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地制宜,上好劳动课(张燕)
因地制宜上好劳动课
张燕(泰安师范附属学校邮编:271000)
[摘要]小学劳动课的实践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使学生的学习来源与生活,回归与生活,加强学习的生活性和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课程,把握劳动课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施教,充分利用地域和学校的地理特点及优势,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劳动课的实践性和思想性特点得到自然和谐的融合。
一、因地制宜,合理进行思想教育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当地生产劳动和人们的生活实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建立富有特色的教育基地,寓思想教育于劳动课教育之中。
一是建立学校内教育教学基地,如学生手工劳动小制作展览室、生物园、校办工厂、农场等。二是建立校外劳动课教育基地,如科技致富专业户,让学生定期参加科技活动。三是建立学生环保劳动服务小组,如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圣地,作为生长学习在泰山脚下的孩子来说热爱保护我们的泰山是很光荣的事情,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爱山、护山”活动,让学生在自觉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劳动过程中,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通过基地教学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爱科学的创作志向,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和竞争意识,树立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远大理想。
二、因地制宜,合理处理教材
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归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例如:手针课,所含的内容有穿针引线、缝制针线包、缝书包、钉按扣、做椅垫等,又如厨房课,包括掏煤炉、烧灶、洗菜、烧开水、做米饭、下面条、洗碗、打扫厨房卫生等。对于归类好的课,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将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些,前者的教学以教室为主要场地,以教师示范、模拟、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要途径,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为检验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后者则要走出教室,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积极参加各项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劳动的伟大和光荣。
三、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根据劳动课的实践性和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众多的规矩、方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几乎都“有规可循,有礼可遵”,从小到大一直都接受着要“知礼”“守法”的教育。正是这种主好的礼仪修养,使得“孔融让梨”之类的美谈一直在以各种版本演绎,知礼、懂礼、守礼蔚然成风,代代相传。然而,人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有时却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现今的中小学生,在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不郎思想的影响之后,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到了那种目无尊长、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状态。
我校作为一所大规模学校,学生有着不同家庭背景,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知礼懂礼,有的却待人冷漠、无礼。另外,我校经常有来宾参观,学生有时还要参加父母的一些活动,就整体而言,我校学生有接触社会的时候,需要他们知礼、懂礼、守礼,做 1
一个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第二篇:劳动课
劳 动 报 告
:土建学院
姓名:谈 铁 牛 学号:1319014023 班级:土木1301
院系
这学期我们进行了七次劳动课,每次劳动课都使我们每名学生都能竭尽全力的投入到劳动当中去。并且热情高涨,表现积极,不仅能够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劳动,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在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让我们对校园卫生有了更深的感触!对校园里打扫卫生的阿姨有了更多的敬佩。
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卫生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次劳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了保洁人员劳动的艰辛,更深一步体会了“苦尽甘来”的涵义。经过这七次的劳动课。我们知道了现在我们的安心的学习是由其他同学辛勤工作作为保证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幸福的时光,好好学习。
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在劳动周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学校的美丽,劳动周是我们应该做的贡献。度过难忘的一周后,我们的收获也是同样的难忘!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学校每年安排学生在学生进行劳动,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经过这次实践,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们累着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理解的就越多,就长大一点。
通过劳动实践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增强我班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让我们懂得了应该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并把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作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劳动周已经结束了,短短几日的劳动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是远远没法比的,我们不能就此停住脚步,我们会把劳动当成一项长期的、必需的、自发性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应该在 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真正做一个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人!
