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庙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共)
欧庙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萧县张庄寨镇李晨光
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欧庙村位于张庄寨镇西南部,东靠本镇王柳元村,南与本县石林乡相邻,西与河南省永城市薛湖镇接壤,北临本镇白楼村据我调查,全村总占地面积一万余亩,总人口5850人,过去全村经济一直是传统农业为主,收入很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很不满足,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由于劳动的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据调查,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基本合理,2011年全村总人口5850人,剩余劳动力共2100人,其中男劳动力约占58%,女劳动力约占42%,全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较为低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4%,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47.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占8.4%,劳动力总的文化状况不容乐观。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传统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微利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东部沿海地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区,首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显著的提升,温饱已不再是农民的追求,而恰恰沿海地区的高收入,高的生活水平,高的社会服务及教育水平都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近几年更是大规模地向沿海地带迁移,占外出劳动力人数约75%,全国其它地区约占总人数的25%。第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高歌,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0%以上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其中,男性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为主,而女性劳动力则多从事电子厂、制造业、服务行为,同时也有外出承包土地种植、养殖等,仅为少数,仅少数的还当上厂长、经理等。
近期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多,首先,主要原因是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渐趋饱和,农民工外出的工作机会日益减少,其次,我省皖江城市带开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工回流,交通条件改善的因素也不容乐观,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家庭土地承包后农民工将土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大
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回家各地,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近几年外出劳动力人数虽然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脏、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挣到满意的工资收入。
2、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的部分企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有少,政府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有的出现违法乱纪现象,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到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如何解决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事关农村事业的发展以及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未来,同时,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题,务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农村和全社会的经济持续发展,就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我的建议如下:
(1)建立乡镇劳动力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一个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建设乡镇劳动保护站,同时,也需要构建劳动力信息网络,因为它的建立将会使劳动的转移和跟踪服务更加规范,更加简捷方便。
(2)提高外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小学至初中文化的务工人员多数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就业率也低。因此,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对务工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例如,可以开设缝纫、焊工、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经过培训后的劳动力,更容易一经转移就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也易处于主动地位,这既有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又增加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动力资源,广开服务渠道,劳动力转移,归根结底是为了经济利益,家乡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机会多了,劳动报酬高了,自然会吸引劳动力回流,造福家乡。
针对村内以种植业为主,果园面积扩大的特点,应大力发展种植业、果树种植业和养殖业,鉴于农民丰富的经验,再引进外资和先进的育种栽培技术,将传统的种植业和现代的科学种植相结合,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4)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村内经济,它的意义不只是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把外面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推动地方的发展。
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民增收,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匠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劳动力转移带动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其中佼佼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量的财富。为此,当地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减免有关税收和相应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的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 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镇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通过镇委政府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在给全镇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地的收入,一部分来到一城镇经商办小企业,从而加快了全镇建设的过程。
在对欧庙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由一个小小的话题可以探究出更深层次,更高远的问题,因此,不免有以下几点见解:
1、科学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我们不必因噎废食,以偏概全,片面地认为这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资源的剥削,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家,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民营企业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至关重要。
2、必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学水平有限,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为主要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更应该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经过调查可以看出,不少剩余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因此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和城市居民收入相比还相差甚远,距离国家制定的小康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农民都想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拥有更多的财富,生活质量要好,精神要好,身体要健康,生活环境要好,就是每位农民朋友都要有一个目标追求,也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的目标。
第二篇:双江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为例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1、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的自然条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我国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国家,虽然我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发展农业,因此绝大部分能耕土地都被开发利用。新中国建立初期,虽然也进行过开发东北、西北等宜垦荒地,但1957年后,增长速度就降低。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工业和城市用地大幅增加,耕地总量显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却在增加,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不足35周岁提高到现在的72周岁。我国的人口总量也由1953年的6亿增加到2000年的12.9亿,而农村劳动力也由1952年的1731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5575万人,增加了一倍还多,农村劳动力的劳均土地由1952年的9.35亩下降到2000年的4.02亩。而据中科院有关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1世纪前半叶达到峰值,总数约在14.54-15.8亿人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净增1000万人,新增的庞大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未来20年将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时期,也是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最多时期。中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伟大目标,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水平相当,农业就业降到美国70年代10%水平,则每年必须有18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这是一个庞大的数量,远超过上世纪80年代年均1200万人和90年代年均900万人的规模。
