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有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有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基本情况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订,也为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各项权益的实现,为未成年人的正常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成年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为了消除消极影响,就应该给未成年人以积极的影响;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就应该防止未成年人可能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正是从这点出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告诫未成年人、也告诫社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种积极的预防,无疑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各项权利的实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可以帮助大部份想学好的未成年人,还是有少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生活窘迫而辍学出来打工由于无一技之长而长期无业,因生活没有保障而走上犯罪道路。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1,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上升迅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特点。根据两级检察院2001至2005年批捕人数统计,几年来,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犯数量和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以批捕未成年人数为例,2005年是2001年的6.6倍多,在捕和起诉阶段,16-18周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数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0%以上。可见,这一年龄段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阶段。
2,是罪名集中,侵财型犯罪占绝大多数。由于未成年犯的文化素质偏低,家庭生活相对贫困,表现在犯罪类型上就体现为财产型犯罪占绝对多数,而在具体的罪名上,以抢夺罪及抢劫罪为主。原因在于这两类犯罪作案手法简单,如果一旦得逞,就可以迅速的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
3,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闲散、辍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凸显。在未成年犯中,一个普遍现象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绝大多数(其中包括许多尚未初中毕业的),小学文化次之。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基本受过基础教育,但是在许多经济落后的地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保障或者一些随家人到处务工的未成年人没有常住户口,难以异地就学,这些流动的学龄未成年人就会过早地流入社会。文化水平低使他们难以谋职,社会经验不足、法制观念淡薄使他们在生活出现困境时很容易就走上犯罪道路。闲散未成年人是指无固定工作,游手好闲,处于社会边缘的未成年人人。包括一些不爱读书,经常旷课的在校生;无一技之长,文化素质低且好逸恶劳的待业青年;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未成年人;部分外来无固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未成年人。这些闲散未成年人平时经常出入溜冰场、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赌博场所等人员成分复杂的地方,他们相互结伙,联系较紧密,哥们义气强,江湖习气重,目无法纪,狂妄自大,好吃懒做,希望不劳而获。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从父母或长辈处讨来,或打短工、或小偷小摸、赌博、敲诈等。二,未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深刻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
1、自身原因。未成年人犯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素质差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相对未成年人生理上的提早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因素不稳定与生理成熟形成矛盾,表现为纵容物欲,追求物质享受。许多未成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逞强好胜,争勇斗狠;他们白天浪迹社会消磨时光,夜间结伙寻机滋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原因。家庭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是单亲家庭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由于父母离异、亡故等,使未成年人过早丧失父(母)爱,使未成年人心灵受到创伤,性格往往变得孤僻冷漠。尤其是一些重组家庭,一方面不能平等对待子女,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如未正确引导,在外界因素诱导下,极易滑入犯罪道路。二是家庭教育方法欠妥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有的家长注重言教,忽视身教,对子女不能起到好的榜样作用,某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给子女留下阴影,会使子女相效仿而违法犯罪;有的家长由于家庭经济宽裕,视金钱为万能,平时娇惯溺爱子女,物质上尽力满足,往往导致子女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实行高压的“棍棒”政策,极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残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三是失管或不管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有的家长因工作太忙或在外打工,对孩子无力管教,由爷爷奶奶代管或请人托管,使孩子养成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气,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善恶不分,法制观念淡薄,一旦违法犯罪,其行为往往不计后果;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甚至将有不良倾向的子女推向社会。
3、学校原因。一是应试教育造成未成年人教育结构的缺失,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学校普遍存在重视文化课教学轻思想品德培养的现象;有的学校将学生划分为“优生”、“差生”,导致“差生”在上课无人问、下课无人管,遭受歧视而厌学、逃学,使他们一步步破罐子破摔,以致流入社会,长期受不良现象的引诱,很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教育方法不当,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少数教师对违法违规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常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讽刺挖苦、罚做作业,重则谩骂殴打、赶出学校,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增大,矛盾愈演愈烈。学生恐惧老师,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敢与老师沟通,有人干脆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甚至违法犯罪。三是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学生素质不高,甚至产生学生犯罪团伙。四是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很少有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宣传也很少见,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流于形式,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把未成年人进一步推向犯罪的泥坑。
4、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思潮 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温床。凡是涉财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主观上不求上进、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习惯。同时有关色情、暴力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手机网络媒体上传播的不健康的文化,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毒害也越来越深。从审判实践看,6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根源是接触“毒文化”后产生心理扭曲,最终走向犯罪;70%左右的涉财犯罪或伤害案件是因为缺钱或因在各种娱乐场所结怨而导致的。
三、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强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手段,以震慑教育犯罪。政法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本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慎重处理。对一些犯罪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未成年人犯该从重处罚的坚决从重,通过惩治这一特殊手段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2、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意识,使其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和经济富裕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能仅体现在金钱物质上,应多从正面引导,从心灵关爱入手。单亲家庭、破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要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要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心态要及时纠正,特别是对已失学、辍学或沾上不良恶习的孩子,父母要加强跟踪和监管,切忌长期放任失控,尽力避免“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对孩子的吸引和争夺,尽早教育转化,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学校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把传授知识同传授道德、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培养“拔尖生”的同时,应当考虑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前途问题;尤其是对“差生”,不能歧视,不能放任自流,应重点帮教,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未来;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开设法制课,邀请政法干警给中小学生上法制课,以案释法,增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教职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任课教师要规范师德师风,在学生中树立好为人师表形象。同时,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4、强化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整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要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凶杀、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的低俗信息的整治,加强互联网管理,对网吧、网络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进行不间断地检查,要经常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阻断“毒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灵的渗透和入侵;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如创作生产优秀的童谣、少年歌曲、动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出版物等,兴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依托学校电教室、社区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开办公益性上网场所;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精心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5、强化教育挽救工作,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转化新生。政法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犯的思想工作。对于缺失家庭教育的,要帮助他们与父母融通感情,使他们重获家庭温暖;对于因“毒文化”引诱而违法犯罪的,着重指出那些“毒文化”危害作用和远离其侵害的方法要求;对于偶尔失足和初犯、偶犯,重点突出前途教育,使他们迷途知返,悔过自新;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教育他们。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阶段,既要认真查找犯罪事实,核对有关证据材料,又要查找其犯罪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讯问未成年人犯时,应采取谈心式的提问方法,先转达其家人、父母的思念和希望,然后进行法制教育,敦促其认罪服法;在开庭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采取圆桌审判方式,一般不要公开开庭,要注意在法庭上揭露犯罪,感化罪犯,帮助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量刑时要在有利于教育挽救的基础上,给予准确、恰当的判决,非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未成年犯,一般可适用非监禁刑;对于监外执行的未成年人犯,要建立帮教档案,成立帮教小组,落实帮助措施,做好延伸帮教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有罪错的未成年人群体,要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亲和力的说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同等的融入社会生活,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减少和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郑利辉,贾有治。深圳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青少年维权网。2,梁志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思考。中国法院网。发布时间: 2010-03-18 15:25:57 3,知识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特点。找法网。发布时间:2011-04-12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法律法规库。发布时间:1999-06-28。实施日期:1999-11-01。
