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想射频通信技术应用
射频通信技术的应用设想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研究自古已有,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向大自然学习,向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学习。在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今天,监测并保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野生动物跟踪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着。无线电跟踪技术、电子标志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都大放异彩,极大地推动了野生动物研究工作的发展。下面主要就对射频技术来追踪检测,并对未来野生动物跟踪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指明方向。
射频识别(RFID),又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RFID 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区分联军和纳粹飞机的“敌我辨识”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RFID 典型应用包括:在物流领域用于仓库管理、生产线自动化、日用品销售;在交通运输领域用于集装箱与包裹管理、高速公路收费与停车收费;在农牧渔业用于羊群、鱼类、水果等的管理以及宠物、野生动物跟踪;在医疗行业用于药品生产、病人看护、医疗垃圾跟踪;在制造业用于零部件与库存的可视化管理;RFID 还可以应用于图书与文档管理、门禁管理、定位与物体跟踪、环境感知和支票防伪等多种应用领域。
所谓动物跟踪与识别,就是利用特定的标签,以某种技术手段与拟识别的动物相对应(注射、狗牌和耳标等),可以随时对动物的相关属性进行跟踪与管理的一种技术。进行动物跟踪与识别的主要原因包括:对野生动物疾病和健康进行控制、监督与预防;本土物种的安全保护。在动物识别中使用RFID,代表了当前动物识别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动物上上安装电子标签,并写入代表该动物的ID代码。当动物进入RFID固定式阅读器的识别范围,或者工作人员拿着手持式阅读器靠近动物时,阅读器就会自动将动物的数据信息识别出来。如果将阅读器的数据传输到动物管理信息系统,便可以实现对动物的跟踪。射频识别RFID技术也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学技术了。RFID技术在动物跟踪领域已经应用多年,并经常和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一起应用来跟踪设备,以便研究人员可以在更遥远的距离内实现对动物的跟踪,有时,还会使用到飞机或者直升机来帮助高空视察。此项技术在很多项目中都得到了应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亚马逊河流域使用无源RFID标签来监视野兽,这是生物多样化研究的一部分。
在动物识别和跟踪中是否能大力度的推广射频通信技术的应用,我觉得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技术标准和价格成本。目前全世界貌似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而将该技术用于野生动物的监控花费毕竟很高。所以要实现利用射频通信技术来普遍实现对动物的监护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还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能成为我们人类挽救大自然的得力助手。
第二篇: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数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几种信息的媒体集合在一起,由计算机实施综合控制的技术。多媒体通信是利用多种媒体—语音、文字、图像、图形和数据来表示信息,而且把各种媒体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协调同步。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技术。多媒体通信系统必须同时兼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三个主要特征。多媒体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视频会议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系统等,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有IP融合,三网合一,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与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相配合的传输信息的形式,将成为21世纪通信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媒体通信的实现,将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IP融合、三网合一、移动通信、卫星通信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a technology which integrates text, digital, graphics, images, sound and other types of information together, and i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technology.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ress information by a variety of media-voice, text, images, graphics and data , and integrated to various media information into an organic ensemble.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volved in many area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s must be integrated, interactive, and synchronous at the same time.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n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such as 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telemedicine, video-on-demand systems, and its main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is combined with IP integration, triple play,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and broadband, intelligent, personalized 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compatible will b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t will provide a new information society services way to make people's lives more convenient and perfect.Key words:
0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这三个互相独立的技术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门崭新的技术,即多媒体技术。
几十年前,人们曾经把几张幻灯片配上同步的声音,称为多媒体系统。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多媒体系统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1984年美国Apple公司在Macintosh上为了改善人机之间的接口,引入了位映射(Bitmap)的概念对图进行处理,并使用了窗口(Windows)和图符(Icon)作为用户接口。该公司最早采用图形用户接口(GUI)取代了字符用户接口(CUI),用鼠标器和菜单取代了键盘操作。美国Commodore个人计算机公司于1985年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Amiga,后来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计算机系列。1986年,荷兰Philips公司和日本Sony公司公布了CD-ROM文件格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并成为ISO国际标准。1991年,Intel公司和IBM公司又推出多媒体改进技术Action Media II,可作为微通道和ISA总线的选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逐渐成熟,从以研究开发为重心转到以应用为重心。多媒体应用迅猛发展,为了解决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ISO于1991年制定JPEG标准,并于1992年与IEC制定了MPEG-1标准,又在1994年和ITU-T共同制定了MPEG-2标准,并在1999年正式公布了MPEG-4标准。随后各种多媒体技术标准的制定,如H.261、H.263、H.264、AVS等等解决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最直接、最简单的体现是配之以声卡、显卡的多媒体计算机。它一出现,即在世界范围内、在家庭教育和娱乐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由此激发了小型激光视盘(VCD和DVD)以及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加速了这三个技术领域的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得到迅猛发展。