在这忙碌而充实的七次劳动课里我们学会了劳动不仅创造了美,也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它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从自己做起。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亦如此。任何一个良好习惯、行为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劳动中我们增近了对彼此间的认识,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水滴石穿。让我们把朝气,活力,热情洒满校园,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
在这个过程中,在同学的努力下我们把经济学院XX级的名字留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当然,这是离不开各个同学的积极支持的,所以,最后要谢谢大家!谢谢各班积极参与的同学们,相信大家会怀念这个“劳动周”的,因为至少我们一起劳动过,我劳动,我快乐!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鄙视劳动、懒于动手的倾向在他们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竟“蔚然成风”,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成了习以为常的现象。向家中邮寄脏衣物、放假回家给妈妈的礼物就是一大包脏袜子等,这样极具冲击力的新闻也屡次挑战民众对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预期。这样的倾向又怎能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呢?要知道,劳动不单纯是一种体力上的消耗,同样能使体格健壮、手眼协调,更是对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和对生活技能的磨炼。同时,体验接触社会现实,还能形成对体力劳动的正确认识,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孕育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还与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安全息息相关。劳动习惯的缺乏、生活技能的缺失会成为他们涉世之初的短板和缺项。
我们通过劳动结识,通过劳动成长。公益劳动活动不仅仅增强了我们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增强了我们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让我们懂得了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并把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作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文明时代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会时刻牢记我们的一小步,也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小步。不仅如此,劳动还是联结人与自然的媒介。总而言之它会使我们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日益增强,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习惯、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行为通过公益劳动形成并将一直保持下去!公益劳动的场所选择在校园我想除了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对各项因素的考虑,更是因为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的卫生和环境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心情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一次劳动,让我们学生自己体会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了我们学校以及所有保洁人员劳动的艰辛和他们对我们所作出的贡献,更深一步体会了“苦尽甘来”的内涵。经过这次的劳动,我们知道了,现在我们的安心的学习是由我们背后一群人努力所造就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珍惜。
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说过,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不注重精神和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会变成机械的教育。这种弊病在当前大学中普遍存在,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象牙塔内的“神仙”、温室里的花朵,怎么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呢?为此,黄炎培先生开出的药方是“在工作和授课以外,极力提倡劳动、服务”。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和服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爱劳动、会生活,这应是大学生在踏出校园迈入社会前的必修课。在教育生涯的最后阶段中培养起劳动的习惯,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是大学生成长保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重视学生劳动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为他们健康成长、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将要走向社会。我们将要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身上的责任很重。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多多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多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多锻炼自己,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是我们就一个多为他人着想。积极参加劳动课。绝不放过每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机会。以最好的状态进入社会刚好的为大家服务。
第三篇:张燕读书笔记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
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深受着广大学生的青睐,带着对这本书的好奇,一同随着主人公走进了这本书中。
全篇着重描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赏的不是鲁滨逊的勤劳与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个孤零零的大活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十几年,没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与一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会儿话都做不到。整个荒芜的岛上没有房屋,没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实鲁滨逊也是一个常人,他没有什么惊人的本领可以在这凄凉的环境中久久地挣扎。可是他承受住了这个打击,发挥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重新拾起勇气,鲁滨逊写了一张厉害差异表,把种种可能都分析出来。无论是出于消极还是积极,这使得他能够冷静下来,从只会空想的日子里解脱了出来,学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但是比起鲁滨逊来,我们这些当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说像鲁滨逊一样经历那样的磨难,即使是一些不顺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会轻易地被其打倒。经常从报纸和电视上得知,每年都会有许多学生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几句、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者是老师批评严厉了些,有些人甚至还抱着“视死如归”的气势,其实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是多么的可笑并且可悲呀!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老师批评,由于想到我出发的意图是好的,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委屈,那几天上课总是走神,恨不得逃离这个深渊般的学校,走得越远越好。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之极,因为当时的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才会冒出那么多荒诞的念头,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被老师批评也不是一件坏事,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如果自己做事再小心谨慎一点,也不至于被人误会,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向好的一方面去想,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快乐等着你去收获!
