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时间:2019-05-12 22: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第一篇: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关于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

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农民中的许多人,自20世纪80年代末依赖,抛弃了已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浩浩荡荡地闯进城市谋生,成了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艰辛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城市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外来务工人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者之

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先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在挣得微薄的血汗钱的同时,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整体沦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自己本人,更关系到他们的配偶、子女、父母等亲属,直接牵涉到的利害关系人就有3-5亿人之多。就从这一角度来说,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问题就不能不说是个大问题了。为此,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前期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执行预先拟定的计划,继续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另一方面制作调查问卷表,拟定访谈提纲、积极联系调查地点和相关单位。在8名同学的集体努力下完成了对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调研工作。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小分队的同学共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千余人,完成调查问卷近600份,并慰问了工作在杭州地铁第一线上的工人们,联合社区在超市门口设立咨询点为外来务工人员解答劳动合同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予以保护的必要性及目前保护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初步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一是务工人员与社会化大

生产紧密相联,掌握和运用现代生产技能,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生力军。二是务工人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他们的劳动时间、劳动对象以及所创造的价值主要在城市,其收入形态是货币而不是实物。三是务工人员既受到机器大工业生产规则和社会化大生产秩序的约束,又受到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熏陶,已与传统的产业工人日益融合。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人阶级新成员,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工农联

盟,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就目前看来,我国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现状不是很乐观。浙江省

是我国经济大省,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对他们权益的保护切实关系到浙江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受损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重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受损涉及的方面之宽且比例不断上升;工资拖欠问题严重和因工资拖欠而导致的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安全和生活卫生缺乏保障;保险和薪酬问题;司法部门的专门立法力度不够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现状中的积极因素

近几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随着各级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问题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劳动部门严格执法,用人单位守法意识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问卷的相关问题和以往调查的数据我们可

以看出,这些积极因素主要有:

1.劳动法意识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有明显的提高。

2.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就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多数务工

人员的工资可以按时领到,并且工资稳定在1200元左右。

3.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病有所了解并开始重视社会保险待遇。

4.劳动执法部门对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作用增大。问卷调查的数据显

示,约45%的人知道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三、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和观念仍然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务工人

员总量供大于求,务工人员的文化职业素质整体上仍然偏低,维权意识和维权能

力的有限,加之我国劳动立法严重滞后,执法力度不强,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侵害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动合同签订产生的效力低,劳动用工行为不规范。在已签订的劳动

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一些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劳务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

酬、不同权、不同待遇。劳动合同

签订时间不规范,劳动合同形式不合法,对试用期约定不合法等。雇主解除劳

动合同同时未给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较为普遍。

2.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侵

害。许多私营企业尽量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农民工劳动报酬,有些企业变相

提高劳动定额,有些企业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农民工工资还经常被拖欠甚至被

克扣,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更为突出。同时由于执法不严等原因,企业拖欠工资的违法成本较低。并且用人单位不按标准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加班费,不支付假期

工资和停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

3.未执行劳动工时制和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超时劳动现象普遍。私营企

业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0.05小时,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反映,长年

累月没有休息过。

4.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保险严重混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基本上都给务工人员买保险,但就保险的额度和金额则按照务工人员原籍地的标准来。严重损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5.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缺乏保障。一是很难享受到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绝大多数务工人员很少参加户口所在地和输入地的民主选举,参与社会事务

管理的渠道不畅通。二是难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民主权利。有相当多的务工

人员在企业已成为技术骨干,但职位很难升迁;一些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劳

务工不能参加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无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三是参加和

组织工会的权利不落实。有些地方干部担心建立工会组织妨碍招商引资;一些企

业经营者阻挠和限制农民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由于用工主体不明确,用人单位和

劳务公司都不愿意组织劳务工加入工会。四是有些企业的农民工人身权利得不到

保障。有的对农民工实行“封闭式”管理,采取扣留身份证、搜身检查等非法手段。

6.劳动执法和劳动仲裁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力度不足。我国现

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实行“一调一裁二审”的体制,这种体制导致问题得到解决的成本较高,务工人员在解决争议期间基本上没有工作收入。劳动仲裁在劳动争议