2、农业技术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农村机械化的提高,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资料显示,从1952年到200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52574万千瓦,化肥施用量由7.8万吨增加到4146.4万吨.因此,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耕地所需的劳动力就更少了。其次,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和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份额不断下降,这样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双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1、双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2008年以来,云南省双江自治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力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据统计,截止目前,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5015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向国外输出人、省外人、市外人、县外人、县内人。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任务。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低。
在临沧市双江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加上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业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带来了极大阻碍。加之许多农民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导致了这些劳动力在外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主要从事暂时性的低附加值的纯体力劳动。
3、其有改变自身状况的强烈愿望。
由于临沧地区的特点,沿海地区都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从改革开放早期,就有部分有一定生产技能、头脑较为灵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这些地区打工。近
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更加方便,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外出务工人员身上看到了变
化,因此也有改变自身状况的愿望。
4、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水平不高。
我省经济薄弱地区劳动力建设水平是比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
90%以上是通过自发或邻居介绍方式进行的,而通过劳务中介集体组织形式转移的非常有限。而且非法劳务中介没有杜绝,另外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的收集及发
布不能及时和准确,服务范围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及方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就地转移
集约化,提高农业产业化,并在农村建立农村经济人制度、增强农村公共事业、农业配套服务业,提高农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接纳度。
农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深层次的加工和开发、农村产业链的延长、提高农
业产业化需要农村经纪人。如科技经纪人向农民传授有关技术,营销经纪人开拓
农产品市场,信息经纪人提供经济、技术、政策等信息服务,储运、加工经纪人
提供农产品深层次加工。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专人负责。农
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村公共事业都有接纳一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能
性。同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指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
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
大变革和创新,临沧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制度还较低,虽然已经形成了如骨干龙头企业,但数量仍较少,规模较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产业化扩大了对农村经济的物质、资金、技术的投入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使农业延伸到二、三
产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挖掘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既不以增加财务,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提高了农民收入,又可以解
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2.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1进城务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
动,到90年代形成了一股全国关注的民工潮,发展到本世纪,常年的流动人员
在1亿多人。就目前而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城务工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自 2004年开始,双江县启动“阳光工程”,每年确保新增劳务输出
——人,到2010年实现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的目标。政府鼓励工业经济
发达、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沿海地区,根据本地用工需要,开展定向劳务培训和
输出。每年,双江县举办的劳务招聘会不少于场。今年2月初,双江县组织
——家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多个。2008年,全省返乡创业人
数达到人,创办各类企业个,当年新增就业人数人,其中农村——人。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和阻力
1、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40%,有技术特长的不足20%,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5.7%。这表明我国尽管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和技能偏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数量。而且农村中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下劳动力素质更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另一方面,适应不了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较困难。
2、造成了农村空巢及土地撂荒问题
目前,在一些地区由于农村的强壮劳力普遍的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造成了一种乡村空巢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一些安全陷患,同是也不利于农村老人的赡养,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子女教育,使下一代子女走上缺少文化的上一代老路,甚至因为教育和监护不力而染上了恶习。而一些地方农村由于缺少劳力,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土地撂荒现象,粮食总产一直多年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减少。
3、存在歧视和限制农民的现象,忽视农民工的利益
许多地方仍然存在歧视和限制农民工的政策,使农民工不能自由生活和就业,而一些企业随意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不注意农民工的劳动安全防护,忽视农民工的安全利益。近几年来,建筑工业的欠薪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也是侧面的反映。
4、对城市管理的冲击
由于种种原因以及许多农民工的盲目流动,因此对城市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典型的事例就是春节前后的数量庞大的“民工潮”,不仅给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着城市的安全。在一些地区,由于极少数农民工的素质低下,又想不劳而获,造成了一些治安刑事案件。
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落实“三农”的优惠政策,在农村实施全面义务教育,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近几年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的优惠政策,逐步直至2007年全面的取消农业税,农村实施全面的、免费的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缺少职业技能,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壮大中专、技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并鼓励发展结合农村劳动力自身特点并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专业。注重实效,强化技能,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同时积极鼓励民办学校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政府出资,为农民工培训买单的措施。双江县制定《2004-2010年外出就业农民培训规划》,采用政府补贴与培训后输出挂钩、个人支付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经费补贴方式,对所有有条件的农民进行一遍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双江县投入元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办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订单式
培训。
5、加强政府的作用。
双江县四项措施确保劳动力转移:一是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中进一步加强工会、经济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方机制建设,加强联系和沟通,调动劳动关系三方各自的职能作用。二是加强对各类用工单位实施合同制度的指导,广泛开展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三是深入用工单位(企业)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和统计建档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劳动用工信息基础数据库,健全劳动用工登记制度,登记好企业与职工签订、解除和中止劳动合同情况并做好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第三篇:宅侯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调查报告