曾经听过一个名人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这句话鼓舞着我向人生的光明看齐。是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困难来临时,我们要认真冷静地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排除和克服,而不是盲目地发泄和不切实际地空想,这样做不但徒劳无获,而且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你的伤害将会更深一层。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将来的每个挑战,并且出色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孙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如果我是他,当船遇到暴风中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积极自救,因为我没那个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同类开宴会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勇敢的站出来,与他们搏斗,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虽然,我是个女生,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难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妈妈总是扶着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意识到家人关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看着鲁滨逊的经历,让我可以想象到他在孤岛生活的艰辛,体验到他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更使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之火。
生活就像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鲁滨逊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对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对生活无比热爱崇尚的精神 当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人总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鲁滨逊乘坐的飞机在无人岛上坠毁.这是什么地方?炽热灿烂的阳光,一望无垠的大海在鲁滨逊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浪漫,孤独,刺激和冒险的画卷.然而,如果真的独自留在无人岛上会怎么样呢?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炉,打不通手机,也没法叫外卖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动植物以外,无人岛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让人类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亲自去找,一个火苗都要亲手点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还会感到浪漫吗? 鲁滨逊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着更强的好奇心.他历尽了限险,九死一生.他经历了没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独一人生存的恐惧,熬过了无人岛上漫长的梅雨期,战胜了自己精神的绝望,最后终于乘坐英国海轮,驶向希望的故乡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寒假读完这本书,真可谓是如获至宝.这本书记述的是一艘大船失事后,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小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险经历和内心活动.鲁滨逊在岛上孤身一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
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下来.他从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岛上盖了间房屋,为了防止野兽, 还在房子周围打上了木桩.来到荒岛,面对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后,鲁滨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于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那样:“忙完春种忙秋水,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付出铸就收获”.他搭窑造罐,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功;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滨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创造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搞一些发明创造,从小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滨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鲁滨逊在荒岛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艰苦的环境促使他立志成长,为改变处境而奋发;也正是这种奋发才使鲁滨逊克服难以数计的困难,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实,艰苦的环境,也会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炼不出精干的水手,平静的湖面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优越,生活舒适,往往会诱发这种惰性,阻碍人们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却能激人奋发,使人立志改变处境,因而促使一个人成长.有了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不管环境是好是坏,都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成才.否则,优越的环境,会成为滋养惰性的温床,艰苦的环境会成为淤埋弱者的深渊.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处有荆棘,石头,高山,急流.人生,并不满布绚烂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难,快乐的丝线,组成的网.当我们受到挫折,积极对待.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风顺!” 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
《鲁滨孙漂流记》由三个部分构成:头一个部分简要描写主人公离家出走、经营种植园等情景;中间的主体部分描写他离群独处的荒岛生活;第三部分写他会英国途中与狼群的搏斗。其中主体部分最为精彩。它通过勾画鲁滨孙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更为集中而又具体地揭示了赞美劳动和同自然斗争的主题。
他,为向往海外的新世界,他放弃安逸而平庸的生活毅然远行,及至获得成功,亦不肯停息。后半生虽然漂泊于没有人烟的荒岛,但却靠双手在艰辛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他坚信人的聪明才智能战胜任何苦难。这个信念使他终于成了自然的主人、荒岛的征服者。
鲁滨孙:鲁滨孙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甘平庸、有实干精神、性格坚强的人。从小就对自己航海的爱好相当执着,有事甚至不去听父母、朋友们善意的劝告,不畏艰险,一定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航海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能够镇定自若,毫不畏惧,毫不退缩,懂得安慰自己,使自己不被暂时的困境所吓倒,并且想方设法地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以乐观的心态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在困境中,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自立、自信、自强,为求得生存乃至幸福奋斗不息,可谓是一位具有顽强毅力,勤劳勇敢而又能够诚心帮助别人的人。
