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22:3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

第一篇: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

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

常宁市位于湖南南部紧靠广东,由于本地没有多少工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以本地区主要的经济收入除了农业和商业,林业外,最主要的就是劳务输出了。

针对本市劳务人员自主外出很难找到或者容易上当受骗等情况,本市有关政府部门在本市开展了有组织有目的的劳务人员输出。

一 健全网络。建立市、乡(镇)、村(居委会)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的外出务工服务体系。该市劳动保障局、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加强指导和调度;23个乡镇劳动管理站发挥自身优势,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介绍人、娘家人;各村、居委会配置劳务信息员,负责本村、居委会劳务输出的信息和协调工作。

二 组织输出。积极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广州、深圳、东莞、上海等劳务输入地考察用工单位,收集用工信息,洽谈劳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市内劳务人员向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强度较小、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优的企业流动。并加强与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配合管理,对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三 科学培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逐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特别是职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针对这一实际,常宁市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了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截至目前,该市已组织9400人参加了汽车驾驶、电焊工、缝纫工、模具工和电脑、文秘、家政、保安、保洁、保绿培训。

在调查时我了解到常宁市正在打造“全国保安第一县”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市在广州、武汉、防城港等地从事保安的务工人员达73000人,占全市剩余劳力总数的25%,年总收入在7亿元以上。全市保安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在全国颇有盛名。上级有关领导对常宁这一现象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几年来,本市从狠抓培训质量入手,落实培训基地,把好进入门槛关,强化技能培训,不断适应市场需要,真正训练了一批政治强、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放心”保安,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动与公安、教育、民政、财政等单位和各乡镇联系,落实培训基地。按照就近的原则,在各乡镇学校建立了短期培训阵地,全面铺开宣传和培训工作。为了帮助经过培训的保安人员尽快找到就业岗位,近几年该市市

委、市政府几家班子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先士率,经常采取上门、电话、书信、网络、访友、开会等形式为保安人员联系用人单位。市委书记肖长河,市长胡丘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詹国发多次利用到广州、深圳、东莞、长沙、衡阳开会和招商的机会,为保安人员找单位30多个,岗位1000个,落实应聘保安人员1000人。为了让保安人员输得出,稳得住,放心保安,该市创造性地开展劳动维权跟踪服务工作,给每个外出保安人员发放一个《劳动维权跟踪服务证》。维权证对持让人作出了七项劳动维权跟踪服务承诺。

本市这一系列的有关劳务人员输出的措施在本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劳务经济发展形势喜人 我市目前己有外出务工人员14.2万人,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劳务收入贡献大。据市邮政局、信用社、农行三家统计,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共汇回现金4.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去年带回务工现金1.3亿元,实现劳务经济收入5.5亿元,占了常宁国民经济总收入的31.7%。而去年全市的财政收入仅有2亿元,今年劳务收入是去年市财政收入的2.7倍多,实现了发展别人、富裕自己的双赢目标。

第二篇:努力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

努力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努力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

为贯彻落实6月15日全区劳动力输出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提出“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把劳动力输出培育成富民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县实际,摸清我县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的培训现状。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沧源县政府2004年6月18日召开了沧源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议,参加会议有政府分管领导,赵子杰副县长、农业局局长段家峥同志、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邦及县级相关部门妇联、县总工会、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会议传达了地委扩大的会议精神,沧源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劳动培训转移,于6月20日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安排布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并成立了沧源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黄光富(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由农业局局长段家峥同志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邦担任,成员由县妇联、县政府办公室、县总工会、教育局、扶贫办、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由段家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承办统计报表具体业务由农广校万苏云同志负责。

二、摸清家底,明确任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

1、沧源县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占总面积98%,坝区占总面积2%,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贫困县,全县共有93个行政村、804个村民小组、农村总户数有30032户,全县总人口16.6万人,农业总人口134598人,农村劳动力60313人,占总人口的44%。2003年末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6996万元,财政总收入3740万元,人均纯收入793元,农民所得粮4271.6万公斤,人均327公斤,总耕地面积为425945亩,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27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业总产值2003年20009万元。

