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金模具高速加工技术应用范围介绍
五金模具高速加工技术应用范围介绍
[日期:2005-5-17] 来源:中国模具资源网作者:admin [字体:大 中 小]粗加工模具粗加工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去除率,并为半精加工准备工件的几何轮廓。
在切削过程中因切削层金属面积发生变化,导致刀具承受的载荷发生变化,使切削过程不稳定,刀具磨损速度不均匀,加工表面质量下降。目前开发的许多CAM软件可通过以下措施保持切削条件恒定,从而获得良好的加工质量。恒定的切削载荷。通过计算获得恒定的切削层面积和材料去除率,使切削载荷与刀具磨损速率保持均衡,以提高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避免突然改变刀具进给方向。
避免将刀具埋入工件。如加工模具型腔时,应避免刀具垂直插入工件,而应采用倾斜下刀方式(常用倾斜角为20°~30°),最好采用螺旋式下刀以降低刀具载荷;加工模具型芯时,应尽量先从工件外部下刀然后水平切入工件。刀具切入、切出工件时应尽可能采用倾斜式(或圆弧式)切入、切出,避免垂直切入、切出。采用攀爬式切削(Climb cutting)可降低切削热,减小刀具受力和加工硬化程度,提高加工质量。
半精加工模具半精加工的主要目标是使工件轮廓形状平整,表面精加工余量均匀,这对于工具钢模具尤为重要,因为它将影响精加工时刀具切削层面积的变化及刀具载荷的变化,从而影响切削过程的稳定性及精加工表面质量。粗加工是基于体积模型(Volume model),精加工则是基于面模型(Surface model)。
而以前开发的CAD/CAM系统对零件的几何描述是不连续的,由于没有描述粗加工后、精加工前加工模型的中间信息,故粗加工表面的剩余加工余量分布及最大剩余加工余量均是未知的。因此应对半精加工策略进行优化以保证半精加工后工件表面具有均匀的剩余加工余量。
优化过程包括:粗加工后轮廓的计算、最大剩余加工余量的计算、最大允许加工余量的确定、对剩余加工余量大于最大允许加工余量的型面分区(如凹槽、拐角等过渡半径小于粗加工刀具半径的区域)以及半精加工时刀心轨迹的计算等。现有的模具高速加工CAD/CAM软件大都具备剩余加工余量分析功能,并能根据剩余加工余量的大小及分布情况采用合理的半精加工策略。如Open Mind公司的Hyper Mill和Hyper Form软件提供了束状铣削(Pencil milling)和剩余铣削(Rest milling)等方法来清除粗加工后剩余加工余量较大的角落以保证后续工序均匀的加工余量。Pro/Engineer软件的局部铣削(Local milling)具有相似的功能,如局部铣削工序的剩余加工余量取值与粗加工相等,该工序只用一把小直径铣刀来清除粗加工未切到的角落,然后再进行半精加工;如果取局部铣削工序的剩余加工余量值作为半精加工的剩余加工余量,则该工序不仅可清除粗加工未切到的角落,还可完成半精加工。
精加工模具的高速精加工策略取决于刀具与工件的接触点,而刀具与工件的接触点随着加工表面的曲面斜率和刀具有效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由多个曲面组合而成的复杂曲面加工,应尽可能在一个工序中进行连续加工,而不是对各个曲面分别进行加工,以减少抬刀、下刀的次数。然而由于加工中表面斜率的变化,如果只定义加工的侧吃刀量(Step over),就可能造成在斜率不同的表面上实际步距不均匀,从而影响加工质量。
Pro/Engineer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在定义侧吃刀量的同时,再定义加工表面残留面积高度(Scallop machine);Hyper Mill则提供了等步距加工(Equidistant machine)方式,可保证走刀路径间均匀的侧吃刀量,而不受表面斜率及曲率的限制,保证刀具在切削过程中始终承受均匀的载荷。一般情况下,精加工曲面的曲率半径应大于刀具半径的1.5倍,以避免进给方向的突然转变。在模具的高速精加工中,在每次切入、切出工件时,进给方向的改变应尽量采用圆弧或曲线转接,避免采用直线转接,以保持切削过程的平稳性。
进给速度的优化目前很多CAM软件都具有进给速度的优化调整功能:在半精加工过程中,当切削层面积大时降低进给速度,而切削层面积小时增大进给速度。应用进给速度的优化调整可使切削过程平稳,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切削层面积的大小完全由CAM软件自动计算,进给速度的调整可由用户根据加工要求来设置。
结语:模具高速加工技术是多种先进加工技术的集成,不仅涉及到高速加工工艺,而且还包括高速加工机床、数控系统、高速切削刀具及CAD/CAM技术等。模具高速加工技术目前已在发达国家的模具制造业中普遍应用,而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模具高速加工技术对促进我国模具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激光加工应用范围
主要可广泛应用于:
1: 汽车机械行业:轴承,钢套,活塞环,发动机标签,汽车面板按键,机床配件等; 2: 电子通讯行业:手机按键,键盘,电子元器件,家电面板,光缆,电缆等;
3: 五金工具行业:工具,量具,刃具,卫浴洁具,餐具,锁,刀剪,医疗器械,健身器材,不锈钢制品等;
4: 饰扣标牌行业:钮扣,箱包扣,皮带扣,金银饰品,指示牌,胸牌,考勤卡,名片贺卡,日历,相片,皮包,皮带,笔及笔盒,奖状,奖杯各种证书,收藏器,艺术品,图章,牌匾等;