“星期五”:一个野蛮部落的年轻人,在一次躲避野人的过程中意外为鲁滨孙所救,自此他把鲁滨孙当成自己的主人,最主人有驯服,有热心,就像是孩子对于自己的父亲一般,一往情深。他比任何人都要忠诚老实,知恩报恩,忠心耿耿,对主人唯命是从,听话可爱,而且他没有脾气,性格开朗,诚恳待人,疾恶如仇,别人不会对他采取任何的防范措施。更重要的是,他在紧要关头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主人。同时也很有学习的天赋,聪明伶俐,学习的时候总是兴致勃勃,勤勤恳恳。“星期五”要求上进,很快就融入了文明人的生活,但在人们眼中,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形象。
主人公鲁滨逊生于比较富裕的家庭,但他毅然抛弃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甘愿与海浪为伍,去实现自己的航海梦想。他航行到过伦敦,到过非洲,还到过巴西,途中曾被海盗劫持做过奴隶,但最后终于化险为夷。在一次去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逊幸免于难,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他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在苍凉寂寞的荒岛,鲁滨逊以其勇于冒险,敢于创造的开拓精神,独自一人与困难作斗争,终于重获自由。在物质严重缺乏的荒岛,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房屋,蓠芭,做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须品。他把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种植了许多农作物。终于,他把原本荒凉的小岛建造得美丽而富饶,自己非但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
小说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描写主人公离家出走、经营种植园等情景;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描写他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第三部分写他回英国途中的经历。
其中主体部分最为精彩:在一次去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逊幸免于难,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在苍凉寂寞的荒岛,鲁滨逊以其勇于冒险,敢于创造的开拓精神,独自一人与困难作斗争。在物质严重缺乏的荒岛,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房屋,篱笆,做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须品。他把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种植了许多农作物。终于,他把原本荒凉的小岛建造得美丽而富饶,自己非但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
鲁滨逊:充满探求和冒险精神,为向往海外的新世界,他放弃安逸而平庸的生活毅然远行;性格坚强,航海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流落到荒岛上时,他都能镇定自若,不被暂时的困境所吓倒,并且想方设法地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勤劳、勇于创造和开拓,是他能够在荒岛生存的基础,在物质严重缺乏的荒岛上,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把小岛建造得美丽而富饶;意志顽强,永不放弃,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比如造船回乡就花费了他数年的时间。
第四篇:论文张燕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
摘要:美术欣赏能开阔大班幼儿的视野,利于发展其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大班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题材结合运用问答欣赏和综合欣赏方法,把教学的活动环节落到实处,激发大班幼儿主动发言的欲望。关键词:美术欣赏 大班 选材 方法
The way of art appreciation to older kids Abstract: Art appreci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 broaden older kids’ horizon, cultivate, thei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 in cultivating them into expressive, confident and optimistic kids.Thus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great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organiz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efficiently.Besides, appreciate material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sk-and-answer and comprehensive appreciative method.What’ m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ach step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rouse older kids’ desire to learn in class.Art present, many misunderstandings still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sulted from the lack of guiding principles in art appreciation.Keywords: art appreciation;older kids;appreciate materials;method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
纵观我们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侧重以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为主线。教学内容往往服从于学习技能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对幼儿脑开发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加之各种社会因素,推动着幼儿教育课改的深入,从侧重美术表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开始转向侧重用整合的观念培养幼儿 的审美能力。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包括初步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美术欣赏、美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美术欣赏教育是丰富幼儿美感经验,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最直接的途径。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名画作品欣赏。
一、幼儿园美术欣赏的价值
“欣赏”主要指是以欣赏者为中心,对某事物进行在审美上的观察。“享受”在英文中意为“enjoy”,理解为带着享受的心态去欣赏。与《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中对5~6岁幼儿美术教育:“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支持幼儿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
幼儿绘画表现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对绘画的直接兴趣、成就、愿望以及积极的审美情感,尤其名画欣赏对于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名画作品的欣赏,幼儿能够直接感知美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对色彩的运用和作画方式等,名画欣赏中的某些艺术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幼儿的艺术感觉,从这个角度而言,名画欣赏对于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的意义是不可代替的。
(二)美术欣赏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力
