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石油财字〔2004〕271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股份公司)加油站(含油库等经营网点,下同)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石油财字〔2001〕21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加油站资金是加油站的油品以及非油品营业款(下称营业款)、加油站备用金等。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所属地区分(子)公司(以下称地区公司)的资产型加油站资金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地区公司对加油站资金安全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行政负责人对地区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地区公司总会计师(或分管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对地区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加油站站长和相关人员负直接责任。
第二章账户的管理
第五条加油站和县级经营部原则上不单独设立收、支账户,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开设账户的,必须报经股份公司财务部批准,并按批准的账户收支范围严格管理。
第六条银行账户原则上以对公名义开立。因当地无银行对公服务网点确需开立储蓄存款账户的,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操作程序,将卡、存折和密码分开保管,做到存、取款项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到场才能办理。
第七条加油站在开设账户时(含储蓄所办理的对公业务),必须与开户银行签订相关协议。收入账户需明确规定账户资金按指定路径向上级划拨,不得提现和用于其他支付。
第八条单独开设账户的加油站或县级经营部,要按照规定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和使用。必须每日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要建立现金日记账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如果出现未达账项,要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第三章营业现金的管理
第九条加油站必须设立收银员(或出纳员)岗位,负责当日资金的收集、整理。
第十条对直接收款加油员收取的营业现金实行限额管理(原则上白天500元,晚上300元),超过限额时要及时交到收银员处,具体限额由各销售公司核定。
第十一条加油员对收取的现金自辨真伪,在转交给收银员时,若发现假币,由加油员负责赔偿。
第十二条加油站要建立现金交接制度。各班加油员以及收银员在进行营业款的交接时,要当场签字确认,由加油站站长(或指定人员)负责监督。每班交接时,将当班收取的款项与销售日报表(或班报表)核对一致。
第十三条收银员负责保险柜的管理,保险柜仅用于保管加油站的现金、支票、银行汇票等营业款项,不得白条抵库。
第十四条营业过程中若进行款项盘点需由收银员和加油站负责人(或指定人员)两人以上同时在场,并及时填好盘点报告签字确认,注明时间、盘点人等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为确保资金安全,未实行银行上门收款的加油站,各销售公司必须落实取送营业款的方式和措施,制定严格的现金保管规程,明确责任人。
对当日收取的营业款,必须及时存入银行。营业款缴存银行时,若发现短款或假币,由有关收银员负责赔偿。因非银行营业时间无法送存银行的,要及时存入保险柜内妥善保管。
第十六条营业款的送存必须由站长(或指定人员)和收银员两人以上完成。送款要尽量做到无固定时间,对内、对外均严格保密。
第四章备用金管理
第十七条为满足工作需要,各销售公司可对加油站建立备用金制度(原则上不得超过3000元),用于日常零星支出,具体金额由各销售公司核定。
第十八条加油站需指定专人管理备用金,不得将备用金与营业款混放。
第十九条加油站负责人应加强对备用金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备用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五章上门收款管理
第二十条需要银行提供上门收款服务的加油站,必须与收款银行签订“上门收款服务协议”,明确相关收款流程。
第二十一条在与银行上门收款工作人员进行款项交接时,必须对收款人员的身份进行确认,若有疑问要及时与收款银行联系。在实际操作中,收银员将款项清点、整理、封包,待确认收款人员身份后方可将款项缴存,并做好交接记录,由银行工作人员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在银行工作人员清点款项时,除收银员和指定人员外,应避免现场有其他人员,以保证资金的安全。
第六章安 全 设 施
第二十三条加油站必须配备投币式保险柜,并制定相关的投放制度,投币式保险柜须嵌入墙壁内或固定地下。
第二十四条保险柜钥匙和密码必须分开保管。保险柜密码要定期更换,至少要每月更换一次。
第二十五条对于日销量在10吨以上的加油站,应配备摄像镜头以及与110联网的报警系统。
第二十六条为减少收取假钞风险,加油站必须配备验钞设施。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各地区公司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定期(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所属加油站现金运行程序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责任人,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财务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石油财字〔2002〕11号)进行处罚。
控股公司的加油站应原则执行本办法,参股公司的加油站管理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规定;特许经营的加油站参照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股份公司财务部负责解释。股份公司以前下发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发文日期:2004年11月23日)
第二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石油财字〔2004〕27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股份公司)加油站(含油库等经营网点,下同)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石油财字〔2001〕21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加油站资金是加油站的油品以及非油品营业款(下称营业款)、加油站备用金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所属地区分(子)公司(以下称地区公司)的资产型加油站资金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地区公司对加油站资金安全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行政负责人对地区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地区公司总会计师(或分管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对地区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加油站站长和相关人员负直接责任。
第二章
账户的管理
第五条
加油站和县级经营部原则上不单独设立收、支账户,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开设账户的,必须报经股份公司财务部批准,并按批准的账户收支范围严格管理。
第六条
银行账户原则上以对公名义开立。因当地无银行对公服务网点确需开立储蓄存款账户的,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操作程序,将卡、存折和密码分开保管,做到存、取款项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到场才能办理。
第七条
加油站在开设账户时(含储蓄所办理的对公业务),必须与开户银行签订相关协议。收入账户需明确规定账户资金按指定路径向上级划拨,不得提现和用于其他支付。
第八条
单独开设账户的加油站或县级经营部,要按照规定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和使用。必须每日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要建立现金日记账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如果出现未达账项,要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第三章
营业现金的管理
第九条
加油站必须设立收银员(或出纳员)岗位,负责当日资金的收集、整理。第十条
对直接收款加油员收取的营业现金实行限额管理(原则上白天500元,晚上300元),超过限额时要及时交到收银员处,具体限额由各销售公司核定。
第十一条
加油员对收取的现金自辨真伪,在转交给收银员时,若发现假币,由加油员负责赔偿。
第十二条
加油站要建立现金交接制度。各班加油员以及收银员在进行营业款的交接时,要当场签字确认,由加油站站长(或指定人员)负责监督。每班交接时,将当班收取的款项与销售日报表(或班报表)核对一致。
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
收银员负责保险柜的管理,保险柜仅用于保管加油站的现金、支票、银行汇票等营业款项,不得白条抵库。
第十四条
营业过程中若进行款项盘点需由收银员和加油站负责人(或指定人员)两人以上同时在场,并及时填好盘点报告签字确认,注明时间、盘点人等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为确保资金安全,未实行银行上门收款的加油站,各销售公司必须落实取送营业款的方式和措施,制定严格的现金保管规程,明确责任人。