5: 仪表眼镜行业:金属表壳,表底,眼镜框,仪器仪表面板等;
6: 木器工艺行业:木制工艺品,字画复制及装表,家具工艺装饰等;
7: 包装瓶盖行业:烟草,食品,药品等内外包装,金属瓶盖,易拉罐等。
第三篇:高速磨削加工工艺及应用
高速磨削加工工艺及应用
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 1122240 姓名:叶成权
指导教室:赵世萍
摘要
高速磨削加工属于先进制造方法。与普通磨削比,它有很多优点,且集粗精加工于一身,能达到与车、铣、刨等切削加工相媲美的金属磨除率,能实现对难磨材料的高性能加工。阐述了高速磨削加工工艺的确定,高速磨削加工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进一步提高磨削速度的设想。
关键词:高速磨削;加工工艺;应用 高速磨削概述
高速磨削是通过提高砂轮线速度来达到提高磨削效率和磨削质量的工艺方法。它与普通磨削的区别在于很高的磨削速度和进给速度,而高速磨削的定义随时间的不同在不断推进。20 世纪60年代以前,磨削速度在50 m/ s 时。即被称为高速磨削;而20世纪90 年代磨削速度最高已达500 m/s。在实际应用中,磨削速度在100 m/ s 以上即被称为高速磨削。高速磨削可大幅度提高磨削生产效率、延长砂轮使用寿命、降低磨削表面粗糙度值、减小磨削力和工件受力变形、提高工件加工精度、降低磨削温度,能实现对难磨材料的高性能加工。随着砂轮速度的提高,目前比磨削去除率已猛增到了3 000 mm3/mm·s 以上,可达到与车、铣、刨等切削加工相媲美的金属磨除率。近年来各种新兴硬脆材料(如陶瓷、光学玻璃、光学晶体、单晶硅等)的广泛应用,更推动了高速磨削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磨削技术是适应现代高科技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综合技术,集现代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液压、计量及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日本先进技术研究会把高速加工列为五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高速磨削技术确定为面向21 世纪的中心研究技术之一。高速磨削加工工艺
高速磨削的加工工艺涉及磨削用量、磨削液及砂轮修整等方面,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2.1 磨削用量选择
在应用高速磨削工艺时,磨削用量的选择对磨削效率、工件表面质量以及避免磨削烧伤和裂纹十分重要。表1 给出了磨削用量与砂轮速度的关系。除了砂轮速度以外,决定磨削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应用中需综合考虑加工条件、工件材料、砂轮材料、冷却方式等因素,以选择最优的磨削用量。
2.2 磨削液
在高速磨削过程中,所采用的冷却系统的优劣常常能决定整个磨削过程的成败。冷却润滑液的功能是提高磨削的材料去除率,延长砂轮的使用寿命,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它在磨削过程中必须完成润滑、冷却、清洗砂轮和传送切削屑四大任务,与普通磨削液要求类似。
2.3 砂轮的修整
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砂轮修整技术有:(1)ELID在线电解修整技术在线电解修整(electrolytic in—process dressing,简称ELID)是专门应用于金属结合剂砂轮的修整方法,与普通的电解修整方法相比,具有修整效率高、工艺过程简单、修整质量好等特点,同时它采用普通磨削液作为电解修整液,很好地解决了机床腐蚀问题。经ELID修整的4000 号铸铁结合剂金刚石砂轮成功地实现了工程陶瓷、硬质合金、单晶硅、光学玻璃等多种材料的精密镜面磨削,表面粗糙度Ra 可达2~4 nm。(2)电火花砂轮修整技术
利用电火花修整可对任何以导电材料为结合剂的砂轮进行在线、在位修整,易于保证磨削精度,不会腐蚀设备,修整力小,对小直径及极薄砂轮的修整较为方便,同时整形效率高、修锐质量好;磨料周围不残留结合剂,修锐强度易于控制。(3)杯形砂轮修整技术
采用杯形砂轮修整器修整超硬磨料成形砂轮,其修整效率及修整精度都比传统的成形砂轮修整方法要高,可达到零误差的砂轮表面。砂轮修整后的磨削性能实验表明磨削力明显减小,磨削性能良好,且砂轮使用寿命长。
(4)电解—机械复合整形技术
运用此法可在短时间内将砂轮修整到较高的表面质量及形状精度,为砂轮的精密修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速磨削的应用
高速磨削的应用技术有高速深切磨削、高速精密磨削、难磨材料及硬脆材料的高速磨削。
3.1 高速深切磨削