名画欣赏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幼儿欣赏画面,还要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去体会“画外之意”。为此,教师在名画欣赏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舞蹈、故事、录像、游戏等,丰富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发展幼儿对已有形象的重组与建构能力。欣赏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思维不受拘束。这种艺术教育是帮助幼儿发展想象和创造能力的特别手段,让幼儿的想象自由飞翔。
(三)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是通过对话进行的,幼儿与教师交流、与同伴交流都要借助语言为中介来实现。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再倾听别的同伴的与自己相同和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发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得到迅速发展。
(四)美术欣赏教育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态度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在语言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方面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幼儿的自信心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疑难问题会想办法解决,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把握美术欣赏的选材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直接拿来给幼儿欣赏,合理选材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名画作品进行筛选,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作品。教师在选择名画作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供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必须内容健康,格调向上,能正面的反应现实生活,给幼儿良好的教育与影响。
(二)供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要尽量选择创作水平较高的、形式优美的作品,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供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要选择与幼儿日常生
[1]活、知识经验接近的内容与形象,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二、大班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特点
5~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5~6岁是学前晚期,即幼儿园大班年龄。大班幼儿可以进行独立欣赏,因为此时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都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这个年龄已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逻辑思维的基本成分。大班幼儿的思维还是认识具体的,但是明显的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已掌握了初步的欣赏能力和形成初步的美感。幼儿思维逻辑性的发展,使他的观察和记忆水平也有提高。
五、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方法与过程
(一)问答欣赏法
问答欣赏法是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引导、启发幼儿,与之交流欣赏作品的感受和看法的方法。在教师掌握了美术作品主题时,问答是一个师生、幼儿之间、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互动的过程。欣赏者与艺术家的互动是艺术家有一种向欣赏者倾诉自己深切感受的愿望,欣赏者则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与艺术家、艺术作品对话。
此过程包括三个等级,最初级为讲解,第二级为问答,最高级为独立欣赏。选用哪一级须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欣赏水平而定。
虽然大班幼儿可以进行独立欣赏,还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作品,先做一些欣赏提示,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幼儿自己欣赏,最后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将不同的感受表达出来。5~6岁的幼儿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如男孩和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偏向机械类的、电动的,而女孩喜欢生动的活物体、形象漂亮的。每个人偏爱的东西不同,对审视美术作品角度,获得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教师在掌握了作品欣赏的要点,然后将这些要点转化成问题,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式提问。
首先叙述作品内容,欣赏一幅画是从观看开始的,指导幼儿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先观看和分析画面中的主要事物,看画面中有哪些主要形象,他们(它们)在干什么,猜猜会说些什么,然后分析他们(它们)的具体特征,他们(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它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从空间上观察,哪个近,哪个远。
这样的问题引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大胆、自由的讨论。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若过于具体,容易限制幼儿的观察思路,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以往的认知进行。5~6岁的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在认知活动方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比如,在观察绘画时,5岁以后儿童已不再胡乱地看,而是能学会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路线(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教师提出开放式问题,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对作品进行独立自由的观察、想象。但教师不是完全的放手,基于5~6岁的幼儿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具备高度独立的审美能力。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归纳,和幼儿一起理清他们的观察顺序,让幼儿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自己所谈到的只是整个顺序中的一点,这样幼儿以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渐渐意识到观察应该是有序的,尽管这个?“序”可以是许多方向。可见,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对话活动的组织者,这体现在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和组织起自己与幼儿及作品之间的积极对话,另一方面又是幼儿发展的指导者,这体现在教师能够帮助幼儿在现有的知识、认识和领悟水平上有所提升。
然后,分析作品的形式与分格。分析作品的形式和分格主要是分析欣赏作品的构图、图形、线条、色彩、明暗关系。构图方式有放射式、螺旋式、三角式、水平式、垂直式、封闭式和外展式。4岁是幼儿感知图形的敏感期。5~6岁的大班幼儿以有良好的图形感知力。就对色彩效果的感受而言,丁秀玲(1993)研究了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象征效果的感受,结果发现:5岁、6岁幼儿对冷暖性的识别力分别达到了74%和77%,5岁、6岁幼儿对色彩的轻重识别力分别达到70%和95%,幼儿对色彩的均衡和谐的构成的选择,有60%与专家的选择一致,其中5岁、6岁的幼儿的色彩搭配与专家配色的一致率分别达到62%和[1]70%,这些实验数据表明,幼儿已对色彩具有了一定的识别力。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美术欣赏的特点。美术欣赏往更进一步的引导,是切实可行的,幼儿的能力发展为其进行美术欣赏奠定了基础。美术欣赏的教学侧重点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问题。如果色彩是一大特点,则可以把色彩作为重点。在讨论色彩时可以提这样一些问题:“这幅画的主色是什么?因为它是最明亮的,还是因为它是覆盖面积是最大的?主色处于什么位置 ?”与“是否有那种颜色与周围的颜色存在对比关系?”“画中的颜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等等。
