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

时间:2019-05-12 22: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

第一篇: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中的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联系,主动搜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加工整理,通过县乡劳务信息供求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劳务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切实有效的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二是抓好政策服务。结合该县实际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小额贷款要优先用于农村劳务输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者缺少前期费用的困难。新办劳务中介机构免除工商注册登记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有关证件降低收费标准,只收工本费。实行和完善劳务输出奖励政策,对已出台的奖励政策坚决兑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三是抓好输后服务。对外出劳务人员加强输后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保护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收益。在农忙期间,各乡镇、村组织义务帮工队,帮助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在外输出的家庭及时搞好收种。县农办、劳保局、司法局等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经常到劳务输出集中地区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病防护、安全保障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该县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五个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在该县建立县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督查办、农工办等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实绩排出名次通报该县。根据督查考核情况严格奖惩兑现,对该年劳务输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动了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灌南县劳务输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务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额已超过50%。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二)坚持市场主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

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

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

第三篇: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富民步伐

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

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

第四篇: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精)

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富民步伐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

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

依托工业园区优势,拓展职工增收渠道

一 0九社区七连位于一0九社区以西4公里处,中心团场北大门,号称社区的西大门,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15亩,且绝大多数为中低产田,),集体经济脆弱,百姓不富裕。针对实际情况,连队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致富步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务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12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一0九社区名列前茅,全连劳务输出110人,创收55万元,人均创收5500元,拉动人均增收1544元,并实现了用工单位、劳务人员劳务输出步

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领导重视,敢担风险

连队始终把抓好劳务输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贯穿于经济工作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连队党支部一如即往地真抓实管,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呈现出了职工群众主动找连队给联系活计的良好势头,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刚开始时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连队党支部及班子成员,深入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搞好算帐对比,并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以打工的典型事例让人们看到致富的希望,觉得有前途、有奔头,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体会到眼下唯有发展劳务经济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达成共识后干部抓劳务输出自觉了,通过搞好宣传发动,鼓励职工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派出能人带出去等措施来加快劳务输出

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多动脑筋,找准定位。

连队班子成员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切实找准突破口。一是辟建劳务基地,强化管理。采取依托能人搭桥、主动出击、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等措施建成劳务基地16处。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村里派村委会主任**和“一元钱”村官**,及委托能人**等人对基地加强管理,从而使无技能、无门路、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60余人找到了活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搞好回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村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村干部每年深入老基地进行回访,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人心。并经请示乡党委,在人员较多、相对集中的天津葛沽和唐沽镇建立了两个党员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这些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全村依托基地外输劳动力81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9.1%,创收308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75.1%。可见,有了基地和能人,广大劳务人员站稳了脚,有了底气,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劳务人员有目的流动,减少了盲目性。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村里联系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全村每年都培训三次以上,使广大务工人员基本培训一遍,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出后纷

纷成为用工单位的“抢手货”、“香饽饽”同,时打造了诚实守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品牌,没有出现务工人员“反弹”现象,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有的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农民**对电焊技术有个“小半仙”之称,到大连京广建筑集团后,方知自己的这点技术只是皮毛,回来后参加了培训,再到工地时,成了技术骨干,他感动地说:如果不是村里组织培训,恐怕我早就被老板辞退了,也不能挣上“大钱”。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先掌握一技之长,后走出去闯荡”这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已形成共识。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以情感人,办好实事。

“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生活困难多,挣钱没把握”,这是广大务工人员的感慨和共同问题,因此,唯有用真心搞好动员,用真情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招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确保广大外出人员走得放心,干得安心,用人单位用的舒心。几年来,村里一直主张多为外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村里派专人协助农民工办理外出有效证件,以真情感动农民工。同时,还派人为农民工免费订外出车票,免费派车把农民工送到附近车站,仅此一项村里每年无偿垫付费用2000余元,累计垫付资金10000余元。二是实施了“暖人心工程”。其一,帮助农民转让土地、助耕或代耕。村里每年帮农民转移耕地1200余亩,实现了“一户走出 去,两户有奔头”的目标。村里成立了26个党员助耕队,帮助外出人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2005年,**村前期内涝严重,给春播带来实际困难,许多党员把自己的地先放下,及时帮助没有劳力的务工人员家属排水、抢播,使这些人都把地播在了最佳时期,深受务工人员欢迎。其二,开通了线车。经村里与有关部门协调,开通了到县城的专用线车,把打工人员的子

女送到县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给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去了一块心病。其三,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在“零风险”的前提下,村里牵头帮助农民贷款20余万元,扶持养殖黄牛150头,规模耕种土地1000亩。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广大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

几年来,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经验,新技术,变的更加文明了,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省、市、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我村就劳务输出进行了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这为我们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力争把劳务经济作大作强,为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富民步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一、灌南县概况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

    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富民步伐(1)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调查报告[精选]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调查报告 ——来自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的调研 吴 斌 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县劳务经济发展问题调查 XXX县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96个村、16个居委会,全县6.1万户,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共有......

    发展劳动经济 加快小康步伐

    发展劳动经济 加快小康步伐发展劳动经济 加快小康步伐近年来,XXX闫庙村把发展劳动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小康建设建设的突破口,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村劳务输出400多......

    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程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使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

    发展劳务经济 开创富民之路(大全五篇)

    发展劳务经济 开创富民之路 建设和谐农村——关于桃江县劳务经济发展的调查伍金辉内容摘要:桃江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35元。如何帮助农......

    实施技术技能培训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