解决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劳动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

护离不开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构建一个强大的,全面的,高效的保

护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体系。因此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要在政治制度上安排、经济权益上保障、社会舆论上宣传,改革体制,创新制度。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

水平和社会进步状况,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循序渐进加以解决。

1.完善就业制度。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

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加强对平等就业权的司法保护。同时禁止强迫劳动制度,严格贯彻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2.完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主张用人单位订约义务的同时,应

该从务工人员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保护弱者一方为基准,在立法上倾斜于弱者

一方。加强集体合同的签订使务工人员以集体的力量与用人单位协商谈判,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3.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落实和完善劳动安

全卫生相关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与工会建立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协商、教育培训

制度,督促用人单位严格做好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并且集体合同的劳动安全卫

生条款,要规定参加工伤保险、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等具体

内容。

4.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权是人权和基本权利的范畴,作为社会成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加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主要

对策有:制定城乡统一适用的社会保险法;建立城乡之间自由转移的社会保障体

系;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金的投入;加重雇主不给雇工买保险的法律责

任等。

5.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执法,充分发挥劳动监察机制的作用。加强劳动

监察机构的建设,加强对用人单位侵犯务工人员劳动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

6.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社会救助。建议立法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方便快捷的仲裁、司法支持。社会有关方面要对权益受侵害的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劳动争议,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

织、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要及时处理,对确有困难的农民工,可适

当缓交、减少、免去仲裁费、诉讼费。

维护权利,追求真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全体人民一起

努力。只有务工人员自己能够感受到权益得到了保障,自身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地

位平等时,外来务工人员才能实现与社会和谐相处,我国才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和

谐的社会,我们的现代化才有希望得以真正的事先。

第二篇: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关于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

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农民中的许多人,自20世纪80年代末依赖,抛弃了已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浩浩荡荡地闯进城市谋生,成了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艰辛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城市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外来务工人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者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先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在挣得微薄的血汗钱的同时,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整体沦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自己本人,更关系到他们的配偶、子女、父母等亲属,直接牵涉到的利害关系人就有3-5亿人之多。就从这一角度来说,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问题就不能不说是个大问题了。

为此,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前期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执行预先拟定的计划,继续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另一方面制作调查问卷表,拟定访谈提纲、积极联系调查地点和相关单位。在8名同学的集体努力下完成了对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调研工作。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小分队的同学共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千余人,完成调查问卷近600份,并慰问了工作在杭州地铁第一线上的工人们,联合社区在超市门口设立咨询点为外来务工人员解答劳动合同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予以保护的必要性及目前保护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初步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一是务工人员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联,掌握和运用现代生产技能,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生力军。二是务工人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他们的劳动时间、劳动对象以及所创造的价值主要在城市,其收入形态是货币而不是实物。三是务工人员既受到机器大工业生产规则和社会化大生产秩序的约束,又受到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熏陶,已与传统的产业工人日益融合。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人阶级新成员,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工农联盟,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就目前看来,我国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现状不是很乐观。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大省,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对他们权益的保护切实关系到浙江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受损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重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受损涉及的方面之宽且比例不断上升;工资拖欠问题严重和因工资拖欠而导致的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安全和生活卫生缺乏保障;保险和薪酬问题;司法部门的专门立法力度不够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现状中的积极因素

近几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随着各级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问题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劳动部门严格执法,用人单位守法意识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问卷的相关问题和以往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积极因素主要有:

1.劳动法意识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有明显的提高。

2.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就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多数务工人员的工资可以按时领到,并且工资稳定在1200元左右。3.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病有所了解并开始重视社会保险待遇。

