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建议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

时间:2019-05-12 22: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建议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建议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

第一篇:法建议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

谈谈劳动合同法草案中的十大问题及修改建议

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法建议

作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张喜亮

内容提要:

制定劳动合同法意义重大,本文根据提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一读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提出了若干问题,从法律理论和劳动关系的实际出发,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误区或错误之所在,提出了立法的建议。劳动合同立法理论支撑尚不足,建议广泛讨论、认真研究。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问题 建议

问题一:本法宗旨

从法理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上位法,劳动合同法作为下位法,则需要更准确地确定自己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劳动合同法不能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原则和规定,但是,又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体现来劳动关系尤其是劳动合同已经和将会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规范。劳动合同法之立法宗旨必须阐述准确、清楚,具有相当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称《劳动合同法草案》)是这样阐述其立法宗旨的:“为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

这样的表述有一些令人费解,本法规范的难道仅仅是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问题吗?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等行为,难道不是本法要规范的吗?这里其实,只需作出全称判断即规范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合同行为,而不需要对这些具体的行为予以例举。

定位劳动合同法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有失公允。难道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就不应当得到本法的保护吗?如果本法仅保护一方的权益,就无法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失去了其法律的本质精神即“公平”。事实上本 1

法的细则也有不少是保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条款,如竞业禁止的有关规定即对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保护条款。可见,《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宗旨之表述是不准确的,且有悖于法律的基本准则。

仅仅就本法宗旨而言,简单地说就是:规范劳动合同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和谐。

问题二: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二条规定了本法的适用范围。其表述基本上是承袭了劳动法的规定。但是,这里的表述是易于引起误解的。

第一款是这样规定的,“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适用本法”,表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又是这样的,“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从行文而言,两者并非一致和对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如果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是不是就可以不适用本法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其实这里要表达的是那些公务人员不适用本法,其它用工则亦适用本法。由此就莫若用一种排除式的语法表述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与非公务人员或比照公务人员的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依照本法执行。这样从句式上形成了对称之美,更加清楚地表达了此特定的适用范围。

另外,这里又一次强调了“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问题。这样的界定不但是缩小了本法的适用范围,更会引起法理上的混乱。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起草者试图将本法与劳动法区分开来。事实上,在这里是不需要做这样的区分的。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而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必须订立劳动合同,所以,此处无需加以区分。本法的适用范围,简单表述就是:非国家有特别规定,形成劳动关系当事人,适用本法。

问题三:劳动关系界定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三条对劳动关系所做的定义,也是值得商榷的。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里最值得商榷的是“在用人单位管理下”“提供有酬”劳动。

在用人单位“管理下”,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来源于对劳动法律关系理论的一种观点即劳动关系的隶属性。事实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从法律主体而言,双方是平等的,并非隶属的关系;如果在我国法律上肯定这样的所谓的“隶属性”,将使劳动者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地位”更加弱势且合法化了。由此,本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宗旨只能是虚假的了。这实际上也是有悖于法律基本理论即法律关系主体的平等原则。劳动关系的所谓的“隶属性”,并非主体的真实隶属,而是劳动行为的过程需要遵循特定的程序。如果把劳动行为的过程理解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主体之间的隶属性即不平等,那么,所导致的用人单位管理及职工人格的主体地位等社会问题,将是不堪设想的。这里的所谓“管理下”,本意是想将劳动关系与民事的劳务关系区分开来。

“有酬劳动”这样的界定也是值得商榷的,按照这样的理解,用人单位拒付工资迫使劳动者工作的关系则一定不是劳动关系了,显然,这是一个谬论。之所以强调“有酬”劳动,其目的是将劳动关系之劳动与其它关系之劳动如社会义务劳动或公益性等非有酬劳动区分开来。有酬强调的是劳动的特征而非劳动关系的本质。

基于上述分析,《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对劳动关系的概念完全可以依照劳动法予以界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据劳动法形成的劳动权利和义务之关系。

问题四: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法草案》是这样界定的:“本法所称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权利和义务”,具有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就是“劳动关系”,这样的协议当然就是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没有意义。再者,劳动合同的概念应当强调的是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即权利和义务,然而,这些权利和义务不是一般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特定的,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所以,在《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定义劳动合同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明确双方“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问题五:工会的作用

《劳动合同法草案》总则中最后三条都规定了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作用。本法草案细则中也有一些工会地位作用的规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示出来其重要性,尤其是在劳动关系中更为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年来特别关注工会工作并发布了各级党委、政府贯彻执行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文件。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指出:建立和完善工会领导的职工维权机制很必须要。