2、我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

沧源县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以农广校为主,农广校自1996年成立以来,通过职校联合办学开办了中专6个班,其中:脱产师范教育中专一个班51人,已毕业,5个函授中专班、农业会计、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两个班,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身素质,2002年9月农广校积极与省刊授联合大学联办成人高等教育专科,财务会计专业28人,2004年初与省电大联办园艺专科班50人,1999年以来,其招收中专学员159人,已毕业87人,大专学员78人。另一方面是: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对职校在校学生和民族中学初中生培训了400人。

我县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如县妇联、旅游局、文体局等单位部门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县妇联从2001年至今开展家政服务行业,经培训向昆明、临沧等地区输出家政服务人员100人,2002年,沧源县扶贫办培训向省外输出19名电工,再如旅游局、文体局等单位利用民族艺术的特点向农村招收一批批喜爱唱歌跳舞的青壮年进行培训。向省内、外、特区等地输出300人。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2143人,转移就业劳务收入508.1万元,其中:向第二产业转移量为1177人,占转移总数55%;向第三产业转移量为698人,占转移总数的33%;向其它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有268人,占转移总数的12%。

3、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围绕订单抓培训。

首先,县级各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坚持一手抓订单、一手抓培训,加快劳动力培训输出步伐。县级单位和企业驻外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对外“窗口”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为输出劳动力提供服务。其次是坚持以需定训,把18—35岁身体健康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历年来大中专毕业待业青年作为转移培训的重点。充分发挥“临沧保姆”家政服务的优势。积极争取注册品牌,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促进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

4、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劳务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多渠道增加劳动力培训输出的投入,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企业拿一点、社会捐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政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建立专项经费,用于对劳动力培训,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监测服务等奖惩机制。

总之,劳务输出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努力,真抓实干,在政策、思路、措施上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显著效

果。

第三篇:忠义职中劳务培训输出工作汇报

忠义职中劳务品牌培训输出

工作汇报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忠义高级职业中学是一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从2004年起每年承担了雁江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的品牌培训有“川建工”、“川电子”等,04年我校也被授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品牌培训基地,200 年被授予为四川省劳务培训基地。几年来,我们在区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 余人。我们按照区劳务办下达培训任务,重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校培训工作。

(一)、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教材,改善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能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对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5、坚持了“劳务品牌培训”第一节课制度,在继续开设“农民工务工常识”等理论课程基础上,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增开了“艾滋病预防讲座”,并且加强了建筑、计算机等实训课程的教学,突出了学员的技能培养。与此同时,学校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添置了计算机、建筑教学器材,通过优化教学计划,培训教师必须备好课,上好每一堂课,改善培训条件,大大提升了培训能力,使学员培训合格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加大劳务培训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在“劳务品牌培训计划”尚未下达之前,就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校办学实力强大的优势,在全区范围内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各乡、镇公共场所公布张贴我校劳务培训招生简章,学校劳务品牌培训领导工作小组人员进村入户做“劳务培训”招生宣传工作。每年都能按时完成招收学员工作,为后期培训工作做好准备。

(三)、严格项目监管,规范操作程序

我们每期培训班开班时都邀请区劳务办、区财政局领导亲临培训班参加开班仪式,指导我们的工作,为学员点名,宣讲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 “劳务品牌”培训的重要意义,并按“第一节课”制度开班。制作并悬挂了“劳务品牌培训”公示牌,向社会公示了“劳务品牌培训”培训的时间、政府补贴的资金标准和计划培训人数。为切实搞好“劳务品牌培训”项目监管,学校要求组织培训的领导、教师、财务人员等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学校按劳务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学校劳务输出情况及输出现状。

学校对培训合格学员进行再就业安置工作,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近几年我校广开就业渠道,多次到省外考察企业工厂。先后安置学员到广东中山市电子厂、深圳永成劳务公司、成都及资阳的建筑工地等工作。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一)、加大推动力度,千方百计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区外就业

