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篇)

时间:2019-05-12 22:3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一篇: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基本精神的奠基人。从这本手稿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所质疑和反对的,主要是西方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存在的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尽管他的观点在现代看来难免失之偏颇,但至少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并且对当代中国的现状具有某种启发意义。另外,马克思期望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主要是解决人的异化从而实现人的解放,而后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计划经济,并非马克思的原意。就像罗纳德•里根所说“How do you tell a communist? Well, it's someone who reads Marx and Lenin.And how do you tell an anti-Communist? It'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Marx and Lenin”。

一、工资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的工资将不可避免的呈现出逐步递减的状态,其原因是由于生产资料,主要是机器的增加将导致单个资本家雇佣工人数量的减少,因而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形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从而使工资水平逐渐下降。但从一百多年来的西方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人的工资并非呈现出这种状态,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福利国家的兴起,让即便是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基本能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工资,考察马克思的理论和现实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让马克思的预期产生偏差的几个主要原因:科技的进步,分工的细化,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由此产生了高级技工和白领,使得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细分,很多工作需要经过各类不同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能从事,因此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体结构,让拥有专业技能的工人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工资;法治的健全,使得工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从而避免工人受到资本家过度压榨的情况的出现;工会力量的壮大,让工人在与资本家的对垒中显得更有组织性,也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而让工人的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二、资本

“随着资本的增加,生息信贷基金的数量也必然不断增长。随着这种基金的增加,货币利息会日益降低,(1)因为一切物品的市场价格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2)因为随着一国资本的增加,新资本要找到有利的用途越来越困难。不同资本之间就产生了竞争,一个资本的所有者千方百计夺取其他资本所占领的行业。但是,如果他不把自己的交易条件放宽一些,那末他多半不能指望把其它资本排挤掉。他不仅要廉价销售物品,而且往往为了寻找销售的机会,还不得不高价收购物品。因为用来维持生产劳动的基金逐日增加,所以对生产劳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工人容易找到工作,〔IX〕而资本家却难以找到他们能够雇用的工人。资本家的竞争使工资提高,利润下降。”(斯密,第2卷第358-359页)

“因此,小资本家必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1)他由于已经不能靠利息生活而把自己的资本吃光,从而不再做资本家;(2)亲自经营实业,比富有的资本家贱卖贵买,并且支付较高的工资;因为市场价格由于价定的激烈竞争已经很低,所以小资本家就陷于破产。相反,如果大资本家想挤掉小资本家,那末,与小资本加相比,他拥有资本家作为资本加所具有的对工人的一切优越条件。对他来说,较少的利润可以由大量的资本来补偿;他甚至可以长久地容忍暂时的亏损,直至小资本家破产,直至他摆脱小资本家的竞争。他就是这样把小资本家的利润积累在自己手里。”

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将导致小资本家的破产,并沦为无产阶级,但这种结论显然是建立在当时西方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他无法看到在后工业社会中服务业的兴起,而在服务业中小资本家往往拥有大资本家所缺乏的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和转型速度。另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持反对态度,认为正是这些,造成了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但米塞斯就曾指出:“所有反资本主义的理论都有一个显着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错误地歪曲了资本主义的节俭及其结果,还有资本积累在人类的生存努力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知道,动物和野蛮种族仅能勉强糊口。而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积累了财富,使其有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沉迷于能够满足其多方面需求的间接(roundabout)方式。人类一切文化和精神的卓越成就都是以资本积累为其前提条件的。而要让这些间接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节俭是基础,而且是改善人类体能、智力以及道德状态的唯一方式。某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和那些贫困、落后、不发达,或野蛮的国家有差别,就是因为它具有更高的人均资本积累率,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这些资本(即投资)。”

三、异化劳动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那末,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麽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後,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使工人和其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这种异化使得人从主体变成客体,使人成为了劳动的奴隶,这是因为人选择劳动是被迫的,而不是主动的,因此这种劳动带给人的只有痛苦,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正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这两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因而他认为,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也成为他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主要动机,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不再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是为了乐趣而劳动,从而脱离了被异化的痛苦境地。应该说,马克思的对异化的描述是非常生动而深刻的,但他的矛头显然指错了对象,私有制和自由竞

争的市场经济并非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当时社会法制的不健全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阶段才是关键,回顾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西欧和北美社会法制的健全和社会由工业社会转型成后工业社会,这些社会中的工人基本上摆脱了马克思当时的悲惨境况,不同阶层的流动性已经大大增加了。而那些所谓的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或解体或转型,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大清洗大饥荒等等并不光彩的印迹,而这些显然并非马克思的本意。因此,我的结论可以用一句流行语来说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弊病分析得鞭辟入里,但却开了一张死得更快的药方”。