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不断地投入使用,媒体通信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通信是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通信综合了多种媒体信息间的通信,它是通过现有的各种通讯网来传输、转储和接收多媒体信息的通信方式,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所有范畴,包括数据、音频和视频的综合处理和应用技术。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信息技术,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轻社会的交通运输负担,对人们传统的教育和娱乐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之一。多媒体通信的概念与特征 1.1 多媒体通信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 信息的技术。多媒体通信是利用多种媒体—语音、文字、图像、图形和数据来表示信息,而且把各种媒体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协调同步。实时地表现出各种信息及其变化,通信的双方还相互地交流沟通。多媒体通信的产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和存储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为其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支持环境。还有语音识别处理、文字语音合成、数据压缩以及文字、声音、图象传输的同步性、实时性和协同操作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为多媒体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多媒体通信就是集多媒体技术与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和电视的真实性于一体的现代通信技术。1.2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通信的单一媒体、单一电信业务的通信系统格局,反映了通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趋势。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技术。多媒体通信系统必须同时兼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三个主要特征,这三个特征是构成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基础,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特别是交互性和同步性,就不能称其为多媒体通信系统。
(1)集成性 集成性是指将原来独立的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音像等技术与计算机融合为一体。从信息组成角度看,集成性不仅指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在内的多格式的、大量内容数据信息,还包括一些附加的控制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显示的能力,它表现为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2)交互性 交互性指的是在通信系统中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交互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机交互界面,也就是系统的终端向用户提供的操作界面;二是用户终端与系统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用户对通信的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这是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区别多媒体通信系统与非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准则。(3)同步性 同步性指的是在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现的图像、声音和文字均以同步方式工作,它是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最为困难的技术问题之一。如要呈现一个包含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的信息,多媒体通信终端需要通过不同传输途径将所需要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来,并将这些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同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信息的同步与否,决定了系统是多媒体系统还是非多媒体系统。2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取决于多媒体通信的特征和多媒体信息的特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于压缩数据量、网络传输速度、快速存储和检索等。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编码速率控制、差错控制、实时多媒体业务传输协议、多媒体通信终端和多媒体同步等。2.1 压缩编码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是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ISO、IEC、ITU制定了一系列的压缩编码标准。
(1)音频编码标准
国际上,对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的审议在CCITT下设的第十五研究组进行,相应的建议为G系列,多由ITU发表,已发布的相关系列的标准有G.711、G.721、G.722、G.723、G.728、G.729等。另外在目前应用的标准中还包括MPEG系列中的音频编码和DOLBY实验室推出的AC系列。
(2)JPEG标准
JPEG是联合图像专家组的英文缩写。其中“联合”意指CCITT和ISO联合组成的一个图像专家小组。他们开发研制出连续色调、多级灰度、静止图像的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称为JPEG算法,并被确定为国际标准。
(3)H.621和H.623标准
在多媒体通信标准中,电视图像的编码标准都采用H.621和H.623标准。H.621主要用来支持电视会议和可视电话,并于1992年开始应用于ISDN。该标准采用帧内压缩和帧间压缩技术,可使用硬件或者软件来执行。H.623是在H.621的基础上开发的电视图像编码标准,用于低位速率通信的电视图像编码,目标是改善在调制解调器上传输的图像质量,并增加了对电视图像格式的支持。
(4)MPEG标准系列
MPEG-Ⅰ处理的是标准图像交换格式(SIF)或者称为源输入格式(SIF)的电视,压缩的输出速率定义在1.5Mbps以下,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当时具有这种数据传输率的CD-ROM和网络而开发的。
MPEG-Ⅱ标准是一个直接与数字电视广播有关的高质量图像和声音编码标准,主要适用于数字存储媒体、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和数字视频广播系统。
MPEG-Ⅳ是基于内容的压缩编码方法突破了MPEG-Ⅰ和 MPEG-Ⅱ以矩形/方形块处理图像的方法。MPEG-Ⅳ具有高效压缩、基于内容交互(操作、编辑、访问)等以及基于内容分级扩展等特点,具有基于内容方式表示的视频数据。
MPEG-Ⅶ的正式名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它为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规定一种标准化的描述,这种描述与多媒体信息的内容一起支持用户对其感兴趣的各种“资料”进行快速、有效的检索。2.2 同步技术
同步就是保持和维护各个媒体对象之间和各个媒体对象内部存在的时态关系,组织多种媒体序列以实现某种特定的表现任务。媒体间同步通信方案可分为四类。
2.2.1多路复用同步技术。
多路复用同步技术是将多个媒体流的数据复用到一个数据流或一个报文中,从而使它们在传输中自然保持着媒体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媒体间同步的目的。多路复用的同步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同步比特开销较少;但它的灵活性较差,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同步要求。
2.2.2同步标记同步技术
发送者在每个媒体流中插入“同步标记”,每个媒体流通过不同的通信信道传输,接收方缓存数据直到所有信道中的“同步标记”都达到时,才将已同步化的数据提交给用户。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其简单性,以及能与现有协议体系良好地兼容,但它不适合媒体流来源于不同结点的情况。
2.2.3同步信道同步技术
将不同的媒体在分离的信道中传输,同步信息并不包含在媒体流中而是通过附加同步信道来单独传输的。该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媒体通信要求之不同;能支持较复杂的同步关系;不改变数据流,可用于直连设备;不需要时钟同步。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同步信道中的同步信息可能丢失或比要同步的媒体数据迟到。在数据传输速率化频繁的情况下,需要传输大量的报文分组作为同步信息,开销将会很大。
2.2.4时间戳同步技术
不同的媒体流通过分离的信道传输媒,体间同步是通过所有媒体流的数据单元都达到一样的端端延迟这一间接的方法而完成的。数据分组在发送端打上时间戳,接收方在从发送时计起的一个固定延迟后,才将数据分组提交给用户。时间戳同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方基于时间戳实现媒体间同步,同步信息(即时间戳)装入数据分组中一起传输,不要附加信道,不需另外的同步信息,不改变数据流。
2.3 终端技术
终端设备是组成通信网的要素之一它的功能与业务类型有密切的关系,也与通信网的性能直接相关。多媒体通信终端是挂在多媒体网络上的一个个支点,是各种媒体信息交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多媒体通信终端一般由搜索、解码、同步、准备和执行等部分组成。
搜索部分: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输入交互部分,如各种输入方法,选单选取等输入方式。
解码部分:对多种信息表示媒体进行解码,并按要求的表现形式呈现给用户。
