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时间:2019-05-12 21:2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第一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电子信息 创新 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且对物理与数学都较高的要求。首先得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这些的知识既是基础又是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保障。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要求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知识和物理的基础,在培养计划中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共有448学时占总体的18.5%。共20.5学分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与涵盖的内容丰富。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基本理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但对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电子信息类的学生不仅的学习软件部分也得学习硬件部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所设置的课程也就更多对知识的需求量也就更大。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仅通过理论学习并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对于功科院校都很注重实验的建设,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校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有计算机和其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九百余台件,总价值近800万元、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数字信息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接口与通信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等。

二 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度与深度都不同,又面对考研与就业的不同选择,必须有多层次的项目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 基本要求层次。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电子实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宣传我校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组织与之相关的讲座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作为实践创新队伍的新军。

二实践要求层次。通过专业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中年级学生可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基地。自行组队进行理论要求不是很高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扎实好学生的项目科研能力,做为综合实践项目的后备军。

三综合实践层次。将后备军培养为主力军,拓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将实际生产

中的问题引入实习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创新项目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带领后备军进行较高层次的项目的实践。一环扣一环带领学生向前走,大项目得意继续,新力量得以及时注入保障创新源源不断。

三 建立激励机制,活跃创新实践环境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被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他们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励。对参与不同项目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同时在奖学金评定和保送总校的硕士研究生要所照顾子在最后的毕业成绩单上有体现。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认定,在教师聘任考核以及申请重要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 实施创新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老师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适当调研提出研究课题 ; 指导老师审核课题,检查、指导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授予学分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直接产生效益,可以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动力。

四.建专家组,保障质量

学生做项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要有可以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实验项目和定期的项目答辩与验收,同时还负责监督实验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用之合理得当,避免浪费的现象。对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系聘请的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我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对学生自主申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结题和评优;对我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结束语:新时代新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机制以及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与资金的投入以达到学校院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俊华 郑博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以浙江大学

“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 为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1 年第 2期

【2】 高原 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与技术管理 第2 8卷第 6期2 011年6月

【3】 武晓光 郭天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和实践0 1 O 年CE P E中国电力教育第3 1 期 总第1 8 2 期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 创新 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2、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大学生通过多年的系统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基本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不等同于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且,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因此,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二、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2、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

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3、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

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得不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常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维护;许多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和民营企业等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愿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一份子。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1、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3、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

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第三篇:调查报告: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调查报告: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 创新 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2、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大学生通过多年的系统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基本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不等同于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且,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因此,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二、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2、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

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3、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

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得不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常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维护;许多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和民营企业等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愿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一份子。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1、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3、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

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第四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修改稿)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史振宇

陈宏威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6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lslktzijyx-10)。

摘要: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应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建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平台等,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创新性、创造性和创业性为基本内涵,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念知识的培养,而且是创新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依赖于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依赖于实践锻炼,构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及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目前,仍有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往往是“三分钟热情”, 相应的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在资金、人力、物力上不投入不足,具体工作上不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缺乏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基地,实践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实践环节。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多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部分,有的学校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部分,没有独立设置。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实习时间安排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实践课开设很少,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最终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体现出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确立和能力培养,需要经过长期和全方位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各个阶段的始终。目前许多院校在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相分离,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与专业理论实践课相分离,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削弱了各自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难以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应用,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特色。

4.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目前,相当多的高校的师资严重不足,致使许多高校应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不能开设,即使开设了,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师资的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的理论,自身没有创业或投资的企业实际经历,缺乏创业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师资队伍结构上,大部分教师都由行政人员及辅导员来担任,他们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战经验,很难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创新创业指导,另外除了缺少校外兼职教师以外,在学历、专业、职称和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合理。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课堂讲授,侧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只是为比赛而比赛,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应用落实的学校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不足,不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多层次的实践能力。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高校创业园区或者创业孵化机构,但很多学校的实习、实训场地或资金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高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在新时期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必然选择。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调整,对人才培养重心进行转移。因此,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全局性工作,坚持实施 “一把手工程”, 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以学校一把手负责,有关部门积极参加,各部门明确职责,协调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对全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落实。

2.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坚定创业信心。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教育学生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其次,要大力宣传成功企业家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通过他们的感人事迹,坚定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

3.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要求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外,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应结合专业特点也要制定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专业课老师在授课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理论与技能,还要传播创新思想,创业精神,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平台与实验课程建设协调配套,较为完整的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参与生产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其次,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进修或深造,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从社会各界聘请一些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模拟实验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领悟创业的风险,培养创业意识。孵化基地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场所、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工商注册等一条龙服务。置身孵化基地学生能充分实践和锻炼自己所学所用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科技园可以用作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模式。通过完善的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6.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实践教学的平台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应创建多种实践环境,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术报告、科技交流活动、创新创业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举办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创新创效创业”等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及经营状况等等。

7.建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平台。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和科研实践。学院应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加科研活动,为学生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不但能检验和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研素养和吃苦耐劳作风,激发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的兴趣,高校要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会明显增强。

8.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办法。有效的奖励办法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手段。对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绩并需要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可以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项目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取得银行的无息贷款。奖励积极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对在创新活动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对于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分别给予学分奖励和纳入到奖学金评比中。

参考文献

1.汤佳乐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1月。2.陈宏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中国商论 2016年21期

3.陈俊华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报 2011年21期 4.焦烈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作者简介

史振宇,1970年,男,辽宁阜新人,工作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文化。现任会计学院教学院长,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陈宏威,1958年,男,辽宁沈阳人,工作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大学文化,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研究。

第五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下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新提出的。他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 引进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培养[模版]

    当 代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现 状 及 培 养 题记 ......................... 1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 1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 1 三;在目......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设计和创新竞赛为手......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报告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陶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身为大学生的......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摘要】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