对当日收取的营业款,必须及时存入银行。营业款缴存银行时,若发现短款或假币,由有关收银员负责赔偿。因非银行营业时间无法送存银行的,要及时存入保险柜内妥善保管。
第十六条
营业款的送存必须由站长(或指定人员)和收银员两人以上完成。送款要尽量做到无固定时间,对内、对外均严格保密。
第四章
备用金管理
第十七条
为满足工作需要,各销售公司可对加油站建立备用金制度(原则上不得超过3000元),用于日常零星支出,具体金额由各销售公司核定。
第十八条
加油站需指定专人管理备用金,不得将备用金与营业款混放。第十九条
加油站负责人应加强对备用金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备用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五章
上门收款管理
第二十条
需要银行提供上门收款服务的加油站,必须与收款银行签订“上门收款服务协议”,明确相关收款流程。
第二十一条
在与银行上门收款工作人员进行款项交接时,必须对收款人员的身份进行确认,若有疑问要及时与收款银行联系。在实际操作中,收银员将款项清点、整理、封包,待确认收款人员身份后方可将款项缴存,并做好交接记录,由银行工作人员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在银行工作人员清点款项时,除收银员和指定人员外,应避免现场有其他人员,以保证资金的安全。
第六章
安 全 设 施
第二十三条
加油站必须配备投币式保险柜,并制定相关的投放制度,投币式保险柜须嵌入墙壁内或固定地下。
第二十四条
保险柜钥匙和密码必须分开保管。保险柜密码要定期更换,至少要每月更换一次。
第二十五条
对于日销量在10吨以上的加油站,应配备摄像镜头以及与110联网的报警系统。
第二十六条
为减少收取假钞风险,加油站必须配备验钞设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各地区公司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定期(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所属加油站现金运行程序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责任人,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财务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石油财字〔2002〕11号)进行处罚。
加油站资金管理办法
控股公司的加油站应原则执行本办法,参股公司的加油站管理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规定;特许经营的加油站参照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财务部负责解释。股份公司以前下发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发文日期:2004年11月23日)
第三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企业财产安全,提升企业的火灾风险防控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总部、专业分公司及其独资子公司、地区分公司(以下统称地区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的控股公司通过法定程序实施本办法。第三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原则,实行股份公司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员工共同参与、火灾风险分级防控、应急救援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有关消防安全的制度、标准和规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好火灾预防、专职(志愿)消防队伍建设和灭火救援等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设置满足企业消防安全实际需要的有关组织机构,建立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六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对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组织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消防演练;
(七)依据消防法建立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专(兼)职消防队伍和岗位志愿消防队;
(八)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股份公司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七条
股份公司、专业分公司及地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分管业务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所管辖业务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
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是股份公司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国家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负责重点工程项目消防设施“三同时”监督,组织制(修)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组织消防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负责企业专职消防队专业化建设监督指导及区域联防协调工作,参与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和调查工作,组织推动消防安全科研与新技术推广工作。
第九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明确本单位的消防安全主管部门。消防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组织制(修)订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应急救援演练,负责新改扩建项目消防设施“三同时”、火灾隐患治理和工业动火安全的监督,指导专(兼)职消防队和岗位志愿消防队建设,参与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十条
依据消防法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伍的地区公司,必须建立专职消防队伍。专职消防队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所在地区公司及区域内股份公司所属其他单位(以下简称责任区)的火灾扑
救、抢险救援、现场监护及消防安全监督等工作。
专职消防队应当在地区公司消防安全监督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企业新改扩建项目消防设施“三同时”、在用消防设施和装备管理、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参与火灾调查处理。专职消防队也可以接受责任区股份公司其他单位的委托,对其前述消防安全监督工作进行指导。
第十一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建立满足火灾预防和初期火灾处置实际需求的岗位志愿消防队,负责本岗位火灾预防和初期火灾处置,以及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协调配合工作。
各地区公司应当定期组织对岗位志愿消防队进行消防理论知识培训和消防应急救援技能训练,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设有专职消防队或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地区公司,应当定期组织岗位志愿消防队与专职消防队或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合演练。
第十二条
下列未设立专职消防队的场所的灭火救援或现场监护业务,可就近依托所在区域股份公司所属专职消防队,也可就近依托公安消防部队或股份公司以外的专职消防队:
(一)行车距离不超过2.5公里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或设施的灭火救援;
(二)固定消防设施完善且行车距离不超过30公里(或行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的油(气)田站(场)或管道石油库的灭 — 6 —
火救援;
(三)固定消防设施完善且行车距离不超过20公里(或行车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除第(一)、(二)款以外其他油库的灭火救援;
(四)行车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和销售设施的现场监护。
第十三条
消防业务的需求单位应当与所在区域专职消防队的地区公司签订消防服务协议,消防服务协议应当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服务程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费用。消防业务需求单位应当及时向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报备已签订的消防服务协议。
需专职消防队派驻队伍驻勤的,消防业务需求单位应当按国家、股份公司的有关标准向驻勤队伍提供执勤、训练的基础设施,配备相应的消防车辆及其他消防装备,并承担派驻队伍的运行费用。
