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与创新
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与创新 提倡创新,不仅要求大家敢做敢想,不做二十一世纪被束缚的一代,而且要求有自己新的思维和活力,所以如何把作文中的创新激活,这也为以后指导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兴趣是创新的前提。达尔文在自传中曾回忆说:“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失误激发强烈的求知兴趣,是培养自身创新的关键,兴趣是一切感悟的基础,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最能吸引好奇心,最能激发强烈的创造与问题往往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题目是《假如我是班长》,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同学都唉声叹气,我看了大家的表情后就把后几个字去掉了,他们各自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且敢于大胆想象,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境界又抬高了一步,他们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大胆去创新。有一位同学写《假如我是科学家》,把二十一世纪的太空想象得非常美好,对机器人、外星人、宇宙的探索语言也是令我大开眼界。所以写作文题目别固定死,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其自由发挥。
由此可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借助已知认识未知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原有问题的情境,经过思维已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发挥想象的优势,把某些差异显著的情景连接成新的情境。然而想想也不会凭空产生,一个恰如其分的想象离不开丰富的原来的事物的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这也应验了创作来源于生活。这样就令我意识到,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正是他们最留恋回忆的亲自尝试,并在获得成功中得到知识,情景上的愉悦体验,这也就是要求大家不断做好积累。在思维的过程中,总会自然而然的调动大脑贮存感受最深的、这就是同学们思维不断创新和完善,也会是想象得到日益丰满和生动。
二、直觉是创新的源泉。直觉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知,是一种直接感悟。大胆的假设,敏锐的预测都建立在大量丰富的情感基础上,都渗透在活泼、生动的原有的问题中,空空荡荡的大脑或僵化呆板的思考定不会产生敏锐的科学的直觉,这就要求我们创新之前,一定要多丰富充实我们的头脑。阅读大量书刊、报纸、杂志、国内外名著等来充实我们的头脑。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滴流个不息。”离开了现实生活,犹如纸上谈兵,是苍白徒劳的。有些同学的作文如写人,他就会写“大大的眼睛,红红的苹果似的脸,弯弯的眉毛像柳叶,小嘴像樱桃,脸上有个小酒窝”,这些描写已公式化了,他不能再深入一步或变个样,这就是把知识僵硬化。在学习中日益积累的感悟,会不断地滋养我们的直觉。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点就通?为什么有的同学写文章提笔就来,难道天生就会写吗?不是,这是因为他们日益发展的感悟,为直觉随机诞生了广阔的原野。所以,没有平时实际操作中的诸多“灵机一动”的点滴积累,没有精彩的生活体验,就绝不会有科学准确的直觉,就更不会有创新的产生。
第二篇:中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要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通过用“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手指写”,并于此循环锻炼、反复加强,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看、听、想、写”这四个方面,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和需要等因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与质量有所提高。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一些。可供阅读的书籍较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而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以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兴趣的产生,有时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形成。农村中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一、丰富作文训练方式、方法。
1、教师写“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写“下水文”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等等,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
2.教师巧妙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1)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滋味。
(2)多给鼓励,少给批评
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取得的成果,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先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肯定的评价。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3.让学生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二、通过阅读,积累语言。
1、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为写作打好基础。每当我讲到课本上的现代文名家名篇时,我都会让学生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有时凡是遇到对学生写作有好处的篇目我都让学生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容字数多少都不限。而对于古诗文,我都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美好意境或优美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这些方法,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利用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农村学校条件差:图书少、网络信息不发达,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再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紧,读书的时间很少。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
(1)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2)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辨论会等;
(3)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
3、积极想办法改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农村学生语文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量的不够。在农村这样一个缺少阅读条件、阅读氛围的环境里,学生们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先成为学生阅读的眼睛,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然后再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所讲的内容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从课外信手拈来,只要能提高语文修养,可以不必受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的束缚。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便会慢慢地对文学产生兴趣,便会试着去搜寻那一类的文学作品,从而喜欢上文学作品,慢慢地便养成了阅读审美的好习惯。
在阅读中,帮学生解决书本的来源问题。每学期初,要求学生每人互相借两本好的阅读书或者作文选、读者文摘、意林、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智慧背囊、让中学生感动的中外故事等,成立班级读书角,学生在学习之余随时都可以阅读,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读到不同的书,这就弥补了书少的不足。解决的方式其实并不少,关键在于师生之间对阅读的重视与否。恰如荀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2] “为之则难者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改善阅读环境。