宅侯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民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根据我村调查资料表明:村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我村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宅侯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宅侯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调查:2010年全村劳动力为95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4%;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68%,女劳动力占32%;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48%,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20%;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1.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宅侯村有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5.5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6.7人,其中女性5.2人;在新增成员中有2.3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村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我村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56%分布在东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48%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①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一些重点工程在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②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 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嘉禾县劳动服务中心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盘江乡政府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全乡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村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经济落后区域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我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54.1%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8.8%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今后各乡镇应相继开设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机构来培训外出农民工。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务资源,广开服务渠道。由于我村与两广接壤不远,外出人员大都以老带新方式外出,而男工及中年妇女输出就没有那么活跃。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与广东等地的信息联络员联系。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带活全村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 乡,积极带动村里经济的发展。宅侯村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
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两广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县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嘉宁公路等重点工程的贯通,在给全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收入,大多来到县城或小城镇经商、从业,从而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五、几点启示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根据调查:我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有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 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班号:2008743390196 学号:0843004458155 姓名: 李平 2010年6月11日
第四篇: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宋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泗县电大08秋农村经济管理 王运丽
从九月份到现在,我深入村民家中,走访了几百户村民。我发现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再满足种麦子、种黄豆等带来的收入。他们在家又找不到好的苦钱办法,因此只有外出打工。从我村的住户调查资料得知:他们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他们出去打工却缺乏有组织的引导,给我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
一、我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现状
(一)全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10年全村劳动力为3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4%。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我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 “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村有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1457人,其中省外1068人,省内389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513人,其中女性173人;在新增成员中有89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上海、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村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59%分布在上海、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据我调查:我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的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的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到新疆等地,承包田地种棉花、西瓜等,但数量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不断增加。这是因为:
(1)最近几年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有特点。
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不是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两不耽误。
二、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比以前慢了很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学历低的偏多,学历高的极少;出体力的太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发达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就越来越少。
3、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属自发,盲目性太大,外出打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不能得到保证。令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处于无序流动状态。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没有办法了解,利益也就得不到保护,如:出现工伤事故等也没有人过问。个别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还会出现偷、盗、抢、等违法乱纪现象,扰乱了公共秩序。也有少数人借打工的名义,外出超生二孩或生育男孩等。
4、农忙时回家种田,闲时再出去赚钱,花在路费上的钱有时比家中二亩地的收入还要多。
三、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
我通过分析、调查得出:我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要及时更新。如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村镇级要逐步开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村镇级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我村剩余劳动力人员多,劳动力廉价。
2、提高外出就业人员的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0%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2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使受训人员结业直接就业,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法律、法规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据调查:今年我村有不少人参加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专业的培训,培训人数达89人。通过培训,让他们一出去就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还会处于主动,既有利于工作的稳定,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深挖务工途径,提高服务能力。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拉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拓展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三是努力拓宽劳务输出途径。多方联系、沟通,积极开拓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劳务输出格局。过去打工的大都以亲戚带亲戚、邻居等方式输出,而妇女输出的就非常少。我村今年上半年就向广东省的广州、珠海,江苏的南京、南通、昆山等地输送男工157人,从事家政服务的中年女工16人,保安人员7人。四是建立我村村级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加强就业单位与就业人员的联系。不但要指导他们就业,就业后还要经常与他们联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在外面安心工作,好好地、更多地赚钱。
四、充分利用我村外出打工人员苦的钱,促进宋圩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我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村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我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带回家乡,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
1、外出打工促进他们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农村小型加工厂的增加、社会办学的发展等。据调查:我村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而家庭农业收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我村劳动力转移成了我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一部分也学到了技术,并且还在家乡办了不少工厂。如:张店东王---王成坤的皮鞋厂、蔡集张黎明的铝制品加工厂等,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我村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外地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不断地深化、宿淮铁路、泗许高速等重点工程在我县的相继开工,给我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收入,大多来到小城镇经商、从业,从而加快了全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五、我的体会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农民增收,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4、中央、地方的财政要再加大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让农民更快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5、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速度,让长年在家的多种地,想长期在外的免除长途来回奔波的痛苦,以及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2010-11-23
第五篇: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07春行政管理班:何小平学号:20077430011327