同步部分:处理多种表示媒体间的同步问题。多媒体终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多种表示媒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终端,由同步处理部分完成同步处理,再送到用户面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声、文、图、像一体化的信息。
准备部分:其功能体现了多媒体终端所具有的再编辑功能。
执行部分:完成对系统的接口。它主要由网络和各种接口组成。2.4 多媒体数据库
由于多媒体信息的特点,多媒体数据库具有下列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的特点:占用存贮空间大,数据源广泛;大量的非格式化数据信息,即多媒体信息,种类多,结构复杂;由于大多数多媒体应用都主要基于通信技术,因此数据库系统必须是完全分布式的。3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虽然,目前多媒体通信应用已经很普及,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要求网络服务商(并非专指计算机网的服务商)提供服务更好的多媒体通信业务。从目前来看,多媒体通信技术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1 向IP融合
IP 技术是未来数据网络中的核心技术, 是承载各种应用业务的平台, 而在IP 网上实现多媒体通信更是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因为公众电话网(PSTN)无论怎样发展,其资源利用率低带宽窄线路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有线电视网(CATV)则相对缺乏在通信领域运营的经验,研究工作也相对比较滞后;只有数据网因为有了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功开发而迅速进入到开放的分布式的发展环境,并飞快地向前推进。
照着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们更是期待着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上开展各种业务,传输各种信息以保障高效率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更好地开展业务因此三大网络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种融合不仅是业务上的融合,更是网络上的融合而IP 就是能够实现这种融合最好的统一的协议, 所以无论未
来的基础网络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宽带多媒体业务都必将会统一到IP 网上。所以研究基于IP 的多媒体通信有着极大的特殊意义。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ATM、SDH、WDM等传输交换技术,还是诸如JPEG、MPE G、H261 等压缩技术的成熟化和实用化,尤其是近年来高速网络交换技术和骨干IP 技术的发展融合。IP 技术正在把数据、语音和视频等业务结合在一起,将使现有的三个网络(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电视网络)走向融合,IP 将成为网络通信的统一平台,所以基于IP 的多媒体通信的高质量传输就成为可能。
而近几年MPLS,IPV6 和DWDM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以及新型数据压缩算法的出现和完善,基于IP 的多媒体通信传输系统完全能够保证信息传输完美的服务质量QoS,而这些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3.2 三网合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全面推广,有线电视,电信和计算机等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应的数字处理、数字压缩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各种媒体信息的传送提供了必要的带宽;而T C P / IP 协议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共同的语言,这一切都为“三网合一”创造了技术条件。“三网合一”正是指将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信网在传输、接收和处理等方面合而为一,并全面实现数字化、如此便可以使三大行业在技术上逐步趋向一致,在业务上相互交叉渗透,在网络上互连互通,在经营上相互合作竞争,从而更好的、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通信服务。除此之外,多媒体通信技术在“三网合一”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2.1、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为“三网合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网合一之后,数据通信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通信质量和通信准确性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三网合一的推出,使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同化。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通信技术实现了声音、视频信号的叠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之所以提出三网合一的概念,主要基于提高通信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通信技术在专业技术方面有了快速的进步,提升了网络通信质量,满足了网络发展需要。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这项技术为三网合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2.2、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解决“三网合一”中具体问题。在三网合一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是如何将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消除接口障碍,提高结合质量。在三网合一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解决这一问题上。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多媒体通信技术在信号整合方面进行了重点攻关和突破,有效解决了三网合一的融合问题,使三网合一在整体融合质量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充分满足了网络构建的需要。由此可见,多媒体通信技术在三网合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解决网络融合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保证了网络融合的有效性。
3.3 与移动技术结合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则定位于实时视频,高速多媒体和移动Intemet 访问业务,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在投入运行初期便可实现共享式ZM带宽的数据业务,并在逐步提高中,从而为多媒体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提供可能。
考虑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特点,其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移动通信领域。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带动并促进了移动技术的发展,使移动技术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中,与移动技术的结合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式。多媒体通信技术与移动技术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实现了提高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给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带来了新机遇,使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在数据传输方面获得较强的能力,实现数据传输能力和数据传输质量的双提升,促进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从目前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多媒体通信技术与移动技术的结合,对移动技术的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移动技术的整体发展轨迹。
2、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类型方面得到了有效增加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数据传输类型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但改变了数据传输方式,同时还在音频信号的传输基础上增加了视频信号的传输,满足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需要,使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在传输类型上得到丰富,有效增加移动通信的功能,提高移动通信能力,使移动通信的功能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通话需求,提高移动通信 的整体发展质量。
3、多媒体通信技术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证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具体表现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数据种类上有所增加,满足了移动通信的实际通信需要。在数据传输类型上有所增加,保证了移动通信能够在整体功能上满足实际需求。由此可见,多媒体通信技术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提高了移动通信的整体质量。
