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劳动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劳动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劳动既是人类创造并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劳动价值观密不可分,正确的劳动观念则是人们自强不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其劳动观念既是其道德自律状况的重要依据,也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人的价值标准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由人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虽有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还与他们的劳动价值观比较模糊有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拥有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中国,吃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取,奋发图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科技更是带给我们数不尽的便利。现代文明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场文化浪潮中,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形态也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并滋生蔓延。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他们身上滋长。他们不仅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及艰苦朴素的作风比较淡薄,而且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等。他们在劳动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那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知识受重视,那些“实惠”的工作受欢迎。大学生的工作选择更看重的是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倾向曰益彰显。
(二)是价值判断多元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整齐划一的,当时的主体价值就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的价值尺度就是社会贡献。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腐蚀人们的头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判断也呈多元化:一种是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的“自我型”,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自我奋斗,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一种是“金钱型”,认为金钱就是力量,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另一种是“创造型”,这些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创造金钱的多少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标准。
(三)是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个人、企业都成为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作为利益主体都可以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自主地做出努力。这使得青年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学生活自身的特点,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上,追求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为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却比较淡薄。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的主人,不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更是社会的主力军,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是与之紧密相联。大学生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依靠辛勤劳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败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充满困惑与苦恼,在择业的知与行的矛盾中进行着痛苦的选择,甚至徘徊和迷惘。二是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宠爱,导致家庭教育失范,加之“隔代抚养”,使父母与祖父母在孩子的管理上易产生分歧。家庭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有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要子女们愿学习,劳动方面都由自己包办,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到社会中表现为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学校的影响。近年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致使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轻视工农、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不珍惜劳动果。
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由中学毕业直接进人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就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三、当代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
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不仅要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也要有主观的不懈努力,更
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观呢?
(一)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是学生热爱劳动的基石和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班级是我家,劳动靠大家”。用这些大到人类发展、国家宪法,小到《学生守则》、班级舆论的道理,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劳动观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劳动的意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及自身存在的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思想决定行动,只有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和培养出正确的行动。党团工作进学生社区,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各住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下楼栋,下宿舍,与学生们交谈,和他们做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小事入手,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养成教育,入情入理地达到教育目的,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二)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
通过社区义务劳动、下乡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事训练、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正感情,培养全面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质,锻炼大学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
(三)加强劳动方面的教育
首先,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劳动观念作为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创造者。古人说得好,“民为邦本”,国和民是密不可分的,爱国必爱民,爱民必爱国,这是爱国主义的基本涵义。
再次,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通过劳动理论课教育,而且要参加适当的劳动,使大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实际操作规程,以保证劳动的安全和劳动的质量。
总之,当代大学生们应努力克服自身自理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个体本位”倾向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弱点,加强劳动观念,使自己在劳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在劳动学习中给自己创造一个展现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真正成为时代的主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1版.高教出版社)
2.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贺胜.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0,(3):1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调查报告
院系:******院
班级:********班
学号:28888888
姓名:***
指导老师:*****
第二篇:劳动观念调查心得
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高中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关系到学生成人,成才的,非做不可,且非做好不可的工作;同时这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工作,而是必须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工作。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专家、同行们的帮助与指导。
不仅在观念上澄清部分同学对劳动的不正确认识,我们还在制度上给以保证。班级的值日工作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制度),甚至有部分同学的家务劳动,笔者都和他们的家长一起研究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实践证明:观念上统一认识,可以使同学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劳动;制度上合理可行,又可以保证劳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二者对于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都是不可缺少的。
班主任要善于及时总结劳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树立榜样,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班级文化。
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劳动益处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而改变孩子的懒惰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
学生的心理劳动观念往往与生活是互相转化,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当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时,一听说劳动,心理就有压抑感,而学生荣誉感、自尊心均很强。此时,教师应多关心这类同学,尤其是当他们劳动时体力不支,完不成任务时,他们表现得很难堪,教师应客观对待,分析原因,给学生以安慰、鼓励、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今后要采取参加劳动锻炼和强身健体等措施。这样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增强了体质,同时也真正改善了生理及心理劳动素质,劳动观念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姓名:
班级:
学院:
日期:2012.05.20
调查名称: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云龙 王凯 张致斌 费强 贺子俞
调查目的: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关做了一个调查研究。调查地点: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
调查对象:石河子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随机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05月07日—2012年05月20日 [摘要] 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关键词] 经济,就业,职业
一、调查方法: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1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
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
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
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关于就业目的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四、结论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六、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五、调查心得:首先,要严格抓紧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到位。第二,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调查,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去做调查问卷。第三,以笑容覆盖一切困难,以真诚打动群从。我自己就把我住自己的心得,不管在什么工作单位,或是什么样的工作类型,先要做好自己所要的工作,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心态是必须的!请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面对困难时,更需要自己的心态和态度要积极,虽然挫败的情况会经常走到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必须好好总结,把问题的要点找出来。让问题得到一定解决,这时我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地展示出来,发挥自己的能力,把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难所克服了,这是我们在调查中需要学好的!这次调查令我获益匪浅,我会学到的每一个点,每一个思想,做法等铭记于心,应用到我日后的工作当中。
第四篇:大学生诚信观念调查
大学生诚信观念调查报告
诚信,概言之即诚实和信用。诚信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否具备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准则。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如何呢?笔者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21份,有效问卷611份。调查对象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社会诚信状况的看法、学业诚信、日常生活方面的诚信等。
1、关于对社会诚信状况的看法方面:
认为目前社会诚信状况:好的占11.2%;差的占65.4%;无可救药的占6.5%;不清楚的占16.9%。在大学生的心中信用度最高的是父母占78.7%;认为是同学占7.7%;认为是政府的占11%;认为是商家的占3.6%。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占55.2%;基本是占42.1%;不是的占2.9%。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
其次,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社会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学生认为自己是和基本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占97.1%;仅有2.9%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2、关于学业方面的诚信问题:
问卷中在各种考试中经常作弊占4.9%;偶尔作弊占49.5%;心动但未行动的占29.7%;没想过的占16.9%。对于平时作业的态度:自己独立完成的占56.6%;偶尔抄袭占49.5%;经常抄袭的占6.7%;不完成的占1.5%。对于作弊的原因的调查:认为考差了没有面子的占11.8%;题目不会做时心慌的占30.4%;为了考试及格的占50%;为了得到更高的成绩以获得奖学金的占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作弊、抄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大学里,考试、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诚信与否的重要手段。在校园里大学生们对作弊、抄袭等行为甚至可以表示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作弊、抄袭的成本很小,这个成本不仅是操作手段上的,更重要的是周围同学对这种行为的看法、舆论的宽容,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当作弊抄袭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当作弊形成一种风气,第 1 页
逐渐受到舆论的宽容时,是否代表着我们在诚信上的滑坡呢?