以砂轮高速、高进给速度和大切深为主要特点的高效深磨(high efficiencydeep grinding,简称HEDG)技术是高速磨削在高效加工方面的应用之一。高效深磨技术起源于德国。1979年德国P.G.Werner博士预言了高效深磨区的存在合理性,开创了高效深磨的概念,并在1983 年由德国Guhring Automation公司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60 kW强力磨床,转速397 0 0 1 为10000 r/min,砂轮直径为400 mm,砂轮圆周速度达到100~180 m/s,标志着磨削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96 年由德国Schaudt 公司生产的高速数控曲轴磨床,是具有 高效深磨特性的典型产品,它能把曲轴坯件直接由磨削加工到最终尺寸。德国Aachen工业大学宣称,该校已采用了圆周速度达到500 m/s的超高速砂轮,此速度已突破了当前机床与砂轮的工作极限。高速深切磨削可直观地看成是缓进给磨削和高速磨削的结合。与普通磨削不同的是高效深磨可通过一个磨削行程,完成过去由车、铣、磨等多个工序组成的粗精加工过程,获得远高于普通磨削加工的金属去除率(磨除率比普通磨削高100~1 000 倍),表面质量也可达到普通磨削水平。例如,采用陶瓷结合剂砂轮以120m/s 的速度磨削,比磨削率可达500~1000 mm3/mm·s,比车削和铣削高5倍以上。英国用盘形CBN砂轮对低合金钢51CrV4进行了146 m/s 的高效深磨试验研究,材料去除率超过400 mm3/mm·s。高效成形磨削作为高效深磨的一种也得到广泛应用,并可借助CNC系统完成更复杂型面的加工。此项技术已成功地用于丝杠、螺杆、齿轮、转子槽、工具沟槽等以磨代铣加工。日本丰田工机、三菱重工等公司均能生产CBN高速磨床。GP-33 型高速磨床采用CBN砂轮以120 m/s 磨削速度实现对工件不同部位的自动磨削。美国Edgetrk Machine公司也生产高效深磨 机床,该公司主要发展小型3 轴、4轴和5 轴CNC成型砂轮,可实现对淬硬钢的高效深磨,表面质量可与普通磨削媲美。高速深切磨削具有加工时间短(一般为0.1~10 s)、磨削力大、磨削速度高的特点,除了应具备高速磨削的技术要求外,还要求机床具有高的刚度。
3.2 高速精密磨削
高速精密磨削(precision high speed grinding)是采用高速精密磨床,并通过精密修整微细磨料磨具,采用亚微米级切深和洁净加工环境获得亚微米级以下的尺寸精度。高速精密磨削主要是高速外圆磨削。即使用150~200 m/s的砂轮周速和CBN 砂轮,配以高性能CNC 系统和高精度微进给机构,对凸轮轴、曲轴等零件外圆回转面进行高速精密磨削加工的方法。它既能保证高的加工精度,又可获得高的加工效率。这一技术在日本应用最为广泛。例如,使用丰田工机株式会社GCH63B型CNC高速外圆磨床来磨削加工余量达5 mm的球墨铸铁凸轮轴,比磨削率可达174 mm3/mm·s,砂轮磨削比可达33500。以表面粗糙度Rz3 μm为上限,砂轮经过一次修整可连续磨削60 个工件,磨后表面呈现残余压应力,并可从毛坯直接磨为成品,省去了车工序及工序间的周转。丰田工机GZ50 型CNC高速外圆磨床上装备了其最新研制的Toyoda State Bearing 轴承,使用转速在200 m/s 的薄片陶瓷结合剂立方氮化硼砂轮对轴类零件进行一次性纵磨来完成整个工件的柔性加工过程,并首先在曲轴销加工中应用成功。在M104CNS/CBN 高速外圆磨床上安装了带有神经网络自学习功能的数控系统,使得磨床的加工性能更加完善。德国Guhring Automation 公司RB625高速外圆磨床上,使用CBN 砂轮可将毛坯一次磨成主轴,每分钟可磨除2 kg金属。高速磨削技术的研究
高速磨削技术正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重视,并已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我国在高速磨削技术研究利用方面和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大力加强高速磨削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对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加工水平和加快新产品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速磨削技术的研究,主要从制约切削速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1)发展高功率高速主轴。
(2)研制适应高速磨削的新颖砂轮,这样才能提高磨削速度。(3)磨床结构的改进。
为了尽可能降低机床在高速时由于砂轮不平衡引起的振动,应配置在线自动平衡系统,以使机床在不同转速时,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件的加工精度,则应采用高速、高效和高精度进给驱动系统。比如在平面磨床上采用直线电机替代丝杠螺母传动;在进行偏心磨削时,外圆磨床除了须具备高速滑台系统外,还要配备高速数控系统,以保证工件的精度及较高的生产率。(4)优化冷却润滑系统。除了要注意冷却润滑液本身的化学构成外,其供给系统也十分重要。因此,在研制高速磨床时,必须配置高压的冷却润滑供给系统。(5)磨削速度向超音速迈进。
高速磨削应用研究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冲破音速大关,把磨削速度提高到350 m/s 以上,进而使500 m/s 的磨削速度在工业应用上成为可能。当然,单就磨削速度一个参数并不能全面评价磨削过程的优劣,最佳的磨削速度应是磨削过程经济效益最好时的速度。这一最佳速度,必须经过改进机床设计,优化切削条件和配套系统等深入研究才能达到。
第四篇: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主要技术及应用范围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主要技术及应用范围