3.4 与卫星技术结合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业务的需求已经由原来单一的电话电视窄带数据转变为包括话音图像文本视频和数据的多媒体业务。虽然地面宽带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但是它只能让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的人们享受到宽带服务,而对农村 人烟稀少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地区,仅靠地面网络是无法经济有效地提供宽带服务的。因此,卫星作为唯一能够实现全球无缝隙覆盖的通信手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新建立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络采用基于DVB标准的电视、语音、IP相融合的宽带多媒体技术,并应用多种回传通道实现卫星因特网接入服务。据预测,未来的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将主要采用TCP/IP、DVB_S数字平台和ATM技术。卫星通信系统中采用TCP/IP,有利于与地面因特网的互联,但TCP/IP在卫星链路中的性能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保证服务质量和支持实时话音图像传输方面 DVB_S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而成功的应用该数字平台适用于广播业务,但通过一些特殊的传输模式,可利用DVB_S来传输软件,支持Internet业务,提供交互式电视服务等 目前许多卫星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都是基于ATM的,ATM可保证高数据传输率及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因而特别适合于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
而我们之所以说新多媒体宽带卫星发展前景光明,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的:1.覆盖面积大 通常一颗卫星的波束覆盖范围可达数千公里,能提供处处可以使用的通信2.可部署性 宽带卫星系统既可与地面系统相结合,又可绕开复杂的地面网建立独立的卫星网络后一特点是可快速部署,卫星通信终端可即插即用,迅速实现全球通信3.大容量,高功率,高频段 可与陆地光纤容量相比美,地面终端小型化,价格可以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增加了卫星通信的市场竞争力4.卫星上处理和交换功能先进 新传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掘了卫星传输不对称性所带来的优势,带宽按需动态分 配,可满足广播多点传送和多媒体通信需求5.成本低廉新的宽带卫星数据业务扩大到更多的商业企业政府机构和家庭用户,新卫星技术的广泛应 用进一步降低了月接入费用,有利于扩展用户数6.提供一体化网络数字卫星网络因其覆盖面广和易部署等特点,将来有可能取代目前传输速率参差不齐和接入方式复杂的地面网络,并提供全球宽带主干系统,企业用户还可以有选择地把多种应用统一到一个卫星网络上。
因此,多媒体通信与卫星技术的结合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卫星系统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遥感遥测、地球资源、环境监测、军事侦察、气象服务等方面逐渐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卫星技术已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阶段,它可以直接对用户提供高带宽,轻易地将宽频信号传送给用户而无需中间节点。可想而知,将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多媒体网络。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视频会议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系统、移动多媒体业务,多媒体呼叫中心和电子商务等,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视、音频压缩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实现,支持人们远距离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通过传送协作成员的视、音频信息方便了协作成员之间真实直观的交流;同时,视频会议还利用多媒体支持协同工作中各种信息的处理,从而可营造一个多人共享的工作空间。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网络,它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不同地点实时地、交互地或者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利用Web强有力的交互性创建一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远程医疗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来传输医学信息以进行诊断、治疗和教育的一门应用学科,这里所描述的医学信息包括医学图像、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患者的病历、医学设备输出的数据等。
视频点播系统(VOD)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是可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VOD)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如服务、教育、金融等)的应用十分广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移动多媒体业务也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应用。目前的移动通信系统已能够提供简单的多媒体业务,但与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相差还很远。目前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展商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将会实现真正的移动多媒体业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多径成分的解析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因此,它将能够提供更好的连接质量和获取更高的容量、更大的服务区。
多媒体呼叫中心是多媒体技术融合了CTI、Call Center、Internet、数据库、WAP、自动语音识别等多种技术,增加了Web、E-mail、FAX、短消息、IP电话等多种接入手段,实现统一排队、智能路由、自动或远程处理功能,使用户更方便多样地享受呼叫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将来,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多媒体呼叫中心的趋势主要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使用户在进行电子交易时就可以和对方对话,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
电子商务将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这些商品不仅包括诸如汽车、家电、食品等实体化的产品,而且还包括新闻、录像、软件等之类的数字化知识产品,甚至还包括诸如旅游安排、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性产品。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软、硬件的结合,是把买卖双方及合作伙伴通过电子网络联系在一起,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现有业务的商贸交易。有关专家指出,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领域之一。它所产生的新的发展机遇更是人类历史上几百年才可能遇到的。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尚未大规模发展起来,科技人员正在积极开发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信息技术,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多媒体通信综合了多种媒体信息间的通信,它是通过现有的各种通讯网来传输、转储和接收多媒体信息的通信方式,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所有范畴,包括数据、音频和视频的综合处理和应用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处理。多媒体通信在实际使用上还要有更先进的软硬件协议与工具、高级操作系统、新的通信规范和多媒体数据库等许多课题尚待研究开发。但是这种多媒体通信终端与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相配合的传输信息的形式,将成为21世纪通信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媒体通信的实现,将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曹霁.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12:84-86.[2]朱秋海.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3.7:124-125.[3]李木香.浅析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33-34.[4]李云芳.浅谈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8:23-27.[5]王悦,李永全,刘元超.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科技,2006.5:91-92 [6]余林.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山西科技,2006.6:29-31 [7]庾志成.论多媒体通信[J].现代电信科技,2006.11:1.