有鉴于此,建议在《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工会在劳动合同中的作用单独列为一章。其实,在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时,就提出过这个动议即在劳动法中工会单列一章。当时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不久等原因未能单列之。现在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党中央和职工对工会的要求,有劳动法和修改后的工会法为依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将工会列为专章,更有现实和长远意义。此章可以将劳动法、工会法及公司法等法律中关于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凸现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特殊作用。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七条规定:“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样的规定,必将事与愿违。首先这里是用“义务性”词语规定了工会的作用。假使工会履行指导帮助职工的“义务”受到阻碍话,其义务就不可能履行,由此,是否要追究工会的责任呢?指导和帮助职工及维权责任是在工会章程中规定的,而不应当是由法律规定的。工会是社会团体,社会团体与其成员的关系,只能由社会团体的章程约定或规定。所以,此处应当将工会的作用作为“授权性”规定。指导和帮助及维护职工权益,这是工会的权利,——这项权利不是相对于职工而言的,而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的即:工会有权指导和帮助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问题六:劳动合同的期限及合同存在问题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九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期限,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分为三种形式,并对三种形式的劳动合同做出了概念性的规定。此条的文字表述不尽严谨。有些款项极易引起歧义,甚至不知所云。

第九条第三款规定:“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它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这里特别规定了“除劳动者有其它意思表示外”,这样的规定的在操作中就可能出现歧义。如果劳动者表示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补办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了呢?劳动合同不以书面形式签订,如果是法律默许的,则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则是没有意义的了。

本条第四款也是类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于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不同理解的,除有相反证明以外,以有利于劳动者的理解为准。”其中“除有相反以外”也是令人不解的。何为“相反证明”,在实践中是很难把握的,或者,单位出示证明就可以否定劳动关系的存在吗?这样的排除条件的设置,必将使看似保护劳动者的规定大打折

扣。这样不仅制造了新的纠纷,且将使劳动者处于不利的地位。

建议:删除排除性限制规定。

问题七:劳动合同内容歧义问题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十条最后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内容理解不一致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采纳最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

这样的规定似乎存在思维上的混乱。“理解不一致”就说明有两种以上的解释,否则就不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应当按照通常理解解释”,其中的“通常”在实践中是无法把握的,如果存在这样的所谓“通常理解”的话,“不一致”则是可以避免的。此条的规定本意是矫正劳动者所处的不利地位,而如此的限制性规定则令人匪夷所思。此类争议一旦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仲裁庭或审判庭将很难依法作出裁减或判决。

建议:删除此条款或直接规定根据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解释。

问题七:劳动力派遣

第十二条规定了劳动力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及接受派遣单位的关系。以劳动力派遣用工的用人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并应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以每一名被派遣的劳动者不少于5000元为标准存入储备金。”

这个规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注册资本金额的问题,不是劳动问题,不应受劳动法律的调整而是工商管理的对象,所以,此事不宜在劳动合同法作出规定。第二,储备金之标准测算的根据在哪里?按照此标准派遣公司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了。在投资了50万元注册资金后,再以每派遣一人投资储备金5000元,以首批派遣一百人为标准(少于此数则根本无法盈利),公司理论上投资总额必须在百万元以上。严格按此规定执行,派遣公司是根本无法生存的。按照就业市场化原则的要求,劳动力派遣服务将发挥着重用的作用;如果劳动合同法作出这样的限制性规定,则几乎没有可能存在合法经营的派遣公司。再则,公司是否能够保障职工的劳动报酬依法支付,与派遣公司的注册资金关系不是很大。注册资金额度较大的不一定就不侵害职工的劳动报酬权,注册资金额度少者也不一定就侵害职工的劳动报酬权。

建议:派遣公司注册及经营范围问题由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本法在规范派遣单位的劳动关系行为作出严格规

定。

问题九:竞业禁止

竞业禁止是市场化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十六条对此作出了规定。但是,其中规定的限制事项不具有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如不得到有竞争关系的单位“任职”。何为任职?是指管理方面的职务还是一般性的工作。如果对于掌握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简单作出再就业之“单位”的限制,无异于限制了这些人就业的权利。他们在一定时间(按照草案之规定是两年),几乎是处于失业状态。劳动合同法应当是促进就业的法而不应当是促进失业的法,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竞业禁止主要是针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进而是对原用人单位权利的保护,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限制掌握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再就业的“单位”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限制的关键应当是禁止“泄露商业”秘密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