不需专职消防队派驻队伍驻勤的,依托消防队日常执勤备战所需的经费由其所在地区公司承担,灭火救援、现场监护等发生的灭火剂消耗、油料消耗、过路过桥费、人员食宿费等由消防业务需求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设立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报审并依法开展消防技术服务工作。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竣工验收提供图纸审查、安全评估、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资格,按照法律、— 7 —
行政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执业准则提供消防技术服务,并对出具的审查、评估、检验、检测意见负责。
第十五条
股份公司按区域设立相应的消防联防组织,消防联防组组长单位由各联防区成员单位轮流担任。
各联防区应当建立灭火救援增援的协调指挥程序和增援预案,各联防成员单位接到增援求援信号后应当及时派出增援力量。各联防区的组长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增援桌面演练,以及灭火救援战例与技术、消防监督和队伍管理等交流活动。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十六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以及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本单位的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企业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应当调整、完善;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
第十七条
各地区公司的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负责。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七个工作日内,— 8 —
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抽查。
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公安部《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施工。
第十九条
依法应当进行消防验收的建设工程,未经消防验收或者消防验收不合格的,禁止投入使用;其他建设工程经依法抽查不合格的,应当停止使用。
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验收。其他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验收后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抽查。
第二十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选用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等级的消防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合格的消防产品和满足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和人员,严格遵循国家消防法规以及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有关工程建设的消防技术标准要求,保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实行工程监理的建设工
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施工质量一并委托监理。
第二十二条
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消防法规及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编制符合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不得违反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设计;设计选用的消防产品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应当注明规格、性能等技术指标,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标准。
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实施情况签字确认。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以及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者备案的消防设计文件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消防设计进行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应当查验消防产品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的质量,使用合格产品,保证消防施工质量。
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培训,落实动火、用电、易燃可燃材料等消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在建工程竣工验收前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和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等完好有效。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以及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者备案的消防设计文件实施工程监理;应当在消防产品和具有 — 10 —
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的施工、安装前,核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不得同意使用或者安装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对建设工程消防施工质量签字确认。
第二十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或者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建立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当依据火灾风险的大小实行地区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三级管理。下列场所应当作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一)所属的炼化关键生产装置、油(气)装卸设施、大型油(气)站(库)、天然气集输和处理等易燃易爆高危场所;
(二)所属商(市)场、医院、学校、宾馆、饭店、体育场(馆)、影(剧)院、会堂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所属民用燃气系统的调压站、计量站等;
(四)所属高层建筑与公共地下建筑设施;
(五)其他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场所。
第二十七条
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常规消防安全检查、消防专项检查和防火巡查等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消防安全检查的责
任人、内容和频次等,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地区公司应当每半年、二级单位每月、车间(站、队)每周、班组每班至少对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常规消防安全检查。炼化生产装置、油(气)站(库)、天然气处理厂等易燃易爆高危场所的防火巡查应当结合巡回检查进行。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应当至少每二小时进行一次防火巡查。医院、养老院、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应当加强夜间防火巡查。
第二十八条 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有关消防技术标准。
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位置,并符合防火防爆要求。不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消防技术标准或防爆要求的应当限期整改。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得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应当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并进行封闭式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必须执行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并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产品说明书中,应当注明产品的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数据和防火防爆注意事项等。独立包装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应当贴附危险品标签。