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制订计划,统筹安排。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强。进行课外阅读必须从温州的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重点做到时间落实列入课程表,雷打不动。还应把课外阅读计划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作文相配合,统筹安排。辨明关系,提高认识。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偏重于言情武打漫画等消遣类的书籍,针对这种情况,或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学生辨明几种关系,提高认识。一是消遣与求知的关系;二是流行与需要的关系;三是拙作与杰作的关系。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个别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次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发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在培养作文兴趣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同学们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看自己爱看的书,写自己想说的话。当然,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要真正学好语文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求学历程总是艰辛的,但你若有了审美的欲望与求学的兴趣,便能使作文写作驾轻就熟,即使再苦,也是乐在其中,让学生感受“学海无涯乐作舟”。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摘要: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们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兴趣则是人积极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学习时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心理动因。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途径主要有:
1、通过泛读培养;
2、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学会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培养;
3、作文评价中,采用鼓励、激发式的评语培养;
4、推荐竞争和发表成就感中培养;
5、激活信心、蓄积情感培养;
6、激发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中培养。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兴趣激发观察 写真话、抒真情培养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某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探索,并带有情感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走向成功的起点,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心理动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好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啊,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对作文的需要,他们才会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善于写作、勤于写作、衷于写作,也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为此,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好习惯,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在教学中,部分学生总是作文写不好。有畏难情绪。据我自身的体验和长时间的观察,其中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缺乏对作文的兴趣。那么,如何对学生作文兴趣进行培养,我从前人的经验和前学期自己曾参加过的国培计划“置换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说起,进行探讨。
一、泛读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可写的素材较少。所谓泛读,就是广泛的阅读课内课外读物,积累信息和语言,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对生活、社会、人生的认识,逆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解决写作时的无言可写,无处下笔的困惑。所谓“泛读”是指读对于自己相对有价值的,就像鲸鱼捕食那样,一下子吞下很多篇幅,然后在从中快速精选,选出自己写作时可以利用到的东西。泛读更像老牛吃草反刍那样,反复咀嚼,取其精华而为自己所用。叶圣陶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写作时就倾吐不出来,即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读,首先得教会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文本。身边可阅读的文本繁多,文本内容良莠不齐,对学生来说,选择文本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中学生辨别能力很有限,不知道文本质量。那么,作为辅导老师来说,指导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至关重要,这就要老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认识水平和知识积累、社会阅历给学生做一个推荐阅读目录卡,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泛读。如在初一年级阅读哪些作品,初二年级又阅读哪些作品,初三年级再阅读什么等等。这样让学生根据己有的目录卡有选择有针对地阅读,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阅读,让学生常有所读,读有所获,而不显得盲目和差乱。
读的作品除了语文作品之外,我们还应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如读经典名著作品等。众所周知,经典名著作品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经过的时间洗礼后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它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它超载了时间、空间、民族,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能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让他们心灵受到时震撼和洗礼。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在前学期的实习中,就付出了努力,做出了实践。我指导全班五十二名学生都必须配备必读名著一部以上,并要求他们做好读写笔记,写下读后感并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结构做出相应的赏析及评价。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和学生们一起生活的四个月中,一天天看到学生们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写作兴趣也在不断变浓。就这样,学生们的作文语言得以积累,更核心的是他们的写作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个学期中,我的部分学生在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写到:“卢老师,谢谢你对我们的辅导,让我们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当我从你手中拿过这本书时,以为是怎样炼钢的呢?可在你的指导下,我将这本书读完,明白了主人翁保尔具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精神!保尔的这种精神和意志让我感动和敬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人生道路上像保尔一样,更坚强地生活。”另一学生在读《诺贝尔》后写到:“诺贝尔冒了那么多的生命危险,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发明了炸药,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很大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困难面前永不气妥,永不言败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初一年级的全部师生学习。”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受农村各种现实条件的局限,学校的图书资源不是很充裕,而这时,我从大学校园里带过去的每一本书就很自然地派上了用场,我把它们放在初一年级讲桌上,让学生们轮流看。有时,还帮他们去图书馆借了很多带到教室,分发给他们阅读。在学期结束时,学生们传上来给我的小纸条上写到:“老师,你开始让我们读哪些杂七杂八的课外书时,我们都觉得很不习惯,也觉得很有压力。而现在,我们都离不开课外书啦,我们都觉得这些课外书越读越有
