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各级各单位、全体农村党员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农民工就业技能竞争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xx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从我乡的实际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劳务输出这一产业,到目前为止,我乡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占全乡劳动力的43%,其中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务工人员达11000人,万余名劳务大军跳出贫困偏远封闭的山乡,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了锻炼。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来,汇入我乡的劳务资金已达7亿多元,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务经济。今年以来,我乡劳务输出模式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金土地》、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和《南方周末》、《山东内参》等分别作了采访报道,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这是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给鹤山乡以极大地鼓舞与鞭策。《南方周末》将我乡劳务输出的做法称为“鹤山模式”。在劳务输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未经过培训、无技术的岗位明显比有技术的岗位工资低,且工种多为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的行业,到工厂后再实行培训的人员,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实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业返乡。农民工技术技能差、整体素质低成为我乡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障碍。因就业技能差的原因,我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发展空间都受到影响,对我乡劳务产业产生较大冲击。从我乡劳务输出的实际看,技术含量低的就业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当前状况下供给充分,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的现实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xx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因此,强化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增强输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全面推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我们国家正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目标任务是: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2006-2010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来看,为加强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已列入各级重要日程,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针对岗前培训这一环节较弱的实际,自2002年以来,我们鹤山乡逐步加强了对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农技校这个主阵地作用,采取了“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的办法,增强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推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可以说,加强技能培训是形成我乡劳务输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乡运作情况和外地一些先进经验,推动劳动力技术培训促进转移应着力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抓好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好本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形成了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纽带,以农技校为主阵地,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的技术技能培训格局。二是明确技术技能培训的原则和目标。原则即:以富民强乡为目标,按照“以实用技术促农业结构调整,以岗前培训促劳动力转移”的原则,以农技校为主线,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技能培训,转变农民的生产和创业观念,促进劳动力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推进有条件的劳动力转移,努力提高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围绕上述原则,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为:以50岁以下初、高中毕业生及其它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分期分批逐年培训,用3至5年的时间,力争经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总数的70%以上,每人至少掌握2至3门农村实用技术,最终达到全员培训,经培训外出劳动力占外出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0%以上,每人至少能熟练掌握1至2门务工技术,逐步达到“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的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广播、宣传栏、散发宣
第二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各级各单位、全体农村党员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农民工就业技能竞争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务院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从我乡的实际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劳务输出这一产业,到目前为止,我乡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占全乡劳动力的43%,其中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务工人员达11000人,万余名劳务大军跳出贫困偏远封闭的山乡,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了锻炼。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来,汇入我乡的劳务资金已达7亿多元,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务经济。今年以来,我乡劳务输出模式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金土地》、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和《南方周末》、《山东内参》等分别作了采访报道,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这是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给鹤山乡以极大地鼓舞与鞭策。《南方周末》将我乡劳务输出的做法称为“鹤山模式”。在劳务输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未经过培训、无技术的岗位明显比有技术的岗位工资低,且工种多为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的行业,到工厂后再实行培训的人员,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实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业返乡。农民工技术技能差、整体素质低成为我乡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障碍。因就业技能差的原因,我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发展空间都受到影响,对我乡劳务产业产生较大冲击。从我乡劳务输出的实际看,技术含量低的就业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当前状况下供给充分,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的现实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因此,强化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增强输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全面推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我们国家正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目标任务是: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2006-2010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来看,为加强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已列入各级重要日程,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针对岗前培训这一环节较弱的实际,自2002年以来,我们鹤山乡逐步加强了对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农技校这个主阵地作用,采取了“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的办法,增强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推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可以说,加强技能培训是形成我乡劳务输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乡运作情况和外地一些先进经验,推动劳动力技术培训促进转移应着力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抓好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好本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形成了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纽带,以农技校为主阵地,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的技术技能培训格局。二是明确技术技能培训的原则和目标。原则即:以富民强乡为目标,按照“以实用技术促农业结构调整,以岗前培训促劳动力转移”的原则,以农技校为主线,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技能培训,转变农民的生产和创业观念,促进劳动力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推进有条件的劳动力转移,努力提高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围绕上述原则,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为:以50岁以下初、高中毕业生及其它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分期分批逐年培训,用3至5年的时间,力争经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总数的70%以上,每人至少掌握2至3门农村实用技术,最