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第三十条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内,禁止使用或携带火种或者能够产生火花的电器等物品。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或有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等物品时,应当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可靠的消防安全措施。
第三十一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工业动火许可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工业动火的分级标准、管理职责、审批程序及安全措施等。动火作业应当取得作业许可证审批手续并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实施。动火作业的批准人、作业人和监护人,应当经过动火相关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的专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审批和从事动火作业。
第三十二条 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的设置必须符合有关消防安全规定,并按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保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完整,禁止锁闭、遮挡安全出口,占用、阻塞疏散和消防车通道;
(二)应保持消防设施及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完好,禁止擅自停用、挪用、遮挡、损坏、拆除、埋压或圈占;
(三)电气设备的安装、电气线路的敷设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并安装安全保护装置,禁止擅自拉接临时电线;
(四)应建立使用管理制度,禁止超员使用,禁止违规使用明火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五)应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消防和应急专业技能培训及消
防应急疏散演练。
第三十三条
举办大型群众性集会活动,承办单位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分工,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保持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配置齐全、完好有效,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消防车通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三十四条
关键生产装置开(停)车与紧急抢修、火灾风险较高的工业动火、生产装置消防水中断、举办大型群众性集会活动以及其他有可能发生火灾或人员伤亡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安排消防车进行现场监护。承担现场监护任务的消防队应当与责任区属地单位共同对现场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编制现场监护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建立现场监护记录。
第三十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消防产品的准入制度,加强消防产品的采购、施工安装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使用的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及股份公司标准。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以及应依法取得而未取得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新研制的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技术鉴定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六条
各地区公司使用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 — 14 —
不燃、难燃材料。
第三十七条
各地区公司使用的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等产品,应当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必须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三十八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消防设施、器材的检查、测试,确保消防设施、装备和器材的完好。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第三十九条
各地区公司负责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保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等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时,有关单位必须事先通知消防主管部门及专职消防队,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消防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对员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消防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四十一条
地区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与操作人员等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的
专门培训,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与操作人员还应当持证上岗。地区公司应当对新上岗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第四十二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或活动期间,应当通过张贴图画、广播、闭路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常识。学校、幼儿园应当通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幼儿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第四章
专职消防队管理
第四十三条
专职消防队伍的设立与消防站的建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纳入股份公司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统一规划。
新改扩建项目需新增设消防站的,应纳入项目整体建设方案,并在可研论证阶段报经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组织论证后方可实施。可就近依托或委托现有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应当将其灭火救援和现场监护任务就近依托或委托现有专职消防队。
第四十四条
专职消防队所在地区公司应当按照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根据职能配置、工作量、轮班形式等因素,确定专职消防队的建制、级别、编制和领导职数,并按管理权限报批。
第四十五条 专职消防队的人员应当从热爱消防工作、身体健康的人员中选用,并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专职消防队中队以上 — 16 —
(含中队)指挥人员应当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消防工作经验的人员中优先聘用。消防车驾驶员应当取得企业内部准驾许可,消防车的操作人员应当经过所操作车型的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六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业务训练管理制度,明确业务训练的职责分工、对象内容、组织实施、考核评定、教育训练档案以及奖惩等管理要求。
各专职消防队应当依据责任区灭火救援的实际需求,制定并落实包括基础理论培训、责任区熟悉培训、个人体能与技能训练、战斗编成训练、现场演练等内容的业务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应当明确参加训练的人员、时间、科目及考核标准。指挥员每年的脱产培训不应少于40学时,战斗员每年的业务培训不应少于640学时,新上岗消防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应少于3个月。
第四十七条
专职消防队人员应当享受所在地区公司生产一线员工相应的薪酬、福利待遇。所在地区公司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为专职消防人员办理相关保险。
第四十八条
消防站的消防车库、通信室、执勤室、办公室、训练塔(场)、烘干室、消防器材库等业务用房,以及会议室、食堂、浴室、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有关建设标准要求,并应当满足消防队伍的执勤战备需要。
第四十九条
专职消防队所在地区公司应当依据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标准,结合执勤战备与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 17 —
为专职消防队配备相应的消防车及其他灭火救援装备,为消防员配齐制式服装、作训服和灭火救援防护装具。
