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电控制实验报告
机电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运用PLC和电箱实现电热壶中水的恒温控制。
二、实验方法
电箱外接220V电源;PLC和电热水壶都分别与电箱连接,由电箱供电;热敏电阻的铁棒部分伸入热水壶中,另一端与电箱相连,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通过电箱中的电路,输出了变化的0-20mA的电流量。在输出端串联电阻,使得电流量变为电压量输入到PLC,通过AD转化为数字量,然后通过编程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PLC输出端接电箱,可以控制电箱中某个接触器的闭合或断开,而这个接触器控制了电热水壶的供电。
三、编程思路
目标是将水温控制在70℃。由于加热时会有热惯性,因此加热至一定温度就应停止加热,等到水温上升并回落到一定温度后,再加热水一定时间然后停止加热,如此反复,使水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总体思路是:1.只要水温低于某一温度A,无条件加热。
2.若水温低于温度B(B>A),且水温处于下降阶段,加热固定时间后停止。采样和滤波:采样周期是11秒,其中1秒是采样时间。在这一秒内AIW端口的数字量是不停跳动的,若把每个数据都收集下来不仅有许多无用的数据,而且也会对水温是上升还是下降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这1秒内只记录数据的平均值,即每采集到一个数据就把这个数据与之前记录的数据求平均值。这样的求均值的方法中,1秒内前一时刻的数据的权重小于后一时刻数据的权重,不同时刻数据的权重不相同,但也能达到滤波的效果。同时,在11秒钟内的10秒时间中,把前一周期加权得到的数据保存到另外一个寄存器中。
两个寄存器:寄存器VW80和VW90记录了2个时刻的温度。其中VW80记录的是当前周期的温度,VW90是前一周期记录的温度。通过比较VW80和VW90的数值,可以判断目前水温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将采样周期的时间设置的长一些(11秒)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判断,而不会因为采集到的数据的随机跳动影响判断。
加热控制:在达到70℃前提前停止加热,这个动作可以根据2种方法进行控制。一是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停止加热;二是加热一定的时间,然后停止加热。实验中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案,每次加热都是只加热3秒钟。没有选择方法一的原因是,采样得到的温度并非实时的,而是每11秒得到一个温度数据;另外,在1秒内采样得到的数据是有波动的,可能发生水的实际温度已超过设定值,而加权平均得到的数据却小于这个值的情况,这会使得水温远远大于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
四、实验结果
温度可以控制在正负1℃内,最好的情况是控制在正负0.5℃内。
五、结果分析
在编程中,我们设定了在温度下降阶段,若小于一定温度,则加热3秒,并且限定了是在计时器T3X开启后,才能进行加热。采样周期是11秒,因此每11秒最多加热3秒。即加热的判定条件有3条:1.采样时打开了总开关 2.温度处于下降阶段3.温度小于一定值。
而热敏电阻所测的温度并非是水的底部,而是中部某点的温度。因此,水的中部一边在接受底部传来的热量,一边又在向水面外的方向散热。当加热水3秒后,只有水的底部温度上升,而中部的温度还是保持原样,有时可能反而又下降了。若在11秒内,底部的水将热量传导到了中部的水,且温度上升,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部的水温是上升阶段,不满足加热的条件2,可以顺利地控制温度。若在11秒内底部的热量未传导到中部,或传导的热量不足,使得下一周期测得的中部水温反而比之前低(符合条件2),且温度小于设定值(符合条件3),那么程序可能会判定符合加热条件,又一次加热3秒,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水的中部温度会大幅上升。最初设置的采样时间为5秒,因此容易出现连续加热的情况出现。
在编程时,我们一直在调整加热时间,设定的温度以及采样周期这三个参数。加热时间越短,使每次水温上升得越小;使设定的温度值接近控制的温度70℃,以使温度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若采样周期长,则这一个采样周期内,底部的热量已经传导到中部并使温度上升,这样就不会造成错误判断,但采样周期过长会导致在一周期内水温已经下降过多,降低了温度控制的下限。
因此,最理想的情况是:最初水从常温加热至某一温度,停止加热,然后由于热惯性作用,水温上升并回落到规定的温度值,在某一周期的采样时,测得本周期水温低于前一周期温度,加热固定时间,并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水温经历了上升并回落至规定的温度的过程,然后继续加热。即最后水温的变化周期即等于采样周期。
这3个控制参数中,加热时间的控制有其局限性。因为电箱中是由接触器控制电热水壶,若加热时间过短,可能来不及响应,且响应太快可能也会损坏接触器。因此我觉得使用我们这个方法控制温度的精度取决于接触器本身。
最终我们选择的参数是采样周期11秒,设定的温度69.5℃,加热时间3秒。结果是最
好的情况是温度保持在69.5至70℃间,最差时是69.5至71℃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即是以上所说的,与热量的传导有关。
六、改进与思考
现在的控制精度还不是十分理想。在这个方法下,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三个参数,避免发生底部热量还未传导到中部但却再次加热的情况。但这个方法有其局限性,虽然在程序中我们可以调整的是三个参数,但实际上还有许多隐藏的参数。比如水量,热敏电阻的铁棒所处的位置等。