4.劳动执法部门对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作用增大。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约45%的人知道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三、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和观念仍然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务工人员总量供大于求,务工人员的文化职业素质整体上仍然偏低,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的有限,加之我国劳动立法严重滞后,执法力度不强,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侵害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动合同签订产生的效力低,劳动用工行为不规范。在已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一些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劳务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权、不同待遇。劳动合同

签订时间不规范,劳动合同形式不合法,对试用期约定不合法等。雇主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未给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较为普遍。

2.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侵害。许多私营企业尽量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农民工劳动报酬,有些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有些企业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农民工工资还经常被拖欠甚至被克扣,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更为突出。同时由于执法不严等原因,企业拖欠工资的违法成本较低。并且用人单位不按标准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加班费,不支付假期工资和停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

3.未执行劳动工时制和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超时劳动现象普遍。私营企业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0.05小时,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反映,长年累月没有休息过。

4.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保险严重混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基本上都给务工人员买保险,但就保险的额度和金额则按照务工人员原籍地的标准来。严重损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5.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缺乏保障。一是很难享受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绝大多数务工人员很少参加户口所在地和输入地的民主选举,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不畅通。二是难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民主权利。有相当多的务工人员在企业已成为技术骨干,但职位很难升迁;一些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务工不能参加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无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三是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不落实。有些地方干部担心建立工会组织妨碍招商引资;一些企业经营者阻挠和限制农民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由于用工主体不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务公司都不愿意组织劳务工加入工会。四是有些企业的农民工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有的对农民工实行“封闭式”管理,采取扣留身份证、搜身检查等非法手段。

6.劳动执法和劳动仲裁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力度不足。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实行“一调一裁二审”的体制,这种体制导致问题得到解决的成本较高,务工人员在解决争议期间基本上没有工作收入。劳动仲裁在劳动争议解决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劳动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离不开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构建一个强大的,全面的,高效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体系。因此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要在政治制度上安排、经济权益上保障、社会舆论上宣传,改革体制,创新制度。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状况,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循序渐进加以解决。

1.完善就业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加强对平等就业权的司法保护。同时禁止强迫劳动制度,严格贯彻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2.完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主张用人单位订约义务的同时,应该从务工人员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保护弱者一方为基准,在立法上倾斜于弱者一方。加强集体合同的签订使务工人员以集体的力量与用人单位协商谈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落实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相关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与工会建立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协商、教育培训制度,督促用人单位严格做好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并且集体合同的劳动安全卫生条款,要规定参加工伤保险、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等具体内容。

4.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权是人权和基本权利的范畴,作为社会成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加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主要对策有:制定城乡统一适用的社会保险法;建立城乡之间自由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金的投入;加重雇主不给雇工买保险的法律责任等。

5.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执法,充分发挥劳动监察机制的作用。加强劳动监察机构的建设,加强对用人单位侵犯务工人员劳动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

6.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社会救助。建议立法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方便快捷的仲裁、司法支持。社会有关方面要对权益受侵害的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劳动争议,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要及时处理,对确有困难的农民工,可适当缓交、减少、免去仲裁费、诉讼费。

维护权利,追求真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全体人民一起努力。只有务工人员自己能够感受到权益得到了保障,自身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地位平等时,外来务工人员才能实现与社会和谐相处,我国才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我们的现代化才有希望得以真正的事先。

第三篇: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条例

《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条例》

(2007年12月3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进城务工人员(以下简称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农村劳动者到城市务工的人员。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劳动保障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建立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管理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务工人员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应当统筹考虑务工人员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务工人员就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务工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 务工人员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务工人员参加工会的权利。各级工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对用人单位依法监督。共青团、妇联组织应当积极主动地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务工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七条 务工人员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者决定涉及务工人员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当保障务工人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第二章 就业服务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和就业介绍工作的领导,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介绍工作。

第九条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劳务输入输出工作机构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为务工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做好劳务输入输出的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劳务输入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第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能,做好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法举办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对从事技术工种、矿山、建筑或者危险物品以及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务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培训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向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第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章 劳动用工与劳动合同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务工人员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务工人员时,应当如实告知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务工人员需要了解的有关情况。