再者,草案规定“竞业限制期限为两年,那么两年后劳动者就可以以其所掌握的商业技术秘密而展开竞争了呢?如果是这样,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竞业禁止事项之意义便微乎其微。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商业秘密本身需要保守的期限,这个期限不是法律上可以明确规定的,因为每个商业秘密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其需要保密的期限不尽相同。

此规定的法律责任也不具有现实性。草案规定“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其数额不得少于劳动者在该单位年工资收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三倍。”这样的规定显然是责任不对等的,有失公平。另外,凡有竞业能力者多收入较高,而当其承担相应的违约金时,实际上是没有支付能力的即事实上劳动者无力承担这样法定的经济责任。

这种矛盾且不合实际的规定,无疑将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竞业禁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用人单位管理中的问题,法律的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

建议:对竞业禁止之规定重点放在泄漏商业秘密的责任方面,而不是再就业的单位方面;比照劳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重责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用人单位,泄漏商业秘密的劳动者承担其力所能及的经济责任。

问题十:劳动合同的无效与撤销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十九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撤销的事项。撤销劳动合同的实质性的要件,草案规定了两项:“对

存在重大误解的劳动合同或显失公平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有权申请撤销之。

这里之显失公平实际上就是第十八条规定的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之一即“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而所谓“用人单位乘人之危使劳动者违背真实意思”与无效劳动合同标准的第一项“用人单位以欺诈、威胁的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两者大有类似之嫌,然而“对存在重大误解的劳动合同”则在第十条“内容理解不一致”中是有规定的了。如此相同或类似或近似的规定,必然使当事人无所适从而造成更多的混乱,甚至是司法上的混乱。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撤销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征求意见的讨论阶段,也有学者提出增加劳动合同撤销的建言。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的是从合同的一般法律理论而言的。劳动法律关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其特殊性决定了在劳动立法中不能完全套用一般的法理。现在看来,仅就《劳动合同法草案》而言,劳动合同的无效与撤销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开来,尤其是撤销的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

建议:劳动合同撤销问题尚需要认真研究,如果不能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建议本法不作专门规定。

结束语:慎重立法

劳动合同法将对我国的劳动关系产生极大影响,其立法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劳动法律及劳动合同理论研究的成果来看,尚不能充分支撑劳动合同立法。从既成的《劳动合同法草案》而言,几乎问题比比皆是。或概念不准、或逻辑不通、或行文失范。建议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予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公正的法律责任意识,制定出高质量的劳动合同法,实现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

2.张攀顺 《制定劳动合同法必须解放思想》 《工人日报》2005.10.10

3.周祈军 《劳动合同法应减少政策干预》 《工人日报》2005.10.10

4.张喜亮 《劳动合同法应合理规定合同期限》 《工人日报》2005.10.10

第二篇:两会建言: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

两会建言: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

李晓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及相关法规。

我国已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解决不节约的问题,先要研究、治理和解决浪费问题。不解决严重的浪费问题,就不能建成节约型社会,只有解决了严重的浪费问题,才能走向节约型社会,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制定国家反浪费法规是综合治理和解决浪费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浪费问题的普遍性

浪费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在国家的两会上,有关反浪费的提案议案逐年增多。浪费问题具有普遍性,浪费既可以在人力、资金和物质方面,也可以在知识、科技和管理等诸方面发生。提到浪费,人们往往注意经济领域、生产领域、物质方面的浪费,但这还不够,浪费现象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生产到家庭生活,从国内到国外,都广泛存在。

我国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大量的事实表明,浪费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果把浪费比作一种病,浪费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流行病、多发病、传染病,浪费几乎成为目前的一大社会公害。全面认识浪费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有助于解决浪费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浪费的危害和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到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浪费现象的严重危害。治理浪费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开展对“浪费与节约”问题的专题研究,对浪费问题进行会诊:对浪费现象加以系统分析,究竟有多少种浪费现象;对浪费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人们为什么会浪费;对浪费危害做出深刻分析,浪费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危害;综合治理解决浪费问题,实现从浪费到节约的转化,逐步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流通模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研究制定反浪费法规是综合治理浪费问题的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浪费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浪费行为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到了现代,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影响的加深,浪费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起来。与此相应,现代社会形成了新的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也产生了新的浪费问题。浪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地区、部门、单位、以至家庭和个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或是受其危害影响发展缓慢,或是清除、减少和预防浪费,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走在时代的前面。纵观历史,“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浪费观念和浪费行为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延误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把浪费大、效率低比作横亘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两座大山,或是两大包袱,不搬掉它们,不抛弃它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就将步履艰难。