若是实际应用在电热水壶的温控装置,则应该有更多考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调整参数是在水量不变,热敏电阻铁棒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际应用水量是不可能保证不变的。因此,采用每次加热固定时间的方式可能不恰当。而加热至某设定温度然后停止加热也不合适,原因也是与热量在水中的传导有关。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每次加热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之前采集的各个时间点的温度,以及之前各次的加热时间,来计算出本次合适的加热时间。采用PID控制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但是程序会变得更加复杂。并且,由于热水壶本身的特性未知,控制中的参数也需要进行标定。
七、实验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次的机电实验非常有趣。之前在电工实验中,也有一次PLC的实验,但所实现的功能都是比较简单的,控制灯的亮暗之类的,实现的方法比较单一。但是这次实验中要实现控温,可以有多种方案,具体如何实施,不是看教课书上如何讲而是靠自己进行判断的。
之前做过各种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电工实验,力学以及热学的实验,每种实验都是事先按照已经规定的方法进行的。有的实验甚至只需要按几下按钮,采集一下数据就结束了。而这次实验操作性很强,并且的确能够学到东西。比如实验中,需要特定温度所对应的数字量时,刚开始我考虑的是根据温度,电阻,电流输出量以及外接的电阻计算所对应的数字量,但之后发现这样并不精确。各个器材本身是存在误差的,即使理论上是线性对应的,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理论值的计算只能是个参考,要确定各个温度所对应数字量只能实际进行测量。
本次实验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和开放性。不过在这次实验中主要的工作是温控方案以及梯形图的编写上。如果在接线上也是开放性的就更好了。
第二篇:08级机电运动控制实验报告封面
实
验
报
告
(理工类)
课 程 名 称: 运动控制 课 程 代 码: 8426630 学生所在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年级/专业/班: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实验总成绩: 任 课 教 师: 开 课 学 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中心名称: 机械工程专业实验中心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机电一体化
实验名称: 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示教实验
班级: 机制186
姓名: 付伟祺
学号: 5902118230
实验日期: 5月22号
指导老师: 宋红滚
实验1机器人结构认识
一、实验目的1)认识机器人的结构及其原理;
2)分析机器人的机电系统构成要素、功能构成及其价值评价;
3)了解机器人的各类参数
二、实验要求
1)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观看教学视频;
2)按照实验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验,禁止进入机器人的运动范围之内,防止事故的发生;
3)实验结束后将相关设备放回原处;
三、实验设备
主要实验设备为埃夫特ER7L-C10六自由度教学机械臂1台(小负载、桌面型机器人)、ER6-C604四自由度教学机械臂1台(中负载)、ER12-C四自由度教学机械臂1台。
1、埃夫特ER7L-C10
轴数:6轴
负载:7kg
重复定位精度:±0.03mm
本体重量:38kg
能耗:1.5kw
安装方式:地面安装
最大臂展:911mm2、埃夫特ER-C640
轴数:4轴
负载:12kg
重复定位精度:±0.15mm
本体重量:45kg
能耗:1.5kw
安装方式:地面安装最大
最大臂展:1200mm3、埃夫特ER12-C
轴数:4轴
负载:12kg
重复定位精度:±0.15mm
周围温度:0~45℃
本体重量:180kg
能耗:1.5kw
安装方式:地面安装
最大臂展:1625mm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必须切断电源才能进入机器人的动作范围进行作业;
2)禁止让机械手搬运的重量超过负荷;
3)发生异常时,应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4)实验结束后,应进行清扫作业,并确认实验设备是否完全;
五、实验步骤
1、了解机器人的组成部分,机械系统,性能参数,型号说明;
组成部分:
本体、连接线缆、电柜、示教器;
机械系统:
机械本体由底座部分、大臂、小臂部分、手腕不见和本体管线包组成,同时各个由伺服电机来驱动各个关节的运动,实现不同的运动形式;
性能参数:
机器人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工作空间、机器人负载、机器人运动速度、机器人最大动作范围和重复定位精度。
型号说明:
2、认识机器人的电器组成;
控制系统组成:
六、实验总结
实验2机器人运动示教及编程认识
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运动编程基础;
2.掌握机器人的编程语言的常见指令;
3.熟悉机器人的操作组合;
4.学会编写简单的作业任务;
二、实验要求
1.阅读实验相关资料,熟悉机器人的编程过程;
2.写出一个简单的机器人运动程序,对在示教器上的简单编程操作有一个简答的认识;
三、实验设备
埃夫特ER7L-C10
轴数:6轴
负载:7kg
重复定位精度:±0.03mm
本体重量:38kg
能耗:1.5kw
安装方式:地面安装
最大臂展:911mm
以及配套示教器;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必须切断电源才能进入机器人的动作范围进行作业;
2、禁止让机械手搬运的重量超过负荷;