第十五条 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务工人员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六)劳动报酬;

(七)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八)社会保险;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职工订立有集体合同的,务工人员享有和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的期限应当符合国家规定。试用期应当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第十八条 签订劳动合同所使用的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由用人单位免费提供。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用人单位应当参照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制定本单位的劳动合同文本。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务工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务工人员,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务工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无效,务工人员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务工人员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考用人单位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用人单位无同类岗位的,按照用人单位所在地省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确定。

第二十一条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干预用人单位依法自主使用务工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向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收取费用。

用人单位招用务工人员时,不得违反规定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不得扣押个人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务工人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护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为务工人员提供饮食或者安排宿舍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并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第四章 工资支付

第二十四条 劳动保障、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第二十五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支付务工人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不包括以下各项:

(一)加班加点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四)企业或者雇主通过贴补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务工人员的非货币性收入。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安排务工人员延长工作时间或者休息日、休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法定货币形式向全日制务工人员本人支付劳动报酬,至少每月支付一次。非全日制用工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将工资支付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致使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的,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

第五章 社会保险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务工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务工人员发生工伤时,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项目、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应当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务工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务工人员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务工人员可以按照务工就业所在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第三十一条 各地应当将稳定就业的务工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流动性较大的务工人员可以参照务工就业所在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有关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以自愿参加原籍的农村养老保险。

第三十二条 从事个体经营的务工人员可以按照务工就业所在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参加务工就业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六章 公共服务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遵循便民原则,依法为务工人员办理相关手续。

居民身份证是务工人员务工就业和办理各种事务的身份证明。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务工人员务工就业和办理各种事务证明身份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务工人员出具其他证明材料。

第三十四条 鼓励使用务工人员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符合有关规定的务工人员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和购买、租赁经济适用房。

第三十五条 有稳定住所的务工人员及其配偶和子女可以向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迁入户口。对实现稳定就业的务工人员,准予其本人在就业地落户。

第三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务工人员纳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规划,并做好随同适龄子女的免疫接种工作。

第三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务工人员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工作。

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学习的,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准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设置附加条件,禁止非法收取费用。

第三十八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务工人员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

户籍所在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务工人员免费出具有关婚育情况证明,并及时向务工人员就业所在地的有关部门提供务工人员婚育信息。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相关的管理服务职责。

第三十九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务工人员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并简化程序办理。鼓励和支持律师及相关法律从业人员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十条 务工人员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得非法收回务工人员承包的集体土地。

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期间没有能力耕种承包的集体土地的,可以采取委托代耕或者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依法流转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得将承包的集体土地撂荒。

第七章 监督保障

第四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务工人员投诉举报机制,对侵害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调查处理。

第四十二条 对务工人员集中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经常性指导和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合法招用务工人员,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查处。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务工人员或者用人单位非法收取费用的;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三)侵害务工人员人身和财产权利的。

第四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务工人员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拘禁、非法搜查务工人员的。

第四十六条 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责令退还违反规定收取的费用。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务工人员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务工人员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务工人员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务工人员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

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务工人员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务工人员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务工人员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规定向务工人员支付经济补偿的。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支付给务工人员的工资中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各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核算,扣除上述各项后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差额部分;拒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标准计算,向务工人员加付赔偿金。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务工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应当取得或者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为务工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或者少缴、欠缴、拒缴工伤保险费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构应当不予颁发或者暂扣、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 城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拒不招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招收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退还违反规定收取的费用,并由行政监察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用人单位在农村的采矿场、加工厂、砖瓦窑场等企业使用外来人员的,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土木1204班赵思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生活。为了更好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件、住房、医疗等等一系列问题,我通过走访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及时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为了社会稳定和工作人员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住房、医疗、子女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来城市打工。他们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状况却大部分在城市的底层,人们给他们贴上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标签,他们很难享受与本地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我通过走访出租屋居民点的方法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系列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