第五十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执勤战斗装备管理制度,明确消防装备与器材的配备、使用、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管理要求。专职消防队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消防车操作规程。消防车(艇)不得用于与执勤训练、火灾扑救、抢险救援、现场监护等无关的活动。
第五十一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战备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执勤人员的职责任务,以及战备值班、战备检查、战备教育和等级战备等相关管理要求。各专职消防队应当建立健全执勤战斗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并定期演练、评估和及时完善。
第五十二条
专职消防队应当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实行24小时不间断战备执勤制和执勤队长负责制。执勤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专职消防队应当把执勤人员、执勤车辆与装备、灭火剂及通信设施等运行状况作为交接班的主要内容。如正在交接班时接到紧急出动命令,应当由交班人员率先执行出动任务。
第五十三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正规化建设管理制度。各专职消防队应当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加强队伍内务、营区卫生以及消防指战员的着装、仪容、举止、礼仪等管理。
第五十四条
各地区公司的专职消防队应当以责任区内各生产装置和关键设备火灾爆炸时发生次生灾害的风险、责任区内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料发生火灾或泄露时对救援人员的伤害风险以及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战斗行动每个环节的人身伤害风险为重点,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建立制度、落实责任、系统培训以及检查、考核等手段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全面落实。
第五章
灭火救援
第五十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针对本单位火灾特点制定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明确生产、设备、安全、环保、保卫、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医疗救护等各个专业的火灾扑救工作职责和协调指挥程序,建立消防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提供资源保障。
第五十六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明确火灾报警程序,设置火灾报警电话。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第五十七条
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扑救,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生产、储运设施发生火灾,应当及时清点火灾现场人员、确认起火部位和燃烧物质,为消防队伍的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准确信息。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第五十八条
责任区消防队接到火警,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临近消防队接到增援请求,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增援。责任区消防队及增援力量应当听从火灾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火灾所在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消防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第五十九条
负责火灾扑救的专职消防队,应当成立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对现场灭火救援行动进行统一指挥,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下列事项:
(一)使用内部的各种水源;
(二)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三)划定警戒区,实行区域内局部交通管制;
(四)利用内部的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五)为抢救人员和重要物资,防止火灾蔓延,拆除或破损毗邻火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设施等;
(六)调动内部供水、供电、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工程抢险、环保等有关单位支持灭火;
(七)向临近公安消防部队或区域消防联防单位发出增援请求。第六十条
火灾扑灭后,火灾现场指挥部或发生火灾单位,应当组织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检查,防止火灾复燃或次生灾害发生,并有效保护火灾现场,如实向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提供火灾情况。
第六十一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因参加扑救火灾或者应急救援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给予医疗、抚恤,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应当按规定申办。
第六十二条
发生火灾事故的地区公司,应当依照股份公司事故管理规定及时上报事故信息,积极配合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或总部依法进行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和事故原因分析,并依据“四不放过”原则组织开展企业内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火灾事故登记台账,并建立火灾事故档案,对火灾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存档。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火场概况、起火经过、火灾扑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起火原因、防范措施等内容。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负责解释。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
(二)消防产品,是指专门用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和火灾
防护、避难、逃生的产品。
(三)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四)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五)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
1.体育比赛活动;
2.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 3.展览、展销等活动;
4.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 5.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
(六)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七)准军事化管理,是指非军事单位仿效军队管理模式,实行的内部规范化、正规化管理。
(八)专职消防队,是指股份公司所属专门从事火灾扑救、— 22 —
抢险救援、现场监护以及消防监督工作的成建制的专业化队伍。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石油质字〔2000〕231号)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职消防队管理办法》(油质字〔2006〕791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专利管理工作,激励发明创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护股份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总部机关、专业分公司及地区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直属科研院所(以下简称地区公司)的专利管理。
股份公司和地区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控股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专利管理,指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对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的专利申请、维持与保护、实施许可、转让与引进等全过程的管理。
第四条
股份公司专利管理工作遵循“统一制度、规范管理、激励创造、有效保护、注重实施”的原则。
第五条
执行国家、股份公司科研计划及任务形成的专利,由股份公司总部管理;执行全资子公司科研计划及任务形成的专利,由所属全资子公司管理。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是股份公司专利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组织制订、实施股份公司专利战略、规划计划和管理制度;