摘要:通过对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就该镇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产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实现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还能为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发挥积极作用。要更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从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规范。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
本人自8月20日至9月10日就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以上户调查为主,走访了全镇17个村的部分村组干部和部分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在镇属各部门如花明楼镇党政办、经管站、统计站、招商办等部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掌握了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写成了此篇调查报告。
花明楼镇位于宁乡东南部,距长沙28km,距韶山20km,毗邻湘潭、望城等地,该镇辖行政村17个,居委会2个,总人口45200人,耕地面积46000多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力不断增多,因而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外出劳务收入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现状。根据农村住户调查,2006,花明楼镇总人口45200人,劳动力人数为26990人,外出务工人数为8688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2.2%,常年外出务工人员6705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4.85%。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人数500多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6%,经培训输出的688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92%。1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地点现状。由于沿海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经济较为发达,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加上高工资、高收入的吸引力,使我镇许多劳动力转向广州、深圳及沿海地区。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如我县房地产业的兴起,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新城区的扩建,金洲新区的建设),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纷纷落户宁乡等均为解决本地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花明集镇的建设,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也吸引了部分回流人员,据调查,花明楼镇2006年外出转移劳动力的分布状况约为30%分布在广州、深圳及沿海地区,25%分布在县外省内其它城市,45%分布在本镇本县。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现状。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家政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制衣、餐饮服务,商贸营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工作。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一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成为临时性劳动力转移人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搞活本地经济。它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一)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一些村、组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如竹湖村吴文明,长期在外承包基建业务,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男壮劳力基本上跟随他在外打工,人平年收入实现万余元。根据全镇经济收益分配统计,2006实现劳务总收入达到5200多万元,全镇人平1150元,占人平纯收的25%(2006花明楼镇农民人平纯收入为45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搞活本地经济,促进本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有一部分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先进的管理
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回家创业的打算。为此,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佳宁农机、富诚机械、乐邦纸业、湘宁耐材、花明耐材、五星耐材、螺丝加工等一些规模企业纷纷落户花明楼,大热门超市、百顺超市、金龙超市、家家乐服装超市、心连心服装超市等商业物流迎运而生,花明宾馆、福利宾馆、农家乐等餐饮服务业异军突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流通商贸业、机械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的繁荣和发展,搞活了本地经济,促进了本镇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力转移加快了该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镇域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一方面,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员投资创业,2006,花明楼镇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本地剩余劳力也涌入了镇区经商、从业,为镇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镇区人口逐年增多,镇域面积逐步扩大,有效地加快了小城镇的建设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外出劳动力转移人数虽然逐步增加,但转移速度却有所趋缓,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经营模式制约了农村劳力的转移,一部分人员舍不了几亩田地的收入,他们无心外出劳务,甚至不愿外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从事的行业一般体力型的较多,技能型的较少,制约了转移空间。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术培训的较少,一般文化水平也不高,他们因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从事苦、脏、累的工作,一方面,收入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同时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2006年,花明楼镇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人数500多人,仅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6%,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致使外出人员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如农民工工资难以按时发放、发生劳
务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等。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一般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低学历较多,高学历较少,专业技术的学习也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大多数外出人员没有一技之长,技能水平较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二)缺乏综合管理部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难以及时全面掌握,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协调解决。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力转移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是“亲靠亲”、“邻帮邻”。一些中介机构也不规范,重利益、轻服务,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度。
(四)农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调查,去年,花明楼镇在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约占66.5%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懂技术、有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培训内容为缝纫、电脑、家政、保安、幼教、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镇、村部门举办各类中、短期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符合就业条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技之长,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二)建立镇劳务输出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工作站和流动人口管理站,相应制订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措施和目标,并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逐步与县联网。加强对劳务信息中介机构的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互通信息,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平台,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的服务。
(三)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实现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流动。要
逐步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降低劳动力外出转移门槛,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制订优惠的政策,简化外出劳务的各种手续,要走出去,多与用人单位联系,与中介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和扩大就业渠道,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通过调查分析,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同时,依托资源,建立和扶持龙头企业,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建立劳动力转移人员保险制度,并能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转移;二是尽量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就医难问题及子女就学难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出租房问题,使用廉租房方式;四是及时处理和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劳动纠纷,对弄虚作假、欺诈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时查处,对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收取押金、扣押身份证、签订无效合同条款等进行及时调处,并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总之,农村劳动力更快更好转移,关键是要从制度、政策、机制和市场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实用技术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用工信息,制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严厉打击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欺诈行为,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田走出来,农村走出去”,从事经商、办企业、务工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