浪费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一个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地区、部门、单位、以至家庭和个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或是受其危害影响进展缓慢,或是清除和减少浪费,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走在时代的前面。有些国家、地区和部门非常注意对浪费问题的管理,多种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浪费现象,其成果实际地运用于管理制度的法律规则中,从而使管理体制、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社会舆论等都渗透着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观念和原则,有效地治理和预防着浪费行为。

三、国家领导论浪费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浪费问题的严重性。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2002

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2001年10月,朱镕基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奢侈浪费行为相当严重”就是其中之一。2003年12月,胡锦涛主席在西柏坡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行各业都要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我国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全面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浪费问题和节约问题,可见问题的重要性。

四、已有的政策法规

我国很多政策法规都涉及到制止浪费厉行节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952年3月8日,政务院批发的《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中,对“个人生活与工作上挥霍性的超支”和“由于责任人严重的官僚主义或经营人员失职所造成的业务上的浪费和损失”,“情节严重因而招致国家巨大损失”者,明确规定“酌与刑事处分”。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目前,城市企业经济效益还很低,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种种损失和浪费还很严重。”中发[1997]13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楼;严格控制各种会议;严格控制各类庆典活动;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200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反腐倡廉《实施纲要》提出,“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这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表明党中央已经把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的立法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反腐倡廉活动取得进展之后,我国浪费问题将亟待研究和解决。学习借鉴反腐倡廉《实施纲要》,还应该研究制定反浪费方面的专门法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浪费问题的体系。

五、浪费的危害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曾经是人人皆知的响亮口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却远没有这么深刻。有一幅漫画,题为“两只老虎不一样”,生动地反映出人们对贪污和浪费的不同认识。画中两只同样的吊睛白额大虫,一只披枷带锁,愁眉苦脸,泪眼汪汪,人人喊打;另一只张牙舞爪,理直气壮,得意洋洋,被人视若宠物。这前只老虎叫“贪污”,后一只名曰“浪费”。两只老虎不同的地位和待遇,生动地反映出人们对贪污和浪费的不同态度。老虎都会害人,披枷带锁的贪污老虎已引起人们警觉,而被人视若宠物的浪费老虎,往往被人忽视,放松警惕,不加防范,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从贪污和浪费所造成的恶果来看,都是对国家和个人财产的侵犯。贪污者和贪污行为受到人们的痛恨,贪污犯要受到法律的审判,因此,画中贪污老虎受到惩罚的形象是逼真的,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浪费老虎也是栩栩如生,它生动深刻地反映出浪费行为不被人们所认识和憎恨,不受法律制裁而逍遥法外的形象。

问题还在于浪费者麻木不仁,理所当然;旁观者习以为常,漠不关心,有些浪费甚至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习惯成自然,普及发展为“全民运动”,形成浪费型的家庭、企业、城区和社会。对于浪费的认识偏差,使得浪费的危害增大了。如果评价一个人,说他的能力差,他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满;说他贪污,也许会跳起来辩驳,同你拼命;但是如果说他浪费多大,他却可以若无其事,泰然处之,不屑一顾。“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甚至

有人标榜浪费做法是自己工作“有气派”、“大方”、“有大将风度”、不“小家子气”等,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自豪。事实上,人们常听到有“贪污犯”这个罪名,却很少见到“浪费犯”这个名词;可以看到各级别的反贪局,但却少有反浪费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

六、呼唤《反浪费法》

多年来,党和国家一贯倡导反对浪费,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浪费现象这样普遍,这样严重而又屡禁不止呢?有许多浪费现象甚至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明知顾犯,无法无天。从法律的角度讲,立法不健全,缺少约束、制裁浪费行为的专门法律规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腐败和浪费都是犯罪,对于腐败将有法处治,对于浪费造成的损失却仍因为缺少法规而难以处理,这也是浪费现象长期制止不住,蔓延发展的重要原因。制止浪费,既要采取思想观念教育、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必要的手段,还要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应用刑法武器。

为制止浪费行为,我们已经采取了思想观念教育、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多种必要的手段,但是浪费现象还往往制止不住,蔓延发展。因此,制止浪费,既要采取思想观念教育、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必要的手段,还要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方法。法律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法治”,这里讲的法律方法,不仅包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还应当包括由政府的各级机构以及各个管理系统所制定和实施的各种类似法律性质的社会规范。在对浪费问题的管理中使用法律方法,可以使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它们之间的渠道畅通,并正常地发挥各自的职能,使整个管理系统自动有效地运转。变“我要浪费”为“我要节约”,变“让我节约”为“我想节约”。