第二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从22页到27页是马克思自己的批判研究,编者给这部分手稿加了“异化劳动”的标题。“第二手稿”的前39页轶失,只剩下第40—43页。“第三手稿”的内容包括:对“第二手稿”第36页和39页的补充、全部手稿的序言(现在被放到全书的前面)、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论述货币的一个片断。《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由于《手稿》是马克思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的著作,它在对一些基本原理的论述中还带有明显的旧哲学的痕迹,经济学思想也不够成熟,所以,马克思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的一个开端。《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 1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 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中取得了建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初步探索。他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来解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问题。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但私有财产一经产生

之后,又反作用于异化功动,成为异化劳动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是以往全部生产发展的结果,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又必然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和农民区别的消失,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有产的资本家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又由于其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工人阶级要使自己获得解放,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

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手稿》的中心内容。在这里,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当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 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手稿》中,马克思探讨了工业和科学对于人的全面解放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人的本质和力量应该在劳动、生产、工业以及它的历史中得到理解,尽管劳动、生产、工业以及它的历史是在异化中发展起来的,但它毕竟是人的历史和人的本质的最现实、最有内容、最易感知和理解的成果。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绝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而科学,只要它想成为真正的科学,也绝不能脱离它的这一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现实基础,反之,自然科学又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但是,在私有财产下,由于自然界与人的分离,它又具有另一性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只能是私有财产力量的增强,对人的异己统治的加强。真正的科学必须从自然界和人的统一这个现实的基础出发,所以,关于自然的科学和关于人的科 学必将成为一门科学。

《手稿》中,马克思制定了新世界观的基础,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人确证自己之为人,不是靠单纯的意识活动,而主要是靠人改造无机自然界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劳动既是创造生命活动,又是人的类生活。马克思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条件;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 主义运动中诞生,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费尔巴哈在批判了唯心主义之后,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较之先前的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更为优越的“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于马克思在其中开始把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雏形。《手稿》是马克思的学说同其思想来源的批判与继承关系的首次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在这里都取得了初步成就。马克思依据自己正在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初阶段。而这种批判和研究反过来又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和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帮助马克思正确认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加以批判和继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虽然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随处可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之后,掀起了一场国际范围的讨论、研究它的热潮。研究者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解释《手稿》,或褒或贬,不一而足。资产阶级学者无限度地抬高《手稿》的地位,称它是“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等等。其目的就是要把《手稿》同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同恩格斯以及同以后全部的马克思主义都根本对立起来,并且用他们所理解的《手稿》的精神来修改或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把它打扮成一个适应资产阶 级意识形态要求的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学者则对《手稿》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代表真正的马克思的著作;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其中使用的异化概念,不过是对资本主义“表示道德上的愤概情绪”,而“不是为了分析真正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的关系”;说《手稿》不过是一种道德的而非科学的作品,是从五花八门的思想理论中拼凑而成的、没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没有马克思本人的明确观点的一盘大杂烩。从而抹煞了《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这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前者是从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解释《手稿》,而后者由于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联系,最终也必将背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第三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

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1】(P37)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

2、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我第一次接触。从《手稿》中知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2】(P50)

“第三手稿”主要讲:1,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2、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在这个章节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在此提到了五种共产主义的理论,即:普鲁东小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以傅里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巴贝夫为代表的平均共产主义,议会的共产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合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P80)

3、私有财产和需要,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则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指望是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4】(P90)这段话指出了在两种制度下,“需要”产生的不同原因和引起的不同结果,但他们同时都在强调着“新”。

4、货币。这里讲的货币是人与生活,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颠倒一切的手段。其实这些话语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货币是实现物质之间交换的媒介,也是万恶的”。

二、内容浅析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主要内容有六点:

1、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因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济学的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5】(P30)。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6】(P57),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各个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武器。

3、人的本质学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另外,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还生产整个世界,因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4、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首先评析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这四种学说是: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7】(P73)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5、唯物主义实践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非系统的论述涉及了新世界观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8】(P79)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如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认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仅仅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

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使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基本方向。

三、总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参考文献:

【1】【2】【3】【4】【5】【7】【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四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马克思

(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40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恶的起源,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41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42,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3。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44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工人的生产,并且考察对象即工人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对问题的这另一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考察因此,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工人对生产的关系。

以上我们只是从一个方面,就是从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但是,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

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45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量是无力;生殖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46。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47。

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

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人具有的关于自己的类的意识,也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他来说竟成了手段。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

(3)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应该怎样在现实中去说明和表述异化的外化的劳动这一概念。

如果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面对着我,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属于另一个有别于我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是谁呢?