趣,读后觉得有很多话憋在心理想说,习惯地将阅读时瞬间的认识和感悟以及文中经典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里。老师,以后我们写作时,就有话可说啦”。
读,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也就是读现代媒体,比如阅读《知音》、《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事》等杂志。通过这些杂志的阅读,提高了学生们的说话、谈话技艺、做人做事和待人接物的原则。学习名人名嘴的成功秘诀,从他们的成功成才道路上受到启迪,学习他们的挑战自我精神。从报刊、电视媒体中了解身边世界,了解世界人类社会前进主流,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学会思考。比如,通过引导学生收看每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了解我们每天发生的天下大事,在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展开讨论,学会决择、学会思考,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
其次,作为老师,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开始时,拿着厚厚的课外书,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读起,作为辅导老师,这就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比如在辅导学生阅读课外作品时,首先让学生拿到作品后,不要着急去阅读内容,而是先了解作者,古人在分析作品时讲“知人论事”、“知人论诗”。那么,我们要理解作品,了解作者就显得更重要了,通过查阅读作品的时代背景,然后在阅读作品引言、阅读作品后记,了解其他人对作品的鉴赏评论等,对作品轮廊有一个粗略的大致了解之后,然后再阅读作品,这样不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显得盲目,也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写作兴趣的提高。
二、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学会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培养
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指导他们对社会、自然进行更多角度观察,多视野审视,更多更广地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博,为作文积累更多素材,让作文时言之有物,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做人;作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在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多观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更多地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观察日记,善于观察生活,是学生写作练笔不竭的源泉,是学生乐于写作的坚实后盾。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培养学生们对美的发现。
在我的实习工作中,我带领我班五十二名学生到毛草坡秋游,让学生写下这次秋游的见闻和感想,并整理为以后写作的良好素材。对毛草坡的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奇美。通过这次秋游活动,为学们生收集了很多有用的题材,为他们以后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良材。
三、作文评价中,采用鼓励激发式的评语培养
作文评价是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用发展、肯定、鼓励的眼光审视学生作文,多角度评价,使用激励的语言做评语,让每一个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老师的批改中感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作文水平必定参差不齐,老师批改作文时,不应只抓住文中出现的问题,如错字多,语句不通,文不符题等不足之处进行批评。作文的闪光点很多的,如字写得好、修辞手法准确、立意新等等。所以任何学生的作文都有闪光点,我们不要吝啬我们手中的红笔,哪怕学生的作文中只是字写得好,或者只是某一句话的修辞手法用得准确,我们也应该抓住他们作文的这些闪光点,有针对性的给予鼓励点评。要充分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可取之处及取得的进步等等。也许只是老师积极的一句肯定,但却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老师的一个肯定能充分让学生们感受到他自己的进步,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他在老师心中、同学心中是有位置的,也是受老师重视的,是一个有进步的学生,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这样,久而久之,一定会树立他们写作的信心,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正如我前学期所带的七年级的一名学生,我刚接他们班课的时候,第一次作文他却仅仅写了一篇三十多字的作文,但我并没有放弃他,我一再反复地鼓励他、帮助他。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到了期末,奇迹出现啦,他却很顺利地写出了一篇四百字左右的作文。这不是一种进步吗?而这些进步,究其原因,除了他泛读的原因之外,莫非就是受我鼓励的结果罢了。对于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我对他们的要求相应就会高许些,会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同时也给他们更高层次的肯定和鼓励。即对班上不同层次的作文我们都应找出其亮点,对其鼓励,让他们都感到自己能写作文、写好作文,真正让他们感受写作文的快乐和成功。
四、推荐竞赛和发表成就感中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优秀的学生作品推荐到校内外刊物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品竞赛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天地舞台,让他们感受到将自己的幼稚语言变为佳作的喜悦,获奖的成功。
五、激活信心、蓄积情感中培养
中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因条件限制或升学压力,多数农村中学生忙于学习,整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忘记了生活有太多的乐趣,也丧失了写作的信心。然而,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首先还需激活他们的信心,教会他们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动物、爱植物、爱家人、爱老师,爱制作„„,从而蓄积丰富的情感,为写作提供可写之材。文章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与创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正是由于内心充满爱,他们的情感才会更纯真、更丰富,才能写出积极向上、活力四射的作文来。
六、教会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中培养
不少中学生因为怕伤形象,写作文时讳忌说真心话。于是,作文中出现了故事虚构、题材不新颖、抒情不真切、事例不典型等现象。如前学期我组织学生写关于“父爱”的作文等,我批改完后,却发现,不少同学考虑到写自己的父爱,不敢或羞于道出父亲的缺点。因此,作文全篇都是在作无比的赞美,歌颂父亲的题材也仅局限于写父亲的优点、歌颂父亲的 “雨中送伞”、“背自己去医院求医”、“给自己发压岁钱”等老生常谈的东西。我们从不否认父亲的伟大,但父亲也是凡人,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烦恼和陋习。所以,我们要写出真实父亲的形象,把“父爱如山”用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故事和行动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才真实,也才能打动别人。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学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中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总之:作文是中学生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们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因而,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核心!