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将为各省市治理浪费问题奠定基础,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从全国看,制定国家反浪费法规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应尽早做准备,有条件的省市也可先行一步研究探索,制定有关的地方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会让对浪费行为和后果的惩治有法可依,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浪费犯罪成过街老鼠。从而减少和预防浪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是一项有巨大潜力的大有可为的而又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工作,预期可以产生较大的、间接的和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助于逐步建立起我国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向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李晓群,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此文内容2005年3月1日发贴于人民网强国论坛。

第三篇:数学组 课堂教学十大问题、亮点、教科研年会建议

课堂教学十大问题:

1、各别教师偶尔出现不能较好地把握教材,课前备课不充分,上课跟着感觉走。既不考虑一节课完成了多少教学目标,也不考虑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2、各别教师偶尔出现满堂灌,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

3、各别教师偶尔出现分组讨论式教学组织不严,调控不恰当,导致课堂上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效率不高。

4、各别教师偶尔出现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几排或一少部分学生身上。

5、各别教师偶尔出现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应变能力,不能较好地处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6、各别教师偶尔出现教法单一,不顾学生的兴趣,也不给学生创造学习情景,一节课就采用一种方法,学生学的枯燥乏味。

7、各别教师偶尔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师教的无劲,学生学的无趣,参与不积极、不主动,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堂教学十大亮点:

1、新课导入,利用各种故事情景引出数学知识来牵动学生的心。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孩子的心弦被拨动。

2、知识探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源泉。

3、运用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段新知学完后,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对新知的认识、运用和理解。

4、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教学可以使复杂的教学环节简单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师心里时刻惦记学困生,每节课给予关注,表扬和鼓励。

6、课堂突出能力训练。坚持“精讲多练”。

7、数学堂课练习设计多层次、小步子、一步一个台阶。

教科研年会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什么样的培训都要针对性强,可操作,不要只讲对的话,而泛泛的对老师具体教学没有大的帮助,特别针对年轻教师,具体怎么做更为重要。要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猜谜语识字法在课堂教学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猜谜语识字法在课堂教学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从古到今,中国的许多汉字均可编成谜语,并且可以运用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猜谜语是为了使学生按照汉字规律猜想,这是巩固汉字结构的一种方法。通过猜字谜学生可以对字形加深记忆,巩固所学汉字的有关知识。但是猜谜语识字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就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猜谜语;课堂;教学;建议

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many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compiled riddle, and can be used in primary school literacy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s guess the riddle is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haracters guess, which is the consolidation of a method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The students can deepen the memory of a puzzle shape, consolidate relevant knowledge Chinese characters.But riddles literacy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Keywords: riddles;classroom teaching;suggestions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一、猜谜语识字教学内涵及基本原则.................................................................................3

(一)猜谜语识字教学的内涵...........................................................................................3

(二)猜谜语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3

1、易用性原则.................................................................................................................3

2、趣味性原则.................................................................................................................4

二、猜谜语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4

(一)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4

(二)教学方法单一...........................................................................................................4

(三)教学设计不精...........................................................................................................4

(四)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不良.......................................................................................5

(五)学生负担过重...........................................................................................................5

三、猜谜语识字教学改进建议...............................................................................................5

(一)练习模仿,类推迁移.................................................................................................6

(二)字形模仿.............................................................................................................6

(三)大胆想象...............................................................................................................6

(四)加强引导,及时点评,反复练习.............................................................................6

(五)借助拼音,自学字词...........................................................................................7

(六)指导写字,笔笔到位...........................................................................................7

(七)交流赏析巩固识字...................................................................................................7

四、教学形式的创新.........................................................................................................8

(一)小组合作,交流谜语...........................................................................................8

(二)拓展延伸,巧编字谜...........................................................................................8 参考文献...................................................................................................................................8

一、猜谜语识字教学内涵及基本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中国的许多汉字均可编成字谜。谜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谜语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猜谜语识字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知识以及开阔学生眼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一)猜谜语识字教学的内涵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学生猜测字谜的关键是学会按照汉字结构规律进行猜想,这是巩固识记汉字的一种方法,通过猜测,学生可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巩固所学汉字的有关知识。猜字谜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字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可以识记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又可以理解汉字的字义,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新的课程改革更是把低年级识字教学列入了重中之重,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然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识字记得快遗忘得也特别快,有好多学生明明刚才还认识这个生字,可是只要把这个生字换个位置,他又不知该念什么了。看来学生没有真正记住这些生字宝宝,他们只是根据生字固定的位置、大体的形状来进行理解记忆。