常规建筑能源结构按专业可分为,给排水、电气、暖通三个部分,其中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30%~50%左右,且在逐年上升。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暖通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将进一步增大。这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占了绝对比例,因此要把节能重点放在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及其应用上。
第一章 暖通节能技术及其应用
暖通节能技术按其功能可分为冷、热源供给机房部分(冷水机组、锅炉、热泵、水泵等)、输送冷、热源介质的管网部分(冷冻水管、热水管)、末端释放部分(风机盘管、地热、暖气片等)、自动控制部分(风机盘管控制器、机房水泵变频控制、BA系统),室内冷、热保持、保温的围护结构五大部分。
一、冷、热源供给机房部分
由传统的冷水机组、VRV空调、分体式挂机、柜机、(燃煤、天然气、柴油)锅炉、集热力管网供热供给方式,改变为下表所列低品位能源供应方式,可实现节能30%~40%左右。
【太阳能热水系统】
工作原理:太阳能光热技术是指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利用的技术。适用范围:
1、除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年日照时数仅为:1000—1400h/a,年辐射总量仅为3344—4180 MJ/m.a)不适用,我国其它地区均适用。
2、主要用于生活热水供应。
3、在具备大面积批量安装条件,满足生活热水供应前提下,将余量热水与热泵系统联合供暖。
4、安装条件:需无遮挡物,采光(阳光直射)较好,又不影响建筑美观的场所安装,且需占用一定的面积,一般按12~15m可产1吨40~60℃热水,对项目占地面积测算。
22【土壤源热泵】
工作原理:夏季吸收房间中的热量,储存到土壤中,达到制冷效果;冬季将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出来,利用能量转换对室内供热。适用范围:
1、同时具有冬、夏空调负荷,并且年冷、热负荷较接近(热平衡)。
2、项目当地地下土壤温度13~19℃之间时土壤换热器具有较好的冬夏取放热特性,这个范围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大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和京、津、唐地区,但在东北和华南地区采用土壤源热泵是不适宜的,其冷热负荷差异过大,热泵冬夏两用的效能难以发挥,而且土壤热平衡难以保证。
3、项目当地100米深范围内不存在较厚的砾石等坚硬地层,存在保水性好的砂土层对于实施土壤源热泵最为有利。
4、项目具备合适的土壤源换热器布置面积,一般每口井直径¢130~150mm,可提取能量3~5KW/井,井与井之间的间距3~5m。
5、地源热泵既可作为夏冬季冷热源制冷或供暖,又可为项目冬季提供生活用热水。
【空气源热泵】
工作原理:夏季吸收房间中的热量,释放到房间外环境空气中,达到制冷效果;冬季吸收房间外部环境空气中的热量释放到房间中,达到制热效果,与传统分体式挂机及柜机、VRV空调不同是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源热泵主机在夏季先将循环水制冷,在冬季将循环水制热,通过循环水泵将冷量或热量输送到终端释放设备与室内空气交换。适用范围:
1、适用于温度-3~43℃,冬季相对湿度≤65%地区,能效比最高,也最节能。
2、空气源热泵应用受地区限制,除环境温度外,相对湿度对空气源热泵应用提出一定要求,制热时,环境温度越低,室外盘管的温度也越低,当室外盘管温度低于0℃,空气中水就在盘管上结霜,平均结霜除霜损失系数越大的地区应用空气源热泵越不经济。据此,将我国空气源热泵使用地区根据平均结霜损失系数分成4类:低温结霜区:如济南、北京、郑州、西安、兰州等;轻霜区:如成都、桂林、重庆等;重霜区:如长沙;一般结霜区:如杭州、武汉、上海、南京、南昌、宜昌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热泵设计选用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考虑在南方地区冬季和夏季使用,北方地区夏季和过渡季节使用。
【水源热泵(地下水源、江、河、湖、海源热泵、污水源热泵)】
工作原理:夏季向地下水源、江、河、湖、海、污水中提取冷量,用于制冷。冬季向地下水源江、河、湖、海、污水中提取热量,用于制热。适用范围:
1、在满足循环水量,在冬季极端天气江、河、湖、海、污水自然水温>4℃以上,温度越高初投资越少,运行能效比越高,在夏季制冷工况下江、河、湖、海、污水自然水温<30℃以下。不同机组对工况要求也不一样。长江以北和高原地区,冬季地表水结冰,无法利用于制热供暖。夏季水温一般低于30℃,可用于制冷空调。
2、用于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含砂量应<1/20万,浑浊度<20毫克/升。如果水源热泵系统中装有板式换热器,水源水中固体颗粒物的粒径应<0.5毫米,大部分地表水需经过水处理后,方可使用。
【储能技术】