(一)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原因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民除了务农就是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机械化农业设备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们从农村解放出来,在农闲的时候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像一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根本没学习过农业技术,接受小学或初中的教育便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吃住问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在一片出租房区中,我观察了一下每家的住房状况,在这片新村里面,建房屋的房子主要目的就是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以赚取房租费。所以每间房屋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最大的面积也就是20㎡,最小的就只有10㎡。这样的房屋对一对夫妻来说就只能放得下一张3㎡的大床,剩下的几平方米还要衣柜,煤气灶等等,不过大部分家庭都在外面做了一个小房子用了烧饭,不过这些都是用木板建起来的,用来烧饭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我问了一下各间屋子的租用费,他们说20㎡一般要300多元,但最小的也要150元。每个月还得算上水费电费,一个月在住房问题上花费大概在200~400元左右。在炎炎夏日,小小的一间房子里有着两个人,体表散发的热量加上原有的室温很可能导致室内温度比室外还要高,这样很容易引起中暑。而他们炒菜吃饭如果吃不掉就下次再吃,在高温天气下没有冰箱等设施,很容易变质,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他们说这也没办法,为了节约钱。就用一句笑话来说:“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娃娃。”

(三)外来务工人员收入

现在工资问题还好,基本上的人都觉得还过得去,每个月都有2000多的工资 有一些还有3000元的,像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现在一天的工资小工80元,泥瓦匠一天120元,水电工一天有180元。而且现在政府对拖欠工资打击力度比较大,所以老板基本上不会拖欠工资。所以工人们对收入方面基本上是感觉满意的。

(四)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

儿女们一般是在老家由父母代管,除了暑假会带他们到大城市来看看,那时候会带他们出去玩玩,连带着自己也放松一下,浏览一下自己工作的城市。其他时

间基本上儿女是不会陪在他们身旁,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儿女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上学,他们说这里学费太贵了,而且由于不是本地人,上学还有一个叫借读费。所以都让孩子们在家里读书。

(五)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

大多数农民工们工作之余没什么精神娱乐项目,大多数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在晚上的时候到外面乘凉聊天,有时候打牌搓麻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可娱乐的方法。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

三、解决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民主政治权利。

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的权利。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高度重视保障和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合法权益工作。要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有效机制。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地位。各级地方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要安排适当比例的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代表参加;各级地方的重大政治社会活动要邀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优秀代表参加;各地各部门的评模评先活动要考虑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代表人选。、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规范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深入实施《劳动法》等有关法规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实施细则,要求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都要毫无例外的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解决当前劳动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普遍较低的问题,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并要抓紧出台《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完善要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3、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电大、劳动力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专门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要把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岗位技能纳入地方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培训经费可以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给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者予以鉴定费用补贴。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等有关政策。在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改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应变能力,增强自觉依靠工会组织和志愿加入工会组织的意识。

4、着力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各级政府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解决流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乡、镇、街道,要指导、帮助、合理建立“民工子女学校”,并提供优质服务,在师资财力上予以支持,提高办学质量,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都能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学资助体系,保证他们受义务教育权利。

5、加快完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现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建立完善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必须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和重大传染、疾病控制措施,逐步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6、丰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将农村进城务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经常组织适合各文化层次、生活特点、精神需求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多组织免费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要进一步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普及教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参考文献

网络资料,相关书籍

第五篇: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保障办法

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

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保障办法

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有效控制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杭州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保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外地来杭就业、创业的劳动者,以及在生产经营单位就业的本市农村户籍劳动者。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一)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劳动安全卫生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全面负责,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劳动保护责任制度,依法设置安全、卫生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和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措施。

(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招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必须明确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职业病危害防护、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伤保险等内容。

(四)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下列安全、卫生培训教育:

1.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技术和技能培训;

2.“三级安全教育”,转岗、调换工种和使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安全教育;