(二)猜谜语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

1、易用性原则

我们把一些常见的谜语引进课堂,使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提高他们对识字的兴趣,加强对识字猜谜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小小的船》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月亮的“月”字,让学生给月字编一个谜语来考考同学们,大家的兴致就更高了,有编:弯弯的香蕉像月牙,弯弯的月亮像镰刀等等。同学们编的谜语五花八门的,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对猜谜识字的兴趣。我们把猜谜语引进识字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生字学得津津有味,还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的的能力,从而发挥了他们丰富的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猜谜识字法不仅锻炼他们的思维力,鼓励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识字猜谜识字得活动中。

2、趣味性原则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注意力比较薄弱,性格活泼好动,容易分心,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但对游戏情有独钟的阶段。喜欢游戏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用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使学生们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的话,效果就会很明显。

二、猜谜语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猜谜语识字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中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老师也喜欢在课堂中使用猜谜语的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地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猜谜语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展的,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表达能力及接受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猜谜语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者会容易曲解字谜的意思最后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下教材中,识字方法的类形多种多样,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较多地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很少能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语文新课标明确教师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重视,教师脱离了课文的识字教学,学生觉得在识字课堂中学习汉字显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生识字兴趣以及对识字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不精

众所周知,汉字是由“音、形、义” 3个因素构成的。在课堂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音、形、义”面面俱到的现象比较严重,老师似乎不放心,几乎对每一个生字的音、形、义都要进行分析,不能避易就难进行重点突破,师资教学水平有限,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四)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不良

随着农村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已大部分得到普及。但是在有些地方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运用和借助先进的教学媒体来进行课堂教学,依然使用以前比较陈旧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识字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效果比较低,而且根本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学生负担过重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应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且汉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干净。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记忆生字,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着机械的抄写,学生在重复抄写过程中变成了抄写机器,孩子由于作业量大导致精神麻木了,思维停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练习效果。学生不仅没有掌握生字的正确笔顺是怎么写的,甚至还出现了错字过多的种种现象。

三、猜谜语识字教学改进建议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正值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为了尽快学习书面语言不得不大量认识汉字,而儿童的口头语言和思维认识能力远远超出识字能力,这就产生识字跟不上语言和智力发展的环节。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方法不当,必将挫伤儿童学习猜谜识字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识字与听、说、读、写的练习,使识字与语言能力及各种智力全面和谐发展。儿童识字认知的心理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也对该字的特点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对出入学儿童来说主要是口语经验积累)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形、音、义的联系。对于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一节课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老师教生字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本节课生字感兴趣了,积极性提高了,还愁不认识、记不住生字吗?每节课的识字内容不一样,教学方式也应不一样。在实际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以往发现的问题,现针对猜谜语识字课堂教学提出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练习模仿,类推迁移

古人云: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引导学生编字谜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教师要先做好示范,其次老师让学生模仿,最后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训练,进行类推迁移,力求熟能生巧。

(二)字形模仿

课堂上老师说出一个字谜:“四面不透风,一横在当中”,让学生猜,这是已经学过的“日”字,学生猜出后,我写出“目、田、图、团、曲”五个同类形的字让学生编,很多学生模仿例字编出字谜,但“曲”字对学生有些困难,我启发学生想象“曲”字中间两竖像房子的什么?引导学生编出字谜:“两层楼、六间房,两根烟囱在中央”,并鼓励学生如何把字谜编顺口、动听,也不一定要按照同样模式进行编。如“图” 字可编成:“四面四堵墙,冬字里面藏”,也可编为:“在大房子里过冬天”。接着根据字形或字义对学生进行讲解编字谜的方法。并让学生课后给(由、甲,化、体、休)编出字谜来。

(三)大胆想象

根据字形或字形的某一部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我在教学“扎”时,引导学生想象“乚”像什么?(钓鱼钩)学生编出“手拿钓鱼钩”。接着出示:“孔、乱、乳”让学生编,学生很快就编出了字谜。再如学生为“灵”字编字谜为“小横山只有一寸高”;“宁”被记为“家里面丁零零”、“灾”被记为“大火烧家”,“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脱”有同学看到这个字,马上脱口而出“月亮说话不发言”,“托”被他们编为“一手拔掉一根毛”,既合理想象又能很形象的识记住了生字。让学生合作编出字谜,要求必须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大胆想象。

(四)加强引导,及时点评,反复练习

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老师帮助学生编字谜,学生模仿性很强,会主动地学编字谜,而且他们的想法很奇特。如:“明”字,有学生想到:这是“明天”的“明”,说明一天过去了,所以就编了“一日一月,一天过去了”当他将自己的“杰作”告诉同学时,他倍感自豪,“我厉害吧,会给你们出字谜了!”