第三篇:射频和电力线通信技术优势
射频和电力线通信技术优势
电力线通信(PLC)一直以来表现平平,尤其是在美国。但在近日召开的智能能源国际会议上,Aclara公司高级产品营销经理Edward J.Kobeszka明确表示,对他的公司而言,PLC的发展依然生机勃勃。
目前,Aclara公司同时应用了两种通信技术。其双向工频自动通信系统(TWACS?)在高级计量系统(AMI)解决方案中采用了PLC技术,而其STAR? Network AMI 系统则采用了无线电通信技术。
双向工频自动通信系统解决方案用于电表、开具账单、负荷控制、需求响应、停电检测和评估等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而STAR 系统则提供自动抄表、增强的客户服务、开具账单、消费报告和耗水检测等服务,此处仅举几例。Aclara公司的技术被电力、燃气和水力公用事业广泛采用。
双向工频自动通信系统由于具备远距离通信的能力,因而在农村备受青睐,基于PLC的系统也获得了大型私营公用事业公司这块市场。STAR 系统现已得到广泛应用,从小城市供水系统到大型私营电力和燃气公用事业,都包括在内。
这肯定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正如Kobeszka所说,Aclara公司的技术正被应用于300多家公用事业公司的1500万个终端。
Kobeszka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PLC技术屡遭诟病的原因:“即使该项技术运行可靠,人们仍觉得它陈旧,速度缓慢。”他指出,与射频技术和射频网格系统相比,PLC技术在美国是强买强卖,但是在网络建设情况迥异的英国,PLC技术的应用却要稳固、容易得多。他的确承认,虽然市郊地区采用了PLC技术,但实际上,射频技术要更为适合,尤其是从成本方面来考虑。
PLC传输速度慢?“扳动开关打开电灯要花多长时间?那是相当快的。我们的信号就和这个一样快。”他补充说,线路噪音(干扰)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由于系统的并发性,即每条馈线、每个相位、每条系统总线同时运行,PLC能够发送多个信息,并且不受带宽(或比特率)限制。
Kobeszka还提到了实用性这个简单的问题。“的确,射频技术可以携带更多的数据,但是你要用那么多数据做什么用呢?客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又有多少——代价又有多大?”
特高压 智能电表 智能电网 http://smartgrids.ofweek.com/
第四篇:射频识别技术在酒类防伪中的应用
浅析射频识别技术在酒类防伪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我国的酿酒行业在技术以及新品的研发上有了长足发展。酒类产品的制作工艺以及产销量也在不断提高。具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酒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2千亿元,其中白酒占总产值的65%红酒占到了总产值的30%以上,但是由于酒类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看到其中所存在的巨大利益,假冒伪劣的酒类制品屡禁不止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环境,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防伪管理技术来有效制止假冒劣质酒在市场的流通,建立起监管追溯一条龙的运营模式。而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该技术的优点在于为每一瓶酒加装一个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从原产品的种植,仓储,物流运输,到经销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并提供查询服务,建立起生命链防伪溯源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假酒的产生。
一、酒类防伪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小酒制品企业30000多家,但是真正获取生产许可的只有不到1万家,而在2005年的酒类生产资格调查中显示通过率仅为百分之15%,这说明中小企业假冒伪劣侵权行为严重,并潜在食品安全性问题。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行业经营比较集中,传统名优酒类品牌知名度高,但行业防伪手段落后,使得不法分子选择对高端酒类造假成为其快速谋取暴利的手段。据《北京晨报》2010年12月23日报道,河北昌黎县周边少数葡萄酒厂家生产假冒伪劣葡萄酒,傍名牌一条龙造假行为尤为猖獗,给当地的知名葡萄酒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瓶成本几块钱的酒经过灌装,贴牌,包装后就成了知名品牌的酒,价格也翻了十几倍。尽管各知名酒商不断进行防伪措施的更新换代,但归根结底造成此类原因的问题在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大酒厂防伪手段落后;二是标签贴装工艺简单容易造假(通过标签生产商,回收等);三是标签可识别性差,消费者不能判断标签真伪。现有酒类商品防伪手段主要分为:数码防伪(短信防伪),光学防伪,化学油墨防伪,条形码防伪,包装防伪等。这些防伪手段在制作商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但都存在相似的缺点即;防伪信息肉眼可见。包装和防伪标签可被回收再利用或被仿制。而且仿制的产品其外观特征与原包装几乎相同,消费者能难辨别真伪。所以需要研发一种新型防伪技术改善这些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防伪管理水平。
二、国内外酒类RFID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一)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工作原理: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RFID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二)国外RFID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1970年酒开始了RFID的民用化推广,1980年末美国与欧洲的很多家公司开始生产RFID电子标签,如今RFID技术已被光放应用到各个领域,如门禁管理,城市一卡通,物流管理追溯等。2006年初美国的EJGallo葡萄酒公司率先应用了RFID标签,他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大范围的仓储盘点以及货物运输,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这种技术逐渐被运用于酒类的溯源防伪领域。近年来德国的伏特加假酒案,印度假酒案致143人甲醇中毒死亡案等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部分国外知名酒商纷纷采用了RFID射频监测手段来进行有效的监管。直至2010年初RFID酒类溯源技术已经推广到了欧洲9个国家以及美国,印度等国。知名酒商如Jebson&Co,WolfBlassYellowLabelCabernetSauvignon等都率先采用这种技术。