对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了解之后才能跟好地对作品做出情感上的共鸣。教师根据不同的情景编一些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若教师提这样的一类问题:“画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怎样?”不同的幼儿对画面上内容的理解不同,表达的感受自然不同。5~6岁的幼儿对事物已有的稳定的态度,有了各自的偏爱。教师此时持鼓励态度,对幼儿的积极行为给与鼓励。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没有唯
一、绝对的正确答案,这便给幼儿提供的充分的自由联想、想象和创作空间。但另一方面,欣赏美术作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教师给与幼儿的反馈不能是什么都行,什么都是。例如美术作品情感倾向,尤其是写实性的作品,人们对
[2]画面描绘的事物的识别,与作品情感的共鸣有一致的倾向性。
教师首先承认幼儿各种不同的自我感受的合理性,在允许幼儿有不同感受的同时,又鼓励其他幼儿继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幼儿通过讨论,得出相对更合理的结论。教师在谈话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谈话偏离我们的主题太远或讨论之后的结果有需要补充的。讨论的目的意在引导和提升,而不是硬性的说服,也不是压制不同的意见,使幼儿失去信心,不敢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养成依赖于教师的习惯。
幼儿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对作品的主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可以组织幼儿对绘画作品进行命名,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主要内容或你对作品的感受等不同角度来概括。在幼儿每取一个名字后,教师都要做出适当的反馈。反馈中暗含着对起的名字的各种思路的启示,既要有评价作用,又要有提升意义。待名字起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对这些名字进行讨论,如“你们喜欢谁起的名字,为什么?”。讨论要民主,通过各抒己见的比较,即可以区分出更适合的名字,也可以深化幼儿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适合的名字不是唯一的,可以存在多个。
总之,大班幼儿的美术欣赏以独立欣赏为主,教师的引导要求简而精。
(二)综合欣赏法
选择一些与美术作品有关的符合作品情景的旋律、诗歌、故事配合作品一起欣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运用多通道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体会相同的相同的事物或情感模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可采用的方法有:
1、让幼儿边欣赏美术作品,边听音乐、故事、诗歌。
2、在欣赏美术作品即将结束时,听一首符合情景的曲子、诗歌或故事,加强和升华欣赏效果。
3、先听曲子、故事、诗歌联想画面,使幼儿感受艺术的共同规律。
综合欣赏法是结合与作品相关的其他领域,幼儿自发的寻找其中的联系,有助于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六、美术欣赏教育有待提高
实习期间,向指导老师请教美术欣赏方面的教法,指导老师坦诚对美术欣赏教学方面比较欠缺,还提到幼儿教师在这个方面缺乏理论的指导。首先幼儿教师自己对美术作品要有很高的素养,对美术作品分析透彻,了解其主题。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对作品的认知。所以美术欣赏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即使幼儿教师认识到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的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活动。
这样看来,艺术欣赏教育还不成熟。如果教师只顾一味的讲解,而不顾及到幼儿自身的实际感受。而且教师的讲解的内容大多来自课本,缺少自己对作品的深入体验。这样的教学缺乏魅力,不能有效的吸引幼儿的注意,更别说是激发幼儿的兴趣了。目前幼教的发展迅速,国家很重视幼教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的反省,赶上时代的步伐。
注释:
[1]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0.[2]刘秀银 贾洁清 冯云.幼儿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0.16.[3]庞丽娟.幼儿园美术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1995.105.参考文献:
[1]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孔启英.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00.[4] 列.斯托维奇.审美价值本质[M].凌继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0.
第五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小学梁有丰
学生的个体特征有着千差万别,再加之我们目前使用的自然教材,有的内容与学生、学校特点甚至当地所具备的条件不一致。为此,我们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和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有利条件,才能搞好自然实验教学,即我们实验教师要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达到这一要求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试试: 一教师要充分、全面把握教材
教材到手后,教师要全面解读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材需要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能力及各册教材知识系统间的内在联系,作好自然开课教学计划。这是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前提。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自然教学中,我们教师有时要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因材施教,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大自然课堂,直观感受知识。例如教学《植物的花》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地或农民种的蔬菜大棚里,看看油菜花、黄瓜花或者马铃薯花等,让学生们学习花的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整教材的结构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要根据教材和节气之间的冲突,教师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材结构。例如教学《两栖动物》时,时值隆春三、四月间,北方的河水还没解冻,根本看不到青蛙产卵,只好等教师把捞到的蛙卵拿到实验室进行养殖和观察,再引导学生来学习这一课,学生接受的知识会更快、更牢,兴趣会更浓。四建立校内生物园
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建立校内生物园,这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举措。其规模大小可依据学校的条件而定。对于不能在课上适时看到或在课内完成不了的教学任务,可在生物园里完成。例如在生物园里栽种花草、农作物,养殖青蛙、鲫鱼、金鱼等,通过劳动与观察使学生系统了解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了解动物的产卵、孵化、发育、死亡等,并在栽培和养殖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
总之,通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仅使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会调动起来,自然课也会生动活跃起来,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的自然知识变的丰富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如何利用自身和当地条件,搞好自然教学,需要我们自然教学工作者的长期的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