(二)指导地区公司的专利管理工作,协调股份公司部门之间相关专利事宜;
(三)负责组织股份公司专利申请、维持与保护、实施许可、转让与引进等业务归口工作,并编制经费预算;
(四)组织专利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协助培训主管部门组织股份公司专利业务培训工作;
(五)按照股份公司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协助档案管理部门做好专利资料的归档工作;
(六)负责发布股份公司专利相关信息。
第七条
股份公司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专利管理工作:
(一)规划计划部负责投资项目提前引进技术专利的审查和投资计划管理工作;
(二)财务部负责专利业务会计核算,配合组织专利价值评估工作;
(三)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涉及专利的经费保障等工作;
(四)法律事务部负责重大专利协议的审查和专利纠纷案件处理工作。
第八条
专业分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统一部署,指导业务归口单位开展专利工作;参与引进技术装备涉及专利的审查;协助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研究编制股份公司的专利战略、规划,并组织在本专业领域的实施许可、转让;负责本专业领域专利申报、维持的审查;协助档案管理部门做好专利资料的归档工作。
第九条
地区公司应明确专利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专利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股份公司专利战略、规划,编制本单位专利工作计划,完成股份公司部署的相关工作任务;
(二)落实股份公司专利管理办法,制订本单位专利工作管理细则;
(三)组织本单位的专利开发、审核上报、信息更新、保护、维持、实施及对外许可转让等工作;
(四)负责本单位引进专利及引进技术、装备等工作中涉及专利的管理;
(五)组织专利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专利业务培训等工作;
(六)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协助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做好专利资料的归档工作;
(七)组织编制本单位专利工作经费预算。
第三章
权利归属
第十条 股份公司和地区公司员工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归股份公司所有或股份公司与全资子公司共同所有。职务发明创造主要包括:
(一)执行国家、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工作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
(二)主要利用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三)员工退休、退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后一年内完成的,与其原岗位工作或原单位分配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地区公司应事先就前项规定与员工在劳动合同中做出约定。
第十一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与外部单位开展科技与生产经营合作等活动产生的发明创造,应约定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原则上归股份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所有。
第十二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与来本单位开展临时研究、访问、实习的外部人员,应明确约定与上述活动内容相关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归股份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所有。
第十三条 专利发明(设计)人享有在专利文件上署名和获得奖酬的权利。
第四章
开发与申请
第十四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立项时,应进行专利文献检索、调查分析,编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知识产权报告》,明确项目的专利工作目标、任务及相关措施,作为立项审查、论证的主要依据。
第十五条 项目开展过程中,地区公司专利管理部门应监督专利开发工作,项目负责人为项目专利责任人。项目组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发明创造应进行评估分析,适于申请专利的,应及时提出专利申报。
第十六条 项目验收时应对专利开发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项目组应按照专利开发任务提交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专利授权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项目验收应有专利管理人员参加。
第十七条 股份公司总部管理的专利,股份公司为第一申请人,完成专利的全资子公司可为共同申请人。
第十八条 股份公司总部管理的专利,由主要发明人通过股份公司科技管理系统申报并由地区公司专利管理部门进行审核。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由股份公司统一支付。
不具备科技管理系统申报条件的,应填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申请审核报告书》,报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审批。
第十九条 地区公司管理的专利,应将股份公司作为第一专
— 7 — 利权人。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由地区公司承担。
专利申请受理后,地区公司应通过股份公司科技管理系统及时上报相关专利信息,专利的法律状态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进行信息更新。
第二十条 申请国(境)外专利的,应先通过国际专利申请(PCT)。
第二十一条 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和国家重大利益的发明创造,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保密专利。
第二十二条 在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受理专利申请前,相关单位、股份公司和地区公司员工应对有关成果信息和专利申请信息严格保密,不得开展可能导致相关成果信息公开、泄密及其它丧失新颖性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地区公司或其他共同申请人应组织发明人(设计人)按规定期限及时答复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
股份公司总部管理的专利在申请过程中,发现确实没有授权前景的,地区公司应向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提出放弃申请的书面意见。
第五章
维持与保护
第二十四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应定期对专利的使用情况及效力做出评估,对需要维持的专利,按时缴纳专利年费。
— 8 — 第二十五条 股份公司总部管理的专利,授权后每三年进行一次有效性评估。完成该专利的地区公司组织专家提出决定维持或放弃的建议,并填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维持、放弃审核报告书》,通过科技管理系统报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审批。
地区公司管理的专利,由地区公司根据需要自行决定维持或放弃。
决定维持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缴纳维持费用;决定放弃的,应通过科技管理系统修改相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有外部单位为共同权利人的专利,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应与共同权利人就专利维持(放弃)事宜协商一致。
第二十七条 因股份公司机构重组等原因导致专利权人名称、权属发生变化的,地区公司应及时申请办理专利著录项目变更。
第二十八条 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股份公司和地区公司员工应及时向股份公司或地区公司举报,并协助搜集、保存相关实物、销售发票等侵权证据:
(一)将股份公司或其地区公司的发明创造以他人名义申请专利的;
(二)将职务发明创造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的;
(三)未经股份公司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股份公司专利产品的;
(四)未经股份公司许可,使用股份公司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产品的;
(五)假冒股份公司专利及其他侵犯股份公司专利权的。第二十九条 发现他人侵犯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专利(申请)权的,地区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向侵权者发出停止侵权的书面告知函;
(二)向专利行政管理机关提出制止侵权的申请,并依法提出侵权证据保全与财产保全的申请;
(三)向海关提出专利备案或扣押相关侵权产品的申请;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发生专利纠纷的,按照股份公司纠纷案件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应对专利侵权者和专利侵权产品(技术)进行内部通报,终止引进、采购侵权专利产品、技术。