终达到全员培训,经培训外出劳动力占外出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0%以上,每人至少能熟练掌握1至2门务工技术,逐步达到“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的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广播、宣传栏、散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宣传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鼓励广大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身怀一技之长闯天下。全体党员都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出了一个 “ 依靠技术闯天下 ” 的浓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报道农民工培训的方针、政策、渠道、信息和各地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经验及做法,宣传先进典型。各培训机构也要认识到,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是抓住机遇、提升形象、促进自身发展壮大的重大举措,充分利用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调动、吸引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四是强化培训。乡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网络优势,根据主要输出的企业及有关工种,制订针对性强的外出务工培训方案,实行定向、定单技能培训。乡农技校要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自己可以开展的培训自行组织开展,有些技能培训能力达不到的,与县职介中心或企业联合办学。自2003年开始,我乡举办服装中专班,聘请了胜芳服装企业技术人员教授专业知识。首批学员已被集体送入江苏吴江胜华制衣有限公司工作。他们在实习期间每人每天收入高的达到30元以上。农技校依据市场要求,采用长班、短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长班学制2年,短班学制3至6个月,培训学员全部由学校推荐安置,并负责学员的长期管理,走出了一条培训输出一体化的路子,2年来共培训人员1800人,全部得到安置。五是多元化办校推进岗前培训。在实施输出农民工岗前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实行校企联合的办法,走“订单”培训的路子,确保农民工培训后的就业安置。如胜芳服装有限公司是我乡的一家合资企业,与乡农技校合作后,所培养的学员不仅为胜芳服装所用,很多学员也输送到了南方企业。有的学员不等培训结束,工厂就急着要人,农技校成了企业的“香饽饽”。我们在办好乡农技校的同时,放开了办学市场,鼓励企业来我乡举办岗前培训班。先后成立了胜芳服装技校、汶河服装技校、申洲服装技校三家技能培训学校,长期从事纺织和服装加工人员的培训,年培训技术工人达上千人。技能培训造就了大批“蓝领”工人,也受到了用工企业的好评。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他们适应岗位快,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各种技术工种的要求。过去,我们输出的工人进厂后,前3个月为学习阶段,只发生活费,领不到工资,而现在输出的工人,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进厂后,就能享受到与技术工人同样的待遇。同时,各种速成技能培训班的成立,大大提高了外出务工者的竞争力。持证人员在选择企业时,月工资低于800元的均不予考虑。在行业分布上,前些年全乡农民工一半以上从事建筑业,而现在已有70%以上进入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制造等10余个对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行业。
三、构建全员培训强大声势,加快农村劳动力在乡内实现转型在面向劳务输出需要开展培训的同时,要注重加强面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开展培训,并把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服务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技术技能培训的实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实现农民由粗放型种养向技术型发展成功转型。一是以农技校为主阵地,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对象是农民,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既要组织农民参加学习,又要顾及他们自家的生产,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有较大的限制,不可能安下心来长时间做板凳学习。农技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广大农民需求为重点,按照实用高效的原则,积极实施针对性强的培训。在教学形式上,要力求务实多样。一是长短班结合,农闲时办长班,农忙时结合生产技术环节办短班。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讲课与观看相结合。四是讲解与专业户介绍相结合。五是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如与农民生产密切相关的畜牧养殖、种植业等农业技术,要长时间、滚动式办班,组织农民轮流学习技术。对于涉及范围小,针对性强的技术,则以短班的形式组织学习,专人讲解,并上门做技术指导。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科技推广强大氛围。农口部门负责实施一项主导产业,推广一项主导实用技术,培植一个科技示范点的三个一工程,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区域化布局,对于各项产业的发展,成立专门的工作组,以业务相关联的部门为基础,抽调精干力量共同组成,抓好项目的运作实施,特别是技术的推广应用,保持每个项目旺盛的生命力。要加强与科技部门合作,聘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聘请技术员住在乡村现场指导,解除农民因技术因素不敢调整的后顾之忧。广大农村党员要自觉学习农业种养技术,不断提高奔康致富的本领,为农业技术技能推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总之,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切实落实“三上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远。广大党员要大力探索拓宽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新路,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把鹤山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00四年八月
实施技术技能培训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拓宽渠道注重实效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拓宽渠道注重实效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近年来,绥滨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强化指导与服务,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呈现出集中组织、科学管理、有序流动、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0年至2002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5530人,实现收入4,660万元。其中,2002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678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8%,实现收入1,987.3万元,每个农业人口增加收入230元。现在劳动力转移人数每年以8.2%的速度递增。为了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思想基础
为了使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劳务输出由少数人的自发行为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由单纯的领导干部亲自抓变为各级干部自觉管。一是抓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电视台对劳务输出进行宣传报道,开展劳务输出宣传月活动,利用宣传车、宣传单、板报、图片等尽先广泛的宣传,引导农民走出土地,转移劳动力。二是抓思想解放。通过下乡入户、说服教育,帮助农
1民进行算帐对比,开拓思想,让农民树立“固守田园一线天,出去创业天地宽”的意识,消除了群众的疑虑,有效的调动劳动力转移的自觉性。三是抓典型促动。我们通过在每年年 初的农村会上、年终总结会上及各种相关的活动上,进行典型宣传。用过去“打工仔”,今日“小老板”的事例,使农民心理受到了触动,促进劳动力转移,发挥农民的自觉意识,加快劳动力的转移。
二、加强领导、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组织基础
为了切实抓好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了领导组织,加大了领导力度,采取了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一是成立了领导组织。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委、工商、税务、建设、劳动、土地、乡企、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同时,乡村两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领导体系,做到层层有组织、事事有人抓。二是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绥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考核管理和农村经济工作考核管理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建立检查考核办法。每年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单位、领导干部评优评模的依据,同时实行劳动力转移一
票否决制度。四是加强组织协调。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各乡、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部署工作任务,分解任务目标,强化了组织帮助转移劳动力的工作力度。
三、拓宽渠道,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动力源泉