(三)国内RFID发展现状
RFID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只有部分领域使用了这种技术,如公交一卡通,邮政包裹,二代身份证等,并且功能及作用范围十分有限。2006年科技部等15部委发布《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RFID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在重大项目尅申请指南中强调: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射频识别技术。我国酒类制品造假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山西溯州假酒案造成十几人中毒死亡,使与本案无关的中国四大名酒之首山西汾酒从行业第一(“汾老大”)跌落20名以外,十余年不能恢复元气。当今假烟假酒盛行已是公开的事实。市场盛传茅台真假比例为1:9,五粮液真假比例为1:3,洋河真假比例为1:1,等等。这些是无法统计无法验证的。2009年末为响应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朔源的管理要求和提升行业品牌形象,五粮液、茅台、双钩、泸州老窖纷纷开始尝试应用RFID技术进行防伪管理,但由于方案设计不够成熟成本以及成本过高等原因,其实无法大力推广使用。
三、RFID酒类防伪追溯管理解决方案
(一)防伪需求分析
1.产品假冒:今年来各个知名白,红酒厂家均被假冒伪劣产品所困扰,年损失几千万,使用的防伪技术老旧无法从源头解决根本问题。2.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了解酒的质量,是否假冒,以及产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品种,等级是否与实务相符以及酒的原料成分,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3.生产企业对防伪信息的需求:需要做到高度可靠,难以伪造,保证物流过程产品安全等。4.流通企业对产品信息的需求:做到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防伪及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能够快速查询,投入的设施和费用企业能够承担。5.政府监管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酒类流通监管,结合管理制度建立产品履历管理体系,产品检验及鉴定信息等。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选择有市场基础和雄厚实力并且迫切需要此类技术进行产品完善工作的昌黎葡萄酒公司为试点,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综合示范的标准化基地,从酒的整个生产流程推行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示范工程,开展酒类防伪综合应用试点,项目运营成熟后在逐渐推广到其他酒类企业。目前,酒类防伪系统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导入期,需要广泛的宣传以及政府的支持。通过研究RFID在酒类防伪溯源中的应用,提出低成本合理化的RFID技术解决方案,实现RFID技术在酒类行业的推广,形成行业应用标准,带动我国RFID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宣传了酒类防伪溯源的离你那,推动了传统名优白酒产业在“十一五”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出尽白酒产业向名优白酒方向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传统的酒类防伪溯源技术存在着很多缺陷,如记载信息量太小,不能完整的记录涉及的所有信息,信息只读不支持写入,识读范围小,容易损坏,不能适应潮湿的环境等。而RFID则基于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完成对于标签内容的识读与数据集成,可以记载大量的商品物流信息等,并且可读可写式的记录方式可以有效的做到产品的追溯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此外,RFID标签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对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拥有条形码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等性能。近年来RFID技术发展迅速,我国的铁路,公交,邮政,物流,烟草,医药,公安等诸多行业都已经使用了RFID技术。由于其技术给人带来极大地方便,并且随着价格的下降技术的完善,RFID技术正向日常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快速渗透。RFID的普及为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研究RFID在酒类防伪系统中的技术应用,有助于探索酒类防伪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加快创新,推动RFID产业发展。企业方面,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防伪追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标准化的防伪规范和防伪操作流程,能够利用RFID技术优势实现自动数据采集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监管生产能力,扩展品牌质量优势。我国是酒制品生产大国,酒类企业众多,基于RFID的防伪溯源技术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消费者方面,消费者对于酒类的质量,卫生情况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RFID酒类溯源防伪能够提供给消费者一系列的酒类信息并且保证酒品的安全,并能消费者对于酒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消费者购买的更放心。(三)总体方案 1.方案概述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产品质量已经关乎到企业的生死,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企业必须加快技术革新,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减少投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质量管理对于企业是非常现实的需求,在实现质量的过程中,质量追踪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覆盖了从生产至出入库至市场查询等流通环节,具有很高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其与物流系统结合后,将具有强大的防伪防窜和全方位的追踪溯源功能。