工作原理:根据峰、平、谷电价对电负荷“削峰填谷”,夏季蓄冰空调利用夜间用电低谷制冰,将冷量储存起来,白天用电高峰再将夜间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冬季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对储热水罐电辅直接加热,或热泵加热,将热能储存起来,白天用电高峰将夜间储存热量释放出来。
适用范围:适用于用电负荷较大,且日间使用电能制冷、制热,夜间不用或很少用的项目,如:办公楼、商场等。
二、对于冷、热输送管网节能,主要有两点
1、末端设备到冷、热源机房间的连接管距离应是最短路径。
2、管道不但要有保温,而且保温的标准达到规范要求。
三、末端释放设备节能
1、冬季采用地板辐射采暖,一般对流供暖系统(盘管风机)需水温60-90℃,而地暖所需的水温仅为30-40℃,因此由于温差造成的管网热损及制热设备提升水温度能耗使之地暖运行费用比对流供暖运行费用节约20%左右。
2、盘管风机采用变风量+变水量调节方法,可以明显减少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风机盘管全年单位冷量耗量电可减少45%-55%,冷水机组全年单位冷量耗电量可减少15%-25%。
四、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节能
1、据统计资料显示,空调系统设定值每提高1℃可以节省8%的冷量。而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同原控制工况相比,不但大大提高控制精度,而且减少冷负荷较小区域的低温造成人体不适及能量浪费。一般来说,运用中央监控与常规空调控制相比,在提高控制精度方面,保守估算可以节省30%左右。
2、根据一项对中央空调机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的权威调查显示,中央空调机组90%的时间处于非满负荷状态,而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及冷却塔散热风扇在此90%时间内仍处于100%的满负荷运行状态。实际上中央空调系统97%的时间在70﹪负荷左右波动运行,所以实际负荷总不能达到满负荷,特别是在冷量较少的情况下,主机负荷量更低。因此依据实际变化的冷负荷动自动化态调节冷冻泵、冷却泵及冷却塔散热风扇的频率,可节约水泵电能20%左右,同时减少大流量冷冻水在管网循环冷损失。
3、采用智能化中央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检测室内外环境温差,采用最佳时间点先行启动空调系统,改变工作区的温度,令其到工作时间时室内环境进入舒适(或要求)的范围内。在工作结束前,以最佳时间点切断空调系统,既保证了环境的温度要求,又实现了节能。
五、建筑结构维护节能
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围护结构传热的热损失达50%~60%,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占20%~30%。因此,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遮阳技术
在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空调供冷时,外窗玻璃的辐射得热则是空调冷负荷的主要部分,应采取遮阳措施。
2、保温、隔热与气密性技术 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改善窗的保温效果:①采用光热性能良好的玻璃;②利用钢塑复窗代替铝合金窗,减少窗的冷(热)桥传热。③采用双层玻璃窗提高窗的保温性。而外墙的保温可以分为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外墙根部,女儿墙、阳台、变形缝等易产生“热桥”的部位,采用外保温技术,可显著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屋面是建筑物上部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重点部位。屋面保温主要措施有采用保温屋面(外保温、内保温)、倒置式屋面(保温层与防水层颠倒,把保温层放在防水层的上面)、架空通风屋面等等。此外,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门窗的气密性减少渗透量,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
3、窗墙比
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增大这两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应该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及其薄弱环节窗的面积。
第二章 电气设备节能技术
一、照明节能技术