3.劳动安全卫生权利和义务教育;

4.工作岗位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知识教育;

5.事故应急救援基本知识教育。

(五)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培训教育资料台帐。从事特种作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必须按规定经有关部门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六)生产经营单位安排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矿山作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生产、烟花爆竹制作、高空悬挂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性较大或接触有毒有害物品的工作,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其作业场所和作业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紧急情况下应急避险措施。不得违章指挥或强令外来务工人员在事故隐患未排除、不具备安全与卫生条件的作业场所或岗位工作。

(七)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和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作业场所及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卫生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八)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外来务工人员无偿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督促其在劳动过程中正确使用。

(九)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规定组织岗前、岗中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外来务工人员。不得安排未经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十)接受劳务派遣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在订立劳务派遣协议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管理职责。接受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劳动标准,为被派遣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劳务派遣单位应当督促和协助接受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及日常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被派遣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因工伤亡事故或职业病危害事故,接受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应当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管理责任。

(十一)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批评,进行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行为,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三、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一)外来务工人员依法享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从业人员劳动安全

卫生的权利。

(二)外来务工人员有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培训教育,了解并掌握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三)外来务工人员有权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

(四)外来务工人员有权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进行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行为。

(五)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离开生产经营单位时,有权索取经生产经营单位签章的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六)外来务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七)外来务工人员应当掌握本岗位工作所需的安全、卫生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八)外来务工人员发现生产安全和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卫生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四、监督管理

(一)政府安全生产、卫生、劳动保障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管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依法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管,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负责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按规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查清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对有关事故责任单位和事故责任人依

法进行处理。

(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实施行业监管,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

(四)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规定及时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开展职业健康监护,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条件;督促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和从事职业病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规范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的检查、诊断及救治工作;按规定负责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五)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保障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外来务工人员有关劳动保护政策;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规定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按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伤认定,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伤待遇。

(六)工会组织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的,依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责任,支持外来务工人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等合法权益。

五、权益保障

(一)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或向工会组织要求提供援助。政府有关部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举报投诉,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工会组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求助,应当及时给予无偿的法律帮助。

(二)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由安全生产、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工会联合组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监管联动机制,公布劳动安全卫生举报电话,定期通报外来务工人员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及工伤事故信息,对严重侵犯外来务

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的案件依法予以查处。

(三)外来务工人员因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受到事故伤害的外来务工人员及时得到救治,并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上报事故情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投诉。

(四)政府安全生产、卫生、劳动保障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外来务工人员重伤事故报告或事故举报投诉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事故性质及责任,督促落实事故受伤人员的工伤待遇。

(五)生产经营单位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患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时,应当及时安排其到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治,确诊为职业病的,应当按规定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离岗时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

(六)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外来务工人员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及省、市规定的有关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七)对违反本办法及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的行为,由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八)本办法未规定的其他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有关劳动安全卫生事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下载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实践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日益增多,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特别是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

    大学生权益保护论文

    浅议法制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权益保护【摘要】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标志着高校学生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的道路。随后,各高校纷纷据其制定了......

    大学生就业权益及保护

    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刚刚毕业即将步入社......

    XX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情况综合报告(★)

    XX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情况综合报告 一、外来务工人员住宿现状 我街道共有外来人口50512人,目前辖区内出租房户数为5082户,共8945间,空置362间,空置率为7.2%。除11008人住在集中......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最终定稿)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一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学习了太多太多的知识。不管是专业的知识还是必修的技能,但总觉得在大学校园生活、学习就是缺少点什么,大学理论......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今年暑假7月26日至29日,我们杭州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小队举行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赴萧山传化大地了解中国物......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 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真理的试金石。学校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好环境,社会则是我们实践的场所。这个暑假我再度走向了社会这个大舞台,寻找实践的单位。 常听一些......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推荐)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我对社会实践的感受和体悟。暑假期间我回到家乡贵州省六盘水市,组织了当地的在外省读书的大学生成立爱心自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