低年级识字不多,语言很不完善,编出的字谜不一定理想,引导与点评非常重要。对学生刚编出的字谜,往往要反复修改才能定型,有时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每次交流时,让学生大胆点评,集众人之长。

(五)借助拼音,自学字词

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针对学生们对识字教学的兴趣不够的情况,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歌谣、做游戏等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会了生字。

(六)指导写字,笔笔到位

新课标非常重视汉字的书写过程。因此,我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笔画顺序来书写,同时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在教学生字“量、最”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上下结构,都是日字头)归纳出来后让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然后对关键笔画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描红、临写。

(七)交流赏析巩固识字

在生字的识记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一些生字,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那我们何不多创设一些猜谜游戏呢?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利用简单的谜语来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小小的一则谜语,竟然能激起学生如此之大的学习热情。看来兴趣才是学生识字的不竭动力。我们把猜谜引进识字课堂,学生不仅生字学得津津有味,还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我有目的地布置课外预习,要求学生对将要学的生字最低编二、三个字谜。课堂上交流时,不但要说出字谜,而且要讲清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要求大家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欣赏点评,谁编得好。对好的字谜,要求每个同学都把它写下来,定期评比看谁记的字谜最多。

四、教学形式的创新

(一)小组合作,交流谜语

1、小组之间展开交往和交流。

2、发现每一小组都猜得非常认真,就可以来个猜谜大赛。第一组是大熊猫队,第二组是大象队,第三组是老虎队。每组选一个代表出一则谜语,让别的组猜,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猜出的谜语多,哪一个小组说得最清楚、最流利

3、小组展开猜谜比赛。

(二)拓展延伸,巧编字谜

1、小朋友用猜谜语的办法了解了一些动物、植物,你们知道吗,用猜谜语的办法还可以记住很多生字呢!谁来猜一猜,这些字谜的谜底分别是什么?(大屏幕出示字谜:多字少一半。人在云上走。一口咬掉牛尾巴。要一半,扔一半。日日开口很动听。)

2、学生一边读一边猜,并说出是怎么猜的。

3、你们是老师心中最棒的孩子,现在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谁来帮老师编几个字谜?(大屏幕出示生字:王白金合朋闪语碧)

4、生编字谜。师适时鼓励

五、总结

“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引导小朋友自编、互猜字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编字谜也是多种识字方法整合的结果,体现了学生识字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只要精心引导,坚持不懈,就会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谭永长、高文端、谭永松.谜语与语文教学[J].社会科学,1997,(01).[2]杨海燕.浅谈谜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天地,2013,(03).[3]王海燕.巧用谜语卡片优化识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2,(05).[4]肖强花.用趣味字谜识字法打造高效识字课堂—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5.[5]陈海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09).[6]杨继贵.谜语进课堂,识字不再难—浅析“字谜”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5.[7]莫关书.激发思维,趣味识记—猜字谜和编字谜是提高小学生识记汉字的有效方法[J].新教育,2009,(04).[8]林小楹.浅谈猜字谜识字在低年级教学中的作用[N].贵州民族报,2015,(07).[9]鲁声勇.巧用猜谜,提高小学语文趣味性[J].文理导航(下旬),2015,(06).

第五篇: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文《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问题》

论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问题

劳动合同关系到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依据之一,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规定较原则、抽象,使得有关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处理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在劳动合同立法方面不完善,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制度没有形成体系,大部分有关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在《劳动法》中没有提及,由此使得广大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该掌握一定的劳动合同知识。本文主要就劳动合同的书面订立形式、事实劳动关系、拒绝或者拖延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要求、劳动合同订立不符合程序要求等问题进行探讨,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完善立法和实施其他一些措施,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订立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律的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受法律保护。非依法律

规定或者征得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劳动具体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有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已建立,但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已生效,但并没有实际用工,劳动关系尚未建立。因此,违反劳动合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违反已经履行的劳动合同。这时劳动关系已建立,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就要按照本法的规定承担违法责任。另一种就是违反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这时劳动关系尚未建立,劳动合同法没有对这种情况下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作出规定,这就需要合同双方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这时劳动合同约定了违约责任的,按约定办,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就无从承担责任。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履约责任。然而,近年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且矛盾加剧的特点,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

劳动合同订立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书面劳动合同的弊端

1、形式不够灵活、程序不够简便。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需遵循一定的步骤或环节,这样既能保障合同订立的进行,也是合同内容合法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但也正是这些步骤和环节决定了书面劳动合同订立程序上的繁杂。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劳动关系主体双方都希望高效快捷地建立或解除劳动关系,这与