该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信息加密技术,给每件产品赋予唯一的身份标签,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产品赋码及对流通销售信息的监管,实现对每件酒类产品的物流,信息流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方案以RFID技术为数据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分销等环节的作业过程进行自动识别实现信息化管理,以确保业务过程中对各种对象管理的正确性,准确性。信息化建设主要针对防伪,溯源管理,仓库管理,分销管理,流向追溯无方面开实施。在商品防伪领域内,防伪技术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技术。然而目前市场上的防伪产品采用的防伪技术绝大部分仍然是纸质材料,这些材料和技术容易被复制和替换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RFID芯片内容无法被仿制。在生产环节中提前将RFID标签标签初始化并关联到相应的生产任务中,生产时将RFID标签缝制在红酒内,为以后的业务过程打下数据基础。生产环节根据企业需要还应对圆脸的采购,加工,生产的工序,公式等进行相应的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基本的入库,盘点管理外,还应明确货区货位,对产品的销售周期,库存成本,库龄周期,库存属性,库内业务效率等做相应的分析管理。分销环节中使用定制的线体对大型仓库的出入库数据进行采集,门店应用无线终端进行收发货操作。以此来实现总公司到分公司到代理商,加盟店店的数据共享。当企业的管理平台搭建成功后,就可以对从生产到销售终端的质量追溯,防伪防串,渠道优化整合等出具管理依据。2.整体技术方案 由上图所示该系统架构分为五部分组成:接入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表示层。
(1)接入层: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读写器,传感器,无线网络等设备采集相关射频信号数据并发送这些数据层进行下一步操作。
(2)数据层:包括单位信息,产品数据,容器信息,事件信息等,并把这些信息发送到服务层进行解码转换等工作。
(3)服务层:包括注册编码解析,RFID信息服务,RFID发现服务,异常处理服务等,其作用是通过特定的编码解析把射频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并储存到中心服务器中以备后续调用;此外通过数据的交互可对RFID设备的运行请款进行管理,并能处理发生的问题。
(4)应用层: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跟踪追溯等应用系统。这些管理系统跟服务层的中央数据库相连并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了解事实储存的信息进行生产,物流仓储等方面的管理。
(5)表示层:是企业网站和相关部门的网站入口,现有的企业ERP或信息系统可以在应用层通过接口集成。使各个监管部门可以有效的进行管理并执行检查的工作。
此整体技术方案目的是通过RFID电子标签的特性把酒类防伪应用中遇到的防伪技术仿造问题解决,彻底解决防伪标签防伪码被再利用的问题通过防止回收使用的电子标签封转技术解决,解决电子标签在酒类瓶装封装环境下的自动写入,可识读适应性问题,解决酒类产品全程追踪溯源问题。在产品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找到出问题的环节。3.流程设计思路
系统在一台服务器的平台上运行,其功能主要由五个模块组成:单件酒类防伪管理模块;酒类跟踪管理模块;自动化生产管理模块;酒类仓库管理模块;酒类物流管理模块。追溯体系包含如下环节:
(1)原料储存环节:原料库RFID分类管理,先进先出,原料等级分区。(2)生产管理环节:生产线赋予每瓶酒RFID标签并进行生产工位计件。(3)成品中心库管理环节:生产完的酒瓶通过RFID自动感应上传入库信息;并实现库存酒RFID手持机快速盘点
(4)异地库管理环节:异地库可通过RFID手持PDA进行收货,确认货物是否完整被调换过,从何处发货等。
(5)经销商管理环节:经销商通过RFID手持PDA可查到此货物的发货运输信息。
(6)终端用户管理环节:终端客户通过RFID终端查询机可以查到每瓶酒的原料生产过程,仓储,物流,经销商所有信息,起到全程追溯的作用。4.应用方案(1)防伪瓶盖的设计:瓶盖的内嵌RFID电子标签与瓶盖的热塑膜封口相连,当撕开热塑膜封口后机械结构会把RFID芯片破坏从而达到开盖即损,无法回收的效果。
(2)电子标签数据信息
EPC编码结构标准包括:EPC-64,EPC-96,EPC-256。考虑到酒类产品出货量为中等,选择64b进行EPCID编码。现有条形码的主要数据信息为商品身份,其他包括生产厂家、产地、规格、生产日期等。EPC标签存储的信息要远大于条形码,但数据信息影响标签的读取速度,用RFID防伪是根据EPCID码进行数据库的检索操作,射频标签的数据格式关键在数据库的检索码DSC(DataSearchedCode)。出于上述考虑,酒类EPC标签数据信息设计为APC+PTC+ATC+UID,每块分配16b数据,也可根据需要分配。其中,APC为生产厂家代码,PTC为产品类型代码,ATC为产地、生产日期,UID为单个产品的惟一序列标识码。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925MHZ 适用温度:-40°至150° 通信速率:≥260kbps 存储容量:≥512kbits 康液体环境(3)防伪识别器
防伪识别器是检测产品真伪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视频显示消费者需要的真伪信息。其主要分布在各大酒类销售场所,超市街头等,消费者可以很容易找到。(4)防伪识别器硬件架构:
读写器,用来读取酒类EPC标签信息并传送到处理平台。
工业计算机(IndustryComputer,IC),实现数据处理、传送、查询、显示。中间件,转换不同标准读写器和防伪识别器的连接 图6.防伪识别器硬件架构(5)防伪识别器软件架构:
读写器控制模块:发送读写器控制指令实现射频标签的数据读取与传输。用户操作平台的搭建:提供完善直观的界面,操作简单,可快速查询酒类信息。
产品数据库:管理酒类产品的信息查新,更新,删除。数据传输:负责与监管中心进行数据交换。(6)主要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925MHZ 通信协议:ISO180006C 输出功率:+20dBm-+30dbm 调制方式:100%ASK调制 最远读取距离:3米,最远写入距离:0.5米
多标签读取速率:≥300个每秒 工作温度:-20°至60° 酒类产品生命周期流程追踪设计
(1)黏贴射频电子标签:通过自动化的方法在产品的相应位置放置RFID防伪射频标签。