我国照明用电量已占总用量的10%~12%,按照我国提出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照明节电已成为节能的重要方面,目前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选择优质的电光源科学的选用电光源是照明节电的首要工作。节能的电光源发光效率要高,使得每瓦电(W)发出更多光通量(Lm)。白炽灯泡发光效率一般为7~20Lm/W,其寿命一般为1000h,特殊的为2000h;单端的紧凑型荧光灯(俗称节能灯)其光通量一般为50Lm/W,采用一只9W寿命3000~5000h的节能灯完全可以替代40W的白炽灯泡;双端直管荧光灯T12型的光通量为55 Lm/W,寿命为3000~5000h,而现在的T5型则达到90~110 Lm/W,寿命可达8000~10000h.。所以以T12,T10甚至T8型的荧光灯都应该淘汰,不但可以节约大约50%的电能,还会改善灯光的显色性。除以上光源外,还有高强气体放电灯,如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微波硫灯、无极灯、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照明灯等。
2、选择节电的照明电器配件在各种气体放电光源中均需要有电器配件。例如镇流器,旧的T12荧光灯其电感镇流器要消耗其20%的电能,40W灯,其镇流器耗电约8W;而节能的电感镇流器则耗电小于10%,更节能的电子镇流器,则只耗电其2~3%,也是一笔不小的节电措施。
3、安装照明系统节电器,实现智能照明调控,有效保护电光源,降低电能消耗的功能,保持电压的稳定或略有所降,既节约用电又能延长光源的寿命,同时由于照明初设计时考虑维护系数的计算往往又20%左右的照度余量,所以不会影响照度标准值的维护,更不会对视觉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加装照明节电器对于气体放电光源还可以利用微机进行智能控制,通过内置的专用优化控制软件,可以随时采集、分析和计算,控制内部的综合滤波电路,控制电流波形,补偿功率因数,吸收内部失真电流并循环转化为有用的能量,提高整体电源效率,随负荷变化动态调整运行状态下所需的电流和电压,对功率进行自动调整,达到智能节电的目的,照明节电器大多数节电率在25%以上。
4、照明线性调节技术、智能化自动控制及运行策略,通过控制单灯电流,实现调光和节能,全部控制的情况下,节能率达到30%,且不影响高压钠灯的使用寿命;根据实际需要打开或关闭单灯、一组灯、所有灯,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运行策略。
5、优化照明供电设计。
6、采用光感及人体感应开关灯技术。
二、变压器及配电系统节能
1、变压器降耗节能
对于压器数量多、容量大的建筑,其变压器总损耗不容忽视。因此降低变压器损耗是一项重要节能措施。若采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具有低噪音、低损耗等特点,其空载损耗仅为常规产品的五分之一,且全密封免维护,运行费用极低。S11系统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低损耗变压器,空载损耗较S9系列低75%左右,其负载损耗与S9系列变压器相等。因此,应在输配电项目建设环节中推广使用低损耗变压器。
2、变压器经济运行
变压器经济运行指在传输电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择优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和调整负载,使变压器电能损失最低。变压器经济运行无需投资,只要加强供、用电科学管理,即可达到节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每台变压器都存在有功功率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无功功率的空载消耗和额定负载消耗。变压器的容量、电压等级、铁芯材质不同,故上述参数各不相同。因此变压器经济运行就是选择参数好的变压器和最佳组合参数的变压器运行。
3、配电系统节能 ① 电网容量与负荷不匹配
随着建筑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及数量的增加,用电量逐年增加,原建配电网的设备和导线均与用电量不相匹配,不少地方超负荷运行,不仅影响供电安全,还大大增加了配电系统的损耗。节能改造的办法就是更新线路与设备。② 供电电压不合理
有些地区和许多较大型用电单位的供电电压偏高,或在用电低谷时电压偏高,实验数据表明电压每升高10V,能耗就增加10%,当然电压过低也不行,不但增加了变压器的铜损、铁损、线路损耗,甚至影响用电器的使用寿命。根据国家标准GB 156 规定,额定电压 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10%~+7%。③ 布局不合理
许多地区的用电户和企业的用电设备远离配电中心,使得低压(0.4千伏)送电距离过长,造成很大的线路损耗和电压降落。这种情况在旧的大、中型企业中普遍存在,原因是当时设计规定配电中心要建在企业的引进电源的一端。改善的措施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移近配电中心与用电设备的距离,将原来低压长距离送电改为高压长距离、低压短距离送电,可以大大减少送电线路的损耗。④ 无功功率短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供配电系统中感性负荷迅速增加,众多的配电变压器和电动机处于低负荷率的非经济运行状态,造成供配电系统无功功率的大量需求,如不及时补充,将引起供电电压质量下降,系统损耗增加,既要浪费电能,又将影响供配电设备的使用率,甚至造成事故。