书面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本身就构成了矛盾。

2、书面劳动合同不能反映劳动关系的实际内容。劳动合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只能反映双方当时的合意,而无法兼顾其后不断变化的情况。真正的双方合意是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补充的。所以,用最初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是不能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在许多劳动争议中,如果依照书面劳动合同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反而对劳动者不利。

3、劳动者不愿意与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现在劳动市场是双选的局面,劳动者有选择劳动种类的自由,用人单位有用工的自由,劳动者在尚不了解整个用人单位的情况下,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担心以后不想在此单位工作时,不好脱身,产生责任问题。更何况现今的书面劳动合同大多数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格式合同,在现今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大多时候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没有协商的余地,虽然法律明文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双方协商一致。况且,现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对合同中一些看似合理的条款隐藏的不合理要求全然不知,造成以后的权利受到侵害而无言以对。

二、劳动合同订立中告知义务责任的缺失

用人单位的合法性是劳动合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一个有资格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才能雇佣劳动者,而现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种类复杂,劳动者怎样去识别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呢?在实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中,用人单位往往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不能平等的对待求

职者。招聘单位的信息对求职者不透明,用人单位不能对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不论劳动者是否提出知悉要求,用人单位都应当主动将上述情况如实向劳动者说明。劳动者的告知义务是附条件的,只有在用人单位要求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情况时,劳动者才有如实说明的义务。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往往规避告知义务,不讲公平、诚信,严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劳动者不诚信侵犯用人单位权益的现象,法律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救济程序和处罚措施。

三、劳动者弱势地位显现的问题

用人单位往往运用其在劳动关心中的绝对强势地位,将用人自主权片面理解为用人自由权,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任意加班加点且不支付劳动者加班费,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不给劳动者上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十分突出。在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本身的优势地位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形成明显的对比。用人单位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运用其优势地位压制和侵犯劳动者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益,劳动者为了生存大多选择忍气吞声,致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劳动者的地位更加脆弱。所以,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劳动者很难有效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以上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的相关解决措施如下:

一、承认口头劳动合同的效力,完善权力救济程序内容何用形式。是指当事人合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现实生活中劳动合同的形式主要有书面式、口头和默示形式三种。无论劳动合同采

取何种形式,都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形成合意的手段。无论劳动合同时以书面还是口头或者默示形式订立,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决定了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者整体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合同的内容多体现了用人单位的预期和设定,而非双方的预期和设定。将劳动合同理想化,也必须将劳动法律关系理想化,也就会夸大劳动法律关系与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的区别。因此,我们应在承认劳动合同订立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承认口头合同的效力,细化劳动合同履行、变更、终止等方面的规定,以平衡用人单位与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口头协议要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去引导和执行,防止用人单位逃避法律义务,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出现争议时,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以劳动者的主张为准,劳动者无须对自己的主张举证。对于用人单位的主张,除非其能够举证证明,否则不能成立。这样的法律规定可以有效防止用人单位故意签订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以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秩序的和谐。

二、明确劳动双方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和举证责任。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主动履行告知义务而拒不告知,或故意隐瞒的,视其行为性质和结果的严重程度,应给予行政或刑事制裁,或令其赔偿损失,追究其民事责任。对用人单位违反告知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应实行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即除飞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在缔约中劳动者有过错或不可抗力情形,则视为用人单位应承担责任。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其未履行告知义务所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仍应规定为过错责任原则。这种归责原则一方面符合劳动立法中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法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预先制约处于强势的用人单位,规范其在缔约阶段的行为,防止纠纷。

三、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客观要求。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和地位相差悬殊,仅依靠双方自主调整只能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急需多层次的法律调整机制即宏观、中观和微观机制予以规范和协调。其中宏观机制即法律制度,中观机制即集体合同制,微观机制即劳动合同制度。签订集体合同能增进劳资双方理解,防范劳资冲突,并在劳资争议出现之后能作为解决争议的有力武器。这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过一百年实践得出的人类宝贵经验和财富。因此,我们应提高工会地位,使工会能真正代表职工一方利益,具备与企业相当的判断能力,签订集体合同,使集体协商能真正发挥其能效。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进一步从实体和程序这两方面完善劳动合同订立制度,建立完备的集体合同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良好的劳动合同制度,应当有利于建立一种既有稳定性又有流动性的劳动关系。因为有了流动性,人力资源才能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稳定性,在劳动者能胜任工作且不会危害到用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劳动者的工作就有保障,这就会促使公司雇员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载法建议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建议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大问题探析及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