3、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
当别人的不诚信使你陷入不利时,你的选择是:揭露真相占61.7%;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不抱希望26.9%;也采取相同的行为占11.4%。对不诚信人的态度选择不与交往的占30%;选择内心鄙视,表面应付的占70%。当您拾到别人的东西时,您的态度:想方设法找失主占67.8% ;交给警察或老师的占26.1%;捡来的不拿白不拿占16.2%。你发现商贩正在欺瞒顾客时,悄悄的提醒他不要上当的占57.6%事后到有关部门举报 占18.1%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占18%;挺身而出,揭露真相的占6.3%。自己犯了错误,老师却冤枉其他同学时,心中不安占16.7%;想找老师说明情况占33.9%; 主动承担责任占47.1% ; 窃喜、毁证,觉得同学活该倒霉占2.3%。
调查显示许多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4、关于贷款方面诚信问题
在调查问卷“你对助学贷款还款问题的看法”时,有87.9的学生认为应及时还贷;10.5%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1.6%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是否得到了应有惩罚”时,28.2%的人认为“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任何手段、法规、制度保证, 诚信的成本远远大于不诚信的成本,这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诚信行为的选择。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诚信体系被打破,而失信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惩戒,是导致高校诚信缺失最直接的原因。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积极为他们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和诚信体系,不但具备其它组织无可比拟的先决条件,也可为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信用评价和诚信体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学生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说到底,诚信是一种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对他人进行价值和道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实际的操作情况。在调查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诚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困境”,因为在品质的对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现实、更直接的利益,怎样做出选择,并不容易。
由此看来,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 第 2 页
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学院要从多方面加强诚信教育,唤起广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和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对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1、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师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体诚信道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师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师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2、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诚信教育
首先,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引导大学生确立诚信理念。陀思陀耶夫斯基曾说:“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榜样。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诚信就会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地克服和改变不符合诚信要求的行为和习惯。
其次,教师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在建设诚信校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充实和完善“两课”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小品、案例等具有诚信特色的教育体系,使学生不但了解诚信不但是道德之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社会上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信任透支”总是要偿还的,如果发生失信或欺诈,一经发现,社会将其从诚信的氛围中清除出去。这种清除不仅包含道义上的深刻谴责,而且包括法律上的制裁,甚至包括社会对其今后信用活动的拒绝。使广大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最终建立诚信服务的竞争机制。
3、建立约束机制,在管理中强化诚信教育
第 3 页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道德是通过会舆论、内心体验和社会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依靠的是人们的内心自觉。但当人们的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他律的作用。要强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对校园内发生的不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从而形成人人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建立相关的诚信制度,如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校园的构建,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第 4 页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安委会信息调研部第十周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观念,为他们转变不良就业观念,更好就业提供参考。
调查范围部分学生。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调查内容:在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期望。
信息工程系有五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现就这五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同学们的就业观念进行分析。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很好,主要针对对日软件外包行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有到公司去实习的了,就业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有部分同学认为搞软件编程枯燥无味,太累而且有时需要加班并且起点较低而不想从事该工作。
信管专业就业形势也比较好,和计算机专业差不多,也主要从事对日软件外包的软件开发工作,另外还有一个ERP方向,发展前景很好。该专业部分同学也认为搞软件编程枯燥无味,太累而且有时需要加班并且起点较低而不想从事该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情况不好,大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通过其他途径就业,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比较迷茫,心理压力较大。
电气专业的同学选船电方向的就业情况很好,选电力传送方向的不好就业,该专业的同学大部分选择考研。船电方向的就业工资很高,但部分同学认为上船太辛苦,有很长时间要在船上呆着不能经常回家而不想从事该工作,还有部分同学选择到船厂去工作。
自动化专业和电气专业的就业情况一样,也是船电方向好就业,电力系统方向不好就业。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各个专业都有部分同学选择考研,少部分同学选择考公务员,好就业的专业中有部分同学对毕业后将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认为起点低,工作太累薪水低而且没有前途而感到迷茫,有较大心理负担,究其原因是定位太高,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很少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月工资能拿到2000块钱以上。
通过调查还发现:(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调查结果:通过发现大部分对社会就业形势、政策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减少了就业过程的盲目性,少部分同学自我定位较高,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就业心理压力较大。个人体会: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理智就业;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立足基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
2010年5月8日
大学生安全委员会信息调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