3、发生异常时,应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4、实验结束后,应进行清扫作业,并确认实验设备是否完全;
5、注意一定要在示教模式下进行操作;
五、实验步骤
①接通电源:
将电源接头插上,并打开在电柜电源接口处的电源开关
②了解示教器键位:
在示教器打开后,对示教器的界面进行了解(最左上角的按钮、背部的四个按钮、右边的一排按钮、上面的钥匙旋钮、急停按钮、屏幕上的各个菜单的按钮
模式选择按钮:进行三种不同模式的选择,本次实验只用到其中的手动模式,即示教模式;
按键:用于对机器人进行运动操控;
手压开关:在示教模式下,轻按此开关可让示教器和机器人进行连接控制。
③了解示教器界面按键:
④进行示教前准备
首先进行用户登陆操作,登陆密码默认为:pass;更改语言为中文;
⑤各种坐标状态下的运动
按下jog按键进行坐标切换,进行世界坐标下的运动操作、关节坐标下的运动操作、工具坐标下的运动
⑥简单的运动程序编程
1)PTP:(点到点的运动)定义一个终点目标点,该指令表示机器人TCP末端将进行点到点的运动,执行这条指令时的所有轴会同时插补运动到目标值。
2)Lin:(直线运动)定义一个终点目标点,指令为一种线性的运动命令,通过该指令可以使机器人TCP末端以直线移动到目标位置。假如直线运动的起点与目标点的TCP姿态不同,那么TCP从起点位置直线运动到目标位置的同时,TCP姿态会通过姿态连续插补的方式从起点姿态过渡到目标点的姿态。
3)Circ:(圆弧运动)定义一个辅助点和一个终点,圆弧指令使机器人TCP末端从起点,经过辅助点到目标点做圆弧运动。
该指令必须遵循以下规定:
1、机器人TCP末端做整圆运动,必须执行两个圆弧运动指令。
2、圆弧指令中,起始位置、辅助位置以及目标位置必须能够明显的被区分开。
注意:起始位置是上一个运动指令的目标位置或者当前机器人TCP位置。
⑦关闭电源:
将电柜处的电源接线口处的开关关闭后,将电源线拔出;
六、实验总结
第四篇:模糊控制实验报告
模糊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实验,进一步了解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模糊模型的建立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2.提高有关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能力;
3.熟悉Matlab语言以及在智能控制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采用模糊控制的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被控对象为一热处理工艺制作中的加热炉,加热设备为三相交流调压供电装置,输入控制信号电压为0-5V,输出相电压为0-220V,输出最大功率180kW,炉内变化室温~625℃。
三、实验过程及步骤
1.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组成一个模糊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2.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设计出能跟踪给定输入的模糊控制器,对被控系统进行仿真,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1)模糊集合及论域的定义
对误差E、误差变化EC机控制量U的模糊集合及其论域定义如下:
E、EC和U的模糊集合均为:
{NB、NM、NS、0、PS、PM、PB}
E和EC的显示范围为:[-6
6]
结果如下图所示
打开Rule编辑器,并将49条控制规则输入到Rule编辑器中
利用编辑器的”View→Rules”和”View→Surface”得到模糊推理系统的模糊规则和输入输出特性曲面,分别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变量U是关于两个输入变量E、EC的非线性函数,输入输出特性曲面越平缓、光滑,系统的性能越好。
将FIS嵌入Simulink
R(t)=400℃时系统阶跃响应
系数Ke变小时的系统阶跃响应
通过本设计可以知道,模糊控制具有能够得到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并且不需要知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适应性强,上升时间快。与PID控制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采用PID控制虽然稳态性能较好,但是难以得到满意的动态响应性能。当然,模糊控制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容易受到模糊规则等级的限制而引起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模糊控制系统》课程实验增加了对模糊调节器的理解,认识到了模糊控制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熟练了用Matlab中Simulink工具箱的应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使我认识到对Matlab中Simulink工具箱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将来应该加强操作、学习。
第五篇: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庄朝基
实验地点:清水河主楼 C2-110
实验时间:2011年11月
实验报告
一、实验室名称:智能控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
三、实验学时: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目的:
六、实验内容: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八、实验步骤:
九、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十、实验结论:
十一、总结及心得体会:
十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