第三章 给排水节能技术
根据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建筑用水情况,建筑给排水节能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用作生活热水加热,在暖通能源里已介绍过了。
2、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
在城市供水中,根据城市供水规模大小不同,一般市政给水管网压力均在0.2~0.4MPa之间。合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可以减少二次加压能耗。如市政管网压力为0.3Mpa,则五层及以下楼层可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五层以上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这样即不浪费市政管网余压又不至于使低楼层管网压力过高,造成能耗及水量浪费。
3、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用水量及加压能耗。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冲水量≥11L的坐便器,耗水量大。若全部使用冲水量≤6L的马桶,则住宅可节水14%,宾馆、饭店可节水4%,办公楼可节水27%。
4、厨房、沐浴、盥洗的节水,采用充气水嘴。
原理:出水部分加了起泡器,可以增加水中的气泡含量,可以起到节水、柔和防溅的作用。
5、用水量较大企业可采用中水系统节水。
将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杂用水,其水质指标间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称为中水,相应的技术称为中水技术。经处理后的中水可用到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等。对于淡水资源缺乏,城市供水严重不足的缺水地区,采用中水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使污水无害化,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长时间内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
第五篇: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介绍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食品加工方面知识、较高的食品生产工艺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从事食品营养配餐、西式面点制作、食品检验、食品企业生产管理、快消品营销等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核心课程:
1.《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具有300 m2豪华西点教室,全程理实一体化教学;
2.《粮油加工技术》——摒弃“是什么?为什么?”。强调“怎么做?怎么做到更好?”;
3.《发酵食品工艺》——学习高品质白酒、葡萄酒、啤酒酿造技术,功能型发酵食品制作,从乐趣中收获知识;
4.《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专业果蔬加工设备,多次获得省级竞赛奖励; 5.《畜禽产品加工技术》——学习畜禽产品加工知识,掌握相关企业生产管理技术;
6.《饮料加工技术》——学习各种饮料的调配制作,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名,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名教授,3名副教授,另专业还从相关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本专业教师今年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发明2项。实验实训基地: 专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目前具有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2个专业实验室,焙烤食品和饮料加工2个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总共形成以焙烤食品加工、功能性饮料开发、发酵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中心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并拓展了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安庆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安庆胡玉美食品有限公司、南京小厨娘餐饮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