一是学校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代表学校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二是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劳务输出的浓厚环境。学校充分利用培训期间为学员宣讲现目前区外就业的大好前景,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法》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劳务输出的先进典型和重要成果,宣传劳务输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树立外出务工光荣的新思想、新理念

(二)、强化输前培训,提高劳务素质,形成劳动力供给基地

把搞好输前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作为提升劳务输出档次,增强劳务竞争力。

(三)、强化跟踪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使务工人员在外安心工作

跟踪管理,搞好服务是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一是积极为外出劳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及时了解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情况,开展思想教育,配合用工单位开展工作。在外出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和企业,加强组织建设,搞好集中管理,帮助他们就地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三是积极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督促用工单位及时与外出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劳务人员工作和收入稳定。定期走访劳务人员,帮助外出劳务人员与用工单位及时解决劳务纠纷。

(四)、劳务输出制约因素

在看到劳务输出所带来的有利方面的同时,还应看到这项工作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目前,影响和制约劳务输出的主要因素: 一是劳务信息不畅通,与外界劳务市场的联系较少,劳务人员盲目外出的现象大。

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民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外面的钱很好赚,存在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是“大钱赚不了,小钱不想赚”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影响了部分人员的决心。

四是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一技之长,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用工要求。

五是部分乡镇及有关部门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劳务输出工作总体上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劳务输出管理机制与激励措施等。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忠义职中劳动力转移培训正处在发展攻坚阶段,学校将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培训质量,为我区培养合格技术人才,大力推进返乡农民工培训进程,着眼于优质发展,着力于内涵发展,努力开拓,不断探索创新,全面协调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各种内外力量,办好省级劳务示范基地,为地区经济快速和谐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劳务调查报告

东峡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重点在劳务技能培训和引导外出务工上下功夫。劳务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全乡输出劳动力 3543人次,年人均收入按5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1771万元。其中:省内2805人,省外285人,以西石峡乡村为主的“农家乐”餐饮旅游业收入200万元,从业人员达100人,收入达50万元,带动为农家乐餐饮业服务的锅盔馍馍、无公害蔬菜、山野菜、土猪、土鸡、肉兔经营户收入达150万元;石崖庄爆破工50人年收入150万元;全乡运输业50人450万元;建筑业150人年收入270万;服务业50人年收入120万;打零工200人年收入300万;其他收入481万元。劳务输出的行业进一步拓宽,性质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工、装卸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

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焊工、餐饮、爆破工、汽车驾驶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在劳务输出中占相当比例。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民增收仅靠种植业为主的局面。另外,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快,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种、养、加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我乡“农家乐”餐饮业及特色油菜籽种植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务经济中介服务发展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

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政府在组织劳务整体输出工作上渠道狭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3543名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1238人,占总数的48.8%。

三、对策建议

我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5711人,农村劳动力3543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1000人,还有2543个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小富即安的现状,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

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乡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开辟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畜牧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农家乐产业、石崖庄50人的爆破工品牌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5.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外地发达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外出务工者了解各种政策,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为返乡创业人

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留守后方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

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

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

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

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

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

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

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

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矗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

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

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

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

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

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

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

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

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

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

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

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

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

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

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信息服务。

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中的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联系,主动搜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加工整理,通过县乡劳务信息供求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劳务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切实有效的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

二是抓好政策服务。

结合该县实际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小额贷款要优先用于农村劳务输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者缺少前期费用的困难。新办劳务中介机构免除工商注册登记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有关证件降低收费标准,只收工本费。实行和完善劳务输出奖励政策,对已出台的奖励政策坚决兑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是抓好输后服务。

对外出劳务人员加强输后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保护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收益。在农忙期间,各乡镇、村组织义务帮工队,帮助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在外输出的家庭及时搞好收种。县农办、劳保局、司法局等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经常到劳务输出集中地区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病防护、安全保障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

该县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五个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在该县建立县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督查办、农工办等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实绩排出名次通报该县。根据督查考核情况严格奖惩兑现,对该年劳务输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动了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灌南县劳务输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外出务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额已超过50%。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二)坚持市场主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校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下载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宁市向外输出劳务人员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