第二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题班会教案
第十五周六年级
王凤江
学习目标: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之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通过本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法律内容讲授、讨论、分析: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叫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同学们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第十四条的规定)(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其中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的规定)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⑥多次偷窃;
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一条被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或者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请求保护。被请求的上述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根据情况需要采取救助措施的,应当先采取救助措施。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二条未成年人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本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三条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5、教师讲解未成年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例:
案例一: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
(四)、学会断案(学生讨论)
案例
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
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
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案例
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与老婆离婚后,又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案例
3、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三、总结
1、学生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觉得自己多懂得了有关哪方面的法律知识?
2、班主任总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课外作业:
详细阅读法律读本中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2015、12、7
第三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应当做到的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维护祖国尊严;
2、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通管理;
3、讲究公共卫生,保持市容整洁;
4、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
5、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合法财产;
6、爱护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
7、爱护动物,保护树木庄稼;
8、开展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看坏书和坏录像片、不赌博;
9、尊重隐私自由,不私拆、撕毁别人的信件和揭取邮票;
10、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11、建立同学间的正常友谊,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 从小学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第四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之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通过本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法律内容讲授、讨论、分析: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叫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同学们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第十四条的规定)
(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其中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⑥多次偷窃;
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一条被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或者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请求保护。被请求的上述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根据情况需要采取救助措施的,应当先采取救助措施。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二条未成年人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本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三条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5、教师讲解未成年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例:
案例一: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学生讨论)
案例
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
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案例
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与老婆离婚后,又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案例
3、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三、总结
1、学生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觉得自己多懂得了有关哪方面的法律知识?
2、班主任总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第五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城关小学 李雪霞
通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我知道了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对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具有重要意义。未成年人成长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入事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采用未成年人喜文见乐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的思想,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要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
目前一些地方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容乐观,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网吧、电子游戏机房、录象厅、非法盗版出版物散步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内容,危害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引诱毒害未成年人,家长、社会对此反映强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要一手抓文化市场的管理,一手抓活动场所的建设。针对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网吧经营次序混乱的现象,有关部门要对网吧加强管理。地方人大可及时推出相应条例,以规范网吧经营次序。要建设好未成年人的活动阵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所、公园等场所,应当优先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要充分保证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高教育水平。近几年来未成年人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求学机会空前增加,教育质量大大提高,但还有一些农村义务教育率有所下降,贫困地区未成年人失学,特别是辍学现象还比较严重;中小学生有很多闲暇时间,但效外活动场所设施严重不足,形式单调贫乏;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子女,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关方面抓紧研究,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着力做好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保护工作。像离异家庭里的、残疾的、失足的未成年人,尤其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注。要确保他们生活有保障,上学有着落。对立异家庭,要减少家庭破裂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残疾未成年人,要在人格上予以尊重,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对失足未成年人,要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此外,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维权工作决不能放松。一方面要使未成年人投诉有门,有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维权方式,另一方面要对未成年人进行自护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依法维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各及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别在农村、乡镇等一些薄弱地区和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司法机关要依法严历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对制黄等毒害青少年、绑架和拐卖未成年人等严重刑事犯罪,要依法从严惩处。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开展好希望工程等群众性活动。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熏陶未成年人,以科学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学校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素责教育,以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发展,新闻媒体也要为营造人人爱护未成年人、个个帮助未成年的舆论环境多做一些工作,这也是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