参考文献:
[A]《中学优秀作文精选》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02-01
[B]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奇快作文》中学版——周逢雨——201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C]贵州教育科研第3期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兴趣与情感的培养论文
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轻视、厌烦的心理。大多数教师在上作文课时仅仅是利用范文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了“情感的伪化”,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唱轻吟”,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为此,我认为很有必要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力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对此,我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中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主要是对写作没有成就感。针对这个症结,教师应该经常为学生创造成功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如,采用多种形式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作文中的优秀部分,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在教室里开辟作文“我行我秀栏”展示学生自己认为好的文章;采用“班级优秀作文集”把学生的作文印成自己的书,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等等。实践证明,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由兴趣培养出学生的情感
每个事业的情感都是通过兴趣培养出来产生。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引导出学生情感。教师要懂得在激发出学生兴趣的时候,培养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达到“以我手写我心”的境界。通过实践,我认为写周记是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好方法。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的情感。周记没有限定学生的写作范围,使得学生写作的心灵处于自由状态,写出的文章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渠道,创设了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得学生有机会与老师打开心灵之窗。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三、由情感带动班里写作的氛围
情感是可以传染的。在少部分学生对写作把握比较好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部分学生的写作表现,使之带动起班上的写作气氛。我在作文教学时曾尝试过多种方法,通过比较,以为让学生互改互评的方法最佳。通过互改互评能加深学生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取长补短,带动起写作氛围。学生主要归属两个群体:父母、老师构成的垂直群体;同伴、同学构成的水平群体。在垂直群体中,学生常处于隶属的次要地位,学习、交往等活动。受到成人的约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隔阂;在水平群体中,同伴、同学年龄相近,地位平等,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判断。因此在感情、心理上,他们会产生更深入的交流。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法的潜在理论依据也在于此。它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评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并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这样,通过长期的接触与沟通,同学之间彼此的了解就会慢慢加深,就会通过自己的笔发掘内心更深的情感。所以,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坚持互改互评作文,不仅仅可取长补短,更能带动班级情感的交流和写作气氛。
四、正确引导情感的发展
一个班集体,学生对写作情感的把握程度参差不齐。作为作文教学核心,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写作加以引导。
首先,在学生互改互评完成之后,必须将这些作文收集起来。有些教师在学生互改互评之后直接发回给学生就算完成一次作文。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学生因为知识相对较少,在评语中肯定会带有他们不成熟的点评。这些点评如果直接让被改者看了,不仅达不到带动学生的气氛,甚至还会冷落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对文章做出评价,还应该对学生互改互评时的评语加以点评,使得评改他人的作文也作文一项作文测试。这样,就能使得学生更加认真地写好自己作文,同时也会认真阅读他人的作文,达到取长补短,带动气氛的效果。
然后,要择优表扬,给以学生足够的信心。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很重要,因为他们当中多数人多数时候作文总是存在问题的,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作文水平低,一棍子打死,或者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一阵,而应运用“择优表扬”的方法,拿着放大镜看学生作文的优点与成功之处:学生作文中,至少总有一两个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总有一两处描写很逼真,或者记叙很真实,或者对话描写很富有生活味,或者能够画龙点睛地点题……只要教师不吝惜赞美之辞,总能找到学生的可表扬之处。而学生往往很看重自己的长处、优势,在作文中他们会自觉地发扬这种优势,并且会寻求新的成功。
总的来说,情感能在作文中渗透,作文能在情感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就可以在班级上形成良性的写作竞争。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写作习惯,这种稳定的写作习惯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摘 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的重要评价之一是“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有话想说,在厚积薄发中有话会说,在参与评改中有话必说。努力探索一条“让中学生热爱写作,热爱用文字表达”的方法与道路。