第三十一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应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发生权利冲突:
(一)他人的申请尚未授予专利权的,可向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异议申请;
(二)他人的申请已授予专利权的,可向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申请;
(三)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技术路线或采取其它相应的技术 — 10 — 措施,避开他人在先专利;
(四)经分析不能或难以避免冲突的,可提出实施许可或引进相关专利。
第三十二条 向国(境)外出口专利技术、专利产品或装备及应用专利技术、专利产品或装备,承担国(境)外项目或提供服务的,地区公司应就涉及的专利开展针对目的国家(地区)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制订可能被侵权或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应急预案。
第六章 实施许可、转让与引进
第三十三条 涉及股份公司重大、核心利益和对股份公司综合竞争力、国内外市场份额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不得对外许可、转让。
第三十四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应优先采用股份公司专利产品、技术。
第三十五条 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专利,股份公司有关部门与专业分公司应组织推广实施。
完成相关专利的单位应提供完整、真实的专利技术资料,协助制订专利实施计划、方案,提供专利实施必要的技术服务、培训和咨询等;被实施单位应为相关专利实施提供必要的场地、装备、人员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第三十六条 实施股份公司专利的单位,应与专利完成单位
— 11 — 就实施内容、实施费用等订立协议。专利完成单位应填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专利实施许可、转让与引进审核报告书》,将实施情况报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备案。
第三十七条
拟向股份公司以外许可、转让专利的,地区公司应填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引进、实施许可、转让审核报告书》,报股份公司专业分公司审查,科技管理部审批。批准后,地区公司应按照股份公司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与被许可实施方订立书面合同,并将合同报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备案。
第三十八条 向国(境)外许可、转让专利,应遵守国家技术进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保密专利的实施、许可转让,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执行股份公司引进计划或对外合作中确需受让、实施他人专利,以及引进专利技术、产品或装备的,地区公司应填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实施许可、转让与引进审核报告书》,报股份公司专业分公司审查,科技管理部审批。
第四十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对外许可、转让专利,或以专利进行投资、作价入股、质押以及接受他人以专利投资、入股、质押的,应由财务资产部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相关专利进行价值评估。
第七章
奖励与责任追究
— 12 — 第四十一条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应将专利发明(设计)人以及实施推广人员、专利工作人员在专利开发、专利实施、专利权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记入股份公司和地区公司相关员工的业绩档案,作为其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二条 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权后,地区公司应当对专利的发明(设计)人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为:
(一)发明专利,每件一万元;
(二)实用新型专利,每件二千元;
(三)外观设计专利,每件五百元。
第四十三条 在专利有效期限内,实施专利获得收益后,地区公司应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定奖励。
经股份公司批准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地区公司应从该项专利许可所得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十的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第四十四条 专利奖酬金按照受益原则,列入相关成本费用。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股份公司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发明创造未及时申请专利保护,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地区公司申请专利,未将股份公司列为第一申请人的;
(三)员工将职务发明创造以个人或他人名义申请专利的;
(四)未按规定维护专利而丧失专利权的;
(五)侵犯他人专利权或假冒他人专利,造成股份公司和地区公司声誉、经济损失的;
(六)未经股份公司批准,擅自对外许可、转让股份公司专利或者受让、引进专利及专利技术、装备或产品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石油科字〔2000〕第141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法律法规,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股份公司总部机关、专业分公司、地区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其他直属机构(地区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其他直属机构以下统称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环境污染事故、辐射事故等其它事故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事故的报告、应急、调查、处理和统计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各类事故,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第四条 各单位应当公布事故报告和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及时受理和处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二章 事故分类与分级
第五条 生产安全事故类别分为:
(一)工业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场所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单位员工和单位外人员人身伤亡、急性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不包括火灾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
(二)道路交通事故,是指各单位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三)火灾事故,是指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统计范围:民用爆炸物品爆炸引起的火灾;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汽、粉尘以及其它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或者引起其它物件燃烧的事故;车辆、船舶以及其它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或者由此引起的其它物件燃烧的事故。
第六条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具体细分为三级:
1.一般事故A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人以上轻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一般事故B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伤,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一般事故C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三章 事故报告与披露
第七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基层单位负责人报告,基层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向上一级安全主管部门报告,安全主管部门逐级上报直至单位安全主管部门,由安全主管部门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较大及以上事故各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应当向单位办公室通报。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单位安全主管部门报告。