(2)生产线上安装固定式读写设备,向标签内写入数据,并自动记录该信息酒类在包装生产线的末端放置有读写设备,电子标签通过读写区域时,读写器自动读出标签ID号,并写入酒类的EPC代码,同时在用户数据区内写入其他信息如产品下线时间等;同时,读写器可以根据一定的算法为每一个标签设定不同的访问密码,防止有人企图修改标签内部的数据。另外,服务器记录该标签信息,为每瓶酒建立档案以便查询。完成数据写入工作后将酒类装入包装箱准备入库。(3)仓储管理:在每瓶出产的酒的瓶颈上运用EPC的电子标签,记录摆放位置、产品类別、日期等数据;而透过在酒瓶上的标签,则可根据每个产品特有的编码,随時掌握货品状态、包括温度是否适合、酒的质量情况等,以便仓储管理,也能立即了解需要补货的项目,方便于缺货管理。而且在退换货的情况时只要倒入系统里,便可以对数据进行修改。
(4)配送物流管理:通过RFID读取包装箱上的标签数据进行快色货物盘点,了解货物种类并进一步录入数据,如配送地点配送时间及配送的酒类数量等。(5)经销商、零售商配备手持机检验酒的真伪:在消费者购买酒类产品时零售商用手持机当场检验酒类的真伪,如果可以顺利读到数据,表明该瓶酒是真酒,如果不能读出标签内数据,消费者可以拒绝购买。以此方式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假酒的产生。电子标签不可能做到重复利用,可以排除不法分子回收旧酒盒后,将电子标签拆下再次使用冒充真酒的可能;此外,假酒生产厂商伪造仿冒RFID系统的代价太过于高昂基本不可能实现。
四、结语
基于RFID技术的酒类溯源系统从根本上杜绝了假酒的产生,通过从原料,装配,仓储盘点,出货,到零售商一体化监控记录信息的方式保护了消费者和酒类企业的利益。本文介绍了于酒类的EPC标签设计标准,设计出标签的数据格式,提出防伪识别器的概念,搭建了贴有EPC标签的酒类产品流通过程构架。并且该理论数据现已在宁夏的西夏王葡萄酒和河北越千年葡萄酒上所使用和验证和示范。为了挽救前年昌黎葡萄酒的大范围造假案所带来的损失,增加社会公众信任度,迎接新十二五规划对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实施RFID技术势在必行,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对葡萄的种植源头、生产灌装、仓储环节、物流环节、经销商环节、消费者环节的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加强管理,打造政府有效监管,消费者可信的公共服务平台,最后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推广,RFID技术必将从源头解决酒类现存的主要问题,RFID酒类防伪溯源技术前景无限。
第五篇:通信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激光通信技术的军事应用
2011-11-11 19:51:44来源: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关键字:激光 通信 军事
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寻找和发展更高频率、更大容量、能快速架设、隐蔽性更好的信息载体,以适应密集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激光通信技术由于其单色性好、方向性强、光功率集中、难以窃听、成本低、安装快等特点,而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1989年,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短距离、隐蔽式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1990 年,又实验成功适用于特种战争和低强度战争需要的紫外光波通信;90年代初,俄罗斯随着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件的研制成功,也开始了激光大气通信系统技术的实用化研究。随后,便推出了新型的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并在莫斯科、瓦洛涅什、图拉等城市得以应用。俄罗斯有关专家普遍认为,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在一定视距内有效地实现全天候通信是完全可能的,很有军事潜力。
大气激光通信为无线通信的一种,它以光信号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在大气中直接传输。由于是无线通信,它可随意移动到任何地点并实现移动沟通,这是它最大的军用价值和优势。就概念而论,大气传输光学线路非常简单,即用发射机将激光束发射到接收机即可。然而,在实际的大气传输中,激光狭窄的光束对准确的接收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系统还应包括主动对准装置。在空间传输中,激光系统必须有很强的排除杂光的能力,否则阳光或其他照射光源就会淹没激光束。在实践 中,需添加窄通滤光片,可以选择接收激光波长而阻挡其他的波长。
目前而论,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得以实用化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连续波大功率激光器技术;自适应变焦技术;光波窄带滤波技术;光源稳频技术;信号压缩编码技术;光学天线设计制作和安装校准技术等。目前,国外用于大气激光通信的半导体激光器和接收器件已实现了商品化。据报道,近年美国、日本及俄罗斯等国都相继推出了适用于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的大功率器件,连续输出光功率可从数十毫瓦到数瓦。
与传统的无线电通信手段相比,激光大气通信具有安装便捷、使用方便等特点,很适合于在特殊地形、地貌及有线通信难以实现和机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工作。此外,激光大气通信系统跟其他无线电通信手段相比,还具有不挤占宝贵的无线电频率资源、电磁兼容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且不干扰其他传输设备、保密性强等特点,并且在有效通信距离和宽带等方面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光纤通信相比,使用新技术光通信设备还具有建网和维护费用低廉;实际应用中线路建立快捷,特别适合快速抢通;运行安全,不易被窃听;可移动,可升级等优点。因此,激光大气通信可极大地提高光通信系统的通信能力,大大节省光―电―光中继器及光端机,使通信技术产生新的飞跃。
激光大气通信的应用在军事领域更是十分广泛,可以架在高山之间完成边防哨所和森林观察的通信;可以临时架设解决必要的通信及计算机联网或作为移动通信的转接站;可以架设在海岸、江河、岛屿或舰船上实现短距离保密通信;同时,其方便快捷和保密性好的优势,还非常适应战场移动指挥的通信需要。
目前,激光大气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一大热点,专家预言,未来它将是构筑军事通信技术网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其发展趋势与潜力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本文转自电子工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