关键词:写作
兴趣
亲历体验
积累
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表述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是自我表达的激情挥洒,是与人交流的快乐分享,是思想火花的迸溅,是情感流淌或宣泄的畅快。写作能力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课标对写作教学的重要评价之一。那么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实际的语文课堂是注重阅读,淡化作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操作,抽象、盲目、混乱的教学最终导致学生应付性多,不吐不快的主动性写作少,有创意的表达更是鲜见。
那么探索一条让中学生热爱写作、乐于用文字表达交流的作文之路,是我多年的愿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亲历体验,下笔如泉涌
学生写作经常是闭门造车,根据自己平时看的作文书和阅读基础进行抽象写作、想象写作,很少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少动用自己的感官、很少有个性鲜明的感受和表达。这就造成了学生写作的痛苦,逃避作文,即便写出作文,也是无病呻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生命活力和真情实感。为此,我结合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搜集资料,或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在亲历中体验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传话活动、写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走进大自然描写四季风光、那一次我哭了(笑了)等。还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写触动自己心灵,并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东西,这样亲历体验,就有话想说,有了表达的渴望,就有了写作的兴趣。
二、厚积薄发,笔下有神韵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评判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实上,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
词汇积累:关于词汇量,课标中有“丰富语言的积累”的要求。积累多少合适,刘国正先生认为,我国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词不下两三万。我们也常见学生作文中语言贫乏,枯燥,大白话满篇,不见一个生动词语的现象。可见,对积累词语和学会运用词语的“量”的要求是必需的。
阅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学生每天应该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王丽主编的《我们怎样学语文》里面介绍了27位专家学者,据他们自己讲,他们日后的成就主要靠的是小学时的大量阅读积累。
朗读背诵积累: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朱自清说:“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蒋种仁先生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是学不好语文的。”他们都谈到了诵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写作积累:美国一位学者进行了有关写作的实验,其结果是,写作量达到30万字可以产生质的飞跃。《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要求9年总写作量7万字多一点。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日记、笔记。他认为,“从日记联系写作”,“由此锻炼得来的写作能力,必然深至着实”。朱光潜说:“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最好办法。”
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语文积累计划:每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优秀诗文背诵,每天记日记,每周一次作文训练,每周一次作文讲评,每学期摘抄不少于50页等。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考试作文分数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学生读书、背书形成习惯,进而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对作文唉声叹气的情形消除了,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的畅快和满足。厚积薄发,笔下自然有神韵。
三、示范批注,讲评成乐趣
针对班级容量大的特点,教师一一批改作文工作量大,也不堪负重,学生也往往对批语的反应不够强烈。如何让学生欣赏作文,写出批语,做出点评,提高鉴赏水平?我想,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必须的。我选取了几篇典范文章,做了眉批、旁批、批语等,印发给学生,因为都是学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兴趣很高。老师的示范也给了学生以方法的引导,直观具体,学生参与积极。及时的讲评,及时的反馈,使评讲作文不再是难题,解放了老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乐于写作。
四、挖掘素材,课本是宝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到写作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同学拿到作文题后,不知从何下笔,或者即使文章写好了,也是写得毫无文才,生拼硬凑,枯燥无味。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素材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之一就是从教材中寻找素材。我们语文书,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只要我们用心,杜甫、文天祥、屈原、司马迁、陆游、居里夫人、海轮 凯勒等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出现在你的眼前。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写作材料,把课本中的语言活用在自己的文章中,那么课本就成了我们写作的宝库。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尝试、探索,乐于研究,写作对学生来说,写作也将是乐趣,对老师来说,作文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通讯》
《作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