第八条 各单位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向股份公司总部机关有关部门报告。
(一)一般事故C级、B级,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之内由各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向股份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报告。
(二)一般事故A级,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之内由各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向股份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报告。股份公司安全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股份公司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总裁报告。
(三)较大事故,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之内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办公室向股份公司总裁办和安全主管部门报告。股份公司总裁办接到各单位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股份公司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总裁、总裁报告。
(四)重大及以上事故,在事故发生后30分钟之内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办公室向股份公司总裁办和安全主管部门报告。股份公司总裁办接到各单位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股份公司总裁报告,同时报告股份公司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总裁。
第九条 对承包商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各单位应当按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报告。
第十条 发生事故后,各单位在上报股份公司的同时,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股份公司总裁办接到较大及以上事故报告后,应当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要信息报告制度》(石油办字〔2004〕230号)执行。第十二条 发生事故,应当以书面形式报告,情况特别紧急时,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书面报告。书面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 事故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续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四条 各单位发生事故后,事故的信息披露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要信息报告制度》(石油办字〔2004〕230号)执行。
第四章 事故应急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十六条 发生事故后,各单位或者各单位所属事故单位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援,不得擅离职守。
(一)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或者已经发生一般事故A级,并可能造成次生事故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各单位主要领导公出在外时,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二)发生一般事故A级,或者已经发生一般事故B级,并可能造成次生事故时,各单位业务分管领导或者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三)发生一般事故B级、C级时,各单位所属事故单位业务分管领导或者分管安全工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第十七条 发生一般事故A级及以上事故时,股份公司应当派人赶赴现场,协调、指挥救援工作。
(一)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时,股份公司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二)发生重大事故时,股份公司业务分管领导或者分管安全工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三)发生较大事故时,股份公司分管业务部门、安全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四)发生一般事故A级时,股份公司分管业务部门、安全主管部门应当派人赶赴事故现场。第十八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十九条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出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五章 事故调查
第二十条 事故发生后,各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和其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第二十一条 对于政府委托各单位调查的事故,各单位应当组成事故调查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开展事故调查。
调查组成员应当由安全、生产、设备、人事劳资、监察、工会等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事故有关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应当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二十六条 发生事故的单位应当按照HSE管理体系要素要求,深入查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由各单位或者各单位所属事故单位召开事故分析会。对于较大及以上事故,应当由股份公司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
第六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七条 所有事故均应当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发生一般事故A级及以上事故的各单位应当向股份公司做出检讨。
(一)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各单位主要领导、业务分管领导、分管安全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到股份公司总部,向股份公司做出检讨。
(二)发生一般事故A级,各单位分管业务领导、各单位所属事故单位主要领导和各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股份公司总部,向股份公司主管部门做出检讨。
第二十九条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人民政府的批复和股份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处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属于股份公司管理的干部,由股份公司监察部门在30日内落实事故处理意见;发生一般及以上事故,按照管理权限,由各单位及其直属单位监察部门、人事劳资部门在15日内落实事故处理意见,并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各单位或者所属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和安全主管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单位或者所属单位工会和员工应当对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第七章 事故统计与档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 事故发生后,各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事故信息录入到HSE信息系统。第三十二条 所有事故处理结案后,必须建立事故档案,并分级保存,事故档案应当至少包括事故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资料。
(一)一般事故C级事故档案,由各单位所属事故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建立,并送档案室保存;
(二)一般事故B级及以上事故档案由各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建立,并送档案馆保存。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以外的非生产安全事故应当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股份公司控股公司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公司管理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事故管理暂行规定》(石油质字〔2000〕231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