实验动物资料向人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较短染毒时间向长期持续接触外推、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资料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在接触评定阶段,由于人体可经由多个途径接触化学毒物,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接触化学毒物数量与种类也不相同,会给接触总量的估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样本抽取的大小和代表性不合适,也会产生不确定性。
8.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b、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c、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
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9.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a、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b、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c、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D、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10.简述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c、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11.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氧化反应a、I相反应 谷胱甘肽集合④甲基化反应⑤乙酰化作用⑥氨基酸结合硫酸结合葡萄糖醛基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II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2.细胞色素P450酶系?因细胞色素P450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集合形成的复合体在光谱45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
13.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的机制?①处于氧化态的细胞色素P450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②血红素中的Fe3+接受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从NADPH转运来的一个电子,还原为Fe2+③1个氧分子与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结合,加上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④该复合物接受第二个电子和一个H+成为Fe2+OOH复合物⑤第二个H+的加入使该复合物裂解为水和(FeO)3+复合物⑥(FeO)3+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形成氧化的ROH产物⑦释放ROH产物,细胞色素P450从还原太恢复为氧化态,又可与底物结合,开始第一轮的循环。
14.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5.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6.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17.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01、发育毒性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
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05、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
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四篇: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VDB6U5%v5L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Cu*KoV2E3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 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 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 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 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 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 和修复有关。
24.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5.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 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WNY4TX1nh
26.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27.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 合作用。
2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
2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3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 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4.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0.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
宿主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物种、品种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
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因素:a化学因素包括营养动物笼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 b机体因素包括理化性质化学结构d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交互作用如相加作用、独立作用;非交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季节或昼夜节律气象条件及健康状况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c环境因素包括4 o9AZNp0Z2@yB$O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b主动转运(载体、能量、逆浓度),易化扩散(载体、不耗能)和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该转运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a被动转运为外源性化学物顺浓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3.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线粒体 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4.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5.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 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 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6.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a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b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 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c代谢 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d排泄 基本一致。7.在进行危险度评价时,将动物结果应用于人时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8 xC0W3ub#XY 在危害认定与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存在实验动物资料向人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较短染毒时间向长期持续接触外推、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资料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在接触评定阶段,由于人体可经由多个途径接触化学毒物,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接触化学毒物数量与种类也不相同,会给接触总量的估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样本抽取的大小和代表性不合适,也会产生不确定性。8.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b、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c、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9
_7m2M%~#@9.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a、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b、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c、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D、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Y5Bdq6qYd10.简述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 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c、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 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11.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氧化反应、aI相反应 谷胱甘肽集合④甲基化反应⑤乙酰化作用⑥氨基酸结合硫酸结合葡萄糖醛基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II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1X%U6#W5 hE12.细胞色素P450酶系?因细胞色素P450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集合形成的复合体在光谱45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9g*53 13.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的机制?①处于氧化态的细胞色素P450与底物结合形成复 合物②血红素中的Fe3+接受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从NADPH转运来的一个电子,还原为Fe2+③1个氧分子与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结合,加上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④该复合物接受第二个电子和一个H+成为Fe2+OOH复合物⑤第二个H+的加入使该复合物裂解为水和(FeO)3+复合物⑥(FeO)3+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形成氧化的ROH产物⑦释放ROH产物,细胞色素P450从还原太恢复为氧化态,又可与底物结合,开始第一轮的循环。14.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15.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g4HY%W+ HVT2q16.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0 v+^9wM9hv6b$A17.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 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E#x79*O3 _01、发育毒性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w59B*A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 g*_0q6H05、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W5Z9w}n6R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8G%N1HBH3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4 LY$D68%E%VP0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 b6@0L$V6E0N910、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K系数法、半衰期法。+ C2QW1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为: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四个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
第五篇: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大气卫生
(大气卫生)
1、由于宇宙射线、放射线等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失去外层电子而形成:正离子。
2、新鲜空气中,重离子与轻离子的比值是:小于50。重:轻<1:50
3、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与大气中何种污染物有关:砷、铬、苯并(a)芘。
4、在低浓度大气污染物中长期作用下,易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5、在大气严重污染地区的儿童易患:佝偻病。
6、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过高可致呼吸系统炎症和肺水肿。
7、大气垂直温差的正常状态是:由地表到上空,气温逐渐降低。高度↑1km,气温↓6.5℃。
8、二次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毒性增加后,新形成的污染物。
9、大气污染监测,每年至少采样季节和采样次数是:冬、夏两季各一次。
10、粒径大于10μm的称降尘;粒径小于10μm的称飘尘;大于5μm的尘粒易被呼吸道阻留,对局部粘膜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起慢性炎症;小于5μm的尘粒,可进入深呼吸道,直到小支气管和肺泡。
11、对眼睛和上呼吸道刺激较小,但容易进入深部呼吸道的大气污染物是:氮氧化物。
12、有效排放高度:烟囱本身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和。
13、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污染物排放量。
14、大气卫生标准与车间空气卫生标准有许多不同,但也有相同,相同点是:毒理实验是制定标准的方法之一。
15、选择严重、轻度污染区和清洁对照区进行大气监测,目的是:地区性污染调查。
16、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是:1.5m 飘尘的采样高度是:3~5m 降尘的采样高度是:5~15m
17、光化学烟雾是二氧化氮的二次污染物,是强氧化型烟雾,多发生在夏秋季的白天。
18、关于采集方法:二氧化硫(浓缩法);一氧化碳(集气法);飘尘(浓缩法)。
19、关于测定方法: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比色法);一氧化碳(气相色谱法);飘尘(重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