我们通过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的转移方式,切实拓宽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在就地转移上,一是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使城镇面貌有所改观,品位有所提高,并有效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几年来,有近1000人转移到小城镇,从事工商运建服等行业,有力地拉动了劳动力转移。二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鼓励、扶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其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来抓。全县仅个体商店、油坊、粉坊、豆腐坊、农用运输等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达上千人。三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劳动力。几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年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仅2002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00多人。在异地转移上,一是加快向大中城市转移步伐。几年来,我县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现在我县到国外和其他城市长期务工经商的农民有500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二是加快了土地异地开发的进程。2002年通过异地开发,提高了规模种植水平,转移劳动力1100多人,形成种田大户570户,面积为20.5万亩(按每户300亩统计)。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强化服务,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保障
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强化服务上。
(一)加强信息服务。信息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工作。县政府确定了专门的信息服务组织,专门负责外埠劳务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增强了同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联系和劳务协作;乡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员,定期向村屯和农民发布、传递信息。同时,还定期的召开“全县农业信息发布会”,为农民广开就业渠道。仅2002年发布有关信息300多个,因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应用而使300多人进行了劳动力转移,收到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知识培训。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提高素质作为劳动力转移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县乡培训基地,技术学校等,对农民进行多种技术培训、法律知识培训。2002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200多次、电视讲座10讲,发放各种资料3万多份,受训农民达5万多人次,使广大农民增强了就业本领。通过法律部门为农民开
办的法律知识讲座5期,增强了农民的法律知识,提高了农民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坚持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和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合。二是改善户籍管理政策。对外出农民未办理户口迁出的,户口一律保留,单独管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转移劳动力的户口注销。三是实行保留宅基地和返乡重新申请建房用地政策。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对进城创业的农民在工商、税收子女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平等对待。宽松的环境,使全县农村劳动力了转移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四篇:抓好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抓好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刘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隆回这样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来说,要实现小康,关键的问题是农民就业、农业增收。面对新形势,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抓好阳光工程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和谐隆回。
一、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2008年隆回县总人口110万,耕地78万亩,其中农业人口98万,农村劳动力50.83万个。按劳均耕作5亩标准计算,我县仅需农业劳动力15.6万个。2008年我县外出务工劳动力24.3万个,尚有10.93万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外出务工24.3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8万人,占23.9%;初中文化程度10.9万人,占44.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7.6万人,占31.3%。具有一门以上专业技术的务工人员8.7万,占35.8%。
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大中城市,从事职业主要有建筑、机械、电子、驾驶、缝纫、服务等,另有黑龙江、西藏等地矿业开采。另外,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一大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开阔了
视野,提高了就业本领和技能,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数量明显增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任重而道远。全县尚有10.93万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会增多。
异地转移多。尽管本县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但毕竟容量有限,同时本县国有经济和工业经济比较薄弱,致使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少。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外出务工主要是低技术活。
待遇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型劳动力月收入1200元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月收入800—1200元,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体力型劳动力月收入800元以下。
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依靠血缘、地缘、人际关系圈介绍,缺乏有序流转,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
二、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隆回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免费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2004年—2008年共完成培训任务9800人,实现转移就业8427人,转移就业率86%。阳光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打造了隆回劳务品牌,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道路。据我县阳光办初步统计,全县参训农民外出务工月增加工资收入300元以上。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百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阳光工程补助标准。
从2004年开始的阳光工程培训,人平补助标准200元—400元,相较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补助标准偏低,只能进行短期培训,难以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适应农民提高技能的需求,难以向技术含量高的中长期培训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阳光工程的投入,提高阳光工程补助标准,确保培训质量提高。
(二)、延长培训时间,增加阳光工程的技术含量。
培训时间是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培训时间越长,技术含量越高,就业效果越好,工资收入越高。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参加中长期培训,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就业的稳定性,要积极引导培训学校,加大中长期培训工作的力度。
(三)、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加强阳光工程质量考核。培训质量是阳光工程的生命线。要加大培训质量考核力度,实现培训质量考核的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是考核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创造条件,为受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四)、做好引导性培训,确保培训内容准确规范。
开展引导性培训,适应农民转移就业的要求,是阳光工程的特色,对于拓宽农民的知识面,提高转移就业后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严格落实引导性培训计划,保证引导性培训不打折扣,确保培训质量。
(五)、强化项目监管,狠抓制度建设和落实。
加强项目实施监管,是保证阳光工程实施效果和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要认真抓好阳光工程管理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制度、台帐制度、月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等五项制度。通过项目监管,让阳光工程做到政府放心,社会认可,农民欢迎。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这一机遇,依托全县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贴近农民的原则,加快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培训一次,使他们掌握一门以上专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规范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
我县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25所,年培训能力3.2万人。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速职业培训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设施建设,提升他们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职业
培训学校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完善目标考核与奖惩机制,督促职业培训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因人因材施教,注重抓好实践操作,确保学员一学就会。