是神吗?确实,起初主要的生产活动,如埃及印度墨西哥的神殿建造等等,是为了供奉神的,而产品本身也是属于神的但是,神从来不单独是劳动的主人自然界也不是而且,下面这种情况多么矛盾: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成多余,人就越是会为了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

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还必须注意上面提到的这个命题: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因此,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么他对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

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那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因此,宗教的自我异化也必然表现在世俗人对僧侣或者世俗人对耶稣基督因为这里涉及精神世界等等的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化,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从工人方面考察了这一关系;下面我们还要从非工人方面来加以考察。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这些论述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

(1)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蒲鲁东从这个矛盾得出了有利于劳动而不利于私有财产的结论48然而,我们看到,这个表面的矛盾是异化劳动同自身的矛盾,而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因此,我们也看到,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后果,因为在工资中,劳动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下面我们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还只是作出几点结论49。

强制提高工资(且不谈其他一切困难,不谈强制提高工资这种反常情况也只有靠强制才能维持),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工资,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分和尊严。

甚至蒲鲁东所要求的工资平等,也只能使今天的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关系变成一切人对劳动的关系这时社会就被理解为抽象的资本家50。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2)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

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但是,在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以前,我们还打算解决两个任务:

(1)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比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补入(1)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以及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

在这里外化劳动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互相制约,或者说,它们只是同一种关系的不同表现,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而外化表现为占有,异化表现为真正得到公民权。

我们已经考察了一个方面,考察了外化劳动对工人本身的关系,也就是说,考察了外化劳动对自身的关系我们发现,这一关系的产物或必然结果是非工人对工人和劳动的财产关系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包含着这两种关系:工人对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这个同劳动和工人生疏的人对工人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首先必须指出,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

其次,工人在生产中的现实的实践的态度,以及他对产品的态度(作为一种内心状态),在同他相对立的非工人那里表现为理论的态度。

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

我们来进一步考察这三种关系。

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3卷

原文是德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103页

注释:

第 40 页[]在手稿中,这段话下面删去了一句话:我们现在必须回顾上述财产的物质运动的本质编者注

第 45 页[]在手稿中,材料一词写在对象一词上方编者注

第 49 页[]手稿中是Menschen(人),不是Mahte(力量)编者注

第五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从未发表。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

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更清楚。

目录: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笔记本I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斯密把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视为他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称它们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在阐述和分析时按标题分三栏或两栏书写,后来甚至不分标题分栏书写。

在笔记本I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对马克思的这一长篇论述,编者冠以标题《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在写笔记本II以前,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马克思还写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第3-4页)。

笔记本II只保存下来第XL页至XLII页。第XL页开头只保存了半句话。编者对这几页笔记加上标题:《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在这里把“现代

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笔记本III的内容不是一篇完整的、合乎逻辑构思的论文,而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思考立即记述下来的笔记。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写在笔记本III第XXXIX页和XL页上的一篇《序言》草稿,标题是马克思加的,现作为独立的部分编 在《手稿》的开头。《序言》最早是从1844年8月12日起写的。笔记本III的其他部分,作者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都是编者按内容分别加上的。

笔记本III开头部分是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VI页的补充:《私有财产和劳动》。接着,是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IX页的若干补充。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马克思试图对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论述共分七点。其中第六点和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补充之二和补充之三。

补充之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关部分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六点;;接下来是对第六点的一个增补,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从这种分析入手,马克思转而批判分析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又是对关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进一步补充;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体系。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内容和逻辑上把批判分析进行下去,最后以黑格《哲学全书》的两段引文结束。

补充之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私有财产和需要》这一标题下。

继上述补充之后,马克思在笔记本III中写了有关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提出的不同题目的若干增补。这些增补在内容和逻辑上没有直接联系,马克思在书写时用横线将这些概述分隔开。

笔记本III还包括两个片断:《分工》和《货币》。从内容上说,它们是相对完整的论述。

马克思在中断了笔记本III的写作后,就同恩格斯投入撰写《神圣家族》的工作。正是在这时,他开始对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两著作的法译本作了摘要。这两个摘要的特点是,马克思对作者的理论观点作了更多的评价、解释和批判,从而形成他自己的长篇论述。这些论述涉及《经济学哲学手稿》三个笔记本中只是部分地谈到或根本未谈到的问题。因为此,可以把这两个摘要看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补充,是对笔记本III的研究和直接继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马克思生产没有发表。1927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附录将这部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即笔记本III)的大部分以俄译文发表,但误认为它是《<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32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3卷以德文原文发表了全部手稿,并冠以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2年新出版的《马克思全集历史考证版》在发表《手稿》时采用了两种方式编排。第一种按《手稿》的写作时间、阶段的顺序编排。第二种按《手稿》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编排,并由编者加了标题。这里发表的《手稿》中文版是根据逻辑结构编排的《手稿》校订的。

下载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本文简称《手稿》)。《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篇范文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摘要: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且还包含着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之二

    于彪,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09级研究生。 8.“人怎样成为生产基金的所有者?他怎样成为用这些生产基金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所有者?根据实在法。”(第21页) 评述:实在法保护私有产权的原因......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从社会关系的异化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我......

    关于《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拙见

    世上没有“无人之美”—— 关于《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拙见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可以不受肉体的支配去生产自己任何需要的东西,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可以......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五则范文)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需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