(二)、强化县乡政府及职能职门的责任。
首先要加大宣传服务力度,转变农民就业观念,调动他们学技术的积极性,将学好技术好致富作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县乡政府及职能部门政绩考核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再次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在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扶持的同时,县乡两级要安排好财政配套扶持资金。同时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增劳动力的培训,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县教育局对高中、初中毕业生,应安排一定课时讲授劳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外出务工知识,引导未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不要急于外出务工,而是坚持先培训后就业。
(三)、突出抓好转移就业服务。
县乡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劳务信息服务,突出抓好转移就业服务。对主要输出地用工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就业岗位、用工类型、薪资待遇等情况,定期发布,使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用工信息,定向转移,减少盲目流动。建好农民工跨地区
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订单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体察农民工的疾苦,定期到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开展转移就业服务。在我县务工人员较多的珠三角,劳动就业部门应设立劳动服务站,总工会探索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协会,司法部门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职业培训学校要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对口培训等形式,利用厂校联办、校友网络、上门推介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专门成立就业安置办,专人负责学员转移就业,确保学员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对学员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实行学员再学习、再深造减(免)费方式,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能力和水平。
(四)、改善就业环境。
取消各种面向农民工不合理收费,废除各种限制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加强对劳务市场和民办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给农民工平等的国民待遇,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作者刘健系隆回县农业局副主任科员
第五篇: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黑龙滩镇党委副书记:吴明华
国务院召开这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分重要,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执行。
一、提高对贫困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因此,扶贫开发工作要在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注重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首先,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据统计,在592个重点县连续两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中,有46%的户人均耕地不足1.0亩,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大幅度增加收入。而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只要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可能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将劣势变为优势。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转移劳动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长远之策。
其次,大力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贫困地区,要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数量。但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转移需要。据统计,2003年592个重点县的剩余劳动力中,16.5%是文盲或半文盲,38.5%是小学程度,加上身体和年龄方面的限制,有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贫困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我国加工业的竞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有深远意义。贫困地区的扶贫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落实。
二、继续坚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
近年来,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制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打算,制定规划。各级扶贫部门结合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清了贫困人口劳动力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5年至2010年的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网络。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我办在各省区市认定了30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同时,各省区市分批认定了184个省级示范基地,大部分扶贫工作重点县也确定了县级示范基地,形成了覆盖贫困地区的培训网络。据统计,这些示范基地中,约50%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三)多方筹措资金,并抓好管理使用。目前,全国直接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财政扶贫资金已达8亿元左右。河南、湖北、山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投入都有4000多万元。专门用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培训转移。
(四)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级培训基地按照劳动力市场需要,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如:地处贫困地
区的山西白文职业技校与省劳动厅驻北京劳务管理处、苏州市汇思人力资源公司等中介机构密切合作,考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用工市场,与32家用人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由于符合市场需求,该校培训的近3000名贫困劳动力95%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提供信息,跟踪服务。为维护贫困劳动力就业后的权益,各地扶贫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河南省各级扶贫部门与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加强配合,在洛阳召开了河南省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签约65.8万人。同时,河南省扶贫部门在劳动力输出比较集中的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办事处和服务中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贫困地区共培训了近300万贫困劳动力,其中90%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三、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地区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尚有1300万左右待转移。“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以下几项政策措施:
(一)瞄准目标,提高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针对性。我们将结合摸底调查工作,对可培训转移的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对符合接受职业教育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与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培训转移的计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从明年开始,要求各地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资金要占到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10%以上,总量达到15亿元。
(三)整合资源,形成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合力。目前,我办已与全国工商联签订了包括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在内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培训促进转移工作的通知,与教育部就加快扶贫工作达成了一致意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逐步建立起集培训、转移和维权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四)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我办在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将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对贫困户中愿意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除享受常规800-1000元培训补助外,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在认定贫困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时,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工作步伐,实现扶贫工作与职业教育工作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